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写教案的意义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备课写教案的意义(精选5篇)

备课写教案的意义 篇1

备课写教案,熟悉教材,上课时按教案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把教案写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周密设计,这包括六个方面,简称“六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

一、备大纲

教学大学是教学的指导纲要,它规定了该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编排体系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备课一定要以大纲为依据。

二、备教材

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是写好教案的重要依据,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用书,是教师备课的基本材料,教师讲课应按照大纲要求讲清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教师对教材钻研得越深,对教材的精神实质理解得越透彻,备课的质量就越高,上好课的把握就越大。要使学生懂,首先自己要懂,“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当先生,应先当学生,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为了把课讲好,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教师应在熟悉教科书(教材)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补充和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它的作用在于扫清重点、难点的障碍,通俗的解释难懂的原理和概念。

在备教材中还应注意思想性(贯穿什么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那些思想教育)、科学性(概念、原理是否正确,举例、数据是否准确,新的进展和成就是否反映出来)、深广度(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那些内容需要增减和祥简)、结构(层次是否清楚,重难点是否突出,顺序是否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系统性,逻辑性是否强)。

三、备学生

备课写教案的意义 篇2

一、备课的基本意义

(一) 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 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否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教育教学工作亦然。教学工作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备课是起始环节, 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对谁讲?讲什么?用什么讲?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 同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言之有物、教学有法。任何一堂成功的课, 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多一份课前准备, 就多一份把握, 少一份失败。不仅要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课”认真备课, 而且要把自己曾经讲授过的“旧课”当作新课来准备, 常教常新。一般认为,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 备课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

备课属于教师的职责内容, 是教师应该遵守的教学规则。教学无止境, 备课也无止境, 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 更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是衡量一个教师思想觉悟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尺度。

(三) 备课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博大精深的业务水平、娴熟的教学技能, 对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情操, 无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需要通过经常性的间接备课, 包括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和专业书籍, 浏览网站, 实地考察参观, 观看电影电视、文娱节目和体育比赛等来开阔眼界、启迪思想、搜集信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储备, 从而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 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如果平时不学习, 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只是临时抱佛脚, 即使花许多的时间来做上课的准备工作, 也难以获得成功的教学效果。所以间接备课是直接备课的基础。备课可以促使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四) 备课是教学经验交流的主要形式。

由于教学现象异常复杂,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班级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经常和其他教师探讨有关章节的教学, 认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欢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同时, 还应该采用说课和课后反思等方式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备课的基本方法

备课要做到“六备”, “五结合”。

“ 六备”是:

(一) 备对象, 即解决对谁讲授的问题, 达到“目中有人”的目标。教为学服务, 以学为依据, 教学的起点、重点、难度和进度, 均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此, 教师施教以前应该全面认识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一是了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特点。重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既要对学生作个别了解, 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分析, 诸如学风、班风、课堂纪律、特点与问题, 尤其是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和智能发展水平。二是了解方法:可以采用调查、谈话、观察、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方式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了解, 且贯穿教学始终, 掌握其动态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

(二) 备内容, 即解决讲授什么的问题, 达到“胸中有书”的目标。备内容包括: (1) 备课标。课标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依据, 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 学习、理解和熟悉课标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课标, 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 合乎什么规格;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2) 备教材。教材又叫课本, 是根据课标而编写的系统阐述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备教材要经历通览-分析-融化三个步骤:通览教材后对学科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对教材基本结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逻辑体系等了如指掌。分析教材就是要弄清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挖掘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以便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抓住关键、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融化教材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教材, 善于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只有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舒展自如、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乐学、易学、爱学。 (3) 备教参。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 通过各种媒体寻找素材, 开拓知识领域, 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科学。教师知识丰富了, 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针对各种教学参考资料, 教师应该合理取舍, 灵活运用。

(三) 备教具 (或课件) , 即解决用什么讲授的问题, 达到“言之有物”的目标。教具包括演示实验、实习训练所需仪器设备、材料等所有教学用具。教师为了讲课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常需借助必要的仪器设备或课件。那么课前应准备好仪器设备或课件, 检查其运行状态, 熟悉其操作规程, 才能做到“临阵不乱”。

(四) 备教法, 即解决教师怎么讲授、学生怎么学习的问题, 达到“教学有法”的目标。根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富有变化性, 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要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 坚持精讲巧练,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此外, 教师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 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 以使学生能够“会学”, 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教师的思维围绕学生的思维转,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思维转,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备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准备典型的课外课内练习题或实验操作、训练项目, 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或切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六) 备计划。 (1) 备学期计划。学期计划是指教师开学前对所任课程作出的一个学期的全面计划和通盘安排, 是完成一个学期教学目的所确定的工作范围和教学进度的实施方案。学期计划一般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学内容目标及任务、教材重点及难点、教学器材、教学措施、课时分配等内容。 (2) 备课时计划 (备教案) 。教案包括普通教案、演示文稿、说课稿等, 是教师备课的书面或电子记录, 也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同时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备教案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 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或用文稿显示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学法指导等内容, 是课前备课的最后工序。教案有详案和简案之分。一份合乎规范的详案,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概况, 包括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等项目;二是教学进程 (或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步骤及其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等;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教学后记, 即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心得, 通过教学后记, 教师可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 以利于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简案有表格教案和微型教案或卡片教案等。

“五结合”是:

(一) 备学期计划和备教案相结合, 重在备教案。课前教师应熟记教案, 同时因课上情况多变, 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 以便在上课过程中能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更好地运用教案。

(二)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结合, 重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同学科的教师互助切磋、集思广益, 明确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个人备课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自身情况、班级特点, 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 并显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 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 讲起来生动活泼。

(三) 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 重在课时备课。备课应通览教材, 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 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从而进行单元 (章节) 备课, 进而进行课时备课, 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重点章节和单元, 主要概念、原理、规律, 要以“精练”语句, 备其“精要”。只有轻重相宜,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 重在课前备课。教师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备出一学期或几周的课叫集中备课, 集中备课是非常必要的, 但课前备课更不可少。一可弥补遗忘;二是增强记忆;三是可随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 课前备课 (含说课) 与课后备课相结合, 使备课更完美。课后备课是指课后教师进行回顾、反思、小结而作的“教学后记”, 这样形成了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 循环往复, 螺旋上升,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 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课的方法很多, 需要广大教师潜心钻究, 精心选择, 科学运用。如果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主动推介新方法、新成果, 人类的先进文化一定能又好又快地传播。

摘要:备课是教育教学系统工程的一个子工程, 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职责, 更是教师需要锤炼的一项基本功。备课包括备对象、备内容、备教具、备练习等方面, 备课应坚持做到“六备”、“五结合”。

关键词:备课,备课意义,备课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淑珍.课堂教学技能[A].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2].顾芳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5:34

新教师怎样备课写教案1 篇3

新教师怎样备课写教案1

新教师怎样备课写教案 怎样备课写教案(一) 第一节 备课的步骤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于教材-知半解,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讲清道理。有的教师备课不深不透,因而课堂上只能平铺直叙,不能重点突出。所以,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做好课前准备,老师讲课首先要过好备课这一关。 备课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一)学期(或学年)备课;(二)单元备课,(三)课时备课,(四)课前备课,(五)课后备课。现分别叙述如下: 学 期 备 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或全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二)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 (四)考虑教学方法 (五)做好教学(包括教具)准备。 学期授课计划,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列成表格,视需要而定。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作出课时划分。 通览教材的作用是: (一)可以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知道它是在什么基础上被提出来的,它又能为后面的哪些教材作好准备。如果备一节,讲一节,不仅不能全面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能贯穿教材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览教材是掌握知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有助于教师讲课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比如要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那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分数乘法两个单元就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在前一个单元里,要给学生建立分数最基本的概念;在后一个单元要建立的乘法概念及其法则是教好分数除法以至分数四则运算的关键。所以重点教好这两个单元,就为教好全册教材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览教材,就可以综览全局;居高临下,给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提供依据;通览教材,才能通盘安排教学进度,不致于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四)通览教材,就能了解教这册教材有什么困难,及早进行准备;通览教材,有利于有计划的安排学习及参考书籍;同时把需用的教具都事先准备齐全。 通览教材、应防止两种情况:一种是走马观花,一味浏览,结果印象不深,所获无儿;一种是细嚼慢咽,玩味不已,结果时间精力有限,往往只能备出几篇。这样做的结果,前者是有名无实,后者是得不偿失。都不能达到通览教材的目的。因此,通览教材认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时间和精力,明确通览的目的,确定通览的重点。 单 元 备 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或课题)备课,拟出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三)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 (四)以单元为单位,把讲、读、写、练、实验和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单元备课的好处是: (一)便于全面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钻研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事先加以解决; (三)能把备课和业务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致于临渴掘井、临阵磨枪,并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如果上一节,备一节,不考虑这一节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不能以系统、明确而重点突出的知识去武装学生的。 课 时 备 课 钻研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之后,虽然为备好每一节课做了准备工作,但是全册教材或单元教材的任务,都要通过每一节课去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得备好每一节课。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写出具体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板书计划、课内外练习题等等。 钻研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和每节课的教材,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应贯穿从全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体的原则。即从全册教材的系统性中看到每一部分知识所占的地位,又从那个部分知识中看到它与旧知识和未讲到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胸中有数。 课 前 备 课 教案写好了,是不是就等于备好课了呢?不是的。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或讲稿,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教材比较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案或讲稿,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写好教案或讲稿,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前备课,已经不再是去熟悉教材、默记讲稿,而是面向学生,着重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教会学生。所以,课前备课,除了要熟记教材以外,还要备方法,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一、备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法。因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把学生教会,才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时要反复琢磨怎样形象直观,怎样布局板书,怎徉讲练结合… … 。只有方法得当了,才能教得生动,学有所得。所以,每次讲课以前,都应该把写好的教案摆在案头,想想有哪几种讲法并加以比较,选出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来讲。 二、备感情 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思想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愉快而且是信心百倍的,那么教师就会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高。反之,或者由于教师对教材体会不深而缺乏信心,或是课前心情不畅,那么,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教室气氛也不会活跃。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感情充沛、心情偷快,上课前,总要收收心(可能杂事分心,收起来),养养神(回忆回忆讲授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娓娓动听。 三、备语言 课堂讲授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虽然有着极为渊博的知识,但如果他不能通过鲜明、准确、精练、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 四、备教态 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死板,没有什么手势,或者姿势很不自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讲课的姿态、表情和手势,研究如何掌握得体的教态。 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课前试讲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试讲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非讲出声音来,利用早晨散步时间边走边讲,或者在黑板面前默讲一遍。这对于熟悉教材,改进教法,发现问题,弥补漏洞,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有机会能在其他教师面前先试讲一下,那就更好了。 五,备教具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使用教具,可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也会更加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同时又可节省教学时间。 对于需要演示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教师必须预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对于实验用的药品,事先要进行周密地检查,以免临时发生了问题,措手不及。 体育教师对场地器材设备应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鼓舞学习情绪,避免发生事故。如果学生冬天集合时面朝北风,练习时面向阳光,场地不干净,沙坑未松平,跑道没划好,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反之,设备器材有条不紊,学生一到操场就劲头十足,兴趣盎然,无疑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秩序就会有条不紊,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裕。所以,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搞好课前备课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无不如此。一位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说:我备好了课,还有最后三道工序,:前一天,默演讲稿,组织语言,理清线索,备全教具;前一小时,澄清过滤,去粗取精;临上课前十分钟,还要在脑子里重温一遍。有的教师对于一两句话,也一改再改,直到语言精粹,概念清晰,方才罢休。从而使他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超尘拔俗。 课 后 备 课 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源曾经谈到:梅兰芳在香港演出时,每当戏散人尽回到寓所,大家都忙着吃饭休息,他却不声不响地在那里静默沉思,起初我以为他累了,就不去惊动他,后来接连几日晚上都是如此,我心里便纳闷,是不是身体不爽哩?一天晚上我对他说:兰芳,这一趟完事后,回京好好休息几天。他睁开眼微笑着说:你以为我病了吗了?不是的。我有个习惯,演完一场戏以后,必须再默演一次……。谈到这里他诙谐地说:别人演一次,我要演二次甚至三次。从此以后,每当他默思过后,我们三五个人的话匣便又打开了,从剧本的结构到唱腔与表演,甚至一个锣鼓牌子的运用。整个一场演出,从头到尾,无所不谈,并且非谈到尽兴不止。从而也得出了加工修改的具体措施,几十年来,只要有演出,这个小小的艺术讨论会从未间断,有时边谈边改,彻夜不眠。 教学工作也是一样,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是课后备课。有些教师以为讲课是备课的结束,讲完了课就万事大吉。不是的。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搞好课后备课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 课前备课只是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课堂效果。真正反映教学效果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

备课写教案的意义 篇4

乐天小学 董立萍

一、教学内容:

各知识点分布(知识树)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按其知识结构可归纳为五大分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教材在第一节中安排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两个知识点。教材在第二节中除了“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知识外还增设了“小数性质的2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第三大分支中包含了3个小分支,分别是变化规律、变化规律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第四大分支是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第四大分支中包含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材解读:

1、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本套实验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特点:

从数学知识体系的纵向来看,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五六年级学生认识小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数学知识体系的横向来看,本单元的知识设置在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之后再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同时,本册教材共安排了52课时的教学内容,而第四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就占了15课时,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

2、将本单元的各版块具体解读如下: 板块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还需要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测量,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测量,测量后让学生分组报告测量结果。在小组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况,比如拿米尺量讲桌的长:量1次,即量出1米后,余下的部分不够1米。说明测量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仍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记录,就要用小数表示,体验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必要性。在这里,除了可以量黑板的宽和讲桌的长外,也可以选择整米长的物体来量,通过对不同结果的比较,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

例1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在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分两步进行:

1、认识一位小数。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我们小组认为放到例2小数数位顺序表这里教学比较妥当,在这儿提出来与各位数学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例2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可以为学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为学习“小数读写”“比较小数大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长颈鹿父子比高矮的情景图,由它们的身高给出两个小数: 1.8、5.63,再另外出示一个小数12.378。由这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直观地把小数的数 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复习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整数数位顺序表,然后再来探讨小数数位顺序表。

例3学习小数的读写。小数的读写在小数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不变,因而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我们可以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后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例4教学小数的写法

对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在写小数时,小数点的位置要写正确,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位之间。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教学建议:

1、以

一、两位小数意义的教学为重点,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小数概念。

2、注重迁移,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的概念及数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迁移到小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计数单位表示的含义。(可以横向对比,使学生明确小数部分和整数一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通过纵向对比不同数位的计数单位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进而加深对小数计数单位含义的认识和理解)。

注意事项: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2)教学小数的意义前先重温一下对小数和分数的初步认识。(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4)在写小数时,小数点书写、位置要写正确。(小数点要写出点,而不是顿号。小数点的位置在个位的右下角)。

板块二: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主要内容有: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例2教学小数的性质。教材通过让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最后通过观察0.1米=0.10米=0.100米,使学生初步知道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做一做通过在正方形里涂色表示出两个小数0.3和0.30,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性质。我们组认为教学时可以先抛出小数性质的结论再让学生验证这个结论最后完整地总结出小数性质的结论。

例3和例4是小数性质的两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小精灵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确应用小数的性质要注意的问题,(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去掉,中间的“0”不能去掉)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例5: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大小的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相同,都是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但学生在初学小数时,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误认为0.2<0.19,5.29>5.3。因此,比较小数的大小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①明确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②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基于以上分析,例5从解决问题入手,列表给出4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要求给他们排出名次。引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通过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

教学建议:

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要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中,逐步压缩思维过程,掌握比较的要领。注意事项:

(1)、对教材中设置的挑战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2)、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如:课本39页中“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40页中“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等问题)

(3)、教学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注意提醒学生必须在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根据需要添上“0”。

板块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与前面讲的小数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

2、例3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例1,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有什么规律。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规律的概括中,老版教材中的“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改为了”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使表述更清楚,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例2和例3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用。在“回顾和反思中”要引导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同时又巩固了变化规律。

教学建议:

1、纠正学生表述方法。(学生习惯用“缩小10倍”和“扩大10倍”表述 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强调,新教材的表述方法)

2、处理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去零问题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

注意事项:

(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1,而不是001;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10。

(2)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1;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2.5。板块四: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材从解决小朋友身高排列顺序入手,引出数据的改写,突出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

例1教学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是例1的重点,这里以“小组讨论的交流”的形式呈现改写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计量单位的关系,通过分数形式直接改写成小数;另一种是利用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则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

例2通过把身高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作单位的数,教学把含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教材把1.32m这样的小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留给学生自己探索改写方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围绕名数改写的注意事项进行恰当板书,一引领学生概括归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板书是要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如“明方向、确进率、移小数点”。

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三个主要步骤。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注意事项: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3)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第五小节:小数的近似数 例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材结合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小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提出“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这一问题来介绍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并结合豆豆身高的数据依次说明如何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

例2和例3把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老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知中学习的,现在安排在小数部分学习,更加合理一些。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及木星与太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结合图片中提供的具体数据,从算理入手,介绍改写的方法。在完成例2将第一个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例3中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挑战性问题进行探究。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注意事项:

(1)关注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2)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丢。因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它们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

(3)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改写和省略尾数混淆,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以区别: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入,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一个精确数。教学时可让学生具体说说:改写后的数7.7833亿千米和其近似数7.8亿千米两个数的区别,以加强对一个数的近似数和将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认识。

(4)学生在改写时,常常忘记写 “万”字或“亿”字,遇到有单位名称的数时也容易把单位名称丢掉,如把14.28万千米写成14.28万或14.28千米,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能;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问题。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学会复名数及小数的改写,会求近似数。)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单元目标数学思考方面:在探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学习用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8(单元目标解决问题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算法的多样化。)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单元目标情感态度方面:认识小数与分数、名数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正确读写小数。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3、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4、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方法: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学时,要合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既要倡导道多样化的思考方法,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实现有目标的学习。如在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性质等知识时,既要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又要点拨引导,保证研究问题的方向,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2、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探究小数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知识迁移法。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够根据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复习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结合给排跳远运动员排出名 次的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利用已学过的整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这些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

1、用好直观“模型图”,加深对小数知识的理解。“模型图”是用来近似的描述或模拟所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图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模型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如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和比较大小等知识,都涉及十进分数。但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十进分数间的关系有一定困难。为此,设计了长方形格图和正方形块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借助这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深入把握知识。

2、在整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间的正迁移作用,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数位顺序表。结合给身高不同的学生排排队情境,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探索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大数改写成用“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提高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3、突出重点,围绕核心展开教学从而突破难点。如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进率、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每个环节的重点,是教学难点逐渐得以突破。如情景环节,重点是突出改写的必要性,因此不要急于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如改写环节的重点是确定改写的层级,进而明确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而不要急于让学生改写,用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名数变了,数字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在理解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再去尝试改写,从而逐渐突破难点。

4、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小数的性质。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习整数的 末尾如果添上零或去掉零,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小数的末尾如果添上零或去掉零,又会怎样?通过整数与小数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有效地理解整数与小数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3、注重板书设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本单元内容概念、性质等内容比较多,教材在编排中也注意突出法则等内容的提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的梳理、归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的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支撑就是板书,教学中要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给学生提供明晰的思路,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题目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墙上的斑点》备课教案 篇5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所写的:“小说的适当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适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觉印象都有用处。”因此,《墙上的斑点》不是关于那个“斑点”的小说,“斑点”不过是触发她丰富联想与想像的一个媒介而已,小说的主题也正浓缩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反复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实生命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确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为它找到明确的结论,正如我们面对面地坐在车厢里,相互观看,只能看到些朦胧的幻影,或者犹如与车厢外的人一样擦肩而过,难以彼此了解。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还表达了一种“平静的、幸福的联想”一棵树倒下了,它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换言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这样一个信念: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她愤慨地指出:“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箱,她渴望拥有一个“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总之,《墙上的斑点》蕴涵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许多意义重大的体验和领悟,它触及到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墙上的斑点》才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给了我们无穷的回味,使我们的灵魂在阅读中得到洗涤。

当然,《墙上的斑点》给我们的感觉远不止这些,例如她的那种自由洒脱的语言,她对排比、类比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她笔下那种隽永深刻的象征与暗示以及她对人类精神复杂性的阐释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墙上的斑点》则是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觉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时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干井水,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理解了它。

说不清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不尽的《墙上的斑点》。

二、亮点探究

1.体会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请分析它们究竟是作者信马由缰、不着边际、东鳞西爪的产物,还是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

探究学习: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作者意识流动中出现的色彩。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色彩词,而且基本上是冷暖两色交替出现。请看开头一段:作者先连用了四个“红”:“黄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视觉中“火光”也是一种“红”)“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接着便出现两个“黑”:“黑色岩壁”“呈暗黑色”。“红”与“黑”分属冷暖色调中的两个极致,它们先后出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亢奋与压抑,渴望与沉沦,开放与封闭,自由与禁锢,即作者说的“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说,开头出现的这两种颜色,实际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接下去出现的幻象,可以说都是这两种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中的幻象并非胡思乱想,更不是致幻剂下的怪异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意识指向,它是作者“注意”与“选择”的结果,正如“意识流”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识始终是对于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兴趣,并且在思想进行的全部时间,都在欢迎这个,拒绝那个,换言之,都在选择。”

2.有的人认为意识流的作品笔法散漫随意,它是不讲究结构的,从中你找不到任何结构的脉络,你这样认为吗?请以《墙上的斑点》为例,试作探讨分析。

探究学习:人们对意识流小说的误读,很多情况源于对意识流小说结构的这种误解,这也是意识流小说家的美学思想不能持久地为大众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其实,意识流小说并非不要结构,只是它们对传统的文本进行了解构,重组了自己的小说结构,或者说是在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经验。即摆脱那种依赖情节及其后续发展的传统的束缚,反对对“事物的精心编造”,转而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瞬间的反应、暂时的情绪、短暂的刺激、随意的暗示和游离的想法,实际上‘集中’在与某些相互连贯和构成事物的文体关系上”(安德鲁桑德斯著,谷启楠等译《牛津英国简明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细读《墙上的斑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事物中的相互连贯”。这里有必要将作者意识的流动作一番剖析。在《墙上的斑点》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流动方式,一种是跳跃式流动,一种是连环式流动。跳跃式流动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行跳跃流动,即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例如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这些事物可以随意编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后。另一类是层进式的跳跃流动,即事物之间存在着浓淡深浅高低大小早晚等关系,例如斑点钉子肖像画老房子旧房客火车上所见等等,这些事物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连环式流动,类似于我们修辞学上的“顶针”,即由前一个物象引出后一个物象。例如古冢坟墓或营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师(与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证带老伴旅行)樱桃酱、书房(此时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收拾书房)营地或坟墓(牧师的希望)等,可以说这些物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发出另一件事,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连环关系。由于作者采用了这样两种意识流动的方式,所以,小说在松散的表面下,隐藏着严谨的深层结构。除此以外,小说采用变式反复的手法进行过渡,也使结构变得自然合理。如“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这些过渡句既显示出作者语言的丰富性,更使意识的流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3.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来引导过渡,如在对斑点展开联想之前,她写道:“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这句话既说明了人的思维与意识的特点,也为自己后面的联想奠定了基础。②用来概括总结,例如当她的思路从斑点联想到木块上的裂纹,联想到木板,再联想到树及树的倒下后,写道:“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③用来突现并提升主题,《墙上的斑点》所要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为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关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打人十八层地狱的危险”“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些句子,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4.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A. 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19世纪之前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19世纪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探究学习:这道选择题貌似简单,但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却并不容易。这里首先要把握意识流小说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同时要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以及她的创作心境。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从其现实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排除B和D两个选项。再从意识流小说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义思想人手,联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5.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探究学习: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三、选题设计

1.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方法: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墙上的斑点》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墙上的斑点》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墙上的斑点》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版。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2.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方法: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版。

上一篇:外出学习学习体会下一篇:简历封面应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