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精选8篇)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1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及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本文从职校生的各类矛盾心理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矛盾心理,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矛盾心理的一些对策措施。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学校需要特别关注,倾心爱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校期间,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学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二)、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三)、人际交往障碍

职业学校学生自跨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四)、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职业学校学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五)、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六)、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相反,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七)、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

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职业学校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书信辅导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职业学校都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安排有经验或专门的心理老师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择业指导。对早恋学生,应耐心帮助、细心指导,使其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及与异性相处,并能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愉快地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等。

2、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据“型”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或者创设条件,提倡赏识教育,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比如班主任可给一些爱调皮捣蛋但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舍长、组长乃至纪律委员、班长等职务。根据我从事班主任的经历来看,只要加以及时、必要的指导,此举效果良好。我们专业有一个班长

以前是一名经常旷课、违纪的“后进生”,但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结果自当上班长以来,不但在本学期的学习上拿了三等奖学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带领班级取得了不少荣誉。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职业学校学生,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要享受幸福的生活,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职业学校学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三)、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日臻完善。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实行或家长专制、或溺爱纵容、或放任自流,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解决。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心理活动、情感及思维特征,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2

1. 优点

近几年来,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成果精彩纷呈, 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改革事业的丰硕成果, 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据麦可思2015年就业报告相关调研数据,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创业比例方面与本科生相差无几。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 (60%) 甚至高于本届本科 (57%) 。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假期实习和课外兼职 (33%) 、扩大社会人脉关系 (33%) 、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 (含培训) (32%) 。[1]据相关调研数据, 职业院校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四个优点。

(1) 较强独立性和较高社会关注度。职业院校全日制学生年龄在15~20岁之间, 生理心理发展较快, 自我意识较强, 热衷于自我表现, 乐于参加社团活动, 课余做兼职, 寒暑期打工, 愿意接触各种人群, 以成人心态来思考社会和人生。

(2) 较强的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职校生的自信心由于学习成绩排名靠后或其他原因受到过伤害, 进入职业院校后不唯成绩论的环境以及教师给予的关注与尊重, 提升了学生自信心。

(3) 较强的耐挫力和承受力。当今时代处于转型时期, 学生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的多元化选择时期, 很多职校生承受过经济困难、学习困惑等多种压力, 学会了自我化解、自我调节, 耐挫力和承受力较强。

(4) 一定的专业兴趣和明确的工作目标。职校生中有一部分对某专业非常感兴趣而选择了就读职业院校, 职业目标明确, 专业兴趣较浓厚。

2. 问题表现

2013~2014年期间,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后对黄冈、鄂州、武汉等七所职业院校 (高职和中职) 80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研, 回收问卷780份。调研对象有地方院校和省会院校的中职生、高职生、中升高职和社会往届生。主要了解学生学习文化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发现学生存在诸多问题。

(1) 自制力差。60.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自制力较差, 需要老师或辅导员督促。学习态度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技能训练和大赛的参与取决于寝室同学和朋友邀约, 不能控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认识误区。68.8%的人认为学习动力源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找个好工作”, 只有6.05%的人认为学习是“满足求知欲”。自我认识不全面, 有的认为理论知识不重要, 掌握技术够用就行。

(3) 兴趣不足。53.05%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周围同学影响”。一部分职校生因为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的意愿, 缺乏专业兴趣和热情, 产生心理落差。还有部分职校生学习偏科, 对于文化基础课没有兴趣, 对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历史更缺乏兴趣。

(4) 自主学习不够。55.02%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很重要。不少职校生渴望成功成才, 也想毕业后干一番大事业, 但是学习目标不具体, 学习方法不当, 被动学习, 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3. 原因分析

(1) 学生个体因素。当前职校生入学分数较低, 主要是文化基础较差, 或者偏科严重, 加上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能低。还有的学生性格有缺陷, 导致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学习问题。

(2) 社会和家庭因素。社会舆论和家长认为职校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 毕业后低人一等,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的认为职业院校不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掌握一门或几门技术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 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

(3) 学校因素。一是很多中职学校 (含少数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心理教师队伍、活动经费、场地等落实不到位。二是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管理松懈, 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三是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与职业教育目标有差距, 传统的黑板教室、实习实训设备落后, 课程建设和考核体系等陈旧落后。

二、职校生心理和学习能力指导对策

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院校要开设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 化解学生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趣味运动会等, 在积极心理暗示和指导下, 促进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提升自我。

2. 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职业院校学风建设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班级是学生学习与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因此, 应当建立班级学习考勤制度、督学制度和奖惩制度, 比如, 上课前让学生自觉交出手机, 下课后领走;学校要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实行“三统一”, 即“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 杜绝考试作弊不良风气, 弘扬正能量;组织各种评先活动, 比如, 奖助学金获得者交流学习经验、专业技术技能比武大赛,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创造良好的成人成才环境。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入学教育开始, 专业负责人要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辅导员要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及实际, 推荐优秀专业教师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发展目标;学校要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一个学分) 、组织优秀校友回校现身说法, 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

4.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满堂灌”普教模式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课堂教学, 轻实地训练、重理论知识, 轻技能操作;重教师主导作用, 轻学生的主体作用。职业院校必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是职业院校适应职业教育的“讲师+工程师+教育家”模式教师。“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启发性、探究性的教学过程, 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 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社会服务、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绩效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和津贴挂钩;还可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我们相信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会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为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丽丽.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 .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四年级学生 英语习得能力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83-02

一、四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1.英语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变化

深圳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一年级的教材内容非常简单有趣。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只是能够听懂,会读,做简单的会话交流和唱歌。但是到了三年级,虽然课文主题、内容和一二年级相似,但是要求不同,学生要会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要能正确分辨辅音发音的特点,以及进行短文阅读与判断。上到四年级,更需要学生正确的听写句子中所缺的单词,辨析元音以及看图写话。

2.教师的教授方式方法的变化

一二年级的英语课都是以游戏教学为主,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单词和交际用语上了三年级,依然会适当进行游戏教学,但更多的趋向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景进行对话创编,练习和表演,或者故事表演。这对学生口语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还会增加字母、单词和课文抄写的书面作业。四年级,教师偏向文本阅读理解,并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或判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单词句型的操练不在局限在口语表达上,在充分的阅读、跟读和口语练习之后,会进行画图写话或者看图写话的练习。课堂上不再是频繁的游戏、抢答或者表演。老师的上课风格也从可爱风转向稳重风,而且对学生在课堂的要求更严格。

3.家长的教育方式的变化

很多家长在孩子读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重视孩子的学生,并且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和写作业,帮助孩子预习和复习,指导孩子写作业,有的甚至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耐心指导。到了三年级,觉得可以发放手,锻炼孩子独立性了,就让孩子自己写作业,从来不看孩子的作业,也不检查,完全不知道是否会做作业或者做完作业。问一句,做完没。孩子说做完了,也就相信了,也不去翻看作业本。如果知道孩子没完成作业,就吓唬孩子让老师惩罚他。老师说孩子没完成作业,家长就让老师尽管罚。

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习得能力的变化

1.感知能力的变化:一二年级的学生感知能力是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因此对单词的听力理解和认读能力基本上都没有问题。基本的语言交际用语都能掌握和表达出来。此阶段,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十足、兴趣非常浓厚,天天期待英语课的到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三四年级,有的孩子已经的感知能力能够慢慢开始感知事物的每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非常精确。因此,四年级的孩子们能够初步感知单词的发音规律和字母组合关系,感知陈述句、疑问句转换的特点。他们的感知能力从无意性和情绪性向有意性和目的性发展,但并不是立刻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

2.注意力也是影响孩子习得能力重要因素,注意力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然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并转移开。因此,孩子身边的与学习无关的刺激会反复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新奇的文具、玩具,图书,与同桌的共同话题,教室的突发状况等等。他们的注意力还很兴趣密切相关,如果英语课堂的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这节课他们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而且非常兴奋。如果课堂比较枯燥乏味,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身边更有趣的事物转移开。因此,一二年级老师采取的丰富的游戏活动还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到了四年级,老师教学手段的变化,未能适应或有意注意的自觉性未发展到位的学生就会经常转移注意到其他地方,总是开小差,搞小动作,说小话等,这些行为在老师眼中,视为不良行为习惯。

3.记忆力的变化:小学生的记忆力起初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能力会不断提高。因此只要求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听单词能够指出正确的图片(具体形象识记),二年级时,要求能够听录音找出正确的单词和句子(逐渐提高对单词和句子的符号识记)。上到三四年级,听问句选答句,听描述的内容选相应的词,听句子补充单词(仍依赖机械记忆为主)。

4.想象的变化: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5.思维的变化: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6.情感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

结合以上六个特点,四年级正好是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思维和情感发展过程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正确引导,习得能力就会下降,考试失分越来越严重,单词听写不过关,语音辨析无头绪,重点句型选词填空乱选,看图写话更是不知道从何写起。成绩的下降,学生的学习信心逐渐受到打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减弱。继而产生的畏难心理和焦虑心理循环影响英语的学习。

三、相应对策

1.感知规律与关系,培养意义记忆

根据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变化特点,在笼统感知向具体形象感知的发展过渡阶段,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仍然必不可少。首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授新单词时,先呈现与之存在共同特点或规律的学过的单词,引导学生观察和拼读,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如新单词circle,结合已学单词girl,bird,引导学生发现字母组合ir读[?:]。同样,反复数,陈述句疑问句的变化等等,都应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孩子们在自主感知规律和关系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意义记忆,逐渐减少机械记忆。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感知规律,不要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时刻坐在孩子身边负担他写作业,一遇到孩子不会的知识就重新教一遍,甚至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这样只会阻碍了孩子感知和记忆的发展。当然,也不能突然放手完全不管,让孩子自己学习,此时的还未能够完全独立与自觉,仍需要家长适当的引导、监督与检查。

2.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注意规律

老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过于强调课堂纪律或者过于放松娱乐的课堂都是无效的。应该根据学生此阶段的注意力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成功维持学生的注意力。10~13岁的小学生的集中的注意力时间只能维持二十分钟,所以老师应该劳逸结合,输出和输入的时间分配要合理,不要满堂灌,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创设高效课堂。

3.锻炼思维与想象:

在四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对话创编和看图(或画图)写话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手段。每个单元的语言交际都应该已旧带新,创设真实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组合他们学过的句型,发散思维,鼓励大胆创编新的对话。此时,英语的教学课堂应该更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训练。如,摆脱传统的线图去画家庭成员表,鼓励学生画family tree。画家周围的地图等等。

4.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爱学生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4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并把学生是否适应岗位要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正如企业所希望的就业人员应该有3种准备:一是文化知识的深化准备;二是对就业所需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的准备;三是对将来从事某种职业资格的获得。

当前职校生就业存在很多问题,如毕业生进入企业上岗后随意违约、离岗,甚至集体返校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职业教育的缺失,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现在很多职业学校仍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子,重视文化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严重忽视了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使很多职校生走不出学校,走不进社会。当前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当前的职校生处于社会改革开放、价值观念多元交织碰撞,中西方文化思想涤荡,网路技术迅猛发展的转型时代,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更是与众不同:他们的参与性较强、个性特别强。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敢闯敢拼。但是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明显表露:学习焦虑恐惧,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理比较强,有强力的反弹意识;对网络生活十分依赖,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不少职校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好享受等缺点。最能引发争议的是职校生是否太过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一些职校生谈及入学后的心理感受,“茫然”、“无聊”是他们用的最多的词汇。这些在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处于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由于一些心理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不足,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途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

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智力因素只占20%;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如个性特征、思想道德、意志品格、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往往对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跟踪职业学校毕业生,全面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到,真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风劲帆满、勇立潮头的并非都是学校里考试成绩优秀的人,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其吃苦精神、应变能力、运筹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职校生的年龄在16~18岁之间,队伍庞大,他们走进职校,走向社会,不仅影响到现有的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心职校生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时代特色鲜明的这一群体,关键看职业学校、家长、社会如何进行积极引导,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职校生心理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就学校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

2.1构建适宜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忽视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素质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只重技能培养。忽视精神的锤炼,使毕业生在生产、服务一线上就会“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散漫的生活习惯,懒惰的情绪,没有吃苦耐劳精神,使工作单位无法忍受。职校从社会实际出发在经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应确立起“既抓文化重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按照课程体系目标设置课程,制定计划,编写和选用教材,建立并实行新的课程体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2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心理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适应培养学生心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心理的基本条件,是搞好心理教育的根本性和关键性环节。有很多地方教育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走在了前面,如陕西省2007年-2008年已经开始组织实施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现了为全省每所普通高中培训一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很多,有两种途径很适合当前教育师资不足的现实:

(1)培训。就现有的教师可送到师范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育教师到本校授教。本校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来提高专业素质。

(2)培养锻炼。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听课观摩、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3转变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

(1)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开设文化课堂、技能训练课堂外,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型课堂。把学生当做“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方面接受训练。职业学校教育更多地应当以训练为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训练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训练,应科学构建学生的训练体系,扎实地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好,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的转化。使班级管理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交织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引入新加坡的教育实例一则:在新加坡的一所全国排名前30位的中学,学校上学时间是8点,走进学校时,八点刚过,整个校园寂静无声,原来所有的学生正盘腿坐在操场上,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书,正专心致志地阅读。据说,他们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晨读,除了让学生静下心来,还让学生时刻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以班级为单位可以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挫折教育、毅力训练、创业教育等等,在具体实践中让学生去直接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复杂变化,正确理解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由“让工作来适应我”到“我要适应工作”,由“社会来适应我”到“我来适应社会”的转变。

2.4建立合理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作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程至少还是合理的课程,而有的教师在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渗透,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作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变。必须建立起合理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模式。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5

专业:数学学院 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 学号:13020304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1、认知偏差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2、情绪消极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行为障碍 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

4、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

5、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

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

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2、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

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6

摘要: 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活里的普遍现象,而在大学校园里女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湛江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恋爱状况的抽样调查,从女大学生恋爱现状、恋爱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引导女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三方面分析入手,初步剖析了女大学生的恋爱心里特点,对于敏感的女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 :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正文:

大学生是时代青年中的佼佼者,而作为一名大学女生更是大学校园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成为众多男生追逐的对象。女大学生作为一名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独特群体,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体验着爱情,体验着人生,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社会中受到的期望和影响常常是比较特殊的,如一方面希望她们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学有所成;另一方面又希望她们成为贤妻良母。这些特殊的影响势必使她们形成特殊的心理特点,从而影响她们在恋爱爱情上的观念和行为。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许多错误的恋爱观,因此,研究女大学生的恋爱观特征并培育其正确的恋爱观,使她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这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主要以湛江市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为对象,采取自编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 452份,有效率为 86.7%.本次问卷揭示和剖析女生恋爱观现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女大学生的恋爱现状

1.普遍性

在调查的452名女大学生中,未谈过恋爱的114名,占总体的25.2%,而谈过或正在谈的338名,占据调查样本的近四分之三。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状况非常普遍,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关。其原因有三:

一是心理发展的需求。正处于20岁左右的青春少女期,女性与异性接触的愿望相当强烈,而在大学里面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也较多。同时,大学生群体中年龄相当、知识背景相似、生活作息相同等因素使女大学生有着广泛的交往空间。

二是大学学习特点的影响。大学相对高中而言学习压力由显性转为隐性,而大学与高中管理模式的变化使环境的约束力也在一夜间消失。于是本来朦朦胧胧的异性交往的意识也迅速都凸显出来。再加上大学课程相对高中较少,男女学生都有着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由于应试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未培养起来。恋爱则使大学生在体现自我价值、寻找情感寄托、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找到了避风港。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向来被认为是单纯、善良、知性的群体,不像大学校园外的社会人那样现实、势利、庸俗。因此许多家长并不反对孩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甚至鼓励他们在大学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已毕业的大学生也“谆谆教诲”学弟学妹们在大学期间找个合适的对象比较容易。这种社会期待与青年美好的爱情幻想不谋而合,使大学生在恋爱上有着美好的向往。

2.恋爱动机的多元化

在校女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她们所表现的恋爱动机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30%选择“满足心理、生理需要”,18%选择“打发无聊时光”,22%选择“舒解紧张的学习压力”,21%选择“选择人生伴侣”,而选择“随大流,不落伍”的就只有9%。这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中存在的前卫的观念,对爱情、婚姻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分析、透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当今女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如有的女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体验爱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有的认为谈恋爱是为了有人做伴,填补内心的空虚、寂寞;有的女生认为谈恋爱时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满足虚荣心;有的女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以便未来拥有美好的婚姻和家庭;有的女生则认为谈恋爱时为了获得恋爱对象的经济援助,或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或只是一种从众心理。

3.专业类型差异

理科类专业学生与文科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择偶标准上差异极显著;文科类专业女生与体育类专业女生在择偶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类专业女生与艺术类专业女生在性行为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思维方式、对外界世界的认识乃至行为习惯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文科学生的潇洒、理科学生的严谨、艺术类学生的新异、体育类学生的豪爽,这己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在对恋爱的认识方面也必然会存在这些差异。

二、女大学生的恋爱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经济问题

调查中一位女学生的母亲谈到母亲很支持自己在大学校园谈恋爱,原因是校园里的爱情是最纯洁、最真诚的,喜欢就是喜欢,爱就是爱,这种不掺杂任何物质利益的真、纯,是走进社会后谈恋爱所无法拥有的。而实际并不见得,社会上所谓的“唯物”、“拜金”、“实用”之风,让高校这一方“净土”也开始变得浮躁和功利。当代女大学生一方面追求真挚的爱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追求情感之外的曾被他们视为“世俗”的东西,“爱情里还是要有面包和咖啡”,在花花的物欲社会里,纯粹精神上的恋爱消费是极少的,总是要有物质消费来丰富恋爱的话题。大学生间因感情需要恋爱也好,因寂寞、功利、自我意识需要而恋爱也好,总之和男女恋人双方在一起是免不了要有恋爱的花费,如看电影、逛街、下馆子、送礼物、吃零食、郊游等。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都还是纯消费者,学杂费、日常花销主要靠父母、家庭供给。在笔者的调查中,对“你认为在大学谈恋爱哪一方面的负担最重”,在“思想上、心理上、身体上、经济上”四个答案中有 44.6%的女同学选择了“经济上”。“学生恋爱,谁来埋单?”为了恋爱的经费,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向家里伸手补充钱粮;家庭条件差的,有的不得不利用节假日,做起生意、打起短工挣钱,脑力、体力严重透支,影响学业;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引发的犯罪案件已不是个例。据某媒体报道,某大学生为筹坠胎费竟然去抢劫,2001 年 2 月 7 日,北京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孙某为替女友“筹措”坠胎的费用,来到湖北襄樊其叔叔家,在向叔叔借钱未果,竟然上街持刀抢劫后被当地公安部门依法刑事拘留。无度的恋爱花费代价何止这些。

2.情感心理问题

大学女生由于身心的发展刚刚趋于成熟,对待爱情的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弱,对恋爱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对恋爱学习婚姻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晰地认识和协调,形成不恰当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有的协调不好,甚至出现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考上大学之前多数学生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呵护,考上大学以后,则要离开家乡,生活中缺少了父母朋友的关怀,有时不免感到孤独恋爱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寄托和情感的满足,在自由而充满时间的空间里,异性交往逐渐增多,也逐渐将异性之间的友谊转变成了爱情,通过谈恋爱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看到,许多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许多人涉足爱河仅是因为空虚无聊,或是追求生理刺激,或是为了某种功利的满足,而且学生恋爱的进程越来越快,恋爱的过程越来越短,恋爱的稳定程度越来越低。大部分大学生年龄在 18-24 岁之间,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的成熟,且许多是独生子女,经历逆境和磨难比较少,涉世不深,又多是初恋,往往投入大量的感情。当恋爱中一旦感情受挫,投入和产出难以平衡时,自尊心和自信心将受到沉重打击,心理上的问题自然而然产生。因心理问题引发事端,这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据广东某师范院校心理辅导中心介绍,来该中心咨询的人群中,有八成是遭遇到了感情困难,而其中最大部分是“追求被拒”和“失恋”的,能主动心理咨询解决困惑的应是好事。有些则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陷入纠缠与报复之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看破红尘而轻生。该中心的统计,去年在该校发生了五起试图跳楼自杀事件,后均被成功解救。五起事件的主角均为在校学生,起因都是感情问题,每年因恋爱引发的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一项关于上海高校学生自杀问题的调查显示,在自杀原因中,恋爱情感占 22.0%。一些是看破红尘而轻生的,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端正恋爱中的思想心理,往往由于嫉妒心理而争风吃醋,限制和干涉恋爱对方与人交往,或对他人无中生有地进行诽谤攻击,甚至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与“情敌”发生流血事件。2005 年 6 月 25 日发生在北大的“学生八十余刀杀死同学案”便是因求爱受挫,心理极度扭屈,从而引发凶残杀死情敌的血淋淋事实。在一起起的流血悲剧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畸形心理导致的悲剧。

3.学业、人际、风气问题

当代的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张扬的一代,传统观念淡薄,独立意识强烈,谈起恋爱来无所顾忌,全身心地投入,目中全无学业和传统道德习俗。无所顾忌的恋爱行为,对恋爱者及他人、学校没有任何好处。

首先,恋爱使双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心思学习,连原来怀有理想和抱负,并打算考研的学生就有 72%身不由己,将这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荒废了学业,等到毕业时,该学的没学到,找工作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其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本来渴望走出独生子女现代生活孤独寂寞的空间,大学的集体生活正是提供这样一个拓宽人际交往的机会,共同的集体生活、共同的学习方向,使大学生可以相互接近,然而由于谈恋爱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方一个人身上,而淡化与他人的友情沟通。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父母进入大学门槛,如果因感到陌生和孤独,便谈起恋爱,这时候同他人进行思想沟通的时间较少,远离了同学、朋友,同室、同班的学生对其难以了解,同时对其恋爱行为也难以接受和认同,造成了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隔阂。再者,肆无忌惮的恋爱方式,恶化了校园风气。学校本应是学子们学习、休息、交流的场所,而今,一些恋人霸占了教室、食堂,甚至图书馆,不顾场合、时间地亲热,成了与大学校园不协调的“风景线”,对别人的学习、生活起了很不良的影响,与一些高校所倡导的文明学校的宗旨格格不入。对刚入大学的新生又起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的恋爱之风总处于“前仆后继”之中。

4.生理卫生、健康问题

在一些不文明的恋爱举动之后,许多大学生过起了“夫妻”生活,性体验者越来越多,大学周边的出租房、小旅馆住满了大学生“夫妻”。而这些旅店、出租房大多无正规经营条件,设施简单、空气污浊,卫生状况极差。由于国内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缺乏等种种原因,大学生对性生理的了解是有限的,偷吃禁果之后,随之而来是一些健康隐患。据《中国新闻周刊》2000 年 3 月 25 日“性无知者无畏”的报道:某医务工作者对某大学一年级男生外生殖器患病的情况做了统计,患包茎人数 14.39%,患包皮炎人数

27.37%,总患病人数 41.76%,原因是只有15%的男生懂得清洗外生殖器。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们不禁汗颜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称号,在此谈价值观、高尚情操未免显得奢侈。另外,女生由于生理上的特征,在恋爱和性体验中更易受到伤害。虽然一些学校在宣传和分发避孕药具,但在对性生理知识知晓有限又青春冲动的大学生中,意外怀孕是经常的事。女生怀孕后只能选择偷偷流产,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对身体的伤害是可想而知;性病、艾滋病对女生的威胁也远大于男生。这些对女生的危害更多的在于其留下的后遗症,不用说心理上的,就生理上造成不孕不育、慢性妇科疾病,严重地威胁到未来母亲们的健康以及下一代生命的质量,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就这一问题足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5.网络与性道德问题

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女生谈恋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把现实摆在首位在谈恋爱之前,就要考虑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对自己在生活上以及将来就业上能有多大帮助等等盲目追求享乐主义,有的女同学为了让自己美起来,她的恋爱观模式成了谁有钱我就和谁好,年龄家庭都不重要用自己所谓的爱去换取物质,这样的恋爱观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浪漫情结的青春少女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渴望,而网络这种新时代的交友渠道,在许多女生心中似乎得以美梦成真。只是,天津市“粹介”网络工司的一项网恋情况调查显示,网上恋爱成功率近乎 1%。恋爱毕竟不同于电子商务式远程教学,正常的异性交往需要现实接触,仅凭借一堆计算机代码去爱,好像在没有任何建筑框架的空间里,闭着眼睛盖房子。这房子能不坍塌吗?网恋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虚拟的世界是虚伪和谎言的温床。有的人道德意识薄弱,拿谎言去骗人,也不觉得可耻或不正常,毕竟道德对于网络的约束力和现实生活是不同的。这种畸形的环境中,个人恶性意识很容易膨胀。然而,偏偏就有那么多纯情而又脆弱的大学生迷恋于网恋,当网下见面美梦破灭之时,带来的心理伤害是可想而知的。更有甚者,被网恋蒙住慧眼的大学生,屡遭劫财骗色的。网上的多角恋、一夜情、同性恋、乱伦、性虐待等为表征的网络性爱,正一步步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导致观念颠覆。2003 年的“木子美”迅速走红网络,其《遗情书》中大量同性恋、虐恋、恋物癖、性乱等大量赤裸裸的色情描写,本应绝对禁止发行,但由于网络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上舆论和价值导向上的偏颇,其令人作呕的言行却被广泛散播,让不少少女把“木子美”看作特立独行的精神偶像。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功利、虚荣心的需要,宁愿沦为“二奶”、“三陪”,这种畸形的婚恋价观,是性道德沦丧的体现,已为社会文明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如何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恋爱观的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女大学生的头脑,可以通过请名人作报告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参加社会实践 开展关于人生幸福与爱情方面的大讨论等,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使之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理智处理恋爱中发生的情况,使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女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大一入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使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之前就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健康的恋爱观,恋爱中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恋爱中出现困扰怎么处理等,平时也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大学女生以健康的心态来对待恋爱问题。

2.严格规章制度,加强校风校纪管理

除了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之外,学校还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加强校风建设,把学生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严格考试,严明考试纪律,使学生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那么学生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谈情说爱了 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定期地、有针对性地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使大学生正确看待恋爱 问题,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3.建立心理咨询室,积极进行心理引导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恋爱中出现感情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各个班级、各个宿舍设有心理委员,密切关注本班本宿舍学生的恋爱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映,辅导员要积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帮助,使之以健康的心态来对待恋爱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扰,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4.和家长建立联系制,掌握和通报学生思想动向

要定期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把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的一些表现及时告诉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便于管理出现不良的苗头及时和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长要主动帮助孩子培养和异性相处的能力,能够正确面对恋爱的能力,树立对于家庭的责任感 只有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引导才能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总之,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女生作为现代社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女性,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和婚姻的关系,勇敢的承担起爱的责任,理智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爱情的光彩才会更加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7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

1 引言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发展, 在政策的帮助下, 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深造。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属于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理健康能够直接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学习状态, 也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环境。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特点

2.1 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和否定情绪, 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的情绪体验。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等[1]。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缺乏自信。高中时学习成绩均较为优秀, 班级同学家庭情况类似, 因此交流与沟通都比较顺畅。可是进入大学后, 不但失去了学习上的优势, 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也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极易变得敏感, 继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害怕被人看不起, 脱离集体, 自我封闭, 不愿意主动和同学们交流, 导致身心受损。

2.2 焦虑心理明显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焦虑感基本上来自经济和学业两个方面。经济上, 他们多数来自农村, 经济来源单一, 更有甚者属于残疾或重病家庭。高昂的学费使他们难以承受, 生活上亦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保障。虽然学费可以依靠国家助学贷款解决, 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毕业后还款等现实问题都会使学生对未来的生存以及将要面临的危机产生焦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学业上同样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他们在高中时多数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是来到大学后, 发现比自己成绩好, 能力强的同学比比皆是, 由尖子生变为普通生的落差, 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都加大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难度。除了经济和学业上的压力, 家人以及父老乡亲对他们寄予的厚望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由此产生的焦虑心理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困难加大, 不能够专心听讲, 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2.3 偏执心理强烈

由于严重的自卑心理和明显的焦虑心理的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 将自己的某些不足非理性的泛化, 讨厌自己的专业, 失去学习目标, 对成绩麻木不仁, 忽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 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偏执的看法。他们往往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味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所有事都做不好, 听不进他人的劝导与开解, 执意相信自己对自己的消极评判。

3 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重点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 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帮扶体系[2]。在现有的“奖、贷、勤、免、助、补”的基础上, 扩充资助形式, 丰富资助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 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 必须考虑他们的心理接受情况, 让他们在接受物质帮助的同时, 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更加感受到国家与学校所带来的温暖与关爱。

勤工助学可以帮助困难学生彰显自强自立意识,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多为一些打扫、复印等简单的工作内容, 应增强勤工助学的技术性, 让学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 掌握一技之长, 或者鼓励困难同学共同开发某些项目, 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 也能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2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能够深化自我、调整心态、克服障碍、面对现实, 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世界, 适时调试自己的自卑、焦虑和偏执心理, 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 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做工作, 对他们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让他们感受到真诚与关爱。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更要定期了解他们的情况, 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交流, 对他们进行“无条件积极关注”, 了解学习、生活各方面状况, 同时多进行肯定和鼓励, 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健全的心理状态。

3.3 注重朋辈互助作用

朋辈即指同辈的友人, 志同道合的友人。大学生之间多数具有相似的社会和家庭背景, 在年龄、生活经历和成长条件等方面都很接近, 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朋辈间的互助作用, 助人者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 学习上的帮助, 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 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抛开思想上的包袱, 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让彼此感受伙伴间的关爱, 将心中原有的“距离感”转化为青年朋辈共同追求进步的力量[4]。助人者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主动关心被助者,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利用助人者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去影响他、带动他、鼓励他。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以榜样的力量引导人, 助人者和受助者都能更加勤奋的学习, 快乐的生活, 实现互相促进, 共同成长。

4 结语

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 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充分重视, 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端正人生态度, 摒弃消极心理, 形成健全的人格, 将来更好的走入社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4.

[2]周蕾.高校贫困生常见的不良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117~119.

[3]于小慧.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园地, 2013.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偏差;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79-03

一、前言

在教育事业蓬勃的发展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学习的机会增多,但同时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压力,当然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近些年人们对心理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普遍认可,心理健康的研究也随之不断的深入和细化,其中对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的研究较为丰富。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特点既有青少年群体的共性又有他们这个群体的相对独特性,在大多数人看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在同一人群中处于中下水平。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学生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感,学习,就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目前,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虽然也在不断的丰富,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更多的研究者是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很少有人明确指出其具体存在的心理偏差。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表明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确存在有不少的心理问题,比如智力障碍、情绪问题、意志力薄弱、逆反心理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学习,更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关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偏差,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引导他们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质对培养身心健康的职业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以两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生的心理偏差的现状做了调查,并针对其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及时提出应对心理偏差的对策,以便给学生做积极的干预,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二、概念界定

(一)职业学校学生。

指就读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五年制大专的学生。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其年龄在15—18周岁之间,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一个青少年群体。

(二)心理偏差。

指自恋、自卑、偏执、抑郁、恐惧、焦虑、孤僻、偏激、嫉妒、网络依赖等各种不良心态。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省内两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随机抽取480名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80份(一、二、三年级各160份),收回有效问卷448份,有效收回率93.3%。

(二)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测验的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各项指标和因子的分数,并于国内常模做对比分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其差异的显著性。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学校学生自评量表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的比较。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职业学校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青年组测验结果相比较,其中7个因子都呈现出差异显著的状态,说明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少年平均水平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是在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上,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存在有或多或少心理健康状态上的。

(二)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比较。

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不同年级学生的测验结果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六个因子上达到显著的差异。从强迫因子看,三年级学生得分最高,可能的原因是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或升学等问题,压力过大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欠佳;从人际关系因子来看,一年级得分最高,可能是因为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与老师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不够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敏感;在焦虑和抑郁两个因子上,高低年级学生均有体现,原因可能在于刚入学的学生心态比较悲观,神经容易过敏和紧张而使得学生会经常烦躁不安或闷闷不乐。在敌对和差异因子上,低年级学生得分相对较高,其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易受人影响,易冲动发。从总体看来,低年级学生心理状况比高年级差。最后对性别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五、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偏差的现状分析

根据本次对两所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通过对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访谈,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心理偏差应该主要体现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几个方面。下文应该结合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其年龄在15—18周岁之间,正值青春叛逆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大人了,有点盲目自大,一自我为中心;而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职中生”的称号;这样的矛盾促使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人际交往问题。

1.与老师的交往。

由于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而选择的职业学校,成绩差在初中阶段很有可能会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更多的是排斥和指责,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学生也会减少对老师的尊重,甚至会忽略老师的话,从而造成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势必会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2.与父母的交往。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再受父母过多的限制,不愿意父母干涉自己的学校生活,也不愿意跟父母有过多的交流,认为他们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不尊重自己,经常会跟父母到矛盾,严重者则会出现一些行为冲突或离家出走等情况。这种与父母不和谐的关系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3.与同学的交往。

该时期的学生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非常强烈,由于在同一个环境中,总会有同学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仿,知识层次相当,有共同的语言,很容易成为好朋友,并且很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但有时也会因为性格冲动,易怒等原因而导致友谊破裂,所以在这个时期也很难建立稳定的友谊。

(三)情感问题。

在职业学校学生中,出现自卑心理是比较常见的。很多职高生都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差,因为从小成绩差而没有受到过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更得不到身边人的尊重,在这样一个长期没有得到尊重的环境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在生活中表现的比较内向,长期下来最后变得抑郁孤僻,甚至自我封闭,对生活缺乏积极主动性;消极的看待人生,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这种心理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就业问题。

1.就业压力大,心态不佳。

在学历和文凭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因其学历低,很多学生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才到职校学习,在就业竞争中,论学历比不过大学生,而有些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学历或对技能和工作经验,需求标准不断地提高,致使学生们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学生会越加不思进取,在学校得过且过,直接影响就业效果。

2.就业目标不明确,存在依赖心理。

职业学校很多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不清。有的学生来学校读书并不是为了学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可能是因家长要求来学习的,因此他们都不会太重视的自己学习,反而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来读书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而非自己的主观意愿,那么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也理所当然将其寄托在父母身上。这对自己真正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六、对策

为了克服职业学校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及自身状况,缓解人际冲突; 塑造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全品格发展,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学生心理偏差的对策: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许多学生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一般来说,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一是自我反省和检查;二是别人的态度和评价;三是各种心理测验;四是通过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只有结合多方面的途径才能全面准备的认识自己。为此,我认为学校应该增设一些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课(如:团体辅导),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适时给与建议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应该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可以设立单独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一些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能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应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多关注学生,相互尊重。对于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与更多的关心,坚持做到变“指导”为“沟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

(三)加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以后学生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及家访工作,让家长来学校感受学生学习的氛围,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应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的联系。老师可以定期找学生谈话,比如每次考试之后,老师找每个学生进行单独谈话,和学生一起分析近段时间的学习状态,生活上是否有困难等等问题,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学生也会给与老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可以满足学生自觉追求人际关系和谐。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对待就业要具备良好的心态,要相信自己,要端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名职校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还不够强大,工作了也需继续学习。有了良好的心态,你就会对工作岗位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对于工作会更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这样才更有利于你今后的发展。工作意味着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更要重视并学会人际交往。再次,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尊重别人,讲究礼仪,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最后,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在工作中,身份和职责都会发生改变,开始可能很难适应角色迅速转变,精神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期间就应该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要培养自己独立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以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为自己的事业迈向更高阶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总结

本论文的选题是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本研究是素质教育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根据研究可以看出,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确存在不少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要减轻或消除学生这种心理偏差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我们综合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几个对策,为我国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建明.浅析学生“心理偏差”产生的原因[J].科技教育,2008年01期

[2]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

[3]周娟仙,施成良.中专生心理差原因分析及矫正方法[J].心理健康教育,2007 NO.16

[4]张伟.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2003(5)

[5]欧晓霞.对中职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2009年3月

[6]杜云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J].亚太教育,2015年2月

[7]马丹.探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J].赤子,2015年1月

上一篇:民族宗教工作会议讲话稿下一篇:康熙大帝的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