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推荐10篇)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1

校(院):

经研究,同意接收(录用、聘用)贵校 届(中专、中技、女)到我单位岗位工作,特此证明。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金融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

(签 章)

年月日接收单位具体地址:邮编: 人事部门负责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传 真:确认意见:

毕业生本人签字:年月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辅导员签字: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2

长沙民院为民政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 也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目前开设教学系部13个, 在校学校18000余人, 每年毕业均达到6000余人。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同类高等职业院校居于前列。

1 就业质量的概述

就业质量是质量在就业领域的具体化, 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主观方面, 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对自我就业现状的满意度, 可用劳动者的实际所得与其愿望的相符程度进行评价;客观方面, 就业质量是工作本身, 包括其特征和报酬。另外, 就业质量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微观层面上, 就业质量是就业者对就业环境和条件的主观感受;宏观层面上, 就业质量是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及其运行状况。

根据以上定义, 结合本人工作体会, 本文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根据其自身素质和资源 (包括:能力、技术、基本素质、社会资本和职业认知水平) , 在自由、公平和安全等条件下, 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介组织平台, 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 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就此获得报酬和发展机会的优化程度。

2 就业岗位的质量指标

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刻画了毕业生所就业岗位条件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这些指标是研究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 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报酬等具体指标。

工作条件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最简单也是最客观的描述, 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工作环境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另一重要指标, 主要指毕业生所就业岗位的软硬环境条件;工作报酬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 平均起薪水平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企业贡献能力的反映, 也是社会对他们认可程度的反映, 同时劳动报酬收入的可获得性和等价性体现了毕业生劳动权益的实现程度。

3 就业满意度指标

就业满意度指标主要是对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相关条件带来的以主观感受为主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对口性、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福利保障等具体指标。

3.1 专业对口性

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是每个毕业生的就业首要选择。因为, 专业对口说明人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学非所用的问题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 其主要原因在于, 迫于生存的压力, 毕业生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 甚至是能否就业的问题, 而不是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这种专业的不对口性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 就业质量的相对低下。

3.2 工作稳定性

工作稳定性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稳定的工作是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就业者融入社会, 获取地位的资本, 同时, 增强工作的稳定性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以用劳动合同的长短, 以及工作更换的次数来对工作的稳定性进行衡量。

3.3 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就业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职业发展前景包括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工作地位和待遇的提升两个方面, 自我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技能培训和知识学习得以实现, 工作地位和待遇的提升主要通过职级晋升来获取。因此, 可以用培训比例和晋升几率两个指标来对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衡量。

3.4 福利与社会保障

能否保障高校毕业生高质量毕业, 社会保障是一个牵涉广泛、影响深远的因素。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减少因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福利差距, 缩小各组织之间的福利差距, 尽量消除社会保障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4 就业质量各指标的具体分析

长沙民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相关信息调研,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就业情况 (包括本次设计的就业质量评价要素) 及其他相关信息, 涉及了该学院近5年来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50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67份 (包括2007届毕业生20人、2008届毕业生30人、2009届毕业生50人、2010届毕业生90人、2011届毕业生127人、2012届毕业生150人) ,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4%。

4.1 劳动报酬

参与本次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20人, 人均月工资为1368.45元;2008届毕业生30人, 人均月工资1399.3元;2009届毕业生50人, 人均月工资1424.64人;2010届毕业生90人, 人均月工资1480.8元;2011届毕业生127人, 人均月工资1550.8元;2012届毕业生150人, 人均月工资1799.6元。

在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 劳动报酬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从统计结果来看, 该院毕业生首次就业劳动报酬平均水平在高职院校之中处于前列,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对社会建设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因此与民生相关专业需求激增, 该院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好, 工资报酬也比较高。这里我们统计的都是名义工资水平, 没有扣除价格因素。从名义工资来看, 平均工资水平也是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符合该院毕业生就业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4.2 工作稳定性指标

从统计结果来看, 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要稍弱一些。尤其是2007年调查的20个样本中, 有18个样本不满一年就变动了工作, 占了90%。这也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特征。那就是, 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就业定位要低一些, 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 同时也是劣势。可能很多同学本着“就业是王道”的思想, 只有有岗位就去, 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或者其他一些因素, 结果就业以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就业的岗位, 所以变动工作的频率高一些。因此,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要稍差一些。

4.3 工作时间指标

工作时间过短或者过长都会影响就业质量。从统计结果看, 高职院院校毕业生的工作时间这一指标也不是很理想, 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是技能型工人, 尤其是在毕业初期, 多数毕业生都在相对低端的岗位上, 工作时间比较长, 这是拉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4 劳动合同指标

签订劳动合同是实现劳动者劳动权益重要保障。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开始实行。从统计数据来看,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 2007年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是很高, 只有15%, 而2008年, 《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第一年, 无论是就业者还是用人单位, 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都比较强, 从抽样的样本来看, 90%的毕业生都签订了劳动合同, 2009年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也比较高, 随着时间推移, 近两年签订劳动合同的比较有所下降。近两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可能毕业生更优先考虑的就业, 所以部分就业生对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关注有所下降。

4.5 工会指标

工会组织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织。是否有健全的工会组织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统计样本来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是否有工会组织的变化不大, 反映了该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比较固定, 就业渠道比较稳定。

4.6 社会保险指标

社会保险未满三项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负面影响。从样本统计数据来看, 该院毕业生该项指标呈现波动趋势, 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值得关注。

4.7 工作满意度指标

工作满意度是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一种主观感受和评价。从样本统计数据来看, 就业满意度的指标处于中等水平。对工作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的程度都保持在30%以下, 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务实的就业观念。

5 结论

从长沙民院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 湖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工资水平。长沙民院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因此整体反应该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还比较好。拉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是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这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 虽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但是总体上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降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工作稳定性不高。工作稳定性不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 很多私营企业本身自身都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再加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可能在就业初期更多注重就业, 而对自身兴趣爱好、发展方向考虑不周, 从而导致跳槽的几率增加,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工作的不稳定性。

二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时间普遍过长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普遍问题, 也是拉低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性质影响, 也需要政府和劳动执法部门加强劳动执法, 从源头上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时间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三是社会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保险的征筹、发放、管理、服务、监督、处罚等方面的强制性较弱。导致覆盖面受限, 保障力度不够, 缴费过低, 欠缴、漏缴或者干脆拒缴的私营企业普遍存在, 这使得企业与就业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脆弱。就业者不会冒着可能失去工作机会的代价而为了保险问题与企业争取,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就业中, 他们宁可委曲求全, 牺牲一些应得的保障, 而这些牺牲又会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滋生私营企业非法用工的行径, 降低就业质量, 形成恶性循环。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长沙民院) 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主题, 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3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社会和用人单位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为适应这一变化,我院逐步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力度,希望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准确定位。我院是一个综合类高职高专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我院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之后,我院学生的整体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就弥补了理论知识不完善的缺点。通过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能够增强我院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使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一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现在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通过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而言,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增长率远远地高于就业岗位的增长率,与此同时,高职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以此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就业竞争市场上,高职生的文凭虽然拼不过本科生,但是高职生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却远远地高于本科生,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而本科生培养的是理论学习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这一点上高职生具有了一定的就业优势。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职生在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自己推销出去。在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无论是对学校更好的发展还是对学生更好的就业和创业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能够直接工作的人才,而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正满足了市场经济这一发展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具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果断的决策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是只懂得理论知识的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符合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就业指导,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就业知识,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通过这两方面的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些优势就是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的着力点。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学生在掌握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之后,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之后,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另外,如果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话,那么对其进行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其自谋职业,发家致富,而且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最后,就业指导和创业研究教育的提出对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方向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以此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向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不同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是,高职院校的改革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要以就业教育为主,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也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对于深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只有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这些人才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的被社会所吸纳,才能够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正确的,培养模式是成功的。

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涵

在了解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意义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一下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就业指导是指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对特定人才的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择业、从业、立业、创业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育、指导和帮助。简单的说,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分析现有情况下的就业形势,根据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培养。同时,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一些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另外,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从而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和就业标准。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创业思路和策略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简单地说,创业教育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创业的能力,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一批适应各种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现代社会发展也需要创造性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趋于饱和状态,学生若想进行创业并得到一定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应当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重点学习创新创业的方式,自觉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endprint

无论是就业指导还是创业教育研究,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和创业,以缓解现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接受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要重点学习自己未来所需要的课程,多了解一些与自己未来发展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生若想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就应当注重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现有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就业压力之大,同时也要分析现在社会需要人才的方向。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未来就业的困难,才能够激励学生更好的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知识。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可以直接上岗的员工,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应当加强实习强度。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并为学生创造一些实习岗位。通过实习,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现在就业压力之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以及实习经历,相信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就业压力之大和学习并掌握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说,加强就业指导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基础。

四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迫使一些学生开始选择创业,为了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创业,我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与创业相关的一些知识。国家教育部现在也在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创业,因为通过创业学生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也能够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创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实现的,还需要进行一系列专项的培训,只有通过培训才知道学生是否适合创业。在创业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创业的整个步骤和风险以及创业的方式。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区域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实践也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于其在毕业之后创业工作的进行。创业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因为通过创业学生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靠于创业教育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所以想要在未来进行创业的同学应当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认真听讲,自觉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

总之,在对高职院校的改革过程中,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就业教育,希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教育部这一改革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我院也着力于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建设,旨在通过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培养出更多地具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明确这两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所以说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研究教育无论是对于学校发展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广举,史晓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之理念探索[J].湘潮(下半月),2011(05).

[2]华秀平.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0(04).

[3]王秀明,陈宝江.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10).

[4]秦蔚蔚.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新举措[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

[5]张平松,侯辉.工科大学毕业生创业思想的培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4

淮南师范学院:

经研究,同意接收(录用、聘用)贵校届(本科、专科)专业毕业生(男、女)到我单位岗位工作,特此证明。

(单位性质: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

(签章)

二○一三 年月日

接收单位具体地址:邮编:

组织机构代码:人事部门负责人: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

确认意见:

毕业生本人签字:年月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辅导员签字:年月日

院(系)负责人签字院(系)(公章)年月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5

皖西学院:

经研究,同意接收(录用√、聘用)贵校2012 届(本

科√、专科)电气(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xxx(男√、女)到我单位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特此证明。

(单位性质:机关□科研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

(签章)(必须是该单位公

章或者人事部门章,其他章无效)

二○一一 年月日

单位具体地址:皖六安市霍山经济开发区23号邮编:237000

联系人:张经理固定电话:0564-2345678传真:0564-2345678移动电话:*** 确认意见:(此处可以不要填写)

毕业生本人签字:XXX年月日(联系电话:***)

辅导员签字:年月日

学院负责人签字:学院(公章)年月日

院就业指导中心(公章)年月日

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

尊敬的用人单位领导:

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

为了全面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请帮助提供我校在贵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情况。

此证明函仅作为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资料!

欢迎贵单位到我校考察,我们随时为您提供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或信息发布等服务。

皖西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6

亲爱的校友:

您好!我们是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市场调查0903班的小组成员,为了解高职院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势,给以后各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考指导,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这次调查。本调查纯属学术研究,无任何商业企图,调查资料仅供我们自己了解研究所用,不会透露任何组织结构,请放心回答。对于您的支持与合作,我们在此不胜感激!

注:填写时,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前划勾。

1、性别:□ 男□ 女

3、系别专业:________________。

4、您来自________省_________市。

5、您期望中的就业地点:

□ 回乡就业□ 留在长沙□ 前往其他省会城市

□ 前往东南沿海□ 前往县乡镇企业□ 前往西部或农村

6、您选择的工作是否要求与专业对口:

□ 一定要对口□ 就业相关专业□ 无所谓是否对口

7、您预期第一份工资是多少:

□ 1000元以下□ 1000-1500元□ 1500-2000元□ 2000元以上

8、择业过程中您最看重的是:

□ 单位性质□ 单位行业□ 单位所在地□ 薪金待遇□ 发展空间

9、您是否曾经做过职业规划:

□ 是□ 否

10、您是否满意学校的就业指导:

□ 是□ 否,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的最高学历是:

□ 专科□ 本科□ 硕士

12、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 就业很好,容易找到满意的单位□ 就业单位与期望会有差距,先就业后择业□ 就业很困难,很难找到满意的单位 □ 不太了解

13、您毕业后期望的工作方向是:

□ 参军入伍□ 升学□ 考公务员□ 自主创业

□ 考村官□ 服务西部□ 与企业签订合同□ 先回家乡

14、您的第一份工作是如何找到的:

□ 招聘市场□ 学校推荐□ 家庭和个人关系□ 还未找到

15、在未来的两年内,您是否会因为某些因素而转换工作:

□ 会□ 不会□ 视情况而定

16、您是否会选择自主创业:

□ 是□ 否

17、您是否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可选1-2项):

□ 学生工作□ 学院勤工俭学□ 兼职工作□ 自主创业□ 没有过

18、您如何看待大学生自主创业:

□ 从来没考虑过

□ 有这个打算,但是没项目

□ 很向往,已着手考察项目等前期工作

19、您家人对您就业的打算是:

□ 已经安排好工作□ 回乡就业□ 到学校推荐的就业地点

□ 自己另找工作□ 自主创业

20、您认为在找工作时会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可选1-2项):

□ 所学专业没有市场□ 户口、人事管理制度限制□ 性别歧视□ 自身实力达不到单位要求□ 就业岗位或者薪酬不理想□ 学历太低

21、对以后学生的就业有什么建议(20-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7

一、我院2014届(2011级)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就 业单位性 质和对口 率分析。

2014年 , 我系2011级中药专 业毕业生 初次就业 率为70.83%,年底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如表1:

从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 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选择升学外, 进入中药品生产与营销企业的占到49%, 较2013年同比上升4%; 医疗卫生单位的占到34%,较2013年同比持平 ;其他就业方向的占到13%。分析本年度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药学、中药及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学以致用。经市场调研,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就业前景较好。

2.中 药 类 专 业 就 业 岗 位 需 求 调 查 。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岗位除了药品销售外,还集中在中药饮品制剂生产及药品调剂两大方面。这表明,中药生产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有需求,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一定竞争力。

3.就 业 岗 位 未 来 三 年 最 缺 的中 药 专 业 人 才 学 历 调 查 。

调研数据显示, 来我系招聘的企业有73%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25%的岗位需求本科学历,仅有2%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硕士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药企缺少的都是专技中药学类人才,这正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4.录 用 高 职 高 专 中 药 专 业毕业 生 优 先 应 聘 的 条 件 。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非常看重,应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5.录 用 高 职 高 专 中 药 专 业 毕业 生 重 点关 注 的问题 。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药品销售公司比较关注学生个人形象,中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术资格证,各个就业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实践经验、吃苦耐劳及动手能力等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6.中 药 专 业 毕业 生 最 为 重 要的 能力[2]。

由于本次调研的就业单位大部分需求的岗位均为药品销售人员,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着重考虑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7.高 职 高 专 药 学 专 业毕业 生 最 重 要的素 质 要 求[3]。

从图7可知,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所要求,比例比较均等, 这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的人才,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等教育。

二、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组织多元化的 就业指导 课和就业 培训讲座 。

根据学院总体安排,在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毕业生就业常规工作;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组织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报告,让学生广泛参与;系部学管办、毕业班班主任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就职愿望,使学生“立足校园、学以致用”。

2.拓 宽 思路为 毕业 生提 供 更 多的 就 业 岗 位 。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系部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企业宣讲会”、“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种大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建 立 校 企 合 作 、顶 岗 实 习 机制 ,促 进 就 业 。

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了实习基地,如深圳一致药店、修正药业、宝鸡华西制药、汉江职工医院、汉中市中医院等;并与多家医药业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4.鼓 励 学生 升 学 、入伍 、到 基 层 从 医 从教 。

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之间, 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年度我系两名学生顺利考入西安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班学习。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鼓励政策,积极推荐毕业生预征入伍。同时,积极鼓励我系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支援西部开发、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中医、中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保健、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作为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 养生保健领域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 中药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国际医药卫生界的普遍认同,这表明中国中医药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8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状况

为了解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我们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143名毕业生为对象, 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就业率

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陆续有单位下用人订单, 至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末, 学生签约率已超95%。相对于当下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局面,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 就业率之高既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也表明学院很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 培养的人才素质强, 适应企业、市场的需求,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这也是市场对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认可度的直观检验。

(二) 就业单位经济类型

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多数, 达到51.06%;其次为国有企业, 占25.53%;再次为三资企业, 占19.15%;自主创业或跟随家族企业的只有极少数, 占4.25%。

这些企业大多数为大中型企业, 只有极少数为小企业。大中型企业不仅有资金、政策、设备、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 而且待遇也较有保证。工作稳定, 保障齐全, 福利丰厚, 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经济类型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也说明了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质量较高。

(三) 就业地区分布

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 广东、广西约各占一半。广东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佛山等市, 广西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玉林等市, 均为两广工业发展比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 历来吸引着众多毕业生前往就业。而广西工业的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 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建设, 对机电设备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量与质的需求, 也使得许多学生选择留在广西工作。

(四) 就业岗位分布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工作, 岗位主要为机械操作、设备维修、电工等, 专业对口度很高。少数学生不在企业工作, 但工作与专业有关联, 比如机电设备销售员等。只有极少数学生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 比如超市员工、文员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就业面非常宽泛, 可以说哪里有机电设备, 哪里就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

(五) 薪酬水平

月收入包含每月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现金的税前收入。多数毕业生的月收入集中在1500-3000元/月的水平, 其中30%的毕业生月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 工作3个月至半年之内就得到加薪的学生占39.90%。这样的收入在广西刚毕业的高职学生中属中上水平。薪酬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

(六) 工作满意度及稳定性分析

毕业生对获取的第一份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 87.21%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给予满意及以上评价。工作岗位, 工作与就业预期的一致程度, 工作与个人兴趣、性格的匹配程度, 企业文化等因素会影响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工作岗位为流水线生产人员的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给予不满意评价的比例较其他岗位高。工作与就业预期以及个人的性格、兴趣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其对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也越高, 反之, 则越低。

31.04%的学生在首次就业单位超过半年未辞职, 比较稳定。说明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就业观, 就业心态比较平和。

学生变更工作单位的原因, 选择“争取更多晋升机会”“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分别占60.47%、51.16%。另外有部分学生跳槽属企业原因而非个人原因。

造成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有:从事一线生产和流水线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给出较为悲观的判断。可见, 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够准确, 就业预期不够合理, 自我定位于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岗位, 不愿意从事基础工作。部分学生对工作岗位与薪资的期望偏高。

(七) 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影响就业能力的, 首先是专业成绩。75%的同学认为专业成绩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为重要及以上水平, 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促进就业有重要作用。

其次是技能证书。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至少拥有2种以上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比如车工、电工、焊工技能证书。95%的同学认为获得相关证书对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 拥有从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证书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证明了我院实施的双证书制度、以证代考、课内考证等教改措施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第三是实践经验。几乎100%同学肯定了实践经历对择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训以及实习课程对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八) 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分析

78%的学生对课程科目、课程量的设置给予肯定, 认为所学课程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认为在校期间积累了较高的“基础专业知识水平、吃苦耐劳精神、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提高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学生普遍认为课程的前沿性不够, 与企业需求的相关性还不够密切。

三、调研启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要从入学教育开始, 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教育, 并渗透于三年的教育全过程。要将到企业第一线工作, 从事技术性、应用性工作的定位内化为每个学生的思想认知, 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志愿从事一线技术劳动。

2.对高职毕业生而言, 决定其就业能力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专业成绩、操作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因此, 在学生的培养中, 应该将这三方面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面广, 教学中应强调宽厚的专业基础, 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公差、液压、电工等基础知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能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是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 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 强化实训环节的培养, 增加实训时间和强度, 以促进学生体能、技能以及意志力的提升。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 锻炼工作能力, 做好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

5.专业教学团队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0) .

[2]张书娟.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满意度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习,就业,调研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抓手, 高职学生通过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可以在真实的岗位中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 并积累社会经验, 从而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专业采用“2.25+0.75”模式, 学生在完成前两年零两个半月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及技能实训课程的基础上, 第三年的7.5个月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部分专业采取的“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形式的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的时间有所不同。为真实了解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衔接状况, 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是我院就业工作的常规工作, 由招生就业处带领各院系专职就业联系人组织实施。通过调查, 精准了解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衔接状况、就业去向、择业标准、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建议等,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得出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同时为就业与招生、专业调整等联动机制的实施提供依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具体时间为2016年5月至6月, 使用学院就业信息管理平台采用无记名方式在线填写问卷, 由招生就业处组织各院系就业联系人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上机填写, 个人自主独立完成, 覆盖到2016届全体毕业生3108人。共回收有效问卷2587份, 有效答题率为83%。问卷共设置问题24个, 其中单选题20个, 多选题4个, 问题范围覆盖毕业生求职历程、毕业生就业岗位状况以及毕业生对学院综合评价等方面。

综合参与率、答题方式及问卷涵盖内容等方面考虑, 我们认为调查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院2016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的真实状况。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 毕业生求职历程

被调查的2016届毕业生中从开始求职到接受第一份工作, 收到1份录用通知的为30.17%;收到2份录用通知的为28.85%;收到3份及以上录用通知的为41.48%, 可以看出毕业生都有相应岗位参与实习, 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没有选择的空间。

有44.23%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来自学校推荐 (包括学校双选会、学校就业信息网、教师推荐等渠道) ;通过人才市场的占8.52%;媒体网络占15.26%;亲朋好友占22.00%;校友占3.18%;其他情况的占7.32%。由此说明学校组织的双选活动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渠道。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 虽然学校提供的岗位数是毕业生数几倍, 但双选成功的比例却不高。

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 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事业发展 (50.43%) 、经济收入 (21.22%) 、升职机会 (9.85%) 、工作地区 (9.85%) 、用人单位的名气 (1.59%) , 总体上来说, 毕业生看重的是发展方向, 能够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较好地结合, 从这一点上看, 毕业生就业观念趋于成熟。

(二) 毕业生就业岗位状况

2016届毕业生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与生源地出现了较大变化 (见表1) , 接近70%的毕业生选择在南京及苏南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这一数字与前两届毕业生相比基本持平且略有增长, 说明经济发达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更加看重就业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往往不会考虑苏北地区、西部落后地区。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访谈结果看, 由于发达的大城市在住房、交通、吃饭等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成本较高, 几年之后, 相当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回中小城市发展。

注:苏南地区含苏州、无锡、常州, 苏中地区含镇江、泰州、扬州、南通, 苏北地区含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 省外含上海、杭州等地。

毕业生就业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 其所占比例为61.34%;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10.54%。在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为53.48%, 91.41%的毕业生能够完全或基本胜任目前的岗位。这与往年的比例差别不大, 也符合职业院校培养生产、建设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截止到毕业生实习返校期间, 已与工作单位签约的毕业生占34.17%;有工作单位尚未签约的占33.78%;与实习单位解约正在找工作的占13.04%;一直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占2.13%;自主创业的占1.86%;准备升学的占12.23%;其他情况占3.21%。加上参加“专接本”学习的同学, 升学比例超过20%, 说明部分同学认为专科层次在人才市场没有竞争优势。对于一直未落实单位及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毕业生, 学校还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实施一系列措施, 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另外, 参与创业的学生比例在逐年缓慢上升, 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学生的创业、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最终选择在实习单位正式就业的61.09%, 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定的空间, 但同时也反映出“先就业再择业”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毕业生实习期间从事专业岗位的占44.66%;专业辅助岗位的占28.47%;非专业岗位的占27.65%, 所在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为86.17%, 同时毕业生对目前的岗位满意度达到71.09%, 这与学校近几年来注重提升就业质量, 严把进校招聘单位审核关有着直接关系。58.27%的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不符合的原因依次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愿景 (20.65%) ;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11.79%) ;不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6.92%) ;不符合自己的性格 (3.27%) 。专业对口度高, 但职业期待吻合度却偏低, 说明学生的职业生涯定位还有所偏差, 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还有待加强。

(三) 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达到90.98%, 认为仍需要加强的方面包括提供更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25.05%) ;广泛地向社会宣传学校、扩大知名度 (19.49%) ;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19.22%) ;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个体指导 (18.93%) ;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 (16.00%) , 由此可见, 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寄予较高期望,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具体的调整。

毕业生认为母校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方面依次为实训实习 (22.28%) 、专业技能 (21.11%) 、课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 (17.06%) 、基础理论 (16.02%) 、毕业设计或论文 (10.94%) 、学生干部工作经历 (8.79%) 。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品质依次为自信 (13.27%) 、责任心 (12.56%) 、勤奋 (12.52%) ;善于合作 (11.26%) 、坚韧 (10.54%) 、尊重他人 (10.38%) ;执行力 (10.30%) 、勇敢 (9.80%) 、宽容 (8.40%) 。毕业生认为学校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专业技能训练 (14.96%) 、就业观念和就业知识 (13.88%) 、沟通协调技巧 (13.69%) 、团队合作精神 (13.43%) 、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12.79%) 、专业学习能力 (11.40%) 、基础理论学习 (10.11%) 、执行力 (9.41%) 。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 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戚朋友就读的比例为84.90%, 余下的为不确定或不愿意。可见, 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是社会和学生所共同期待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 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一方面, 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数量、质量有更高的需求, 应动员一切积极要素开拓就业市场, 在突出行业特色的同时, 广泛宣传、展示学院的办学成果, 进一步挖掘一批质量高、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校招聘。另一方面, 推进就业信息网就业管理平台建设, 实时推送就业信息, 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推送的精准性, 打造集学习、管理、服务、交流、监控、反馈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全程信息化平台。

(二) 树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观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薪酬水平、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吻合度等关键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细化到各个专业的调查报告内容, 客观反映专业办学状况, 人才培养质量, 可以作为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 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三) 加强毕业生职业前瞻教育

加强职业前瞻教育体系建设, 让学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得到全面系统的有计划的职业指导, 使就业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然结果[1]。重点做好学生入学初期的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中设计职业指导模块。组织优秀校友来校开展讲座、沙龙、论坛等主题活动, 为在校生找到标杆和动力。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化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及时修正学生的不合理职业期待, 引导毕业生在学、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观, 鼓励学生到基层去锻炼成长, 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四) 完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就业创业指导应该从学生进校开始, 一直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某个时段[2]。学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精心设计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 分阶段实施不同的课程类型, 提高实效性。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安排教育活动, 使就业教育全程化。同时, 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拓展第二课堂渠道,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扩大活动的参与面, 让更多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得到锻炼和成长。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学校应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使其健康发展。

(五) 建立精干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 要建立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一体化队伍, 一是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 专兼职结合的指导队伍, 形成从学校到院系和教研室, 从年级到专业及班级的全方位、相互配合、跟踪反馈的工作体系, 使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及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3]。要明确就业指导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 也是全体专业教师的分内事,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加入到指导队伍里面来。二是要加强就业服务的力量, 用制度来确保二级院系专职辅导员专做就业的事, 让他们在就业信息传递、个别指导、调查研究方面获得精力保障。三是有计划、按步骤组织安排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定期开展专项培训。

参考文献

[1]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 :98-101.

[2]王世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青年探索, 2008 (1) :65-68.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证明函 篇10

关键词:频繁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适应

近几年来, 大学生“闪岗”、“月抛族”越来越多, 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生半年内发生过离职, 其中本科生24%, 高职高专44%, 而这些离职行为有98%为主动离职, 即跳槽。【1】大学生频繁跳槽已不是个别事件, 而成为一种渐趋普遍的现象, 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又一难题, 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频繁跳槽, 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不信任和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 也引发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诚信不够、奉献精神不够、耐挫能力差等深层次问题。本文通过走访企业, 对毕业生进行座谈调查以及结合我院毕业生在求职时出现的一些就业误区, 试图探索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以期改善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状况及影响

为了探索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于2013年暑期, 组织了三批人员深入用人单位开展调研活动, 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用人需求状况和学生工作生活情况, 共走访了17家企业, 与在岗的6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总体评价是“外语好、上手快、能吃苦”。同时也指出, 部分学生存在不讲诚信、频繁跳槽的现象,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过多, 影响了公司发展。在调研中, 有40%的用人单位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其中被调研的南昌一家公司2011年在我院招聘10名毕业生, 半年后只剩下5人在岗;广州一家多年合作的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从2011年起, 在我院招聘的毕业生半年时间内跳槽率在40%以上;惠州一家手袋制品有限公司2012年在我院招聘17名毕业生, 半年内跳槽就有10人, 跳槽率达58.8%。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下, 理性跳槽是大学毕业生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合理选择, 但频繁跳槽弊多利少, 危害很大。

(一) 频繁跳槽不利于积累工作经验

很多大学毕业生误认为在短时间内多在几家不同的公司工作, 是为了给自己积累工作经验, 其实, 短期的工作周期是不可能积累工作经验的。研究表明, 应届毕业生适应一份新工作至少需要花3至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除了熟悉工作环境, 还要熟悉所在岗位的全部流程, 熟悉所在企业的行业背景, 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同事合作共事等, 都需要时间去磨合。因此, 职场上的工作经验积累, 至少要在同一个企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一年以上。

(二) 频繁跳槽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频繁跳槽很多时候是出于感性冲动。在调研中, 有不少毕业生因在工作中碰到挫折不愿面对而选择跳槽。这种因挫折而跳槽, 很容易让毕业生抱怨社会不公, 带着灰色的眼光看待一切事务, 造成消极闭塞, 缺乏对职业的追求, 甚至远离自己当初确定的职业和发展目标, 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 频繁跳槽对企业、高校、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频繁跳槽对高校来讲, 在诚信教育和教育质量上都会受到企业的质疑。离职率过高, 会影响学校在用人单位的信誉, 会使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缺乏忠诚感。对企业来讲, 员工频繁跳槽会造成员工心理不稳, 对企业信心不足, 破坏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服务质量下降, 生产效率低, 替换与培训成本加大等。对整个社会来讲, 频繁跳槽会导致人才流动的无序性,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不信任等。

二、频繁跳槽的原因分析

根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应届大学生普遍将跳槽原因归咎于企业因素, 如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不够、企业薪资福利偏低、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工作要求过高和压力太大等。【2】但实际上, 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企业的原因, 还有高校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等。我们作为高校的管理和培养者, 更多的是要从学生本身和高校教育方面查找分析原因。根据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研, 近几年我院毕业生求职就业情况和对毕业生就业跟踪回访情况, 对频繁跳槽现象归纳出如下几点原因:

(一) 求职就业不理性, 盲从跟风

在调研中, 由于盲从跟风、草率就业而跳槽的毕业生占30%。在找工作时, 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做理性的分析和考虑, 求职不积极, 准备不充分。没有对自己的性格、爱好、兴趣、能力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分析, 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时不去主动寻找、获取应聘信息, 一味等待和依赖。应聘工作之前, 没有了解用人单位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评估用人单位。被录用做决定时, 不是科学全面的权衡利弊, 而是看有几个同学被录取, 有没有伴一起去。这种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 别人去哪就去哪的盲从跟风就业, 注定是做不长久的。

(二) 心态浮躁不稳, 急功近利

在调研中, 由于心态不稳、急功近利而跳槽的毕业生占40%以上。刚毕业的大学生本身就处于职业生涯的一个探索期, 又是刚刚踏入社会, 对劳动市场不是很了解, 容易受到外界很多诱惑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刚刚起步的工作岗位觉得失望不满, 一味与老员工攀比, 急功近利, 希望刚进公司就能获得与老员工一样的工资待遇, 甚至进入管理层。殊不知老员工的成就和业绩是多年心血和汗水积累而来的。

另外应届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与工作实际产生的心理落差也会造成心态不稳而跳槽。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想象得非常美好, 对未来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工作实际当中, 每个岗位都得从基层做起, 而且工作环境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 经常会遇到挫折, 当实际工作离自己的期望值很遥远, 有些毕业生就选择跳槽。其实在跳槽之后, 自己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在调研中, 有一位毕业三年的校友谈到了她的跳槽经历。她最初做文秘, 不到半年跳槽做外贸业务员, 三个月后因为不适应外贸工作又跳槽, 跳槽之后因迷茫在家呆了几个月, 后来又重新找了一份文秘工作。

(三) 专业水平不高, 适应性差

据调查了解,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这两方面不尽如人意, 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不能很熟练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具有创新意识, 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思维敏捷, 但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灵感, 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有创新兴趣与热情, 但缺乏毅力。【3】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很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 不是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而是从客观上找理由, 例如自己不能胜任工作, 原因是企业要求太高;自己不能及时完成任务, 原因是企业压力太大;自己跟其他同事处理不好, 原因是老职工排斥新人等等。当问题越积越多的时候, 就把所有的因素归结到用人单位身上, 是用人单位有问题, 认为换一家单位就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于是很多专业水平不高, 适应性差的毕业生选择了逃避性跳槽。

(四) 就业岗位不对口, 学非所用

部分大学生非常固守自己所学专业, 有着一种非本专业不干的“敬业精神”。这类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进入与专业不对口的企业, 短期内不会拒绝从事日常性的工作, 但是时间一长, 一旦觉得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希望, 很快就会产生和企业分道扬镳的念头。在调研中, 我们遇到几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是这种情况。当初一家五星级酒店录用了她们, 让她们做收银员, 起初她们觉得与专业有点关系, 可以学到一些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 但当她们从事了半年该项工作后, 发现只是收银好像与自己所学的会计专业相差甚远, 很难接触到会计、财务等业务的实质性东西, 由此而一起跳槽了。

就业岗位不对口而跳槽引发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就是大学生对“先就业, 后择业”就业观念的误解。“先就业, 后择业”原本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 即在个人发展总体方向不变的前提下, 对就业的具体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可以相应的往下降低标准, 先实现就业, 之后再图发展。但很多大学毕业生误解为“先就业”就是随意就业, 不管合不合适, 先找一个再说。这种不经仔细考虑和毫无职业定位方向的“先就业”, 注定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跳槽的现象。

(五) 企业关心员工不够, 氛围较差

在我们的调研中, 频繁跳槽发生概率最高的是在中小企业, 在国企、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跳槽的现象较少。有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中小型企业吸纳了近70%的高校毕业生, 如果中小企业不能稳定生存、发展, 势必会加剧跳槽现象【4】但现阶段有不少中小企业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招聘而不重视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疲于价格比拼而疏于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 把大学毕业生当低廉劳动力使用等等。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些企业, 工作一段时间后, 必然会被他们所抛弃, 从而加剧频繁跳槽现象。调研中, 在一家商场做文员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小张因一直只做广播这件事, 看不到任何发展前途而选择了离职;在一家中小企业做业务员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小李, 因为这家企业工资从来都是晚发一个月, 没有星期日, 管理也很混乱, 年轻人没有晋升机会, 连充电学习的时间都没有, 没做半年就选择了离职。因此, 企业不太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薪酬系统不规范以及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人文关怀, 致使部分毕业生因自身在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而引发跳槽。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原因分析, 从大学毕业生培养者和管理者的角度, 对高校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一) 加强校企沟通合作, 相互了解

毕业生离职率的高低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业市场是检验毕业生质量优劣的最权威判断手段。【5】如果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 大学生毕业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 致使屡次跳槽。

因此, 高校要加强与企业联系与沟通,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做到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能够有效沟通和互动, 相互了解, 掌握实情。高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计划, 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或调整课程设置。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 定期安排大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或顶岗实习, 开展“现代学徒制”或“工学交替”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让大学生在企业能够有3至6个月的全面接触, 互相了解。一方面, 企业了解大学生的能力情况, 如果毕业生有意向毕业后在本单位正式工作, 企业能够比较准确地分配给毕业生一个发挥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另外一方面, 通过3至6个月的企业实践, 毕业生对企业和具体工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到毕业时, 他们就能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全面地评估工作岗位, 根据自己优势和能力, 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岗位, 提高自己和用人单位的匹配度, 从而有效降低离职率, 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2011年我院工商系通过与江西一家知名企业合作,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订单班, 第一期订单班66人, 最终录用了45名学生进入该公司工作。目前这些学生深受该公司的欢迎和肯定, 绝大多数学生迅速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短期跳槽率几乎为零, 实现了大学生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 加强对企业的考察, 审核把关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方式只能解决少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还有很多的毕业生要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找工作。由于高校就业部门人员的限制, 对大部分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考察不是很全面, 多数局限于电话和邮件的沟通, 很少直接到企业去考察,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致使毕业生到一些工作条件很差的、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业, 特别是到以赚取低廉的劳动力价值来获取利润的中小企业就业, 而出现大面积跳槽。因此, 高校就业部门必须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考察和审核, 特别是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之前, 要选派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考察, 充分了解毕业生在该单位是否有发展空间, 考察单位的人才培养制度、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尽量为毕业生选择更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企业, 从而使毕业生能够安心工作, 降低大学毕业生跳槽概率的发生。

(三) 加强价值观、心理素质教育, 稳定心态

频繁跳槽反映出深层次问题是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诚信不够、奉献精神不够、耐挫能力差等。因此, 在大学期间, 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和训练。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 而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影响下, 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崇尚奉献精神转向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为主, 造成大学生一毕业就看重薪资和职位, 互相攀比、急功近利, 缺乏奉献敬业精神。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首先从内容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其次从教育方法上, 必须以社会实践体验教育为主。传统的单纯课堂灌输是很难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 必须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大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 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 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思考, 才能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 构建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6】同样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也是如此, 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 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7】诚信是立身之本, 谋事之基, 发展之源, 然而诚信没有速成法, 必须在实践中靠一点一滴的行为累积, 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诚信。

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缺乏对失败、挫折、困境的心理调适和处理方法, 在工作中表现为容易被挫折吓到, 不知所措, 甚至选择逃避。由此,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 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遇到挫折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面对困难, 从容不迫, 建立起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耐挫能力, 从而稳定心态。

(四)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准确定位

大学毕业生盲目就业的根源在于缺乏职业规划, 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随意就业, 随意跳槽。根据美国职业学家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大学期间正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 (15—24岁) 的后期, 也就是职业生涯的准备和选择阶段。【8】这个时期, 大学生要结合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个人专业、兴趣、能力等认真考虑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 并进行实践尝试。因此, 高校要尽早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我, 科学客观的评价自我, 指导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实践, 探索大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 指导大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做好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让学生学会生涯管理。在就业求职时, 毕业生有目标, 有方向, 能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工作,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求职就业中去, 找合适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

(五) 加强职场适应教育, 适应社会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更多侧重求职教育, 而缺乏职场适应教育, 因此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频繁跳槽, 难以适应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9】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职场适应教育, 指导大学应届毕业生应对和处理在职业发展初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相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 让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初期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 减少因不适应而造成的频繁跳槽。

四、结语

总之, 造成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 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都有责任。要使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有所改善, 校、企、生三方都要正视频繁跳槽现象, 各自都要深入查找原因, 三方都要不断改进或改善, 才能真正减少频繁跳槽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68.

[3]赖红英, 刘慧婵.大学生频繁跳槽, 伤不起![N].中国教育报, 2011-12-28 (3) .

[4]尤青, 蔡江东.对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 2012 (3) :94.

[5]蔡炎辉.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频繁跳槽的原因探析及其对策——以闽江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 2012 (08) :92.

[6]徐莉.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传承, 2007 (06) :118.

[7]童政权, 李公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在及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07) :181.

[8]饶贵生, 刘权辉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67.

上一篇:2024年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应届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