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四川省会理县城关实验小学 李伟

读了中国当代教育家张思明的《用心做教育》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教育的美丽源于用心。在教育中,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用心。在日复一日看似单调与重复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会逐渐僵化,我们的教学模式往往总是缺少新意,我们的教学生活也会因此而缺少了一份应该有的灿烂与美丽。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进入到与学生一同发展而共同体味幸福的佳境呢?读了张思明,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用心”,张老师所用的“心”其实有三“心”。

一、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在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只有拥有一份童心,才能在心理上弥补因生理年龄造成的与学生的差距,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真正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性格,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不会开出令人满意的花朵,如果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张老师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为教育事业奉献着一片爱心。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时,他及时予以赞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与孩子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学习好的要爱,学习差的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的要爱,踏实的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他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的继续着他们的教与学,这是他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比这更幸福的呢?张思明说:“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我想把这句话作为今后自己在工作中的原动力,不断前行。

三、用心做教育,就要树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恒心去坚持:给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做多次的思想工作,给成绩落后的学生耐心辅导,给家庭破碎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不爱学习的爱上了学习;成绩落后的迎头赶上;愁眉不展的重展笑颜……这一切切都有我们教师所用的“恒心”的痕迹。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朱小蔓:1985 年,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 到现在已经有31 年了, 其宗旨是学习、研究、传播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与人格。陶先生于20 世纪20 年代从美国归国后, 希望以教育唤醒民众, 以教育拯救民族, 他相信教育是可以通达人的内心的活动, 是教人以自立、自强, 培养人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活动, 所以教育才可能改造社会。

透过心, 通达人的内心, 是教育活动的本质。现在, 社会出现很多的教育乱象, 主要是背离了这个本质。其实, 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新花样, 现在教育太喧嚣了, 常常让人忘记教育原初的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最主要的是教孩子通过读书、明理, 做好人, 诚实守信和守法, 不走捷径, 可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 它的目的是朴素的, 教育最核心的抵达方式也是朴素的。教师, 在其工作场所发现学生生命及其不同, 教书育人, 也是朴素和常识性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抵达人心而改变社会。抵达人心, 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能力与态度, 进而改变社会。即使不能改变大的社会, 也可以改变周围的社会。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 相反, 在许多方面我们都远远没能做到。他曾说, 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 也不是要培养人下人, 而是要培养人中人。现在, 我们就没有做到, 有些被培养的人反而在戕害、污染社会, 让价值观发生扭曲。如果陶先生做人中人、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教师中有所普及, 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影响一万人、十万人, 乃至百万人。

现在, 全国在24 个省市设有省一级陶行知思想研究会, 其中大多数省辖下的地市县也有相应设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有近20 个专业委员会, 几乎覆盖到所有的教育类型与层次, 有的很有特色, 如女学生专业委员会、生命教育专委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等, 它们以民间的专业研究广泛地服务教育工作者, 服务教师, 服务教育战线。一些师范院校长期坚持对师范生开设陶行知思想课程, 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陶活动, 培养千千万万教师队伍中的“陶子”。

各级陶研组织每年会有年会、各种研讨活动, 如江浙沪地区每年联手举办“行知伴我行”论坛, 不断推出学陶优秀教师。中陶会有课题发布, 理论课题侧重陶行知思想理论研究、史料的再发掘工作, 实践方面主要研究教师职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经验, 提高专业水平。未来,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服务教师与教育, 更好地发现和推介典型, 搞好教育实验, 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在陶行知先生那个年代, 还有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 如叶圣陶、陈鹤琴、晏阳初等。可以说, 这一代人抱持着教育救国、教育带动中国现代化的信仰。陶行知先生是那个时代伟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代表。对老一辈教育家伟大思想与人格的回顾、解读、研究和传承, 应放在中华民族复兴梦与强国梦的长的历史时段中看它的深刻意义, 使今天的教育与百年中国教育的精神遗产有接续, 给今天的教师更丰富的精神养料, 多一点家国情怀, 多一些社会担当。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 40 多年来, 您一直没有离开教师及教师教育研究, 提出过许多相关概念与命题, 如教师人文情感素质、教师创造、教师研训一体等。那对教师工作, 您是怎么看的?

朱小蔓:从我个人的经历看, 我这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师范院校工作的, 从南京师范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 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副校长, 无论是师范生培养工作还是教育科研活动, 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教师, 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成长。1973 年1 月,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43 年来, 教育思想脉络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有内容的侧重, 思考的问题有所不同, 但对教师与教师职业本性的认识是一贯的。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之处在于, 它是长时段地和活生生的生命打交道, 和生命处于观察、教养、交往之中, 观察生命的变化。自人类文明以来, 教师工作或教师职业的定位就非常明确, 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性质, 是一项促进人向善、为善的事业;作为教师, 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是不变的, 是其永远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 对教师的培养要关注他们的心灵及内在生命与自身人格, 这是教师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与使命, 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从职业的道德本性上关注教师素质:教师可以没有大善, 但要向善;可以没有大美, 但要尚美。关注教师向善、尚美的发展变化, 这是特别重要的。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一直关注教师成长的“内质性”条件, 用这一概念, 也即从内在、从质性上考察和理解教师工作, 关注教师政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针对应试式的考试, 过分追求分数, 在90 年代初, 我提出“情感教育呼唤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 指出由于过分强调逻辑理性与分数, 遮蔽了孩子活泼的感性生命, 可能会出现感性与理性的失调。而要让孩子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就需要教师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协调、平衡的人。90 年代末, 我提出了“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发现和创造生命”的命题。当时, 国家倡导创新民族与创新精神, 教师如何创新?我认为主要在敏感于生命, 善于体察和应对不同的生命, 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性品质, 应突出教师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关系。而且, 教师要成为自主创造的教师, 善于在职场中不断学习, 从职业中获取成长, 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纪之交, 我有一项课题是研究人的道德学习, 由此提出“教师道德是在职场中磨砺”的这一命题。教师道德形成主要不是靠管理、靠伦理规范的约束完成的, 而是在职场中磨砺形成的。教师需要在与学生, 与教材, 与同侪、领导、家长、社区等的种种关系中调试、反观、反求自身, 形成自我认识。在教师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 就是要帮助教师获得职场自主、自在、满足与舒适的情绪感受, 满足教师的经济利益固然是重要的, 但教师有没有存在的独立感、价值感, 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最近, 我们在进行中国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这使我之前提出的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思想有机会得以接续。具体而言, 是通过观课、工作坊、经典阅读、讲座等方式, 观测与发现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往中的情感活动形态, 比如课堂教学, 推动教师意识到自身情感素质的重要, 学会进行情感性的理解与传递, 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丰富深刻的含义, 从而构成有意义, 甚至是深度的学习;学会体察和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 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丰富的, 学生才比较容易介入学习和全情投入地学习, 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才能使教师获得价值感、存在感、职业幸福感, 创造师生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

最近, 我在思考教育与情感文明的关系。它对个人来说, 是指情感素养高不高, 情感能力强不强;对群体来说, 是指环境, 如学校、班级、小组的情感氛围是否满足个体的正当情感需求。以他人为镜, 个体与群体相互支持, 个体文明与群体文明互建、互构、互相形塑, 即情感文明的创造。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条件来解决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它根本在于教师内在的价值感、存在感、意义感和认同感有没有被激发与唤醒, 那就需要构成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正面情感氛围的环境, 这个具有情感文明的环境既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 也需要教师自己的情感条件去参与构建。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教师具有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 强调教师内质性概念, 关注生命的发现。“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发展理念, 这与绿色的注重生命教育的价值相吻合。对此, 您怎么看?

朱小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 对此我是赞同的。而且, 宏观层面的政策理念应该反映到教师工作、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上。世纪之交, 教师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 不可能再用计划分配的方式招收与分配学生, 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教师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随着社会转型与形态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此, 政府在政策取向、管理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如提高教师工资、授予教师荣誉、实施绩效工资等。但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支撑教师队伍的稳定, 诉诸于外部物化的、外部干预的方式, 对难以维系、并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与作用力。但从现在来看, 诉诸管理、政策、评价等外部支撑来调控和维系教师队伍是不够的, 所以要走向绿色, 走向创造, 走向协调, 意识到教师个体的情感素质很重要, 要让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 主动协调和学生、教学、同事、领导及家长的关系, 建设情感文明, 共同创造职业幸福感。

本世纪之交, 国家明确提倡以人为本, 教师开始在乎自己的权利, 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被认可及评价是否公正, 所以局长、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 应给教师赋权, 在管理评价上考虑教师个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教师之所以没有价值感, 就是因为没有被赋权。校长要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 听取他们的积极合理化建议, 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并能开发课程, 设计出适合校情、地情、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善于创造良好互信的教育文化环境, 我所知道的, 有的学校校长带领全校职工排演老舍先生的戏, 戏排出来了, 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平等、民主、协调、自由等问题也随之得到好的结果。

人和人是不同的, 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方式, 创造条件, 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存在感与价值感, 焕发出生命力, 发挥特长与优势。人的能力是一种需要激发的潜质, 不是固化的东西, 教师的潜能需要被激发、被欣赏。教师的职业生涯很漫长, 这就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反思与调整自己, 实现职场中的道德成长与磨砺, 而情感表达是一个切入口。

总之, 教师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依靠“内质性”支撑的工作, 只有内质性才是根本上匹配于道德性的。我个人认为, 教育政策取向、教师管理理念方法、教师评价工作等要朝向内质性方面, 少一点简单化的评价与干预, 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 多读书, 多观察、倾听孩子, 有更多闲暇陪伴家人和自己的孩子, 也有时间锻炼身体。

所说的绿色, 其实就是协调、可持续, 为了实现协调和可持续, 就要多元与开放。其中, 开放是最重要的, 没有开放就没有多元, 也就不可能协调, 谈不上创新。

中国教师:您说过教师创新的关键在于敏感于生命的发现, 2015 年10 月, 南京九中90 周年校庆“博雅讲堂”活动上, 您做了题为“教师素养和学校发展”的发言, 希望教师做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您能说说如何才能做一位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吗?

朱小蔓:要想成为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 要通过锻炼和读书来实现。比如, 可以通过工作坊、朗诵、观摩、观影等方式, 在表演艺术中, 进行语言表达和身体动作训练, 了解如何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更恰当。教师要学习识别面孔、体态与内心, 了解在课上自己的身姿、语言、表情如何才能最有利于抵达学生的内心, 善于思考应对和调适的策略和方法。我们不仅要在知识、方式上培训教师, 还要引导他们开展行动研究, 提倡自我研究, 调整自己的行为。

现在, 师范教育在这情感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 职场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关注与提醒。微格教室训练会涉及一些, 如表情与手势方面, 但教师不进入职场, 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 更长期的锤炼还在职后。

中国教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乡村教育, 您曾主持“教育与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科研课题, 多年来经常深入一线农村学校。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 您有哪些思考?

朱小蔓:我曾多次参加了教育部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专家咨询, 这个计划有几个亮点, 其中提到, 到越偏远的地方给予的福利条件越有倾斜, 而不是说只要到农村就可以多拿。越偏僻越艰苦的地区, 教师的福利条件相对更高, 这比以往的政策相对公平。对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一定要求论文、英语……总的来说, 我们要给予乡村教师特别的关心。乡村教育思想也是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与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

但乡村教师考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们的后代, 要不要成家立业、生养孩子。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有不同的构成, 其中起基础作用的是土生土长就近在本乡本土工作的教师, 要特别鼓励他们, 给予他们安心工作的条件, 使他们夫妻一起, 孩子在身边, 一家人可以团聚……对于几年内支持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永久待在农村。要很好地发挥特岗教师的特长, 最近我在四川阆中看了他们的乡村学校, 做到了大面积、成片地发展均衡, 没有明显差距, 这很不容易。他们很好地发挥了特岗教师的专业特长, 使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各具特色。乡村孩子有特长, 很自信, 特岗教师很有成就感。对于乡村教师, 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满足方式, 要进行分类的、多样化的细致管理, 使人尽其才、各有所得。

我希望慎用农村薄弱地区、农村教师弱势群体等称谓, 这会给人一种暗示。其实, 乡村教师并不是弱势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所长与特点, 完全能够利用乡土资源与优势做出有特色的乡村教育, 要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认可与承认。中国文化有一些自己的伦理特点, 比如:在乎他人评价、恩恩相报、看重家族荣誉等, 因此, 要重新命名乡村教师, 让他们发声, 有展示的平台与机会, 参加多样化的培训, 走出来见世面, 得到鼓励, 提高自信。

采访手札:

到朱老师家才知道, 年近70 岁的她, 身体不适已有好长时间。在采访的过程中, 她吃了一次药, 数次持续地咳嗽, 让我们于心不忍, 心中自责。后来, 朱老师告诉我们, 近期她推掉了好多事, 本也不便接受我们的采访, 看到采访话题中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话题, 才应允的。采访中,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静静听着, 听着这位热忱、坦率、对教育怀着赤子之心的长者, 时而动情, 时而深思, 时而忧虑地讲述着……不知不觉天已黑,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 “不要你的金, 不要你的银, 只要你的心”。这位把心全都给了教育的长者, 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在她心中的分量。

用心做教育 篇3

一、改变交流方式,真正走近孩子

影片中的罗恩·克拉克一出场,就看到了一名被体罚的学生——他站在垃圾桶里。男孩说因为老师说他学不会,应该像垃圾一样被扔出去。克拉克听后,并没有“语重心长”地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和男孩子做了自我介绍,然后似是漫不经心地说:“我很健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了。”男孩子说出了克拉克的名字。克拉克显得很高兴:你不是学会东西了吗?于是把男孩子从垃圾桶里抱了出来。想想自己,有一次,经过一个教室的门口,看到了一个孩子站在了门外,我于是走过去问孩子:“你怎么了?”孩子看了我一眼,没有回答,“是不是惹老师生气了,要听老师的话。”孩子还是看了我一眼,没有回答。孩子不愿意跟我交流,为什么呢?我反思是因为我没有把自己的身份放低,我还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询问他,而不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真正关心孩子,做教育要真正地走近孩子,关心孩子,孩子才愿意和老师交流。

二、家访,做好教育的前提

克拉克开始家访了。胡里奥,一个顽皮的单亲家庭孩子,而他的妈妈在14岁就生了他;班德莉娅,一个印度女孩儿,喜欢读书,但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也让克拉克无语;美莎卡,一个12岁的桀骜不驯的女孩,却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在增进和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和联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班有一个孩子,她比较内向,到班级里以后,跟孩子和老师都不交流,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拉拉我的衣服,手指指,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三周岁的孩子对于简单的语句肯定是会说的,这个孩子各方面看起来都很正常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高文化的,对于我们的到来也很热情,很健谈,按照道理,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应比较强的,在和父母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家长工作很忙,没有什么时间来陪孩子,孩子一直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的。从奶奶照顾孩子的行为中,我发现孩子基本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孩子一指奶瓶,奶奶还没有等孩子开口,奶奶就说:“宝宝要喝水了!”“宝宝要吃青菜了”……我把孩子在幼儿园不愿意多交流的情况和家长一说,家长也反映他在家也不多讲。爷爷奶奶“剥夺”了孩子多表达的机会,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爷爷奶奶就能领会,孩子基本就不需要多用言语来表达,当然,手势和眼神对于孩子来说更简单直接,孩子肯定选择后者。和家长沟通,通过家园配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家长,能更好地、更加全面地对孩子进行了解,家长对老师也会更信任,对家园共同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共同制定班规,让教育更直接

克拉克的第一课,是把制作的“敢于梦想,勇于做梦”的牌子挂在了乱哄哄的教室内的黑板上。1.“我们是一家人”。2.我们互相尊重。3.进出教室都要排队。克拉克总是用自己的办法去守护班规。

中国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指的是为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保证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对幼儿行为给予的一种行为规范。在制定班规上,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在新学期刚开始,我就会我孩子们一起来制定班规。班规的制定,教师要了解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平静、柔性的心态和眼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去关注和理解幼儿在特定的时间及空间中所出现的违规行为,探寻幼儿违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注视经常表现出违规行为的幼儿,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对这些幼儿的理解、信任和关怀,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倾向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抑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在制定班规时,奖励必不可少,比如:在“读故事时间”为老师选择一本书;做老师的小助手;成为一个游戏的领导者;在集体时间时,和老师坐在一起;在排队时成为第一个等等,这些是小孩子们非常想得到的“奖励”;惩罚—定要制订得具体、合理。如果惩罚太轻,起不到警示的作用,过重会导致小孩子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恰当的惩罚让小孩子打心眼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坦然地接受惩罚,而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当小孩子的过错较轻时,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面对错误,给他们弥补过失的机会,从而培养小孩子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任的态度。

四、巧妙应用方法,让教育更有效

我们面对的孩子,不像克拉克那样的顽皮,我们的孩子天真、可爱,充满了好奇,我们在活动中肯用心,孩子肯定会收获很多。如:每天的晨间点名活动,晨间点名能够让我们知道每天来园的人数,通过我们的观察,也能知道孩子早上的一些状态,每天教师叫名字“XX”,孩子叫“到”,孩子觉得没有意思,就会不注意听,影响活动的效果,于是,我应用一点点其他的方法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让孩子说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说一个喜欢的成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只要我们在课堂中肯动脑,愿意为幼儿付出,那么孩子会得到很多。我们才能做到真正地爱孩子。

克拉克的成功,是他对孩子充分信任、充满信心和他对梦想的追求、敢于挑战的性格分不开的。无论怎样顽劣的孩子,在他眼里,都能找到闪光点。他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孩子的优秀,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克拉克永不言弃,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让我们都用心做教育,这样不光孩子,就连自己都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在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学校全体教师来到学校参加业务常规互观互学互评活动,这项有创意的全员参与的活动我们已经连续举办几年了,既公平公正,又互观互学互评,很有意义。我们业务常规检查总共有十来种:课时备课与反思、单元备课、各种课堂作业和实践作业以及单元试题以及高年级的作文批改、教育小故事、教育随笔、读书体会、教研记录、听课笔记、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理论学习笔记等。

上午八点,我们全体教师准时地来到报告厅,赵校长和牛主任布署完分工后,我们小组检查全体语文老师的教育随笔,通过对语文组全体老师随笔的检查,看出大家对工作认真细致的态度和高度热情,充分地体现了老师们对学生、对班级的浓浓爱意,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金海岸的老师们真的是用心在做教育。

绝大多数老师非常认真,篇幅多,而且有的老师写得也长,内容丰富,涵盖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新教育、读书心得、家校沟通等各个方面,能联系本学期的工作实际,信手拈来,文笔细腻,条理清楚,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一二年级的老师较为突出。这次随笔最多的有牛主任,本学期共写113篇,摘选了28篇上交,牛主任的勤劳我们都知道,看看她的博客就知道她写了多少了,这28篇篇篇结合学校和教学工作实际,体现出对工作的高度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以下表扬的老师在这里就不公开了)。

很多老师能结合学校和自己管理班级以及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写出自己的工作感悟和教育感悟,用心撰写,充满智慧,并理论联系实际,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孩子们的爱意,还有的老师把新教育的理念理解得深刻、透彻,运用到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中,虽然有很多老师没有评上优秀等级,但绝大多数老师通过写随笔就能看出是用心在做教育,很多随笔都是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的小事,但处处体现出老师的管理智慧和对学生的浓浓爱意,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从中看得出我们的老师真的很敬业,我们真是一群默默奉献的辛勤园丁,老师们真的很伟大,毕竟光随笔一项一学期就得付出不少,我写的随笔我看了一下字数,有三万多字,这还不包括我博客上的其他文章与图片,不包括我的读书体会和教学反思,不包括写的各种总结,都算起来,一个学期得写多少字?

用心做教师心得体会总结 篇5

故人云:“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我对古书读得很少,自然也谈不到知天下事。却读了一些现代人的书,对现代的事倒也略知一二。其中大多是教育类书籍,从教育理论到实践都有涉猎,在这些书籍中,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从他的教育故事中得到了启发,从他的思想中寻求着支柱……

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也是对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观点的另一种解读,李开复告诫中国青年朋友“人人都能成功”,要“选择自己的成功”,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均衡自己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从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理想、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李镇西老师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个教师的做法。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他把想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化为: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对此,我想到了自己,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应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因为爱心滋润童心。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常有困惑与迷茫的时候——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所作所为,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李老师对“优生” 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思想改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让“优生” 更优和引导“后进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以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让我深深折服。在教学中,我也总是能遇到让我气急败坏、大动肝火的学生。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却是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 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深深懂得了:“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也不知道我将来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至少现在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尽心去做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用心做教育的演讲稿 篇6

回顾一学期来走过的路,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收获着欣喜、快乐、成熟。

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谈一谈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心与心的交汇 以心呼唤心,以爱交换爱,在信任中得到心与心的交汇。

开学第一天,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你喜欢怎样的班主任?”的调查,孩子们说“喜欢有爱心的班主任!”“喜欢温柔的班主任!”“喜欢字写得漂亮的班主任!”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做一名智慧班主任!做孩子们的榜样!”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时刻刻,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要学生做到的,老师先要做到”。

同时我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喜欢有智慧的老师,我一定努力去做,老师也希望你们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守规范,自信的孩子!”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能够主动捡拾废纸,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不用说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于是,我从小事抓起,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利用班队、晨会让全班同学讨论,明确小学生应做到哪些,不能做哪些。

在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的上放学安全,住楼安全作为重点。

在校园内乱跑、跑跳楼梯、楼内打闹、爬窗户等作为班级的禁忌。

在班内开展“得星评优”活动,谁先得到五十颗星,我就写一个纸条让家长满足孩子的一个合理要求并作为班级评优的条件。

三、注重班干部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得力的助手班干部。

开学的第一周,我就选出班干部,选了班干部以后,我就有意识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

如何管纪律,如何组织早读,如何出操,如何督促值日生扫地等。

开始的几个星期我常常在旁边指导,直到班干部和学生习惯形成自觉的行为。

因此我班学生在日常常规方面都做得有进步。

例如:放学排队总是很有秩序,课桌椅摆放整齐,每次集会做操都很有精神,做到“快 静 齐”。

每个学生都具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根据低年级班级管理的需要我还做到了“三勤”——“脚勤、嘴勤、眼勤”。

脚勤就是要经常走到班级学生中去多与学生接触,多跟班进行督促检查。

眼勤就是要多观察学生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当学生有异常时要及时地了解、帮助他。

嘴还要勤,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尤其是我们是新学校,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必须要跟学生多沟通交流才能更快地了解他们,我经常利用课间与他们聊天,有时候孩子们会说说家里发生事,有时他们会说说喜欢做事情……这些谈话内容在我看来虽然比较稚气但却拉近了我和学生间距离。

尤其是那些问题孩子也敢敞开心扉跟我谈话。

五、平凡琐事暖人心

但我能给他们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我试着从平凡的琐事中温暖他们的心。

当一个调皮的孩子,随手将地上的粉笔捡起来放在讲桌上;一个语文成绩平平的孩子在讲话中用了一个很贴切的词等等,我会及时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火花,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表扬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的心理需要,任何人都渴求得到别人的赞扬,“问题”学生更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

工作中我收获着欢乐与成功,也有不足之处:在教育培养班干部方面。

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能力还不强,由于这种种原因使我没有完全放手给孩子们更多充分发挥的机会,以后的工作中我将逐步由扶到放,培养建设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在班主任这条道路上,我也有过迷茫和困惑,尤其是学生卫生保持不够好,同学们随手扔纸的习惯还没有改掉,只能随时做补救工作,打扫,但这并不是不是长久之计,还希望在座的老师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用心做一碗教育“清汤面” 篇7

这位有着孩子一样灿烂笑容的教育工作者,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乐山一中担任班主任,1998年出版著作《爱心与教育》,该书一出,一时间洛阳纸贵。在这部用爱与时光写就的教育著作中,他记录了许多教育生活细节,让人过目难忘。

学生伍建由于父亲突然离世、家境贫寒,准备辍学。李镇西带领一群学生,带着大家的捐款和许多生活用品,用半天时间跋涉十几公里山路,来到伍建家所在的小山村。李镇西看到伍建正在地里做农活,他就和学生们在田埂上站成一排,冲着伍建齐声高喊:“伍—建—你—好!”伍建的眼泪夺眶而出。15年后,这个“成绩较差”的山村孩子,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在这样一本用爱浸润教育的著作里,记录着李镇西对学生形形色色、不同方式的爱。这里,有时爱如春雨,润物无声;有时爱如洪流,荡涤灵魂;有时爱如闪电,刺破顽疾。这种爱不是老母鸡式的滥情,而是智慧之爱、点睛之爱。书里不是文学家对生活的幻想与演绎,而是用完全不亚于文学家的笔力,对生活的归纳与提炼。由于书中的一切都来源于真实生活,因此能格外打动人、感染人。

无疑,是爱带来了幸福。因为这样的著作和这样的行动,李镇西屡获殊荣。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但是,幸福的青鸟总是飞来飞去——爱是容易的,也是艰难的;爱一天是容易的,爱一生是艰难的。

2000年,42岁的李镇西重新启程,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顺利完成博士学业后,他去了一个工作悠闲、待遇不菲的研究部门工作。

不少人认为,教而优则研,就如学而优则仕一样,研究教育将成为李镇西的职责与使命。甚至还有人认为,教育家当然应该在书斋里做研究,而李镇西无疑是一位教育家。

谁也没想到,没过多久,李镇西就从研究岗位回到了教育一线,担任了一所学校的副校长。到了2006年,他出任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后,就扎根于这所学校,一直做到2015年,做满了三届。领导还希望他“继续干十年”,可他坚持不愿被特殊对待,按照组织规定而卸任。因此才会有记者在采访李镇西时指出:“在一个理想式微的年代,他如何能‘三十年不跑调地把一支歌唱到今天,却依然过得很自在?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不是吗?”

的确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在现实中,既保有对教育的理想,又坚持对理想的追寻,在获得成功之时,又赢得满满的幸福?李镇西的独家秘诀极其简单——上课。

尤其在《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一节阅读课上,最能体现出李镇西对上课的一往情深。

早在1988年,李镇西在一本《外国小说选刊》上读到一篇短篇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吃面的母子三人,贫困到大年夜只能用一碗清汤荞麦面来迎接新年,却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一直坚强地努力着;卖面的夫妇二人,善良地为顾客的一碗面里多加面条、藏起涨价的价格牌,给落魄的一家三口以最大的尊重。历经14年奋斗,走出了困境的母子三人再次在大年夜来到面馆,和店家以及满店的客人们分享了如今的幸福。

这篇文辞精美、充满温暖的小说,深深打动了李镇西。当时,正在教高中的他立即和学生们分享了这篇小说。看到学生们为文章感慨,李镇西更是不由得感叹:“这篇文章要是能够入选中学教材,该有多好啊!”

没入选教材,李镇西自己把这篇小说“变”成了教材:从那时开始,李镇西与每个班的学生分享这篇小说。没想到几年之后,这篇小说真的被选入中学教材的辅助读物中。李镇西非常高兴,给学生们读得更有劲儿了。

李镇西一直认定,在需要爱的时候,如何帮助学生们感受爱、创造爱,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所以,在担任教师的那些年里,他一直与所有学生分享这篇小说,他希望把这篇小说中蕴涵的爱、尊重、善良等种子,在阅读中坚持不懈地向学生们播撒下去。

在李镇西读完博士离开教育一线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尽情阅读各种文章,远离了教育一线的繁杂和琐屑,这种教育研究生活是被许多人“艳羡”的。但也正是在这种“高高在上”的日子里,李镇西觉得自己的精神在萎靡,日子在失色。没过多久,他就主动离开了教研岗位,到学校担任了副校长,后来又到了武侯实验中学担任校长。

重新回到教育一线,李镇西就像鱼儿回到了水中。但从前他可以只管教学、教研,可以和老师真诚相待、和学生平等相处,现在他却是一校之长,必须率领教师团队共同进步,工作性质似乎注定了他只能从课堂中悄悄撤退。为此,李镇西向上级主管部门主动请求配备能干的书记、执行校长,共同组成得力的领导班子,而他自己仍然忙里偷闲,捧起《一碗清汤荞麦面》,继续上着课。而且,当上校长之后,他的课上得更加五花八门了:自己独家开设的选修课,要上;课改中遇到难点的课,要上;每一届新生入学,这节特殊的阅读课《一碗清汤荞麦面》,当然也要上……

“我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家长们大多忙于生计,没有谁会给孩子们讲这些故事。我应该给学生们补上这一课。而且,用这种方式和学生一起讲这样的一节课,真是一种享受!我享受那样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或者开怀大笑,或者泪流满面……这时候,我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这比一会儿应付这种检查,一会儿被那个人物接见更有意义。我真是觉得当一位老师好好上课,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尽管做了校长,我还是这样一节课一节课地讲了下来,我觉得,我把时间用在了最该用的地方。”今天的李镇西回忆起自己上过的阅读课,仍然津津乐道。

其实,上课和上课还不一样。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讲个故事,倒还容易。李镇西却希望这样的一个故事沉淀进学生的生命中,这就不简单了。为此,李镇西会在课前尽量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在上课时更是全神贯注捕捉着学生在每一处细节上的反馈,争取抓住每一分钟,通过声音、通过表情、通过动作,努力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故事中,传达到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常常一节课下来,他的精神无比亢奋,身体却疲惫不堪。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上着《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阅读课,简单而执着。正如李镇西把自己的教育追求定义为“朴素最美,幸福至上”那样,他一直在用心做着自己美味的教育“清汤面”。

传播爱的过程,正是让自己获取爱的力量的过程。因为一直看着学生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所以,李镇西也有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他与学生分享着爱,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与快乐。从1988年开始,到2015年退休,只要在学校里工作,无论担任教师还是担任校长,李镇西始终坚持为身边的学生们端上“一碗清汤荞麦面”。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这一课上了数百次,直接听课的学生近万人。

所有见过李镇西的人,无论是听过他的讲座,还是人群中用心地多看他几眼,都不得不承认:扎根教育一线的李镇西,笑得如同孩子一样。李镇西在追寻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在用心做着一碗教育“清汤面”,也由此赢得了孩子们纯真的信任与自己内心的幸福。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用心做教师 篇8

一、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平时表现怎样样,即使有不少毛病和缺点,上课有多么调皮,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都应要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带给法杖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方华局长在班主任培训时也谈到了尊重学生,讲到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奖励,即使是后进生,也有自尊心和上进心,

教师就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愿望,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用孩子乐于理解的方式激发其进心,以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也是尊重他们的表现,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孩子学会感恩。教育他们勇于承担过错,做一个诚实的人,并知错改错。

三、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正如方局长题目所说《一个好的班集体,一定不是"管"出来的》。教师要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作为一个对学生教育的身体力行的教育者,以心灵赢得心灵,首先要求教师有爱心与童心。爱,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缺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万万不能的。教师的爱如何播洒在孩子的心中,则需要教师们拥有一颗童心,特别是我们小学老师更应该具有一颗爱学生的童心,寓教于乐,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四、让班级"活"起来。让学生做一个快乐的人,首先要看班主任是否做好了表率,"活"起来了没有。由于班主任的精神面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因而要求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质,要乐观、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班主任的"活"才能带动整个班"活"起来。因为在潜移默化中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已经深深影响着学生。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 篇9

——2013年度述职报告

李启胜

曾经在微博上读到作家路遥这样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初恋般的热情是指人对某件事能一直抱有初恋的感觉,也就是一直都感到很新鲜,不会厌倦,从而才能持之以恒去认真做事,而宗教就如信仰一般,即使挫折了,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与信仰,相信自己。我想教育也是如此。

2013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年又是忙碌之年、辛苦之年,也是安全之年、丰收之年。尽管学校管理头多事杂、付出颇多,甚至有时身心疲惫,但回味历程,感受着学校的人和事,心里却流淌着快乐和幸福。

一、坚持学习,厚实自我学习是我生活工作的一种状态,学以致用,学以创新,学以创精,使我心怀学习热情,永葆工作激情。我常勉励自己向书本学,向领导前辈同事朋友学,向网络学。听领导报告,我总爱“反绉”咀嚼,外出参观学校,我总爱携带相机,随时记录他人亮点。我爱读书看报,喜欢在网络上阅读名师日志,爱逛教育论坛,喜欢浏览中小学教育网站,吸取营养,丰盈自己、厚实自己。借助网络,我认识了解了朱永新、李镇西、窦桂梅、任小艾等教育名家,主动吸纳了一些名家名师的前沿教育理念和思想,通过网络我了解了杜郎口、洋思、东庐、梅岭、后

六、许市等名校的管理精髓,掌握了名校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金钥匙,为我校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二、履职尽责,追求极致

担任中学副校长职务,分管中小学业务工作,担任工会主席,兼任严坪小学校长等工作,尽管点多面广,工作事务繁杂,但我立足岗位,演好自身角色,以“到位、补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为原则努力当好校长助手,努力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绩。一年来,除了开会、下校、参与业务活动,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周日到周五住校,坚持日夜办公,努力做到今日事情今日毕,重大事情亲自过问、督办。因此我的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到深夜。

工作中,本人着力营造团结干事氛围,千方百计调动行政、教师工作积极性,精心谋划,不折不扣地做实每项工作,项项工作有布臵、有落实,“落实”二字成为我校各线工作制胜的法宝,因此也打造了一支有超强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的卓越团队,上级下达的每一个文件、每一项工作均能在我校得到落实。如本人牵头负责的2013年度均衡教育迎长沙市检查、迎省检、迎国检的资料建设工作,工作细致、数据准确、资料规范完备,得到市局督查组高度肯定,在市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会上,我校被评为“义务教育迎国检先进单位”。

三、精心管理,提升质量

一是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中学对全乡教师统一印发了《教师常规手册》,人手一册,对计划、备课、作业、辅导等进行了细化要求,主持规范编写了《教师成长手册》,对教师成长规划、观课与议课、小课题研究、读书活动、业务学习、上研究课、教研成果等进行了细化要求。二是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的督导和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形成通报、整

改要求及时反馈到各校各教师,并注意跟踪整改。2013年中学班子成员下小学指导已达160多人次。三是坚持组织好每期一次的学业考试,实施了质量评价,中学拿经费进行奖励,奖金与奖励通报一并下发到校到人,大大提高了教师质量竞争意识,有效促进了我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13年度我校中考质量评价为全市第三名,被评为质量优秀单位;八年级联考评价进入全市前十一名,被评为八年级联考评价质量优秀单位。在2013年12月3日的浏阳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再获两块“质量优秀单位”锦旗。

五、抓实研训,服务教学

一是以校本研训为依托,将名校经验,通过讲座、课例观摩等推介给全体教师,内化为教师个人思想,让名校课堂教学模式深入人心。如2013年下期组织中学全体教师到社港中学学习了新课改经验。二是根植课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紧扣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任务,以“立德为先,能力为重”为指导思想,制定课改实施方案,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践行反馈—导向—互探—展示—检测—评价的六步教学模式,重点研究学习小组的建设、组织和评价;重点研究导学案的编制与应用。三是以课堂教学评优为契机,组织全乡教师全员参与赛课。通过说、授、评、思等环节,进行校本教研,切实发挥本土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有效加强了区域范围内校际同事之间的交流切磋。2013年度组织小学教师参加第17届课堂教学评优,初赛全员参与,通过观课议课,促进了全乡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选派吴婷、杨澧两位教师参加市级决赛,均获一等奖。在四天的市级决赛中,我乡共派出32人次参加观摩,所有观课教师均上交了课堂评析。

教育的担心与用心-教育心得 篇10

在学校做班主任工作多年,开过无数次的家长会,接触过各种类型的家长,而近年来,愈来愈感觉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并且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则担心越多。

这是一个女生,她是以中考全县第一的成绩被我们这所省重点高中录取的。在我跟全班同学的心目中,她基础扎实,勤奋踏实,自律自勉,成绩也是出类拔萃。然而就在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里,她的父亲却语出惊人:“我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全校前三名,而进入高中以来,几次考试都在二三十名徘徊。我为她感到惭愧,在这里我替她向老师道歉,向班上同学道歉,她辜负了我们大家对她的期望……”会后他特意找我,找各科老师交谈,问询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的作业,孩子的交友,甚至谈到了某门功课的学习方法……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家长,孩子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从他的言行中我读到了太多的担心,而且这些担心让他焦虑不安,甚至有些神经质,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盘问。我想象孩子知道他刚才发言后内心的感受,想象他在家里给孩子的压力及压抑,不由替孩子难过起来——这种种的担心已经成为了一种折磨,折磨着家长,也折磨着孩子年轻的心。

或许这位家长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代表了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现在教育不省心,现在的孩子太让人操心:孩子在家,担心上网看电视会影响学业;孩子在学校,担心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用心做,成绩不够优异突出;成绩优异又担心骄傲自满;担心孩子吃饭穿衣问题,担心孩子交友安全问题……真真是“家里忧、学校亦忧”,没个安心的时候。

其实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那时候父母孩子多,也忙于生计,谁又过多的管过孩子呢?能上学就上吧,好在那时候学费也不多;不能上学就回来劳动,没有过多的攀比,考好考坏,那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并没有太多的责备之心,种种的压力均来自孩子自己。而现在呢,社会发展了,进步了,生活富裕了,全社会也空前的重视起了教育,甚至把社会就业竞争的种种压力都提前转移到了学校,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学校成天考试排名次,孩子紧张,家长也跟着受累,哪里有一点点的轻松快乐可言?

诚然,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但是不是我们便因此而有了太大的压力,太多的担心?殊不知,这过分的担心会严重扼制孩子的天性成长,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

与其担心,倒不如用心:真正站在孩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多用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多看书,引导孩子多锻炼,引导孩子做一切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事情,甚至引导他不怕犯错,正确面对生活挫折……只要我们尽最大可能用心地在孩子心田播种上一切积极的,健康的,有意义的种子,并且用爱的阳光照耀,用信心的雨水浇灌,持之以恒,又何必担心孩子心田会荒草满地呢?

上一篇:关于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农行宣传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