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共8篇)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 篇1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指出其与传统国有管理制度的不同,揭示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从而分析和探讨了如何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关键字:现代 企业制度 财务管理

历经了几十年的企业制度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成功的管理者们进行比较规范的企业改革,在改制中引进了多元投资者;或者较好地实施了以煤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更或者在技术创新、内部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等等,为企业谋求更快更长久的发展道路,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因此只有跟随市场经济要求,以市场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才是目前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之路。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从企业制度演变的过程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现代企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按照世界通行的国际惯例和标准,来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同,与改革以来形成的过渡性企业制度也不同,主要表现是在实质性方面的不同:首先,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依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支配其法人财产,从而改变以往政企不分,企业则全面依赖于政府的状况;第二,企业内部建立起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党组织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从而改变以往企业领导体制上权利不明、责任不清、要么“一元化”领导,缺少监督制约,要么相互扯皮摩擦、内耗过大的状况;第三,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责,有明确的盈利目标,改变以往企业办社会,职工全面依赖企业,企业对职工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第四,企业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形成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改变以往作为政府行政体系附属物,大而全,小而全,内部管理落后的状况;第五,企业各种生产要

素有足够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与外部的资本市场、经营者市场、劳动力市场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合,通过资产的收购、兼并、联合、破产,通过经营者的选择和再选择,通过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使企业结构得以优化,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改变以往生产要素条块分割、封闭呆滞,优不胜、劣不汰,行政性重复建设严重的状况。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并且日益呈现大规模、跨国化、跨行业的经营趋势。现代企业的上述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起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一)、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财力资源是生产的一大要素,财务管理的本质是理财。理财,简言之就是应用财务机制,实施财务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做到开源节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职能也将向高层次和科学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过程,体现着资本的运营过程。财务是企业营销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营销活动以市场为“主轴”,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经营销售的各环节为了一个共同的效益目标而开展的,要求企业树立

价值观念,也就是我们在财务管理中强调的资金观念、成本观念、效益观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的界限完全淡化;使企业完全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所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并使之成为必然。

(二)、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有利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推行。

现代企业制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明确、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现代企业制度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应建立以资产有效经营、资本保值增值为宗旨的,科学、规范、有效的资本管理制度,防止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和随意性;应借助于资金管理实现产权管理,着眼于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采取财务管理特有的功能和管理策略,通过破产、兼并、出售、租赁、股份制等形式,介入广泛的、多渠道的资本、资金市场,广泛开展融资、筹资活动;通过理清财务关系,确定产权、责任、利益主体,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三)、国有企业实现“集团化”更要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实现国有企业的“集团化”,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立于不败之地的重大举措。集团化以后国有企业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日趋上升到更加重要,各种财务关系的处理也正

在探索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财务管理的任务也更为艰巨,集团内部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对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十几年中由于在强调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缺乏完善配套的企业外部财务监督和企业内部财务约束机制,在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未能整体跟进,一些企业消费性支出失控,铺张浪费严重,助长了奢侈腐化,财务管理力度微弱,致使企业出现不应有的亏损,甚至造成国有收益的大量流失。因此,在实现集团化的过程中,不能“以改代管”,集团化管理形式更需要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可见,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日渐突出,如何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成为管理者应当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三、如何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如何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应有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要求企业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传统的核算监督型转向现代经营管理型,把现代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的观念、手段等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而并非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以财务部门和总会计师为中心,事事听命于财务部门和总会计

师。因此,就要求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以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为目的,事事、处处讲求经济核算和责任,人人当家理财,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努力工作。

确立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主要手段应包括:(1)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具有良好素质的财务人员;(2)制定与完善先进、严格的财务制度、科学可行的考核与奖惩办法;(3)明确企业的管理方针、财务政策;(4)在企业树立“全员财务”意识,做到企业全员都有强烈的财务管理观念。

(二)、企业领导要重视和熟悉财务管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企业内部管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容易产生财务管理与企业负责人或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短期行为剧烈;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经营者负盈不负亏;虚盈实亏,账实不符;账目不健全,私设“小金库”;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监督不力,重大决策不经总会计师研究,造成决策失误和企业管理效益差等等。因此,要求企业领导者自身要重视财务管理,从企业决策、组织和协调出发,从决策的宏观方面、战略方面入手,关注两个协调,建立健全一整套指标考核机制。两个协调是外部协调和内部协调,即企业与投资人、债权人、国家、银行、社会监督部门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企业内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一整套资本保值增值指标、净利润指标和奖金指标,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出资人权益。

(三)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需要财务部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自觉定位。

1、生产经营管理要以预算为中心。

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即成本,费用资金,盈亏及货币收支预算)、营业预算(即生产销售,采购,人工费预算等)和专门决策预算(如技改,购置固定资产等),并使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保证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

2、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可行性的做法是通过全面预算,严格控制资金流量,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实行“一支笔”、“两条线”、“三会”相结合的办法来管理企业资金。“一支笔”,是指企业资金在通过全面预算的前提下,只能由总会计师或财务经理一个人来统筹安排。“两条线”,是指企业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即资金由财务部门集中调度使用,以确保生产、经营、投资等的资金需求。“三会”则要求在“一支笔”,“两条线”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资金平衡会、资金调度和资金分析会。根据各部门申报的用资计划,安排调度、调剂和解释说明,讨论通过资金预算,跟踪分析、评价和考核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经济效益。

3、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

环节控制具体地说,是指成本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分别进行 7

控制,从而达到全员、全面、全过程且有效的成本管理。这个秩序是设计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的控制→生产成本的控制。即在制定合理的单位消耗定额前提下,应将指标分解到班组或个人,实行二级和三级核算制,把责任会计与成本会计相结合进行核算,以保证有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4、非生产性开支,以期间费用、技改管理为中心。

严格制订并执行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向管理要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道难题。企业技改投资的管理同时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关键问题是如何引导、策划和组织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技改投资的效益论证;筹资渠道和方式;资金的投放时间方式和规模;技改项目(工程)验收和评价;技改投资回报率的跟踪考核等内容。财务管理部门要善于进行技改分析与论证,避免造成盲目投资,甚至资金浪费和经济损失;要努力协调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睦邻外交,改善环境”。

在坚决执行财经法规的前提下,不能自恃大权在握,辄发号施令,要主动和有关部门商讨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家心悦诚服地围绕财务管理的需要去改善和修正各自的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单位领导班子的关系,做到“忠智两全,亲疏得体”,使财经法规在领导中能够加以融化。使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和考核能够有力全面细致的执行下去。

(四)、要重视业务学习,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财务密切相关的重要改革措施频频出台,许多新政策、新概念、新知识需要财务人员去学习、去实践,否则就无法胜任工作。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财务管理实践形式更趋于多样化和深层次化。要求财务人员更要解放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来指导财务工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新的财务理论,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结束语: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又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步骤。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者只有着眼于财务管理中的决策、组织和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出资人长远利益,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谋求更快更远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现代企业制度》2010第二版牛国良;

2、《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干部知识读本 王国平主编;

3、《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赵志钢主编;

4、《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5、《管理者必备财务管理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 篇2

1.1 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 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 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 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 会计监督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1.2 会计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所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 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 还是国有独资公司, 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 规范经营行为, 并且依法设置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 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 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 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1.3 会计监督是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其前提是政府的双重职能分离, 即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分离。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所有企业实施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 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则是通过理顺产权关系, 行使所有者的终极所有权权力。企业则按照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责, 认真组织经营, 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达到对所有者的资本保全、保值、增值的要求。

1.4 会计监督是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 部分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社会负担和债务负担沉重, 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低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不善, 财经纪律松弛, 会计监督松懈。这些现象的出现, 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整顿经济秩序, 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规定》等来规范经济行为, 加强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因此, 这又一次印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监督越重要的真理。

1.5 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 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任务是帮助企业实行最优化的经营管理, 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经济活动和运用各项资金, 努力增收节支, 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简而言之, 就是帮助企业经营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因此, 会计监督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而且其本身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

2.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2.1.1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的监督管理, 控制资产损失。一是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损失的监督:限额以内的资产损失, 在健全审批手续的前提下, 由企业自行处理;对超出限额的资产损失, 必须按规定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无论是自行处理还是报经审批, 均须查明资产损失原因, 明确造成损失的责任, 属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应追究个人的经济责任, 努力降低资产损失的程度。二是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监督。对外投资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 并按规定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对外投资, 除按上述程序外, 还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三是加强企业对外经济担保的监督。对其他企业提供经济担保的, 须调查其他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以及偿还能力, 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程序后方可实施。2.1.2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管理, 确保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规范。一是加强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的监督, 尤其要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的监督。严禁乱支乱列, 其开支总额不得超过制度规定限额。对差旅费的监督, 要从严制定开支标准, 认真审核差旅费的报销项目。对出差人员与公务无关的个人消费性支出以及绕道旅游支付的费用和超标准开支等, 一律不得报销。二是加强对购销活动的监督。对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购进要严把质量关、价格关, 利用电脑建立原材料供应商的有关档案资料, 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在销售环节中, 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呆 (坏) 账损失以及产品成本高于售价的损失,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经严格的审批程序审批, 做到账销案存, 保留企业的追索权。2.1.3加强对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监督管理, 维护所有者权益。一是加强对营业外支出的监督, 不得自行增加营业外支出项目。二是加强对税后利润分配的监督, 审查分配方案以及是否按规定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三是加强对国有资本金及权益的监督。审查国有资本金及其效益和增减变化情况, 特别是对企业改制或合并、分立、产权转让等涉及产权变动的事项, 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2 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 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性使得企业经营者的权力相对加大, 企业所有者对其约束力相对有限, 法律约束机制不完善。会计管理体制不顺畅;会计执业环境不规范;企业法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失调;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从而使会计监督的难度加大。因此要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改革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从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上保证会计监督。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 真正行使会计监督建立一支企业家队伍, 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保障。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动力, 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是实现会计监督的人员保障。

为了保证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相关者的利益, 仅仅依靠来自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与控制机制远远不够, 还需要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主体。

一是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鉴证与咨询。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审查, 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 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 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政府监督。《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第三十二条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政府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督, 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年度审计报告, 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严肃纪律、客观公正, 从而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责。

责任编辑:王娜

摘要: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 对会计主体资金的取得、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使其符合规定要求, 实现预定目标。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 是当前会计界面对的首要问题。

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 篇3

摘 要 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重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关键,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基础重点 控制关键 监督职能

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企业家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潜在的巨大作用,并且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实践,逐渐将重点集中在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实践证明,通过成功实施企业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扩大了收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加强企业管理的浪潮中来。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而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范畴中,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在经济组织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什么经济成份组建的企业,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企业,除高度重视市场,重视产品的CI形象外,还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中心位置上,并对其进行再认识。

一、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重点

作为处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资本的盈利性和合理流动性,而且更注重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加强财务预算化管理。预算化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种控制和考核业绩的方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信号超前编制财务预算方案,以规划和控制企业未来的全面经济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控制和监督,使企业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企业的各项经营目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加强企业的财务制度建设。国家对企业理财行为的约束是通过法律形式来达到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管理必须强调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特点,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强内部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但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更需要企业制定财务信息战略,建立信息网络。财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而且包括企业外部的财务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做到:(1)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信息系统;(2)加强对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的财务指标体系的分析和监控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分析的力度和范围,开展专项分析。

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熟悉各相关学科,如法律、财政、税务、金融、贸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牢固树立经营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法律观念和现代企业理财思想,努力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复合型财务管理人员。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关键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呢?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如果单位负责人控制意识淡薄,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会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自上而下共同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执行,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有效實施。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权限。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立管理控制机构,做好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关系。好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全面纳入监控中,而且要对重点方面、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要有机结合,企业应根据其自身行业和经营特点,找准关键控制点,通过对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至少应对下面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一是资金,对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要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控制乱列成本费用,防止舞弊;三是对经营者的权力实施进行有效监控。

提高控制人员实施控制的能力。内部控制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实施控制的人员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企业如果不重视此类人才的培养,内部控制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从我国不少企业现状看,有的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导致内部控制机构形同虚设,“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所以,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高风险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增加、减少规范控制环节减少风险。

三、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规定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每个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二是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健全,必须切合实际,能有效执行。

1.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会计法》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办理经济业务事项时,涉及到包括业务事项的审批、经办。财务保管人员和负责办理会计事项的记帐人员等多方面人员。为了有效监督、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保证会计资料的质量和经济事项的顺利开展,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2.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制约程序

各单位的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是各单位重大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必然会影响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会削弱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影响会计秩序和会计资料质量。从实际情况看,单位在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方面,因决策和执行的程序混乱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决策盲目,管理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屡见不鲜,可谓教训深刻。因此,一方面,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应当明确;另一方面,在决策和执行程序中应体现决策与执行两个层次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财产清查,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财产清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有数,以便查明实存和帐面数是否相符,并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进而强化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只有进行财产清查,在保证会计制度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才能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财产清查制度应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使这一制度得以具体落实,也为有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财产清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4.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和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目标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单位内部审计,应当在单位内部由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外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和审查,这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按照《会计法》的基本要求,对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以具体化,并不断完善,实现制度创新,使之更加适应会计工作的需求。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篇4

摘要„„„„„„„„„„„„„„„„„„„„„„„„„„„„„„„„2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3

二、企业管理制度内涵及思维观念„„„„„„„„„„„„„„„„„„„4

三、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5

四、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不足„„„„„„„„„„„„„„„„„9

五、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10

六、企业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摘 要

企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一般都会经历较为曲折的过程。但要取得成功,其必要条件就是企业必须不断追求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加大创新力度,这是管理制度自身对科学、规范、完善、实用的客观要求。制度设计是体现管理者眼光和智慧的一项工作。任何制度,目的在于制约,制约的内容是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这是设计制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实施效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成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企业管理制度本身的规范、创新则属于根本的根本。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编制或创新及其实施效果较其他企业成功,而且是保持在不断的、稳定的创新和优化的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机制变革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二、企业管理制度内涵及思维观念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管理制度包罗万象,它涵盖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战略及领导制度、人才开发、激励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标准及文化特色等。狭义的管理制度也称管理标准、规章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用以规范企业经济、技术、生产等项活动的条例、规则、程序和办法之集合。是对企业组织中的机构和个体在权力、责任、利益等方面的设定,是各项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的具体表达。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与约束。它因企业的类型、规模不同而各异。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一种独立职能,它一诞生就开始与社会生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与社会生产同步发展的过程。按照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的生产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工业化前的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现代管理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管理时,经常使用管理的“组织”、“指挥”、“监督”、“调节”职能,发展到“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职能。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看,同样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维观念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用现代思维拓宽视野广度,建立内部运行机制和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改造陈旧的企业体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用现代思维增加管理深度,用战略眼光多维的思维来统筹考虑,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深化现代管理力度;迫切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用现代思维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不断加大企业管理制度的力度,以保证低成本、高质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用现代思维正视复杂程度,管理者必须运用纵向延伸思维和横向发散思维的多维思维形式,分析、确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多重性、复杂性。

1、市场观念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世隔绝,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通过政府这一中介间接进行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过去的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的单纯眼睛向上的思想,转变为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相统一的、自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来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外部环境的市场观念。这种市场观念还包括竞争观点、服务观点、开拓观点、人才观点等等。

2、生产力观念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而发展生产力也是企业的根本任务。只有企业生产力发展了,才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中心。应当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最终就是要看企业职工改造自然(实践经济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就产品而言,一是要看是否符合生产或人们消费的需要;一是要看实物质量的现代化水平及其数量的状况。还要看效益。产品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物质表现,经济效益则是企业生产力状况的价值表现。表明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有两类:一是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差额,即效益额;一是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比率,即效益率。

三、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一)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企业产权制度在主要特征就是两权分离,企业家应该把企业的经营权交给所谓的“职业经理”,只要做好所有者享受资本收益,如此形成的中小企业制度就可以摆脱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可以使“货币资本得以选择合适的经营者”。产权结构多元化是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战略。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制度的,即“先定产权,后定公司”。而我国是在产权关系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制度,然后再推动产权关系的改造,即“先有公司,后定产权”,因而在我国现阶段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就更为重。

(二)用人制度的创新

企业领导者应从独裁式的管理向民主管理、聘任优秀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过渡,使自己从琐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企业重大管理项目。要破除“血缘、亲缘”关系在人才选用上的“误导”,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另外,还要打破企业中各种亲属关系盘根错节的局面,实行严格的制度化人事分工和管理,建立一套能吸引多方面人才、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淘汰机制。海尔的“全员皆人才”的用人观就为企业的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按照能级的原则,让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工作。要注重职工的教育与培训,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管理素质,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鼓励员工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的需要。企业必须为员工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要力争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在学习中成长、进步,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的保障口

(三)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是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负效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规律性的改革负效应释放期。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起点、机会、过程的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关乎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会影响到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改革分配制度创新: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积极扩大就业。三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要给员工赋予职业上的成就感,还要能够慷慨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如送股份、给予期权等,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同时又有一定的资本收益,使其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要进行分配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经营者年薪制,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责任感,想方设法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

(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

一方面,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但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既重视市场、技术、经济因素,又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企业要按用户的要求去开发产品、开展业务,要以产定销。社会要什么则生产什么,而不是生产什么向社会推销什么。要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不以产定销的体系。

(五)由领导治厂到“依法治企”阶段

决策必须改变领导拍板定夺的现象,克服家长制、长官意志的管理弊端,普遍实行民主管理,通过职工民主建立健全多项规章制度及实施规划,要集思广益、多思善思把科学决策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关键一环。一个好厂长能带出一个好的企业,相反,一个不尽职尽责的厂长也能搞垮一个企业,企业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厂长个人,是企业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的表现,企业真正走向成熟,是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阶段。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运行都要在国家立法约束的基础上,在各项制度的规范下有序地进行。企业正常运行不会因为个人的变迁而受到影响,相反,个人的行为也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着力于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一种制度规范和一种运行秩序,以便使企业健康地发展。

(六)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

在企业前一轮产权制度改革中,有相当多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而事实上,股份合作制并未彻底解决乡镇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但由于其审批手续简单方便,改制成 本低,仍为广大企业所采用,它对前一轮产权制度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因而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从长期看,股份合作制很难成为一种独立于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

(七)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是搞好质量工作的主体,企业厂长(经理)是质量工作的

四、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不足

(一)产权制度界限模糊

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是混合在一起的,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

(二)管理相对太粗放

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则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受经济转轨时期的体制、法律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使有才能的员工感到不能获得尊重,不能实现自我。导致专业管理人员与企业主亲属形成两个利益集团,诱发企业内部各种矛盾,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

(三)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企业在制定制度时未将“人性化”、“综合管理”、“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贯彻其中,企业家习惯于业务管理,习惯于自己独立操作,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挥别人,(四)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

(五)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财务制度不能体现产权关系清晰、财会政策公平、企业自主理财一致的原则。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配备的财务会计人员资质不合格。

(六)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

主要体现在约束机制不完善、分配不公,不能很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也就不能应用分配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七)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

创新的企业文化得以运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体系为基础。特别是在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的文化方面,还没有真正能使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和投入创新的文化氛围。

五、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管理制度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二)企业管理制度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另外,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的重点要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重视企业文化,注意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

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引导能力、能力及感染力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信息化、科学技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信息时代的营销管理将彻底改变企业对传统营销管理所持有的旧观念,这样,就可以做到产品上市快、成本低、质量好和服务好,赢得各阶层的顾客,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四)市场理论和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创新,市场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机会,市场创新是对市场的挖掘和深化,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或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和

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率,企业进行市场创新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另外要重视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些方面下足功夫。

(五)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要及时的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企业要加强新技术研发的成本投入,同时要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

(六)管理组织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由于竞争环境千变万化,管理组织为了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学习进行不断的创新。管理创新不能偏离“人本”管理的轨道,管理无论如何创新,都必须靠调动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顺利的开展,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创新都免谈,同时要从传统的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

六、企业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选择适合企业的公司形式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重点。首先要求将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合理的划分,由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使其从封闭走向开放,多方位、多渠道地募集资金,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在股权结构上的必然要求和体现。这种产权制度必然要求乡镇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彻底改革过去的家长式领导体制,变家族式经营为公司制经营,组织行为与人员结构应尽可能社会化,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起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和科学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二)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企业的财务制度应该充分体现产权关系清晰、财会政策公平、企业自主理财并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原则。企业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投资决策体系和资金运营体系,增强投融资风险意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加强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分析以及现金流量表的运筹和控制,加快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会计制度,及时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实行公司制的乡镇企业要健全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配备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要经过董事会决议,不经董事会同意,经理无权对其聘任或解聘。应由董事会制定财务预、决算,经理执行,并由监事会负责财务检查

(三)在产权制度创新中要规范操作

对变现的集体资产,要加强管理,要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资产管理委员会,制定和审议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章程及资产经营管理的财务预算报告等重大事务。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企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设立集体资产经营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有限责任,负责集体资产的投资和管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企业资产经营公司是资产代表,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从而解决资产所有者长期缺位的问题。

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设计是体现管理者眼光和智慧的一项工作。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实施效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成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企业管理制度本身的规范、创新则属于根本的根本。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经济学丛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 【2】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谭小芳,《影响力》,万卷出版社,2008年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传播关系之浅见 篇5

我市目前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报社由事业向企业转制日益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如何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把握发展态势,在培育和重朔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报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明确现代企业制度下“记者——媒介——受众”这一传播关系的概念上上入手。

记者就是生产力

笔者认为,记者就是生产力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报社要树立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报业是一个知识含量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知识密集型主业,没有高素质人才,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内外传媒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媒体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报业的第一资源。如果要改制为现代化企业,首先可能要把好用人的“关口”,在用人上必须坚持企业选用人才的唯生产力论,那就是将“有利”、“有用”变成评判标准。同时就是理顺受以往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造成的诸如内部人分多等,同样的采编人员,有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正式职工与聘用职工之分等等,人为地在内部制造了职业身份的鸿沟,影响了报刊生产力的发挥的人事关系。积极探索改革思路,建立和完善报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能,为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其二,记者要强化自己只是生产力的概念。目前,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到,还有少数记者往往自我陶醉于“事业单位”上,而对“企业化经营”则缺乏深刻的理解,还把自己当作“无冕之王”、过分喜欢于自身的“党的耳目喉舌”地位,这种思想往往会让记者在自己与“衣食父母”——被采访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弄颠倒,损害企业形象,伤害企业的客户群和潜在客户群。报社在使用这些生产力的时候,也要有现代化企业的魄力。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管理中与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精细明确的专业分工、这也是生产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法宝。所以在搞采编的就努力搞好采编、搞发行的就努力搞好发行,让记者去买报纸和让发行人员去写稿件都是会从影响企业整体上的生产效率。

媒介就是资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媒也是做生意,做生意,就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去扩市场。对我们报纸而言,自身的版面或栏目就是我们的资源。从传统的办报观念看,我们往往按照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去设置版面和稿件:参考同类媒体的版面,结合媒体所在区域的特点设置版面,版面的多少往往简单地以成本投入和广告收入来测定。在稿件采编方面,我们大多遵循着“满足并引导读者需求”这一原则,很多情况下强调的是为办报而办报,而忽略了报纸的中长远期经营与发展。在这种传统的办报观念下,报纸版面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报纸同质化现象严重,报纸难以寻觅到真正有突破的发展途径,大家的精力往往放在几个竞争对手和自己报纸的稿件版面比较上,这使版面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战略性的实质创新。

现代办报的理念应当是怎样的呢?重视市场化运作,用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眼光去办报。这就要求报纸要把读者的要求和自己的中长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去考虑,要有一种投入意识、市场培育意识,更要有一种市场推介意识,这种办报理念决定了版面的设置必须确定一种发展目标,能够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报纸发展的资源优势,而且还要克服“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充分挖掘每一个版面的资源,让它产生更多的效益。

笔者以为,目前我们的报纸版面资源存在较严重的浪费,除去稿件质量粗劣等因素外,如何合理布置、利用、开发版面资源优势是日报、晚报以及新农民报都面临的课题。例如,双休日报纸版面资源的浪费就是我们这几张报纸都存在的问题,双休日报料少、广告少,又不得不去填充版面,造成版面资源浪费。但从实际读者需求情况来看,双休日报纸反而比较受欢迎。

此外,报纸版面游离于经济效益。现在我们的报纸很少注意充分挖掘行业专刊的版面潜力,应该说,随着市场的发展,非新闻性的信息服务将从报纸角落一跃成为新宠,如何很好地进行行业运作,从而尝试整合资源,走出版面与经济行业合作的产业化运营路子,搞好经济类专刊让其成为报纸产业化运营的载体和最佳平台应该可以成为我们目前改革的经济增长点。

受众就是客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服务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广义上的消费者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客户服务。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优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质量与价格层面演变为客户服务层次上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做出某一购买决定的时候,特别是在决定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时候,往往把该产品客户服务水平的高低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

目前,我们报社对客户服务问题虽然已有所警觉,但多数局限于如何处理订户投诉这个层面。很少记者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有着客户理念。我认为当前我们每个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思考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有没有必要开展客户服务?谁来做客户服务工作?报业的客户服务都包括些什么内容?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报纸发行目前还是采取以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种种优惠措施作为争夺客户的竞争手段,确实会收到明显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和发展,客户变利越来越个性化,如果还是沿用降价、打折等等手段来拉拢客户,不仅会导致恶性竞争,而且会使客户始终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客户的忠诚度难以提高。

为了保持读者资源的最大化占有和有效维持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带来广告收益的增长,我们必须适应正在变化的市场,在报社各个层面大力倡导以读者为本位的客户服务理念,全方位探索为读者服务的领域和途径,努力培养和提升读者忠诚度,从而不断提高报纸、报社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我们报社的客户服务工作:

第一、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提升经营理念。针对报业广大从业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需要从现代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ABC学起。如果说报纸的采编因为要正确引导舆论而需要遵守新闻纪律约束的话,对报业经营来说那就只能按着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办事。从一定意义说,报业和其他工商企业一样,都是以客户为衣食父母的。只是因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各自的客户及称谓才有所不同而已。

第二、正确把握报纸的准确定位,力争为特定的目标读者群提供最有帮助的服务。当报纸的定位确定之后,让每一名采编经营人员头脑里就要确立一个观念,目标读者群就是我们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我们只有努力取悦于他们,才会有饭吃;只有及时反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只要我们持之以地贯彻以读者为本位的办报理念,被我们锁定的目标读者就会由尝试性购买的新客户变成具有一定满意度因而相对固定的订(购)阅者,然后逐步变成你的忠诚读者。当一个个的满意读者变成你的忠诚读者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这张报纸的义务宣传员。

第三、从建立客户数据库作起。客户服务牵涉到报社各个职能部室和全体员工,决不仅仅是我们目前所理解的发行部门处理订户投诉问题。因为我们报社的每一个职能部室、每一名员工除了内部工作流程上的相互协作外,总要以这样或那样的身份与本报社及所办报纸的读者打交道。每个员工工作质量和言行举止,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报社形象。报纸的可读性强不强、印刷质量好不好,与报纸投送服务到位不到位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从与读者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一线部门开始,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先分门别类逐步建立分散的客户数据库。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 篇6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但发展与完善,内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问题也凸现出来了,本文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职能、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做出了相应阐述,明确内部审计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重大影响,以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审计;审计原则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概述

(一)现代企业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兴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了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建设中则显得更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可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所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领导下,主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提出审计报告意见。从总的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性质接近,即审计具有强制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是在部门或单位的范围内展开,因此,它的特征主要是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审计业务的多样性和审计作用的显著性。

(三)内部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

监督是监察和督促的统称。经济监督是指有制约力的单位或机构监察和督促其他经济单位,使其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按照预订的方向合理运行。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内部审计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

本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规定,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以保证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管理,完成既定的管理目标。

2、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济效益是优、是劣,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行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经济鉴证职能

鉴证是指见证和证明。经济鉴证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验证后,取得确凿的证据,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并出具可以信赖的审计报告,从而取得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的信任。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独立信原则

独立性就是指内部审计部分和职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是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他所监视、评价和服务的对象。内部审计机构,无论是部门中的或者是企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机构,都必须保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地位。建立一套合适的组织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组织的首要任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公正、廉洁地完成任务的基础。独立性是通过组织地位和客观性来实现的。

(二)权威信原则

权威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权威,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利用职权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

(三)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即内部审计职员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定和意见的表述,应当基于客观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见,不为他人的意愿所左右,在处理问题时,不以个人的好恶或成见、偏见行事。而且审计职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调查,只有深进了解实际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一致,做到审计结论有理有据。内部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是客观的,对审计事项做出判断时不得顺从他人,对工作成果应有真实的信心,不能做出重大的实质性让步。

(四)公正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是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做到公正正直,没有偏私。即企业内部审计人在认定审计证据,确定审计解困与建议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努力做到公正。因此内部审计职员应具备正直、老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中庸之道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的利益而使另一方收益。

(五)精炼高效原则

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审计人员,除应有严谨工作作风、高度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外,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因为一支具有现代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是影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最大因素。

三、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企业中,内部审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给内部审计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加强内部审计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内部审计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上,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在审计手段和方式上、在职能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较为模糊

由于一些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了解不够,因此产生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1)单一职能。他们片面的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监督。

2)二职论。就是一部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服务两种职能;一部分的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评价的职能。

3)多职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反馈等职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2009)指出:据对951家企业的调查,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合署办公的有135家,占14.19%。由于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位不准,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造成内部审计权威性不强,工作受到其他工作的牵制,所以就不能做出客观、真实、深入地开展,做出的审计报告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我国目

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尽合理,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所以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

3、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审计、计算机、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然而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审计职员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相当一部分审计职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对于其他各方面的业务了解更少,难以深层次的判断出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难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除此之外,内部审计的有些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和热情,这不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他们的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也不利。

4、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技术较落后

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还没能充分运用和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甚至部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这样一来,内部审计的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一套系统的机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

四、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应对措施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避免走极端

为了避免内部审计走极端,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认清自身对职能的片面认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进一步了解。

首先,内部审计职能必须从传统单纯的经济监督转变为经济监督与经济评价职能相结合,并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提供咨询服务。就目前而言,我国有些企业片面强调内部审计职能的监督职能,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片面的认为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经营和决策中避免走误区。

其次,对于部分企业过分拔高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甚至被赋予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职责。然而,内部审计与其他控制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若内部审计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中去了,从而直接危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所以就目前我国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应在履行监督控制职能的基础上重视

经济评价职能,在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审核检查,评定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照常举行,效益怎样,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途径

内部审计机构应采取措施以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独立性在内部审计中作为其他质量保证的前提,遵循独立性有助于达到客观性。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

2)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将内部审计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规形式明确内部审计职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力,制定相对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完善内部审计法律建设。

3)不但提高内部审计职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内审工作的新路子。

4)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力量。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会因内部关系而影响工作进程。所以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企业内部机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审计目的,委托CPA按照审计目的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具体审计要求,由CPA来实施审计,通过外部审计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建立强有力地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要有大地突破发展,培养多学识多技能地审计人才是很重要的,也是开展高层审计监督地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改善目前一些中下企业的用人机制,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问题上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在决定聘用的审计人员应具备除了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常识。

2)对已经聘用的审计人员应做相应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对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同样应熟练掌握,以提高内部审计职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职员具有较

为坚实的专业基础,并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从而才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的业务及复杂问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障审计职能得以更好发挥,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构的不断完善健全。

(四)推进企业内部审计全面转型、加快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推进企业内部审计全面转型、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不能在一味的只追求审计结果,不能只是单纯履行监督只能,不能只把目标停留在查错纠弊上,不能对内容的审计仅仅是财务控制,不能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内部审计应该更注重过程、重在治本,更注重鉴定与服务并重的职能,更注重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目标,更注重业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内容,更注重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方式。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高低影响到企业增加价值作用的发挥。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瑞玲.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叶陈刚.审计学【M】.北京:机器工业出版社,201

1【3】 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第3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 张军威.刍议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2,(04)

【5】 李青山.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新宠【J】.中国审计,2012,(09)

【6】 靳殷梦潇.浅谈企业内部审计【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2,(04)

【7】 张徽.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2012,(08)

【8】 徐丽、林艳.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业会计,2012,(04)

【9】 张新辰.建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9)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 篇7

一、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的理论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相互协调的管理组织架构, 股东代表制度、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经理人员按照效益和贡献度获取相关酬劳以实现企业的预订盈利目标, 通过完善组织结构形成产供销与日常事务一体化的内控机制, 严格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其主要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成本管理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根据相关成本法规规定, 就有关资金运用搜集信息进行管理, 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来完成对成本项目的管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探讨, 有效调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薄弱环节, 达到低成本的同时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 提升工作效率, 转变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机制, 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机会进而变大变强;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 提升产品的品质, 扩大市场占有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1、企业成本竞争意识淡薄, 缺乏成本理念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产品的竞争, 而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价格的竞争, 确切的说是产品生产成本的竞争。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从产品的生产价值链中获得价值增值实现利润的现代企业理念还不成熟, 缺乏产品成本控制理念, 没有形成成本竞争意识, 导致产品销量的增加却并没有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 市场占有率也日益缩减, 使企业一步步陷入困境之中。

2、企业成本管理结构不健全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的事后审核分析, 缺乏系统性的成本控制体系, 在内部管理上不能很好地实现产品生产环节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也没有将成本管控制的目标具体分配到具体部门, 管理人员没有控制成本的理念, 导致成本的实施反馈存在严重的时滞效应。除此之外, 成本控制的人员配置不合理, 数量质量都处于低水平, 使成本管理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3、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管理手段落后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关注产品生产过程的管控, 而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成本管控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这样很难达成降成本、提效益的双层目标。企业管理手段上, 缺少前期预算和决策以及中期的执行控制, 成本奖惩制度不健全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的激励和管控, 难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深度和广度。

4、成本管理信息不真实, 成本核算浮于形式

成本管理信息不真实的情况越来越凸显, 主要表现为:财务人员会计期间的划分不明晰, 导致一些成本支出不符合记账基本原则;企业成本乱挤乱摊、不计少计现象普遍存在, 成本核算制度难以实施, 造成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的界限浑浊。核算体系的建立只是形式工作, 贯彻实施失真现象严重, 错误的核算导致成本信息的不真实, 一方面带来成本管理控制失去原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使企业难以根据企业成本信息评价考核企业各单位的工作业绩, 弱化了企业内部管理。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思想

国外对企业成本管理研究的历史比较久远, 成果显著, 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结合我国实际经济背景、社会文化传统, 积极吸收国外研究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改进应用,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

1、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由英国著名学者西蒙兹首次提出, 经迈克尔波等人完善逐渐形成成熟的体系, 我国对此开展研究的时间比较晚。所谓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站在战略层面上分析成本的影响因素, 在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制定差异化战略凸显企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大力扩张企业市场占有率以实现企业高利润的经营目标。简而言之,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就是实现企业的战略思想与成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 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2、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利用流程再造以及流程管理的思想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和核算, 计算产品成本, 并且将成本深入到作业层面, 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增加企业利润。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适应企业技术环境的更新, 制定产品生产的流程线合理控制相关管理费用和人工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作业成本法计算每一环节的资源消耗以及所占比重, 找出关键环节实施控制, 扩大节约资金的空间, 有效的相关数据分析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改造, 设计出更能节省资源的生产方式。

3、成本企划

成本企划侧重事前控制,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确定一个合理的成本值, 执行中结合实际以及环境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其基本流程包括:产品企划、目标成本设定、目标成本分解、目标成本达成、实施生产准备。

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

1、通过绩效考核提高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

企业做好成本管理的第一步是培养员工的成本节约意识, 提高员工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实际运营中要想让员工真正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就需要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实现成本管理成果与个人绩效的结合, 将部门的成本管理作业具体到个人并且将其管理作业效果与每一位员工的奖金挂钩, 以提升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理念。对于部门来说,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流动性的成本管理目标, 定期性对实施结果进行监督和检查, 按照投入产出比的大小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比和好坏排名, 并将结果张贴在员工流动相比较大的地方, 既可以对那些效益不佳的部门进行督促, 希望他们能够做到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取得进步的部门给与适当的奖励以示嘉奖, 又可以宣传效益好的部门以提升他们的公司地位, 连续获优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 具体实施办法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个人而言, 可以根据部门的成本管理目标设定个人的硬性的绩效考核目标, 每周或者每月进行个人绩效的考评, 表现优异者或者有进步者给与适当的奖金或者一定期限的假期, 以表示对他们努力成果的肯定。总而言之, 企业积极利用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全面提高部门和员工的成本节约和成本管理的意识。

2、有效控制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

在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导致成本发生变动的驱动因素很多, 从中找到产生成本的环节和途径并进行有效的分析, 综合考虑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判定此环节是否达到了成本管控的最低限度, 此为上述作业成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是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改造进行控制盒式的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环节的资源利用率。成本动因可以分为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理解。战术层面上, 作业成本动因存在于日常生产经营过程的有关作业中, 如采购费用、零部件的仓储费用、检验次数等等。战略层面上的成本动因主要是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产生的作用的长期判断。比如:企业部门资源分配情况、企业扩张以及规模经济等。

3、优化成本预算编制流程, 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成本预算是企业系统化预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成本预算管理只是考虑预算期内的产品生产计划以及相关人员安排所产生的直接人工费用、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的预算。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成本预算的确定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的层面上, 将企业成本预算在综合考虑战略性资源配置的情况下计算各项活动的所需资源的情况, 实现年度成本预算与战略性资源配置的有效结合。这需要管理者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 观察其细微变化, 制定明确的企业管理目标以便于更好地实施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其在众多竞争者中生存下来并且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做到差异化管理。

4、利用标杆管理, 提高自身成本管理水平

杠杆管理是管理学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所谓杠杆管理是指企业找出所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研究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 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并加以灵活应用, 以实现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企业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可以找出行业内成本效益最高的企业, 将其作为学习对象, 深入企业内部学习其章程制度以及成本管理方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认真思考慎重考虑方法理念在自身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性, 若是不合适的学会融合变通。做好标杆管理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有利于达到优秀企业的标准。

5、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成本管理的宗旨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优化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 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计划、战略成本控制、战略成本评价。企业进行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配置以实现计划和控制环节的成本管理工作, 所有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员工、生产设备和资金都是有限的, 能够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配置的企业就有益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何春香: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9) .

[2]王岩、隋丽华: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技术新产品, 2010 (3) .

[3]王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 2011 (5) .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内审 篇8

【关键词】 企业制度;内部审计

一、内审的特证

内部审计指本部门或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部门或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核和评价,查明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专职经济监督活动。由于内审的服务对象,工作独立性,工作编程等与外部审计不同,内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有自己的特征。

(一)服务上的内向性

内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和控制服务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部门单位领导人在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参谋和助手。其主要职责是代表企业监督各部门贯彻管理当局的意图,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为实现其利润目标服务。

(二)审查范围广泛性

内审作为部门,单位领导人的经济参谋和助手进行工作,为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和维护企业利益、荣誉,可以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审查,取得不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通过审查取证,可以提示差错和弊端,不仅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堵塞漏洞,防止损失,还可以纠正核算差错,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2.在审查取证,提示各种违法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失人或犯罪者的查处,提交司法,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有助于纠正或防止违法行为维护财经法纪。

3.通过审查取证,评价提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管理制度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

4.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的审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总结经验,提出效益低下的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5.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管理经营的审查监督,提示违法行为。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促进宏观经济的运行。

(三)作用稳定性

内审工作一方面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履行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发挥审计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还履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职能,促使部门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审计促进作用。内部审计的制约性和促进性作用将会长时间存在。

(四)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的统一

微观监督和宏观监督的统一性是我国内审特有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内审执行经济监督防错纠弊,为加强内部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内审还应从国家利益出发,对本单位是否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由于内部审计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管理这种间接管理职能的发挥,可以理顺和改进不合理、不科学的内部机制关系,可以协调权力、监督、决策、执行四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四个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企业的财产物资、费用、资本、损益、负债等最佳的利用和取得最大效益,这与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完全一致。

二、内审的影响因素

内审在企业有如此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向正确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利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企业审计工作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内审的影响

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规划发展速度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但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方针等。内审具有宏观监督职能,所以内审工作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动态的变化来组织、开展、调整、使内审适应国家宏观管理。

2.企业是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中观因素的影响

企业内审工作除了受宏观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企业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等中观因素的影响,这类因素的影响比宏观因素更直接、更敏感,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内部环境因素对内审的影响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特点,对内审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身处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要根据本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制定审计计划,确立审计重点,找准实施审计的最佳着力点。

2.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重大的或临时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是变化的,生产能力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与变化都反作用于企业内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变化因素,也是企业内审关注的焦点之一,企业内审将密切注视这类敏感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并制订不同的审计对策。至于重大、临时、突发性的经济行为与重点对待的例外管理内容之一,每一项重大的或偶然的经济活动,其风险性、效益性、可行性通常是企业内审的眼中钉。

3.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及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虽然内审工作应该且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得有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上的一个起点值作保障。内审的监督职能与内向性服务有效发挥作用基础上的再监督、再服务、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这是需要企业内审研究的一组重要环境因素。

三、企业内审现状及改变现状的条件

(一)企业内审现状

自1984年设立内审迄今已有二十几年了,从企业内审工作的发展状况来看,内审状况不容乐观,有企业内审机构撤并,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勉强维持。

1.企业内部审计设立方式以行政手段来设置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方式,一切按照国家需要设立机构。内审机构由于不是在企业充分认识了其必要性的基础上设立,是国家直接干预设立,内审职能目标不明确。在运行中未被重视,视为异己,加以排斥。此外,在旧的产权制度下,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造成企业设有自主权,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客观上需建立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于是内审作为国家审计的延伸被建立。在国家审计指导下工作,为国家审计负责,并不是为企业服务。所以尚未被企事业单位真正接受。

2.内审职能错位。阻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按照审计法,内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多年来却往往强调服务,甚至回避监督,因为内审工作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为本单位的管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受到肯定,加以重视。内审地位比较巩固的单位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起到了为本单位服务的作用。内审侧重经济监督的企业,由于会损害到某一方面的利益,内审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阻挠,不排斥内审的服务作用,但不能否定内审的监督作用。内审的服务具有为企业开源作用,内审的监督具有为企业节流的作用。企业创效益,不仅要开源,更为重要地要节流,光开源不节流或光节流不开源都会使企业失败,只有开源节流并举,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二)改变内审现状的条件

内审现状的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沉积的错误观念以及经济体制的不适合造成,如何改善内审现状,完善内审工作成为内审改革的重点。

1.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

传统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本质是政府产权制度。这种单一化的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政府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自主权。难怪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家说:“来中国投资,不是同中国企业家打交道,而是同中国政府打交道”。正是过多的政府干预,过多的手续使许多外资项目望而却步,打道回府。在这种情况下,内审不能发挥作用,内审监督机制受到限制,形同摆设。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放权,企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财产的所有权和法人财产相分。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是分权制关系。企业内部人员格外关注内审,以便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2.变行政设立内部审计为按企业实际需要设立

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设不设立内审机构,规定内审工作任务及责职权限,与企业经营管理完全分离,是一种行政设置。阻碍了内审职能的发挥,限制内审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下,理顺了产权关系,企业可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确定建立何种形式的内审。传统计划经济下,行政管理模式成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在不懂专有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过多干预下,使一些工作复杂化,甚至由利转为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审经验,应逐步实行协会管理。由专门的审计人员任领导下,内审协会协调各方面关系,政府仅就某些方面加以限制,充分体现了内审相对的独立性。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审计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地位有了很大转变,传统经济下,内审具有双重地位,双重服务的特点,并据以指导审计实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不再需要内审人员行驶国家审计职能。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内审人员向投资者负责。首先,审查和评价公司法人财产经营者对多元投资者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要审查和评价公司总经理对董事会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各项经营者对总经理的经营责任。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不是过去的经济要上,审计要让的局面。内审对企业负责,并非偏袒企业利益,对企业违法行为,会计报表真实合法性不负责任,而是强化以内审为主的自我约束机制,监督企业遵守财经法规。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应定位在:存在企业内部,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监督位置,站在企业所有者立场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证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其审计职能从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延伸到维护职能和管理职能。审计领域也应得到扩展。(1)加强内控系统评审;(2)开展经济合同审计;(3)强化决策审计;(4)实施管理审计;(5)推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6)改进财务审计工作。

通过对内部审计职能和审计模式的初步研究,发现内审改革道路是漫长,充满了种种困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必须克服困难,加大内审改革力度,加快内审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马静.论我国独立审计目标的定位[J].财会月刊.1999(5)

[2]李震中.宏观经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杨蕙城.审计学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宣传思想表态发言下一篇:回忆趣事作文初三优秀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