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自然》微课教学设计(共18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感悟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受语言之美,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大自然里花儿娇艳,草儿青青,这一切多美呀!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幻灯片。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来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二、赏析修辞,品悟诗情。
《走进大自然》是一首诗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展现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呢!我们一起赏析。
1、读第一小节孩子们是怎样走进大自然的呢?
(1)抓住“追着……追着……追着……”排比的修辞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2)讲解排比修辞的特点,怎样辨别排比句。(3)“会飞的花朵”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修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让学生感受使用比喻修辞的效果。把“蝴蝶”比作“会飞的花朵”,既写出了蝴蝶的美丽,又表现了孩子们追逐蝴蝶时的愉悦心情。
(4)大自然广阔无垠,气象万千。我们还可以怎样走进大自然呢?我们也仿照作者的手法写一写吧!
出示例句。
2、作者还用了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写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感悟拟人修辞手法的效果。
我们也仿照作者的手法来写一写我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吧!出示例句。
(3)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一小节。孩子们融入了自然。感受这一小节中排比的好处。仿写句子
三、总结
教师:同学们, 《兰亭集序》描写的时间是暮春之初, 现在也差不多时这个时节,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我们到“师泽园”去, 大家围在一起, 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学生一阵欢呼)
来到“师泽园”, 桃花开得正旺, 树木的新叶也开始在转色, 环境是很美的。
教师:同学们, 当时是群贤毕至, 那么我们今天也是群贤毕至,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我们现在就回到东晋, 去“畅游”一下优美的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我们是山城, 崇山峻岭自不必说了, 我们身处的这个小环境, 也算是“茂林修竹”了。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小石子路就是清流, 我们现在就是列坐在清流边, 在清流上放上酒杯, 当酒杯漂到你的面前, 随手取上一杯, 饮一口美酒, 吟咏几句自己的诗, 那是多么的美妙。
同学们齐读“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能通过在环境中的感染而背诵了, 还有些做出了摇头晃脑的动作, 甚是可爱)
教师:今天天气怎么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四处看看, 有花, 有草, 有竹, 有树, 是不是感觉到“品类之盛”, 再看看浩瀚的宇宙, 再想象一下周围有不同的小鸟在鸣唱, 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时不是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学生去感受和想象。
教师:同学们现在朗诵“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学生带着感情朗诵。
教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穿越时空, 来到兰亭, 感受了诗人们集会时的情景。现在大家自由的去朗诵一下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诵。 (在朗诵的过程中, 一些同学根据周围的环境, 表现出一种陶醉的神情)
在本堂课要下课的前几分钟, 同学们梳理课文写作的顺序——时间、地点、时间、人物、自然环境。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大家背诵课文第一段。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快的完成了第一段的背诵任务。
下课前布置作业:同学们写一段“师泽园”的风景, 预习第二、三段, 先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课时完)
课文第二段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二段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还不是很困难, 但是第三段时比较困难的。
教师:有哪位同学来谈谈作者第二、三段抒发了什么情感?
同学回答。 (第二段的情感一些同学是能够理解到作者是在感慨人生短暂, 时间流逝很快, 但是第三段的情感基本上答不上来)
教师:那么我们回到历史中去。给同学们讲一点“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 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 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 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 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 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 清静无为, 洒脱倜傥, 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其中有一种风度就是:清谈, 也可以说是玄谈。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 于是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 越吃越精神, 越精神越多嘴, 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 且一齐喝酒, 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 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 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 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 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那么什么是清谈呢?他是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 非于世无涉, 在其放达归隐之际, 心怀家国、人事, 然世道不济, 才无所用, 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 一则因其社会, 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 皆为老庄之言, 志在玄远高洁之境。
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研讨的话题是“让微课走进课堂”。当微博、微信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之时,我们教育界也与时俱进,提出了“微课”这一名词。当下,微课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各地逐渐兴起了研究和制作微课的热潮,但涉及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的研究却很少。本次活动,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一线教师的课堂设计角度出发,就什么是微课、谁来开发微课、怎么开发制作微课、如何应用微课这几方面来与大家进行探讨与交流。
曲彩鑫(欧洲新城经纬小学):
下面我首先来谈一谈什么是微课。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 微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也是一个没有学生实际参与的检验过程,而由评委老师来判断上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技能的考核,其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展示教学过程,期间包括教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只不过由于没有学生,教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了,直接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其实就是上一堂完整的课,但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师的活动安排是作为假设来进行的,由下面的评委教师来判断这个问题及活动的可行性。也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所以15分钟以内足够了。这里,我们切记不要把微型课与说课等同起来。微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如“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二、微课的特点
1.微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节微型课正常在15到20分钟之间,具体时间由活动组织者确定。
2.微课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
3.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教师在讲台上把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呈现。
4.由于没有学生,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在微课中可以大大节省下来。
三、微课要处理好三对矛盾(课件)
1.微课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课的做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型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的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 微课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
微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尤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 微课要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快慢适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代而过。
都丽(欧洲新城经纬小学):
接着曲老师所介绍的什么是微课,我也来谈谈我对“微课”的理解。谈及微课,其定义跟它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学校部分教师将课程上的录像所形成碎片式录像称之为碎片式电视教材。2010年,一位名为李玉平的老师,长期对教学进行研究,研究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等,他以PPT数字化的方法将它呈现在屏幕,称其为微课程。李玉平老师的这一举措,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群体的关注,并得到了高度称赞。直至2011年,我国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将过去的教育资源库更改为另一个方式——也就是将教育资源库影像整理成碎片,将其命名为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微课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构成微课。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至15分钟为宜。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一、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有关大自然景色的图片。
大自然的景色美吗?大自然是不是很神奇呢?大自然这样神奇,景色这样美丽,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保护自然的责任。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检查预习情况
1、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及文体。
2、课前我已经要求认真预习了,下面我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让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再全体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出作者的思想观点。
2、文中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认真找出并仔细体会其含义。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先明确论证方法有哪几种,再找同学分类列举出文中句子。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他们转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最后总结出反问句的作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那么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你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五、拓展延伸
我们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对于保护自然,你有什么建议?请写一篇文章。
六、小结
大自然是热情而又奔放的。走进大自然你就会欣赏到草原上、森林中、河边上,野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缤纷多彩,蜜蜂可抵挡不住这美丽的诱惑。于是,花下便有成百上千只蜜蜂嗡嗡地叫着,像在集体演奏一曲音乐,以此来感谢大自然对它们的馈赠。茫茫草原上,阳光明媚,伴随着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动物们从睡梦中醒来。他们一个个精力充沛,在草原上兴奋地跑来跑去,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似乎是在感谢大自然赐予它们如此温暖的阳光。
大自然也是狂怒暴躁的。走进大自然你就能感受到看似平静祥和毫无波澜的海面上,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不多时,天空便阴霾四起,海面上危机四伏。大海会突然发怒,卷起十多米高的能转瞬间将数十吨重的巨轮吞噬殆尽的水墙。天空在哀叹,大地在哭泣,正是这样的大自然,夺去了无数的生灵。
大自然也是平静柔和的。走进大自然你就会体会到野外,花草虫鸟恬静地享受着舒适的阳光。微风吹过,万物都感到心旷神怡。黄昏,一轮夕阳将大地染成了金红色。一群羊像云朵一样流动在草原上,显得格外耀眼。远处有一两片云霞在飞舞,霞影不停地变换着,如霜枫、如流水、如玛瑙、如琥珀牧羊人惬意地哼着小调,他在赞美生活的美好。
当我看见草坪的时候,心,平静了下来,刚刚的激动一下子跑去好远,风带动着草的翅膀,轻轻的,柔柔的,飞一般的感受。草并不茂盛,可以看见地皮,当风大些的时候我会担心将它连根拔起,但它只是晃动着,从中透出一股坚韧劲儿。老师说要集合拍照了,我们全体集合,不断变化了poss。我们坐着地上,背诵着春天的诗句,为我们拍照的老师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春,谢老师让我们躺到地上,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慢慢地便撒开了,放开了。我躺着,合上双眼,感受着大地的温暖我们跑着跳着,还登山坡比赛,我爬呀爬,爬呀爬,混了个第一名,谢老师又说:书上总说大地是有味道的,我们来闻一闻好吗?我们个个趴在地上仔细闻着,啊,我闻到了,是清新的,纯纯的,不含任何杂质,是香的,是自然的。一些同学在草地上打起滚来,即使是破了相了,滚得裤子掉了,鞋子掉了,脸花了,衣服脏了,也都顾不上了,因为他们想真正地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大自然合二为一。我们都野了一把,各各都返镁归真了!
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快,我依依不舍,再次拥抱了大地,啊!我多想把这香味留住,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
走进大自然———秋游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
2. 丰富幼儿有关秋季农作物的知识和经验。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三、参与人员
( 一) 4. 5 ~ 6 岁大班幼儿 29 名
( 二) 教师 3 名
( 三) 29 名幼儿的家长
四、活动准备
( 一) 活动场地
农家乐生态园
( 二) 教学手段
集体谈话、小组教学、生态园采摘活动
( 三) 教学工具
图片、图册、画笔、画纸等教具,手套、口袋等工具。
五、活动实录
活动一: 认识花生
( 一) 目的
1. 了解花生的组成结构,认识花生的生长过程。
2. 学习从内向外有序的观察。
3. 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对花生的认识。
( 二) 步骤
1. 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2. 教师( 出示布袋) : “我的袋子里有一样东西,我要让你们来摸一摸,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
3. 个别幼儿上台隔着布袋摸一摸并说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及理由。
4. 教师倒出布袋中的东西证实幼儿的猜测结果。根据幼儿猜测的理由初步印证花生的外部特征。如硬硬的、麻麻得不光滑,等等。
( 三) 幼儿探索
1. 探索花生的外部特征
( 1) 每桌发放一筐花生,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拿到的花生的外型特征,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 “每人拿出一颗花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先看看花生长的什么模样?”“花生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最后,我们来闻一闻,花生是什么味道?”
( 2) 教师小结,将幼儿对花生外型的感知进行总结。
( 3) 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把幼儿的观察结果对照投影仪上的实物说一遍: 花生的外壳颜色是乳白色的,样子像麻花、摸起来麻麻的、不光滑。
教师: “刚才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都是花生最外面的样子。在花生的硬壳壳里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想知道吗?”
2. 探索花生的内部特征
( 1) 教师: “花生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回答。“是你猜的,还是你看到的?”“怎样打开花生?”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 2) 剥开花生。教师: “用你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
( 3) 幼儿剥花生并观察记录,教师巡视幼儿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
( 4) 幼儿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放在投影仪上,让其对照自己的记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 5) 幼儿在记录方法上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说观察结果时可适度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
( 四) 利用投影仪集体观察花生剥开后的各部分及生长过程
1. 教师对照花生的实物从外向内介绍花生。
2. 教师: “花生是生长在哪里的?”( 幼儿回答)
3. 教师把花生生长过程的图片利用投影仪向幼儿呈现,教师对照图片向幼儿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
( 五) 讨论了解花生的用途
1. 教师: “人们很聪明,不仅知道花生可以吃,还把花生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食品。你知道花生可以做什么食品呢?”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看到的、吃到的花生制品。
2.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花生的药用价值。如花生红皮可治疗贫血、胃不好的人常吃花生可以养胃,等等。
( 六) 品尝花生制品
活动一: 幼儿边品尝边说出所品尝食品的味道
1. 效果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幼儿探究为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2. 问题与建议
幼儿对照投影仪进行观看时比较有兴趣,如果能去真实地观看、感受花生的生长过程( 从种花生、照顾花生、采摘花生) ,更能让孩子全面地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活动二: 我们的秋游计划
( 一) 目的
1.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共同制定秋游计划,尝试安排自己的活动。
2. 在协商、讨论、分工等过程中提高同伴间的相互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 二) 步骤
1. 欣赏教师朗诵散文诗。组织幼儿谈话,激发幼儿秋游和制定计划的愿望。教师朗诵散文诗,幼儿看课件。
“看了这美丽的秋天,你们是怎样的心情? 想做什么?”“老师和小朋友一样也想去秋游,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可是秋游要做许多的准备,准备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到。以往去游玩是谁为你们准备? 这次由你们做主人,自己来决定,高兴吗? 帮个忙制定一份秋游计划,你们愿意吗?”
2. 引导幼儿讨论秋游计划的内容及指定方法。“秋游计划就是我们秋游需要做哪些准备。”“首先咱们商量一下去什么地方秋游? 什么时间去? 去了我们要做哪些事情? 我们自己去可以吗?”
“好好动动脑筋,这份计划中还需要添加哪些内容? 如带的东西,注意的问题。”
“用什么形式来记录这些呢?”可以用图画、表格、符号的形式,把秋游准备的事情和东西画在纸上,这张纸是你们的秋游计划书。
3. 让幼儿分组合作制定秋游计划。请幼儿自由结伴 4 人一组合作制定秋游计划,提醒幼儿注意分工、合作。
4. 组织幼儿交流、分享经验。每组派代表讲述自己小组的计划,然后再完善、补充。如果你们觉得计划书还需要修改一下也可以,但是这张计划书一定要保管好。在秋游的前几天,你们要按照计划书上的内容去准备,我想因为你们制订了这样完美的计划书,我们的秋游一定会非常快乐!
( 三) 效果
通过制定秋游计划,旨在传播“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亲子文化”,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活动中感受农耕活动的快乐、亲子活动的乐趣,促进孩子们的互动交流,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幼儿园每学期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给每个家庭创造难得的生活体验。
( 四) 问题与建议
本次活动是以秋游为主,让幼儿在讨论环节之中能够合理地安排外出计划的相关事宜。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在本次活动之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很合理地做好一个事例,在之前出示事例的部分,交代的不够清楚,以至于秋游计划的目的地被限定,而不能展开更好、更广的联想。
本次活动之中,对于幼儿的回答,几乎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合理的点评,从而使得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回答,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
活动三: 我们去采摘
( 一) 目的
1. 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动手、动口的能力。
2. 通过挖花生、萝卜等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功的喜悦。
3. 让幼儿在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 二) 步骤
1. 请家长事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孩子不乱跑,跟着小四班这个集体,排队时跟着前面的小朋友,过马路时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2. 小朋友穿轻便的服装,以方便步行。
3. 带适量的零食,并每人准备好一个垃圾袋,教育孩子保护环境卫生。
4. 小朋友 8: 30 分来园,并请家长陪同。
5. 带领全体幼儿家长游览生态园,观察秋天里大自然的变化。
6. 家长与幼儿一起挖花生,体验自己动手的辛苦及劳动成功后的喜悦。
7. 照集体照,留下美好的瞬间。
( 三) 效果
进入采摘园后,老师不时地引导孩子们观察花生及不同的农作物,孩子们可是“大展拳脚”,尽己所能采摘花生和农作物,教师则及时抓拍孩子们采摘的精彩瞬间,留下他们此次活动的美好回忆。
这次活动,既创造了孩子们之间、孩子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融入幼儿园温馨的大家庭,从而体会友情感受师生爱、情亲爱,又让孩子们享受大自然、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 四) 问题与建议效果
此次活动中,幼儿对采摘很有兴趣,都在积极的“动手采摘”各种农作物,对教师的讲解不是很有兴趣,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改善成先采摘在讲解,相信效果会更好。
活动四: 我们的发现
( 一) 目的
1. 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果实的自然变化。
2. 感受环境对物质的各种变化起到的作用。
( 二) 步骤
1. 把幼儿采摘后的果实摆放在幼儿园自然角中,让幼儿观察其变化。
2. 通过幼儿的自主观察,让幼儿了解环境对其的影响。
3. 幼儿自主讨论发现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4. 把发现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
( 三) 效果
通过展示,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注意自然角中农作物的变化,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找寻答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性及探索性,让幼儿亲身感受到环境对物质的变化起到的作用。让幼儿领悟环境与物质的关系———环境可以改变物质,物质要顺应环境。
六、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分析和建议
( 一) 关于活动本身可以从设计、实施到效果进行反思
虽说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幼儿,但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活动前及活动中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如何点燃孩子创意的火花,带动孩子的活动积极性,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如为了让幼儿了解、掌握秋天的知识,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幼儿的特点,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片、歌曲、游戏、实际操作感受等形式,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及探索性,通过秋游这一契机,把活动推向高潮,运用亲子之间的互动,带领孩子真实体验。同时,通过亲子劳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其中,调动家长的力量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及探索精神。
( 二) 关于组织管理的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状况,制定系列活动目标。每个活动应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对幼儿来说,重点是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一方面,社会行为比较具体直观; 另一方面,社会行为是指最终的目标和结果,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发展和谐的个性。因此,我们的活动组织要避免空洞的说教,目标应明确到具体的行为,活动内容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 三) 教师的发现和成长
在活动内容方面,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生态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幼儿心理生态; 幼儿生态环境教育应使幼儿在自然、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在知识方面,使幼儿初步了解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平衡性,人类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 了解人口、资源、能源和污染等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意识,能关注环境问题。
在态度方面,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自信品质,对同伴热情友好,与父母相处融洽,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萌发幼儿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幼儿形成爱护生活环境的良好意愿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应思考活动设计的流程是否合理,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主动获取知识。
( 四) 儿童的发现和成长
从活动的结果来看,我们对幼儿进行的探索自然、了解环境与物体之间关系的教育是有成效的。我们不是通过说理、说教的方法对幼儿灌输生态环保知识,而是重视让幼儿亲生体验,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让他们从有趣的活动中去体验、去认识,通过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作出正确的反应,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 五) 对家庭、学校或社会的影响
在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资源中,家长资源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生态教学观表明,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之间存在着生态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发和利用好家长资源对于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家长不同的职业优势常常是幼儿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家长不同的个性优势也常常使他们成为幼儿园的重要参谋或助手,而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又常常引发家长互相学习、碰撞和思考,等等。家长资源还能有效弥补教师的专业缺陷,家长职业和专业的多样性能协助、参与甚至直接顶替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以幼儿为中心和纽带的家园共育的生态互动关系。这种生态互动关系是以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主线,通过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而建构起来的。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让幼儿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既有利于幼儿的感受与理解,又通过幼儿将家庭、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通过与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有效结合,进而教育幼儿,带动家庭、联系社区、影响社会。
关键词:微课;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28-1
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是所有地理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话题。虽然中学地理属于文科学科,但是其中的许多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理科类似,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微课的教学形式对于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微课整体把握地理课堂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强有弱,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统一讲课过程中各自都获得地理知识学习的需求,需要教师把讲课内容有层次的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课设计,全面照顾到所有同学。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在播放微课视频之前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对地理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然后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当视频播放结束之后,学生们既能够从微课视频中学到一些地理知识,同时在之前问题的启发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做到了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以及对新知识的预习。由此看来,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对于地理知识的复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分类总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将学生所感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有帮助的内容收集到视频内容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制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学地理知识结构的掌握,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微课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复习区时的计算的内容时,学生对于计算公式的印象生疏了,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微课视频来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在视频当中可以融入一些有深度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复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播放微课视频,当学生所犯错的地方出现的时候,就停下来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就能够把握住整体,利用微课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
二、设计微课注重制作过程优化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确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是微课的脚本设计,需要教师注意其中的细节重点的演示,要对其写出相应的脚本语言才可以实现顺利的播放,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制作功底足够扎实。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时候,应当制作出全球气候的分布图来,为了更详细地进行演示,在分布图上相应位置都应该设置显示详细内容或者链接的按钮,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微课的知识含量。其次就是要制作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视频,这一部分能够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中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规律。在搜集素材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搜集来的素材进行分类和整理,使得他们能够作为储备资料,随时准备应用在微课的制作中。继续以上述内容为例,如果搜集来的材料整理好之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主要和次要的排序,也就是分清主次,哪些内容应当作为重点进行播放,哪些知识应当作为次要进行辅助教学。在制作工作收尾的时候,教师应当能够运用软件对微课视频进行美化,例如调节颜色搭配,窗口比例等内容,给学生留下自然的过渡,而不要出现一些错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微课课件完成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将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争取为学生提供一次完美的微课学习体验。
三、突破重点难点,进行拓展延伸
中学地理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相对轻松地帮助学生攻克那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微课视频的演示融合了真实的图像和说明文字或者旁白,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通过观察微课这一比较全面的内容来学习地理知识。针对中学地理知识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专门的讲解,单独制作一系列重点难点知识微课课件,通过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将这些都融合在一起,在微课中提供解答。然后在为学生播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然后提醒他们对这些问题记性重点记忆,这样,就逐步完成了对那些重点难点内容的攻克。此外,教師在应用微课的时候,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地理知识,在方便的时候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微课制作当中要融合适当的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学习,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的延伸。然后下次讲课的时候,教师再把上次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回顾,并将自己所准备的拓展知识提供给学生,与学生自己搜集的进行对比融合,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拓展延伸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变换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学习铁路的运输与布局的相关知识,然后在课上的时候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铁路分布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2015年水坪中小“相守计划”之活动“走进大自然,享受生活”于5月16号上午预期圆满的完成了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的感慨很多: 锻炼了孩子们的体能
现在的孩子不愿走路,出门就想坐车,没有一点吃苦的精神,更别说户外活动了,有的孩子在半途就直喊走不动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坚持到终点,然后一同返回。让孩子走近大自然,使心理和体能都得到了锻炼。2 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
融入大自然的孩子,他们的心胸也随着视野的开变的襟怀坦荡了,不再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唯我独尊。休息时,孩子们会拿出各自的食物互相分享,你品我尝的场面是多么令人感动啊。未来的社会不就是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吗?我们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情操陶冶,正是为将来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3 培养了孩子们的灵性
体会在大自然中的那种意境,孩子们也能体会到的是大自然的质朴、博爱,赋予了孩子们赤子之情,精灵之性。孩子们用手里的笔划出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唱歌跳舞,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兴趣,看,他们手拿放大镜在细心观察着什么,还不时的在本子上记录下来。4 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走在绿树掩映,沿山而下的石阶上,边走边唱:“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激情高涨。看到垃圾随手拣起来扔进垃圾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还大地一个清新干净整洁的大自然。
放假的时候回了我的家乡细坳,准备在家里玩一个星期,而我在这个星期里体验了一天的冒险。
在那天我们家突然停水了,我和我奶奶准备去山上看下水源是不是没了?山上哪里是深不见底?看上去危险重重,看上去乌漆墨黑的,一开始我跟我奶奶去,有点害怕,害怕会不会有蛇会来咬我?那里全部都是蚊子,而且那里长的超非常多,路也非常的小,是不是你没看见陷阱就可能会掉下去,因为哪里有很多被树叶埋着的洞?看都看不见,而且还有很多可能手割伤都草,虽然我的家乡那里都还有太阳,可是我还是穿着棉袄去了,因为怕我的手会割伤,等我们到了,我们的水管那里才看见,连一点水源都没有,然后我奶奶让我在山下等他,他去山上弄一下,然后还是没弄到,最后我们以失败告终,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我感受一天的冒险,突然感觉挺有意思的还想再去玩一天。
走进原始森林的怀抱,我们顺着一条小溪往里走。溪水清澈见底,哗啦啦地流淌,鱼儿成群结队地在溪水里玩耍。走着走着,忽然听见一阵水花的声音,越往里走,声音越大,就像隆隆的雷声。我们循着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帘壮观的瀑布。那瀑布就像成千上万颗珠子从空中挂下来,晶莹洁白、清亮迷人,冰凉的水飘到我的身上,舒服极了。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离开瀑布,我们继续往森林深处探寻。森林里有许多昆虫和小动物,小鸟、飞蛾、蝴蝶、蛐蛐、蝗虫、松鼠、螳螂……走到半路上,我看见很多人围在一起。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几只又大又胖的螳螂笔直地站在路上摇晃着身体,瞧这架势,好像做好了准备,要跟游客们打架似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避开这个“武士”继续前行,等人们走开后,贪玩的我“大显身手”捉了两只螳螂。看着手中的螳螂,我想起了《狼和猎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需要自由,于是我又赶紧把螳螂轻轻地放在树叶上。
我们继续往前走,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我抬头一望,只见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在树上快活地跳来跳去,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它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跳来跳去,玩得真开心!
我向更远处望去,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出现在面前,太累了,我们只好原路返回,结束了美妙的旅行。
秋天的森林之旅真美妙,我爱秋天的森林。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如何克服现状, 扬长避短, 让农村幼儿游戏活起来, 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活动的乐趣, 生动活泼地发展呢?我认为, 可就地取材, 利用我们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 把活动区延伸到园外的社会、家庭中, 让幼儿在大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发展, 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
一、从农村自然环境中获得资源, 开展游戏
与城市相比, 农村资金相对不足, 而从本地实际出发,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开展游戏, 既解决了资金方面的不足, 又为游戏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还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 农村的自然环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孩子们带入大自然, 与天地融为一体, 既确保孩子们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又能使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当春暖花开时, 教师可带孩子们爬山坡、摘野花、看春色、沐春雨, 与花草树木对话, 与蜜蜂蝴蝶嬉戏, 感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浅浅春意。夏天, 葱茏的树林里、清澈的河水中都是孩子们的好去处, 他们可以找瓢虫、逗蛐蛐、认识雌雄蚊子, 领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夏夜美景。秋收时节, 教师可带孩子们奔跑在空旷的原野, 捡拾田野里掉落的麦穗, 摘取成熟的野果, 收集饱满的种子, 体味“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的丝丝秋韵。冬天, 若逢瑞雪, 孩子们欣喜若狂, 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 玩得不亦乐乎;可以在冻结的河面上滑“溜溜梯”, 进行冰工“演习”;还可以登高远望, 眺望那“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塞北雄奇。
2. 利用地方特有的原材料开展游戏。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活动材料。幼儿是在摆弄与操作物质材料中认识世界的, 那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 形态各异的贝壳, 品种繁多的植物根、茎、叶、果实等都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好材料, 这些自然物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可利用庄稼秆、石头等制作玩具、教具, 供幼儿学习和玩耍。例如, 可组织幼儿用玉米棒搭建小房子、竹筒做高跷、竹块当积木或响板;可带领幼儿到小溪边找鹅卵石当打击乐器, 用小石头打水漂, 玩民间游戏“抓石头”、“造房子”等;可引导幼儿用狗尾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或玩跳绳、跨栏、抓尾巴等游戏……孩子们在真实、有趣的环境中展开活动, 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利用社会环境开展游戏
只有在社会与幼儿之间找到平衡点时, 幼儿对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据此, 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的社会环境, 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村东头那个宽阔的打麦场上堆放着报废的发动机、磨面机、风车以及锤锯等农用工具, 我在做了安全检查后, 带幼儿进行活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兴趣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爬上车头当司机;有的拧螺丝配螺帽;有的充当修理师, 这儿敲敲, 那儿卸卸, 蛮像那么回事;有的用小锤钉钉子;有的用锯子锯木头做成大刀, 进行军事演习;还有的用木条木块砌柴房, 玩积木游戏……这种开放性活动, 幼儿为之兴奋, 为之着迷, 与环境的互动性空前高涨, 各种感官受到强烈刺激, 从中了解了物质的诸多属性, 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游戏
幼儿园的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家长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农民家长往往缺乏教育意识, 并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 往往只把教师当成教育者。鉴于此, 我们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 以具体的活动事例向家长讲解, 使家长对游戏的重要性从不懂到了解, 从了解到理解, 从理解到支持, 并积极参与其中。如:有的家长能编织、会剪纸, 我们就请他们来园用玉米皮编提篮, 用高粱秆、糜子秆编扫把、扎笤帚, 用剪刀剪出“天安门”、“扭秧歌”、“二人转”等不同窗花。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学习本领的过程中, 体验到了责任感, 他们积极为自己的孩子甚至幼儿园提供游戏材料和素材, 有的家长带孩子走田埂、采野花, 一起捉蚂蚱、粘知了;有的家长让孩子参加简单的种瓜、点豆、拾稻穗、摘果子、给菜浇水等劳动, 形成家园合力。通过模仿成人劳动, 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同时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
风和日丽的清晨,爸爸将行李整理就绪后便赶我们上车,前往九龙溪。
要进入九龙溪时,有一段路程是有树木作伴、有鸟儿在枝头啾啾叫、徐徐微风拂面迎来,让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虽然路程遥远,但听着虫鸣鸟叫的交响乐,就好似一点也不难以忍受了。哇!终于到了!一下车,大自然里特有的清晰空气扑鼻而来,彷佛身处世外桃源。走进饭店,爸爸就带我们前往房间,一进门,我看到古色古香的木制品、洁白如雪的床,我们就在房间里东奔西跑,好不热闹呢!
接下来,妈妈就带领我们前往要花园赏花。那儿的种满了许多花花草草,每当夏季一到,百花盛开,浓浓的花香必定会吸引了许多蜜蜂及蝴蝶前来采蜜!看着赏心悦目的景色、吹着舒服的微风,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傍晚了,爸爸带我们就带我们一起前往饭店享用可口的餐点。吃饱后,我们一家四口便进入甜蜜的`梦乡中……
隔天一大早,妈妈便早早将我们叫醒,说要去看一道名为“天地”的瀑布。天地眼距离饭店有一段距离,还必须经过“黑虎岩”才能抵达瀑布。我们大约走了2个小时,才看见壮观的瀑布。当时阳光普照,瀑布在阳光的照耀下,出现了一道美丽的七色彩虹。
傍晚,我们坐在凉亭闲聊,我们从天南聊到地北,一边谈天,一边吃着下午茶,直到天色暗了下来,才回饭店盥洗。
也不要忘了去关爱它,保护它。今日我就和家人走进大自然,与它进行了亲密接触,去欣赏它的美丽,感受它的气息。
富乐山环境优美,古迹众多,被誉为“绵州第一山”。公园营造依山就势,山水成趣,赏乐并举,融“三国”文化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我们漫步在公园蜿蜒曲折的林间小路上,一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是我们看到草丛中到处散落着纸屑。塑料口袋等垃圾,顿时让我们心境难受,我们一边走一边捡拾垃圾。那边宽阔的草坪上,小草嫩嫩绿绿的,小花五颜六色异常美,可是就有人不管礼貌标语的劝告,还是进去拍照或野餐,任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还有的人还在古建筑的柱头、门坊上乱涂乱划,严重破坏了古迹。
我们来到富乐阁,那里有许多卖小吃的,可是环境脏乱不堪,地上满是竹签、一次性筷子、纸屑、塑料碗等垃圾,明明垃圾桶就在旁边,可人们就习惯随手乱扔。看见这样的环境我还吃得下吗?
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很大程度缘于今天面临的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但日益成为问题的社会现象,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正在加速。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随着地价的金贵,周边自然绿地在不断减少。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为了向建筑业和工业供给原材料和土地,大量的自然区域,如农田、绿地、甚至湿地、林地被开发。
城市里的孩子,知道在游戏中如何爬树翻墙,现实中却可能连成片的树林都没有见过;耳边听着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却很少听到林间小鸟清脆的歌声;他们会在塑胶的跑道上打闹嬉戏,家里也许种植了几棵绿色的植物,可实际上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电脑、电视、游戏机让现在的孩子更多地待在屋里,父母对于车祸、陌生人的恐惧,学校的课业和各种课外班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大自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消失了。
随着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感官越来越限制在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单一使用上。他们逐渐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越来越被动,其他感官退化,心灵得不到滋养,人生经历越来越单薄。现在的孩子似乎面临一种类似的异化——环境异化,他们脱离了和自然的联结,压抑了对自然亲密依存的本能,在人工环境的包围中长大,对自然变得疏离冷漠甚至畏惧。在成长过程中与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是“自然缺失症”患者。
如果你能有机会读一读《荒原上的芭蕾》,你一定能够认可,和大自然的接触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成为必需。大部分的现代人已经背离了天父地母与兄弟姊妹的动植物。如果你读沈睿的文字,看她描写小猫、小狗、羚羊、猫头鹰……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人的基因里本来就有亲生命性。几乎所有未经世事的小孩子都会本能的想要观看或触摸动植物,直到受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才逐渐地与自然断裂。现代的教育与观念除了妖魔化自然外,甚至灌输人定胜天、自然万物皆为我们所用的谬误。
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加上电脑和网络、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等等,使“自然缺失症”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这种现象不是哪一个国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五年前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为所有的父母、教育工作者敲起了警钟。
沈睿在书中分析西方野生动物的命运,指出过去西方杀戮动物的历史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野蛮历史。古往今来,为了利益和金钱,人类不择手段。所幸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必要的反思使一些人开始了动物研究和保护运动。通过他们的努力,西方人开始以现代眼光理解动物,看待與人类共存的各种动植物。西方社会在动物研究、保护和对动物的哲学思考上,远远地走在中国的前面。沈睿以这些优美简洁的文字描述动物的故事,更可贵的是以她清晰的哲学思考为前提。
走出家门,微风为我送行,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上一条通向乡间的小路,好爽啊!
那座古桥是我第一个拜访的新朋友。这是一座古老的拱桥,用石块垒成的,非常坚固,桥的栏板上刻有“双龙戏珠”、“荷花图”等等,可见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石桥,你好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天天拱着“背”,送过了多少来来往往的行人,你总是那样无怨无悔。
走进一片树林,鸟儿跟我打招呼,露珠跟我交换眼神。这一片是百年的古树,枝叶繁茂;那一片是刚刚栽种的小树,朝气蓬勃。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的。我走过去跟它们抱一抱,和它们比比高低,我看着、摸着,觉得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棵树,我的头变成了树冠,我的身体变成了树杆,我的脚变成了树跟,我的血液变成了树汁,在年轮中旋转、流淌。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又感到那样的亲切,我多想跟它们做朋友,于是我主动和它们拉关系、打招呼。高山,你好,陡峭的山崖好像是你的额头,充满智慧;山泉,你好,你把高山陪衬得像书中的画卷;溪流,你好,你的溪水无比甘甜;小花,你好,你的微笑比太阳还要灿烂。
我捡起一朵落花,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我拾起一片落叶,夹在我的书中,成了一枚精美的书签;我捧起一块小石头,仔细地观察着,发现了它许多的奥秘,难怪有人说它是石头书呢!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鸟鸣,一阵阵悦耳的虫吟,谱出了大自然的乐曲,啊,这里真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园。
我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观赏了大自然的风姿,倾听了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交流感受,这种如痴如醉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一、活动背景:
此时,蒲公英的花儿开放了,水杉抽出了新绿,如烟似雾。走出户外,美丽的农村让人如在画廊中穿行,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是学生踏青、探访、野炊、科考的胜地,适合开展大型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一)、总目标
1、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大综合、大课堂、大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潜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体现课改理念,把课堂引向户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学习延伸到校外,让学习溶入生活。
4、让师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共进,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生在实践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二)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永川的春天的美丽;
②感受新农村的变化并了解其发展原因;
③了解和熟悉本地的野生植物;
2、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野外生存的技能与合作互助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与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新农村变化,为家乡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③感受大自然的丰富与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而而爱家乡的情感;
④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德。
三、活动组织
1、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班上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做好准备活动。
2、组织负责领导:肖长春、谢荣、高长书。
3、参加人员及各班负责教师
四、活动时间: 3月中旬——4月中旬的某一天开展集体远足活动,然后展开后续工作。
绿野寻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1、活动内容:
(1)、学生在指定范围内,寻找各种生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采取少量的标本,作好记录,采集时间为30分钟。
(2)、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特性及生活习性。
(3)、以单位时间找出认出的生物种类最多的为胜(以记录内容为准,)。
2、活动组织
(1)、负责教师:初二年级班主任及带队教师
(2)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由组成小队,每队7-8人,聘请指导教师。
3、活动时间:下午14:00-15:004、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得一人单独行动;
(2)、不得损毁庄稼和农作物。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活动内容:
(1)、要求学生注意保护河堤自然环境,不随意破坏河堤的自然环境。
(2)、不乱扔乱放各种垃圾,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3)、每班组织学生清理指定范围内的清洁,并合理处理垃圾,确保地面无垃圾。
2、活动组织:
(1)、负责教师:各班班主任及每组责任教师。
(2)、全体师生共同参加。
七、活动要求
1、召开学校全体教师会议,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对活动的准备、参与、小结等过程细致合理地策划。
2.班主任上好活动准备课,给学生分好组(每组以7——8人为宜),讨论制定好班级及小组安全公约,对学生进安全教育,学生在安全公约上签好字,并做好存档工作.3、在活动过程中,各班及配班老师要抓好学生的交通和行为安全教育工作,安排好本班学生的行动小队长,做到老师管小组,小组管学生的安全及任务分工。
4、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要求学生写好心得体会或作文,每班每类精选5——10篇上交教科室。
一、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陶冶其情操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我决定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在一年四季中,选定合适的时间,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春天来了,孩子们会发现,草儿绿了,麦苗返青了,桃花红了,蝶儿翩翩,蜂儿嗡嗡……他们在田野里欢呼雀跃; 火红的夏天,孩子们看到了金黄的麦浪、鸣叫的知了,自由自在的鱼儿,枝头唱歌的小鸟……他们在田野里奔跑着;迷人的秋天,孩子们看到了蔚蓝蔚蓝的天空,五彩缤纷蔬菜,琳琅满目的果树,忙着收获的人们……他们在感受秋天的迷人时,也理解了劳作的艰辛;寒冷的冬天,野外仍是孩子们的乐园,特别在下雪天,孩子们看到了压弯的树枝,果园中的农舍,觅食的小鸟,特别是在野外堆雪人、打雪杖那才算过瘾,他们尽情的在雪地里跑呀、笑呀。是啊,大自然以其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在每一个个季节都向孩子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风、雨、雪、雾……孩子们用他们放风筝、玩泥巴、打雪仗、捉迷藏……感受、体验和发现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吧,那儿是个美妙的课堂,幼儿在大自然中不仅学会观察,而且会学习思考,学习探索,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不仅能增长他们的知识经验,而且能丰富幼儿整个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真,善,美的心灵,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着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
二、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很多,生动的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对孩子具有这莫大的吸引力,幼儿天生就喜欢去探索大自然、亲密大自然。因此我们教师没有理由不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有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的,“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我决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让幼儿来到野外,捡拾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捡拾小石子、有的捡拾花瓣、有的捡拾花种、有的捡拾落叶……眨眼工夫,孩子们便把成果堆到我的面前,我让孩子们围坐在我的身旁,教他们如何将物体进行归类,让他们说出其颜色,让他们自己探索数的组成和分解及加减法的意义,孩子们在宽松、和谐地氛围中,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知识,使教学活动变得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大自然是一个绚丽多姿,充满无数问题的世界,为了让幼儿深切感受大自然特殊的魅力,我经常带他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观察蜜蜂是怎样采花蜜的、看小燕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产生,萌发幼儿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逐渐产生一种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三、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收获大自然,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活的书本”。“纲要”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我园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参加农事劳动机会却非常少。在进行《小麦丰收了》这一活动时为了让他们感受、体会一下劳动过程及艰辛,我决定在备好水的情况下让幼儿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麦田拾麦穗、用连杆打麦穗、扬麦子、磨面粉(观察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过程) 、面粉送到厨房,请炊事员做成面制品:面条、饺子等食用、品尝。孩子们有了这次劳动经历,再也没有将吃剩的馒头扔在地上的现象了,还充分理解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内涵。 我还根据农田耕作的季节特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参加简单的农田劳作的机会,如:春天带孩子们到田野里种黄豆、挖野菜、种花生;初夏带孩子们挖土豆、摘西红柿、摘豆角等,秋天带孩子们去采棉花、摘花生、拾栗子等,冬天带孩子们到菜园里拔萝卜、挖菠菜、收获大白菜等劳动。这正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论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规律,更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德。
四、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丰富自己的玩具材料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室内玩具材料”在我们农村,没有多少钱能用在为幼儿购置玩具,只有充分利用周围大自然的资源,收集田地中的自然物和农作物,自己进行动手制作。比如:孩子们把收集来的玉米皮,辫成小辫子,弄成蒲团,可以用来顶、坐、滚,也可以做移石过河、青蛙跳荷叶等游戏,还可以装饰上眼、鼻子做成笑脸或娃娃;用玉米秸扎眼镜、小马、等工艺品;用柳条编餐具、小篮子、小筐子等;用黄、白、紫色的玉米粒穿出五颜六色的项链,拾来小石子作五子棋,挖来黄胶泥捏泥塑……孩子们在与这些自然材料接触操作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探究者、发明者、创造者,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这些城里孩子难以得到的东西,而在我们农村,不用花钱,只要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就能得到取之不尽的可操作的玩具材料,这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农村孩子的宝贵礼物。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让幼儿直接去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只有大自然才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教育大课堂。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学习,发挥大自然 的教育价值,这是农村教育的基本策略。
【《走进大自然》微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05-27
走进大自然的作文10-08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09-21
走进大自然为优秀作文11-18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作文650字10-12
走进四季感受自然09-20
走进苏轼教学设计06-28
走进乡村教学设计01-16
【教学设计】走进京剧音乐06-19
音乐《走进彝族》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