传统课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精选3篇)
课前复习
同学们晚上好!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相信同学们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了岩浆岩。岩浆在地表一下冷凝成为侵入岩,最常见的是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了喷出岩。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外力作用,也就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存在化石。还有哪类岩石没有说到?变质岩。花岗岩会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会变质成大理岩,砂岩会变质成石英岩,页岩会变质成板岩。
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知道,岩浆经上升冷凝形成了岩浆岩,岩浆岩又经外力作用变成了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成为了变质岩。而变质岩又经高温融化成为了新的岩浆。事实上,岩浆岩和沉积岩也会因高温融化重新回到岩浆的状态。岩浆岩也会因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而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会变成沉积岩。这就是地壳物质循环的主要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点。新课导入
那么接下来我们做个地理小游戏——猜地形。放松一下好不好?好。规则是老师说一句古诗,同学们猜一猜它描述的是什么地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也就是山地,对不对?下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平原“它说的是河套平原的景象”好,再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川盆地。没错,盆地。同学们刚刚已经说过了山地、平原、盆地。在我们的印象里,我国主要有五种地表形态。剩下两种是什么?还有同学记得吗?高原、丘陵。对,初中的时候我们就有学习到,出现这五种地表形态的原因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但是当时并没有对内外里=力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老师讲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老师的意图。没错,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一下内外力作用具体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6页,阅读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这一小节,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写标题)
同学们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内外力作用分别包含哪些内容?(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的在找答案,这很好,同学们保持这股风气,我们的地理学习就很容易了。现在回归课堂,同学们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外部的太阳能。所以我们把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体来说就如刚刚同学们所言,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板书)。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者,它使地表高低起伏:隆起或凹陷。外力作用是地表形态的雕刻者,它使地表趋于平坦:削高填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那么内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我们来做进一步探讨。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我将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活动三方面来向同学们讲述。同学们先自己阅读这方面的内容,老师先准备一下。(板书加画图)
同学们,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板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分析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六课。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其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由于侵蚀作用引起的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本课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比如,为什么下大雨时在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现象?为什么在山区、江河源头特别提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第二部分是“探索侵蚀的实验”。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学生对土地并不陌生,他们对于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内容相信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并提高对自然界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的能力。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椐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科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是: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的方法。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下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已经收集的资料,我将本课教学划分如下四个部分(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因为课堂只是抛砖引玉,进一步的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明白科学课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做到简明扼要,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引领作用,需要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物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传统课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推荐阅读: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09-23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11-17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0-12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09-25
地球的形状教案11-28
地球自转优秀教案09-28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10-11
幼儿园认识地球教案05-26
地球变脸之谜教案09-09
只有一个地球优秀教案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