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成语故事(通用15篇)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他去魏国办事,见到了魏文帝曹丕。曹丕很有才能,他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有学问吗?”
赵咨回答说:“我们吴王胸中有雄才大略。空闲时,他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
由这个故事后来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寻”是寻找;“摘”是摘录。指读书时只去寻求摘取现成的漂亮词句,不做研究。一般用来形容写作时堆砌、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载”,即装运;“斗”是量粮食的器具;“量”,是计算。这个成语形容数量很多。
河东狮吼
陈季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喜欢研究佛学,只要谈起佛理,他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季常的妻子柳氏是河东人,非常的凶悍,季常怕得要命;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常,那首诗是这样写的: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法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像龙丘居士那么有才能呢?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河东狮吼”也叫做“季常之癖”,因为河东是柳氏的故乡,所以苏东坡称她为河东狮子。“河东狮吼”是形容妻子的凶悍,而“季常之癖”则用来指怕太太的人,两句成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踌躇满志
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
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刃”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篝火狐鸣
【注音】gōu huǒ hu mi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来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典故】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释义】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策划起义
【近义词】狐鸣篝火
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初中的历史教学不适合太过深奥,应该利用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而这些决定了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以及地点,这也决定了历史的课堂教学充满叙事性和情节性。所以。利用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老师充分的传达历史意义,又能在短时间内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历史教学之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初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阶段正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特点还主要依靠直观地感受,而并非极高的抽象思维水平,同时,他们也正是由儿童向青年期过度。于此同时,他们不能十分专注的面对一件事,注意力集中程度相对短暂。
3.同时,历史教科书在初中的编排体例也决定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现在的中学教科书里面,通常会有宋体的正文,但也会加入一些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另外相关背景还会运用楷体的小字进行很大篇幅的介绍。就像《春秋战国的纷争》,文章中的正文篇幅很小,小字和导言部分的历史故事却占了极大地比例。同时,课文中还插入了一些著名历史故事的图片。这样的编排使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二、历史故事的选取策略
1.尽量符合或接近历史真相。老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多的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所教授的历史内容贴近现实,有凭有据,而并非在海量的历史故事面前毫无选择。尤其是对于野史和传奇类故事来说,更要仔细认真查阅资料,避免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随意改变史实,不追求历史真相。
2.尽量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联,有针对性。鉴于历史教课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历史故事却不可斗量,因此老师在选用历史故事时要尽量结合课本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如在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中,就涉及了嫦娥奔月、夏桀和商纣、姜太公和周厉王的暴政引发暴动等四个故事。通常而言,老师在讲历史故事时不用过于精细,往往选取重点细节就可以,节约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3.尽量结合现实,以史喻、论今。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了解到意义之所在,以此来为更好的生活服务。因此,老师要站在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受益,同时更有积极性。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演绎历史故事的时候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提高演绎才能。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适当的进行历史故事的编演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此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差距感。
1.合理地处理和构建历史故事情节。历史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是成功吸引学生的关键。这一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所以老师在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时,开头部分一定要精彩并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故事的内容不能太空洞,要具有很强的故事节奏感,有详有略;对于故事的结尾,要么前后呼应,要么留下悬念,总之要能让学生兴趣十足。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既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又要不脱离现实,合理把握故事情节。
2.选择好合适的讲授时机。由于课堂教授内容比较多而上课时间有比较短暂,所以需要老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合理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帮助学生提神醒脑。通常情况下,老师会把历史故事放在课堂教学真正开始之前,以此实现导入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时也可以采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在一堂课快要结束知识讲历史故事还能有效调整学生的心态和情绪。
3.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时,老师需要有十分强烈的语言技巧,以此刺激学生的反应,从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历史老师在提高日常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当今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历史老师教学时的普遍运用。而作为历史老师,要科学合理恰当的选择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安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一、历史课特点
我们先看历史课的特点,高中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从人类活动开始,时空跨越度非常大。与别的课程不同,它内容丰富,空间感特别强。因而高中历史知识需要阅读、理解、记忆,其中记忆最重要,然而众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个要素,光靠阅读、讲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那会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索然无味,因而历史课教学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教学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政变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
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
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
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应用中,要注意历史故事应紧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另外,选取的历史故事应注重史实,尽量避免文学化。因为历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真实性,文学追求的艺术的夸张性和典型化,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但是二者却有根本性区别的,所以,我们在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故事在选取上,要注意以历史真实性为原则进行历史故事的选取。
【名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会鼓舞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会开始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这是势弱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后,鲁国军师曹刿(guì)给鲁庄公分析胜利原因时所说的一句话。
以弱胜强本就十分罕见,可能有的同学也会和鲁庄公一样好奇取胜的原因,下面我们带着这份好奇之心一起去探究下。
相关故事
公元前684年春,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军在长勺应战。鲁国一位名叫曹刿的人看国家危难当头,挺身而出,作为军师与鲁庄公一同奔赴战场。
那时,作战以鼓声为号。当齐军第一遍擂鼓时,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但被曹刿制止了,于是鲁军按兵不动;齐军第二遍擂鼓时,曹刿还是下令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时,还是不见鲁军应战。齐军见鲁军久久不应战,认为鲁军不敢攻来,因此懈怠下来,士气大减,士兵们纷纷席地而坐,整个队伍瞬间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王上下令吧!”接着鲁军中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蓄势待发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来得及防备,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士兵们丢盔弃甲、四处逃散。鲁国轻轻松松地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鼓之后才出军?”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会鼓舞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会开始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此时我军击鼓进攻,士气正旺而齐军却士气低落,勇猛之军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当然能取胜啦!”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注重表达,多角度考查学生写作水平,这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作文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而将上述要求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话题作文。话题作文限制极少,十分开放,尤其在取材方面,鉴今通古,包罗万象,给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能很好地将视角贯注到古典文化当中,用自己的认知与情感去生发或挖掘古典文化的巨大张力,这对于用例的典型,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意境的深远,包括对文句的意蕴,都有极好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的普遍存在:认为古典诗词佳句只简单地引用则可,历史故事只是简单搬用。这些的想法做法不是不对,只是笔者认为还应加以“推敲”,方能使古典文化“出采”。如何对待古典文化呢?笔者不揣简陋,试从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历年中高考部分佳作,就历史故事的改用,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变换角度,写出新意。
写这类文章,最忌原原本本照搬历史,因为这类故事很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甚至前因后果都耳熟能详,再复述一遍,既无意义又招人厌倦。再者,阅卷老师之所以想读你的文章,并不是看你写了什么事,而是看你怎样写——从哪个角度写,用什么语言,有无新内容或新观点等等,从而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因此,我们的目光不能紧紧盯着历史不放,我们的思维不能被生硬的历史所束缚,而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变换角度,在历史的骨架上展开大胆、丰富的联想或想像,增添一些史书上没有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细节,从而使历史这具骨架血肉丰满、情思灵动。可以说,“想像”是历史故事类文章的生命,没有了想像,这种文章便成了干瘪的“死史”。
1、续写故事,移接现实。《孔融让梨之后》这篇文章,借用“孔融让梨”这个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引子,把文章的主体放在之后发生的情节上,通过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中,虚构出令人啼笑不得的“黑色幽默”。孔融让梨之后成为名人而被炒作,引发了新闻、广告、出版、影视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这些事情一环扣一环,因为合乎生活逻辑而显得真实。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小说扣住“炒作”这一线索,采用了当今的术语、场景,以加强真实感,如“狗仔队”、保险、记者等,读来不禁让人感叹不已。这种方法尤其适用讽刺文章,多见于杂文,如《阿Q也上网》、《武大郎炊饼涨价听证会》等,不妨引导学生多作练笔,定能有所受益。当然,写作时要符合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的改动。
2、变换形式,别具一格。可根据话题既定的中心,围绕故事材料进行直接改用,即直接依托故事本身的典型性,形成自己作文的优势,只是将故事材料的形式做必要的改用。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以访谈手记的形式来演绎话题,摹拟现场来访,便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内容的铺展和话题的深入,请看:
记者:孙膑先生,您智谋过人,心思缜密,却惨遭庞涓毒手,被剜双髌,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孙膑(沉默片刻):我与庞涓,同师鬼谷,同习兵法,拜为兄弟,情同手足。我从来没想过他会加害于我。作为一个谋士,我熟谙兵法,知道不可过于相信别人;但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有情的人,我„„(哽咽)我太相信他,从不怀疑他。然而,害我的恰恰是我最信任的庞涓师兄„„
记者:如此说来,正是因为您对庞涓太信任,感情上太亲而使您没有认识到潜在的危险,从而遭此大祸:
孙膑(缓慢点头):灾萌于不疑啊„„
3、变换情节,演绎成文。在充分领会话题中心及故事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中心的需要,对故事材料的情节进行重新审视,包括对情节的虚设等。情节的虚拟需要有绝对的勇中国编导网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编导网博客
咨询QQ 905001818
一、开篇导入故事,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本身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虽然是研究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 但历史的主体却是历史人物, 而围绕历史人物可以衍生出许多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如果能够在开篇导入历史故事, 就能够快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并且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不能全盘托出, 而是应该有所保留, 善于设置悬念, 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来学习相关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样一段材料供学生们分析:“明成化年间, 张毅庵在杭州傍河而居, 以卖酒为业。一年, 发大水淹没了家里的酒, 他无法生存, 就买了一张织机, 由于他所织的丝绸光彩润泽, 在市场上卖得很好, 赚了一些银子。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 于是逐渐富裕, 因此家业大饶。当时每张织机至少需要两三人同时操作, 二十余张织机则至少需要雇佣五六十人操作。张毅庵由一个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手工工场主。”接着, 让学生通过材料的初步印象以及联系之前学习过的“重农抑商”政策来感知晚明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并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大家是张毅庵, 处在当时的环境中应选择怎么投资?这样就可以通过提问题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安排课程, 巧妙穿插故事化解教学难题
根据新课标改革标准, 高中历史教科书由3个必修板块和6个选修板块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历史1》介绍了世界历史中人类的政治活动, 《历史2》介绍了世界历史中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历史3》介绍了世界历史中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 选修课程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探索历史的奥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 与传统教材相比,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外史合编和专题史体例, 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既要能贯通中外古今的历史知识, 也要能熟练掌握每个专题的知识体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此繁复的历史课程, 教师就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体系来精心安排教学任务, 比如巧妙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来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氛围, 而历史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难点, 使他们能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学习, 这个课程的知识点不是很复杂, 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介绍相关背景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现代很多电视剧播放的正是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比如《走进共和》、《船政风云》等, 真实度比较高, 此外还有很多相关的纪录片, 在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 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丰富教学方式, 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历史。
三、安排学生收集、整理故事, 进行课外拓展
如前已述,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多, 除了必修科目以外, 还有6门选修课程, 而课堂时间相对较紧张,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只能尽量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 不能一味地援引历史故事。但插入历史故事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收集、整理故事。如学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甚至还可以走访民间、博物馆或者历史文化古迹去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启发他们富有创造力地思维, 同时也能增长他们的见识, 增加知识积累。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近代社会是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我们已经无法亲眼可见, 除了借助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了解外,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拓宽视野, 利用课外时间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首先, 学生可以问问家中的长辈, 尤其是爷爷奶奶, 他们是亲身经历了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人, 他们口中肯定有很多生动真实的故事, 比如他们珍藏那个年代的一件衣服就是一个悠久的记忆。同时, 学生还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 那里不仅珍藏着相关的文物, 也有一些珍贵的史料, 同学们可以在那里发掘一些历史故事。
【关键词】 初中 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42-010
历史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过的、叙述以人或事件为中心,具有增进人们对过去社会了解和认识的事件。如:虎门销烟、荆柯刺秦王、负荆请罪等。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学科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朦胧神秘而又存有不少误区的学科。在他们看来,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许多故事,而且侧重点在故事二字。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对“兴趣”的认识,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保持这个兴趣是决定他们今后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基本动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历史学科的具体要求,又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历史学科中的内容都是千百年来人物与事件的演绎。在今天的历史课堂中,我们无法还原历史,只有想办法无限的靠近历史,因而,在新授课中,引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在导入环节,有意识地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事故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感兴趣,从内部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这个具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知人物或事件的真相,因而也容易跟随教师的教学情境,接受新授予知识。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课堂不再成为老师自编自导的话剧,课堂氛围自然也就积极向上。
其次,利用课本剧再现历史。在语文课堂有课本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容易进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历史课堂也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真实。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学生的演,体会历史情境中事件,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从而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第三,以趣味性保持课堂注意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力的保持是有一定的时限性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注意的规律,以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来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方法之一便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就需要找准学生的思维“热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一课的主要特点就是呈现了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的代表作。这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很多学生耳熟能详。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四大名著思想主题及艺术表现形式。问题如下:①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如何评价曹操这个人物?小说中的人物与你所学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区别吗?②说一说《水浒传》中的好汉?你喜欢书中哪些好汉?为什么?③《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我们从孙悟空身上学到哪些东西?④《红楼梦》描写的主题是什么?贾宝玉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设置问题,课堂气氛自然是热烈的,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第四,巧用故事提高认识。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注重整体性的,前因后果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需要从整体进行构思,既要讲究导语的设置,讲究教学过程的波澜迭起,更好注重结尾的意味无穷,曲终奏雅。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师特别注重导语的设计,往往会达到一种导语一出,惊艳全场的效果。但在结尾部分匆匆煞尾的却比较多。其实,注重课堂总结环节应是一节成功课的应有之义,它起到总结和提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而要取得这种效果,方法很多,运用历史故事结尾不惜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当然,堂课结束前的巧妙设技,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而设技历史故事很值得一试。例如在总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时,可以用“推恩削藩”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来说明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巩固中央集权,采用非常手段取得非常效果,如用“南门立木”的故事来说明商鞍变法成功的秘诀、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等等。
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就作了一首《垓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那么,如何提升成语教学效果,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掌握成语知识呢?以下是我的教学一些心得:
一、爱成语,探索成语教学方法
1.认知成语。成语是一种文化语言积淀,大多成语包含故事性,如诗似歌,韵味有致,读来音韵和谐。苏教版语文课本刻意在每册书的编排过程里均设定了成语专项。编排有致,设计科学,适合同学们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习惯带领学生们品读成语,就像诵诗一样,形式多样,边读边品味它的内涵,边读边体会它的韵味。孩子们在认知环节里,兴趣不断被激发出来。
2.描绘成语。有的成语是诗,有的成语是画。有些成语连贯起来就是一轴精美的画卷。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后,利用学生喜欢绘画的天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常用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记忆成语,也有利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比如,苏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系列成语:烟波浩渺、万里无云、游人如织、一帆风顺、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等,意思无需逐字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彩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学生在玩中收获知识。
3.讲述成语。有些成语的故事性非常强。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帮助同学们编排成语故事。先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将成语故事讲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把成语故事展现出。如此不但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语言组织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勇于展现自我的勇气。比如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成语,特别适宜用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记忆,如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等,大多都是寓言故事,也有的是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这些成语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假如教师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声情并茂的将故事讲述出来,效果会更佳。
二、学成语,讲究成语练习方式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册书每一单元都有定量的成语编排,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渗透到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散和集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融合,既能实现记忆成语的目标,又能协助学生加强记忆和运用。
1.渗透教学。成语教学是一个按部就班、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对教材各单元有整体把握,了解成语都涉及到了哪些课文内容,教授课文时,将成语渗透到课文当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少年王勃》一课时,我将这些成语应用到少年王勃身上:才思敏捷、笔下生花、力透纸背,少年英才、鹤立鸡群、后生可畏等等,既能辅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成语知识。
2.拓展延伸。单元教学中涉及成语,教师首先予以指导、解释,再由学生诵读、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与成语有关的链接内容。因为孩子们对教材有了整体感知,因此领悟成语应是得心应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存在一系列成语: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梦笔生花、浑然天成、斗酒百篇。我将这些成语渗透到这一节的《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上,拓展了同学们的理性思维。
三、用成语,设计成语实践活动
课本上的成语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获取更多的成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或者涉及成语实践活动,例如成语接龙、猜成语比赛和成语故事大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广泛、轻松地搜集、整理及运用成语。
1.在广泛阅读中汲取成语能量。老师可以定时定量组织同学们进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要求他们边读书边积累成语。然后每周固定时间安排孩子们开展读书会学习活动,形式多样,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部分的时候,学生读完相关内容后记住了仗义疏财、抱打不平等成语的意思。
2.在生活中采集成语的雨露。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无论是社会也好,还是大自然也好都是学问的源泉。例如,天有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关于四时变化的成语;喜逢佳节,教师也可请同学们谈一谈喜迎节日的成语。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应用。
总之,成语是我国人民语言沉淀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搜集成语、学好成语、运用成语、传承成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我们定能将祖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 按用途划分, 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 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 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 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 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 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 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 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 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 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 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 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 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 要想国力强大, 最好发展农业生产, 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 大力发展生产, 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 终于打败了纣王, 建立了周朝, 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 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 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武王伐纣 (第5课内容) ;成王铸鼎 (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 。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 可以引起共鸣, 增强故事的亲和力,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其次, 故事设定的合理性。一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影响故事的真实可信度, 更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故事设计有三个情节:太公辅佐周王;武王伐纣;康王铸鼎纪念。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故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合理性。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不能过分体现故事的故事性, 应在故事的悬念中凸显历史知识的内容, 并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得以体现。本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现, 学生对照图片填空, 既有感官感受, 又有知识考查, 集中体现了青铜器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故事展现时机的合理性。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必然引出历史故事展现时机合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展现时机, 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历史原理、提示学生探究等作用。这个历史故事在学生对众多种类的青铜器物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出现, 故事出现得不是很突兀, 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历史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想象力。四是故事设定的知识延伸性。故事设定不能简单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 应在寻求学生共鸣和设定合理性的同时增加故事的思考延伸价值。在故事设定的填空中, 前几个填空是器物的分类, 最后一个填的是器物的具体名称。最后一个填空的设置有两个目的, 即一个是巩固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 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引出青铜器物分类中的延伸内容, 即礼器的用途和王权的象征。
三、故事设定的效果———课堂使用效果
任何历史故事的设定效果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得到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个故事是先让学生熟悉, 然后让个别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展现。在过程中基本达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中学生气氛明显活跃, 只要稍加提示多数学生就能立刻总结出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的特点, 有个别学生还提到实用性的特点。实践证明, 这个故事的设计是成功的。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 。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病逝吐蕃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已有1300多年历史。
<<<返回目录
人物评价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一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高中历史教师将历史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是很多学生都愿意接受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在听课过程当中,他们难以全程将精力完全集中于课堂学习当中,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讲述一则比较有趣的历史故事,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当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余生活。高中历史教师几乎可以将每个历史知识点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能力,对于一些著名历史故事,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可以多多鼓励学生去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同学之间讲述历史故事,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后活动。
三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降低知识难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有些高中历史知识是难以理解的,这时我们就要配合历史故事将比较复杂的历史知识讲得尽可能通俗易懂,这样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历史知识。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全球化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全球化”这样的专业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区,或者是理解程度不够,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历史小故事降低理解难度。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历史故事去解释全球化和区域化,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一些产品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又如在学习伯利克里改革时,很多教师都会沿用传统的教授方式,讲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其实很多学生在听完这堂课之后对这些内容的印象是不深刻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讲授过程当中穿插讲述一下伯利克里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过程中遇到哪些事等历史故事,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四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历史课堂是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地方,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验历史课堂的探索过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巧妙采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我们在一堂历史课结束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但是又没有讲述历史故事的结局,这样很多学生就会选择上网去查询历史故事的结局。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历史知识,产生一定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西安事变之后,学生对蒋介石何去何从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讲历史故事时,就可以说蒋介石被扣押在西安,其他情况并不交代,这样学生就会对后面的故事产生兴趣,期待下一节历史课尽快到来。
历史故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好的帮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巧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兰青青.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6(13).
[2]高明海.论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4(30).
【历史中的成语故事】推荐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成语09-13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06-27
关于马的成语俗语历史故事文学作品09-15
历史故事中的绩效考核11-26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11-05
中国历史小故事06-21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07-04
隋朝的历史故事06-03
中国历史小故事演讲06-20
秦朝历史人物故事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