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精选10篇)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篇1

1.识记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

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三.自学指导:

1.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3.列举南、北方主要地形区,并能在图中相应位置找到。

4.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5.结合课本P7图5.9二幅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图,从水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南北方河流特点,并分析产生特点的原因。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篇2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依据)。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教授新课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小结

在学习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笔记,让学生参照课堂笔记,回答课前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四)在小结完后通过反馈练习达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四,亮点

南方地区教案 篇3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

3.了解南方的水田农业及发展条件; 4.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水田农业发展的条件。教学难点:

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设疑提问、指导读图、点拨突破、小结归纳、测评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导入

提问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的北方地区,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情况。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北方地区,哪位同学来说说北方地区这些方面的特征?(学生回答,教师给与点评和纠正)

承转 下面我们也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看南方地区的情况。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基本情况 ●讲授新课

一、位置、范围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南方地区”图,或多媒体投影显示南方地区图,让学生熟悉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然后,依次完成下列读图内容。

1.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南岭、台湾岛、海南岛、东海、南海,说明它们的位置特征。

2.在图上找出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并说明它们的位置特征。

展示 播放“南方地区的基本情况”视频片断,让学生观看。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我国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基本情况。板书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承转 下面和学习北方地区是一样,我们再来看看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北方地区对比。

二、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南方地区”图,或多媒体投影显示南方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有哪几部分?(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2.地形有哪些特点?(以巫山、雪峰山为界,西部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而东部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上,地势西高东低。一句话概括,本区的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

板书 1.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展示 多媒体投影显示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如江南水乡景色,长江三峡风光,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桂林山水,海南岛的热带风光;东南丘陵地区的自然风光,如武夷山、江南茶园等及其他一些反映南方地区特色的典型景观,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并突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之后,简单总结:平原地区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板书 2.平原地区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讲述 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一般较高,东南丘陵区的一些省区达到40%~50%左右。但长江中上游的一些地区森林破坏严重,国家正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营造防护林,以控制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计划从1989年起,用30~40年时间,在本地区10个省的145个重点县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板书 3.山地丘陵区植被繁茂

展示 让学生观看反映长江流域植被破坏情况及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的有关影像资料,教育学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活动 回答教材上P.46活动的两道练习题:1.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为什么?(学生思考后作答:四川盆地周围都是高达的山脉,冬季风影响不到。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冬季风可以长驱直入。)

2.西双版纳不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受寒潮影响,为什么?(答:西双版纳的北部为云贵高原,地势较高,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潮,而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特征及主要的农产品

过渡 农业情况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农业生产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特征多是由自然条件来决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活动 播放“南方地区的农业情况”录像,让学生观看后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一下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热带地区,热量充足,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2.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分析一下它的农业生产条件。(成都平原农业生产一向发达,古代就是我国的重要农耕地区。这里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当地人民利用这里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的地势,开挖了密如蛛网的人工河渠,进行自流灌溉,如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这里又有哪些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这里平原广阔,河网稠密,一向是我国重要的耕作地区,古代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板书 1.农业生产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提问 我国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学生回答:水稻)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材料“超级杂交稻”,适当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培育的“超级杂交稻”。

活动 让学生观看南方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有关图片或影像资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南方地区饲养的牲畜是什么?(生猪)南方地区的亚热带主要水果是什么?(柑橘)2.除了生猪、柑橘外,我国南方地区还有哪些主要的亚热带农作物产品?(茶叶、蚕丝、甘蔗、淡水鱼)

3.我国茶叶、蚕丝、甘蔗、淡水鱼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地分别是哪里?过渡 4.上面介绍的多是南方地区亚热带的主要农产品,我国南方地区的热带农产品有哪些? 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阅读图“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有哪些?(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等)2.出产这些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基地在哪里?(海南岛、台湾岛南部、雷州半岛和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海南岛是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区。)

3.结合“南方地区”图,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热带地区,说出它们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注意北回归线经过的地区)。)

4.我国热带地区经营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种类和有利条件有哪些?(主要有天然橡胶、椰子等。我国热带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0℃温在8000℃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6℃,并且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板书 2.主要农产品: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 3.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台湾岛南部,雷州半岛和云南西双版纳

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南方地区”图,在图上找出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并描述它们的分布情况

板书 4.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板书设计

一、位置、范围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二、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1. 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2.平原地区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3.山地丘陵区植被繁茂 4.亚热带季风气候

三、南方的农业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篇4

[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2)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

为主。

(3)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等。(4)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等。2.判断(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引起的。(2)北方传统民居的墙体较厚,主要是因为此地冬季寒冷。

(3)南方传统民居墙体高,而屋顶坡度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相同。

(4)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南、北方地区基本没有差异,说明自然环境对现代建筑没有影响。

参考答案:

1.(1)旱地(2)水田(3)小麦 大豆(4)水稻 油菜 2.(1)√(2)√(3)×(4)×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活动与探究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篇5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初中已经学习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只是注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学生有些内容也已遗忘。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是以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产业发展状况、资源利用、各项设施布局为切入点,考查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主要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

因而,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已有的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青藏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制约本区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运用各种图表,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能归纳最突出特征;

3. 运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通过案例,分析制约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5. 针对本区环境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方向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高”“寒”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本区环境问题及生态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对其他各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课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教具设计】多媒体、地图册、导学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我要去拉萨》mv

每当听到这慷慨激昻的歌声,每当看到这神奇壮美的风光,我都会被深深得感染。我要去拉萨,我想去拉萨,同学们,你想不想去?(想去),可是,拉萨在哪呢?(在青藏地区)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青藏地区。

【板书】青藏地区

【承转】下面我们通过这幅图来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动手填图】请同学们在导学案的图上填出图中的山脉及省区名称。

【展示成果】好,现在我们共同说出这些地理事物。(指图)

【学生回答】齐答。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刚才的回答,请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学生回答】青藏地区大致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教师启发】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怎么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大致30°N——40°N,80°E——100°E。

【教师点拨】还有“我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相邻等。

【承转】知道了在哪里,我们关键要知道它有什么独特的特征。首先,我们来看地形图。

【教师引导】青藏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高原)哪个高原?(青藏高原)

(出示三级阶梯图)青藏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第一级阶梯)

海拔大致多少?(平均4000米以上)

因而,青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地形特征),那就是——高。

世界上14座海拨超过8000米的高峰全部集中在青藏地区。

【板书】“世界屋脊” 高。

【承转】我们都知道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那么,如此高的地形对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来看这两幅图——我国年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图。

SHAPE MERGEFORMAT

【教师引导】青藏地区年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与我国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有何差别?

(较低)这里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设问】由此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冷)

【板书】寒

【提问】以上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海拔高)

【板书】高 寒

【教师补充】对,因高而寒。因此,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是名副其实的“雪域高原”。

【板书】雪域高原

【承转】我们通过一组探究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气候特点的认识。

【问题探究一】读右图,

(1)思考:图中的服装反映了青藏地区的气候还有什么特点?

(2)请运用必修一“大气受热原理”,分析该气候特点的成因。

【分组点拨】我们来分一下组,前后相邻两排同学一组,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及时记下知识要点,并选好代表作为发言人;讨论结束后,“发言人”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向全班展示小组的智慧结晶。“发言人”汇报完毕,请其他同学点评;若其他同学有疑问,请“发言人”予以解决或者老师帮助解决;若“发言人”对问题分析全面、细致、到位,请全班同学送上掌声,以示鼓励。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白天)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夜晚)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因此,昼夜温差大。

【承转】青藏高原有“亚洲水塔”之称,由于海拔高,冰川广布,青藏地区孕育了许多大江大河,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因而这里成为大江大河源头。

【板书】大河源头

【教师点拨】(指图说)其边缘地区,地处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因而水能丰富。(出示“水能”图片)另外,由于本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也很丰富。(出示“地热”图片)

【教师小结】水能、地热能、太阳能是本区比较丰富的三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价值潜力很大。

【承转】当然,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哪呢?

【学生回答】柴达木盆地。

【教师点拨】因而,它被称为“聚宝盆”。

【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高寒)

因此,这里的气候、河流、土壤、植被都深深地打上了高寒的烙印。

“高”与“寒”当中,谁是主导因素呢?(高)

也就是说,形成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因为“高”,所以气候“寒”;因为“高寒”,成为“雪域高原”;也因为“高寒”成为“大河源头”。由此可见,组成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是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印证了我们必修一第五章所学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承转】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我们以农牧业为例分析对生产的影响。

【板书】影响 高寒农牧业

【教师讲解】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我们再想象一下那美景“在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之下,在巍峨的雪山、绵延的冰川之间,广泛分布着厚厚的草甸草原”,在这种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本区的农业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

SHAPE MERGEFORMAT

青藏地区植被图 青藏地区农业图

(1)结合本区植被分布,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

【教师点拨】本区以畜牧业为主,但牧场与我国其他牧区的牧场还有所不同。青藏牧区是高寒牧场,当然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特有畜种,(展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图片)这是本区分布最广泛的三大畜种。

【承转】在这高寒的大地上,绝大部分地区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只有在少数河谷地区发展了种植业,这是为什么呢?

【课内探究活动二】请结合必修二所学习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同位之间进行讨论。

问题探究二:河谷农业

2. 结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青藏地区的主要种植业区为什么分布在河谷?

【学生回答】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并通过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的思想,;

借助青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青海矿产资源和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光照强与气温低的原因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让学生品尝青稞酥、牦牛干,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指导。

【学生活动】运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分析青藏地区相比于同纬度地区,光

照强与气温低的形成原因。(播放微课予以指导)

【归纳提升】构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

【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品的分布地区,

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走进雅鲁藏布江谷地,通过两道高考题,重点分析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

(1)(江苏卷)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2)(20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归纳提升】注意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强调青藏地区发展的高寒牧业与河谷农业都是由高寒环境所决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同时,劣势也可以变优势,形成辩证的思维。

【学生评价】组内互评

【承转】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高寒环境的影响,那么其它产业的发展呢?

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归纳1995-年,青海与西藏产业变化的不同点。

2. 结合材料,评价目前西藏、青海两省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材料二 青藏铁路通车,西藏旅游业直接创收48.52亿元,比20增长75.1%。2013年,西藏旅游创造经济收入16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0.5%,成为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归纳提升】强调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开发资源带动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但是因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只要这样区域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学生评价】小组互评

【课堂总结】以青藏地区为例,总结区域复习的一般方法:在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因地制宜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后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课后基础练习区】

右图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其等值线的数值c>b>a,读图回答1-2题。

1.等值线不可能反映的是( )

A.海拔 B.气压 C.降水量 D.气温

2.峡谷附近的察隅有“西藏江南”的美称,原因是( )

A.地势低,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B.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终年多雨

C.大西洋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

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篇7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实施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案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的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本案例来拓展视野,探讨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东西或南北经济社会双赢的战略。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可以联系经济地理中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从而准确的把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会创设情境,留疑问,多启发,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兴趣,和老师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国土整治,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往往出现区域资源赋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协调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本节我们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西气东输工程

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4)经过的地形区:

一线依次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形区。

二线依次经过: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区。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教材P83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 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思考

A. 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 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C.,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4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篇8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3.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篇9

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学习难点】

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二、新课导入 读课本P11——12页回答: 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是什么?也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它们分别指什么?

3.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是什么?

4.西北地区干旱,致使植被由东向西分别是什么?这里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5.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西北地区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高原以、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 分布,只有盆地边缘出现星星点点。.西北地区河流很少且多为 河;西北地区是一个以 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河;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 沙漠,位于 盆地。.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二、选择题.“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描述的地方应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2.暑假琳琳由呼和浩特乘火车到乌鲁木齐去旅游,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 3.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农业区是()A、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B、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C、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D、柴达木盆地四周绿洲 4.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A、湟水 B、雅鲁藏布江

C、塔里木河

D、黄河 5.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A、平原、丘陵 B、高原、盆地 C、高原、山区 D、盆地、丘陵 6.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A、高温多雨 B、干旱 C、寒冷 D、湿润.“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所指的省区是()A、青海 B、内蒙古 C、四川 D、新疆.西北地区植被从东向西的分布规律是()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荒漠 9.列依次排列的四幅植被景观图反映了我国()

A、从西北干旱区往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变化 B、从西北干旱区往东部季风区的热量变化 C、南方地区至北方地区水热状况的变化 D、青藏地区山麓至高原面的垂直变化 【要点归纳】 1.主要的地形; 2.干旱的原因。【拓展练习】

活动P12页第1题。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资料 篇10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概念及成因为下节内容)

(1)现状: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荒漠化同样也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荒漠化面积扩大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2)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

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南方湿润地区 青藏高原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

(3)典型: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课主要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2.地貌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自然特征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深居内陆)和地形(高原山地阻隔)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个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

表4-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地区对比 自然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贺兰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气候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读课本图4.2“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识记重要沙漠沙地的位置。表4-2: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 类型

成因

治理难度

举例

原生性荒漠(沙质、砾质)

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

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次生性荒漠(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较容易

乌兰布和沙漠 科尔沁沙地 毛乌素沙地 库布齐沙地

三、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表4-3)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表4-4)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制约,其分布各具特色。(表4-5)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课堂练习:

1、有关西北地区西部荒漠化的特征,正确的表述是()-双选 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B.乌兰布和沙漠是地质时期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 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科尔沁沙地荒漠化的特征

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改造难度大

2、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解析:

1、荒漠化的表现特征有砾质荒漠、沙质荒漠、沙层裸露、沙丘活化等多种形式,有原生与次生的区别。原生荒漠是自然的结果,而次生荒漠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区分的基本点。

上一篇:澳大利亚移民咨询问题答疑下一篇:活动板房建筑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