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通用8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

周玉 徐晓飞 齐晶瑶 王立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十二五”发展目标,阐述了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介绍了相应的制度与条件保障措施并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arge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T)in their 12th Five-Year Plan first,and consequently demonstrates HIT’s main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atic cours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eparately, presents relative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such a reform,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关键词:本科教学;本科生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项目学习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chool, Talents culti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Project learning.作者简介: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哈尔滨 150001;齐晶瑶,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王立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哈尔滨 15000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我校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一、本科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

学校确定的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结合哈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与改革途径,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精英式本科教育体系和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精英教育,改革创新,国际接轨,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确定了“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本科生院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完成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项目。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一年的企业管理和研发项目。经过上述培养过程,可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有管理才能的工程领军人物。

3.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为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论坛”,组织了多次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我校的理工科特色与实际情况,梳理了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组建了由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媒体系等5个院系的教授构成的通识教育工作组。初步提出了包括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跨文化沟通与表达、工程领导力等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用“985”工程经费支持了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正在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面向学生素质提升的通识教育体系。

4.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学习、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项目构思设计、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2011、2012年我校有14个学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实施一年级创新项目、二/三年级专业设计项目课程、四年级毕业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项目等环节在各年级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一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工科专业设置一定数量的项目学习学分,使这种学习模式常态化,惠及每一名学生。为此学校已在“985”建设经费中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实验室等相关条件建设。

5.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累加考试等,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内容,做到精讲、多练、重基础、强实践。2011年,在“985”工程中设立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组织安排了立项申报和评审工作,从69门课程中评审选拔出30门示范课程立项。在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10门“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优秀课程”,为全校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榜样。结合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累加式考试管理办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十二五”以来,我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前三年,仅985经费就已投入3500余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有效改善。包括2010卓越计划启动经费16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投入300万元,建设10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201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1000.76万元,对“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立项,购置了设备共计107种,1542台套;2012年又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实践成效

1.国家本科教学工程

(1)视频公开课入选2门,谢礼立院士的“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已上网,梅洪元教授负责的“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入选。

(2)21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机电、电气、能源、土木)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建设经费600万元。获批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获得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得建设经费600万元。助200万元。

2.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人获省教学名师奖,3人获省教学新秀奖;3人在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7人获校教学名师奖,14人获校教学新秀奖。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组织开展了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院(系)初赛,参加青年教师共计240人。62人参加校级决赛第一轮分组比赛,16人参加第二轮统一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8名。

3.创新人才培养

(1)2011年,全校共计参加30类大学生创新竞赛,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机电学院08级学生李松信同学主持的《升阻复合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最优秀论文”称号。

(2)学生参赛获国际级奖项136、国家级奖项209、省级奖项127。地区联赛奖项41。累计获奖学生1042人。

(3)201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4项,参加学生数2000人。结题项目504项,其中134个项目获奖,一等奖47项,二等奖87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2

一、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招生选拔

优秀的生源是一流本科教学的重要保障,近来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为大学在招生选拔上进行改革探索的重要契机。大学在招生选拔模式上进行的改革实践主要有4个特点:

1. 强调自主性。

大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结合本校自身的特色,依法自主确定招生方案、招生计划、招生类型和人才选拔方式。如北京大学根据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和学校自身特色,科学合理地自主确定招生计划与标准;清华大学根据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和学校办学条件等自主确定招生计划、招生方案、招生类型、人才评价标准和录取方式;中国人民大学自主制订具有学校特点的招生标准;天津大学探索具有天大特色的招生选拔机制;南开大学建立具有“公能”素质教育特色的招生选拔模式等。此外,招生选拔模式的自主性还体现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探索建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大学具有自主选拔权的双向互动招生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统筹考虑学生自主选择和部院系发展,制订学生专业分流方案等。但是,各大学在招生选拔模式改革中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重视明显不够,没有建立起具体、有效的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制,很多大学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 强调多样性。

这是招生选拔模式改革的核心,这些大学都在探索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单一人才选拔标准,实行多元化综合评价的录取标准。如清华大学探索以“学生自主申请-高校综合评价”为基础,面向多样性人才,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反映学生在高中期间学业表现和综合素质的客观材料及申请材料、反映学生为升学与发展所做准备的客观材料及申请材料,并结合大学考核情况,从学习能力、创新潜质、社会能力、清华特质等几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学生自主申请、大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建立学校面向不同大类专业的特色测试、高中学业表现和高考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录取体系。

3. 强调宽口径。

这些大学都在寻求改变传统狭隘的按某一学科专业招生的模式,探索建立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如华中农业大学遴选2-3个学院试点推行大类招生,采取分段(1.5+2.5)培养模式,前1.5年打通培养,后2.5年分类培养。华中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本科大类招生,以学院甚至学科类别为单位招生录取。厦门大学探索大类招生,逐步实现从专业招生过渡到按学部或学位门类招生等。

4. 强调公平公正。

大学招生录取的公平和公正既是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也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硬性要求”,这些大学都极力在招生录取的方式、过程和标准的设计上体现出公平和公正。公平性主要是指优秀大学,如“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招生中要尽量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分配更多的录取名额;公正性主要是指大学在招生录取的过程中要严格保证程序公正、公开,防止招生腐败。如清华大学建立完善招生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运行机制,设立招生委员会,负责审核制定招生政策、制度和程序,建立安全可靠人性化的申请、考核、评价、录取信息化平台,完善招生选拔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本科教育的中心,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人才的理解狭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封闭、僵硬,导致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各大学在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设计。总的来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实践主要特点有4方面:

1. 突出多样化。

各大学都积极寻求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局限,拓展对人才内涵的理解,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北京化工大学构建“3+5”培养模式,即在“学术型、工程型、复合型”3种人才培养类型,“课堂、校园、社会、国外、网络”5类人才培养环境中实施全方位培养。大连理工大学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特区,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创新实验班、基础科学班、国际班、辅修/双学位等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各种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自2009年起构建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本科教育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

2. 突出个性化。

传统上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统一性、标准性,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因此,一些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通过有效的激励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设计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如北京大学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探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探索试点本科生弹性学习年限,逐步放开学生跨院系选课的限制,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利用主修/辅修方式推进跨学科培养计划建设,鼓励和吸引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辅修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赋予学生对专业和课程的自主选择权,通过适度开放所有专业,创造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学生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指引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专业和学位,实现专业设置与自主选择、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平衡,既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江南大学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的人才试验区,实施“4个自主”管理模式,即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毕业年限,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3. 突出开放性。

针对以往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封闭的弊病,一些大学在改革实践中纷纷探索超越传统课堂教学培养模式,将教育教学的活动场所扩展到实验室、研究所、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科研院所、国外大学等广泛的组织机构中,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开放机制。如清华大学构建“四类课堂”协同培养模式,第一类课堂包括创建挑战性的课堂,第二类课堂包括各类创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第三类课堂包括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第四类课堂包括广泛的本科生海外学习研修等活动。天津大学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和网络“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课内外教育教学界限,探索建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学分的认定机制和办法、本科生课外教育学分制、书院制、建立校院协同的师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完善海外交流学习学分转换制度。浙江大学构建教学实验室、科研研究平台、校外高水平基地“三位一体”的科教实践创新体系,加大重点实验室和校内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本科生的开放力度,探索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跨学科研究基地,面向本科生开放机制;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单位合作,鼓励企业或科研机构设立面向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项目基金。

4. 突出国际化。

一流大学和一流的本科教育应与国际接轨并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随着我国国际开放范围的扩大、参与国际事务程度的加深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更需要全球视野和应对复杂国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一些大学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国际化的元素。如中国政法大学派遣学生出国学习交流,通过学生互换、联合培养、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学习竞赛、国际实习、开设“国际小学期”等方式,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大力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能够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端法治人才,启动“国际事务高端法律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引进先进国际课程,国际网络公开课程,引进、试用国际上有影响的优秀教材,让学生选修高品质国际课程和选用优秀国际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并重,利用学校国际化的办学优势,把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衔接互通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赴海内外名校的交流渠道,加大对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浙江大学建立3“S”体系,即Sandwich,Scholarship and Summer School。Sandwich———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学生联合培养,Scholarship———为学生国际交流提供有力经费保障,Summer School———充分利用学生假期,开拓学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参加国际会议等渠道;聘请海外主讲教师直接给学校本科生授课,或者由海外主讲教师带领一定数量的海外学生和浙江大学本科生一起同课堂上课等模式,开设全英文的“原味课程”。

(三)教学与学习

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只能通过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实现,这是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一流本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教与学的考核评价之间是保持高度内在一致性的,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等素质必须通过运用高阶的认知方式如理解、假设、推理、分析、批判、反思等才能逐渐养成。因此,能够确保学生主动运用高阶认知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才是一流的教学。

教学与学习可能是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最薄弱的一环,并不是说大学不重视教学和学习改革,而是许多大学在改革实践中依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模式,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修修补补。但是也有一些大学认识到了这一点,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如清华大学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推进基于OBE的培养方案重构,设定各专业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学习效果,围绕学习成效的达成,设计新的培养逻辑,重构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行基于OBE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细化学习成效,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针对学习成效进行课程测试和评价。北京化工大学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推行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以问题为核心开展PBL教学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华东理工大学依据ABET认证成果,建立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Outcome-based)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点从“教师如何教,教了什么”聚焦到“学生如何学,学到了什么”。西南交通大学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开展学习策略、认知方法、时间控制、海量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时间管理能力以及网络与信息化素养,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与发展,并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与干预,完善学业与课程预警机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支持与指导。

一些大学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时比较注重构建“研究型教学”,重视推行“小班化教学”。如重庆大学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模式,依托科研资源优势,实施“本科生科研助手”计划,强化学生科研实践,实现科研活动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介入科学研究,实现教师科研活动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对接;鼓励教师将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前沿引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武汉大学改革传统“大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小班互动式教学,建立弘毅学堂+学研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协调机制,鼓励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注重科研,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与科学思维。中央财经大学支持教师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倡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鼓励采用小班教学和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课业和过程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些大学在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注意利用新信息技术,构建网络精品课程体系,推行诸如“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实行“混合教学”。如北京大学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清华大学充分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成果,突破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传统概念,构建“四类课堂”以及网络和成长社区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推广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推动课堂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成立学校课程中心,建设一批优质的数字课程资源,建立国内外一流大学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机制,鼓励学生选学国内外优质在线课程。

(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针对以往我国大学本科教学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弊端进行的革新。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也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掀起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总体上看,目前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主要表现为以下4种形式:一是以“挑战杯”及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和项目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依托,聘请创业家、成功人士等来校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三是以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如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扎实推进虚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在线教学,并结合虚拟实验和在线教学手段推进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全面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实习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务、科研、人事、就业、团委、校产等多部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管理体制,搭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系统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与实践训练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创业实践孵化园区建设;启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外引资计划;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实施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加大创新创业优秀学生表彰力度。浙江大学完善学校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和单位,系统组织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建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依托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等平台,探索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机制,促进教师专利技术成果与学生创业实践之间的融合共生;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国际合作;加强与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创业型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国际联合学院建设,建设国际创业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学生创业园,集聚各种创业要素开展创业活动,条件成熟时,成立“浙江大学创业学院”;建立创业人才培养的市场支撑机制,设立创业加速器,做好“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通过学校投入以及与政府、企业、社会公益基金的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一定的运作资金,并配以特约投资人做创业指导。

(五)教学质量保障

一流的本科教学是高质量的本科教学,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就是营造大学教学的“质量文化”,让高质量教学的观念融入到大学每一位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校领导的头脑中。大学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几乎和大学的方方面面都有关联,并且,越是一流的、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就越是复杂、不确定性越强、越难以管理,因而需要更为灵活、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因此,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工作必须以“服务教学活动”为基本原则,不是去“管”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人性化、高水平的“服务”。我国许多大学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过于重视质量文化中的“管理”原则,很少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求出发去设计和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质量文化中缺乏“服务”内涵。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一些大学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一点,正在向构建“服务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向努力。

由于一流本科教学的质量保障元素大致上相同,因此各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也基本上类似,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建立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如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教师教学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状态数据监测体系等。二是激励教师投入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如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指导、咨询和培训,通过设立优秀教学奖、在职务晋升评价中加大教学的比重等制度,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等。三是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奖励力度,支持教学研究的项目。

清华大学设立教师教学卓越奖励体系和教育改革项目基金,打破院系对课程设置的垄断,支持教师跨院系开课。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效果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教师自评、专家评价等六维评教系统,在效果评价中,建立基于OBE的三层评估指标,并将助教也纳入评价体系;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量标准,保证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中去,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办法,在聘任高级职务时向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减少教学方面各种评奖和认证的限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进学生评价体系改革,试行“学生年度发展报告”制度,以综合报告的形式,全面展示学生成长进步;全面梳理学生荣誉体系,优化荣誉结构,规范评定流程,充分发挥荣誉体系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复旦大学明确为本科生授课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和首要责任,提升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鼓励教师以各种形式参与本科教育教学,设立“复旦学院荣誉教授”称号,打造核心课程的优质教师队伍;在院系定岗、职称晋升中同等评价科研与教学代表性成果;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逐步完善面向助教、新进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分类分层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激励教师开展基于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根本,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交流、学习与研讨;明确制定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质与量两方面的晋升资格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型教师晋升制度;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课程设置标准和开设规范,加强对本科教学各环节的监管与评估,建立本科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本科教育经费投入。

二、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特点

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体现出了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

1.及时性。这次我国大学一流本科教学改革的范围较大,从国家到大学都非常重视,也是适应我国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和目前的经济产业升级对大学所培养人才的新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给予比较充分的支持,这是一项非常必要、及时的改革探索,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综合改革的关键期,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社会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能否成功、经济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社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大学能否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大批具有高度创造性、实践动手能力、公民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很显然,依靠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我国大学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因此,这次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是比较及时的。

2.针对性。从实践探索情况来看,这些大学都普遍认识到了传统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改革的设计有针对性。许多大学在本校改革方案出台之前都进行过“全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讨论会”等类似的研讨性活动,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找出学校在本科教学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这些大学在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如“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科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培养”等具体的改革措施都是针对以往我国大学在本科教学领域存在的封闭、僵化、单一以及刚性等弊病做出的纠正。

3.自主性。一些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并没有简单套用国内外其他大学一流本科教学的模式和经验,而是在深入考察本校本科教学的特色、传统、文化、实际资源条件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创造性地进行改革实践。如一些大学的周边集聚着较多的高科技企业,而学校所处的环境中已经有实力强大的研究型大学,因此这些大学没有采取耗费大量资源推行“科教融合”的改革方式,而是积极与周边的高科技企业建立联系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改革路径,培养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还有一些大学地处西部偏远地区,周边环境经济欠发达,但是学校具有较悠久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校友资源,因此学校积极联络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校友,让他们为本校学生开设讲座和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大学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也表现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对一流本科教学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缺乏一致的认同。一流本科教学不是一种技术性的项目,而是一流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下来的,它有着非常深刻、丰富的内涵。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本科教学实践并不是指向一流,因此这次本科教学改革就不能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技术性的项目实施,而是要先对“什么是一流的本科教育”“什么是一流的本科人才”“什么是一流的本科教学”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再结合各校的使命、特色和实际进行改革实践的设计。

其次,这些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实践的同质性相当鲜明,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一所大学的做法几乎能通用于其他各大学。一所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应该是特色鲜明的,是大学长期持续性办学的精华积淀,而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更是如此。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同属理工类院校,但是两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差异很大,他们都为各自的本科教学特色而自豪,而这两校的本科教学都是世界一流的。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缺乏特色其实和对一流本科教学的内涵缺乏思考密切相关。

第三,培育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文化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也和缺乏对一流本科教学内涵的思考密切相关。因为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文化的内涵就蕴含在对“什么是一流的本科教育”“什么是一流的本科人才”“什么是一流的本科教学”等基本问题的回答中。目前我国大学在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主要遵循“拿来主义”,即将国内外各大学的一流本科教学经验直接借鉴来用在本校的本科教学改革中。事实上,即使大学借鉴了国内外大学一流本科教学的各种模式和元素,如打造通识教育课程、小班化教学、研究型教学等,这些模式仍然会在大学传统教学文化的主导控制下失去应有的功能,被传统大学教学文化所同化。例如小班化教学,如果大学的教学文化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教材、学生学习教材、考试考教材的知识传递型教学为主,那么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可能就只是课堂规模变小了而已。再如“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如果这些教授依然认同传统的教学文化,那么他们的教学也只是知识传授而已,差别可能只是他们能够将某些知识和概念讲得更清楚、让学生吸收得更快而已,但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不会在这些知名教授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

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多学科综合性适用性人才,而本科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尤为关键的环节,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诸多学者认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专业本身则可以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特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的本土化[1]。学者还认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缺乏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应用性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2][3]。

2. 实践教学软件在某个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也有学者对模拟仿真在应用性课程中的适用性加以研究,认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软件上实训以提高实践能力,而在操作实习进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其学习效果会更好。显然,这种模式无疑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日趋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将来进入企业后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更好地适应和管好企业。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都已连接成为局域网。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实习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全社会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打造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色[4]。

3. 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和研究

学者们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后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各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师资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因此在评价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状况时,不可能统一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而应根据各校的自身特点,设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5]。也有学者对实践教学体系加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并在实施中进行“适度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应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4个维度构建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目标性和层次性,分层次构建起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3个模块相互衔接,依次递进,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在实施中强调“基础训练扎实,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充分发挥学科雄厚、学风优良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采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7]。

以上研究主要就专业实践的基本面的问题展开,而我们要实现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从战略、策略、路径和保障措施展开研究。

二、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

1. 战略:提升本科实践教学地位

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其适应社会实践工作的帮助作用巨大,而能否培养出具有“厚基础,真本领”的社会所需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学生能否实现就业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衡量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操作层面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关键在于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政府部门、教育教学的承担者应该从立校之基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将该理念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部门存续的全时期内。在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研究服务性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从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性变革的层面来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的个体实现现代化的服务[8],这意味着以前所有关于本科实践教学不恰当的认识都应该尽可能澄清,努力实现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之本理念是现代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2. 策略:进一步强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及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本身至关重要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但关键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未来成长的结合。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一线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际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应该在“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和诠释;在有限的4~6年本科教育过程中,至少应该有一半的时间留作本科实践教学的时间。第二,本科实践教学应该作为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一项常规性实务工作、紧迫性任务来抓,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着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把该项工作任务做扎实。

3. 切入点:人、财、物综合配置,各种要素综合开发利用

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应该引进有实践经验(最好是从事过所教专业的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同时应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合理配置教师、物质资源与资金。资金投向主要应该体现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并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到企业实践中锻炼和学习,同时建设必要的硬件资源如图书馆和教室等。

4. 基本路径: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是综合型培养模式。这是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支援活动等实践与锻炼,提高学生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分析、解答现实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创新型与实践性相结合培养、人格化培养等两种模式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综合型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以互动式有效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式)为核心特征;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教师与学生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培训,形成主动参与和互动的意识与能力;第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互动,对于学生理解困难而教师阐释效果好的内容,应当选择讲述法,不过,讲述法也应当考虑学生的反馈、心理和行为迁移;第四,人文关怀、德性教化、理性自觉综合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

5. 保障措施:本科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实施

组织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精明强干的组织管理人员和健全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实践教学工作开展和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差异性较大,但教学过程主要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有三个密切联系的层次,即最高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操作层。最高决策层负责对全校各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规划,关键是实践时间安排、实践经费保证、实践课程决策,应该由学校主管校长牵头,教务处、财务处和各院系院长紧密合作负责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定。中间管理层主要是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院系教学院长来负责“根据大学生培养方案和目标,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根据学分制培养方案),拟定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宏观方案并督促教学部门按计划组织实施。在教学时间、经费保障、考核评价、课时计算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计划和规划”。操作层主要是由各院系教学院长、教学秘书、教务员和任课教师具体执行某一个课程实践的具体执行过程,具体执行的内容包括: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在操作和实施层面,拟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计划准备、组织实施、考核评价三个环节,组织所带班级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评定学生实践活动成绩。实施方案应包括目的要求、时间安排、内容形式、实施步骤、考核评定、安全保障等详细内容。组织保障部分我们主要应该抓住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经费保障和队伍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进度计划)是前提。经费投入是物质保证。其中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社会实践研究经费;实践教学奖励经费。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是灵魂。管理人员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两者缺一不可。

制度保障是核心。大学及其二级学院的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提升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空间广阔、组织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整合实践教学计划,把实践教学当作法定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保证。如利用寒暑假进行的社会调查,利用本科学习期间专门开辟的专业实践(一周左右的专业见习),利用大学第四年的专业实习(医学类为两年,理工类为一年,文史类为两个月),成绩评定与期末的考试考核不可能同步,必须要把校外实践教学统一纳入学分制培养方案中(法定的教学计划),并配有专门的实习见习指导教师,且应该有相应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和学生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其次,要有可操作执行性较强的组织管理制度作为保证。第三,要规范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学生实训手册、学生实训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第四,要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实践操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熟悉了有关实验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又能把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9]。

实践教学基地保障是主要平台。见习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基地两部分。专业基础类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利用校内实习中心,另外学校和学院应该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践合作关系,使学生综合训练水平的提高得到保障。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本着与学校双向互利的宗旨,尽可能利用学校已经毕业的校友开办的企业,校友有回馈学校之情、学校有培养人才之需要,两者能够实现互惠互利,建立起来的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均应该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长富,范文锋.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 品牌(理论版),2010(10):26-27.

[2] 杨齐,林军.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200-201.

[3] 孙淑华,宋媛光,郭秀影.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2009(4):133-134.

[4] 李梅芳,杨芳,谷浪波. 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 长沙大学学报,2010(3):150-151.

[5] 李友俊,关 欣,汤凤丽.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29-130.

[6] 王雪岭,王峻岭. 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 156-158.

[7] 曲立,刘宇,葛新权,金春华.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28-229.

[8] 黄士力.论教育服务的转型提升[J].教育研究,2011(6):48-51.

[9] 洪燕云,谢忠秋.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31-36.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延安大学新专业建设、管理和评估研究”(编号:YDJG10-20),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经管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

本科实践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4

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新教师授课很容易出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的情况。经过实习,我发现其实在教学时慢下来,少设置一些课堂内容,尤其是使用PPT时,给学生留出记笔记的时间。这样做表面上看是慢了,但其实教学效果非常好。

讲课方式现代化是一个趋势,但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涉及到细胞分子机制的教学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板书也有它的优势,它能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交代给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吸引并“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顺利引入教学的情景。我在讲授“DNA复制过程”这节课时,对DNA是如何解旋成两条链的、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一条新链的这些疑问,我播放了一个模拟DNA复制过程的flash动画,上述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然后,我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展现在板书上。整节课,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很透彻,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5

保定电大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中央电大有关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特制定开放教育土木工程(本科)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方案。

一、本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总体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本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71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达到16学分。

1.课程设计:3学分

2.毕业实习:5学分

4.毕业设计:8学分

二、课程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大作业)是本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共计3学分。课程设计是学习专业技术课所需的必要教学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巩固和掌握专业知识,并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做必要的准备。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局部设计从收集资料、方案比较、计算、绘图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和绘图的设计能力。

2、对学生要求

(1)学生需认真阅读课程设计任务书,熟悉有关设计资料及参考资料,熟悉各种设计规范的有关内容,认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内容。

(2)学生均应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规定的内容和工作量。

(3)课程设计的成果为计算书和1号图纸2张左右。要求计算书计算准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要求图纸、图面布置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用工程字注文。

3、课程设计的课题

每门课的课程设计(大作业)为1.5学分。课程设计(大作业)建筑管理方向要求做:混凝土结构设计、建设监理社会调查。各门课的要求如下:

(1)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单向板楼盖或双向板楼盖设计

A、熟悉混凝土结构体系荷载的传递及确定。

B、熟悉结构的平面布置。

C、掌握单向板(双向板)、次梁、主梁承载力计算、板梁配筋计算。

D、绘制结构平面图、板梁(次梁及主梁)配筋图及抽筋图。

E、写出计算书。

(2)建设监理社会调查

到有关监理公司调查,已进行过监理工作的建设工程调查了解:

A、监理规划如何制定。

B、实施情况如何。

C、产生了哪些效果。

D、存在问题及今后如何改进。

E、写出调查报告。

4、教师

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也可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技术人员担任。

指导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课题选题,学生分组。每一教师指导1-2组,每组学生7-10人,每组可选定同一课题。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情况,课程设计完成后负责学生的成绩考核,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低于3课时。

5、成绩考核及时间安排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资料,计算书、图纸及质疑进行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按五等级评定,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雷同、抄袭者为不及格,要重做。

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以后,每门课程安排两周时间。

6、课程设计的验收内容,验收办法

(1)学生交件材料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2张2号图;

建设监理社会调查:不少于5000字的调查报告

(2)验收办法

每个课程设计1.5学分,两个课程设计完成后,要结合两个课程设计完成成绩综合评定出课程设计成绩,成绩评定后,由分校责任教师报省电大专业主持教师验收、审批通过。希望指导教师提醒学员,要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一旦验收不合格,将影响学员毕业。

(二)、毕业实习

1、实习目的与要求

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一次预演。

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

(1)通过实习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

(2)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对典型土木工程的单位或分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了解拟定典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控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方法。

(3)通过现场实习了解建筑业企业的组织机构及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对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施工成本的控制,生产要素的管理有所了解。

(4)参加实际生产工作,灵活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广大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祖国现代化多作贡献的思想。学习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有所了解。了解现行的国家有关工程质量检验和管理的标准。

2、毕业实习的方式

实习需要较多的施工现场,对工程有一定要求,而且要分散进行,不宜集中,各分校应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实习工地。

学生可持学校介绍信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将工地同意实习回函,寄回学校,经指导教师同意,即可到该工地实习。也可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工地。

3、实习内容

学生实习期间,在工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如下岗位:

参加工地的质量监督工作。

参加工地测量放线工作。

参加编制单位施工组织设计。

参加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

参加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技术研究及实验工作。

参加投标报价工作。

参与有关合同管理、索赔工作。

建议实习的具体内容:

(1)看懂实习工程对象的建筑、结构施工图

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生产工艺过程、建筑构造与结构体系、地基与基础特点等,提出个人对设计图纸的见解。

(2)参加单位工程或分部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完成下列的1~2项)

①参与拟定施工方案(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主要承重结构施工方法、屋面工程以及施工技术措施等),并独立完成部分工作。当已有施工方案时,可通过熟悉方案并结合现场实践提出个人见解。

②参与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或施工平面图,当已有此两种资料时,可通过了解编制方法、执行情况和现场管理等提出个人见解。

③完成单项作业设计工作(模板配板设计、土方工程施工设计、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大型设备基础施工设计、构件预制与安装工程施工设计及装修工程施工设计等)。

④参加或熟悉施工预算的编制。

⑤参加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拟定。

(3)学习1-2个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方法、操作要点、主要机具设备及用途、质量要求以及本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设想等;

(4)了解施工单位的组织管理系统、各部门的职能和相互关系,了解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了解各级技术人员的职责与业务范围;

(5)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现代施工管理方法等的应用,了解施工与管理的新规范;

(6)参与现场组织的图纸会审、技术交流、学术讨论会、工作例会、技术革新、现场的质量检查与安全管理等;

(7)了解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各方(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的职责;

(8)了解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4、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1)实习日记

1)实习日记是学生积累学习收获的一种重要方式,应根据本大纲的要求,每天认真记录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每天工作情况,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如施工组织情况、劳动安排、新材料、新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图布置等。

2)遇有参观、听课或听专题报告会,及技术交底等应详细记录这部分内容,并写出本人的心得体会,日记内容除文字外,还应有必须的插图或表格,除记录收获外,还应写出对项目管理、政策法规等的认识。

(2)生产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结束时,由学生本人撰写实习报告,内容应包括:

1)实习概况:工地地点、承包公司、结构类型、建筑规模、工程概算、工程量及施工方法、施工单位的组织机构。

2)简单的平、立、剖面图。

3)个人的实习内容。

4)个人在实习中协助工地做了哪些创新工作或有哪些新的见解。

5)实习中的体会及对今后实习的建议。

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按实习大纲的要求,根据实习日记中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能反映出学生对实习内容理解的深度,也能反映出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应图文并茂,总字数不宜少于5000字。建议实习报告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实习安排、实习工程概况,工程造价、主要工种工程的工程量及施工方法、施工单位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等;

2)将整个实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房屋和构筑物的定位放线和控制标高工作,校核施工图及放样工作,交工验收或质量检查工作等。简述各工种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方案,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方法。施工场地的平面布置,劳动组织、各项技术措施等。谈谈这次实习对你在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帮助,以及体会和收获,;

3)以一次参观、工作例会、专题报告、现场教学、施工操作要领、新技术调查或工程简介为对象,全面地、系统地归纳总结,写出通过该项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4)在实习过程中,对工程技术和现场管理提出的建议,采纳情况;

5)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提出的建议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6)在施工现场自己完成的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施工预算方面的方案、图纸和计算书等(此项用复印件附在实习报告中);

7)有关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专题调研报告。

5、对学生的要求

(1)在实习期间学生以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工长、队长、工地主任、工程师)助理的身份参加工作。

(2)服从工地指导,尊重工人师傅,虚心学习,主动协助工地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工作累,条件艰苦的困难。

(4)抓紧实习时间,尽量多学习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天记好实习日记,及时整理、勤于思考,有目的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习期间一般不准事假,实习期间不得旷课、迟到或早退。

6、实习考核

实习结束时工地的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出书面评语,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出勤情况,进行答辩,综合评定成绩。

生产实习成绩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因故累计有三分之一时间未参加实习者,不予评定成绩。凡实习未通过者,不取得该学分。

7、指导教师

(1)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 15人。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低于3课时。

(4)指导教师在实习前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实习期间定期下工地实习,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和工地的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工作情况,实习日记等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实习时间

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以后,时间不得少于五周。

9、实习验收内容、验收办法

(1)验收内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

(2)验收办法:成绩评定后,由分校责任教师上省电大验收、审批通过。希望指导教师提醒学员,要认真完成生产实习,一旦验收不合格,将影响学员毕业。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和达到开放式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之前,必须修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即规定的学分),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时间约10周(8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建筑工程专业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我国有关的建设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

(3)学会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

(4)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应使学生具有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能力,一定的方案比较、论证的能力,一定的理论分析与设计运算能力,并注意进一步培养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工程制图及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

(2)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时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内容和工作量。

(3)毕业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与设计有关的阐述说明及计算,要求内容完整、计算准确、简洁明了,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装订整齐,说明书至少要5000字。计算中不宜大量采用手算,提倡应用电算技术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设计说明书应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参考文献及附录。

(4)毕业设计图纸应能较好地表达设计意图,图面应布局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用工程字注文,主要图纸应基本达到施工图深度。图纸一般为4~6张(按1号图计),可以包括部分墨纸图。

(5)毕业论文应力求研究计划和方案合理、论点正确、论据可靠、层次清楚、文理通顺、书写工整。

(6)毕业设计(论文)文本按规范化要求装订。

(二)、指导教师

1.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同时具备电大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2.每位专职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5人,兼职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人。

3.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并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设计表现作出评价。

4.指导教师应认真负责,树立正确教育思想,认真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报告,制定毕业设计进度计划,及时检查学生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对实际完成情况做好记录。

5.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方面的指导,做到论文及设计说明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符合科技写作规范。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打印和装订。指导教师要对论文及设计说明书、图纸认真审阅,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学生,要求学生进一步修改,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1、选题原则

(1)毕业设计(论文)应按照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要求,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当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题要尽量选取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能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的题目,提倡“真题真做”。选题也可模拟实际工程。

(3)选择课题的份量和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经努力可以完成为宜。

(4)鼓励一人一题,若多人同做一个课题,每人除完成基本内容外,其它设计内容应各有侧重。

(5)原则上选题不选毕业论文,如果选择毕业论文,要求一人一个课题,课题必须新颖,要杜绝网上抄袭;课题要及时上报审查,论文的字数不少于10000字。

2、选题类型

建筑管理型

参考选题

1)建设项目管理、质量、投资进度控制;

2)国际工程招标、投标;

3)合同与索赔;

4)房地产投资分析、风险分析。

(四)、毕业设计的一般步骤

本专业毕业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为:选题收集资料;方案比较;设计计算绘图、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选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提出论点、阐述论据;撰写毕业论文。

(五)、毕业设计内容要求

管理方向毕业设计

本方向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以其多层、高层建筑的单位工程为编制对象,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一个详细、完整、实用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的是通过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分析和解决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进而检验学员通过本科学习后的真实水平。

(1)选择课题的要求

1)应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多层、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不限),该项目应具备全部土建图纸(包括建筑、结构施工图和其它基本数据)

2)该项目宜在本地区为已建或在建的项目,有明确的建设地点和具体的周围环境。

3)该项目应有较详尽的现场资料(包括水文地质、地下水位、冻深、气候等)每个设计组确定的工程不得与其它设计小组相同。

4)选择课题的结构形式可以是框-剪、框架、框筒或筒体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钢结构,甚至一些新型的结构类型,(如屋顶可以是网架,有的可以是悬索、悬吊结构等)

5)该工程项目所包含的资料、信息应保证各小组从基础、主体乃至装饰、防水等各分部工程都能包括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中。

(2)基本要求

总的要求为每个学员要有整齐、详尽的设计计算书,每小组的课题相同,但在内容编制上应多样性,体现每位学员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过程。每位学员应独立完成4~6张及以上的1# 图纸。图纸应与自己上述完成的设计计算书相对应。(文字数量应在5万字以上为宜。)

其中设计计算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的基本概况,工程的建筑、结构(必要时可包括相应其它工程)特征。

(主要是文字叙述,可以在设计计算书中绘制相应图纸加以辅助说明)

2)施工方案的选择(各位学员应有独特的选择)应以下几方面表达施工方案

a、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方法的确定;

b、施工的顺序与流向;

c、流水施工的组织原则与方法。

(学员应从基坑支护、基坑降水、基础、主体防水、装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中加以重点阐述。)

3)施工进度计划说明(包括该工程总工期,各分部工程起止日期、工期承诺、工期控制原则和保证措施等)

4)施工平面图布置(包括基础、主体、装饰施工三阶段布置特点说明,水电线路、设施等的布置说明)。

5)资源需用量计划(包括工、料、机的需用计划)

6)施工技术的工艺方法及质量措施

7)施工安全措施

8)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9)施工现场维护措施(可包括施工维护措施、施工现场保卫措施,现场消防安全措施,冬雨季施工措施等)

10)工程量清单(每组附一份计算过程的计算稿)

(3)应完成的图纸

1)施工进度计划

图纸1# 横道图 1张

图纸1# 网络图(单、双代号、时标、标时网络均可)1张

2)施工平面图

图纸1# 基础阶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1张

图纸1# 主体阶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1张

图纸1# 装饰阶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1张

3)另外施工方案中

图纸1# 主体施工阶段模板配量图 1张

(4)小组划分

学员参与各小组的组合以自愿结合与学校组织调整相结合形式,每组5--6人为宜

(六)、毕业设计的成果要求: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最后提交毕业(论文)文本,包括图纸及毕业设计文本。

1、文本的结构

(1)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书;

(2)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

(3)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4)毕业论文或工程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5)参考文献;

(6)附录;

2、以上内容的要求

(1)任务书:包括设计(论文)题目、论文的原始数据,主要参考资料、重点内容、设计指标;

(2)摘要:一般为400汉字,摘要介绍设计(论文)的研究课题,本人见解和主要结论;

(3)目录: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设计图纸要有标号;

(4)论文或说明书要求论证严格,层次分明,语句通顺,表达确切,字体端正,论文报告及工程说明书一律用专用报告纸书写。

(5)参考文献按以下格式列出

[序号]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卷号、期数、页码(年份)

[序号]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单位、页码(年份)

(6)附录:与论文有关的数据表、计算机程序。

论文完成后按

(一)文本结构的顺序排列好,加以封皮,进行装订。

(七)、毕业设计的组织领导及成果评定

1.根据本实施方案所制定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依据,指导教师必须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阅读并领会这些文件的含义,学生要认真阅读毕业设计任务书,熟悉资料并明确自己的任务;

2.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指导教师应给所指导的学生指定题目,给予必须的原始资料,并下达设计任务书。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启发诱导,全面负责;

3.指导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由有关单位选派,必要时还应指定有关课程的教师作为答疑教师;

4.指导教师的业务领导人应分阶段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5.毕业答辩

(1)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后,经指导教师评阅,并给出评语和平时成绩,方可进行答辩;

(2)答辩委员会由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5~7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两人,答辩小组成员报省电大备案;指导教师可以参加毕业答辩小组,但不能担任指导学生的主答辩。

答辩前由答辩主持人宣布答辩办法和成绩评定办法。

(3)答辨分设计情况介绍(10分钟),基本问题(5分钟)和追加问题(15分钟)的答辩。

6.学生答辩要求

⑴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提交纸质材料2份和电子稿1份。

⑵演示毕业设计成果。利用幻灯片演示。

⑶答辩人陈述毕业设计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7.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

成绩评定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采用结构评分的办法。先按百分制评分,然后折算成五级分。

结构评分办法:

公式为

Y:毕业设计成绩,X1指导教师的评分,Xi:答辩小组每位教师的评分(不包括指导教师评分),n:答辩小组人数。

毕业设计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综合审定。毕业设计成绩低于60分为不及格,60~69为及格,70~79为中等,80~89为良好,90~100为优秀。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并且至少过半年才能重新申请答辩。要严格控制成绩优秀的人数比例,一般应不高于20%。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6

地方本科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分析了嵌入式系统教学特点和的现状,针对地方本科学院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从课程定位与目标、知识结构、教学体系、教学组织、辅助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作 者:魏启明 冯慧君 李兴南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西,九江,33刊 名:福建电脑英文刊名:FUJIAN COMPUTER年,卷(期):25(3)分类号:G71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应用型本科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 不同于传统的本科人才, 其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有其特点, 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包括理论能力和实际能力。理论能力包括基础理论、抽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际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间的应用背景、应用意识、应用方法、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等方面加强培养。大学英语作为应用型本科的一门公共课, 因其自身特点和生源情况,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教材单一,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目前, 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和普通高校是同一版本教材。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纳入国家统招录取, 但属于本科的较低层次, 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较窄, 生源素质较低, 英语基础较差。采用普通高校统一的教材势必使多数学生降低对英语的兴趣, 导致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当前教材的选用及课程设置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英语人才的层次、水平、专业、种类的需要。

(二)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动机不强

现在不少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逃课、旷课现象严重, 特别是民办本科高校, 情况更不容乐观;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不强,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原因是为了期末考试过关。

(三)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很多高校的英语课堂上, 仍然沿袭着过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学信息量的投人和扩大,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限制了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尽快告别当前“一言堂”、“满堂灌”、“费时低效”的的教学局面。

(四) 学生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过度重视等级考试, 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学校都将英语期末考试的成绩或者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部分学生过分重视期末考试和考级过关, 整日死背词汇、语法, 进行“题海战术”, 忽视了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新版的《大学英语基本要求》为纲领:即“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与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此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探讨的解决方案

(一) 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形成“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创新了课程体系, 加强了基础知识课程、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 (ESP) 、开设文化类课程, 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块, 不仅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且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时性和时代性, 适应了山东济南及周边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 形成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新的授课模式

1. 建立了一个明确适当的英语学习目标

根据应用型本科, 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教师设定明确适当、有层次的目标, 有了目标, 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才能被激发出来, 信心才能树立起来。

2.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和学生一起听听英语歌曲、唱唱英语歌;可以一起观看外国语经典大片, 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可以在课堂尾声, 给学生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英语资料, 阅读相关英语资料、阅读相关英语报刊, 然后要求学生就疑问话题进行辩论, 这种轻松和谐的英语课堂学习气氛, 能让学生不自不觉地爱上英语并学好英语。

3. 开展英语第二课堂英语活动,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通过开展英语歌曲比赛、英语口号大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学校英语角等各类形式的活动,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形成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分级培养的教学模式

新生入学后, 遵循“学生自愿、学校遴选”的原则, 学校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学校组织的分级摸底考试成绩, 确定分级教学班学生名单, 成绩优秀者进入“过级班”、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技能班”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进入“兴趣班”三个层次进行组合, 分级编班。在学习过程中, 英语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跳级修读。分级时还应该把握比例均衡, 一般来说, 过级班和兴趣班学生应各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20%左右, 技能班占60%。由此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教学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竞争意识, 可对三种班的学生实行“滚动制”的动态管理, 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及个人意愿进行级别动态调整。这种级别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四) 改变了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由以往的终结性评估改为现在的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形成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手段, 适当增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例。把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的态度、基本技能测评, 参加英语竞赛活动情况划分成不同的考核比例, 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模式, 实现学生考核的综合化, 多样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俞婷婷.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简论[J].考试周刊, 2010 (7)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作用 问题 创新 实践

一、引言

就业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完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在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引导下,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大学生普及就业知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与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各大院校为指导主体,以大学生为指导对象,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普及就业相关知识,从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做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就业指导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指导是指与就业有关的所有信息的传递,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需求量与需求方向分析、就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信息分析等,它的特点在于综合了宏观角度和微观方面开展就业指导;狭义的就业指导则侧重于帮助符合就业条件的劳动力,使其具备相关的岗位就业信息与技能,对劳动者就业与择业做出指导。

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主要是在观念、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观念层面,通过教学指导,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主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樹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选择时实现科学、合理,让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中实现就业。知识层面,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普及了就业信息,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特点、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政策市场导向等;此外,还为大学生普及了职业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技能层面,则强调了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表现为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考核。为此,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管理能力、求职能力、沟通能力和应急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师资队伍匮乏

就业指导是一门集专业性与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除了要求任课教师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外,还应该具备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当前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来,很大一部分本科院校都将辅导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当作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人员,而他们对于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技能,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之余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就业指导教学。

(二)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专业契合度低

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倾向于分析就业形势、经济法规和市场需求方向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我能力认知和所学专业未来就业方向指导等相关内容很少涉及。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就业定位、专业优势等方面缺少实际性认识,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准备的目标难以达成。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性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应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手段,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成为普遍现象,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情况并不可观。此外,就业指导课程局限于理论教学,极少甚至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就业练习机会。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及其实践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综合水平,重点在于提高任课教师专业能力。为此,本科院校要在选拔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时提高其准入门槛,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就业知识和一定的行业认知,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挑选一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又对就业指导教学富有教学热情的研究员、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储备教师。此外,还可以邀请其他院校或者相关企业专业人员到校做专题指导,指导本校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克服传统思维,实行新式教学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创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种教学模式是借助他人的创业历程与思维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的运用

要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就业环节。为此,可以积极发挥情景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创设招聘现场模拟情境,增强学生对招聘、应聘环节的认识;此外,本科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增强社会实践感。

五、结语

立足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大多数本科院校专门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就业、自主创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进一步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发展还有待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健强,胡陵.地方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有效性探析[J].魅力中国,2011(09):128-129.

上一篇:浙江大学2014年产业经济学考研重点解析下一篇:物业儿童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