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共8篇)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1

一、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本公司”或“中建股份”)是根据中国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于2007年12月6日以国资改革【2007】1495号文批准,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统称“其他发起人”)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设立时的总股本为人民币180 亿元,各发起人出资按67.35%的比例进行折股,即中建总公司出资人民币251.23 亿元,折为本公司股本1,692,000 万股,占总股份的94%;其他发起人分别出资人民币5.35 亿元,并分别折为本公司股本36,000 万股(各占总股份的2%),共计出资人民币16.04 亿元,折为本公司股本108,000 万股,占总股份的6%。

2009年7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以证监发行字【2009】627号文《关于核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核准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 1,200,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当月,本公司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计 1,200,000万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1668”。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转持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9】461号),中建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宝钢集团和中化集团分别持有的本公司 112,800万股、2,400万股、2,400万股、2,400万股(合计 120,000万股)股份划转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按本次发行上限 1,200,000万股的 10%计算)。此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为 3,000,000万股,其中,中建总公司持股 1,579,200万股,占总股份的 52.64%;其他发起人分别持股 33,600万股,分别占总股份的 1.1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股 120,000万股,占总股份的 4%。2009 年12 月23 日,中建总公司从市场购入本公司股份500 万股。2010 年1 月1 日至2010 年12 月31日止期间,中建总公司共增持公司股份42,431 万股,此次增持完成后,中建总公司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1,622,131万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54.07%。

公司经营范围:中建股份及其子公司(以下简称“本集团”)的经营方式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咨询、开发、装饰、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经营范围中主营:承担国内外公用、民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装、咨询;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与承建;国内外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勘察与设计;装饰工程、园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实业投资;承包境内外资工程;进出口业务;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建筑用金属制品、工具、建筑工程机械和钻探机械的生产与销售。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1.建筑业将继续面临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虽然抗通胀是2011 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政府一面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通胀水平过高,一面又要努力避免政策过度紧缩,导致经济硬着陆,但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十二五”规划起步,新的经济持续增长动能充足。预计2011年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后,新一轮上行趋势将重新开始,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全球经济虽然面临不确定性,但将保持缓慢复苏增长态势。为此,“中国建筑”将始终如一地以开发、建造人居为主业,公司的房建、基建、地产、设计勘察以及国际业务,均将受惠于宏观经济和产业环境,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2.行业状况:商品住宅市场的调控政策将持续,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2011年初,国家在 2010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上,推出调控楼市的新“国八条”,明确房价控制目标,限购范围更广且更加严厉。同时,各地房产税陆续出台,调控进一步升级和深化。预计2011年土地市场供应力度将继续加大,地价总体平稳,但热点区域、中心城市地块竞争仍将较为激烈,商品住宅价格趋稳并可能出现结构性下调。3.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将确保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2011年,保障房计划新开工1000万套,投资额约 1.3 万亿,将使住房市场的“双轨制”逐步形成,住宅供应结构将更趋合理,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者居住问题,促进社会和谐。4.综合当前形势,公司认为全球建筑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已形成新格局,节能减排蕴藏的商机潜力巨大。为此,公司涉及的建筑、地产双核主业,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国建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一)控制环境

本公司按照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及其配套指引、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以及《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使之更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10 年,公司继续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对各业务流程进一步梳理与规范,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得到不断完善,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及反馈等各个环节,公司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适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1、治理结构

公司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对董事会和董事、监事会和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确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各负其责、规范运作、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长易军兼总裁,现任董事5人,其中独立董事4人,现任监事5人,现任高级管理人员11人。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决议设立战略与决策、审计、人事与薪酬等专门委员会。

2、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

公司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落实权利与责任。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利机构,行使对公司经经营、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行使企业经营决策权,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通常对公司财务和高管履职情况进行那个检查监督,还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指导及协调内部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公司设立审计局,履行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定期和日常的检查监督、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等职责,并定期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公司财务部为公司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设计、检查、修正;法律事务部为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部门,负责公司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编制风险管理报告;企业策划与管理部为职能协调部门,负责公司的管理体系建设;其他职能部门按其职责负责各自与内控相关业务。

3、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素质是公司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年内,公司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重塑培训体系,形成人才成长的培训机制;建立高品质、多级次人才职业规划,打造一支引领 行业进步、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职业人才队伍。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建立统一薪酬 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并建立中长期激励制度,将企业管理者和关键骨干人才的利益与企 业长远利益紧密挂钩。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在岗员工123,579人,比上年增长10.7%,有效缓解了公司快速发展与人才资源紧缺的矛盾。年内,公司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员工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达67.1%,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因新招聘大学毕业生增加,员工平均年龄同比下降,30岁以下员工人数由上年的43.1%提高到46.7%。

从行业分布看,房建业务人员69,518人,占56.3%;基建业务人员23,820人,占19.3%; 地产业务人员23,073人,占18.7%;设计勘察业务人员7,168人,占5.8%。

4、文化理念

“中国建筑”力求提升中国建筑品质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一价值观念,规范员工行为,讲文化建设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人为本,创造和谐;兼容并蓄,注重特色;讲求实效,秩序渐进;整体规划,系统运作;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企业宗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建设祖国、福利员工。核心理念: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精神:铸造精品、超越自我。经营理念:竞争无情、商机无限、市 场唯大、经营为先。价值观:中国建筑、品质重于泰山;过程精品、服务跨越五洲。环境观:建筑与绿色共生,发展和生态协调。安全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 是生命的保障。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低成本扩张、高品位营销;以精品项目为品牌带动总承包;以工程咨询为先导带动总承包;以施工技术为支撑带动总承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市场上,“中国建筑”打造了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深、亮点最多、品牌最优、效益最好的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形象。

(二)风险评估

公司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时、准确地识别并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公司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体系,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审计委员会,总经理负责工作的有效性,下属公司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股份公司法律事务部成为公司归口管理部门,下属公司根据实情设立各自的归口管理部门。股份公司法律事务部及各单位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广泛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把收集的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和业务单位,还负责制定本单位风险分级标准、评估方法、评估工作要求等,指导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的展开。公司编制了《重大风险应对方案》,各单位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将《重大风险应对方案》纳入《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字确认后,报股份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在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考核方面,股份公司法律事务部及各单位风险管理归口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检查,提出调整和改进意见,出具《风险监控分析报告》。各下属单位《风险监控分析报告》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报股份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公司一套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控制活动

1、授权管理

公司建立了授权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授权的申请、审批和办理等内容。授权主要针对股份公司有权审批人对以股份公司资质对外承接经营项目时投标签约的授权管理,在执行授权管理业务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制度(试行)》等相关制度执行,严谨越权审批。

2、业绩考评

董事会人事与薪酬委员会考核确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董事会决定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和奖励事项。股东大会决定董事和非职工代表监事的报酬事项。公司内部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根据公司年度经营业绩和个人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考核结果确定;公司独立董事的报酬水平,由固定津贴和会议津贴构成,按照固定津贴标准和出席会议次数决定年度报酬水平。报告期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年初,所有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和个人分管业务,确定了高管人员年度个人工作目标。年度结束后,公司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量考核,同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工作情况进行定性打分评价,最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公司确定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酬的依据。公司建立员工考核管理业务流程,是关于一般员工与部门负责人考核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考核部署、提交绩效报告、考核评价、考核结构汇总与应用等。

3、预算管理

公司为实现成本节约,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合理编制预算、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与评价。根据《股份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考虑预算期的发展趋势,实施求是,积极、可行地确定预算目标。编制的基本程序为“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审批执行”,预算需要调整时,按照章程程序上报调整建议,经过大会审批形成会议决议。

4、运行管理

公司制度公司及其下属的二级次企业、三几次企业关于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相关流程,包括项目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项目管理体系的运行以及对下属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考评等,以租金生产经营监控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5、实物控制

本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主要是存货管理业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更新了《存货管理制度》,在执行管理过程中,严格依照授权批准制度,确保不相容职责相分离,防范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存货等运营效率。

6、资金管理

本公司建立现金管理流程,包括现金收入管理、现金支出管理、现金库存管理等,在执行现金收支业务过程中,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责相分离,保证了企业现金资产的安全,提高现金管理的效率,满足企业日常运营的需要。

7、不相容职责分离

公司在岗位设置前会对各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进行分析、梳理,考虑到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要求,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如规定存货采购、验收与付款,保管与清查,销售与收款,处置的申请审批、审批与执行,存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各级单位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存货全过程。

(四)信息与沟通

本公司建立信息系统管理流程包括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议计划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审、项目立项审批、合同签订、项目实施、项目竣工验收、系统应用和维护、系统升级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责任部门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录入,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严格对重要数据管理的人员授权。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软硬件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环境保持、应急处理等工作。以此提高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公司10年修订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2010年修订)对公司外部信息报送程序、使用管理、保密措施等做了具体规定,报告期内,公司严格履行重大信息外部报送审批程序,切实做好各项保密措施,未发生重大信息提前泄漏情况。建立了公司内幕信息和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制度,并在公司内严格执行。

公司自上市以来,对投资者一直坚持开放、透明的沟通原则,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包括自主信息、子公司信息和创新信息的披露。年内,公司继续以坦诚务实的作风和主动开放的姿态与投资者保持沟通交流,通过业绩路演、日常接待、主动拜访等形式打造全方位投资者关系体系。

(五)内部审计

本公司实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管理流程,根据股份公司董事会授权,审计局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事宜。实行内部审计管理,制定、审批与实施审计计划,编制与审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资料进行存档等,确保审计团队的业务技能和审计质量满足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

(六)内部控制总体评价

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比较系统、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公司治理层面到会计核算与报告控制、收入与成本管理、采购与支出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及无形资 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融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业务流程层面均建立了系统的内部 控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公司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相互牵制不兼容原 则和适度授权原则,分解和落实责任,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对于管理授 权做到适度、明确,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使企业重大 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

三、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认定层:

1、合并经营业绩情况

①营业收入与毛利: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4亿元,增长42.3%。毛利率为12.1%,与上年基本持平,由此公司实现毛利447.7亿元,增长41.5%。年内,公司前5名客户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为1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公司前5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小于1%。

②营业利润与费用: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187.9亿元,增长47.7%。年内,公司实施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战略,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司销售费用为9.3亿元,增长24.6%;管理费用为91.9亿元,增长34.1%,均低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百元管理费用为2.5元,比上年降低0.1元。财务费用为9.5亿元,仅增长10.2%,原因是公司融资结构更趋合理,年内发行的100亿元中期票据和10亿美元债券,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③资产减值损失:2010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13.0亿元,增长95.1%,主要系中东地区经济形势仍未好,出于谨慎考虑,在局势尚未明朗前,对部分应收款项进行了减值计提。

④投资收益:2010年,公司投资收益15.6亿元,增长360.0%,主要系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海集团出售内地物业、莱州港、东山广场等项目收益,以及合营、联营公司确认的收益。

2、合并资产负债情况

2010年,公司营业规模扩大,由此导致融资有所增加。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4.0%,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但公司财务结构整体稳健,偿债风险在可控范围内。(1)资产情况 2010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为3,975亿元,增长34.2%。其中,流动资产3,252亿元,增长28.0%。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81.8%,比上年降低4.0个百分点。

①应收账款:201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净额为481亿元(账面余额519亿元),增长22.3%。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0%,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从账龄看,2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91.1%,2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仅占8.9%。

②存货:2010年末,公司存货1,157亿元,增长97.2%。其中,房地产存货1,062亿元,增长100.5%。因此存货增加主要系公司房地产项目增加所致。

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0年末,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13亿元,增长167.5%,主要系公司购入农业银行、远东环球股票等所致。

④长期股权投资:2010年末,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为157亿元,增长159.6%。主要原因有:一是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海集团与工银瑞信投资设立和谐基金公司,并出售沈阳、青岛、西安等地项目公司,由原来的合并报表转入权益法核算;二是出售莱州港等子公司部分股权,由子公司转为合营公司;三是收购蚬壳电器、新投资合营企业等。

⑤投资性房地产:2010年末,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为82亿元,增长86.0%。主要系中海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增加所致。

⑥在建工程:2010年末,公司在建工程为31亿元,增长188.4%,主要系公司在建新办公楼所致。(2)负债情况

2010年末,公司负债总额为2,943亿元,增长43.6%,主要是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应付账款和借款增加所致。

①应付账款:2010年末,公司应付账款为1,005亿元,增长39.0%,主要是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购买原材料及支付分包款项增加。

②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010年末,公司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33亿元,增长68.0%,主要是公司以前年度长期借款将到期所致。

③长期借款:2010年末,公司长期借款为337亿元,增长55.3%,主要系公司因经营和投资规模扩大需要,增加了长期借款。

④应付债券:2010年末,公司应付债券为81亿元,增长144.5%,主要系公司发行100亿中期票据和10亿美元债券所致。(3)权益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从控股股东中建总公司收购深圳中海投资、武汉中建监理公司、中建财务公司,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期初所有者权益调增29亿元。期末,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772亿元,增加49亿元,增长6.8%。

3、合并现金流量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资本运营活动增加,使公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加大。2010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6.4亿元。其中,年内公司地产业务发展较快,地产业务经营活动现金净支出 150.7亿元;建筑业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34.3亿元。2010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276.3亿元,较上年增加206.4%,主要为公司BT、BOT项目投资,以及收购其他公司股权等支出增加。2010年,公司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319.5亿元,较上年降低20.9%。报表层:

2010年,公司继续调整房建、基建、地产收入结构,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公司房建、基建、地产三大核心主业收入比重已由2008年的 8:1:1,调整为2010年的7.3:1.4:1.3,结构调整符合战略预期。

2010年,公司总投资规模达到984亿元,以投融资带动总承包,抢抓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上市以来,审议批准 BT、BOT 项目共 39 个,总投资额521亿元,带动了工程承包业务在基建领域的纵深拓展。

按照国家政策导向,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是政府的一项长期政治责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司认为政府保障房建设是一个大市场,社会资金将以各种形式进入保障房的投资开发。公司参与保障房建设,不仅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为公司股东创造利润的商业机遇。

2010年,公司直面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优化经营结构,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品牌价值,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比较理想,企业开始从注重规模的扩张,迈向更注重质量的提高。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2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动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如果从会计报表使用人员的视角出发,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反向风险变动关系更加值得关注, 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越高, 那么审计风险就会越低, 反之, 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水平之间是反比例的关系, 而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之间则是正比例的关系, 针对审计风险较高的客户, 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概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神对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 审计报告之间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在审计风险加大的同时, 客户重要性对于审计师审计报告决策的负向影响越来越小。

(二)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正向变动

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尤其是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问题。通常来说, 审计人员在在执行过程中地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越低, 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原因是审计人员在执行相关的准则标准时过于谨慎和小心, 从而去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 就会权利添加审计程序, 从而会增加更多的付出时间, 付出的精力, 增加了审计的成本, 这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降低审计风险, 那么而过来, 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越高, 他们多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大。比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 而实际情况却是5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 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 这些未被考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 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从目前我国实际会计工作的情况来看, 实际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也就是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水平之间的正面关系以及反向关系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判断和确定。一方面, 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师的检查风险之间并没有联系, 也就是说检查的风险并不能决定重要性, 即审计风险的高低决定不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而另外一方面, 在实务审计中, 从审计经验来看, 审计师要最大限度的发现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错报以及漏报问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来实现。简而言之, 就要降低未能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该重要陛水平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审计师就必须扩大审计抽查范围、增加审计程序, 这实质上就是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 设定重要性水平为3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比设定重要性水平为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 更容易降低未发现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降低重要性水平只是为了收集更多审计证据以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可见, 审计风险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尽管它并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二、客户重要性与审计报告决策的关系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时候, 第一步需要的做的就是判断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 在此基础上进行该情形进行重要性程度的评价, 并最终确定了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一) 确定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针对无法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形, 必须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和保存, 从而为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确定提供依据。

1、应该在标准无保留的报告中进行措辞的修改, 或者是适

当的进行解释断情形的增加, 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上缺乏一致性, 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所怀疑, 注册会计师同意对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背离, 强调某一事项, 包括其他审计师工作的报告。若存在上面几种情形, 如果是不重要的, 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重要, 则应该出具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

审计范围受到客户或其他限制、财务报表的编制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若是重要, 但是并未达到对整体财务报表的影响, 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非常重要以至于报表整体公允性都存在问题, 则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则不论重要与否, 都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 确定每种情形的重要程度

如果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应当判断其对财务报表的潜在影响。对于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范围受限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必须在不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之间作出判断, 这是一个困难的决策, 需要大量的判断。例如假设在对存货进行审计时存在范围限制, 注册会计师对没有进行审计的项目的潜在错报就很难评估。

(三) 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经过前两步工作之后, 审计人员就能确定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属于哪种意见类型。如果审计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存在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情形并且是重要的, 但不是非常重要的, 他就可以出具带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只不过需要增加一段说明而已。

(四) 编写审计报告

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包含不同情形下精确措辞的计算机模板以帮助注册会计师编写审计报告。同时绝大多数事务所都有一个或多个在编写审计报告方面具有专长的高级经理人员, 这些人通常负责在签发审计报告之前编写和复核所有的审计报告。

总之, 在会计实际的工作中, 要从工作的需求出发, 科学, 合理的分析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以及审计报告确定策略等方面的联系, 辩证的思考问题, 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却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工作必须要落实到位, 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审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也是身为一名合格审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 我们在理论的层面将客户重要性、审计报告据决策之间的微观因素进行了梳理并有所明确, 这为日后研究客户重要性对审计报告决策的作用机理及其实现机制提高了新的依据和视角。虽然我们针对微观联系的研究有所进展, 但是我国在会计师事物方面依旧有所局限, 在风险管理行为上依旧比较欠缺, 我们基本都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客户方面的客户重要性, 对于审计师层面的客户重要性分析较少。对于非上市公司的数据收集并不涉猎,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正飞, 王春飞, 伍利娜.制度变迁、集团客户重要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J].会计研究.2012 (10)

[2]曹强, 葛晓舰.事务所任期、行业专门化与财务重述[J].审计研究.2009 (06)

[3]喻小明, 聂新军, 刘华.事务所客户重要性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A股市场2003—2006年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8 (10)

[4]雷光勇, 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 (01)

[5]余玉苗.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J].审计研究.2004 (05)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要素;控制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由于从事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发表了不恰当意见,而使审计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公立医院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该性质决定了要严格加强审计监督,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从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审计结果看,医院每年在违纪事项和金额上呈不断上升态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工作业绩和公众形象。因此,医院审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计风险愈加突出。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其发生风险的时间、地点、深度和广度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是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审计主体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根据预测的方法和审计业务水平的高低把握审计风险的规律,降低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尚未发现重大的风险,它与审计人员未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未办理必要的审计手续,以及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关。也就是说,审计工作多采取抽样调查,有时对所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在一些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漏现象,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固定风险

审计风险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它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被审计的项目存在差错的风险,审计报告只能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被审单位做出所谓公允的审计报告进行反映,因而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现有医疗环境发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提升了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各类医院实行了重组或兼并等各种形式的资产结构调整,期间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复杂利益,在审计过程中如审计人员未能做出相应准确的职业判断,就很有可能造成医院资产无形流失,损害医院利益的同时出现审计风险。

(二)医疗成本支出不实且界限混淆,目前大多数医院医疗成本缺乏真实性,往往用成本的多少来调节收支结余的高低,以完成医院的目标业绩

主要表现在提取的费用和摊销的费用不及时或未摊销,应列支的费用未列或重复列支,固定资产的购进和报废不合规范等,造成成本支出界限划分不清,费用和成本存在混乱,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局限性

目前各类医院均在逐渐采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但因信息化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要求有更切实可行和完备的审计信息系统作为审计保障,而医院在审计软件方面受到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等具体问题的影响,尚没有十分匹配的审计软件可以使用,极大阻碍了医院审计的发展,提升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我国医疗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将内部审计职能置于纪检监察、物价医保、财务科、人事科等部门之下,内审工作很难开展。另外,许多医疗单位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本院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医院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医院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所以也就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监督缺乏连续性、系统性,防范医院审计风险的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在审计计划未与风险管理相联系;审计工作方案存在覆盖间隙或遗漏;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后续审计相对缺失。

(六)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良,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目前,医院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务岗位转到审计岗位上来的,相对审计工作比较生疏,缺乏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力。主要表现在不具备完成全部或部分审计工作所必须的信息技术、医疗保险等知识和技巧,不懂拒绝开展这项业务或者不知向他人寻求有力帮助的技巧和方法。医院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进而增大审计风险。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治理和营造审计环境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阶段。审计工作亟待建立围绕《审计法》及相关法规而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以树立审计工作者开展审计的信心,增强审计的权威性。通过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审计监督可以完善国家的法制和管理体制,维护财经纪律。真正将审计的主客体行为纳入法律体系约束的轨道,从而降低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

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的制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技术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制定各种严密的风险防范规章制度和规范事先防范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保护自身安全, 吸收和借鉴国际审计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法规的制定,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的控制特点,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指标体系,将各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从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审计处理落实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并遵循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产出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整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结果,最终达到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目的,并可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参谋作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三)培养专业信息化审计人员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精通计算机系统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急需一批对审计业务娴熟、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多面复合型审计专员。各类医院根据客观条件,加大审计案例的培训力度,利用网络开展网上信息培训等,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基础培训和中高层培训相结合,统筹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一批核查问题的能手,整体提高审计部门的审计水平。

(四)加快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

发展专业审计软件可以更好解决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见性。利用专业数据转换工具,将数据的不可见性转变为可见性,然后按照审计标准进行相应的查询、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审计效率,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充分展现审计软件的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降低审计风险。

(五)增强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廉洁自律、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形成审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并用法律形式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既要精通有关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

(六)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要提高科学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出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李鹏.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发挥监督服务职能[J].现代医院管理,2009,(4).

[2]白矾.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9,(1).

[3]董红卫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7).

[4]邱春.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4).

[5]周雪燕.浅谈如何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财会月刊,2009,(8).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4

管理工作落实及推进情况报告

根据盘办通„2011‟40号文件精神,我局迅速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广泛动员,深入部署,立即成立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于4月28日制定并印发《盘龙区审计局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盘龙区审计局审计工作流程图》。现将落实及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局党支部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支部书记、局长杨丽芬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茂英、李权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谢芳、基建科科长应文胜、财政科科长杨开兴、经审科科长段映娟为组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党政办,由办公室主任谢芳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至5月底,领导小组及时、全面、系统地对全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督导和整改。

(二)夯实方案,规范流程。

结合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中共昆明市2-

廉政风险查找表》4份、《昆明市盘龙区单位廉政风险查找表》1份。

(四)边查边改,完善制度。

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充分发挥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作用。深入研究并绘制了清晰的科室工作流程图,标出廉政风险点,从制度层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二、主要问题

我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落实及推进的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科室、个别干部对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查找和防范意识淡薄。

二是落实方案有打折扣的现象。个别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不积极,总认为只要把业务干好就行,其他的事无关紧要,也一定不会出现问题。

三、下步打算

严格按照“廉政风险要找准、整改措施要管用、规章制度要完善、权力运行要规范,防范机制要健全”的目标,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导落实。

进一步加大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广大-3-

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自觉融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抓好预防腐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其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

(二)结合工作实际,努力降低风险。

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为主要抓手,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与党风廉政预警机制结合起来、与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与党务政务公开结合起来、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开展执行力提升年活动结合起来,将廉政风险防范措施跟进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降低廉政风险。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5

一、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借以保证审计质量。就第一种情形来看,审计人员之所以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其目的就是要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因为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重要性是一种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

例如,为合理保证应收账款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l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比如,一般来说4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则意味着低于4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则意味着金额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4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还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可见,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的审计风险低。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ll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如前例,如果原本是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2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4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人员承受的审计风险增加。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由上所述,由于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成反向关系,所以可以推定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审计风险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根据这一关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审计证据的需要数量,以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审计风险水平较高,说明审计对象较为复杂,审计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审计人员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就大,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时审计人员就要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较低,则审计人员只需要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例如,被审计单位业务复杂,内部控制差,管理当局品行存在问题,财务状况恶化,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均可认为面临着很高的审计风险,或者将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审计人员都应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一一―审计证据》第7条指出,审计人员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6

在此形势影响下,结合当前会计审计的实际发展状况,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影响着会计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需要注重信息化审计方式的合理使用,确保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审计业务水平。

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篇7

1.1 审计风险模型的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因财务报表中含有重大错误, 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后所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模型则是对于审计风险的一种数字表达形式, 它对审计风险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反映。

1.2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局限性

(1) 具有较高的审计成本。

风险导向审计中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需要在审计之前, 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 此外, 还需要具有较高审计水平的高级审计人员和合伙人的参与, 这就形成了相对较高的技术成本。在审计程序当中, 风险的观念是贯穿始终的, 在审计过程中如出现了问题, 就要对于既定程序进行重新的评估。也正因为如此, 如果企业没有做好自身的经营管理, 对于内部的监督控制不利的情况下, 必然会引起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时间的延长, 这都将会使审计成本加大。

(2)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当前, 我国企业中不乏内部控制不完善,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则了解的不够, 缺乏对于数据的积累。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 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客户的环境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 这无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和会计知识, 还应当对薪酬管理、业绩评估、战略管理的现代管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 审计人员在应用审计风险模型时, 才能对重大错误报错风险加以识别, 这亦是对风险导向审计引进的最大桎梏。

(3) 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欠缺。

对于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整体的客户经营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并针对客户的不同风险, 来为其进行个性化审计程序的设置。然而, 现实是我国对于审计软件的开发存在滞后性, 这不仅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也使得评估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4) 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性。

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导作用, 就应当具体单位和单位环境进行清楚的了解, 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和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风险。但是实际中, 存在着很多信息都不能共享, 例如, 外部环境报表和统计数据等。从而导致重复性工作, 浪费了时间, 降低了效率。

1.3 风险审计模型应用

(1) 对于期望审计风险的设定。

不同的审计实务往往会由于政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偏好、审计对象及能量水平的不同, 而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不同的设定。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单位的深入调查和了解, 就可设定一个主管的、试探性的初步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进而再对期望审计风险的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2) 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审计人员对于重大风险错报的评估应当按照三个审计程序进行实施, 包括:对于审计单位及单位环境的了解;对于重大错误风险定理地进行分析;进行风险评价集的建立。当审计风险水平一定时, 重大错报风险同检查风险水平呈现出反比的关系, 错报风险越高, 检查风险越低, 反之, 也是同样的道理。

2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2.1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 指的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出发点, 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降低检查风险, 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此外, 风险导向审计也通过对审计成本的节约, 来起到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 进而促进审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属于一种多维的、新型的审计模式范畴, 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2.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审计导向同其他基础审计制度相比, 显示出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于立体观察理论的应用, 来对审计风险进行动态全面的分析评估;第二,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会应用到审计风险模型;第三, 风险导向审计被运用到整个内部控制当中;第四, 对于风险的检查与分析具有综合性;第五, 能够起到有效提高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的作用。

2.3 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基本步骤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分为准备、实施及报告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又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第一, 对程序进行分析, 通过了解、调查、评估、分析等方法来对重要标准进行确定, 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价, 并对重要审计范围和审计计划进行确认和编制;第二, 对于重要的资料来源进行了解和评估, 其目的在于对控制弱点的查找和确定, 通过对企业、行业的预备研究, 作出分析性的检查, 进而对相关控制进行确认和评估;第三, 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了解, 并作出初步性的评价。先是对于固有风险的考虑, 从这一基础出发, 进而作出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第四, 对于审计计划的拟定和执行, 进而获取审计相关证据, 综合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来确定评估结果和风险水平;第五, 对工作底稿进行汇总, 通过对审计结论的全面评估, 来做成书面文件, 进而进行对于审计报告的拟定。

2.4 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首先应当对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目标进行确认, 之后对目标产生的影响风险进行分析, 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水平, 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建议, 最后再通过后续审计的形式, 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进行测定。在审计的过程当中, 审计人员应将审计重点放在是否能够得到适当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这样的风险审计应用, 可以针对于直接的企业问题和风险, 并在事前和事中对风险评价进行反馈和延伸。审计人员将企业目标同风险直接联系在一起, 其审计服务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层都是相当有价值的, 从而确保了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重要地位。

3 小结

通过对于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可以看出, 对于风险导向的审计应当以审计风险模型为突破口。审计风险模型同风险导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改变, 一个是对于审计风险要素、种类及关系的研究, 一个是对于从过程、多角度地对审计中审计风险的作用进行分析。审计风险模型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组成,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采用已经是趋势所在, 但是在实际的事务审计当中, 还缺乏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实践基础, 在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当中, 逐渐积累审计经验, 提升自己, 以最终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辛旭, 刘佳.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9 (12) :57-61.

审计风险评估报告 篇8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核心思想是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它是在分析研究审计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审计,将风险因素的评价与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并引入风险分析方法,统筹使用各种测试手段,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形成合理审计意见,从而实现审计目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兴起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一) 社会诚信因素。近年来,会计舞弊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的安然,中国的银广夏,中航油事件,不断发生的财务丑闻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企业诚信度不断受到质疑。面对社会和公众的批评,审计业界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审计期望差距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产生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二) 责任、生存因素。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事务所不仅面临生存问题,而且要对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数据的真实性负责,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会计事务所为了能在审计市场上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和荣誉,在审计过程中,把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工作中重要一环,从而防范审计风险。

(三)技术因素。风险导向审计是一项有效的能使审计人员掌握财务报表中可能发生的差错,并鉴别可能发生的重大错误表述类型,查明潜在风险的审计模式。而以往的制度基础审计仅仅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点大都放在被审计单位每笔经济业务会计科目运用是否正确,是否按国家、企业内部制度执行,没有对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及利润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调查取证,没有揭露企业存在风险的一些因素和作弊现象,满足不了投资者需要。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006年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式发布,2007年1月起全面施行。新审计准则较之旧的准则体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审计理念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到风险导向审计。然而,现阶段要在我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恰当的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我国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实际审计中很少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所在行业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解,这是在我国进一步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障碍。此外,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具体方法。所以,在我国进一步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问题。

(二)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审计技术有待提高。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市场状况,还要对其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注册会计师仅熟悉审计、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掌握战略管理、营销分析、业绩评价、金融分析、信息系统技术以及数理统计等一切与公司运作相关的管理学知识。目前我国还有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更缺乏这方面实际操作经验,这势必影响到风险导向审计在更广范围内应用。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从理论上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实务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所以,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去识别、评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保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要想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战略、企业形象、信誉、行业情况等外部信息,就必须通过相关机构来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来给审计人员提供平台。

(五)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于企业不能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起规范的资本市场,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反,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普遍都存有粉饰会计报表、操纵盈利的行动。他们愿意聘请视而不见、通同作弊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对于事务所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当然会予以抵制,原因在于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将会使他们的舞弊行为暴露无遗 。

三、在我国应用并完善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由于审计人员大多是财会相关专业背景,应在对其进行培训时开设管理咨询、营销、金融等课程,培养其数理统计能力,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审计人员尽快达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同时应通过后续教育和实际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此外,会计事务所在招聘人员时,也可以考虑聘用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优秀职员进入相关的审计项目组,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其他专业知识时直接提供支持。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夯实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陷入了诚信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造成的。鉴于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职责,使决策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严格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及企业财务的监督;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督,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

(三)完善相关法规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约束制度,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应从立法上完善对注册会计师在各种情况下审计责任和违约责任的规定,同时加强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首先,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应以《注册会计师法》的规范为主,其他法律法规的规范为辅。其次,就是要在《注册会计师法》中对注册会计师的各种违法情节按其对会计报表影响程度的高低予以明确划分,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法律后果,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四)引导会计事务所建立信息平台。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包括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行业状况、经营风险、财务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才能满足审计人员了解企业战略、评估经营风险、进行业绩衡量等的需要。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上一篇:彩色的梦200字作文下一篇: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