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毛主席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毛主席(精选3篇)

我眼中的毛主席 篇1

我眼中的毛主席

--读《毛泽东传》有感

小时候经常唱一首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呀就是那太阳.......”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毛主席。后来,身为共产党的爷爷,常常提起毛泽东,经常歌颂其丰功伟绩。我的印象中他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伟人。

随着岁月的沉淀,但愿能够走近这位传奇人物的内心,可以窥探一下他的内心世界。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人们多是对其的颂扬,很多对毛泽东的描述都是及其正面的,然而对其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描述确是不多的。但是,我相信,即使是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人性灰暗的一面。就像生活从来就不是只有康庄大道,也有荆棘小路。面对生活的苦难,作为人而言,本应该有他的情绪的。

这一次,有幸读到了由美国作家--Ross Terrill 写的《毛泽东传》。这书带给我的惊喜是我真正的认识到毛泽东的为人处世。虽然革命和社会改革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但是最终他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曾经有一句话深深的叩击了我的心灵:如果一个人他生来就拥有超能力,他所做的足以感动,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来平凡,但是用尽全力完成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那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会害怕受伤,会犯错误,但是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毛泽东就是这样人。

毛泽东的经典形象是身着中山装,站立在祖国的壮美山河前,扬长着手臂,像似在指点江山。书中的描述,却是这样的“八十二岁的高龄的毛泽东的仪容已经有些变化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看上去略显焦灼,而作为公众领袖的毛泽东似乎相当自得”,“他相当粗俗,会把手伸进他宽大的裤子里摸虱子,使来访者相当吃惊”。读到这里,我已经知道,这是我真正了解我们开国元勋的真实一生。

整本书是以毛泽东的一生作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从童年、求学、从军、抗战、成立新中国,到之后发生的十年文革,真实的反映了毛泽东的经历,系统阐述了毛所做出的政治选择的根本原因。

现代教育学家提出了“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分析童年的毛泽东对于认识毛泽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小村庄,在这个中国正在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年代,毛泽东的一生注定不能像一般农夫那样,以土为伴,以天为盖的平凡的度过一生。在描写童年部分,作者放大了毛泽东与其父亲毛顺生的父子矛盾。毛顺生具有中国传统男人和地主的全部特征。他对待毛泽东的方式简单粗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老子最大。作为儿子,他需要绝对服从父亲的任何命令。就因如此,毛泽东常常与父亲发生争执。但是,父亲的独裁专制,也给毛泽东今后的从政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期,外国领导人访华时,毛泽东对其态度极其冷漠,没几句话后,便从座位上起身,转向门口离开了。如此的举动,让当时的领导人花容失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所做的决定,也是他个人理想主义膨胀的结果。

求学阶段是毛泽东人生的转折点。在当时,韶山是一个并不发达的山区,就连溥仪和慈禧去世,也是两年后,在东山求学时才传到毛泽东这儿。毛泽东在韶山的私塾学的多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比如四书五经所谓正统的儒学。但是,毛泽东则更加欣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样在当时被称为禁书的书籍,而且时常会放在床头,日夜翻读。也因如此,和私塾的老师发生争执,毛泽东本已经对传统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在自己母亲方面的亲戚的帮助下,走出了韶山,正式开始探索自己人生道路。东山之后,到了湖南第一师范之后再到北大图书馆,这一路的学习与经历,他与中国的革命道路擦出了火花。

判断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以及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毛泽东出生的年代是中国正处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小时候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然而又 1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要》读书报告

处于列强入侵的时代,国外的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毛泽东主席也是一个精神的矛盾体。但是,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毛泽东能够找对中国的发展的方向,做出果断的决策,就决定了他会这位这个时代的伟人。然而性格中独断的成分也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虽然他没有周恩来的温文尔雅,没有朱德总司令的叱咤疆场,也没有邓小平的谦卑平和。但是他的英勇决断,带领着我们踏向了新中国的道路。

12生工1班

1200901111

我眼中的毛主席 篇2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是当下的热词。从年初到年末,围绕“未来教育”有许多会议和活动,说明这个话题到了关键时期,值得深入思考。近日,我们就“未来教育”这一话题,专访了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请他谈一谈对未来教育的理念、教与学、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的理解,以期帮助大家厘清困惑、拓展视界,更深入地思考和认识未来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指出未来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您倡导的新教育也一直重视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您如何看待未来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无疑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表现在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四个方面。

一是人性化。教育的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我们或者是以分数为本,或者是以技术为本,或者是以其他的外在目标为本,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二是自由化。自由化和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由化主张教育更多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现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强制性”,从上什么学校到学什么内容,从何时上学到何时放假休学,学生和教师基本上是没有话语权的。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让人们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向谁学习。这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三是多样化。与自由化相适应的就是多样化,因为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更谈不上自由。多样化应该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能不能把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能不能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张扬?能不能不以分数成败论英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曾经试想,今后可能我们现在所有的学校,都会变成一个一个各具特色的学习中心,所有学习中心都是充满个性的。这样学生可以今天在这儿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在那里学习另外一门课程。文凭也不再是某个学校的文凭,而是整个学区的文凭。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

四是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的结果必然指向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重要路径,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张扬,让每个人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的教育生活,真正喜欢日常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未来的教育应该体现这样的追求。

伴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学校的内涵、形态也在不断地演进。在知识、学习和教育亟待重新定义的关键时刻,能否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的未来学校?

前不久,我在新教育国际论坛上讲述了未来学校的15种可能:第一,未来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存在;第二,未来学校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第三,未来学校的学习时间会进一步弹性化;第四,未来学校的教师来源和角色多样化;第五,未来学校的经费将会是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并存;第六,未来学校将与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第七,未来学校中网络学习更加重要;第八,未来学校中游戏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九,未来学校中学习内容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第十,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小规模化;第十一,未来学校中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第十二,未来学校中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第十三,未来学校中家校合作共育进一步加强;第十四,未来学校的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第十五,未来学校的目标将指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未来的学校应该具备这些特质。

在未来学校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为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今天的教师该做好哪些准备?

今年年初,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关于教育很有意思的文章《怎样造就伟大的教师?》。文章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研究:排名前10%的精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排名后10%教师的3倍。在同一单位时间里,一名好教师与一名平庸的教师,带给孩子的变化差异是非常大的。学校也好,课程也罢,所有的背后,都是教师的作用。我觉得教师是教育最关键的因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教师的地位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一所学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它是否有先进的技术,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教师。

怎样成为好教师?新教育实验关于教师成长提出了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理论。前者是指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教育的意义与规律,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后者是指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让自己更自觉地走专业发展之路。我曾经与美国硅谷Alt School学校的普罗老师交流。他是一位教龄只有六年的年轻教师,但是他已经达到美国教师的TOP1%。我跟他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许多观点还是非常一致的。我们认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一定年纪很大、不一定头发很白,年轻教师也可能很卓越,年纪大的老教师也可能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未来的教师可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习中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滥竽充数者的“南郭先生”将会被淘汰出局。优秀教师将会以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方式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政府也将通过签约的方式聘请教师或者购买课程。为此,教师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学习的便捷和学习途径的多样化,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更多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之外。请问,这会给未来学校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新的学校形态已经呼之欲出,我们已经站在了这个跨时代大变局的门口。眺望未来的学校,我认为最主要的变化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里,处处都是教室,时时都能学习。互联网技术已经为打破这样的格局提供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学生都不必要每天按时去学校,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心,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没有必要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

学生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学生的学习,可能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完成最基础的知识建构后,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都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这样,传统的学校被以学习为中心的社区所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真正地变为“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中心的主旋律。传统的教师则变为成长伙伴或助教,传统的教室变为学习室,是学生互相交流切磋的场所,从而把标准化的教育真正地变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社区,其实已经不是所谓的现代学校概念了,而是进入了后学校时代,或者说是学习中心的时代。

为构建未来学校,新教育实验做过哪些探索?请您介绍一二。

15年前,我在全国发起新教育实验。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探索,已经有100多个县级实验区,近3000所学校、300多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了实验。发起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想变革教育,为中国教育探路。但是,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发现,越是要变革,就越需要深刻把握未来的方向。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新教育的核心价值。我认为,这也是未来教育的根本方向。幸福与完整,就是教育永远不应该变的追求。

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新教育实验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当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和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的教育,使孩子失去了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和感恩的情怀。如果我们的孩子和教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还有意义吗?

教育生活还应该是完整的。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很重要。尤其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其实,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所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本身就是教育的完整性的体现。人的完整性最高的境界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新教育主张要让学校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让学生在这里遭遇美好,发现美好,成为美好。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归根结底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他自己。从一定意义上看,我们的教育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以分数、以考试为中心的,包括很多教育机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以应试能力为中心的,这个当然没有错。但是新教育,不应该只追求分数,但是也不惧怕分数,也就是说只把分数作为对自己额外的奖赏,我觉得这才是教育应该去做的。

面对未来教育,我们是否和西方国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能否超过他们?

应该说,我们是完全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可以弯道超车。有人曾经问我,我关于未来教育的这些判断与设想,何时能够成为现实?我的回答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其实,那么多学校体制之外教育机构的出现,那么多“网红”教师的出现,那么多小规模创新学校的出现,已经在向我们预示,教育变革正在暗流涌动。未来并不遥远,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许多过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是做得到的。

在世界各国、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已经有很多人悄悄进行这样那样的变革与创造。商业上的淘宝,金融上的蚂蚁金服,已经为教育树立了榜样。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创造出中国教育的新发展模式。

我眼中的毛主席 篇3

像毛坦厂中学这样声名显赫的“高考牛校”,还包括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高考前夕,记者走进“高考牛校”,探析以流水线生产“高考人才”背后的激情、无奈与迷茫。

时间被精确分配到每分钟,生活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每个学生都在高考“指挥棒”下被题海战术“拧紧发条”,像陀螺般高速旋转。这是记者在一些“高考牛校”看到的情景。

大别山深处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偏僻得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却因为高考而远近闻名,去年和今年这所中学参加高考人数达1.1万名,其中近7000名复读及外地考生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放学,每天除开吃饭和短暂的午休,有16个小时以上在学习看书„„这是毛坦厂中学学生的作息时间,不少学生晚上下自习后还会继续熬夜读书。学生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用手机,不能上网,否则就要检讨,严重者将被开除。副校长李振华说,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镇上几乎没有娱乐场所。

在河北衡水中学,学生同样过着每天朝五晚十的生活,就算是站在操场上,每个学生手中也都拿着书本在朗诵,争分夺秒。

“今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过”„„很多学校用近似传销式的心理暗示,以呼喊口号等方式不断给学生强化、灌输“高分”意志。学校成为“高考梦工厂”,学生酷似“考试机器”。

“成功”引来争先恐后的学习模仿者。近年有300多个考察团的4600余名教育工作者到衡水中学参观学习,很多地方在学习“衡中模式”。一些西部地区的中学,学习衡水中学的“激情教育”,要求老师带领学生每天早上在操场上“激情晨读”,对不准时参加的老师还要“罚款”。

“我们不怕改革,高考从考7门到考5门,再到3+X,事实证明,每改一次,学校就进步一次。只要考,我们就不怕,依然会成功!”衡水中学的自信并非虚言。衡水中学已经连续14年在河北高考中夺魁,独占去年高考清华、北大在河北招生人数的80%,600分以上考生占全省的1/5。

“高考牛校”普遍应试成绩突出。毛坦厂中学复读学生高考平均提分100分以上,最高达300分,去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4.85%;湖北黄冈中学则长盛不衰,打着“黄冈中学”旗号的各种秘卷、教辅成为老师、家长和学生竞相争抢的“神器”。

老师精心研究高考题型和知识点,学生进行长期、高强度的“题海”重复训练是“高考牛校”应试“绝招”。老师告诉记者,除了备课,老师的主要精力就是琢磨高考试题,不仅自己出题,还要做题,以便了解各种习题深度。学生在高二基本结束高中课程,高三整整一年都在重复性做题。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学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高。

“搞题海战术也是被高考逼的。”一些牛校的教师说,因为评价标准单一,为了增加选拔区分度,高考试题难度越来越大,不经过强化训练,连老师都做不出来。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考牛校”是现行高考制度的产物,中国的教育改革搞了好几轮,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高考的应试指挥棒仍然根深蒂固,让人深思。

教育界人士认为,三所牛校只是中国许多高中的缩影。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为千千万万贫寒学子、社会底层打开了上升通道,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公平机会。

“都说要全面发展,综合评价学校,但现在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老百姓对学校的认可程度,还是看升学率,看你的学生考了多少清华北大。”一些教师说,没有了升学率,学校无法生存,要福利没有福利,要荣誉没有荣誉。所以,改革高考的同时,希望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考评体系也应多元化,要降低学校的功利性。

上一篇:电影社团活动总结下一篇:行李箱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