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古诗原文和翻译(共9篇)
【诗句】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出处】唐·杜牧《旅宿》。
【意思】烟笼月照的碧江多么美丽,邻家门前就系着钓鱼归船。
【全诗】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赏析】
此诗据传为杜牧外放江西时,因客居旅馆,思乡情切而作,是 一首典型的羁旅怀乡诗。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云:“以幽闲之意结 之,益见旅人跋涉之苦,则思乡之情更难堪矣。”此评可作此诗之注解。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形式的差异导致传达意义的偏差,不同的侧重点给受众的信息重量不同。基于主位述位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山居秋暝》及其英法译本的主述位分析对比,评价翻译文在形式方面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主位述位理论
Halliday(2000,37-38)对主位述位的定义如下: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关注的焦点;信息的剩余部分,即使得主位得以延伸的部分是述位。主位述位的理论最先来自于布拉格学派。作为一个信息结构来说,一个小句包含主位+述位,而这个结构是通过顺序来表达,主位位于句首。语序的不同,表达的信息含量也就相应的不同。Thompson(2000:117-119)谈到“主位是小句的第一个成分,小句的剩余部分即为述位,当主位与述位重合时,被称作非标记性主位选择。”对主位与述位的划分,Thompson提供了两种划分方法:
但基于实用目的,我们不需要做如此细致的划分,在分析文本时,如果位于句首的从属句作为整个小句复合体的出发点,那么它就表示文本的发展方法(method of development,Fries,1981)。
3、对古诗《山居秋暝》的原诗分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下面是对该诗的主位-述位分析:
本诗是严格的八句律诗,因此有着前后对应的文本形式,全诗的主位同时也是主语,因此事非标记性主位,只有第五六句可以采用两种划分方法,但在这里为了整体的效果,我们采用表格中(1)的划分方法。并列句前一句作为主位,后一个部分作为述位。我们可以看出本唐诗的主位有着结构上的规律,除了五六句是动词短语作主位外,剩余的句子都是名词短语作主位,形式严谨,结构对等,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非常紧密连贯。这在五言七言律诗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4、对英法译本的分析
本文选取谢百奎先生的英法译文,旨在对其进行主述位系统的分析,为方便描述,在这里用T(theme)代表主位,R(rheme)代替述位。这里为了全文的简洁,采用Thompson关于小句复合体的第一种分析方法。下面是对英译文本的主述位分析:
英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且英语诗歌讲究押尾韵,头韵以及音步的形式对等。本诗第一句采用地点状语作主位,第二句是无人称主语作主位,三四五句是名词短语,第六句则是小句作主位,七八句是语篇主位与名词短语相结合的主位。
对法译本的分析:
谢先生对法文诗的处理也采取的跟英语一致的方式,即尾韵相似)。一二句是副词短语作主位,三四句是名词短语作主位,五是名词短语,六是时间状语,七是小句作主位,八是语篇主位与名词短语作主位。
原文与英法译文的分析与比较:
原诗的两个主位都是名词短语,述位是状语,而英译文则是地点状语和无人称主语it充当主位,英述位第一句是副词短语,第二句是动词短语,结构不一致;法译文两个状语作主位,两个从属句作述位,与原文差异较大。中英法译文之间的形式差异较大。
原诗主位是名词,英法译文与原诗主位一致;原诗述位是动词短语,英法译文与原诗也一致。总的来说,三四句有严格的主述位形式对等。
第五句英法译文与原诗主述位成分一致,第六句中法一致,但英译文采取了前后颠倒的顺序将两个小句的关系处理成并列,法译文则翻成了从属关系。从第五六句的对偶来看,英译文的第六句的形式与原诗差异较大。
英法译文按照原诗的释义添加了语篇主位though even和meme,其他与原诗一致;法译文将第七句处理成从属句,也是按照原诗释义来解释,第八句三者主述位形式一致。
5、总结
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之一,是将概念与人际功能相结合的纽带,对语篇进行主位的分析,可以为听者或者读者提供一个语篇框架,这是主位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述位是在主位的基础上对主位进行的修饰和延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容。综上八句的中英法三个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英法译文与原诗的主述位形式存在很多的不对等情况,但是并不能说明翻译文本是不好的翻译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形式对等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整体语境,表达的意义,受众对象的心理文化因素以及各种语言内部本身的语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i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3]郝中秀,张龙宽.试论形式对等在英语格律诗汉译过程中的重要性[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4]聂巧云.形式对等与拟形诗的翻译[J].双语学习.2007(10).
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译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
1、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
2、匪:同“非”。克:能。
3、取:通“娶”。
4、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5、觏(gòu):通“遘”,遇见。
6、笾(biān)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赏析: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平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lín píng dào zhōng
临平道中
dào qián
道潜
fēng pú liè liè nòng qīng róu ,yù lì qīng tíng bú zì yóu 。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wǔ yuè lín píng shān xià lù ,ǒu huā wú shù mǎn tīng zhōu 。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2古诗临平道中阅读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下诗人怎样的情感?
2。第三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季临平道中所见到的清丽动人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和豁然闲适的心态。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第二首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译文
洛阳龙门的一夕雨近晚渐渐歇止了,春天的节气来临,使汝穴不断生风。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静肃,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几朵野花盛放,妆点着此处的空寂。如今想要去仕宦为官,却惭愧才能不及当时的同辈俊秀。只好归隐,效法江湖上无拘无束的老渔翁。往昔所交游的知心好友至今皆已不能相见,只有抱着惆怅的心情,徘徊在洛阳城东。
第三首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蚤通早。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怎堪芳草青青。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上相,泛指大臣。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个人以为前一说准确。
路上骏马乱叫。红叱拨:唐天宝中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泛指骏马。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事。韦庄是晚唐时人,当时社会动荡。这和昔年相似的风光,引起心头的隐隐快乐。
第四首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第五首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第六首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第七首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译文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第八首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第九首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十首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灯火。
鉴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此诗描写了慈恩寺大雁塔及其四周风物环境。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 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诗人慨叹于塔的高峻伟岸,不惜笔墨从各个角度、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尤其喜用动词,将塔高给人的威压感和突兀耸立的直觉感受逼真形象地展现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武则天的古诗原文和翻译】推荐阅读:
《池上》白居易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11-18
武则天英语简介06-27
武则天传读书笔记10-31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及翻译12-26
立秋的古诗翻译12-28
墨梅古诗原文11-29
古诗原文及解释11-06
劝学古诗原文鉴赏11-11
清明夜古诗原文及赏析06-10
凉州词古诗原文拼音版07-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