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推荐7篇)
一、当前我市房地产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处于低位调整中。1-11月,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4.9亿元,同
比下降9.0%,较今年最低点回升近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0%,比三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图1 1-11月××市及县(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表
投资额(亿元)
占开发投资比重(%)
比重同比增减(%)
房地产开发投资
94.9
—
—
其中:商品住宅
78.482.6
0.2办公楼
1.2
1.3-0.1商业营业用房
10.511.0
-2.1
其他用房
4.8
5.1
1.9
(二)房地产建设规模“二升一降”。随着我市六部门促进新开工措施的出台和销售市场的不断升温,市场供应已经发生积极变化,施工面积、竣工面积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但下降幅度逐渐收窄。竣工面积27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9%;其中住宅面积24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0%;办公楼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3.2%;商业营业用房2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1.1%。
新开工面积29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7%;其中住宅面积22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0%;办公楼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3%;商业营业用房3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
二、房地产新政对市场影响的分析
1、房产新政累积效应得到进一步显现。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及时出台了有效的“房产新政”,今年以来各部门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细化各种政策措施,共出台四项楼市新政,其中包括《关于调整市区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政策》、《关于进一步降低居民购买和转让住房税收负担政策》、《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项目新开工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力度,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首付房款比例由30%调整为20%,贷款最高额度由25万元调整为35万元,贷款最长期限由20年调整为30年,缩短二套房贷和二手房交易营业税免征年限,并将全额征收改为差额征收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有效降低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无论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利好,增强了信心、得到了实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过几个月的运行后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为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措施积极有效。去年下半年以后,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房产投资、商品房销售持续下降的新情况,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调整开发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采取了各种优惠促销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购房欲望和消费热情,使得成交量大幅增长。
三、当前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其次,房价高位运行,可能对商品房销售形成新的制约。随着商品房销售的较快增长,市场回暖迹象趋于明显,部分开发企业和新增楼盘出现了价格上涨。据反映,在成交量稍有起色之后,从3月份开始,有部分楼盘开始提价,到了8月份,一些楼盘出现了“坐地涨价”的现象。从市区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来看,今年1-11月市区商品房平均合同成交价格为5375.35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商品住房平均合同成交价格为5254.95元/㎡,同比上涨17.62%。在市区,出现了诸如:帝景蓝湾、桐园、运河壹号公馆、江南一品、公园一号等7000-8000元/㎡的高价楼盘。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大大超过了人民收入的增长,势必对销售形成新的制约。
四、促进我市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政策调整,给予行业宽松发展空间。目前××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涉及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房、购房税费、住房贷款等方面内容,政策带有放松行业发展环境的性质。因此,政府在引导舆论、制定政策方面应该更坚定地用市场化标准,给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继续繁荣稳定奠定基础。
2、政府应规范土地市场,引导房地产企业合理科学利用现有的可开发土地。从规划、用地及税费优惠等方面引导鼓励社会投资,发展以中小户型(户型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为主的房地产项目,加大廉租房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满足绝大多数市民的住房需求。房价过高依然是阻挡市场成交有效放大的直接障碍,也是消费者观望的根本原因。普通消费者依然无法承受当前的房价,而事实上当前的房价仍然包含着较大的利润,一方面如果开发商愿意让利于消费者,二者之间的诉求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房地产长期积累的矛盾就能得到有效消除;另一方面开发商还需要在土地储备和房屋开发上进行合理规划,防范资金链断裂,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3、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关键在市场成交量,而市场成交则有赖于市场消费能力。因此,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对房地产行业的消费非常关键。
一、《食品安全法》概述
(一) 《食品安全法》重新修订并出台的背景概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的恶性化。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或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惜以身试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食品原材料上面不按国家法律规定违规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原材料。诸如我国近年来的毒奶粉、地沟油等“食物”不断冲击着人民的眼球和耳朵以及危害着人们的身体。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这些重大问题, 不仅仅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损害, 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政府公信力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法》之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食品卫生法》, 该法在食品安全问题监管上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还不够, 没有一个完整规范的食品检验制度。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明, 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鉴于很多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内颁布的法律规定都沿用《食品安全法》的命名, 我国也为新修订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律定名为《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立法过程中, 对于食品卫生的关注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确立, 再到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举动都是国家下定决心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好体现。在历经两年时间, 若干次调研活动, 对全国范围内的法律机关及相关法律专业人士征求意见, 并于法律出台前一年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最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情况下, 颁布了《食品安全法》。无论是从法律的制定过程还是法律的内容方面来看, 《食品安全法》制定的目的都在于规范食品企业的经营活动, 为我国人民食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二) 《食品安全法》核心解读
通过《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法》的比较可以知道, 我国在法制理念和监管模式上实现了巨大的转变。通过两部法律的名字比较就不难发现, “安全”和“卫生”相比, “安全”在内涵上将“卫生”深化了, “卫生”的外延比“安全”就少了许多。《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控力度, 强化了食品安全制度的建设。
综合来看, 《食品安全法》在立法宗旨上面, 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立法第一位, 展现了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的管理理念。《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推动了食品安全领域中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的开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有利于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增强食品安全事故处理能力。为我国食品安全建筑起了一套长期管理机制和法律长城。
《食品安全法》还有效推动了我国制度创新的进程。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后续检查制度等整合到一起实现制度之间的无缝连接。明确规定了政府将会在食品企业出现问题产品后介入企业的召回工作, 并且由政府主导强制执行食品召回方案。这样规定, 有利于推动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 对于食品检查制度也重新开始, 废除了之前实施的食品免检制度。基于安全考虑, 在权衡再三之后, 将保健类食品也纳入了法律管理体系范围内实行监管。同样, 为了引起全社会进一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明星代言食品产品的现象, 明星需承担食品产品出现问题的连带责任。
二、《食品安全法》在我市贯彻执行取得的效果
(一) 我市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结合本市的特点, 我市在原有的食品安全制度上通过补充和修改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根据国家相关条例规定, 我市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 首先是明确落实了企业在食品安全上为第一责任人, 指导我市食品企业在事先预防和生产经营过程上强化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机制, 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之后, 能够迅速追溯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次, 在我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 将《食品安全法》中原则化的规定具体化, 从而使我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便于操作。最后, 从制度上强化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职能, 推动我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统一指挥下, 协调配合对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动态、立体和全方位的监管。
2.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印发的相关管理办法, 结合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印发了相应文书规范我市餐饮服务及食品安全工作。
3.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同时也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法》在我市的顺利施行, 制定了食品在流通环节安全监管的具体规定。从食品流通环节上加强了本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监控力度。同时, 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要求下严格执行工商总局制定的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市场巡查、食品抽样检验等相关制度。
4.同时, 我市也根据国家卫生部以及国家质检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强化了我市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其中,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强化了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不仅仅是指导餐饮企业完善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验票索票制度, 还定时对餐饮企业近两年的采购票证进行检查。根据质监部门要求, 制定了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活动的意见。通过对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加工活动的规范, 有效提高了我市企业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极大减少了加工企业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5.根据《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联合文件, 我市开始建设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并且, 在体系建设上初步取得效果。为了构建我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我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 结合我市自身特点, 召开了全省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工作会议在我省相关部门主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上对食品企业就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特别是我市的食品行业大型企业纷纷在会上作了行业自律发言, 最后还签署了能够加快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的诚信宣言。
(二) 我市建立相关机构体系
卫生部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 根据相关规定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成员是我国在医学、食品、营养以及农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和评估工作规划, 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的标准。我市也根据相关规定, 组织我市相关专家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发布的评判标准, 对我市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检测。同时, 为了促进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保持紧密联系, 加强沟通, 从而有效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
(三) 我市开展了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除了加强政府的管理监督以及企业的自律以外。作为消费者的人民群众还需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因此, 我市在鼓楼广场举办开展了南京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该活动旨在推动我省和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 将我市打造成食品最安全地区。通过本次活动, 有效的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从消费者方面推动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其中, 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召开食品安全问题座谈会, 在食品安全宣传月中设置固定地点进行定点宣传, 采取派发宣传资料和派遣流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宣传。
同时, 对于广大企业, 特别是食品企业要加强《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宣传普及工作, 帮助食品企业进一步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其中要注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使执法人员深入了解和正确运用《食品安全法》。在提高普法工作效率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帮助人民群众学习《食品安全法》, 树立起牢固的食品安全意识。整个教育宣传工作都贯彻执行了《食品安全法》, 使得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在我市得到了落实开展。
(四) 我市对违规食品企业加强打击力度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 我市开展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工作。对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流通、餐饮消费和保健食品等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 对于违法企业采取坚决打击的手段。在之前我市出现的“问题奶粉”上, 行政管理部门介入企业召回工作, 督促企业在第一时间召回相关奶粉产品。对于“问题奶粉”中的不法分子严惩不贷, 进而监督企业进行彻底整顿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做出相应惩罚。在食品安全检查工作中, 我市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场所的重点部位进行清查, 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中进行了重点环节的排查, 采用严格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净化。在食品加工添加剂问题方面, 还组织成立了打击小组, 对敢于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食品企业进行打击和专项整治。在我市大力度的清查下, 很多食品违法案件浮出水面, 同时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和整顿也对我市食品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缺漏与不足
随着我市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间推移, 在贯彻执行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市执行《食品安全法》的难度。当然, 只有找到了问题所在, 才能根据问题研究出对策。经过总结可以发现, 在贯彻执行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行机构改革之后, 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上面, 由药监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质监局等多个部委根据职能的不同进行分阶段管理。在新的《食品安全法》里, 其主要精神就在于构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样,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大前提就是建设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 之所以没有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到一两个部门中去, 是因为食品领域所涉及产业链过长, 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针对此, 《食品安全法》确定了由政府统一领导, 多部门进行分段监管的政策。在我市, 为了更好地履行《食品安全法》所赋予的义务, 我市市政府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较大的职能调整。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 我市强化了质监部门在食品生产环节的监控职能, 提高了工商管理部门在食品流通环节的检查力度。
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按照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形成了现行的“无缝对接”式监管。但是, 在我市食品安全具体工作中, 由于《食品安全法》与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交叉和重复, 因此各个部门职能交叉的情况依然不少。我市某些监管部门在工作中出现过以下问题, 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配合, 各自为政。对于自己部门有益的监管工作抢着进行管理, 没有益的工作则不予理会。从而导致管理脱节, 互相推脱以及管理错位和越位的现象。
(二) 制度规范有待进一步提高
《食品安全法》自从颁布之日起到现在, 贯彻执行时间还不长。现阶段与之匹配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都落后于《食品安全法》, 不能很好地配合《食品安全法》开展食品监管工作, 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完全贯彻执行。其中, 核心就是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 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没有一个准确的依据来进行执法。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总体水平较低, 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过多重复和交叉, 甚至有些标准出现矛盾。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食品标准缺失, 某些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低于同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很多企业在标准的实施上也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对于我国强制的标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体系的不成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估计组织相比有很大差距, 无法很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 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世界舞台上的可信度不高。
由于我市分管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较多, 同时这些部门都有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权力。因此, 在我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里, 有太多重复交叉的标准规定, 甚至有些标准基于不同的考虑而产生对立。标准制定的泛滥是缺乏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 迟迟没有解决的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问题使得食品生产加工等相关企业在生产上有诸多困扰。同时, 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生产, 还给市政府相关部门在食品监管工作上带来不少尴尬。
(三) 执法监管工作程序和方法不规范
我市相关部门在执法工作中为了一己私利或者人为减轻执法工作强度, 没有对食品企业进行认真监督和抽查, 造成了监督抽查工作混乱。为了完成任务胡乱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 为了能从食品安全问题中捞取个人私利而巧立名目多收检验费。法律法规地完善, 还需要人地执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不能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法, 根本无法达到食品安全监管应有的效果。我市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候, 某些单位的某些个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会碍于各方情面或者种种原因而徇私。
(四) 缺乏健全的问责机制
我市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候, 没有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问责机制。一定程度上, 《食品安全法》对于违法处罚标准有所提高但是还不算足够严格。对于违法企业而言, 制假售假的目的就在于追逐非法的高额经济利润, 对于《食品安全法》里规定的最高罚款10万元而言, 其高额经济利润也足够吸引违法者铤而走险。其次, 在我市贯彻执法过程中,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没有确切的规定食品问题管理人员失职的惩罚措施。对于我市食品安全问题中出现问题的监管机关和工作人员, 并没有可供遵守的相关规定, 只能按照一般做法进行相关处罚。
四、进一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办法举要
根据我市长期以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和提高我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首先, 要正确协调好分段管理。为了避免各部门管理陷入错位的境地, 需要通过加强协调组织, 实现部门的联合管理,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形成合力。在制度上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能够在统一的组织下连续进行。同时, 还要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防止职能交叉。明确分段监管的各阶段监管任务能落实到各个部门, 发挥各自的监管优势, 确保食品安全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 处理好上下级监管工作的关系。在我市以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 要注意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加强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管理。
(二) 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准确了解自己的法定职能, 提高责任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开展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活动, 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情况, 明确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而研究出更好的监管措施。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要进行清理工作, 对于本市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要加快整理, 修订的工作。另外也还要根据在法律法规建设上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 审时度势, 积极推动监管工作实现科学化。
(三) 加强我市执法能力, 规范执法手段
一部法律的贯彻实行, 需要人来进行遵照执行。因此, 我市要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律培训。将食品安全执法落实到执法人员上去, 同时要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管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 不仅仅要对违法食品企业加大惩处力度, 还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违法监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五、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辉煌成就的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问题, 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市也根据《食品安全法》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以期有效治理我市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薇.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04) .
[2]本刊编辑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写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之际[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0 (06) .
[3]肖岚, 何江红, 周凌洁, 王熙.浅谈《食品安全法》在快餐业中的应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
[4]张立华, 郭晓宇.解读《食品安全法》关注八大亮点[J].中国食品, 2009 (06) .
[5]李远碧, 李李, 张晓丽等.政府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作用——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卫生软科学, 2013 (04) .
[6]高向群.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若干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 2010 (03) .
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意见 杭政函〔2010〕23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调控政策,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坚决遏制地价、房价上涨势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二)落实差别化商业信贷政策。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向商业银行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其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其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停止发放住房贷款。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非本市居民在本市购买商品住房申请贷款的,应提供从申请之日起的前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凡不能提供证明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住房贷款。
各商业银行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并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将消费性贷款用于购买住房。
(三)落实差别化住房公积金信贷政策。市民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年以上的,方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对家庭购买首套自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予以优先保障;对购买非改善型第二套住房的家庭暂停
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停止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
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按国家规定执行。对贷款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对贷款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对贷款购买改善型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
(四)落实差别化税收政策。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将购买超过5年(含)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将购买超过5年(含)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对购买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半征收契税。对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购买的普通住房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不得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1年内重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减免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10〕53号)要求,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工作,市区除保障性住房外,普通住房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为2%,非普通住房(包括排屋、别墅)、商业用房、其他用房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为3%,住房开发项目销售均价高于项目所在区域届时新建商品住房平均价格1倍以上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为5%。同时,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税务部门要加强税务稽查,严格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
(五)暂时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自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日起,暂定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1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手续。
停止执行购房补贴政策,恢复征收房地产登记等相关费用。
二、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六)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坚持“租、售、改”三位一体的方针和“租售并举”的方向,切
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编制保障性住房“十二五”规划、2010-2012年住房保障规划和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市区2010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含拆迁安置房)540万平方米,完成市区危旧房改善扫尾项目,通过收购、采购二手存量住房以及普通商品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
(七)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地和配套建设力度。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和供应比例,并按分解用地供应计划,确保落实到具体地块。保证大型居住区公建配套建设与住宅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切实增强保障性住房的宜居性。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品质,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代建制,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品牌企业承担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人才专项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八)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放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准入条件,加大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力度。市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的住房
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供应对象的准入条件逐步扩大至低保标准2.5倍(含)以下住房困难家庭,以提前两年实现省政府确定的住房保障工作目标。
(九)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认真做好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市、区财政要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十)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和计划,出台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的目标任务、建设标准、管理模式和准入退出机制等。认真落实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加强普通住房供地及建设管理,增加住房有效供给
(十一)加快住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要共同建立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各部门要及时沟通办理结果,主动进行衔接,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住房项目供地、建设和上市进度,增加住房的有效供应。
(十二)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入分期缴纳行为。土地出让后,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受让企业必须缴纳土地价款50%的首付款,余款按合同约定及时缴纳,付款时间不得超过1年。
(十三)加大土地市场监管力度。各部门要加大土地批后监管和施工现场监管力度,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合同和规划、施工许可等规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商品住房开工、建设,形成市场持续有效供应。要认真落实房地产项目开竣工申报制度,对不执行开竣工申报制度的企业进行曝光,并规定其至少在1年内不得参加新的土地出让交易活动。未按时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单位,在付清合同应付价款前不得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活动。未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开工的单位申请参与新的土地出让交易活动的,在出具已受让地块限期开工的书面承诺后,其竞买保证金按出让起价的50%缴纳,并按合同规定收缴违约金。依法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收回的闲置土地符合城市规划的,应优先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十四)加强商品房预售许可管理。全面规范商品房预售条件,严格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商品房预售方案销售商品房。申请商品住房预售许可时应当申报每套房屋价格,实行一房一价,销售时应当严格按照申报价格实行明码标价并一次性公开销售,提高销售价格的,需经物价管理部门备案并公示。
(十五)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省有关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规定,将商品房预售资金纳入监管账户,由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确保预售资金用于商品房项目工程建设,降低购房者资金风险和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十六)加强房地产销售代理和房地产经纪监管。商品房实行代理销售的,应当委托在房产主管部门备案的房地产经纪机构代理。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将经纪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在显著位置进行
公示;额外提供的延伸服务项目,需事先向当事人说明,并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得分解收费项目和强制收取代书费、银行按揭服务费等费用。房地产经纪机构和执业人员不得炒卖房号,不得在代理过程中赚取差价,不得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不得发布虚假信息和未经核实的信息。
(十七)加强联合执法。建设、发改、房产、国土资源、规划、税务、工商、物价、国有资产和金融管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和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房地产信用管理制度和联动监管工作机制,采取联合执法、综合检查等方式,加大对违规囤地、闲置土地、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消费者投诉集中的项目,要进行重点检查。对有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采取暂停网上销售、记入信用档案、降低直至取消资质以及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等措施,各商业银行停止对其新开发项目发放贷款和贷款展期。(十八)引导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普通商品住房销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特别是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及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十九)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市各有关部门及各城区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加强与房地产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要加强服务,提高效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同时,要认真贯彻《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暂停征收15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杭政函〔2008〕184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涉及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43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通知》(杭政函〔2009〕168号)精神,确保涉及房地产的取消、暂停征收项目和降低征收标准项目落实到位。
(二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市实施“居者有其屋”工程领导小组应不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分析当前房地产形势,及时准确地发布房地产市场动态信息,稳定市场预期。各有关部门要
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加强对法律法规以及购房投资风险等知识的宣传。同时,制订房地产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二十一)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保障,加快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市区数据资源整合工作,满足宏观调控政策的实现需要;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区、县(市)数据资源整合工作;在两年内完成房产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统一升级到基于SOA架构的杭州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
(二十二)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媒体全面、客观地报道房地产市场形势,大力宣传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加强对消费者理性购房的引导,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舆论氛围。
电子政务在我国方兴未艾,电子政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与群众联系的最方便的手段就是电话热线——呼叫中心(CallCenter)。政务呼叫中心是促进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是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决策的参谋助手;是接受群众监督的一种好的形式;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
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城市开放程度的标志。为全面掌握我市的政务呼叫发展现状、运营情况、探讨研究优势和不足、长远发展方向及对策,更好地发挥政务呼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搞好服务,开展了此项专题调研。
一、整体情况及特点
(一)政务呼叫格局基本形成我市的政务呼叫自====年“===”法律服务专线开通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开通政务呼叫服务单位已达==家,其中具备短号码的=家,辐射范围达市辖七区九县,工作人员==人,成立至今已累计受理投诉==余万件,办结率平均==以上,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和认可。
自====年以来,我市的政务呼叫系统已经发展到十余家,以城建===(=====)为代表的呼叫系统已经形成了我市政务呼叫服务体系,为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地方政府对焦点问题的响应速度,加强居民与政府的联系,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政务呼叫机构在受理市民的投诉、申请、建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服务百姓、服务企业开辟了新的、便捷的沟通方式。
(二)我市的政务呼叫机构现状和特点
=、各部门领导重视到位,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清晰的运作流程、规范的管理制度;
我市的政务呼叫机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整个发展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亲自抓此项工作,选派了精兵强将担当角色。组成了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制定了运作程序、文明礼仪规范、报告制度、保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使政务呼叫运行渐趋规范化、制度化,基本形成了以市职能部门为政务呼叫为中心,以县区及相关单位为联动体系的呼叫网。
=、呼叫服务辐射范围广,受诉案件数量多、办结效率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市的政务呼叫内容不仅涵盖了关系百姓生活的建设、环保、工商、税务、物价、烟草、水利、市政、交通、*等诸多方面,辐射范围达七区九县,并且个别部门已经与各县区建立了较为方便沟通的、完善的联动服务体系,能够做到即时接线,快速联动反映、限时办结。据统计,自政务呼叫热线累计受诉案件达==万余件,一桩桩、一件件关息百姓生活的事情得到了快速解决、困扰百姓多年的问题得到了处理、过去无人问津的事件得到了答复,各政务呼叫部门案件办结率达==以上。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饱含了他们多少汗水和艰辛,体现了百姓对他们有怎样的认可、评价和期待。
=、注重新闻宣传,与媒体形成有效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
各政务呼叫职能部门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为尽快使呼叫号码、呼叫方式、呼叫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等让广大百姓了解、熟知,与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联合开辟了宣传专栏,联合互动,呼叫服务为媒体提供了新闻素材,媒体为呼叫服务提供了宣传阵地,使政务呼叫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社会的了解和关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开通几年来不断为百姓排忧解难,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即时发生问题;改变了百姓过去存在不知找谁反映、怎么反映,问题反映了解决难等政务服务的盲区,使百姓切实感受到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拉近了政府和百姓的关系,为我市实现经济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提供了社会环境基础。
=、呼叫服务单位创新意识强,能够不断探索政务呼叫有效的运行方式、方法和机制,发展空间巨大;
我市自1995年《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市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使之健康发展,目前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市已经基本确立。以劳动合同为契约确立劳动关系的新型用人机制为我市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对加强劳动管理,减少劳动纠纷,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全市在岗职工131488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119912人。其中女职工62156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54603人;35岁以下的职工49201人,已签订劳动合同的46865人。其中女职工26991人,已签劳动合同的25139人;36—39岁的职工29884人,已签劳动合同的25821人。其中女职工11502人,已签劳动合同9709人;40—44岁的职工26435人,已签劳动合同23767人。其中女职工11264人,已签劳动合同9413人;45岁以上的职工25968人,已签劳动合同23459人。其中女职工12399人,已签劳动合同10342人。
二、我市劳动合同制度推进情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我市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始于1995年劳动法颁布以后,10年来劳动合同制度经过了从不被人们了解到现在自觉执行的阶段。
一是宣传《劳动法》提高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认识。借宣传“劳动法”之机,积极组织宣传车,制作宣传板面,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品、宣传劳动合同的意义,使广大职工群众逐渐认识到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随着生产发展的变化,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同时又要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性,劳动合同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权的实现、有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是积极参与工作,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初期,工会组织认真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工会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见》,积极配合市劳动部门就把加强和规范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点带面的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在基础工作较好的国有企业、国有转制企业及集体企业。选择试点指导企业专门制订了劳动合同管理的配套制度。如我市的3515工厂、漯河卷烟厂、冶金设备有限公司、双汇集团、漯河直属库、银鸽公司等企业先后制定了劳动合同管理规章制度。3515工厂先后制订了《全员劳动合同暂行规定》、《上岗(聘用)合同管理办法》、《未签订合同职工管理办法》等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与劳动合同制度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了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该厂自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来,共终止解除劳动合同296人,未发生一起争议。漯河卷烟厂在1995年7月通过了《漯河卷烟厂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细则》,并多次修改和补充,最新一次修订是在2004年10月6日,又一次修订并指定专人对劳动合同进行管理,依法履行订立、终止、解除、变更劳动合同的工作。同时还利用计算机现代手段建立劳动合同台帐。世林(漯河市)冶金设备公司于1998年11月转制后,公司新出台《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并下发了《关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通知》,公司与职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职工中签长期合同的(10年以上和无固定期)占70%,5年以下的占30%。建立了劳动合同台帐,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管理,以随时掌握劳动合同情况,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三)工会积极配合政府,加强劳动合同的监督,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自1995年始,工会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制度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强了监督检查力度,2004年至今通过检查补签劳动合同23269份。今年上半年我们配合市劳动部门共组织开展了四次专项检查活动。一是春节期间开展了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和工资支付情况的专项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598家,涉及人员31000人,补签劳动合同3200份。追回农民工工资369.8万元。二是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行动,有力地打击了“黑职介”,通过检查,对15家非法职介结构予以取缔,三是5月份在全市开展了砖瓦窑场矿山企业劳动用工及劳动合同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查全市313家砖瓦尝涉及劳动者2.19万人,个体作坊192家,涉及人员1800人,追回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7.5万元,对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下达限期改正指令书5份,纠正用人单位不合理规章40条。四是从6月份至目前在全市正开展清理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专项检查行动。全市抽调市劳动局、市总工会的专兼职监察员和监督员70人,现已检查用人单位368家,清欠社会保险费897万元。对涉及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的案件及时处理。如:2005年5月市一旅行社招聘一名职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压金3000元。在检查中我们严厉指出:劳动者有选择用人单位的权利,以收取押金来约束员工,就侵犯了劳动者自由就业权和劳动权。根据《河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劳动监察支队依法向该旅行社下达了《询问通知书》《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及时退回了押金。与员工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以合法规范的劳动合同等方式进行管理。再如:市一家房屋建筑公司,未与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并且拖欠156名农民工工资,为及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领域农民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及时核实了农民工工资。依法下达了《限期改正指令书》,直接支付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60149元。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日常巡视监察工作,尤其加大对建筑、沿街门店劳动合同制度的巡查力度,并在建筑领域实行公告牌提示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受理职工群众投诉、举报。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工会共受理职工群众投诉举报案件303起,结案率达98%。检查用人单位756家,涉及劳动者4.42万元;补签劳动合同8120份,追回被拖欠的社会保险费897万元;下达各类法律文书351份,行动处罚30起,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5起,清理童工25人;取缔非法劳务中介机构17家,纠正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条款500条。
三、存在的问题
(一)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及履约率低。我市非公企业,招用的职工大都属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空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家种地。而企业在效益好时就招人,效益不好时就随时辞退职工,企业不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既使签了劳动合同也是一文空纸,也不履行,使劳动合同成了摆设。使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很难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人员流动大,企业仅限于与职工签订合同,但职工频繁的流动和企业随意的解雇行为,使得企业劳动合同手续难以完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我市华强塑胶公司,正常用工一般保持在1万人左右,但每天要求辞工或不辞而别的劳动者不乏其人。目前该公司与大部分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频繁的辞工,使得劳动合同签订难、履约难、管理更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劳动者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干一天活拿一天工资”对签订劳动合同认识不足。同时来去自由,也不愿约束自己岂不美哉。另一方面是企业主对劳动合同管理不力,认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辞退不方便出了问题还要按合同内容履行义务,因此不愿意签订,也不愿意认真履行。
(三)劳动合同期限短期化倾向严重劳动合同期限是劳动法定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合理的期限是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更会使企业劳动力布局结构科学化。既能稳定劳动关系,又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但近年来在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从调查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签订1年期的劳动合同比率已占95%以上。国有及转制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或通过与职工协商,或利用职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平等地位的心态缩短劳动合同期限。国有企业长期(包括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也从原来的80%降低为60%。企业通过缩短劳动合同期限达到减员、甩包袱的目的,这使劳动合同期满时间相对集中,从而加大社会失业量,加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压力,不利社会稳定大局。如:漯河中机公司,郾城啤酒厂转制后将全员劳动合同期限全部改为1年期限,由于合同短期化,使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逐步减弱,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长远发展。且进一步加剧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者地位,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劳动法》及期配套法规和文件对试用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但目前对试用期的适用出现许多不规范的现象。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他们以试用期为由,在试用期辞退和辞职者不发给劳动报酬,试用期内随意辞退职工、所签劳动合同期限不包括试用期、随意延长试用期、试用期不给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等。不管是用人单位有意或是无意其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招聘的人员试用期过后才签订劳动合同,以达到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目的。
(五)劳动合同签订缺乏协商程序。劳动合同签订的原则之一是协商一致。即:指劳动合同的内容、条款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必须由双方共同讨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签订。但在实际中是企业拟定好劳动合同文本双方盖章、签字了事;更甚者是用人单位制订合同文本后,不与职工协商,职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签字同意的。(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缘故)。严重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不按规定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是劳动法规定的由用人单位违约解除劳动合同应承担的一项法律责任,是劳动者应享受的一项权利。调查发现除国有企业执行较好外,在其它类型企业中存在着严重问题。部分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拒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埋下了争议的隐患。
(七)困难企业劳动合同制度难以推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有些企业经营形势困难,有的企业停产、半停产,有的企业已达到频临破产的境地,企业的劳动合同制度已名存实亡,有的已长期不续签,有的是暂时两不找,等出现问题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由要求处理,埋下了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四、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劳动合同意识。应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法制观念,树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的意识,避免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违法违约行为,为劳动合同制的运行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矗
(二)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的实行。促进《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促进就业法》《社会救济法》等重要法律的出台,为劳动合同制的推行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劳动合同的管理办法,规范和增强劳动合同的可操作性。
(三)强化劳动法律法规监督机制。针对有些企业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另立土政策、土规定的违法行为,劳动监察和工会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职工申诉、举报制度。对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和不依法鉴证的用人单位进行严肃处理。对无效劳动合同和有违法内容的劳动合同,要坚决予纠正。对严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人身和财产严重损害的案件,不仅从经济上进行处罚,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责任人要追究刑事责任。工会组织应更多地参与劳动检查,及时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建立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预报制度。提前做好企业劳动合同期满人员情况的摸底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合同期满的高峰期及行业、企业和时间的分布,引导企业做好劳动合同的续订和终止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困难企业及中、小型企业的指导,防止企业将大批合同期限届满职工以终止劳动合同的方式推向社会。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首次将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使防震减灾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与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防震减灾的关注和需求相适应, 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规划目标
2.1“十三五”期间,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要明显增强, 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监测系统, 宏观监测网络覆盖率80%以上, 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 逐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2.2依托现有地震观测台站, 针对我市萝北、兴安地区等关键节点区域, 启动地震预警与地震烈度速报观测网络工程, 提高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 并对区域内部分中小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大工程建立完整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接收和处置系统。
2.3按照新的地震区划图要求着力提高城乡抗震能力, 城乡抗震设防能力要明显增强,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 按照法律法规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全市建 (构) 筑物抗御地震能力基本达到≥6.0级左右, 开展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和培训, 使农村居民住房具备基本的抗震能力。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全省经济发达地区水平。
2.4加强地震科普工作, 增加政府投入, 努力实现全市80%的社会公众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 消除公众恐震心里, 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心里承受能力。
2.5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比例大幅度提高, 力争60%的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 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3主要任务
3.1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依法行政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 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管理, 继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实施, 以立法为前提、普法为基础、执法为关键、监督为保障, 全面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依法行政。按照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 在防震减灾各领域全面实现法制化管理, 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 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 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法定职责全面正确履行。同时, 完成地震监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管理、地震应急救援等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3.2逐步提升监测预报水平
在现有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现有监测系统, 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从而提升我市监测预报的整体能力。一是依托鹤岗地震台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仪器设备资源, 提高地震微观监测水平, 提高月会商、年会商报告质量, 增加监测手段, 协助鹤岗地震台地震监测网络建设, 完成国家基准台建设目标。二是加强我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 实现与鹤岗地震台、萝北地震台、省地震局并网, 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并实现市内烈度速报和部分地区预警,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科学技术保障。三是加强地震宏观异常监测网络管理,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三网一员”补助经费和工作经费投入体制, 继续推进“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和群测群防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对“三网一员”的业务培训, 引导社会组织公民, 积极参与地震的群测群防活动, 充分发挥“三网一员”队伍, 在扑捉地震宏观异常前兆信息、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速报中的重要作用, 宏观监测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3着力夯实震害防御基础
配合国家地震局开展我市主要地震构造带的断层探测, 了解断层的分布、活动时代和危害性, 为地震预报、震情跟踪和抗震设防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建立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做好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在大震发生后对震情进行快速全面预评估, 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署行动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各行业和企业以及公众提供城市防震减灾的相关信息。加强全市重点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的监督和管理, 确保大型水库、铁路、大型桥梁等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根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 进一步优化全市“三网一员”建设, 提升地震灾情速报能力、捕捉地震宏观观测信息能力及农村地震知识普及能力。
依法制订切实可行的《鹤岗市地震应急预案》, 强化全市各级政府和重点行业的地震预案体系建设, 动态管理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 加强预案执行能力建设和监管, 推进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包括灾情获取、发布等。测绘、交通、建设、水利、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地震部门加强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 实现辅助决策和应急指挥。提升地震救援专业装备物资储备能力, 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装备物资库, 保障专业救援救助力量物资需求。
3.4努力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管理, 制定积极稳妥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政策。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讲团, 成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专家队伍, 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全面覆盖。加强与宣传、教育、广电等部门合作,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诉求, 设计制作标准规范的系列科普读物, 不断打造科普精品。完善各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 使科普宣传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实现科普基地运行正规化。从中小学生入手, 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逃生能力。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 中小学校达到90%, 正确采取防震、避险、自救、互救、逃生措施, 科学应对地震谣传, 消除恐震心里, 提高全民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搭建新媒体平台,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同特点深度策划, 开展主题宣传, 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度。健全新闻宣传工作机制, 完善新闻发言人、评论员队伍, 强化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结束语
为保障“十三五”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 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必须从实际要求出发, 完善规划实施体制和机制, 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交流合作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
【按】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近期市政府办公室与市风筝办组成调研组,就我市风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式社会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察看本地风筝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了我市风筝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进一步做强做大风筝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参阅:
一、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年一度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和“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风筝已成为潍坊独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对于宣传潍坊、提高潍坊知名度、打造潍坊城市品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重要平台,我市风筝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历次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国内外风筝大赛暨表演中,我市的风筝都以鲜明的特色,上乘的质量,屡屡取得佳绩。2006年5月,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承办的奥运“山东祥云小屋”,充分展示了潍坊传统风筝的魅力和韵味,弘扬了风筝文化,拉动了潍坊风筝出口。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群众游行方队中,美丽的潍坊风筝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风筝展”上,潍坊风筝精湛的扎制技艺和多姿多彩的造型,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产业概况
据调查统计,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我市的风筝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额也仅有20多万元。现在,全市风筝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潍坊天成、潍坊凯旋、杨家埠、飞人风筝厂等一些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达7家。潍坊风筝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义乌等地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区域布局
我市的风筝产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目前,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和寒亭区杨家埠村已形成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潍城区火车站 “地一大道”和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成为主要的风筝旅游展示销售地,奎文、潍城两区除聚集了70多家风筝厂家外,还拥有风筝实体经销零售店300余个,其他县市区分布甚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如潍坊凯旋风筝厂厂长谭新波,他与国外的风筝制造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具有自主出口权,并聘请国外专家当技术员,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他本人也经常代表潍坊远赴国外参加风筝展示和表演比赛,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促进了风筝产品营销,也宣传了潍坊风筝文化。潍坊天成风筝厂厂长王永训,他以生产经营传统风筝为主,并在继承与创新上做好结合文章,使本厂的风筝品牌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三)产业结构
我市风筝生产以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为主。传统风筝生产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在制作工艺上分为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子式和特技六大品种,主要有龙头蜈蚣、大鹰、蜻蜓、金鱼等300余个品种。现代风筝生产以潍坊凯旋风筝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等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拿定单,组织生产运动类、广告类、大型软体类等风筝。传统风筝以内销为主,现代风筝以外销为主。运动风筝、动力风筝、冲浪风筝等高端、高附加值的风筝生产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产量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二、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风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量小质弱、手工作坊生产、分散经营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任重道远。
(一)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我市的风筝生产经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据调查统计,全市风筝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10余家,仅占全市风筝生产企业的3%。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格局,导致风筝企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普遍较差、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较低。今年以来,国家实行风筝出口“生产许可证”制度,按此要求我市几乎无达标的出口风筝企业。鉴于此种窘境,经与有关部门协商,才同意按特殊情况给我市风筝出口企业临时“开绿灯”。
(二)专业人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在潍坊风筝老艺人、老专家健在的越来越少,但能接上班的年轻传承人并不多,“老艺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传统风筝扎制工艺难以有效传承。从风筝企业员工看,从业者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风筝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粗放,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导致风筝产业整体效 益不高。在现有生产企业中,从事传统风筝生产的传承艺人和高端风筝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很小,人才断档和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受到制约
由于风筝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分布零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支撑能力弱,从整体上看我市风筝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正式注册风筝商标的企业,仅有潍坊天成、杨家埠、潍坊凯旋等十几个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无法以自身能力销售到国内外市场赢取更大利益,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初级产品,被他人“贴牌”。另外,风筝销售上存在管理不到位、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本市业户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现象,不仅损害了潍坊风筝的信誉,也影响制约了潍坊风筝生产销售市场的有序培育和健康发展。
(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对外宣传推广不够 多年来,全市没有形成一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风筝展示交易市场,与我市“国际风筝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现在虽有火车站“地一大道”和杨家埠大观园两处较为集中的展示交易场所,但由于规模较小,客流较少,加上受风筝本身一些特点如销售季节短、生产周期长、量大利薄的影响和制约,这两处场所短期内还难以做大做强。此外,普遍存在着广告宣传重视不够的问题,在公开的媒体上,几乎见不到潍坊风筝的营销广告。现在外界只知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但对潍坊风筝的文化、种类、扎制技术、制作工艺等却知之甚少,也反映了我市整体上对外宣传推广风筝文化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风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潍坊既是世界风筝都,又是国际风联总部驻地,发展风筝产业有着独特的品牌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前不久,张新起书记就风筝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风筝是潍坊文化之魂,来之不易的品牌,只能做强,不可偏废,望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更好的成效”,许立全市长也明确批示“以风筝会为契机,培强做大风筝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结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风筝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应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8第36号)为指导,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稳定生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加现代、高端带低 端”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平台,以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为中心,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当前要集中精力实施好“一场二所三地四举措”,带动风筝产业发展全面上档升级。
1、筹建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市风筝办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在宝通街以北春鸢路路东,启动一处大型风筝生产和批发交易场所。这里建筑面积适中,人流、物流、仓储、交通便利,比较适合风筝生产的存储、销售,年内将有80余家的风筝生产和销售业户入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这一龙头市场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并为广大厂商提供优质服务,扩大该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用2年的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筝批发交易市场。
2、巩固二个风筝展示销售场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杨家埠大观园和火车站“地一大道”现已初具规模。进一步,要继续实施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风筝厂家和经销商落户,进一步扩大“二所”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3、发展三个生产基地。以坊子王家庄、寒亭杨家埠和正在兴建的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为三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使之做大做强。坊子王家庄四个村的风筝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为促 进风筝营销,在当地可以兴建专门的营销场所,如风筝一条街等。
4、采取四项举措。通过申报“潍坊风筝”主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修订潍坊风筝地方行业标准,国际风联指定生产厂家和指定产品,风筝产业协会会员自律等四项举措,严把风筝质量关,打造潍坊风筝品牌新优势,使风筝产业形成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推广,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产品展销会、国内外交流等时机,采取影视文化、广告策划、放飞表演、现场互动、网络平台、在高速公路两侧主要位置设立广告位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潍坊风筝,真正使潍坊风筝品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同时,继续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依托风筝生产大户成立商贸公司,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发展壮大风筝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中间批发商,打造较为完整的风筝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坚持风筝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促进风筝旅游营销。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研发创新
依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加强风筝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风筝艺术人才库,发挥老艺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大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现代技术改进风筝设计和扎制工艺,努力保持世界一流的研发、扎制水平。市风筝办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继续合作办好“潍坊风筝研究与培训中心”和“风筝设计与制作”高级研修班,每年对全市风筝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轮训,继承发扬传统技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风筝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风筝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区域结构上应按照业已形成的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布局,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扩大高端优质风筝如精品传统风筝、现代风筝、动力风筝和冲浪风筝等名、特、优、稀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同时促进风筝延伸产品如风筝布印刷、玻璃钢、风筝线、风筝轮的生产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保持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生产和营销上的领先地位。要立足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生产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巩固我市“世界风筝都”的龙头地拉,切实提高风筝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
1、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由市风筝办、发改委、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检验检疫局、海关、商务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的风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市风筝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定期召开 协调会,协调解决风筝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风筝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风筝产业政策。应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具体细化的风筝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等等。此外,要建立我市风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政策扶持、措施呵护,迅速使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壮大。
3、设立风筝产业发展支持基金。建议市政府设立支持风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风筝产业的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和广告宣传等,支持风筝产业发展。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进入风筝产业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风筝产业,进一步优化风筝产业投资结构,解决风筝生产企业融资难问题。
4、充分发挥市风筝办和市风筝产业协会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市风筝办协调、指导、推动风筝产业发展的职能,并加挂“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牌子。为此,市风筝办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对风筝产业的调研规划和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帮助风筝企业解决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瓶颈 性”、关键性问题。结合筹办国际风筝会,办好每年一度的风筝产品交易会,同时,每年在国内主要城市组织几次较大规模的风筝放飞和风筝工艺品展销活动,为风筝企业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潍坊风筝知名度,促进风筝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关于我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我市物流市场发展的调查报告06-12
关于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调研报告05-30
关于我市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说明11-02
关于我市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07-24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10-27
我市城镇居民住房情况调查报告10-23
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调研报告05-28
对我市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09-19
对我市化工行业的调查07-05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考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