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精选5篇)
(2014年3月19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合法行为。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适用本条例。本省户籍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抚恤优待和社会保障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抚恤优待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见义勇为工作经费、奖励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协助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并依法做好慰问、帮扶和权益保障等工作。
第六条 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等相关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支持、帮助见义勇为人员实现其合法权益。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宣传报道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见义勇为社会氛围。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鼓励单位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捐赠或者捐助。
—1—
第二章 确 认
第八条 县级以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为见义勇为的确认机构。
第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并符合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二)同侵害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三)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事故灾难时,救人、抢险、救灾的;
(四)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
第十条 行为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见义勇为确认机构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人所在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人员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见义勇为确认机构举荐确认见义勇为。无申请人、举荐人的,县级以上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根据掌握的信息到见义勇为发生地调查核实、确认。
公安机关在处理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时发现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告知见义勇为行为人享有申报的权利,并通知见义勇为确认机构。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提供真实材料,并自行为发生之日起提出,一般情况不超过2年。
第十一条 对事实清楚、证明材料齐全的确认申请、举荐,符合见义勇为条件的,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受理。
对事实不清、证明材料不齐全的确认申请、举荐,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要求申请人、举荐人补齐证明材料;必要时,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可以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收集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对情况复杂、争议较大的申请、举荐,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组织相关单位、人员进行评审。
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举荐或者自行调查核实情况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至60日。
第十二条 见义勇为发生地公安机关、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可以作为
—2—
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下列材料,经查证属实,也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
(一)见义勇为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关人民团体或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证明材料;
(二)受益人、见证人的证明材料;
(三)违法犯罪行为人的陈述、供述材料;
(四)其他了解情况的单位和个人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将见义勇为人员名单和主要事迹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为7日。对公示期届满无异议或者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确认。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安全或者因其他情况需要保密的,可以不公示。
对不予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的书面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举荐人。
第十四条 申请人、举荐人对不予确认的书面决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该书面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见义勇为确认机构申请复核。上一级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
第三章 奖 励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一)通报嘉奖;
(二)颁发奖金;
(三)授予荣誉称号;
(四)其他奖励。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对在全省范围内事迹特别突出、有重大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对事迹突出、有较大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授予“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见义勇为英雄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
市、州人民政府对在市、州范围内事迹突出、有较大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授予“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对事迹较为突出、有一定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
县级人民政府对在本行政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授予“见
—3—
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应当对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见义勇为人员所得物质奖励,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四章 保 护
第十九条 单位和个人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应当立即送医疗机构抢救和治疗,并及时向当地见义勇为确认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报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及时组织抢救和治疗,不得拒绝、推诿或者拖延。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应当及时协调解决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抢救和治疗费用。不能及时解决的,由县级以上见义勇为确认机构从见义勇为专项基金中垫付。
医疗机构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可以适当予以减免。
第二十一条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交通、护理等费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加害人、责任人的,由加害人、责任人承担。
无加害人、责任人,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承担或者暂时无法找到、确认加害人、责任人的,按照下列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一)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并认定为工伤的,其相关费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支付。不在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支付范围的相关费用,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见义勇为专项基金支付;
(二)见义勇为负伤人员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见义勇为专项基金支付。
第二十二条 见义勇为专项基金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安排。第二十三条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治疗期间,其工资、奖金等待遇不变;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的,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每月不低于当地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第二十四条 凡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见义勇为致残人员,按照
—4—
国家和省的工伤保险有关规定落实相应待遇,不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按照《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由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并落实相应待遇。
见义勇为致残人员不能从事原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工作岗位,并不得降低原薪酬待遇;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因见义勇为致残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给予办理残疾、退休手续,享受相应的残疾、退休待遇。
第二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的人员,符合《烈士褒扬条例》相关规定被评定为烈士的,其遗属享受相关待遇;未被评定为烈士的,其遗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第二十六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失去生活来源的,属于城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范围的,优先安排到福利机构供养;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对致孤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优先给予救助。
第二十七条 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家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低保范围;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相应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二十八条 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牺牲或者致残的见义勇为人员的配偶及子女,优先纳入就业援助,予以重点扶持;地方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申请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的,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优先办理证照,有关费用依法给予减免。
第二十九条 被授予见义勇为英雄、模范或者先进个人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子女参加中考、高考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加分,应征入伍、报考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被授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公办幼儿园应当就近优先接收其子女入园。
对因见义勇为致残的学生或者因家长见义勇为牺牲、致残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优先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优先解决保障性住房,优先配租配售。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人身、财产安全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对恐吓、侮辱、殴打、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二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遭受人身伤害、精神伤害或者财
—5—
产损失,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优先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要求保密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保密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保密。
第三十四条 受益人应当救助见义勇为人员,保全证据、提供真实情况、配合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第五章 经费保障
第三十五条 见义勇为基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
(二)社会捐赠;
(三)其他合法收入。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的捐赠,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缴纳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第三十六条 见义勇为基金主要用于: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慰问和帮扶;
(二)见义勇为人员劳动能力鉴定;
(三)见义勇为牺牲人员遗属的抚恤;
(四)见义勇为人员的补助、救助;
(五)见义勇为工作依法支付的其他费用。
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遗属的抚恤、补助、救助,国家和省已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协会)应当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见义勇为基金,并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
见义勇为基金应当专款专用,接受民政、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和捐赠人员的监督,每年向社会公布收入、支出情况。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拒绝、推诿或者拖延抢救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卫生和计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对见义勇为伤
—6—
残人员予以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故意提供虚假见义勇为证明材料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奖励、救助、捐助和抚恤,尚不构成犯罪的,经见义勇为确认机构核实,由有关人民政府撤销其荣誉称号,依法取消相应待遇,并由相关部门追缴发放的资金、救助和捐助款物、抚恤金、补助金等。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见义勇为人员确认、奖励和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申请、举荐见义勇为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
(二)对申请、举荐见义勇为不按时作出处理的;
(三)违法筹集、管理、使用见义勇为基金的;
(四)损害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对见义勇为群体的表彰、奖励和保护,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2015年12月1日, 《河北省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开始实施。《条例》明确提出电信设施属于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强电信设施建设规划等, 并对电信用户的权益做出更细致划分。《条例》的出台填补了河北省电信立法空白, 包括总则、规划建设、安全保护、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 共六章三十六条。下面, 就《条例》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解读。
强调电信设施地位
电信设施建设是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是促进信息消费、“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基础, 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应用的保障,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助推器。因此, 《条例》明确了电信设施属于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 界定了电信设施的内涵和外延。《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依法进行的电信设施建设, 不得危害电信设施安全, 阻碍电信设施建设、破坏电信设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前, 一些地区未将电信设施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中, 影响电信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此外, 部分机场、铁路、公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时缺乏统筹考虑电信设施配套建设的需求, 增加了项目建成后通信设施建设的难度。为此《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电信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省电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电信行业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需要,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电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并要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条例》明确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电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支持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政策措施, 协调解决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此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各种形式推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电信设施建设, 在规划、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做好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相关工作。公共机构办公场所或者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 应当为电信设施建设免费提供必要的场地。通信铁塔、基站、地下管道、光缆、杆路等电信设施建设不改变其用地范围内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性质。
进一步规范电信设施建设市场
当前, 一些地区重复建设时有发生, 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仍有地区存在特许经营、垄断经营等现象;个别地方还有强拆基站现象, 严重影响了当地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对此, 《条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规定。
第一,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原则。电信设施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先进高端、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 执行国家通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要求, 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
第二,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主体。国家对从事电信设施建设有资质规定的, 从事电信设施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法取得有关资质或者资格, 并在相应等级范围内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电信设施建设活动;未取得相应等级资质或者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不得从事电信设施建设活动, 所建电信设施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程序。电信设施建设前, 应当符合电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建设中, 电信设施建设应当与建设项目统一施工和验收;建设后, 电信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十五日内, 向省电信主管部门提交工程验收证书, 并按照规定移交工程竣工档案。
第四, 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费用。规定城市道路、机场、车站、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大型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电信设施, 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注重电信用户权益保护
长期以来, 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等城镇民用建筑的进场难、选址难、收费过高等问题, 一直困扰着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用户和电信监管部门;一些城镇民用建筑的管理者以赚取高额利润为目的, 采取乱收费、签订排他性协议等不正当手段, 限制电信运营企业为电信用户提供服务。接入上的不公平, 直接影响了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限制了电信用户自主选择电信运营商的权利, 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此, 《条例》明确规定, 商务楼宇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以及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具备条件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的管理者, 应当为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平等的电信设施接入和使用条件, 不得收取进场费、接入费、使用费等性质类似的相关费用。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通过与项目开发者、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用户签订排他性协议等方式, 阻碍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区域提供服务, 限制用户选择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开办的电信业务。居民住宅小区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光纤入户通信设施, 未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的, 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此外, 还明确了电信设施建设者的环境保护责任:电信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对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定期进行检测, 并公布检测结果, 确保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加强电信设施保护力度
过去, 电信设施被破坏现象较为严重。盗窃、野蛮施工、车辆碰撞等人为破坏毁损公用电信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电信设施分布在全省各地, 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 且大多属于无人值守状态, 给电信设施的保护带来一定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 2 015 年1~10月河北省全省累计发生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件759起, 直接经济损失达431.63万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且公用电信设施一旦遭到破坏, 往往会造成用户通信大面积中断, 甚至造成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救灾抢险、防汛等严重障碍或者通信中断, 并因此贻误救助、救治、救灾、抢险等的最佳时机, 从而危害公共安全。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河北省环绕北京市和天津市, 地理位置特殊, 从北京市通往全国各地的国家一级干线光缆全部途经河北省, 因此, 河北省行政区域内光缆等电信设施的建设和保护责任尤为重大。
(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适用于本条例。
第三条(原则)全社会应当尊重、宣传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鼓励成年人采取正当、有效方式见义勇为,并保护自身安全。
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对因见义勇为造成伤亡的人员给予医疗和抚恤。
第四条(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综治办)具体负责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劳动保障、民政、财政、公安、卫生等部门和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见义勇为基金会等组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第五条(定义)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人员,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依法实施的下列行为,是见义勇为行为:
(一)制止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三)抓获或者协助有关机关抓获逃犯或者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但另有悬赏的除外;
(四)其他应当认定为见义勇为的行为。
第六条(申请)行为人可以在实施前条行为后60日内,直接或者通过基层组织、见义勇为基金会向行为地县级综治办申请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因特殊原因不能在60日内申请确认的,经县级综治办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期限。
鼓励知晓见义勇为行为的组织、个人向行为人告知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权利和途径。
第七条(确认)县级综治办应当在受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作出决定。20个工作日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县级综治办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见义勇为行为涉及治安、刑事案件等原因,需要委托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单位进行调查的,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单位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受托单位的调查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时间之内。
见义勇为行为简单,可以在接受申请时当场作出决定的,县级综治办应当当场作出决定。
县级综治办确认见义勇为行为时,应当根据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不同情况,与劳动保障或者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沟通。
第八条(确认书)县级综治办作出确认见义勇为行为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见义勇为行为确认书;作出不属于见义勇为行为决定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作证)见义勇为行为的受益人、见证人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人员提供见义勇为行为证据或者其他有关情况。
第三章 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
第十条(奖励)见义勇为人员事迹突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事迹情况,分别授予省、市州、县市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颁发证书,发给不低于1万元、5000元、2000元的奖金。见义勇为人员事迹特别突出的,省人民政府可以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并颁发证书,发给不低于3万元的奖金。
见义勇为人员符合国家见义勇为奖励条件的,由省综治办会同省人事行政部门向国家主管部门推荐。
第十一条(程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奖励见义勇为人员的名单,应当先由同级综治办召集人事、劳动保障、民政、财政、公安等部门和见义勇为基金会进行评审,并通过适当形式向社会公示。但因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安全需要保密的,可以不予公示。
第十二条(及时奖励)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可以及时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
奖励表彰见义勇为人员的会议,应当公开举行。但因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安全需要保密的,可以不予公开。
第十三条(其他奖励)见义勇为人员符合嘉奖、记功、授予劳动模范或者先进工作者等行政奖励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因见义勇为牺牲,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可以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第十四条(社会奖励)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应当对本单位、本辖区内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鼓励。鼓励社会组织、个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见义勇为人员。
第四章 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
第十五条(帮助)鼓励成年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予以帮助。
任何人发现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及时护送到医疗机构救治,并告知当地公安机关或者综治办。
第十六条(治疗)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救治见义勇为负伤人员。
鼓励医疗机构减免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
第十七条(责任)加害人或者责任人应当依法对见义勇为人员承担赔偿责任。
受益人依法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补偿。
第十八条(待遇)因见义勇为伤亡的,按照下列规定享受待遇:
(一)符合工伤保险规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二)不符合工伤保险规定的,由用人单位给予医疗和抚恤;无用人单位的,由行为地县级人民政府给予医疗和抚恤,上级人民政府视情况给予补贴。其中被民政部门评定残级等级的,由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发给伤残抚恤金。第十九条(残疾保障)有关部门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有突出贡献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优待。因见义勇为致残符合残疾人标准的,按照残疾人保障法律法规给予优待。
第二十条(生活保障)因见义勇为伤亡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给予救济,基层组织和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扶助。
第二十一条(法律援助)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行为引起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十二条(安全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及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威胁的,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五章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资金
第二十三条(奖励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专项资金。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专项资金通过下列渠道筹集:
(一)政府财政专项拨款;
(二)社会捐赠;
(三)其他合法方式筹集。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并设立基金会。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筹集。第二十四条(资金用途)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专项资金或者基金用于:
(一)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项规定的费用;
(二)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费用;
(三)其他应当支付的费用。
第二十五条(捐助)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资金。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资金不足支出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补充。
第二十六条(监管)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专项资金或者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专项资金、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法行政)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贪污、挪用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专项资金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基金)违反国家基金会管理规定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骗取)骗取见义勇为奖励和其他待遇的,由有关部门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金及相应待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2000年7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0号令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和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公安、财政、精神文明、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做好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第三条新闻宣传部门应当及时、客观报道见义勇为事迹,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要求保密的情况,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章 见义勇为的确认
第四条下列行为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一)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二)同正在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妨害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三)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的;
(四)其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正在遭受的侵害,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救助的行为。
第五条见义勇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确认;本市居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确认。
对区、县民政部门确认有困难或者有争议的,有确认权的区、县民政部门可以移交市民政部门确认。在确认过程中,民政部门可以组织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确认或者邀请市民代表参加。
第六条个人或者组织反映见义勇为情况或者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在行为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提出;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时,应当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
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反映或者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并做出书面确认结论;对需要以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处理结论为依据的,民政部门应当自公安、司法等部门作出处理结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确认结论。
第七条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做到行为事实清楚、证明材料充分。
下列材料经民政部门调查核实,可以作为确认见义 勇为的依据:
(一)公安、司法等部门提供的证明;
(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居、村民委员会提供的证明;
(三)受益人提供的证明;
(四)外省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供的证明;
(五)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证明。
第八条确认为见义勇为的,民政部门应当自作出确认结论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第三章 见义勇为基金和基金会
第九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以下简称基金)。
基金是由政府拨款的专项经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予以保障,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条市级基金的用途:
(一)市政府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和奖励;
(二)对影响较大的突发性的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和慰问;
(三)市民政部门核定的其他开支。
第十一条区、县基金的用途:
(一)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评比、表彰和奖励;
(二)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
(三)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生活困难补助;
(四)事业单位见义勇为人员的伤残补助金;
(五)区、县民政部门核定的其他开支。
第十二条基金应当严格管理,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十三条本市依法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基金会是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第十四条基金会可以依法向社会募集基金,用于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第十五条基金会应当建立、健全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由理事会行使基金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基金会应当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严格的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制度,定期公布帐目。
第四章 奖励和保护
第十六条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奖励和保护,由行为发生地和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户籍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按照本办法分别负责。
第十七条市人民政府每年对上一事迹特别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进行表彰,授予“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称号,颁发不低于1万元的奖金;区、县人民政府每年对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及时进行表彰,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颁发不低于5000元的奖金。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应当及时组织抢救,不得延误救治;在治疗过程中精心护理,提供良好服务;医疗费用应当适当减免。
第十九条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医疗费用,有加害人或者责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依法承担;无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不明的,按照以下办法解决:
(一)参加社会保险的,由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不足部分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支付。
(二)无工作单位或者有工作单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支付。
(三)非本市人员在本市见义勇为的,其医疗费用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支付。第二十条无工作单位的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在医疗期间,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给予不低于本市当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经济补助。
第二十一条因见义勇为致残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企业职工、无工作单位人员,其伤残等级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评定。
因见义勇为致残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伤残等级由市民政部门参照有关优抚规定评定;伤残待遇所需经费,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支付。
在评残过程中,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第二十二条因见义勇为牺牲的,其抚恤按照国家有关因公(工)死亡规定办理;国家没有规定的,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给予一次性抚恤金。
第二十三条见义勇为人员受伤致残后尚有一定劳动能力而无工作单位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本市有关规定解决就业;生活不能自理且家庭供养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所在区、县民政部门批准,可以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其家属没有生活来源的,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就业;愿意从事个体经营的,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给予优先办理证照、减免有关税费等照顾。
第二十五条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家属、致残人员及其家属,在支付住房租金、医疗费、子女上学费等方面有实际困难的,经区、县民政部门调查核实,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从基金中给予经济
补助,有关部门应当适当减免费用。
第二十六条对获得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优先推荐就业;由教育部门在普通、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研究生招生中的录取分数线等方面给予照顾,具体办法由教育部门另行规定。
第二十七条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积极给予帮助。
第二十八条对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市和区、县人民政府
应当给予表彰。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非本市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或者本市居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条例》中规定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应当由本市有关单位落实的,按照《条例》和本办法执行。
【发布日期】2002-04-22 【生效日期】2002-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目的)
为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见义勇为,是指个人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违法犯罪、协助有关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和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
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人员已有奖励和保护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原则)
对见义勇为人员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第五条(管理部门)
本办法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对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具体工作由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综治委)负责。
公安、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医保、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新闻出版、文广影视、教育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做好见义勇为的宣传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专项经费)
本市设立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帐户,由市综治委负责日常管理。专项经费用于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七条第七条(专项经费筹集)
专项经费通过下列途径筹集:
(一)政府财政拨款;
(二)社会捐赠;
(三)其他合法途径。
第八条第八条(专项经费用途)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慰问;
(二)因见义勇为而牺牲、伤残人员的补助;
(三)办理因见义勇为而牺牲、伤残人员的无记名人身保险。
第九条第九条(评审机构)
市和区、县综治委设立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综治委办公室和公安、民政、劳动保障、医保、财政等部门及精神文明办、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单位组成。
区、县评审委员会负责对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申报的审核。
市评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二)评定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三)对有异议的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行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评定行为进行复核。
第十条第十条(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条件)
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一)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或者遭受危害时,进行制止或者予以救助的;
(二)除受害当事人之外的个人向公安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为侦破犯罪案件和追捕、抓获罪犯、犯罪嫌疑人起到重要作用的;
(三)抢险救灾中,保护国家财产、公共财产、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
(四)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
为履行法定职责实施了前款所列的见义勇为行为的,按照其他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和保护。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见义勇为行为的申报)
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区、县综治委申报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申报人应当填写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申报表。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以外的区、县综治委收到申报表后,应当及时将申报表移送行为发生地的区、县综治委。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行为确认)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区、县综治委收到申报表后,应当调查核实,收集和保存有关证据材料,组织区、县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报市综治委。
市综治委收到上报的材料后,应当及时组织市评审委员会予以确认。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报人。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表彰、奖励)
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经市评审委员会评定后,由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
对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表彰可以公开进行,也可以秘密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确认和评定的复核)
申报人或者其他人员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评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市综治委申请复核。
市综治委应当组织市评审委员会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见义勇为的宣传)
区、县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予以宣传、表扬、奖励;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事迹,但需要保密或者当事人要求保密的除外。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优先待遇)
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人员报考学校或者应聘就业时,在同等条件下,学校、单位应当优先录取、录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救治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因见义勇为而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送往医疗机构抢救和治疗。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抢救费用的暂付)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负伤而发生的抢救费用,有工作单位的,由其单位暂付;无工作单位或者单位未予暂付的,从专项经费中暂付。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医疗费用的支付)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负伤而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支付后的不足部分,从专项经费中支出。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伤残评定和烈士追认)
见义勇为人员的伤残评定、烈士追认,由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抚恤。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保护措施)
对需要保密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见义勇为人员要求保密的,有关评审、表彰、宣传部门应当为其保密。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因见义勇为行为致使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公安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监督措施)
有关部门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对见义勇为人员负有保护义务而不履行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家属可以向市或者区、县综治委提出申诉。市和区、县综治委应当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保护义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02年5月10日起施行。
【河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推荐阅读:
河北省义务植树条例10-20
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全文05-25
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09-27
河北省退休人员涨工资政策06-03
环境保护美丽河北06-12
河北省农业厅人员名单06-19
河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实施方案11-12
河北省电力公司制度07-20
河北省工资支付规定09-19
河北省毕业信息管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