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协调会会议记录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门协调会会议记录(精选8篇)

部门协调会会议记录 篇1

2013年11月13日,南校区管委会主任李炳义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如何协调解决南校区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务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图书馆、体育学院、经管学院、土木学院、苏州理工学院镇江工作部等部门相关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南校区管委会主任李炳义关于南校区管委会“一负责两协调”的工作职能及工作思路的介绍,以及开学至今所协调解决的一系列工作,各部门领取了学生舆情信息反馈表,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做出如下决定:

1.由南校区管委会牵头,各部门于11月20日将南校区学生舆情信息反馈表中学生反映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做出解答,以便集中反馈给学生。

2.为促进宿舍安全卫生管理、防四害,各部门要积极向学生宣传、普及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由公寓管理中心在学生宿舍张贴公告,告知每位学生自觉遵守《公寓管理规定》,不要将盒饭带进公寓。

3.为维护校园整洁,《南校区海报张贴管理规定》和《南校区条幅悬挂管理规定》开始实行。

4.为丰富南校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体育馆为学生羽毛球俱乐部每周开放一天活动场地。

5.为加强校园管理,妥善处理下班后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并实行校区领导和辅导员值班制度。

出席:李炳义、段先华、蒋宏志、储璧茜、袁玲、卞建国、刘志刚、濮宁镇、何振强、贡立平、史爱平、刘律、包文斌、姜华

列席:赵莉、王瑜、秦九斌、葛春娱、温大勇

记录:李秀明

部门协调会会议记录 篇2

绩效考核的范围很广, 目的是在投入员工成本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效率报酬。并且通过此方法达到验证人员能力, 促进其提升自我, 使整个单位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员工的工作能力是企业能动效率的重要体现, 但是员工的表现能力和整个团队的表现能力不存在必然关系, 应当将两种绩效考核分别对待, 并促进二者功效的互助提升。

1.1 团体和个人的绩效不能等同, 并不是团体绩效好则能够说

明个人绩效也好, 同样, 不是个人绩效过关则整个团体也保证合格, 因此, 单纯的人员绩效考核的繁荣进行可能掩盖着整体工作不协调, 设备跟不上, 组长能力不足问题。实际上因小失大。掩盖一些缺陷。尤其是几种绩效方式和结果相互矛盾冲突的时候, 但是不能否认二者间的促进关系, 因此不能单纯肯定一面否定另一面, 将二者有序的结合才是正规渠道。

1.2 绩效考核同样要求科学和公平。

绩效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人员本身能力差, 领导者领导无方, 而显示出较为低劣的成绩。另外, 用人的不公平和偏袒也会引起故意增加工作难度, 或降低难度等问题, 这是有害于绩效工作的公平开展的。带来更多不利的隐患。因此一定要注意。

1.2.1 一些单位考虑到人员内部的和谐或不愿引起特殊的争

端, 仅仅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形式, 考察内容较为基础简单, 考察方法也不算严格,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成绩差异不大, 而完成标准也不高, 因此一些人员产生惰性, 消极应对考核。

1.2.2 考察的动力性因素不强, 仅仅是得到一个数据而已, 是实

际效益上并没有巨大的差异, 从心理上和实际利益上都无法拉开距离。考核的意义也就不大。

1.2.3 作为员工, 其看待企业效益的方式往往较为片面, 是从自

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一旦企业效益与自身的利益没有办法互通或挂钩, 宁愿选择消极工作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绩效工作也是这样, 如果绩效无法显示出自身的能力或者自身能力较差而未收到关注, 则会出现不努力工作。因此, 从另外方面讲, 绩效考核过程是一个对于员工进行中试的过程, 对于其工作成效的认可, 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企业能够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元素就是各单位, 或企业和企业间能够相互配合, 符合大的利益共赢。从小了说, 员工间不仅需要独立能力, 还要配合完成工作, 否则利用一人之力来完成所有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当科学对待考核工作, 将总体考核与部分考核配合利用。

2 企业对部门绩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关系处理的现状

2.1 一些单位在整体和部分的考核问题上尚有偏差理解, 认为

对于个人的考核重要, 并可代替所有的考核工作, 而忽略了作为整体的考核工作。

2.2 只有部门绩效考核。

此方式是对于上述工作的反向极端。认为人员的考核面临的工作多, 状态复杂, 而程序啰嗦, 效率不高, 即使得到数据, 后续工作也跟不上, 达不到提升积极性的效果, 面临的任务也较沉重, 因此尤其是工作忙而人手少的时候, 对人员考核工作故意放松, 或者害怕内部人员的关系因此紧张, 争风吃醋, 对考核方式和内容作出质疑, 引发更多的人事纠纷。

2.3 部门、员工绩效考核都有, 但不能协调工作, 配合不紧密。

两种工作不发生任何关系, 找不到二者间的联系。也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并且一些单位的考核数据虚假, 或者无效, 使得考核达不到促进工作的效果, 反而带来对企业人事部门的不信任。

3 协调部门绩效考核与员工绩效考核的思路

3.1 正确认识团队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的关系

团队是由两个以上具备互补知识与技能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具体的、可衡量的绩效目标的群体, 团队成员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相互负责、彼此依赖。员工绩效是员工行为和产出的综合结果, 是企业绩效的基础。部门绩效是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 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 将组织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 形成各个部门有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预期的利益和产出。部门绩效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团队绩效的考核对象是来自各部门的组成团队的团队成员, 团队绩效目标是跨部门的;部门绩效目标是各部门对企业整体目标分解所得到的任务, 是该部门全体员工奋斗的共同目标。有些人认为, 团队绩效强调协作以集体绩效为主, 而部门绩效只强调分工以个人绩效为主。

3.2 部门、员工绩效关系处理方法

3.2.1 进行员工多纬度绩效考核, 协调部门绩效与员工绩效的关系。

员工绩效考核可以实行季度考核、年度考核。部门考核实行年度考核。员工绩效考核主要从绩效维度、能力维度、态度维度等方面进行。绩效纬度包含任务绩效、管理绩效 (管理人员) 、周边绩效。周边绩效体现对相关部门服务的结果。主要包括:协作性、响应时间、服务质量等。周边绩效考核员工与有关协助部门和部门员工内部之间的工作协调、配合情况, 从而杜绝了部分员工只顾自己的绩效完成而不管部门整体绩效任务完成情况, 也倡导了企业积极的绩效文化。

3.2.2 将部门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员工绩效考核综合评定对应等级比例中。

进行部门绩效考核时, 对部门绩效进行等级比例限制:优占5%;良占20%;中占40%;基本合格占30%;不合格占5%。部门绩效考核后, 将部门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结果通过员工绩效考核综合评定等级比例联系起来, 从而协调部门绩效与员工绩效的关系。

3.2.3 部门绩效考核结果计入员工绩效考核结果。

部门绩效考核在年底进行, 将部门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年度绩效考核相结合。人力资源部在计算员工年度绩效结果时, 部门考核结果可以按50%比例计入中层管理人员年度最终考核结果, 按20%比例计入员工年度最终考核结果。

3.2.4 建立积极、协作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发展能够聚拢人心。人力管理的最好方式也是利用人的自主动力来获得工作的动力, 文化能够在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 缓和单纯的利益关系, 能够形成和谐, 互助的劳作关系, 人员之间有依存感。并能够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 最终是为人自身服务, 人员间的竞争也会遵守底线和原则。

4 总结

本文说明了部门绩效考核与个人绩效考核的关系, 在对个人任务绩效、管理绩效 (管理人员) 、能力、态度考核时, 也注重考核周边绩效的, 并将部门绩效考核结果充分利用到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中, 使个人绩效和部门绩效均获得明显提升,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付亚, 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付亚, 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明确政府定位 加强部门协调 篇3

我们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如何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用好国家和地方的资源、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北京市进行“资源科委”的讨论也是在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且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到实现“资源科委”的转变,首先要运用好政策、资金、计划等综合手段。如:在委内,国际合作作为科委一个独特的资源,应该怎么发挥,在引进人才上能发挥什么作用,能落实什么样的国家政策,怎样发挥猎头公司的作用;如何发挥好各种平台的作用以及实施好专项等。

落实“资源科委”必须要明确政府定位,做到全委一盘棋,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在领域工作中,要分清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我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是做企业自已应该完成的工作,要从政府引导角度开展工作。

努力贯彻执行“资源科委”

不断学习提高,加强对主题计划、“资源科委”的认识。作为处室负责人,有义务给处内同志、直属机关同志、及负责联系的企业、院所宣传“资源科委”,这就要求对“资源科委”有着准确的把握。如果连自己都认识不清,那么宣传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资源科委”的内涵。

在工作中落实“资源科委”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和工作对象,落实技术创新主体的精神。二是以对项目实施招标的组织模式,达到政府引导优化资源的目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能够利用北京资源、整合优势力量。三是以主题计划为指导,组织重大项目,实现全委一盘棋的要求,增加宏观的竞争力。四是重点突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一个重点的技术带,组织骨干企业进行攻关。对于促进行业竞争力提高的,要瞄准共性技术,并能起到示范作用。具体方向和原则,应按照“需求驱动”的方式组织专人研究。

在项目组织中落实“资源科委”的几个具体做法

突出重点,支持重点领域。按照“适度发展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精神”,做强电子信息,做大汽车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对北京重点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推动行业、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是帮助解决大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采用招标的模式实现资源优化。作为大企业,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动力,作为政府部门,应是企业实现创新、促进地区科技力量整合的一种资源,使企业自主创新受到资金、奖励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实现以大带小。二是通过抓共性技术及典型示范来推动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共性的关键技术支撑,这也是科技资源在行业服务中的具体体现。

对“资源科委”进一步的建议与思考

还有一些问题正在思考,不是很成熟,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和落实,在这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

深入理解企业为主体的内涵。如何推动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科技工作的具体原则和落脚点是什么,如:对于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我们应该如何来推动。如何运用工业设计、竞争情况、信息化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对企业项目支持的强度、模式。如:我们重点支持研发阶段还是产业化阶段,对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有什么要求,对外资企业有没有明确的政策界限等等。

如何运用好资金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北京地区共投入研发经费318.9亿元,北京市科技经费约为17亿元,如何发挥这些研究资源,为北京市建设服务,同时应加强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力度。

对外协调部部门职责 篇4

XXXX总承包项目部对外协调部部门职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项目部管理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和谐共赢的地企关系。为项目部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助力,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此管理办法。

第二条 项目部对外协调工作范围包括上级单位、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业务相关单位、新闻媒体、项目部直属各分部等。

第三条 坚持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原则;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协调、归口管理的原则;坚持牵头和协助相结合,协调一致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和项目部利益至上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

第一条 机构成员设置 组长: XXX 副组长:XXX 成员: XXX XXX XXX XXX XXX 由XXX任对外协调部部长,XXX、XXX任对外协调员 第二条 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职责:制定重大对外协调事项的原则,决策重大对外协调事项。

第三条 对外协调部部门职责

(一)配合项目公司及管委会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1、负责与综合保税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综保投)、地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协助解决征地拆迁及施工中遇到的需协调的相关工作。

2、复核施工用地图纸、资料,根据工程进度提报用地计划,配合项目公司,办理施工用地申报的相关手续。

3、配合勘测定界单位测设用地界址。

4、与县(市、区)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现场复核确认用地范围、类别、权属及征地数量,并与相关单位共同填制相关表格资料,形成原始资料。

5、详细调查用地范围内涉及的沟、渠、路、管、塘等地面情况,形成原始资料。

6、收集、整理征地拆迁有关资料,保存好相关原始资料,向相关单位提供所需资料,确认统计征地拆迁数量的完成情况。

(二)做好地方、项目部内部各项协调工作

1、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2、组织与协调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的工作。

3、组织与协调各分部的工作。

4、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争议的协调、处理。

5、负责收集各分部因阻工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会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处理。

6、与项目部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随时掌握并解决影响正常施工的外部干扰问题。

(三)完成项目部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第四条 对外协调部部长职责

(一)全面负责对外协调部的各项工作。

(二)根据项目部施工计划,提报用地计划,办理施工用地审报的相关手续。

(三)与项目部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随时掌握并解决影响正常施工的外部干扰问题。

(四)负责指导征地拆迁相关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移交工作。

(五)参加业主单位定期组织的工作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协调的事项。(六)完成项目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第五条 协调员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征地拆迁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和地方协调工作。

(二)负责协助地方政府征地拆迁部门做好土地征用,协调处理好各分部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纠纷、矛盾。

(三)负责地方关系协调,深入现场,了解“乡风民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保障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负责协调临时借道,保障通畅及道路恢复工作。(五)负责征地拆迁资料的档案管理。

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协调制度 篇5

一、医疗质量安全涉及医院方方面面,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做到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后勤安全建设 齐抓并管,确保患者安全。

二、各部门按质量检查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采取有效纠正、预防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并按要求进行汇总上报主管院长。对重要安全问题在院周会上强调引起全院重视,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三、每季度进行一次联合检查(以内审形式)并记录,对全院医疗质量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审核报告。

病案室与多部门协调机制1 篇6

病案室与多部门协调机制

为促进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解决执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临床检验科、影像学科、信息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协调专家组成员,解决电子病历系统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需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工作。1.由主任委员主持会议,如主任委员不能参会,可由主任委员指定副主任委员主持,会前各副主任委员根据所在医院分管的工作范围,布置安排相应委员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后做出议题。2.参会委员尽可能全部参加,部分议题范围确实局限,可按相关成员选择参会人员。

3.医务科负责审核通过各科临床所需的各种记录模版、标准医嘱套餐,定期检查病历模版使用情况,分析统计电子病历的质控指标,临床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的原因及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质控临床病案的质量。

4.护理部负责审核通过各科护理表单、三级表单、告知表单,定期检查、质控各科临床电子病历的质量。

5.临床检验科、影像学科确保临床临床上完成的各项检查在电子病历中能及时看到结果,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整改。

6.信息科负责对完成的临床电子病历进行收集、整理、存档,并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信息维护,优化系统。

7.凡电子病历执行中遇到需多学科协调的问题,报请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院办公会形成决议后执行,由医务部、护理部具体安排落实,各部门服从安排完成协调。

部门协调会会议记录 篇7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和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其意义在于保证基本药物足量供应和合理使用,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转变“以药补医”机制。

协调机制的根本是重视和力图解决某个问题,协调的组织机构由权力层级较高的领导和部门牵头、联合各相关机构组成,承担着政策研究和规划、信息交流与沟通、政策执行的协调与监督等功能。

2 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协调工作的分析

2.1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协调工作概述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过程中主要的协调机制是领导小组协调机制[1],正如在上文协调机制概念中描述的一样,它依然遵循传统行政协调组织机构的组成,并承担传统协调组织机构的功能。具体来说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由国家发改委医改办牵头,联合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和工商团体通力合作,需要我国药品管理涉及的所有相关主体全部参与此次改革管理过程。但是,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医药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还要包括财政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等。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中财政主管部门需要对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单位提供更有效的财政支持;价格主管部门需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医院各项收费的分析中逐步优化收费体系和价格标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则需要通过提供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及付费机制改革使得现如今的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的好转。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不仅仅是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内部组织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医药卫生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等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将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内部和外部协调同时做好,并相互结合,是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协调工作。

可见,医药卫生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远非一个,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各方面协调努力的结果。协调应该是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2.2 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协调机制的优点

2.2.1 强调责任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中央组织机构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由于被协调的各个组织机构单纯考虑自身利益而导致协调失灵。现如今,部门间利益关系的存在和政府部门层次划分还不完善,使得部门间存在着复杂的合作、竞争、冲突和监督制约关系[2],最终导致了部门关系和管理体制方面出现许多不协调的问题,传统的行政管理协调工作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在此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协调工作着重注意到了各参与部门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与分工,更加重视责任机制,使得协调工作分配的任务变成了一种义务。

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2011年第一季度医改集中督导调研的工作方案》为例,在督导调研中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部委领导带队,进行督导工作,采取“分片包干”的措施,督导的问题和责任直接由相关的部委领导负责,从中可以发现,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的协调工作真正明确了责任和义务,有效地减少了由于部门间利益关系导致的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都想管,都不管和都难管”的现象,也能有效地避免对待同一问题不同部门说法不一,对待同一事件,不同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3]。

深入开展监督调研工作,克服对协调工作的监督的缺失。在现今行政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协调工作会涉及越来越多的部门。根据以往部门协调的经验来看,协调最后很大的可能性会遗留大量的跨部门问题被搁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缺乏利益激励之外,就是对协调缺乏监督。对协调工作监督的缺失,导致了协调工作流于表面,应该协调时无从协调,协调达成的决议并未实施或实施中效率低下,协调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凡此种种,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监督机制。以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处理为例,垃圾分类涉及包括市政管理委员会、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多个部门,许多年前北京市就提出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想,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的系统建设和运行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没有对垃圾分类处理事务的协调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协调工作往往会一拖再拖,使得协调工作表面化。

在此次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监督调研得到了广泛应用。从201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先后对北京、广西、江西、河南和陕西等省(市、区)进行新医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调研。另外,从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的网站上题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信息》的一系列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本次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的一个特点就是监督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从政策的出台和颁布实施中,都能发现监督调研工作组的参与,监督机制的实施使协调真正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协调组织机构能够真正重视问题之所在。联系前面的分析,本次基本药物制度强调责任关系的做法,监督就更体现出了它的意义,责任与监督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协调工作在高效和有条不紊的过程中进行,防止出现只协调却不执行或难执行的现象。

2.2.2 对我国新型行政协调机制的制度化探索。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以传统行政协调的观点分类,它属于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优点在于,强有力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可以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它实现了决策者与执行部门的沟通交流,可根据执行情况对决策进行反馈调整。它的缺点是,易导致协调事项泛化,不利于执行部门独立行政。虽然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有其自身方式存在的问题,但是,在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中将领导的协调工作责任化、义务化,并且在协调之后分配的任务中追加监督和调研工作,使得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有一个考核的标准,这是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对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有益探索。另外,随着整个国家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机构的不断成长,领导小组类似的协调机构呈现出制度化趋势。这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制度化与有效性俱强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3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实施中协调机制层面的不足

尽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制定实施中协调机制经历了一定的探索,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其中的不足还有很多,仍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改进,主要表现在:

2.3.1 缺少与协调机制相关的具体和规范的法律法规。

虽然国家在协调机制方面出台过相关办法(如:《招投标部际协调机制暂行办法》),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重视了责任与监督机制,但是,我国依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协调机制,在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依然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国家也仅仅在相关的暂行办法中提出了一些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始终缺乏专门针对政府内部行政协调行为的法律法规,即使是出台的相关协调机制暂行办法也没有明晰的协调流程,操作规程还不规范。

2.3.2 固有的行政管理制度碎片化问题导致协调工作执行困难。

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中对协调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我国采用的是科层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在部门间有明显的层次和水平结构,这些问题所导致的行政制度的碎片化,行政层次结构本身存在的碎片化的问题,有时在协调不周全、不充分,某些责任和义务难以划分的情况下,一个问题在不同部门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政府部门内部说法不一,出现“都想管,都不管和都难管”的三类怪现象,使得基本药物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困难。

2.3.3 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机制的本身存在弊端。

前面说到,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主要是领导参与式的领导小组协调机制。组织机构协调行为的出现,其根本是基于问题,通过协调机制解决问题时领导往往有自己的偏好,导致了协调工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协调中,领导的个人想法不自觉地代替了部门间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协商的协调方式,从而挫伤了一部分人的参与积极性,导致协调的参与性降低。除此之外,由于部分人的积极性受挫,一些政府部门在协调沟通中办事拖拉,直接影响行政效能的发挥。使得协调工作的效率性不高。领导小组这种领导参与式的协调方式本身存在的弊端,有时会使得协调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3 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协调机制的建议

3.1 加快我国行政机构间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行政首长负责的协调职责

分析当今西方社会行政体系发现,西方社会继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在此次改革中提出了以整体主义为思维方式,以问题的解决为政府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的思想[4],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跨组织的以功能为核心的将整个社会治理机构联合起来的治理结构,这种新模式将碎片式的层级机构转化为大部制的部门结构。由于行政结构是跨组织的,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西方社会将协调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将协调机制作为现行行政体系的基石,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借鉴此经验,我国应首先在制度上保证协调机制的可实施性,针对我国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导致现状管理模式不尽合理,政府协调机制的执行存在困境的问题,建议加快部门间协调制度的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协调启动制度,建立部门间的协调程序制度[5]。建立部门间协调的监督和追责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协调机制的法制化进程。另外,应该明确行政首长的协调职责,健全强有力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行政首长对各职能部门的的领导权威。将行政首长的协调职责制度化,并作为考核相关行政首长的指标,提高行政首长对于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

3.2 以办公室为依托,加快建立综合性的协调中心

建立综合性的协调中心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这在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国家几乎成为一个规律。例如英国的协同政府机制[6],德国的专门委员会制度[7],法国的委员会协调制度等。这种专业性的协调中心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强交流沟通,消除部门间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将行政首脑的办事机构建设为综合协调中心。分析我国现在的行政体系,与国外综合性协调中心最相似的是办公室和办公厅。但是在现行的行政体系中,它们只是负责基本的档案整理和文件传递工作,并没有真正起到协调的作用。因此,提议以我国现有的办公室、办公厅为依托,建立综合性的协调中心,积极推进专业性协调中心的建设,使得办公室、办公厅能有效地加强行政机构交流沟通,消除部门间的冲突,向西方的综合性协调中心学习。不仅如此,应强调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机构的独立性和综合协调机制的长期性,从行政管理中将协调职能专业化、常态化,指导督促部门之间开展合作和监督检查,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3.3 以财政为政治资源,利用财政手段建立协调相关机制

协调的组织机构往往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才能在协调中有一定的决策和话语权,这种资源体现在政府层面主要就是财政的控制权,西方社会通常把以财政手段为依托,开展部门内外协调的方式作为一种有效和理想的协调途径[8,9]。根据西方关于财政为政治资源的理论基础,以及财政手段来实现协调有统一、理性和客观等优点的实践经验[10,11,12],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抓住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它直接决定着政府间关系的现实状况,决定各级政府实现法定职权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整个管理公共事务活动中的地位与权威”的论点,因此,在财政资源紧缺、协调中财政资源需求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以财政部门为依托,作为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的牵头单位,以财政作为政治资源来协调相关单位的关系,确实保证协调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4 总结

总的来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协调中无处不在运用着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注意强调了责任关系,并深入开展了对协调机制的监督工作,是我国在已有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又做的大胆探索,这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协调机制中仍然存在着包括行政体系碎片化和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等顽固性的问题,由此来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摘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医疗卫生改革的背景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其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卫生、财政、价格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旨在探讨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根据传统行政机构间协调机制的经验,分析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存在和运用的协调机制的优点与不足,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协调机制,监督机制,责任关系,领导小组

参考文献

[1]赖静萍,刘晖.制度化与有效性的平衡——领导小组与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8):22-24.

[2]高轩,朱满良.我国政府部门间关系的探讨[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5-8.

[3]麻宝斌,仇赟.大部制前景下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51-54.

[4]徐超华.健全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初论[J].法制与社会,2009(9):190-191.

[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高建华.论整体性治理的合作协调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0(9):302-303.

[7]徐超华.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问题初探[J].武陵学刊,2010,35(3):48-51.

[8]谭融,邓雯.论德国的政府间关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90-94.

[9]谭融,罗湘衡.德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82-88

[10]周素红,陈慧玮.美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6):93-98.

[11]胡象明,陈晓正.“大司局”视野下大部制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探微[J].南京社会科学,2011(5):68-71.

部门协调会会议记录 篇8

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城市的会议中心与酒店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复杂。这不仅仅只是在少数城市,在很多承办世界级会议的城市,我们也看到这样的问题。但是,为了实现共赢,会议中心和酒店之间取得和谐的关系又非常重要,因此,在承办会议活动的过程中,双方通过广泛沟通来解决潜在的矛盾非常必要。

那么,会议中心与酒店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会议中心与酒店的矛盾在于客房供应。我常常听到业内同行一边抱怨酒店的高房价,一边抱怨客房不够。这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显然,人们必须接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这一市场规律。出现这类矛盾,说明了也许在未来的发展中,酒店的投资需要扩大,以提供更多客房,但另一方面,这正表明了会议中心为酒店业创造了新的业务空间,并促进了酒店领域的进一步投资。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最近听到的一个案例可以说明。有一座大城市承办了一个非常知名的全年有数场的大型活动。这个活动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参会代表,有上万间客房的预订需求,并且能拉动当地的娱乐行业和餐饮行业的商机,有效提升该城市的形象和会议所在领域的国际声誉。但是,承办该活动的会议中心向我透露,在承办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艰难的酒店谈判过程,包括房间数量预留和协议价格保留,以及落实其他相关服务条款。

我们都知道,从时间节点来考虑,会议中心的业务规划周期普遍较长,而酒店的时间则短得多。这也是矛盾之所在。有时候,会议中心需要筹备八年之久,来接待活动国际团组,而一些全国性的活动也需要筹备四个月的时间。酒店的业务筹备时间则要短得多。有时候,一场大型国际活动从筹备到举办,会议中心对接的酒店的管理层都已经换了两三届。

总而言之,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所指出的,会议中心和酒店之间的关系往往很复杂,但我们决不能任其自然。事实上,通过合作与持续不断的相互沟通,很少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彼此配合,为整个城市创造更多效益。

上一篇:七年级期中英语测试卷下一篇:副主任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