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老龄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社区老龄工作的体制
合理的社区老龄工作体制是做好社区老龄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好适应社区发展现状的工作体制和机制,社区的老龄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在探索社区老龄工作体制上,我们认为政府老龄工作部门主要应发挥好政策的制定和引导;必要的资金支持;树立和宣传好典型,提供好的导向;履行监督和检查职能,督促落实等作用上。政府应力求发挥社区自身的积极性,引导老年人走民主自治路子,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完善为老服务系列化,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社区老龄工作的体制应该是:坚持在居(村)委会领导下,以社区老年人协会为抓手,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老年人民主自治为基础,以完善六个为老服务体系为任务,以实现“六个老有”为目标,社区单位和居民广泛支持的社区老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社区老龄工作应该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上。
**两区从建立健全社区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入手,探索建立良性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加强居(村)委会、党支部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由居(村)委会主任、书记或副主任主抓老龄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完善社区老年中介组织,当作社区老龄工作的载体和抓手。东城区由居委会主任主抓老龄工作,由居委会下设的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委员会负责老龄工作,由专职主任分管老龄工作,由老年人协会具体做老龄工作。顺义区由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分管主抓村老龄工作,由老年人协会具体做老龄工作。两个区形成了党政领导、中介组织运作、居民广泛参与、依法自治的工作机制,为社区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时,也注重社区老年人协会的建设,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两个试点区有300多个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都已经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并制定了协会章程。这些社区中有2/3的老年人成为协会会员。社区老年人协会的负责人由老年人直选产生,在居(村)委会的领导下,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自治形式,在开展居、村的老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居(村)委会和老年人协会之间形成了“指导但不干涉,支持但不包办”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相互支持、互相补充的作用。社区老年人协会定期召开老年人代表大会,听取老年人意见,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代表大会反映的问题和重要事项,及时向居(村)委会反馈,由居(村)委会研究解决,老年人协会具体监督落实。在试点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了老年人协会办公地点和经费的问题,有力地保证了协会正常开展工作。试点实践证明:老年人协会是加强社区老龄工作的主要抓手,通过老年人协会能把分散在一家一户中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形成一支积极健康的力量,成为居(村)委会的有力助手,成为居(村)委会与老年人沟通的桥梁,成为凝聚老年人参与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通过这种变革,为社区老龄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后盾。
二、社区老龄工作的原则
我们认为:社区老龄工作原则应该围绕“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指导方针去研究,这些原则应该是我们党有关老龄工作政策落实的保障,必须体现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地说,社区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社区老龄工作应该处处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提高去开展。二是坚持依法自治原则。要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依法参与自身的管理,成立老年人中介组织,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三是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社区老龄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四是坚持党政主导的原则。党政部门应在社区老龄工作中发挥政策主导、资金保障、典型示范和行政监督的作用,确保各项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三、社区老龄工作的任务
(一)建立有社区特色,功能齐全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体系,为社区老龄工作的开展搭建舞台。两个试点区对建设齐全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都做了深入的探索,东城区的社区居委会依托“星光计划”,加强了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增加了其他配套设施,拓宽了设施的服务功能,形成了集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所、日间照料室、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老年学校等为一体,具备养老、医疗、健身、教育、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老年福利服务设
施体系。顺义区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投入了1600万元,启动了农村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六三工程”,建设了健身室、图书室、棋牌室、台球室、洗浴室、理发室和室外健身场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村老年学校。该区已有100个村达到了“六三工程”建设标准,农村的为老服务设施焕然一新。在加强建设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逐渐建立起制度化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大幅度提升了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总之,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是开展社区老龄工作的平台,是社区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结合社区老年人的需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不断完善。
(二)建立和完善为老服务队伍和社区老龄工作制度,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多年来,我市形成了四大类型的为老服务队伍。即: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伍;党团员、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社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为老服务队伍;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队伍。这些队伍是我们开展社区老龄工作的主体和帮手。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挥好他们在社区建设和老龄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需要加强建设。一是要完善各项为老服务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老年志愿者服务手册,制作并统一佩戴老年志愿者徽章开展服务;二是要走社会化运作方式,利用市场调节去扩大服务内容;三是要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两个区都依靠各自特色的老年群众组织,加强管理,综合利用社区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为老服务工作。
另外,要使社区老龄工作有序健康开展,还需要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制度建设。两个试点区实行老龄工作制度上墙,服务措施公布,让老年人监督落实的方法很有成效。顺义区制定了农村社区老龄工作十三项基本制度,建立农村老龄工作档案一卡一表四册七簿。两个试点区都重视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居(村)委会全部配备了电脑,部分社区实行了电脑办公,使社区老龄工作信息渠道更加方便快捷,老龄工作管理科学化。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的社区老龄工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完善为老服务体系,落实六个老有,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为老服务是社区老龄工作的重点内容,要坚持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以实现“六个老有”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多办实事,形成了社会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维护权益、精神慰藉六个为老服务系列。
一是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做到应保尽保。建立特困救助制度,采取政府、社会、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救助办法,保障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是要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水平。东城区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了服务热线。利用社区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小时工、请保姆、送餐、送奶、护理等内容多层次,形式多样化,有偿、低偿和无偿的服务,各社区还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设立老年餐桌、理发、洗浴、代购物品等一系列的生活服务项目,发动社区志愿者对特困、孤寡、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实行单向与双向,集中与日常定人入户包户,固定与灵活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的困难在社区得到及时的帮助。
三是要健全社区医疗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派驻全科医生,实行综合医疗服务。对老年人实行“六优先”和医疗优惠政策。社区卫生站应为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和健康档案,建立起慢性病跟踪服务册,定期对老年人进行体检、健康咨询服务和必要的医疗检查,建立巡诊、出诊制度,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提高了社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要广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通过丰富的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努力吸引和凝聚老年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市已培训了7000多名社区体育健身辅导员,在他们的带动和组织下,各社区都举办了老年人运动会、合唱、书法、健身舞(操)、新秧歌、时装表演等多种比赛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组织不够严密,品位和质量有待提高。
五是要重视老年教育,大力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利用好社区老年学校和老年课堂,开展老年法律、营养膳食和健康知识教育,结合形势加强了老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老年人的政治觉悟。东城区十分注重维权网络建设,在区一级设立了“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在街道设立“法律咨询服务部”,在社区设立“法律谈心站”。顺义区充分发挥村老年人协会和人民调解员作用,积极开展老年法律服务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居、村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心理咨询、谈心聊天服务,及时了解和排除老年人的郁闷,帮助老年人处理家庭纠纷,提供精神慰藉。这些都是我们在试点中积累下的成功经验,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激励机制,推进社区老龄工作深入开展。开展社区老龄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要建立良性的激励表彰机制,推动社区老龄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加强领导, 完善老龄工作服务机构
老龄工作作为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开展社区老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完善的服务机构。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监督部门, 在明确领导职责, 认真落实工作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密切协作, 认真开展工作, 并由监督部门对本地老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努力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使老龄工作的开展扎实有效。此外, 要不断完善老龄工作服务机构。当前, 老龄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基层负责老龄工作的人手紧张、资源匮乏, 原来服务机构的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老龄工作的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服务机构, 才能缓解当前老龄工作的压力, 更好地服务老龄工作, 将老龄工作办好办实。
二、完善制度, 加强老龄工作社会保障
完善的制度是更好地开展老龄工作的基本保障。加强老龄工作制度建设, 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环境, 推进老龄工作的全面发展。要在全社会中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此外, 要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资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地方政府要通过调查研究, 拟定符合当地情况的老龄工作制度, 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积极参与研究老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 进一步支持老年福利事业发展, 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制度建设的需要, 调整资金结构, 加大投入力度。
三、维护权益, 健全老龄工作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法律保障体系, 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龄工作机构要认真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 要加强在老年群体, 乃至全社会中相关法制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积极开展普法工作。在积极引导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权益维护的关注度和自觉性, 切实做到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此外, 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帮扶, 健全老年人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制度, 建立法律帮扶工作站或法律咨询中心, 通过工作站或咨询中心更好地开展普法工作, 并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人提供法律援助。
四、全民动员, 构建老龄工作社保体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龄工作应从实际出发, 调动社会力量, 依靠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由于传统的福利化机构式养老, 造成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不足。因此, 地方老龄机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除了在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老龄工作的大力支持外, 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此外, 还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使老龄工作真正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逐步走向社会化养老。
五、丰富生活, 开创老龄工作全新局面
地方老龄机构应丰富老年人生活, 提高他们生活的积极性, 培养老年人自信、自强、自立、自理的信念, 不断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城市社区应利用便利条件竭诚为老龄人提供服务, 要综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性、生活特征、生活规律等, 综合各方面优势, 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活动。如, 在社区开展红歌会、老年健康知识讲座、开办老年大学等, 以满足他们生理与心理需求,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满足老年人需求。此外, 要不断传播健康知识, 提高老年健身质量, 形成市、区、街道三级老年生活服务网络, 以期达到老年人老有所尊、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开创新时期老龄工作新局面。
总之, 老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做好老龄工作, 发展老龄事业, 任务重, 责任大。地方老龄机构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 严格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将老龄工作落实到位, 努力将老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老龄工作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抓住时机, 扎扎实实开展老龄工作, 努力开创老龄事业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传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J].求是杂志, 2010 (16) :48-49
[2]王正喜.关于做好老龄工作的思考[J].山西老年, 2008 (1) :36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区照顾;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G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6-01
一、研究背景
A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社区,而社区工作中老年社工又是工作中的重点。其中,该社区所在街道干部提出推行“社区居民自治”的工作理念。2015年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上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在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服务需求。而就社区目前的工作范畴和服务能力来看,并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足够的日间照料与精神慰藉。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基层社区治理,已然成为推进居民自治的关键所在。
二、相关概念定义与服务对象的分析
积极老龄化强调注重老年人的有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学者认为,积极老龄化是针对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三个层面而言的。对于个人来说,积极老龄化是指进入老年的人享有充实的生活(包括健康、安全和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帮助老人尽可能长期低不依赖他人,延长其余的健康期和自立期。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掘老年人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以便能让老年人在适应社会生活中更好的适应自我角色的转变。社区自治是推动居民参与中的最高层次与参与形式。是社区自我决定什么是本社区最重要、需解决的事务,应该何时展开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这种参与形式,注重“自下而上”的推动模式。社区参与的层次越高、越能够充分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
A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该社区工作主要以老年社会工作为主。该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因为老年人不知道参与的意义和价值。老年人的普遍文化程度教高,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在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除此之外老人们身体状况普遍良好,但经过社工人员发现老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不高,普遍反应晚年生活过于空洞乏味。
三、 服务计划
(一)前期计划。
1.社区走访调研通过听取社区汇报、实地走访、老人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服务相关信息和做出需求评估。2.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向A社区老人代表介绍活动形式和目的意义,征询老人意见建议,发挥老人在社区中的领袖魅力,获得老人的支持和协助。3.开展问卷调查,集中收集老人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经历等基本信息,重点评估小区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4.向小区老人代表详细说明工作的目的意图、服务开展的过程、进一步稳固专业关系。
(二)中期计划。
1.长期有序的社区照顾;社区采取居家照顾为基础,与街道合作开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并长期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库。除此之外,通过招聘和培训,计划一支多人拥有中级社工师、助理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中级护老员等从业资格的专业服务队伍。2.构建“三社联动”新格局,丰富社区自治主体;“社区 + 社区社会组织 + 社会工作者”三者之间共同发展来营建社区居民自治空间,通过增加居民自治主体来促进居民自治发展。其中社区是居民自治的平台,社会组织是社区居民的主要中介,社会工作者则是具体自治活动的推动人。社区在做关于社区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采用协商的形式而非仅仅是告知。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需求整合社区内外资源,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与技巧开展服务。3.构建邻里互助支持网络;开展小组,增强居民间互动关系;通过分享自我“积极老龄化”晚年生活,从而带给小组其他人支持,形成互帮互助的小组,构建积极有效的支持网络。4.大型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恰当的节日联合各方举办社区大型活动,宣传社区文化,营造有序、和谐、团结的社区氛围。通过大型活动,宣传公民意识和价值,也可以在活动中表彰和评比,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社区居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从而可以通过树立典范,宣传良好公民的行为。
四、后期结束
(一)评估。
第一,经费的报销。社工人员应主动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审核程序,在服务结束后尽快处理经费报销的事宜,另一方面也通过财务的透明来增强服务的公信力。第二,对服务资料档案进行及时归档处理。包括社区前期调研、中期方案执行和后期效果评估。第三,及时做出表彰活动。通过表彰激励服务人员,从而也能让其他志愿者或工作人员及时反思,并且对本人的工作有客观的评价。第四,对服务成效进行评估。主要包含对服务过程评估和服务结果评估。
(二)反思。
首先,开展活动方面应该注意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在开展服务时应该注重特殊群体的诉求,尽力让社区内所有的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自治中,都能在社区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在推行居民自治模式中,应该注重多方的协调配合。居民自治毕竟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非官方、专业团队,应该在推行中也注重听取和吸取专家意见、优秀社区典范的建议和经验。最后,在开始建立社区邻里支持网络时,应该不仅仅注重新支持网络的构建,也应该注重已经有的邻里关系网络,从而进一步强化和支持使之成为邻里支持网络,同时不断巩固已有的支持关系。
参考文献:
[1]梅陈玉婵,等著.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8.
[2]王树新.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2003.
[3]王育忠.关于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的思考.2010
[4]陈伟东.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第2期
[5]叶南客,陈金诚 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5 - 80.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
A 15-25岁B26-35岁C 36-45岁D46-55岁E56岁以上
3、您的婚姻情况:
A未婚B已婚C离异D丧偶
3、您的文化程度()
A 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中专D大专/本科E研究上以上
4、您拥有几个子女()
A0个B1个C 2个D 3个及以上
5、您是否和子女共同生活()
A 是B否
5、您的健康状况()
A需要照顾B 良好,可以自理C健康
5、您认为您所在的区域老龄化程度如何()
A还没有B一般C比较严重D 严重E 非常严重
6、您认为哪种养老方式适合现在的情况()
A 居家养老B 养老院养老C家庭社区养老
7、您对社区养老持哪种态度()
A 无所谓B不满意C一般D满意E很满意
8、您认为您现在所在的区域社区养老条件是否具备()
A不具备B具备C非常具备
9、您认为阻碍社区养老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观念B经济原因C两者皆有
10、您认为社区养老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A家庭B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C物业
11、如果每个社区配备一定的家政服务员/医疗服务员,你是否能接受他们的上门服务()
A 是B 否
12、您是否参加过社区的社团活动()
A 是B 否
13、目前您生活中的不便有()(多选)
A 没有不便B 就医不方便 C日常起居没有人照料 D 感到孤独E其他
14、您享受过社区的那些服务()
A没享受过B免费体检C家政服务D其他
15、请评价您的生活质量
A幸福B一般C 差
___社区筹建于2003年4月,位于城北区域,解放北路以东、大滩以南、东接河清园、南依环城河。社区总面1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9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2%。其中拥有6500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广场,25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900平方米的网球场,300平方米的休闲长廊。社区现有总户数1006户,居住人口约3100余人,居民小组38个,居民代表32人,文明家庭473户,学习型家庭203户,平安家庭968户,绿色家庭204户,助廉家庭41户,社区现有办公用房346平方米,活动用房170平方米,社区服务点5个,服务项目6个,社区建有“星光老年之家”免费为老年人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19人,已为89名老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社区还为老年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建立了助老志愿者队伍4支,成立老年协会、老龄工作领导小组,老年人健身队伍等组织,使辖区内老龄人能够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就能参加各项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经过几年努力,社区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四星级社区,省级科普社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绿色社区,十优文化阵地等光荣称号
社区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主要依托,老年人也日益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群体和重要参与对象。为进一步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几年来,我们___文章版权归文秘写作网作者所有!社区老龄工作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下,社区老龄工作开展的颇有成效,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老龄工作规范社区为目标,坚持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指导方针,不断强化为老年人服务意识,继续加大老龄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实现“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紧紧围绕“为老年人服务”开展工作。
二、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一是成立由社区主任、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其他工作人员和支委员为成员的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对老龄工作的领导、规划、协调工作;成立社区老年人协会,参与老年设施管理,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同时社区组织有特长有热心的居民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助老活动,帮扶特困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三、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自2003年5月,社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社区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并配备了各类文体设施,如乒乓球桌、棋牌、健身器械、电视音响,各类图书、报纸等。让社区的老年人能够在社区的活动室内读读报、看看书、走棋打牌、打乒乓球,使社区的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服务项目。
社区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重点,为社区老年开展各种服务。平时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不断强化为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加大老龄工作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为使社区老年人高高兴兴、健健康康度过新春佳节,1月5日社区与绍兴市第一医院联合开展了“健康迎新年”活动,第一医院的十多名专家医生来社区给老年人进行免费测量血糖、量血压、医疗咨询、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等。
2、三月份在学雷锋活动中,社区与各共建单位开展了“建和谐社区,志愿者进社区”活动,50多名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广场开展了免费量血压、法律咨询、医疗咨询、修自行车、电器修理与免费理发等服务项目10余项,服务社区老年人100多人次,深受广大老年人的称赞。在今年第十九个老年节来临之际,社区又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尊老、助老,构建和谐社区为民服务”活动,免费为7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打扫卫生等等,社区通过一系列的为老服务活动,营造了社区内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为使社区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社区还为7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由北海医院的医生每年为老年人免费体验一次,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医院医生还上门给他们检查。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积极发展老年人文体队伍,组建了社区老年腰鼓队、太极拳队、舞蹈队等十余支文体队伍,这些文体队伍经常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在今年街道举办的社区文体队伍大展示活动中,社区太极拳队获得了优秀奖。平时社区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如9月28日举办了“庆国庆,老年象棋比赛”、10月3日举办“迎中秋,老年书画展”等活动。社区还利用市民学校对老年人进行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培训,邀请市防治中心的陈恩慈教授讲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与老年人保健知识,邀请社区有特长的黄茂森老人为社区老年人讲有关花卉知识。
五、健全网络,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区建立了健全养老保障网络、医疗服务网络、生活照料网络、文化教育网络和权益维护网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低保补助金审请和发放服务、精神慰藉、社区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建立老年健康档案等服务,为开展社区老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六、创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要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重点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现在老年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随着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需求日益突出。因此,社区今后在开展老龄工作时,应当以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重点。把“六个老有”落实到实处。
2、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做好社区为老服务。现在社区中的老年人日益增多,一定要按照不同地区老年人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按序依次地开展为老服务活动,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参加社区的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参与率和受益面,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要活动适合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喜闻乐见,就有利于老年人积极参与,有利于对老年人寓教于乐,学中求乐。
3、要加强社区资源的整合,全面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继续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伸、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主要为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团、民间团队作用,增强凝聚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老龄工作质量;二是在内涵建设上。继续以服务为龙头,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不断满足需求,丰富内涵、提升档次;三是在外延建设上。继续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共驻共建、完善社区功能,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四是发展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服务促发展,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和关心老龄事业。
几年来,我社区的老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之,与其他先进社区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思想的过程中,老龄工作将会有新起点、新高度、新格局。社区今后的工作将会不断朝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迈进,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抓好服务 强化落实
全力推进新街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街乡2007老龄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新街乡2007年老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县老龄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抓好服务为依托,以巩固老年工作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六个老有”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尊重、爱护老年人,逐步实现了全乡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为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现和谐新街、平安新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
新街乡位于鲁甸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50多公里,距昭54公里,东与昭阳区苏甲乡布初村相连,南与鲁甸县龙树乡照壁村相接,西与昭阳区大山包乡相靠,正北与昭阳区大寨乡相偎。东北面与永善县码口乡相望,在坪地营村大庆素有“一脚踏三县”之地的美称,全乡地处东经103°2′至103°29′,北纬27°24′至27°32′之间。有国土面积113.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976米,最低海拔2078米,辖酒房、新街、闪桥、坪地营、转山包五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4235户18896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四种民族。新街乡属高寒冷凉山区,有耕地面积33508亩,牧草地15000亩,园地3734.1亩,有林面积850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34%以上,居全市有林面积之首,全乡粮食生产主要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以苦荞、燕麦、大豆为辅。海拔高差898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理环境极易形成冰雹、涝、干旱、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全年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5℃,平均气温12℃,相对温差33℃,日照时间125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210天,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加之地上无乡镇企业,地下无矿产资源,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全乡有60岁以上老年人数1420人,占辖区总人数的7.5%。其中贫困老年人340人,特困老年人1080人,汉族1373人,少数民族47人;60岁至69岁864人,70至79岁438人,80至89岁112人,90至99岁6人。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老龄工作体系,全力促进新街老龄事业发展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进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工作实践中,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举,消极养老与积极养老并举,以德养老与以法养老并举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计划,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新街乡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开展老龄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老龄人为本,把解决老年人日常所需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乡长担任组长、分管老龄工作的副乡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为副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和各村两委为成员的老龄工作领导组,落实了办公地点和办事人员,并设专人来管理老年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和全年工作计划,并把老龄工作经费2万元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了新街老年工作“三个到位”,即资金到位、场地到位、人员到位。
2007年3月26日,召开了乡领导班子老年工作专题会议,传达了县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2007年工作,于2007年3月29日召开了乡村社三级干部会议,在会上传达了县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乡长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个村民委员会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19份,定期召开老龄工作会议5次,检查、总结、部署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使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全乡老龄事业发展和“六个老有”的基本情况。针对辖区老年人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爱好广的特点设立了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医疗服务、文化修养四大类服务项目。
老年人协会是老龄工作的细胞,是各级党政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我乡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村,切实加强老年人协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老年人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明显增强,并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村主任兼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兼职专管,并由2—3人负责具体事务,并采取以老年人协会为核心,老年人协会、老年体协两块牌子一起挂的形式开展工作。一大批热心老龄工作、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村干部任了老年人协会的领导职务,形成了以离休干部为龙头,退休干部和老村干部为骨干,老年党员为先锋,社会老人为基础的基层老龄工作队伍。
三、发展老年服务设施、开展为老服务新局面
在老年活动室,配备了电视、VCD影碟机,实行免费开放,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对高层次文化生活的需求。还充分发挥有一技之长志愿者的作用,通过有技能特长的志愿者,组织各类系列文化、健康、体育、志愿者活动,分阶段举办知识讲座、时事评讲等。以“老有所学”增加知识,以“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以“老有所乐”增强身体健康为目的。
自老年活动室开办以来,以“六个老有”为服务宗旨,做到规范服务、热情接待。热情接待前来活动的老人,他们交口称赞活动室办得太好了,真是老年人的温馨之家。一年来,共上报老年人先进材料5篇,鲁甸政务信息采用1篇,并坚持开展“敬老宣传教育月”活动,在8月-9月开展“献爱心、为老服务”活动,安排敬老志愿者队伍到社区80岁以上老人家中进行无偿服务,在每年的老人节前夕,组织身体健康,不常出门的60岁以上老人,开展集中活动,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新街发生的变化。并在“九九重阳节”(敬老节)组织召开了210人参加的座谈会。通过敬老宣传月活动的开展,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进一步营造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老龄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新街乡把为老年人服务做为办事宗旨,在老龄工作创建过程中始终把为弱势群体的老人服务做为工作重点,贯穿在全年工作中,每年在春节、“三八”妇女节、残疾人日、敬老节等节日前夕组织干部职工自发捐钱对辖区孤寡老人、重度残疾老人送去慰问品,并进行志愿服务。
四、切实做好老龄工作,逐步实现“六个老有”目标
目前,老龄工作不仅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老有所养”:随着农村低保工作的深入,老有所养水平不断提高。
“老有所医”: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老人和残疾老人免交自筹资金制度,老有所医条件不断改善。医院全部开通了老年人就医专线和老年病门诊及老年人病床,实行了老年人挂号、诊察费半价优惠,设置了老年人优先标志。
“老有所教”:老有所教已列如老龄工作的重要日程。老年学校把对老年人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教育列入教学内容,帮助老年人始终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老有所学”:老有所学稳步发展。全乡村建立了老年校,老年分校开设了教学班,使老年人学习新知识。
“老有所为”:老有所为积极性不断提高。动员一些离退休老人在村委会自治组织中担任各种职务,目前全乡义务联防队中有5名老人,他们都在为新街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余热。
“老有所乐”:老有所乐的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老年体育组织网络健全,建立了老年协会组织,组建老年文艺队伍12支,参加各项老年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的老年人达130人次。
五、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实施办法”,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法一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纳入全乡“五五普法”规划,并在全乡范围内与开展的实际工作中宣传落实,尤其在林权制度改革、农村低保、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把宣传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实施办法”和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做为首要工作来抓,在全乡各村和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共印发宣传资料1459份,组织讲座近31场次,积极为老年人办理《优待证》132个,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春节、敬老节组织召开座谈会,并对高龄老年人、贫困老年人进行慰问31人次,司法机关并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及时查处,使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六、强化老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全面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根据老年人的实际要求,司法所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做好老年人的来信来访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使老年人的社会矛盾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了以“敬老助老”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各村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评选活动,逐步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7年12月12日)
西苑社区位于田家庵区泉山街道中西部、辖区内有淮化集团、中化三建、运输公司等多家地区单位,常住居民4480户、13606人。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7个封闭小区,14个居民大组,76栋楼房及少部分平房,60岁以上1190人,企业退休职工2337人,退休党员415人,其中孤寡老人4人,(残疾人8人,精神病7人,伤残军人11人),80岁以上179人。
近年来,西苑社居委在市、区、泉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进取,从解决老年人闹心、领导操心、人人关心的事情入手,一心一意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中追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以来,西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全省百家社区、文明社区、安徽省先进老年人协会、全省“充分就业”先进集体、安徽省全民健身先进晨练点、安徽省先进老年人协会、安徽省“十佳“文化社区等荣誉称号。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老龄化高潮的到来,西苑社区为切实做好社区的老年人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3587”工程的活动内容,积极组织开展老年协会活动,从生活上关心老人,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工作并开展各项有益于老年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品位。现将社区老年协会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保障有力
西苑社区十分重视社区老年协会的组织建设,建立了由社区主任亲自抓,分管副主任具体抓,其他成员共同管理的老年协会领导 1
班子。社区老年协会年初召集理事会成员及各文体活动队负责同志认真制定老年协会全年活动计划,明确了分工,落实了工作目标,定期召开活动研讨会,各种活动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舆论宣传,同时加强对各类专业性老年文体组织的引导和支持,经常性组织老年骨干成员学习交流活动,借此不断提高老年协会工作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推进社区老年人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了完善社区老龄工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协会章程及工作计划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了(老年法),(实施办法)等老年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不定期的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讲座,使大家在一起有了交流,加强了横向联系,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免费为老年人体检,设立了面向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大力改善了“不作为”现象,从组织建设上解决了社区老龄工作“没人抓”的问题。在街道社区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对活动场所和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旨是让社区老年人有一个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地。积极组织引导社区老年人参加各项活动,为开展社区老年协会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摸清底子、明确服务对象
我们建立了住户档案,了解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等等情况,并对于社区里孤老、退休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这些老年人的弱势群体做到本上有登记,心中有数。成立了以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党员、小组长、老年人等多种形式的夕阳红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
三、扶贫解难、帮老助残
西苑社区结合本社区情况,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困难职工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经过逐户登记把所有困难退休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10户纳入了社区低保范围,同时建立了特困退休职工
档案,其中退休孤寡老人6人,残疾4人,精神病7人,伤残军人11人,80岁以上118人。
扶贫济困、帮老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几年如一日,长期开展扶贫济困、拥军优属工作。
社区对孤、寡、残、军烈属、下岗失业等困难家庭,逐户建立档案,组织工作人员,每人联系一户群众,结对进行帮扶。帮扶工作人员向联系户发放印有自己姓名和服务电话的“爱心卡”,随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每月同所联系的户沟通一次,每两个月走访一次,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孤寡老人陈清乡,今年92岁高龄,体弱多病。
社区工作人员与他结对后,长期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为老人买米买菜、洗衣做饭、喂汤喂药,逢年过节还把老人接到居委会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度节日。退休职工顾 厚夫妇年迈多病,有一儿子常年瘫痪卧床,生活极度不能自理,社区助残志愿者服务小组通过残疾人档案了解这一情况后,定期每周二上门为他家买粮、洗衣、打扫卫为繁荣社区退休人员文化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们先后为3800个居民发放了联系卡、爱心卡、便侨服务卡、法律咨询服务卡、再就业服务卡、计生便民卡等提供无偿服务600多次,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900多件。许多一开始抱着试一试态度的居民,由怀疑到认同,最后到信任和依赖社区这个家。不少子女在外地工作的居民,现在一有困难,就主动找社区。结对工作人员经常在年节甚至在深夜接到求助电话每次都能在第一时间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社区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工作做到居民家里,做到群众心上,越做越有感情、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有方法,关系越来越融洽、和谐。
四、社区文体活动形式多样,丰富老有所乐
社区老年文体组织是开展老年文体活动的支柱,一个社区的老
年人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而社区文化恰恰能使老人达到娱乐、健身、交往和联谊的目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及所需,2002年6月成立了老年协会,由7名委员组成,有一个健全的领导班子,指定了协会章程,经常召开老年协会会议,讨论研究社区老年工作,宣传尊老敬老,组织退休老年人活动,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根据自愿原则,积极发展协会会员,目前,我社区有半数以上的退休老人参加到协会来。
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通过黑板报,科普展板,悬挂横幅,刊物,杂志,举办《保障法》,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政策,提高老人的自我保健,保护意识,积极开展争创“五好文明家庭”,活动把敬老养老做为评选的重要条件,以提供社区居民的敬老意识。每年春节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年协会对孤、残、困、病、退休职工等进行慰问以表达党和政府的关爱。
老有所乐,丰富退休职工生活。为丰富退休老人的文化生活,根
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我们组建了老年合唱队,太极拳队,太极扇队,太极剑队,腰鼓队,健身操队,木兰扇队,文艺宣传队7支队伍,让更多的老年人假如文化健身活动的行列,进行经常性活动,每天早晚300多人在社区文化广场,小公园等坚持锻炼。02年以来,我们以退休老职工为主举办了大型文艺演出5场,2003年3月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举办了有300多居民参与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题的文艺晚会“社区是我家、文明建设靠大家”;2003年—2007年我们在淮化集团消防大队的支持配合下连续几年举办了消防知识竞赛和室外灭火演习;2004年2月在社区举办了老年书画展参展作品60余副。今年6月份西苑社区和区文体局成功的举办了我参加,我运动,我快乐大型文体活动。2005年5月老年健身协会汇报演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专场文化活动,全社区有万人次群众参加活动,其中老同志演员有600余人以上,创作演出了各类文体作品200余个,其中自创
作品70余个。
五、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离退休党员经过党几十年的教育,有党性、有水平、有经验。他们既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是我们工作的依托。我们根据离退休的党员的特长和身体状况,把他们安排在最能施展才能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动员德高望重、办事热心的老党员参加老年志愿者协会,让他们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离退休老党员工作经验丰富,在群众中有一定的感召力,我们把他们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注意引导他们在“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的活动中做表率,影响带动周围群众;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参加社区民事调解委员会,帮助社区开展移风易俗、新事新办、调解邻里家庭纠纷等工作。两年多来,我社区调解委员会在离退休老党员的参与配合下,调解民事纠纷36起,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各类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其次,我们组织社区身体好、敢管事的老党员参与治安防范,让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挑重担。许多老党员在社区居住多年,对社情民情比较熟悉,而且工作负责,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发生。
再次,我们聘请了5位资历深、阅历广、熟悉党的光荣传统的老党员组成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作用。这些老党员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怀着对青少年成长高度负责的精神,投身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他们通过召开革命传统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先后义务为青少年学生做革命传统报告、“爱国主义”、“全民普法”、“中共党史”专题讲座等十余场,还结合形势,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受教育者达1000多人次。目前,我社区的离退休老党员退休不退志,离休不离岗,继续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发挥着余热。
我国老龄化特点是未富先老, 老龄化速度极快, 社会家庭养老负担沉重,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幅提升, 由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四二一”型家庭人口结构, 家庭养老负担将极大加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差别大。
2 我国养老现状
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但由于一些省个人账户的基金己用于支付现有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个人账户己变成了空账, 现行制度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模式。
养老金积累少, 养老金缺口较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 到2013年,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2.2 社会保障金投资回报率低
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 因而使社会保险基金难以集中管理和统一运作;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保险基金管理人才和运营技术的落后, 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 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 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将越发突出。
2.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由上表可看出,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社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但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相比, 很难满足社区所有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3 社区养老: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
3.1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包含:“社区内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老年的家属、邻居、志愿者等, “由社区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社区内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建设开放性的院舍为无子女照顾、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3.2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强调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场所在家中, 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家政服务等需求。为行动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养老需求, 有超过10000个诸如志愿者服务协会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到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 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效应。
4 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发展
4.1 合肥市居家养老模式“2460”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为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合肥市在主城区引入市场化机制, 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合肥市预计到“十二五”末, 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全面建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城区将新建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在城市增加养老设施网点, 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提高服务效率。
4.2 大连沙河口区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沙河口区各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独居、孤寡、空巢老人等可免费享受健康娱乐、日间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家政保洁等12项服务。2006年, 大连沙区被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养老示范区”, 全区每年用于涉老方面的资金补贴近500万元。今年, 大连沙区政府工作报告专题提出:探索推行居家养老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心理慰藉等个性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据统计, 沙区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36980人, 占全区户籍人口20.8%, 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针对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和生活不便等问题, 沙区在全国首创居家养老模式后, 今年又积极利用社会组织和智慧平台, 开展更加符合区情、更加适应辖区老人多种需求的养老服务。目前, 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融衣食住行医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已经在沙区的9个街道推行。中山公园街道引入信息化应用系统, 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一键通”呼叫终端, 全天候提供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等服务。沙区还为辖区老人就近提供休闲娱乐等托管服务, 使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
4.3 经验与启示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社区养老模式来应对。基于我国国情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政府要重视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进其发展。英国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 这也使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高福利的特点, 政府在社区照顾模式中承担了主要的开销, 这使英国的老年人在支付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了社区服务。但因我国的“未富先老”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要政府承担主要开销显然不可行, 因此, 政府要在其中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角色, 积极引入私人资本的加入。
第二, 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 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迅速, 这就需要更多人投入到养老产业之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如日本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就有相当一部社区养老工作由志愿者承担。
第三, 根据我国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 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 老年人多有宗教信仰, 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而在上海等发达地区, 老年人相应思想较为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 当地养老机构也应当提供较为多样化创新型服务。
5 存在问题
5.1 法律体系仍需完善
我国《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均规定了赡养老人是一种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 但实际上老年人在社会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诉诸法律, 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虐待老年人事件可见一斑。
5.2 养老产业质量有待提升
2012年老年消费规模达1.3万亿元, 预测2020年将达到3万亿元。据预测, 2014年至2050年间,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养老平台的构成还很单一, 以政府包办的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院为主, 少量存在着一些收费很高的仅供少数人享有的私立疗养院, 而其他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的产业, 类似于老年旅游业、老年教育业、老年生活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养老信息业、保险业等还处于欠发达、不成熟的状态。
5.3 社会参与不足, 第三方组织作用有限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能够承担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发展不快。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 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等, 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的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方面, 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居委会承担社区养老的主要职责, 而经费运转困难, 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5.4 对老年人定位不准, 没有充分利用银发资源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独立;二、参与;三、照顾;四、自我充实;五、尊严。而在我国,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退休后就是脱离社会, 退出劳动, 对“银发人才”的再开发尚存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不少地方把“银发人才”资源再开发看做是负担, 只重视在职人才。
6 建议
6.1 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要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整合老年维权工作资源, 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老年维权工作的合力, 推动形成纵向到底的老年维权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 鼓励社会各界志愿捐款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各级司法部门要履行法律服务职能,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工作, 在城镇社区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和咨询电话, 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老年法庭, 将法律援助服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 逐步形成援助网络。
6.2 构建养老产业链, 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增加服务项目,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引导, 扩大社区养老规模、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建立多元化体制,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提高养老服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等措施, 能够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产业完善发展。
6.3 引入第三方非盈利组织
政府加强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政策资金支持, 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如对非营利组织做好引导、宣传工作, 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 争取更多的资金运转, 充分挖掘志愿组织这一巨大资源。
6.4 发展老年人再教育, 改变其传统养老观念
发展社区老年大学等为有学习和再就业倾向的老人提供学习机会, 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加强对“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观念的宣传, 引导老年人发掘自我价值, 改善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孙熠, 等.国外主要养老模式介绍.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3) .
[2]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4) .
[3]林乐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4]靳欣.家庭结构显著变迁, 养老方式面临转型.科技智囊, 2014 (8) .
关键词:农民;老龄化;农业;后继者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16
Abstract: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actitioners aging on promot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ging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establish a reasonable standard of land circulation system, actively carry out agricultural successors of the training work, return to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 property, we hope these measures can attract more atavistic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 farmer; aging; agriculture; successor
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农村高素质的新生代劳动力大量流失[1]。根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的65.5%。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农村人才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未来农业谁来种地,农业发展由谁来接班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最终结论研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学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持乐观态度,如张永丽、王宝文等认为新世纪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彻底性流动能够瓦解传统以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2];蒲艳萍、黄晓春[3]通过对西部289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而大部分学者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起的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表示担忧,提出有必要培育新生代农业接班人。如高洪洋指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经严重危及到我国粮食安全,老龄化问题亟需解决[4]。
1 我国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1.1 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为31.37%,初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为53.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12.6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93%。另一方面表现为接受农业新技术、新观念的速度较慢。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主要由老年人和妇女组成,一些地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将近60岁。他们多是根据多年的耕作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持怀疑态度。
1.2 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现象严重
我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20 24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3 1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7%。而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所占总人口7%的国家或地区划定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显然,我国人口已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在我国的老龄人口中,将近60%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5],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又与农业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对此,学者们也对我国各省的农民老龄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何小勤对浙江省的农业劳动力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浙江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异常严重,并且这种严峻形势在短时期内很难缓解[6];彭华等[7]在2013年对四川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四川省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较低,使得农业老龄人老来无依,没有切实的经济保障。
1.3 农村青年劳动力存在离农、恶农、不爱农的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但农村青年中却不断滋长离农、恶农、不爱农的思想,他们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却对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认同,他们以在城市安家立业为奋斗目标。即使是在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农学知识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也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脏、苦、累且经济效益低,无法满足青年劳动力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社会“跳农门”观点对青年劳动力的影响程度比较大。
2 我国农业从业者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2.1 直接造成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者逐渐以老龄化人口为主,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的情况。再加上农村青年离农、恶农的思想,大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在学校毕业后纷纷选择在城市打工而不愿意回家乡从事又苦又累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农业从业者减少且从业者结构失衡,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
2.2 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不再是依靠传统的人力、畜力进行简单耕种,而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尽管老龄劳动力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从事农业是一项耗费巨大体力和精力的劳动,老龄劳动力往往力不从心。而且老龄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有关学者曾对2009年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老龄劳动力的单位面积作物产量与产值不会下降,但是主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且各主要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也比较低[8],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不利于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农民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一方面呈现土地无人耕种、土地大量撂荒的现象,另一方面老龄劳动力受制于精力和体力,他们通常会种植一些易耕种、产量高的农作物,而耕种面积大、精耕细作的粮食作物却很少耕种,这种“懒人农业”“懒庄稼”使得土地粗放经营,或出现“双改单”的隐性撂荒等现象,导致粮食增长仅仅是结构性的增长,不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3 对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的思考
3.1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投资回报率较低是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主要原因。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9],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使农业成为一个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的产业,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务农,从而扭转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的局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建立合理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更多农业人才进入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只有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综合效益[10],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11],也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农民最害怕失去[12]的生产要素。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保障农户的土地权利,在农户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和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3.3 开展农民后继者的培养工作
我国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针对现在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政府应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后继者培养工作,选拔一批青年劳动力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培训,提高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福利待遇水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并且留得住的农业人才。
3.4 改变社会对农民的传统偏见,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促进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我国人为地设立了城乡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对农村设置了许多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农民作为一种社会身份与市民相区别。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村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然而,社会对农民身份的偏见仍没有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青年劳动力返乡务农的意愿。因此,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农村的新变化、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优惠政策,宣传投身于农业事业的典型人物及典型事迹,转变社会对农民身份的偏见,给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13]。此外,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基础产业的从业者,理应享受与其他从业者同等的职业待遇。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14],给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韩占兵.中国农业接班人危机:分析框架,现实判断与破解之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8.
[2] 张永丽,王宝文.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调研世界,2012(3):50-53.
[3] 蒲艳萍,黄晓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对西部289个自然村的调查问卷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5-60.
[4] 高洪洋.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J].农村经济,2012(12):23.
[5] 杨长福,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6] 何小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69-77.
[7] 彭华,欧阳萍,李光跃,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四川省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4(10):23.
[8] 徐娜,张莉琴.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4):227-233.
[9] 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15-25.
[10] 姚永龙.浅议日本农业接班人危机[J].中国农村经济,2012(4):87-95.
[11] 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73-75.
[12] 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6-8.
[13]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2013(5):4.
【关于社区老龄工作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检查的自查报告11-17
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12-08
向阳街道一社区老龄工作制度07-01
关于社区工作的演讲稿12-20
社区老龄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汇总06-21
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07-21
关于大学生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报告12-09
关于民主党派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11-14
关于开展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的工作总结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