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叙事(精选12篇)
丁文菲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我发现本班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根本不懂什么叫学习,更别说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了,要想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岂不是难上加难吗?这给我的数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1 敏嗅新闻热点“星素”脸谱结合——公式一:叙事角度=最话题+最吸睛
“艺考”“艺考生”“表演系”,每年霸占着艺考期间的新闻头条,而这些词给人更多的是颜值高、成绩一般、想成名、想当明星,甚至还有很多负面如不务正业,不好好读书、有背景等成见。但真实的表演系艺考生呢?《一年级·大学季》给许多想学习表演的艺术类考生和热爱表演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平台。节目中,将最具话题、最牵动万千家庭教育神经的一群年轻素人话题式聚齐,再配以高人气明星的吸睛加入,以及同期电影市场“怀旧青春”的氛围助力,一档青春校园系的真人秀早在前期宣传阶段就已引发多方关注。
此外,在素人的选拔方面,也是在“脸谱”上甄选“最95后”和“最标签”。于是,导演组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的5大赛区,历时3个月近3 000人的旁听生选拔中,最终选择了——“横漂路人甲”万国鹏、话题“网红”张予曦、爱好表演的“体育生”佟梦实、韩国练习生宋妍霏、北漂杂技女孩邢菲、处处浮夸的邵明明、二次元少年杠杠……他们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学生类别,也让出师不同的“学院派”“野路派”的个性“95后”在节目中碰撞出更多“戏剧可能”。此外,节目采用了上海戏剧学院建校以来就有的考试甄别制度为主线,甄别考试最后一名如果是正式生则被降为旁听生,如果是旁听生,将直接淘汰。在这样的“生存规则”设定下,内外压力使得老师和学生更加担忧自己的“命运”,从而激发了人物在节目中的行为参与动力,人物关系也随之错落展开。
残酷的生存规则本身就看点十足,此外在明星资源上,除了有班主任佟大为、副班主任袁姗姗、形体老师刘芸、台词老师黄志忠以外,还有殿堂级艺术家陈道明、胡军等的到来。台词课的字字较真,形体课的历练辛苦,甄别考试的真实残酷,课程展示的目的在于证明艺术表演学习并不是简单肤浅的事情。通过节目观众了解了艺术表演学生的真实状态,向观众展示了表演新生的辛苦与努力。
也正是这样的“星素”组合叠加,在节目播出后,标签类素人成为又一轮传播热点,不同于当前市场同期存在大量的“明星秀”或“借素人秀明星”的节目,《一年级》中的素人学生真正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据美兰德数据显示,节目微博词云图,“宋妍霏”“高旻睿”等成为关键词。在实践记录中传播着社会正能量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撰文探讨《一年级·大学季》的节目意义和影响力。
2 场景架构纪实编剧先行拍摄——公式二:叙事技巧=前期编剧+后期“剧编”
作为一个养成类真人秀节目,把明星和大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真实生活场所、生活故事原汁原味地搬上电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平凡人对明星日常生活的好奇。而原本从出生就一直待在自己熟悉城市的孩子们,面对从没有经历过的大学生活会有什么反应?他们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和老师、新同学相处时又会有什么表现?这也极大地引起观众的好奇。《一年级》以真人秀、校园师生纪实的形式把老师和同学的真实校园生活状态呈现给观众,满足收看者的好奇。可以说,《一年级》是观众“使用媒介,满足需求”的成功例证。
本色的校园生活纪实,以及增加的戏剧冲突,符合中国观众爱热闹、爱看热闹的生活习惯和收视倾向,观众跟着剧情发展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在操作方面,就需要“通道挖坑”“路径设阻”等编剧思维的借助,以便让真人秀的主人公,在任务完成中,达到理想的情节预设。
据悉,《一年级·大学季》从8月底开拍,共进行110天的连续拍摄,素材总量1 100 T,在90多组的人物关系中,片比高达1 422︰1,平均每集都能编辑出3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而正是由于这种高密集量的素材,则更考验导演组的故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架构功力。
无论是同质化事件情节的“巧妙嫁接”,还是主线单薄时的“多线叙事”,也正是这种在叙事细节上考究的“故事逻辑”,使得单期节目在戏剧性的剪辑手段基础上,从开始、推进、高潮以及结果四步承接中,得到完整的情绪线表达。
3 多样话语叙事传输技巧叠加——公式三:叙事传达=声画语言+字幕语言
对于现在非常火热的真人秀来说,如果想在各类真人秀中赢得高收视率,除了需要好的节目内容之外,节目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叙事者运用各种手段将节目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很好的组合起来,形成这个节目的特有的叙事视角。
《一年级·大学季》不同于其他真人秀,而是采用电视剧的剪辑手法,更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例如在第六期节目当中,佟梦实、宋妍霏、葛洧吟三人跟随袁姗姗到昆明航空去进行职业体验。在体验的开始,镜头会凸显佟梦实和宋妍霏两个人的互动,而这时也会注重抓住葛洧吟的特写,一个人被孤立的镜头。直到袁姗姗公布上飞机的名单,佟梦实为宋妍霏放弃上飞机的机会,此时有一个葛洧吟表情的特写,这些特写都为她后续的爆发做了铺垫。直到葛洧吟受不了了自己跑出去,情绪爆发。与此同时袁姗姗因为学生们都不上飞机另一个情绪点同时爆发,最后以学生们认错,最后石头和葛洧吟同意上飞机,故事也就此结束。这种剪辑手法,看似是以时间的顺序,其实是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在故事叙述的过程当中,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而字幕语言虽然一直作为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的补充,但是依然会在叙述过程中成为一个加分项。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播出后,“神字幕”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对于字幕语言的大胆创新与运用,让受众发现原来字幕语言也可以很形象生动。
根据LOGO的幕布质感丝带,确定了花字版式的主题元素,使得内容包装与视觉包装达到风格一致。此外,所有的丝带和包装元素都经过手工绘制、变形,达到夸张形变的艺术效果和青春张力。
与此同时,独有的“fresh man”英文字体材质贴图,在文章和版式上均有使用。被业内同行称作“每帧内容画面都无处不在的节目水印”,使得节目视觉上的具备了标识性,更增加了其他节目仿制的难度。
《一年级•大学季》把艺术表演教育问题带动成全民都参与关注的话题,成为了2015年年末广大受众讨论的焦点,成功地设置公众议程,成为“现象级”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又一成功范例。纵观我国的娱乐节目可以发现,这些节目主要都是国外引进的模式,机械模仿,泛娱乐化现象很严重。而此时《一年级·大学季》以一种全新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从一定程度上带来新意。并将拥有的娱乐性、情感性和未知性,以及在制作手段、制作流程、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传递内涵等方面进行的同步升级,让2016的第三季《一年级》更加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杜欣.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微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25-26.
[2]吴毅.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同质化发展探析[J].电视研究,2013:13-14.
新矿小学 吕玮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语文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应用语文的习惯
语文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语文、学习语文、发现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语文,记下身边的语文。如在学习了语文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字”,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字。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语文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刚接班的时候,有位家长告诉我:“老师,我那孩子不会说话,请你帮忙多费点心。”说这话时,家长满含期待地望着我。我吃了一惊,以为他的孩子真的不会说话。我很在意这事,时时留心他的孩子。孩子名叫**,一双惊恐的眼睛,时时怯懦地躲闪着。班里的活动,她从不主动参加。上课提问时,也很少举手回答。观察之后,我下决心改变她--因为,我发现,她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会做,而是在害怕,对自己没信心。
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孩子谈话,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并有意识地为她提供机会。一次思品课,我提了一个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挺有难度的问题:如果父母都不在家时,你一个人该怎么办呢?在我的再三眼神鼓励和动作暗示之后,她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声音又轻又低:“老师,我„„我会把门锁„„锁好„„不爬窗子„„等他们回来„„” 一个六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的安全意识,看来,我平时的安全教育还是挺有成效的嘛。我欣喜过望,同学们也楞了。机会不容错过,我在班上表扬她说:“你看人家**多能干啊,懂得保护好自己,比原先进步多了,我们都要向她学习!” 她笑了,笑得天真而又舒心。从那以后,她举手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
除了锻炼她回答问题的胆量,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说话”能力。一次,思品课上有一个说话训练的内容是问路:兰兰要到荔枝公园去,但不知路该怎样走,她该如何向老爷爷问路?思考之后,菁菁举起了手,但又担心自己说不好。我说:“万事开头难,这次说不好还有下次。再说,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呢,老师相信你。”我让大方的**同学与她配合,模仿文中的主人公以对话形式进行表演,她们表演得很成功很出色,没有一点难为遮掩的痕迹。
有了第一次,不愁第二次,**--这个令家长和老师都发愁的同学,奇迹般的发生了变化,变得积极了,主动了,可爱极了。我想,不要小瞧一句普通的话语,它有时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改变孩子的一切。鼓励的话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使“哑巴”一样的孩子最终开口说话。
还有一次,新学期开学后的一天,我发现班里的纪律比较松散,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有的组长已起不到带头作用。为了既能改选出的新组长,又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通过竞争,从全体同学中选出4名同学当组长。
宣传鼓动之后,学生们纷纷登台“>演讲”。很快,3名组长尘埃落定。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当组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班最捣蛋的**同学。班里有些同学已“嗤嗤”地笑起来,经常任性,有点不讲道理的他也想当组长?“他能胜任吗?”我质问自己。可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一个同学进步的正当要求。我望着他,他也望着我,学生的眼神告诉我:“我能行,老师,相信我吧!”我点了点头说:“老师相信你,你能做好的,是吧?”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这个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回答问题积极,工作认真负责,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开始学会谦让与宽容了。看着学生的变化,我想: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脱胎换骨呢?这就是相信,这就是鼓励。
由此可见,学生的变化源于鼓励,教学中不能缺少鼓励。人的思维能力若面团,鼓励犹如酵母。离开了鼓励的思维如死水一潭,思维中加入鼓励成分,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学生的能力存在个别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
星期六,我和妈妈冒着小雨去盛岸农贸市场买菜。进了市场,我的眼前真是人山人海,我和妈妈只能侧着身子,一前一后地走。
市场里的菜一眼望不到头,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堆得像小山一样。有大大的白菜和包菜,有火红的番茄,有绿绿的青菜,有圆圆的土豆,有一节一节的藕,还有饱满的毛豆……,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和妈妈买了我喜欢的白菜、青菜和藕,买了妈妈爱吃的土豆和包菜,还有爸爸想吃的番茄和毛豆。买好菜,我和妈妈提着沉甸甸的篮子,开开心心地回家准备做饭了。
(一) 纪录片
人文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 必然要符合纪录片的特征。那么纪录片的定义如何?中西方各有自己的说法 (见表格) :
可以看出纪录片的定义具备非虚构的创作方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叙述方式、结构、语言等方面要保证素材的真实性、表现内容上要体现客观性和创作者的认识等特点。
关于纪录片的分类有很多的标准。比如, 根据纪录片的功能可以分为纪实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 以及实用性纪录片;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可以分为历史纪录片、文献纪录片、传记纪录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等。
(二) 人文纪录片
人文纪录片是指创作者对所关心和反映的群体予以文化、精神上的思考和反省, 其主题以人为核心, 向外渐次辐射, 趋向表现生活更为深层的人物精神状态的一种记录类型。[1]在人文纪录片里渗透着主客体的人文性, 主要是依托于客体的人文具象释放主体的人文关怀。
关于人文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人物主体。人文纪录片在叙述过程中, 会选择以大人物或者小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比如, 人文纪录片《再说长江》通过长江沿岸小人物的形象生活状态等表现了长江的历史变迁, 展现了在长江沿岸生活的人们的状态。
第二, 基于史料。大多数人文纪录片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之上的, 经过影视的表现手法从而探究、阐述历史。比如, 人文纪录片《敦煌》中使用了大量的文献, 对于藏经洞之链的“废弃说”与“避难说”就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史实资料之上的。
第三, “口述历史”。通过记录见证者和经历者的声音来完成历史的影像化创作。比如, 人文纪录片《再说长江》通过经历者自己讲述他们的记忆和经历, 使长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出来。
最后, 引用先进技术。新技术的使用为人文纪录片提供了新的视角, 使观众深入文化历史背后、进行视觉享受的同时, 能够对真实能够进行理性判断的依据。在大型人文史诗纪录片《圆明园》中, 记录者采用了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 (DI) 技术。
二、《西藏一年》的叙事分析
其实, 我国的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不是太长,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颇有规模, 其中人文纪录片数量居多。从本质上说, 纪录片就是叙述。其中叙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叙事内容, 即“说什么”, 是故事层面;二是叙事的方法, 即“怎么说”, 是表达层面。
本文借《西藏一年》这部纪录片, 对人文纪录片的叙事方面进行分析。
(一) 《西藏一年》的叙事内容
《西藏一年》, 是一部围绕西藏江孜白居寺的四季仪式和节日庆典展开影像叙事的人文纪录片。该纪录片采用的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记录者在没有大纲和预设的情况下, 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记录一系列真实的生活细节, 从而展示西藏社会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
2008年3月, 《西藏一年》在英国BBC播放过3次, 随后这部纪录片又被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根廷、南非、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购、播放。《泰晤士报》曾这样评价该记录片, “这是本年度最好的专题系列本, 没有任何一部可以和它媲美”。
《西藏一年》作为一部成功的人文纪录片, 原因在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阐述西藏特有的人文精神, 而不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纪录片。该记录片表达了对被拍摄对象的尊重, 以完整的人文叙事建构了一个真实的西藏。同时, 该人类学纪录片采用的是独到的讲述方式。最后, 该人类纪录片具有的客观性和科学精神。
《西藏一年》共五集, 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进行的拍摄。同时, 通过记录江孜农村8位小人物[2]的生活方式, 展示了当下传统寺院和平民社会流动的真实图景, 使观众对鲜为人知的西藏佛教寺院僧侣生活、宗教仪式以及普通藏人的生活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 《西藏一年》的叙事方法
在人文纪录片《西藏一年》中, 每集的内容是由三个主要人物在特定的季节里发生的故事组成的, 使用多线交叉的结构进行叙述, 这种叙事结构是对注重单线叙事的中国传统纪录片艺术上的超越。同时还加上蒙太奇的切换和旁白的辅助。
《西藏一年》是一部电视系列的人文纪录片, 每一集代表了一个季节 (冬季有两集) , 8个主要人物代表着八条线索。那么, 在每一集里记录者如何弄清这些线索呢?
首先, 纪录片《西藏一年》中, 每一集都设有一个中心线索, 其余线索与该中心线索交织发展着。
在《夏末》中, 中心线索是迎接十一世班禅来临的白居寺, 次要线索是德吉怀孕生子。同时, 由于十一世班禅的到来使得白居寺僧人和建藏饭店形成了联系, 而德吉怀孕生孩子引出了乡村法师次旦和乡村医生拉姆两个人物, 这种交织发展的方式使平行发展的几条线索变成了两条线索。
当然, 其他各集也都有中心线索。《秋》中的中心线索是央贞一家, 《冬》的中心线索是三轮车夫拉巴, 《冬末》的中心线索是江孜白居寺围绕文物保护的故事, 《春》的中心线索是顿珠和次平的朝拜。
第二, 纪录片《西藏一年》中, 每一条线索之间会在情节的变化的过程中多次出现, 而且删掉与中心点无关的部分, 保证了纪录片线索的简洁性。
比如, 在《夏末》中, 白居寺中次平只是年纪最小喇嘛;在《冬》中对次平的家庭背景进行了描述;在第四集中, 侧重诠释了次平的天真、调皮的个性, 以及回到寺院后的表现, 让观众对次平有了更深地认识。可见, 该纪录片中的各条线索之间是交叉联系的。人文纪录片《西藏一年》通过多线交叉发展的方式勾勒出西藏江孜地区社会生活的全景, 为该纪录片创造悬念的同时, 增加了其可视性。
第三, 纪录片《西藏一年》采用的是“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指示语言。蒙太奇语言是指镜头剪辑、对接的画面语言, 具有表现性等特点。比如, 第一集《夏末》是由迎接十一世班禅来临的白居寺、德吉怀孕生子两条线索平行组合的, 两条线索以交叉时间为截取点, 通过同一时间点上的不同事件画面的对接, 叙述了一段完整的情节, 主要是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语言。长镜头语言是指时空连续的画面语言, 其具有再现功能和纪实性。比如, 十一世班禅在给白居寺僧人以及江孜人民讲经、赐福的画面语言采用的是长镜头语言, 特别是“赐福”的特写镜头背后, 是对西藏宗教文化的敬仰和尊重。
第四, 纪录片《西藏一年》采用的是“同期声+画外音+字幕+解说词”的指意语言, 这种叙述语言不仅让《西藏一年》与观众建立了互动关系, 而且保持了其叙述的开放性。在《西藏一年》中, 有声语言的来源呈现了多样化, 其中江孜农村主人公同期声居多, 体现出本纪录片的客观性。除了同期声外, 还包括了自然音响中声音在内的画外音, 比如拖拉机的声音等。最后, 《西藏一年》的解说词使用的男声, 采用的抒情式散文化解说的方式, 比如, 《夏末》中“一望无际的麦田上行驶的一辆马车”画面, 解说词“临近收获的季节,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个新生命开始了他的人生旅途”。
三、人文纪录片的实践意义
在新世纪以来, 人文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创作的方式也走向多元化, 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为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人文纪录片通常以人物为中心, 让人在感受文化生命和传承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进行反思。
《西藏一年》, 作为一部典型的人文纪录片, 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该纪录片按照四季来划分, 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多线交叉的叙事结构, 还加上蒙太奇的切换和旁白的辅助, 对西藏江孜的民俗、文化、藏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描述, 尤其突出了当地藏民所要面临的困惑和选择:当藏族的传统文明如何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藏族人民应该如何应对?
通过对《西藏一年》叙事内容、叙事结构等的分析, 发现一部成功人文纪录片的拍摄需要很多因素的综合, 比如主题的确定、叙事方式的选择、叙事结构的采用以及语言的选用等。其中, 叙事结构的正确采用更能促进人文纪录片良好的传播效果, 实现其真正的人文价值。
同时, 成功的人文纪录片还要能够跨越语言和时间的障碍, 实现全球的跨文化传播, 成为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改变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以往妖魔化中国的态度。
摘要: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 其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是创作者赋予材料以意义和解释的方式。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 以《西藏一年》为例子, 阐述和分析人文主义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构等, 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文类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纪录片,《西藏一年》,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 .希拉·柯伦·伯纳德, 单万里, 孙红云.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1.
[3] .尹兴.影视叙事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4] .卢峥.探索.发现的叙事学特色[D].郑州:郑州大学, 2007.
[5] .颜辉.21世纪以来我国人文历史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 .冷冶夫.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EB/OL].http://space.tv.cct v.com/article/, 2008.
[7] .肖平.从<阴阳>、<夏天>的叙事结构看纪录片的叙事原则[J].现代传播, 2003 (5) .
[8] .常凌翀.<西藏一年>的人文精神和纪录品格[J].电影文学, 2010 (4) .
[9] .王庆福.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J].频道.栏目.节目, 2009 (11) .
我和妈妈每天一起读书,那是属于我和妈妈的快乐时光。
又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图书室。到了图书室,我看见了一本叫《神隐大陆》的书,一听名字就觉得很好看,我让妈妈给我借了这本书。回到家里我和妈妈一起看这本书。我看到这本书的有五个主人公,他们是苏迪、凌茜、龙儿、司徒耀、玄壶五人,这几个主人公的梦想是找到麒麟符,在找的过程中他们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我看到苏迪冒着生命危险去打败巨大的蚂蚁和*,我们一会儿担心,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我和妈妈一起读书真有无尽的乐趣呀。我爱读书,我爱和妈妈一起读书。
我们先是坐着大巴车来到了山脚下,一眼望去,眼前的马峦山,群山环抱,气势逼人,树木葱郁,好一座气魄雄伟的大山呀!我们沿着公路向前走,然后来到了很多石头的山路。
因为前天下了雨,所以地上很滑,山路就很难走,最难走的还是大岩石那里。那里有水,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水里,,还要爬石头。一路上也有很多人,大家都小心翼翼,你帮我,我帮你的向前走,很多地方都是叔叔阿姨拉我一把我才爬上去的。大家都团结一心,克服了很多困难。大约过了40多分钟大岩石终于爬完了,来到崎岖的山路,这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水不停的从我额头往下滴。这时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我觉得也不累了,继续向前进。不一会儿,终于到了山顶,大家欢呼着,跳跃着。
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吃中午饭,吃完饭大家就去玩。三姨的小孩在后院捡到一把弯刀,我表哥也捡到一把,跟我妈妈一起去挖草药,挖完草药他们正好下山了。下山是走平路,在雾蒙蒙的地方,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山下。
一、趣味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 教师如果能用巧妙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课堂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教学开始时, 我给学生出示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学生很快猜出是钟表。我问学生:“你会认钟表吗?”不少同学摇摇头。这时我及时引入新课:“那么,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 好吗?”这样,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 由于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容易产生亲切感,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形象演示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差, 我们教师就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以利于他们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应用于课堂,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时, 我出示了5个鲜艳的大桃子图片, 问学生:“图片上是什么啊?有几个?学生们边说, 我边写上5。接着, 我又贴上三个, 边贴边问:老师又拿来几个啊?学生边回答我边写上3。接着, 我继续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啊?”有的学生从1开始数。这时, 我启发学生, 有没有比从头数更巧妙的方法呢?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加法, 不少学生马上回答:“用加法, 5+3=8。”这样, 通过图画的诱导,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数的运算。这样, 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既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 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习6的分成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六个小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很快有了不同的分法。这时, 我启发学生:“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分, 比如, 一边按照12345的顺序, 那么另一边就是几呢?同学们来试一试。”学生很快发现, 一边是12345, 另一边则是54321。这时, 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那么, 你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7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7可以分成 (123456) , (654321) 。这时, 我启发学生:你怎样才能最快地记住他们呢?这时, 有不少学生学激动地说:“老师, 我发现规律了, 左面一组数和右面一组数的顺序是相反的, 我记住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轻松学到了知识, 还从中总结出了规律,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问题往往比较枯燥、单调,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生动的问题情境, 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给同学们出示课件:春天来了, 美丽的大森林里, 动物们准备召开迎春联欢会, 这时, 树上有3只百灵在唱歌, 树下有5只小兔在吃草。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学生很快写出算式:3+5=8。课件继续展示跑来5只猴子。问题:现在有几只动物?8+5=13。然后继续展示:从池塘里跳来3只青蛙。问题:这时有几只动物?13+3=16。不一会儿, 刚才唱歌的百灵飞走了, 问题:剩下了几只动物?16-3=13这时, 4只乌龟慢慢地爬过来了, 问题:最后剩下几只动物?13+4=17。由于课件直观、形象, 对学生极富吸引力, 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很快就算出了问题的答案, 消除了不少学生因见到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五、建立竞争机制
一年级小学生都争强好胜, 荣誉感比较强。因此, 我采用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全班比赛等形式,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设计了50道计算题, 让全班同学抢答, 每答对一题给一朵小红花, 最后根据红花数量的多少评出班级的“算题小明星”。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我进行了小组比赛, 把全班五十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两部分, 最后以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还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比赛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比赛中去。比赛产生了巨大的激励性, 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 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很容易把自己扮成“庙堂之上的”的“严师”,以为这样就可以有威严了,能让学生敬畏三分。按照常理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刚开始担任班主任的前几个月里,我就以自己所认为的班主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天天拉长了脸,特别是对待差生、调皮捣蛋的学生,没有一个好脸色,见到他们有什么不良行为,立即当面呵斥,当时的自己还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及时、认真负责。可是我没有体会到我在学生特别是差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天天降低,慢慢地我觉得与他们心灵的距离上越来越远。特别是在一次“与你交流”班级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写到“老师你对后进生太苛刻了,所以他们都不喜欢你”.我突然幡然悔悟,如果长此以往,那么班级的这部分后进生我是永远也转化不了得。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情”的投入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难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你的“爱”他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能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愿意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从那之后我开始着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地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开始打心眼里关注他们,关心他们,遇到事情不再是呵斥他们,而是先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让其自己来陈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给予他们发言权,不再是自己先劈头盖脸来一顿了。慢慢地,我发现这些问题孩子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讨人厌了,开始发现原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班级里有位女同学“晴”.性格内向,孤僻,喜欢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学习习惯差,基础差,班级里的同学都不太喜欢和她一个组,因为她每天作业上交都很困难。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开始每天来关注、关心她,我先把孩子的妈妈叫到学校跟她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这位母亲也是如此,只不过她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一味急于求成。而孩子是很反感这种方法的,所以有抵触心理,这样母亲就会越来越抱怨,乃至于动手打孩子。这时我能够想象到“晴”的内心是多么地痛苦,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倾诉,没有人安慰,有的只是无情的冷漠,长此以往把自己封闭在黑暗的内心世界里。我开导了其母亲,她的母亲含泪离去。
对于“晴”我不打算找她安慰她,我怕揭她伤疤,她会排斥我。我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她忘带作业要去打公用电话,我就把我手机借给她,她忘带钱无法吃饭,我就借钱给她。她作业不会,我就找同学帮助她,而且跟她组长提出要经常表扬她,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表扬她。由于基础差,所以成绩非常差,为此她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我隔三差五地给她补习语文、数学,还让她的妈妈给她专门找了个辅导老师,慢慢地我看到她脸上偶尔有了丝笑容,慢慢地她碰到我会怯生生地挤出“老师好”.一次家长会上,我当着所有的家长表扬了她,并且开完会后单独把她留了下来。她主动跟我说,老师,我英语能跟上了,但是数学还是跟不上,你能不能跟我爸爸说说,找个老师给我辅导辅导。一句简单地话语,让我看到了“晴”内心积极向上的劲头,看到了她那颗紧闭地内心世界在慢慢地打开,我知道这一段时间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从那之后,我经常地表扬她,小到值日、作业,大到考试,从她脸上看到了自信的笑容,从她的身上看到了积极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
可以说我做的这一切其他同学也都看在眼里,看到了她们对我的信任,看到了她们对我的尊重,周记里学生写道:老师,您变了!您变得容易接近了。我能跟你说说心里话吗?老师,今天我碰到一件事情……我知道我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近了。
那些学习有困难、性格有偏差的学生,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乐园,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我们要相信:每一朵花都会绽放熠熠光彩。用我们的真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去关爱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那么你将收获整片天空。
教育是慢的艺术
郝小华
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所以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时间,放轻松些,和孩子一起慢慢地成长,经历该经历的,体验该体验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是啊,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慢的“工程”,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在乎别人的期待。否则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那样我们会少了些许自我的生活体验与生命的感动.在教学中,有时候我也有些“急躁”.就是在课堂上,一个提问总是期待心里的答案,一幅创作总是期待心中的图画。记得在《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我进行一个拓展延伸的练习:读了课文,你想对爱迪生说什么?
我的预设是学生各抒己见,接着老师小结:爱迪生小小年纪就用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他不但爱动脑筋,还爱动手做做看,老师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多动脑,勤动手,争做小小爱迪生。然后课件出示爱迪生名言,学生集体读一读 :有志者,事竟成。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了。然而事与愿违,有个学生,他在回答问题时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些是答非所问,而且是侃侃而谈。
我怕耽误时间,干脆来个急刹车:“好了,那我们来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想法。”结果这个学生有些不情愿地坐下了。现在想来,这不情愿,会对他今后有什么影响呢?有可能他不再喜欢这门课,上课也不再积极发言,甚至不愿与人多交流„„因为在他看来,老师曾经“伤”了他的自尊心.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答非所问,他一定会对自己信心十足的,而且也会非常开心的。我曾经为此事反思过.但是反思是远不够的.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当老师应该多听听不同孩子的不同想法和见解,也许在你看来是不太满意,但是在孩子的心里他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尽最大的可能,多鼓励孩子,多为孩子打开一扇窗门,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自己是好样的.其实我们也在造就着自己。
今天我和爸爸去卖废品。
一大早,我和爸爸一起下了楼,打算卖掉地下室里的`废品。到了地下室,我们就开始收拾起来,别看这一堆废品少,收拾起来却很麻烦,我和爸爸一个清理废品,一个来打扫杂碎,忙得不亦乐乎,从早上一直收拾到中午,才把所有废品清理出来,没等我坐下休息,爸爸又说要把废品分一下类,我不耐烦的说:“废品也要分类?”“那当然了!废品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把它们混了,不可回收的到了可回收里,怎么办?”我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把它们简单的分了分类,分好了,爸爸借来一辆三轮车,把它们搬了上去,用绳子捆紧,我就爬了上去,等我坐好,爸爸就骑开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废品收购站,因为那是土路,又是上坡,车子上不去,我就下车使劲推,车子才上去,我们把废品搬下来,交给了废品收购站的人,收废品的人算出废品价格,把钱给了我们。
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在拼音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拼音教学应把图、形、音三者结合记忆
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该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 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情趣。现在的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插图, 若加以合理利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i时, 我先出示图画:一只可爱的小蚂蚁。我充分借助插图调动孩子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看插图、编顺口溜, 让他们在快乐中、自我发现中愉快地认读、书写, 准确而迅速地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二、形近字母比较记忆
声母中有很多字母音或形非常相似, 学生很容易混淆。为帮助学生分辨清楚, 我采用了比较记忆法。如b、d、q和p四个字母, 形似难分, 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根小棒, 一张半圆形的纸, 课上自己拼字母。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掌握了四个字母在写法上的区别。而后又引导学生编一些顺口溜辅助记忆, 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三、创设课堂中的“趣”
1. 学拼音的“趣味法”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年级的孩子, 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注意力分散, 影响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时我尽量变枯燥为生动, 把教学内容多运用游戏、演示、表演等方式展现给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 游戏法。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 让孩子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拼音的知识, 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拼音时, 我设计了多种游戏, “大风车” (练习拼读) , “运蔬菜” (区分声韵母) , “排椅子” (记忆三表) 等, 用游戏的外观包装了乏味的练习, 学生在兴奋地参与活动时, 就记住了拼音知识。
(2) 演示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的记忆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 而拼音的知识则比较抽象, 所以利用教学器具进行直观演示, 是开展拼音教学的好方法, 当制作精美、色彩丰富的教具展现在学生眼前, 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多看, 启发学生多说, 结合老师童话式语言的讲解,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下愉快学习。
(3) 表演法。适当地运用表演形式进行情境教学, 让孩子们参与生动的表演,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能力。如拼音字母比较难记, 特别是形近的拼音字母, 如b, p, f, t, 等等, 我就自编了一套拼音手指操, 把拼音字母都通过手指的组合表现出来, 并让学生边读边表演, 在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读拼音的“趣味法”
读拼音是记忆拼音发声, 熟悉拼读规则的重要途径。可是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朗读拼音, 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 我常常发现, 有些学生已经把课文上的拼音读了五六遍甚至十几遍, 但仍然没有记住发音, 是因为读拼音时, 学生只是机械重复, 并没有把拼音的读法内化, 成为自己的记忆。所以, 我在读拼音时, 以“趣”字为出发点, 设计了许多种有趣的读法, 让读拼音像游戏一样, 成为孩子们乐做的一件事。
(1) 口腔体操
把读音相似或读法相近的字母, 用归类的方式让孩子练习, 配合有节奏的律动, 让孩子用类似于做操的方式练习拼读, 如:张大嘴巴a, a, a, 圆圆嘴巴o, o, o, 扁扁嘴巴e, e, e, 牙齿相碰i, i, i, 在读音的同时也让孩子记住了发声的方法。
(2) 儿歌带读
在读拼音时, 用儿歌的方式让有韵律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 而且还让学生自编儿歌, 或表音, 或表形, 帮助学生记住拼音字母, 如一只刺猬c, c, c, 杯子喝水h, h, h等。
(3) 联系生活读
学生在入学前往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在拼音教学中, 特别要注意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 加强拼音与听说读写的联系, 教学中可以采用给音节带调组词的方法, 如:qī—七个、欺负;qí—红旗、下棋;qǐ—起来、企鹅;qì—气球、汽车, 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 如教学“ai”时, 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 “ài—爱, 我爱爸爸, 我爱妈妈, 我们爱祖国”, 通过孩子们自由地组词说话, 把无意义的拼音符号与儿童生活、语言联系起来,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 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3. 写拼音的“趣味法”
写拼音是学生学习写字的起点。从写拼音开始, 学生就走进了一个学写规范字的课堂, 拼音虽然不难写, 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把拼音写得正确、漂亮, 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如何让孩子记住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和拼音的笔画呢?
我在课堂教学中, 把四线格称为“拼音宝宝的家”, 写拼音就是“送拼音宝宝回家”, 把上中下格称为“一楼、二楼、三楼”, 如写S, 就是把S送回二楼;写P, P正在梳辫子, 长长的辫子一直垂到一楼的一半。形象的教学, 让孩子们很快记住字母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如C就是“刺猬弯着腰”, 所以要写成长圆形, W是“房子的屋顶”, 所以写的时候两个V的大小是一样的, 这样的比喻, 让字母的写法更直观形象, 更能帮助孩子记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巩固学习成果
在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效果的同时,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以配合、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除了常规性的拼音验收以外, 我校每年举办拼读拼写比赛, 表彰拼音学得好的学生, 激励学生学好拼音, 说好普通话。除此以外, 还鼓励学生用拼音学写简短的日记。尽管学生还写不好, 有许多写错的音节, 而且只能写一句话, 但通过写日记,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学拼音的重要性, 并学以致用, 巩固了学习效果。
五、争取家长支持, 形成教育合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叙事】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育叙事07-07
叙事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07-24
一年级识字的教学叙事07-09
(一年级数学)一年级数学质量分析10-27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06-12
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07-04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05-2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06-08
一年级数学作业答案06-21
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