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精选8篇)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1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文/陈胜普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结合《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课,探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教育技术;有效教学;生物;实验课

随着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现状是生物普遍集中在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而在生物实验课中使用相对较少。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生物实验课时,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大部分学生无法自行分析发现失败原因。而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了老师的像课堂中步步引导变得手足无措,最后无法完成。如何针对这些学生的学情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实验活动课和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的班级教学活动相比,有着以下一些特点:在实验课上学生的活动多,大部分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操作,更加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出更

高的要求,但学生平时训练极少,渴望教师更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需要更有效,既不能把所有的操作过程都演示讲解一遍,大幅挤占学生实验操作时间,也不能笼统的指导,如学生不能模仿,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笔者实践在生物实验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一、在教师指导过程中的使用

在做学生分组实验之前,邀请几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学生的操作步骤进行录像,如果首次操作不正确也保存,并再录一次正确的操作。在实验课指导实验步骤时,将预先录制的学生操作投影出来,一起分析录像中操作的关键点或错误点。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活动中,如含酶滤纸圆片的晾干需要技巧,圆片比较小,教师一次演示无法让全体学生都了解,而多次演示浪费时间,通过投影录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定格聚焦功能,学生自然很快理解了这一技巧。又如,将含酶的缓冲液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时,为了符合单一变量原则,需要多组实验同时进行混合。笔者在之前的一个班级中采用现场演示,单人操作演示时一次只能混合一组,虽强调学生操作时要同时进行,但结果还是有较多学生没有正确操作,()而借助教育技术,将在放在桌面同时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注意要点:邀请的学生进行预实验时因选择中等能力水平的学生,能代表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能暴露一般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预实验时,学生正确或错误的操作都要录制,正确的操作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操作可以起警示作用,通过分析,避免出现相同错误;录制的实验过程需要加工,复杂操作要进行分步讲解,精细操作要特写展示,有技巧性的操作要讲解清楚,其他操作可以不讲或者一带而过,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实验操作。

二、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应用

有些学生的实验没有成功,引导其回顾实验操作步骤时,却不能很准确地描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对实验过程没有进行及时的记录。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记录过程的习惯,最多是简单记录实验结果,这给后续实验结果的分析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每组实验操作进行录像,在结果分析时就有了证据,能切实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活动中,其中有一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与预设的不一致,与学生一起分析过程,发现加的试剂是正确的,操作步骤顺序是正确的,仪器连接也是正确的,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通过观察该组操作步骤发现,是出现在混合两种溶液时出错,他们在混合时将含酶滤纸片的缓冲液混合到过氧化氢溶液中,正确的应该是将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到含酶滤纸片的缓冲液中,错误操作造成反应体系中酶数量不足,成了限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反应速率受到干扰,实验结果异常。

实验不成功可以重新做吗?由于教学计划和实验材料准备的原因,再花一节课几乎不可能实现,而在课外时间进行也有不少困难,在这种几乎“一次性”实验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对学生错误操作过程的`录制,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只能分析出可能的原因,而不能确定,这会造成学生疑惑,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可能在下次类似的实验中会犯相同的错误,没有有效积累实验操作经验,不能不说是遗憾。

三、在记录学生分组实验结果的使用

实验结果的记录通常以表格或者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但有时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例,实验活动中要求学生同时记录三个实验组在反应30秒、1分钟时气体的产生量,这对于两人一组来说,意味着其中一位学生要计时,另一位学生要同时精确读出变化中的三个数据,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由于只要某个时间点的状态,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反应30秒、1分钟

时仪器上刻度进行拍照达到目的。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验中得到解释和验证,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切实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2

1 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植物生物技术》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利用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进行实验理论讲授、实验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提交实验报告、对实验进行考核等等。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导系统,自主学习、探究研究,复习巩固和更新知识,做他们自己想做或者感兴趣的试验,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

2 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 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如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 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 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 帮助解决问题。如:体细胞不对称融合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P C R实验等,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

3 做好《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

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课件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能喧宾夺主。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课件制作中应去粗取精, 弃繁就简, 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展示。课件不一定越复杂越好, 要避免音、画、色彩的视觉效果冲淡教学的主题, 偏离教学的轨道, 以免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屏幕应简洁而富于内涵,启发思考。但目前很多老师由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 不能亲自制作课件, 常请电脑“高手”代劳。而由于这些“高手”不一定是本学科的教师, 对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了解不深, 制作出来的课件就不会完全得体, 甚至出现与课堂教学发生脱节的现象, 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勤于学习, 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技术、一种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3,4]。

4 要加强多媒体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实验,而实验是具有操作性的。在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显示实验的过程,而没有相实验原理、难点的解释和讲授,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极可能形成学生仅凭个人的理解去观察,停留在表面现象,对实验的原理、操作的步骤等印象不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不懂的内容反复进行播放课件,仔细讲解,学生哪一步骤不知道就反复进行观察,直到完全掌握实验操作和技能[5]。

5 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要同传统实验操作相结合, 以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实验教学真实,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但是准备麻烦且很难得到准确的效果;多媒体实验教学模拟效果好, 准确方便,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认识世界, 突破时间, 空间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 但不真实,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绝不能完全取代学生实验。可行的策略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同时, 展示教师的操作演示过程;在学生实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反复地展示实验操作要点,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中, 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等过程,再结合学生操作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反复讲解培养基各种成分配合、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注意事项以及接种时应注意事项等;由于直观形象比教师单纯运用传统演示实验效果要好, 学生实验成功率普遍较高[5,6]。

6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解决了在常规实验教学中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同。然而因为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所以只有把传统实验和计算机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两者的长处发扬光大,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摘要:《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各种缺陷, 提高教学效果;但如何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解决《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是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合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邹玉兰.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81 (3) :89-92

[2]弋小红.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双刃剑”作用[J].科技资讯.2008;17:171

[3]袁颖.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06;20 (5) :637

[4]宫京闽, 李刚, 唐珉, 等.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认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 (1) :32-33

[5]许标.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科技资讯.2007;19:111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94-1

一、摈弃实验教学的演示性及验证性,善用探究性

在以往的实验过程当中,教师在演示性及验证性的实验时都属于主体,且占据绝对的领导权,学生则属于被动的接受者。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迅速提高自身化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及素质的养成。

作为我来讲,我在日常的实验教学当中,在教学时注重探究性实验形式的运用与实践。如,在进行探究性燃烧性的实验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实验要用到的仪器和设备。其中包括了酒精灯、火柴、小烧杯、大烧杯、剪刀、小木块、蜡烛、水等等。并要求学生依据这些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必要条件。在实验当中,如果学生需要别的实验品自行增加。在实验当中,把实验对象分成甲、乙两组,分别探究燃烧的条件,并对出现的现象进行逐一登记。笔者在学生的实验当中发现学生在灭火时,有的用吹的方式,有的用浇水的方式,有的用大烧杯罩住。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另外,学生发现采用大烧杯和小烧杯灭火时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在化学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了记录。在实验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关于实验现象和本质的讨论。

二、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

在笔者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当中,经常引导学生去紧密地结合日常的生活,并提出一系列的关于实际的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笔者在教授“溶液”这一章节时,引导学生一起联系日常生活的蔬菜,如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等等。另外,笔者在做“鸡蛋壳的成分与性质研究”的实验时,用日常当中常见的鸡蛋来探究实验活动,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把洗净的鸡蛋壳研碎,分别放入甲和乙试管中,分别向甲和乙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和稀盐酸,并用两只气球分别套在试管口,然后观察实验现象。

三、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模拟作用

模拟教学是指多媒体技术与一些实际并不存在或难以体验的事物的结合和利用。让学生在体验当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在不断地提高,使得教学场景更接近于真实。许多化学微粒物质是肉眼无法观看到的,如在高速运动的状态下,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而语言的解释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微观的知识时容易造成模糊或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对文字、图画的处理产生强大的表现力,将微观世界的抽象表象的形象生动。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笔者可以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加热时,在操作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得试管炸裂,最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实验当中违反操作规范,熄灭酒精灯和导管移出水面的顺序颠倒了,导致试管破裂。错误操作所引起的试管破裂,给学生的印象很深刻,从而在实验中防止了错误操作。在演示模拟实验的过程当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态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四、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使得化学实验课堂的内容形象生动,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制约,灵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在转化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降低思维的难度,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努力帮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

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章节当中,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而采用多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需要较多的时间,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效率,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却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关于环境污染或保护的照片、动画及视频。把两者图片进行对比,在播放时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把学生过去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并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和其他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实践去板书,而多媒体在准备课件时只需十几分钟变可以把内容显示出来,不仅优化了教学课堂,而且也优化了学生的知识量。

由于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难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方法,缩短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通过研究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化学原理和知识,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地掌握学科知识要点,促进学生的成绩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09).

[2]李盛飞.怎样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17).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4

 来源:网络转载

 作者:佚名

 更新:2010-5-24  阅读:596次

关键词: 多媒体;生物教学;优势;注意事项

【摘要】随着 计算 机在 教育 领域应用的普及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 现代 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逐渐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教学不能比拟的优越性。由于生物学科研究的内容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既有结构生理又有情景过程,所以这一点在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优势

1.1图文声像并举,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能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其合理的利用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课的教学中,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通过图片和录像适当地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使枯燥的描述和数字转化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内容,其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2变枯燥抽象为形象直观。直观性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例如在学习“遗传 规律 ”一切的内容时涉及抽象的概念、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很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豌豆植株,豌豆花的结构的彩色图片,以及有关植物的闭花传粉,异花传粉的动画,使学生们易于接受和理解异花传粉、杂交、自交等概念,提高其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DNA”分子结构也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DNA”分子结构的立体模型的图像,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从而将微观领域的世界宏观化,给同学们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得以解决。

1.3化静为动、促进理解。教材中的照片、图像、挂图,以及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缺乏动态变化,而许多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往往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仅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挂图和模型等难以理解。例如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的变化,且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1.4省时高效,增加容量。多媒体技术运用了视、听并用的感觉机制,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虽然课下教师的工作量大了,但是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却大大增加了。

例如,过去在学习高二生物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需要三课时,而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膜的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细胞核的形态结构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加快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现在只需要二课时即可,利用第三课进行巩固练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知识面。虽然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优势,在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为了让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更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2.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要把握好应用的尺度。虽然多媒体 计算 机技术在教学中能将抽象化知识直观化,变静为动使效果得以提高,但并不等于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学生实验、生物的生理现象等。如果对那些用其他教学方法也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问题也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还可能会变得画蛇添足甚至适得其反。通过直接观察动植物的标本、切片、生活习性等,可能比观察图像、录像会更直观更清楚。因些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使用的尺度。

2.2要紧扣教学内容。多媒体集图、文、声、色于一体,表现力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要避免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CAI的新奇方面,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最终的结果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不能只注重画面的形式,背景图像不停地变换,让学生眼花缭乱,使过分花哨的点缀转移了学生应该注意的内容,学生对真正需要掌握什么却无暇顾及,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3应有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解决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尽量避免过多的使用多媒体造成学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恰当地综合运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表现形式多样化,突出重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5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然而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挤占了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原理步骤等理论知识传授,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未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应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引进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导向,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学科教学中强调直观性,而传统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使用视频、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仅靠挂图不能更好地立体地表达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将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又如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视听结合的影片形式播放格里菲思等人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视听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对知识理解的加深,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使学习过程真实、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收力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的过程所创设的各种情境要尽可能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使学生感到他们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及制作教学课件时,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注意把握教与学的综合分析。在强调真实的情境的同时,应该使生物教学课件具有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收力,情境创设要有所创新,具备新信息、新问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与探索、分析的心理。如“环境保护”教学中,创设沙尘暴等恶劣的环境情景,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又如进行光合作用发现的一组实验教学时,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科学家们当时生活,进行实验的情境,模拟当时实验过程的景象,使实验过程真实、生动、有趣。促使学生走进真实的实验情景,与科学家共同分享实验的成功喜悦。

三、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物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体现生命性,使生物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而生物教学更多的是生命的体现,正如叶澜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更充分地呼醒每位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位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位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了每位学生的生命境界,从而真正体现生物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生命意识。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学习中,讨论恶性肿瘤的预防,指导学生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探索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搜索吸烟、酗酒等导致的各种癌症照片,分析致癌的真正原因,通过分析、讨论、交流,从生命的角度了解人类生活的陋习所造成的危害,从而在生活中改掉不良习惯。

四、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让学生实现自我领悟,培养创新的能力

生物教学主要体现在生活、实践、体验上,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积累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的方法,掌握只有意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或进行某些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在这些生物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培养对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体验实践过程,总结出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同时,用多媒体动画或视频演示,使学生的体验科学操作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利用光能绿色植物通过体内的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科,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太抽象,难想象和理解,因此使用多媒体设计成一动画:叶绿体模拟成“工厂”,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入“工厂”,经过“工厂”加工后出来,生成“工厂”的产品是氧气、养料。使学生从抽象为形象,体验“工厂”作业的流水程序,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发展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根本任务,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学习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促使学生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同时,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如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而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说明侵染细菌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如学习生物圈的稳态时,利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质疑,人类的活动对生圈的影响将如何?然后搜索有关的知识,以及用影片的形式播放各种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引领学生在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不断发展。因此,在教学整合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分析和探究意识,促使他们懂得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发展的,而人的综合素养也是一样,在不断质疑探究中发展。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然而有些教师对其认识不足,在应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根据教学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多媒体

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连续的模拟。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有利的。但是让学生只观察录像和动画而不亲自动手做实验,以计算机取服务实验教学是不可取的,用计算机制作出来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会让人产生怀疑,也是行不通的。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服务替的,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有助于实验教学,但绝对不能取服务实验教学。

(二)多媒体的呈现应该适应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只有艺术地处理各种媒体呈现的频率、速度,每次呈现时间长短、各种媒体的交叉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效能。例如一种媒体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内容较轻松与紧张的画面应穿插进行,有张有弛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的余地。

(三)多媒体的运用应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误认为:我这堂课用多媒体课件了,板书能不服务就不服务了,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其实,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教师保持清晰的教学思路,服务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任意修改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服务的。媒体的选择和组合必须符合最优化原则,凡传统媒体能实现的效果未必都使用信息技术媒体。

综上所述,如何能使电教媒体准确自如地运用于每一堂课中,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探索清楚,利用明白的事情。所以本论文觉得,在将多媒体引入生物课堂之后,除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之外,还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问题,真正使多媒体成为教育信息的载体,成为初等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好助手。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方面效果明显

1.运用多媒体模拟能使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就以初中课本中的血液循环为例,在体循环中由于有很多的分支,学生理解起来费劲,如果将多媒体引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后,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血液循环的动画,将这些内容同时放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给学生,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些概念。

2.多媒体教学缓解了无法开展实验的难题

一方面在我们广大的偏远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展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而这两种生物对季节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在我们四季分明的北方,到了冬季,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很多的动物或者冬眠或者迁徙,使得有条件做实验的学校也很难找到实验材料,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互联网如同雪中送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实验的录像以及实验的结果,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来观看、学习。

3.多媒体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

生物是一门注重运用的学科,生物技术现已应用于很多行业,生物将会成为各个学科间的纽带,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如克隆技术包含的巨大潜力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畜牧业是克隆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可大量繁殖优良品种,加快育种速度;在人体健康方面:对人类来说,克隆动物可以成为未来的名贵药物制造厂,同时还可以生产出人类移植用的各种器官、组织,解决了移植手术中器官或组织排斥反应的难题。所以,我们要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学生和外界沟通的媒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4.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把课堂教学时不易解释清楚的地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了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生物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那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课堂教学质的突破,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就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人类、植株图片,各种染色体变异造成的生理缺陷病的人的彩色图片以及人类利用染色体变异培育的无籽西瓜等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如生物课上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展现出一副副被破坏的人为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看完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这时,我顺势诱导,提出问题:“同学们,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面对目前的状况怎样呢?应怎样行动呢?怎样对待环境呢?”大家听了都变得严肃了起来,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2.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化静为动,在动感中掌握知识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图画、过程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生物课上在教学“减数分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精子与卵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行为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等等到充分的展现。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原理”、“生长素的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先积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主动去探讨这些科学发现中的每一个假说的提出、验证、结论等环节,在去演示多媒体课件,从而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实证明,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和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3.多媒体有助于生物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生物学界的一些前沿科学,在中学的教学环境是不能实现的,应用多媒体解决了这个难题。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但是部分老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中过于极端化,走入了教学误区,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实际作用,甚至导致某些人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怀疑态度。现就高中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心筛选适用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

原则上是能用多媒体的才用,不能用的坚决不用。用传统方法不能充分表现的内容才考虑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细胞分裂、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等等,一般来说这些内容比较微观或抽象,只凭学生自己去想象很困难,而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类知识点,教材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大有帮助。然而,有些课件使用者只是为了赶时髦,追求新颖的教学方式,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一概“电教化”,教学效果当然不好,甚至事倍功半,回头还得给学生重炒夹生饭。有些课件则为了追求给学生各种感官冲击,强加入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和声音,成为花里胡哨的大杂烩,冲淡了教学主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流畅性。

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中的过渡,让黑板、显示屏、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这需要老师对课堂具有较强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一定要设计好过渡。使用时准确把握好切入时机和次数,切换要迅速和自然,不能频繁切换而扰乱完整的教学过程;多媒体所占时间长短也要适宜,决不能让学生被多媒体拖着走。课件必须与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构成良好的衔接。如果课件没有 “序幕”和“尾声”,很可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弄不清这段画面到底要他们做什么,从头糊涂至尾如同雾里看花,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合理安排课堂容量

课堂容量切忌过大,这是大多数老师易犯的毛病,结果是45分钟下来,上了一节半生不熟的“超级大课”。多媒体课堂,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工作都由屏幕直接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海量的内容信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少老师将多媒体当成电子黑板,狂刷各种信息内容,使学生疲于奔命地记笔记,忙了一节课,什么收获也没有。但内容太简单了也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有大炮打蚊子的感觉。可能导致整个一堂没有任何重点难点和亮点。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将多媒体应用于那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而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只需提纲挈领简单说明,无需事无巨细一概大做文章。

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忽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以黑板为主要信息传递媒介的教学方式有诸多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利和弊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并以其灵活、生动、较为直观的特点为生物教学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生物概念、复杂的生物过程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等生动、清楚地展示出来。这种方法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一样。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资源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笔者从毕业参加工作担当生物教师已经好几年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次使用多媒体,对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浅见。

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点:

1、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多媒体是现在科技,与传统生物教学不同。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生物课上,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等媒体,直观生动的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例如,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把以前搜索的有关国家级保护的动物和植物制成精美的图片,在晚修的时候展示给他们,然而他们的反应却让我吃惊,一方面是对生物知识的匮乏,有些同学连最为常见动物也不识;另一方面、我可以感受他们对生物、自然的热爱,课后好些同学向我索要图片。通过这个方式同学学习生物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归功于多媒体的使用,假如没有多媒体如果要看金丝猴是什么样子,恐怕我们就得到云南去了。

2、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充实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量、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动画和影相等都各有其优势,图片相比单纯的语言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观,其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而动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听力。我在讲到“克隆技术”的时候特别选取一段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一小段恐龙的由来的视频让他们看,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更容易理解书上的内容,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3、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攻克教学中的难点、简易教学

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有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如选修1的实验技术,实验是中学生的软肋,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起来肯定很困难。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寻求解决教材内容难点的办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个难点,例如,讲“减数分裂”时,传统方法是一个一个分裂时期来讲,时间长,容易忘。如果应用多媒体做成完整的分裂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了动画,能形象地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生动景象。染色体、DNA等变化都很生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染色体变化规律。除上述所言之外,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点容量大、板书内容多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的实验,等等,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都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4、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利于进行集体备课

有一学年我们高二理科的生物老师被分配到同一个办公室,这样就有利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个人思想与集体智慧的相互结合,通过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住教材及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教班学生特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去设计教案;有利于教师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所有在刚开学的时候,备课组长就在办公室电脑里面建了生物一个文件夹,大家把自己以前的课件全放进去,待到要上新课的时候就把课件调出来。通过对比、取长补短,及时的修改课件,把好的精炼的内容集于一个课件上,同时大家还会就书上的难点问题如何用课件很好地表现出来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利于拓宽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还会使毕业不久的老师对该如何把握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众多益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大家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有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候容易背离教材主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制作一个好的生物课件必须要熟悉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有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室软件来制作课件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往往出现失衡状态。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教师来说,对多媒体的认识还比较浅,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制作过程耗费时多,困难重重。曾经一位老教师让我观看其做的课件时、我发现课件只是大篇的文字,显得过于单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得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年轻的老师虽然有很高的办公室软件理论知识,计算机使用经验也很丰富,但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主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制作课件时候,容易出现一味地追求绚丽的图片、好听的音乐,吸引眼球的视频却把真正的重点忽视了,这样本末倒置。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事倍功半。

2、课件的制作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多媒体运用得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但运用不当则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吃透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少写板书,甚至不用写板书,虽然教师所授的知识量增加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避免制作课件时,追求数量,追求形式,不宜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也用多媒体。生物必修1中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计算时,如果只有课件过程的展示,而没有板书的演算,学生很难从课件当中总结,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就会眼高手低,对解题是不利的了。

3、多媒体课件制作耗时、耗力并且对老师自身的发展不利

不难理解,一个好的课件的制作要花去作者多少时间。他不仅要求制作者要很好的多媒体软件使用知识,也要跟据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背景音乐等,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很多老师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这样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精神很令人钦佩,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的付出成正比,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可能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在没有备课的前提下就拿着课件去上课,课件上有教学内容只要照着读就可以了,事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如何很大程度取决课前备课深浅,有些老教师之所以授课好,就是熟悉教材,能把握重点。年轻人连基本的书上的东西都还能懂却一味地拽住课件,对自己的生物素养的发展很不利。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6

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 马如英 崔武山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给教育事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多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直接决定科学教育的发展,并将最终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让广大师生认识网络这个工具,并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实验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实验教学 探究学习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更应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含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变革。这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将过去传统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科学现象。为此,我就多媒体技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特征分析

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首先就是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才能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和静态交互演示,从而就可以将科学现象用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这样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能够更好的、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讲解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时,就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导入,呈现出和意境相关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直观的进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因此,多媒体技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多样性和丰富性。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项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传达出多样化的信息,而且也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2.互动性和灵活性。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加直观的特点可以有效的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更好的互动。3.直观、明了、具体的特点。多媒体技术是一项集声音、色彩、图像、文字、视频为一体的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也就会显得更加的直观和明了。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化教学就要从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措施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学科的教学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获得教学上的成功。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以及应用成为了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口头以及板书的传教式,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遇,也是实现科学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为了创设一种崭新的教和学的情境模式。如在教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时,一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引出生命诞生这一主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的过程更加的轻松和愉快,也更加的直观,使得传统的枯燥教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的有趣。当然,这是和多媒体技术自身的优势和特征分不开的,因此实现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教学就一定要注意对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以及应用。

三、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实验的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认识岩石》一节,利用媒体手段把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岩石和其不同的作用展示出来。这些画面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有关的岩石分类问题——同是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种差异是它们分类的依据吗?这样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时,便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在兴奋愉快的心情中学习认识岩石,获得知识,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浓厚,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如教学《我们的家园》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在众多的动物中能否判断哪些是昆虫。我们只要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 “送昆虫回家”动画,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将昆虫送到相应的巢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化微观为宏观。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瞬间或长时间感知的实验,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无法亲眼看见;还有一些微观的的实验和微小的实验变化,必须通过特殊的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观察到。许多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不能亲历实验,这些都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受制约因素。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解决这一难点。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需要怎样的条件。有的实验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有的即使花了时间也很难做好。再如教学“植物的茎的作用”时,由于时空限制,不可能慢慢演示,从而不利于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应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过程,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将实验的全过程科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弥补时空的不足。

五、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教学在准备教案时,有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多媒体教学能全面优化课堂实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从而达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每节科学课时间紧张的问题,教师在精讲与启发的基础上,增多了与学生的沟通反馈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和讨论。多媒体教学还能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题,教师能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学生也能通过自检自测,达到实验技能与知识的双向提高。这对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和课标要求,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合理呈现出来,尽量做到文字醒目,画面清晰简洁,色彩对比,突出实验课堂主题,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六、巧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科学实验课堂化难为易

传统教学缺少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调查或实验,让学生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授课,参考相同的资料。而教材设计的活动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成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我们如果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样虚实相结合,让学生“看到”植物根、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过程情景图,教师再加以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到地球公转的这一运动现象,使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要在课外实践中互动学习,这样解决了教室内无法完成的教学困难。同样因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在课堂内不可能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这样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环境下进行演示、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七、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制约,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我想学习形式是存在的,但没有学习收获。如果借助网络资源教学,就会改变这一被动的教学现象。课程标准又这样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些要求若将网络环境与科学课有力整合,将会使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不难想到传统教学使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利用网络可以拥有大量的信息并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许多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网上收集资料,学生若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让学生收集到好多有用的信息,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处理、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上,这还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展示学习中获得的成果。如学完了《保护环境》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写倡议书,出手抄报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材料、是学生看到了食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从而方便快速的总结出实验结论。让直接变化取代凭空想象,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愿我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参考文献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7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种能力而是组能力, 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 即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因此, 在班级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 例如:视觉空间智力较强的学生体现出较好的观察力;身体动觉智力较好的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上展现出优势;而逻辑数理智力较好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那么, 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限度的发展呢?实施分层合作教学就是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优越性

首先, 分组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身体动觉智力和视觉空间智力的发展, 重视完成目标的能力类型和水平的差异性, 允许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发展, 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 潜能低者能够发出潜能, 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分层合作教学更具有情感性。

其次, 分层合作教学中, 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实验能力的材料和实验目标, 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组内异质可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验观察能力;通过组间同质, 相互学习实验成果, 能认识到自己小组与别组的差距, 正视自己, 齐心协力, 共同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同时, 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分层合作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最后, 分层合作教学运用于生物分组实验中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进行实验效果分层评价的同时更看重学生实验能力的逐步提升, 而评价方式多元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合作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求。

二、分层合作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 具体实践

1.实验小组人员多层次显隐结合, 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由4-6名在性别、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组成, 小组内体现合理差异, 小组之间形成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 使各小组在大体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竞争。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 “暗中”把水平相当的、智力类型相似的学生归为个个“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进行分类, 再按其能力水平的强弱分为A、B、C三层:C层次学生的生物基础差, 观察能力不强, 实验动手能力弱;B层次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般, 认真努力, 实验观察或动手能力般;A层次学生的生物基础好, 接受能力强, 学习积极性高, 具有较强的实验观察或动手能力。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 组间同质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分配实验小组, 尽量能够优中差组合 (1A:2B:1C) 或 (1A:3B:1C) , 以便实验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致, 确保小组间展公平的竞争, 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的实验能力全面提高。此过程是显性的,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实验过程分层合作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很多, 其中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现以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为例, 阐明实验过程分层合作的操作策略。

教师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确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技能培养目标。第个层次:基础性目标,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等。第二个层次:提高性目标, 即此项实验项目关键的实验技能。如:很好地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目标, 能够制作符合要求的临时装片, 绘出真实生物图, 熟练掌握细胞染色方法等。第三层次:拓展性目标,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 能够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如:能够制作高质量的临时装片, 熟练地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目标, 好能够进行此类实验的可行性实验设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 准备难易分层的实验材料。本实验常见的实验材料为洋葱根尖, 此材料取材方便, 装片制作简单, 染色体较少而且大, 便于观察。除了洋葱以外, 大蒜根尖也是相对容易观察的实验材料, 而蚕豆、小麦、葱、新鲜的植物根尖观察有丝分裂则要难些。提供多种难易层次的实验材料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不同要, 从而为目标分层提供保障。

教师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都要达到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目标, 全体组员形成个“利益共同体”,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只有小组其他成员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 自己才能达成目标。因此, 实验能力强的同学会积极帮助其他组员, 实验能力差的同学也会为小组荣誉而努力, 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全体组员经过讨论, 分工协作, 人人参与, 每种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领到适合自己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目标, 并为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而努力。实验过程体现着合作互助的精神, 如:C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洋葱做实验材料, 只要临时装片做好了, 很容易就能观察到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同时还能为达到小组第一层目标贡献份力量。B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大蒜根尖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发现大蒜根尖在 (10X目镜、40X物镜) 显微镜下观察效果与洋葱根尖相当。此时, 他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次成功经验, 同时还要负责完成小组第二层次的目标。A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更难观察的实验材料以达到第三层次的实验目标。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实验结果的收集、分析, 并建立不同角度的实验心得, 终形成小组报告上交。小组之间可以分享成功或失败的实验经验, 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 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达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系统优化的目的。

3.实验效果评价分层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 首先排除实验中的客观因素, 重点考察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的实验效果分层, 即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和在本实验中能力的提升。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 要注意评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对评价是在小组中进行对比, 这时衡量的标准是相对的。绝对评价要与预定的标准相结合, 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如:实验小组C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就算是已经达到实验目的,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教师要多加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体会到进步和成功, 树立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对于B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够使用自制的临时装片观察到分裂期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化的情况就算是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的激励评价既要揭示不足, 又要指明努力方向, 使他们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A层次的学生如果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同实验材料各个时期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化情况和不同实验材料同分裂时期的物像 (可以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 , 就可以看作是比较成功的实验了, 各种实验技能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教师应采取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评价要及时、公正、多元。对每位学生及各实验小组的表现要及时评价, 特别是对C层次的学生来讲, 教师的肯定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在公正方面, 既应注意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 也应注意学生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的评价。有的学生虽然实验效果不理想, 但是实验态度很好, 实验能力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进行精神鼓励;有的同学实验效果很好,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愿帮助别人、不愿共享经验等, 教师要给予严肃的批评。还可采用按“个体提高分”的计分方式评价, 这种方式保证了小组成员无论本次实验效果是否理想都有成功的机会, 即比自己以前进步, 与自己过去比较学有所得就是成功的实验。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 促进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三、实施分层合作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侧重引导、启发与指引方法, 终学生还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的“合作学习”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组织学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验步骤, 让学生明确本实验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在实验中要适时地参与到各小组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 教师应当巡视检查, 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 做好技术指导;实验完成以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效果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 既肯定进步, 又指出不足。总之, 教师作为分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导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 通过主体, 依靠主体来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该“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其发展。分层合作教学旨在为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学生应选择适合自己实验能力的实验目标, 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步步地规范操作, 如:使用显微镜时, 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到目标后再转换为高倍镜, 否则极易压坏玻片, 同时也不容易找到观察目标, 并终导致实验失败。压片时要注意把细胞压平、敲散。只要学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且能大胆心细地规范操作, 那么离实验成功就更进了步。由于学生实验能力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必然有学生能又快又好地达到实验目标, 而有的学生却要品尝多次失败。此时, 小组合作互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组员, 特别是小组长要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 学有所得, 是我们的终目标。

3.实验过程双层结合

在生物分组实验中, 由于分组较多, 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指导每位学生, 因此始终有大部分学生处于自己练习的状态, 以至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应该为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位实验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实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教师指导小组长, 小组长指导组员, 层层负责。此种双层巧妙结合的方法, 能够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共同进步。

生物是门实验性学科,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实验手段可以了解微观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与学习者习得达到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目的。在生物实验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不但符合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原则, 而且能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经验共享意识, 保证各能力层次学生的实验能力均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的提高, 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总之, 分层教学既能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又能使其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进步发展, 我们应大力提倡。

摘要:分层合作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是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种有效策略。本文分析了分层合作教学的涵义、优点, 并对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分层合作教学,初中生物,生物分组实验,运用

参考文献

[1]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2003 (9) .

[2]滕春燕.分层教学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与探索, 2012 (4) .

[3]何月珍.实行“分组合作”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智, 2009 (33) .

[4]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李树和.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吉林教育科学, 普教研究, 2001 (5) .

[6]王坦, 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 1996 (4) .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实验课中的实践 篇8

分层合作教学  初中生物  生物分组实验  运用

分层合作教学是将学生按照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若干个实验水平组间同质的研究性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把因材施教具体地落实到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将分层合作教学运用到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既照顾了学生实验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把“合作”融入“分层”之中,较一般的实验教学更具有优越性。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因此,在班级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例如:视觉空间智力较强的学生体现出较好的观察力;身体动觉智力较好的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上展现出优势;而逻辑数理智力较好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那么,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实施分层合作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优越性

首先,分组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身体动觉智力和视觉空间智力的发展,重视完成目标的能力类型和水平的差异性,允许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发展,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分层合作教学更具有情感性。

其次,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实验能力的材料和实验目标,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组内异质可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验观察能力;通过组间同质,相互学习实验成果,能认识到自己小组与别组的差距,正视自己,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分层合作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最后,分层合作教学运用于生物分组实验中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进行实验效果分层评价的同时更看重学生实验能力的逐步提升,而评价方式多元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合作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二、分层合作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实验小组人员多层次显隐结合,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由4-6名在性别、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组成,小组内体现合理差异,小组之间形成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使各小组在大体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竞争。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暗中”把水平相当的、智力类型相似的学生归为一个个“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进行分类,再按其能力水平的强弱分为A、B、C三层:C层次学生的生物基础差,观察能力不强,实验动手能力弱;B层次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一般,认真努力,实验观察或动手能力一般;A层次学生的生物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验观察或动手能力。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组间同质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分配实验小组,尽量能够优中差组合(1A:2B:1C)或(1A:3B:1C),以便实验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确保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的实验能力全面提高。此过程是显性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实验过程分层合作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很多,其中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现以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为例,阐明实验过程分层合作的操作策略。

教师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确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技能培养目标。第一个层次:基础性目标,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等。第二个层次:提高性目标,即此项实验项目关键的实验技能。如:很好地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目标,能够制作符合要求的临时装片,绘出真实生物图,熟练掌握细胞染色方法等。第三层次:拓展性目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能够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如:能够制作高质量的临时装片,熟练地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目标,最好能够进行此类实验的可行性实验设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准备难易分层的实验材料。本实验常见的实验材料为洋葱根尖,此材料取材方便,装片制作简单,染色体较少而且大,便于观察。除了洋葱以外,大蒜根尖也是相对容易观察的实验材料,而蚕豆、小麦、葱、新鲜的植物根尖观察有丝分裂则要难一些。提供多种难易层次的实验材料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为目标分层提供保障。

教师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都要达到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目标,全体组员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只有小组其他成员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达成目标。因此,实验能力强的同学会积极帮助其他组员,实验能力差的同学也会为小组荣誉而努力,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全体组员经过讨论,分工协作,人人参与,每种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领到适合自己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目标,并为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而努力。实验过程体现着合作互助的精神,如:C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洋葱做实验材料,只要临时装片做好了,很容易就能观察到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同时还能为达到小组第一层目标贡献一份力量。B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大蒜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实验发现大蒜根尖在(10X目镜、40X物镜)显微镜下观察效果与洋葱根尖相当。此时,他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次成功经验,同时还要负责完成小组第二层次的目标。A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更难观察的实验材料以达到第三层次的实验目标。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实验结果的收集、分析,并建立不同角度的实验心得,最终形成小组报告上交。小组之间可以分享成功或失败的实验经验,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达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系统优化的目的。endprint

3.实验效果评价分层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首先需排除实验中的客观因素,重点考察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的实验效果分层,即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和在本实验中能力的提升。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对评价是在小组中进行对比,这时衡量的标准是相对的。绝对评价要与预定的标准相结合,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如:实验小组C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就算是已经达到实验目的,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教师要多加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会到进步和成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对于B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够使用自制的临时装片观察到分裂期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化的情况就算是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的激励评价既要揭示不足,又要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A层次的学生如果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同一实验材料各个时期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化情况和不同实验材料同一分裂时期的物像(可以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就可以看作是比较成功的实验了,各种实验技能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教师应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评价要及时、公正、多元。对每位学生及各实验小组的表现要及时评价,特别是对C层次的学生来讲,教师的肯定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在公正方面,既应注意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也应注意学生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的评价。有的学生虽然实验效果不理想,但是实验态度很好,实验能力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进行精神鼓励;有的同学实验效果很好,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愿帮助别人、不愿共享经验等,教师要给予严肃的批评。还可采用按“个体提高分”的计分方式评价,这种方式保证了小组成员无论本次实验效果是否理想都有成功的机会,即比自己以前进步,与自己过去比较学有所得就是成功的实验。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促进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三、实施分层合作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侧重引导、启发与指引方法,最终学生还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或同伴的“合作学习”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组织学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验步骤,让学生明确本实验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在实验中要适时地参与到各小组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应当巡视检查,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做好技术指导;实验完成以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效果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既肯定进步,又指出不足。总之,教师作为分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导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展。分层合作教学旨在为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学生应选择适合自己实验能力的实验目标,按照实验操作步骤一步步地规范操作,如:使用显微镜时,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到目标后再转换为高倍镜,否则极易压坏玻片,同时也不容易找到观察目标,并最终导致实验失败。压片时要注意把细胞压平、敲散。只要学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且能大胆心细地规范操作,那么离实验成功就更进了一步。由于学生实验能力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必然有学生能又快又好地达到实验目标,而有的学生却需要品尝多次失败。此时,小组合作互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组员,特别是小组长要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学有所得,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3.实验过程双层结合

在生物分组实验中,由于分组较多,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指导每一位学生,因此始终有大部分学生处于自己练习的状态,以至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为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一位实验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实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师指导小组长,小组长指导组员,层层负责。此种双层巧妙结合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共同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共同进步。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手段可以了解微观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与学习者习得达到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目的。在生物实验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不但符合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原则,而且能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经验共享意识,保证各能力层次学生的实验能力均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总之,分层教学既能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其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大力提倡。

————————

参考文献

[1] 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2003(9).

[2] 滕春燕.分层教学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与探索,2012(4).

[3] 何月珍.实行“分组合作”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智,2009(33).

[4]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李树和.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5).

[6] 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4).

[7] 王世庆.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到动态教学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2).

[作者:刘敏(1979-),女,四川西昌人,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

上一篇:话题对手作文下一篇:2020《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