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防洪策略(精选3篇)
美国:从唯堤政策走向综合管理
美国联邦政府正式介入防洪事业仅有150的历史。在此之前,土地所有者或一些社区沿河流两岸建有一些零星的堤防保护耕地或城市。
1861年美国密西西比河考察团发表了防洪策略考察报告,认为堤防就可解决密西西比河洪水问题,于是密西西比河委员会以此为依据,在南北战争以后(1879年)开始推行只建堤防的防洪政策。1912年和1913年密西西比河洪水宣告堤防万能的防洪策略失败,随之产生了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分洪道、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措施相结合的相对综合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工程防洪策略。
1927年密西西比河发生有记载以来最大洪水,导致美国防洪法修订和密西西比河及三角洲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以防御类似1927年型的洪水,这与我国一旦出现更大洪水,即以此洪水为对象建设防洪工程的思路基本一致。
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但洪水灾害损失却有增无减,面对这一困境,20世纪40年代,美国以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协调人与洪水关系的思想,标志着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约束因素,管理洪水而非控制洪水,减轻而非消除洪水影响的防洪观念形成。
距“唯堤政策”提出约100年后,美国非工程防洪措施的主体“全国洪水保险计划”于1968年开始推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的防洪策略形成。全国洪水保险计划不仅是一个风险分担的措施,更重要的,该计划是一个洪水风险区管理政策,它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强制获取风险利益者承担风险费用,限制洪水风险区不合理开发,防止开发者将洪水风险转嫁到他人身上,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效率与公平原则。
与历史上发生大洪水后的反应不同,1993年美国创记录大洪水发生后,没出现工程建设的热潮,而是修订了国家洪泛区管理综合规划,将“制定更全面、更协调的措施,保护并管理人与自然构成的系统,以确保长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洪水管理的任务。更注重防洪工程特别是堤防的质量,而非刻意追求可防御这次洪水的更高的防洪标准,同时有意不修复某些被洪水破坏的堤防,为洪水保留更多的滞蓄、回旋的空间,这又与我国1998洪水后所采取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措施异曲同工。
法国:洪水风险与土地相连
法国国家政府基本上不承担防洪的责任,防洪工程的建设主要由当地居民(地主)或当地政府承担费用,这与洪水发生、洪泛区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相适应。对于具有地域性的社会问题,由当地政府或组织制定公共政策,由当地投入资源来解决或缓解通常是有效率和公平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美国联邦政府决定由国家投资建设密西西比河防洪工程时,与该流域无关的其他一些州的议员提出用全体纳税人的钱为部分人提供防洪保护质疑的原因所在,美国洪水保险计划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一考虑。
法国国家级的防洪策略主要体现在非工程措施方面。法国自1935年开始制定洪水风险区规划,并从20世纪80年代起执行自然灾害风险公布制度,明确限制在洪水(或灾害)风险区的开发并规定了采取防洪对策的原则。洪水风险区规划要求凡在洪泛区修堤、兴建土木工程,不得影响洪泛区的滞洪效果,不得将洪水风险转嫁给他人,并严格控制城市向洪水风险区扩张。
洪水风险区规划和自然灾害风险公布制度都通过洪水或灾害风险区划的办法进行土地利用管理。在洪水风险区规划中将洪水风险区分为A、B两区,A区为深水急流区,洪水时是行洪道,类似于我国的滩区或行洪区,B区为洪泛区。在A区禁止新建所有工程和建筑物;在B区,建筑物的修建和10公顷以上的种植需申报批准。自然灾害风险公布制度将国土分为三个区,在地图上分别用红、蓝、白三种颜色标志,红区为高风险区,蓝区为一般风险区,白区为无风险区(对洪水而言为100年一遇洪水以外的区域),其土地利用管理规定与洪水风险区规划一致。自然灾害风险公布制度风险分区向全民公布。
虽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但法国政府一直对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的洪水预报给予高度重视。法国的洪水预报系统由1200个测站和530个分中心构成,现代化程度很高,负责对全国1600公里长的重要河流段进行洪水预报。此外,法国还对境内所有水库大坝逐个建立了失事应急预案系统。
由于1981和1982两年连续发生大水灾,国家无力用原来的方式向灾民提供灾害救济,而在1982年7月通过的法律中,明确制定了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属于半强制性的自愿保险,未参加保险者将得不到此前强度的灾害救济。
英国:重视非工程措施
英国根据1930年颁布的流域法的规定,建立了流域董事会,国家正式介入防洪事业。1947年流域董事会授权与城市规划部门合作,控制洪水风险区的开发,防洪非工程措施得到重视。
英国的工程防洪体系由堤防、河道整治、水库和挡潮闸构成。在英国没有单一防洪的水库,他们认为为防洪修建水库造价过高,合适的坝址少,以淹没土地移民的手段换取保护另一片价值略高的土地意义不大,上游筑坝对远距离的下游防洪效益极小。
近年来,英国对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重视。英国的非工程防洪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设立洪水损失补偿基金和灾害救济基金;开展洪水保险;进行洪水风险分区,限制、规范洪泛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建立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
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国家还有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国。
这些国家的防洪策略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从总体上看,都有共同之处:首先建设起至少可以防御常遇洪水的工程体系,在保持该体系的基础上,采取非工程措施,特别是洪水风险分区、建立洪水风险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制度,限制不合理的开发,减低社会面对洪水的脆弱性,实现人水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日本:工程措施外的新理念
日本有1700余年的防洪历史,并较早(1896年)颁布了《河川法》。以此为依据,先后于明治、大正和昭和初期制定了三次治水计划,由于资金和战争等原因,这几次计划都未得到实质性的落实。20世纪40~50年代,日本水灾严重,损失约占国民收入的4%,其中有两个年份(1947、1953年)达10%以上。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为缓解严重的洪水灾害态势,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1960年颁布施行了《治山治水紧急措置法》和《治水特别会计法》,并据此制定了《治水十年计划》。自此治水计划有了切实的资金保障,从而使日本的治水事业进入稳定顺利的发展时期,水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持续减弱。
日本的防洪策略总体上以工程措施为主,这与其洪水风险区人口密度高、资产密集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都市内水问题突出,都市水治理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此同时,结合堤面土地利用(道路、建筑物建设)的只漫不溃的城市周边超级堤防(顶宽达数百米)建设开始兴起。近年来,综合治水、洪水管理、风险选择、泛滥容许、治水与自然和谐等新的观念开始提出,并在新《河川法》条款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荷兰:给河流以空间
荷兰地处莱茵河和马斯河下游三角洲,地势低洼,低于海平面的国土面积约占40%,易受高潮和河道洪水侵袭。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防洪工程的重要性。好在莱茵河流域降水均匀,丰枯水位变幅不大,北海最高潮位为3.5米,为其修建高标准堤防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在荷兰的防洪标准为:城市10000年一遇,河道1250年一遇,海堤4000年一遇~10000年一遇,但实际上堤防,尤其是河堤远不如我国江河干流堤防高大。
1993年和1995年的洪水使荷兰人认识到再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仍面临失事的风险,促使其对以往防洪策略开始反思,给河流以空间和开辟蓄滞洪区的设想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在全球普及和发展起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也从最初单纯的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影响评价同时兼顾的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一)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年)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起来的。1973年8月,以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为标志,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已初步孕育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思想。这一阶段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创业时期。1979年中国第一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扩建、改建、新建工程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此中国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1989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后,相继颁布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范,并通过部门行政规章,逐步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范围和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也不断完善。在这个阶段,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实施进行了探讨,并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颁布了许多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或法规性文件。1981年颁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内容、工作程序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198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局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若干问题的意 见》,1988年3月颁布了《建设项日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9年5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方法》,1989年9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初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管理体系。这一阶段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都对相关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规定。
(三)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年)
从1989年12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到1998年国务院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和完善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先后接受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的技术援助项目,为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国际社会接轨打下了基础。1990年6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1995以后,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分类管理,分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三类。1998年11月,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并予发布实施,该条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适用范围、程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一切,都使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四)提高阶段(1999-2002年)
1999年1月20-2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把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号,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1999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07号文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审批及评价资格等问题进一步明确。
在此期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还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通知》,加强了国家和地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看的检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迈向了继续提高的阶段。
(五)新拓展阶段(2003—)
2008年12月, 为了加深奥巴马政府对信息安全现状的认识, 美国开展了为期2天的“模拟网络战”, 总计有230名来自军方、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参与了这次演习活动。
演习结果认为, 美国在网络攻击前抵抗能力很差, 这为奥巴马政府敲响了警钟。
奥巴马政府决定通过重点解决机构问题来加强美国整体的信息安全。对白宫官员进行全面
整合, 以支持国家和国土安全。成立“国家安全参谋部”, 由国家安全协调官领导, 统一支持国土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参谋部中新增人员和职务, 用以处理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 包括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 跨国界安全, 信息共享和弹性政策, 这些人员和职务具有对事件进行预防和响应的职能。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 2009年5月29日, 奥巴马在白宫东厅公布了名为《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报告, 并发表重要讲话。
奥巴马在演讲词中强调, 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依赖于网络空间安全。他将网络空间安
全威胁定位为“我们举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 并宣布“从现在起, 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
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
报告全长76页, 除前言、内容提要、简介外, 正文包括6个章节, 分别是:
1、加强顶层领导。通过以下事项来加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设立一个总统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官员和支持机构;审查法律和政策;加强联邦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力, 强化对联
邦的问责制;提升州、地方和部落政府的领导力。
2、建立数字国家的能力。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扩大联邦信息技术队伍, 使网络安全成为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一种责任。
3、共担网络安全责任。改进私营部门和政府的合作关系, 评估公私合作中存在的潜在障碍, 与国际社会有效合作。
4、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事件响应框架, 加强事件响应方面的信息共享, 提高所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5、鼓励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 制定全面、协调并面向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框架, 建立国家的身份管理战略, 将全球化政策与供应链安全综合考虑, 保持国家安全/应急战
备能力。
6、行动计划。提出了近期行动计划和中期行动计划。
新加坡以管理、技术维护信息安全
为保证政府信息安全, 新加坡政府实行《资料保护法案》和采用SSL技术。公众要获取政府信息必须持有专门的卡或者钥匙, 并且知道密码及有自己的签名或手印。现在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数字签名卡;另一种是呼叫中心。
德国设立专门机构保障信息安全
德国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国家信息安全局, 主要负责保障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保密和安全, 以及根据需要进行网络加密, 该机构隶属于德国内政部, 目前有390名工作人员, 全部都是专业技术人员, 涉及统计学、数学、法学、物理学、信息学、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德国在保障信息安全中, 主要考虑: (1) 安全性。谁进入网络、谁浏览个人资料、谁在进行电子签字、谁输入有害程序等; (2) 合法性。实施信息安全技术合法; (3) 准确性。保证信息传递内容收发一致; (4) 使用性。保证信息长期可供阅读, 随时可供查询; (5) 统一性。各数据标准统一, 确保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
英国重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英国专门成立了IT委员会, 负责办公网安全运行, 防止病毒或黑客攻击。为了保证国家信息安全, 政府还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和新闻办公室专人负责严格审查哪些信息必须上网, 哪些信息不能上网, 哪些信息必须及时清除。H
思考与启示
1、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国家战略地位, 全面落实27号文件各项工作, 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总结评估27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提出新的战略对策。
2、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统一领导和协调, 既要各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 更要相互配合。国家必须统一领导和协调。国家应恢复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从整体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技术与管理并重, 控制源头, 内外兼防, 克服盲目封堵、打补丁的被动局面。
4、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 从基础技术上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国家标准, 加大力度推进可信计算技术等核心产业发展。
美国:世界最大留学生接受市场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国家。1998年美国在校外国留学生总数达48.2万人,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能够长期维持其世界最大留学生接受市场的地位,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招生对策:
1、美国有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凭借他们所拥有先进的教育、科技和管理水平,大批世界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其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开放式、国际化特点等优势,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赴美留学。
2、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用大量的资金资助外国留学生留学美国。几乎美国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奖学金,以此来吸引更多更优秀学生。
3、能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各种优良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能提供勤工助学、合法打工的政策和机会。
4、为了争夺世界留学生市场,近几年来,美国各高校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制作各种宣传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学校、社区及语言教学等情况。并频频组团赴世界各地,尤其是到东南亚地区,大举招收外国留学生。
5、通过签订有关的交流合作协议,特别是开展联合办学,以保证有充足和稳定的生源。
6、美国对外国留学生政策具有连续性。对外国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使美国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使美国得到并牢牢保持留学生第一接受大国的地位。
7、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机会。据统计战后从世界各国、各地区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近40万人。大量地引进国外人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构成了美国发展的原动力。
8、能给予各高校及研究机构以高度的自主权。政府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强迫学校接收,如招生人数、招生大纲等都没有固定要求,由各高校自主决定。
日本:目标十万海外留学生
外国人到日本留学,在日本进行对外的留学生教育是从近代开始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确立了“贸易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并把外国留学生培养看作面向21世纪最主要的国家政策。提出日本面向21世纪接受留学生有三个中心:一是以公费留学生为中心;二是以国内中心向国外扩展,对自费留学生实行统一考试;三是以争取公共团体和民间的支援,目标扩大接受留学生达十万人。通过此项计划,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趋于稳步增长的势头,1995年在校生人数为53847人;到2002年,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已达19.5万人。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招生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政策措施:
1、大力设立政府奖学金与其他资助计划。
为了支持政府提出的留学生计划,文部省不断地增加奖学金经费,平均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1992年为346.53亿日元。2002年,由57.6%的留学生得到奖学金,平均月额70,000日元。在增加中央政府资助的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民间团体设立的私人或私人公司和大学设立奖学金。
2、建设包括留学生宿舍和研究设施的“国际大学村”,帮助解决住房和交流设施。并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1)允许留学生每周打工28小时;(2)减免部分留学生学费;(3)为部分自费生提供部分住宿贺、医疗费等。
3、设立独具特色的咨询制度,以保障外国留学生的顺利留学。
4、加强外国留学生教学与管理。
5、大力推行短期留学制度。由双方根据培养需要,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规定互惠措施,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与友谊。这一制度受到了日本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发展十分迅速。
英国:吸引留学生的新举措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其招生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列世界第三位。目前英国在招收海外留学生方面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英国政府拨款设立各种奖学金,并鼓励和支持外国政府和公司团体资金奖学金、各大学设立单项奖学金和校际交流奖学金,积极开拓海外留学生市场。
2、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外国留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丰富留学生生活。英国形成的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留学英国。
3、提供HOMESTAY服务。于1987年正式成立的“Host”民间组织,其目的就是介绍外国留学生进入普通英国家庭,通过短期共同生活,让留学生接触社会,从而感受英国文化的影响。
4、积极寻求与境外合作办学,以拓展海外留学生教育市场。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同时积极参与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和研究计划,加强欧盟国家间的师生交流。
5、为了更多地吸引外国留学生,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英国首相布莱尔推行了一项全球性的吸收海外留学生的运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1)简化入境申请程序,提高办事效率。(2)允许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在英国居留,并办理延长居留手续。(3)不必经过允许就可以在学习期间做兼职工作以及在假期里做全职工作。他们的配偶和子女也可以在英国工作。(4)结束学业后,可在英国逗留到当年的10月底,并允许从事与所读学位有关的工作达两年时间,以便取得经验。(5)通过各种渠道给学生提供获得资料的便利。
法国:积极推动国际教育合作
法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历史很长,从中世纪就开始了,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较快,70年代就已有近10万留学生,1985年达131979人,占全法大学生总数的13.6%,到1996年达128453人,占全法大学生总数的8.8%。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留学生接受国。
1、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专门设立国家奖学金。1997年用于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为5亿法郎,1998年提供的奖学金人数达到2万名。
2、专门成立法兰西教育专署,协调管理留学生事务,并给留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了挑战英美垄断世界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局面,法国专门创立了法兰西教育专署,该专署由法国的大学、商科学院与工程师学院组成。协调外国留学生住宿、允许留学生利用假期和学习之余打短工、获得签证居留的事宜。
3、对外国留学生实行社会化管理。在法国,大学校长只管教学,法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文化娱乐活动等均由大学事务中心进行管理。
4、积极探索国际联合办学模式。法国近年来加入了参与国际联合办学的行列,比如已与德国政府合建一所“德法学院”和“德法网上大学”。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法国教育部长1997年10月在向报界发表谈话时指出:法国应投身国际教育市场,发展国际合作,向国外开放高等教育。为此,教育部设立“国际合作局”,国际合作预算达70亿法郎。
德国:致力于改革, 提高国际竞争力
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高等效育国际化方面有着优良传统,使德国成为外国留学生为之神往的求学之地,在1975-1990年期间,德因接受外国留学生人数一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居世界第三位。1991年接受留学生达116474人,居世界第3位。
然而,随后几年,决定到德国高校中就读的外国学生人数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是与英美等国相比,德国的学制结构单一,学期过长,与其它国家学历互认困难等弱点。作为教育科研强国的德国,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德国政府、教育界、经济界等多方携手,共同致力于改革,增强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1、1998年6月18日,经各党派和利益团体长时间的讨论,通过了新《高等教育总法》,对学历颁发、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语言、学习咨询、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
2、拓展国际性的学科和专业。在这些新学科中,通过英语教学及在国外实习等手段,将留学生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
3、为留学生创造便利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由联邦及州内政部共同修订了《外国人法管理条例》,对一些限制作了新的规定,允许延长学习期限,最长可达15年。允许留学生转换专业、开展实习、语言进修、课余打工及家属陪读等。这些新举措,对外国人的留学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增强德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力。
4、向外国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奖学金。
5、对承认高校毕业生文凭采取了灵活的态度。
澳大利亚: 形成以教育发展教育的良性循环
澳大利亚为了积极鼓励和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澳学习,对吸引外国留学生采取宽松的政策。澳大利亚政府已明确将外国留学生教育视为一种创收产业,积极抢占世界留学生市场。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人数从1980年的8777人增加到1997年的6.5万人。
1、澳在国内外设立大量的留学澳洲的咨询服务机构,加强海外宣传、举办展览、刊登广告、千方百计吸引海外学生。
2、提高对教育国际化和商品化的意识,有效地引进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效益,利用留学生教育赚来的资金再用于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养教育,以教育发展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3、努力提高澳大利亚的教学质量。要求各大学与对外援助局签订一项协议,以保证向内海外来澳学习的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各国防洪策略】推荐阅读:
各国主要节日06-13
各国肢体语言07-14
各国经验表明09-30
各国奖学金制度09-08
各国统计数据网站11-22
世界各国习俗礼仪12-01
各国风俗礼仪新加坡07-12
儿童节各国的习俗01-07
各国的酒店管理专业介绍09-23
各国签证申请注意事项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