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推荐11篇)
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苏文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和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1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国情导读”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体知识部分,整理出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2、创设情景,展示资料,让学生探究本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提出的本课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
四、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科技的成果和教育发展的数据资料。
五、教学教程
(一)课前探索究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课本P85至P86。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什么?
2、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及关键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观看投影片,展示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常娥二号”发射、时速350公里的武汉——广州高速铁路运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其次让学生阅读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有关数据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国家实施哪一项战略分不开呢?引出新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师生互动
1、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要点。
(1).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板书)
(2).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3).教育的功能、作用(板书)
(4).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把以是四个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5).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关键(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这个问题还可以设计成另外一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方面去思考。答案是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6)、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意义(板书)学生讨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中学生应当怎么办?
2、自主研究例题(教师投影出例题,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后再公布答案)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得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孙家栋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奖科技人才?
(3)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课堂总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本课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六、课后作业
1.民族振兴的基石()
A、教育 B科学技术 C改革开放 D科技创新产和教育创新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改革开放政策
B.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C.教育
D.科学技术 3.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教育
B.科学技术
C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D人才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少年培养创新精神的是()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②敢于向书本知识挑战 ③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④记住课本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5.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为5%—10%,到五六十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高达60%—80%。这表明()A.现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C.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功能
D.科技是开拓、带动、创新生活力的重要动力 6.自2001年以来,我国就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一政策体现了:()
①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我国大力推行、积极鼓励科技创新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四个尊重”方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我们中学生要成为创新性人才,就要()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 放弃学习,专心搞发明创造 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④ 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国制造业要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要实现这一跨越,我国必须()
①坚持科教新国战略 ②走自主创新道路 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④依靠对外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压力;要“变人口压力位人才优势”,我国应实施的战略是()A.可持续发展战略
B.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科教新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0.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握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是因为()①当前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③这是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④科学技术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辨析题
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三、.实践探究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超级杂交水稻、探月工程„„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要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我国应该怎么办?
3、针对上述材料,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七、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中,可取之处:
一、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师生情感交流自然、充分。
二、关注时事,渗透时事教学,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这起发生在被人们誉为“文明圣土”的校园的“集体忘恩”报道, 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实践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 应怎样在教学中完成这两项根本任务呢?
一、德育的切入点———传统美德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学科, 在传授品德理论的同时, 还承担了学校的德育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增多, 学校德育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面对诸多教育内容, 善于选择切入点是重要的教育策略。例如, 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为切入点, 展开教学。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诚实守信作为基本道德准则乃做人之本。诚实守信是人类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的前提。
二、德育的支点———底线伦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确立好德育的支点, 是进行德育的根本前提。我在教学中, 把“底线伦理”作为德育的支点。底线伦理, 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例如:你可以做不到无私奉献, 但你不能坑蒙拐骗;你可以不是圣贤, 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性;你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但道德的下限你必须坚守, 因为那是人类道德的最后屏障。现在, 有些人的底线伦理到了崩溃的边缘, 背信弃义者司空见惯,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家常便饭, 是非曲直标准受到了巨大冲击。
底线伦理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以致影响到人的一生。1987年, 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没有回答哈佛或普林斯顿、剑桥、牛津, 而是说“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答:“学到了公平正直, 诚实守信, 害羞知耻, 团结互助等重要的东西。”即这些底线伦理让老人受用了一生。童话《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人翁为恪守诚实品质才被国王选中, 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底线伦理, 不是难做易做之事, 而是一种应尽的义务, 做人起码的原则。把底线伦理确立为德育的支点, 作用是深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确立好教材内容所蕴涵的底线伦理。例如, 在讲“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我们可提出:你可以做不到见义勇为, 但不能损人利己;在讲“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时, 我们可提出:保家卫国、赴汤蹈火你做不到, 但你不能做出 (说出) 有损国格的事 (话) 等。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并提出行为要求, 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三、德育的内容———源于生活
学生的道德品行是在弥漫着情意、规范、行为的真实生活氛围中逐渐养成的。所以, 我们必须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变单纯知识传递为对生活实践的感悟体验。例如, 一青年因幼年时的一次事故, 致使他脸上落下一个触目惊心的伤疤。也正是因这个伤疤, 他遭受了同学的嘲笑、失恋、影响就业等一连串不公平待遇。他一次次抱怨父母, 仇视父母, 甚至干脆不回家。后来, 一个心理医生告诉他说, 这个世界上, 没有一个父母会有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医生带她来到一个墓地, 说:“如果有一天, 你的父母离开你, 也来到这里, 你是否愿意他们带着愧疚和遗憾来到这里?”小伙子愣了一下, 医生接着说:即使那时你原谅了父母, 那么, 那时的原谅还有什么意义呢?……面对终极追问, 所有恩恩怨怨都豁然而解了, 小伙子疯狂地跑回宿舍, 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珍惜亲情, 学会善待他人, 进而把爱心和责任感推及他人乃至社会, 还是有必要的。进行知识性考查的同时, 要通过调查、探访等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做出评价, 建构起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这些知识深深烙印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
四、德育的关键———言传身教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情况, 总是研究学生的多、研究教师的少;对学生要求的多, 对教师要求的少。素质教育强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教师做起, 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 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乐观。例如, 许多学校在大门口都设有“出入请下车”的警示, 要求进出校门的学生一律下自行车, 可是学校的教师竟然熟视无睹, 骑在车上进出;要举行公开课了, 就让学生反复练习, 精心表演……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言传身教”乃教师工作的基本特征。要时时处处为学生作出表率, “以教人者教己”, “教师的个人范例, 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代替的, 是最有用的阳光”。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实践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学中, 要选好切入点———传统美德, 找准支点———底线伦理,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 注重德育过程教育, 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开展“诚实守信”“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教育。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 走出单纯理论说教, 走向社会, 走进生活实践, 营造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时空。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德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或多或少还存在偏差,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漏。我认为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德育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思想品德的德育渗透首先就要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課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多启发学生,多调动学生,多开展一些讨论活动,从而使真理和道德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富有较强的感染力,极易引起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共振,激励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德育动因
1.引导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性格、情绪
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和健全的理智,也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做人做事要有坚强的意志,对待生活和学习要有积极的情绪,要学会扬长避短,克服自己的缺点,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调节和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和情绪。
2.引导学生注意男女学生的交往和男女学生之间的友谊
中学开始,学生开始慢慢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男女学生之间的友谊。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那必然会引起学生之间在学习、纪律、交友、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然地、落落大方地进行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男女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对方,要学会自爱,这样才是中学时代男女学生恰当的交往方式。
三、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未知的动力。例如,我在讲述“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框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并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为什么能感动中国?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生活在社会中,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这一系列的设问、追问,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各抒己见,在质疑别人观点的同时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讨论中达成了共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是承担社会责任。课后我还趁热打铁给学生重播这场晚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一直以为现在拼命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挣更多的钱,有时想想这样的生活真的没什么意思,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不单是为了挣钱,对这个社会心存感激,对周围的人施以爱心,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平凡的生活里也蕴藏着光辉。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办好家长会,定期开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案,听取犯人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日益显示出其净化学生灵魂的神奇魅力,像春风化雨,似涓涓细流,于无声处育出芬芳桃李。
参考文献:
何爱蓉.走向生活世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0(01).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小学
吴明亮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特殊的人口政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很受长辈们的宠爱,他们有个性鲜明、充满朝气、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强,容易偏激固执,易养成娇生惯养、霸道任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德育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的德育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特区、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第二,合理的利用教材和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大都是“一言堂说教式”教育,学生切身感受不强,现实针对性不足,收效甚微,落不到实处。现在的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可以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颖的活动,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
第三,充分利用活动进行德育。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深化教学内容,也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第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仍是中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笔者是一名教学一线的初中思品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将高尚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让思品课堂吸引学生,是职责所在。笔者就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美育的途径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作一简要分析。
一、树立教师形象的榜样美
教师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纯洁的学生打交道,学生具有自主能动性,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交流情感的对象和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美,得体的服饰、优雅的妆容、可亲的教态等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更应该塑造自身的内在美,关爱学生、理解家长、团结同事,善良而宽容,严谨而细致,敬业而智慧,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二、感知教材内容的意蕴美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材料贴近生活,语言优美,故事动人且富有哲理,特别是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更是发人深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朗诵、理解、复述等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意蕴美挖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把握教学环节的过程美
1.让教学语言美起来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所以教师应严格锤炼语言,让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与思品课堂完美融合。
2.让课堂导入美起来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
3.让教学情境美起来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美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情境相融,教育效果水到渠成。笔者在进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学时,设计了以时下热点话题“青岛天价虾”为背景的情境分析,从“大虾的出场”到行为的分类,从“大虾的处置”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大虾的走红”到给我们的启示,整节课围绕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让思品课堂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
4.让课堂设问美起来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堂设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趣的设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亮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贯穿课堂的设问,就像一粒粒珍珠一样,将一节课串成美丽的项链。教师要善于从教材、资料、生活实际中挖掘值得思考的资源,用故设悬念、层递式、抛钻引玉式、两难式、辩论式等提问方式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5.让教学手段美起来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引起了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微课、慕课等方式有效地联系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启发教学生成的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同时更要善于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笔者在组织初三“学会与人合作”内容的教学时,精心设计了课堂活动“心中的塔”,让小组同学用废旧报纸和透明胶带合作完成“心中的塔”,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在活动后的分享中感悟到合作的方法和原则,同时最后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塔也充分展示了各组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努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位中学政治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
道德教育
德育功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就我个人多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提高自身素养,注意言传身教
首先,一个没有深厚历史文化功底、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很难进行有效的美德教育。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博闻强记,认真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取精华。如: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不仅文字表达上朗朗上口,而且蕴含中华美德,意义深刻,耐人寻味深。
其次,要注重言传身教,发挥师德的示范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随时随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刻告诫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学生的榜样。
二、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法、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为了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教育,我会结合课堂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情感激励法。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其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励学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方法。采取这种激励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品质。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第一,每节课前或课后听一首励志歌曲:如杨培安的《我相信》、胡彦斌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汪峰的《飞的更高》等等;第二,每节课让学生宣读一条名言警句,也可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齐读名言警句;第三,给学生每堂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励志人物故事。
2、自我反省法。定期督促学生写下有关践行美德的感悟和反思,要求字数不一定多,三言两语也可以,只要学生能有所收获,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五、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课堂时间有限,仅仅依靠课堂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肯定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会结合实际,不适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提升。
1、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我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手抄报展、演讲比赛、视频欣赏等等。如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
2、开展以相关节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会抓住重要节日,比如:清明节、国庆节、重阳节、烈士公祭日等重要日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
六、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 (试行) 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探讨改革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 使思想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首先,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 在教学中, 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1. 思想品德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 首要的体现, 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 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 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 以及抱负、理想, 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
2. 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 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 又有着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工夫,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 好与坏, 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 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的能力,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 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 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 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 以往的德育工作, 要求过高, 过急, 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以致欲速则不达, 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 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 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 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 分层次要求, 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思想品德教育, 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 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 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 接受一定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 再有可能达到“自觉”, 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 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 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 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
2. 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 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 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 正面的东西不灌输, 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 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 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 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 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 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 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 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 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3. 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 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 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 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者不能互相替代,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养成教育, 可以量化, 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 个性心理的指导, 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 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德育教学 初中政治课程
0 前言
中学的德育大纲也指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学生德育和政治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观念。可见初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它既是传授知识,培养大家能力的知识课,也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的德育课。思想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可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课程是目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进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课中德育渗透
1.1 深入研究教材
初中的思想品的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其中含很容易的让人理解的德育思想,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内容和思想。如课本中提到的认识自我,做自尊自信的人等很多主题内容,这些道理虽简单但也是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的,对以后接触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要求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要有很充分的准备,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信息积极整合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观看相应的新闻,收集信息,或是图片资料,精心教学,最好开办一些培养学生道德或是爱国的情操的课程,这样让大家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案例】某校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中的内容,将5.12地震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引入教学,学生们感受到了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们的在拯救生命时的那份执着,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同样的内容若是仅是靠单纯的教学将不会起到这样的效果。此外老师根据当时课堂上的内容适当地引入相应的故事,这样既起到了很好的教学作用,也很好地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以一种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教学,一般老师在讲课学生不停地抄笔记或是对课上讲的内容在课本上圈点,在课后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机械的背诵记忆,这样其实把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带入了一个误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的讨论分析,这样才能对所讲的观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政治思想的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位置,针对教学重点多启发学生,引入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培养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某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中“诚信做人到永远”时,老师通过商鞅变法的故事的引入来进行这个课题的讲解,并让学生对此故事进行了表演,这中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其中诚信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诚信的课本知识,而且这种方式也是学生对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很好的了解。这种通过简短的情景表演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1.3 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老师授课学生接受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很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充分运用情感教学是在进行政治思想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要做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做到: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对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探究的动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并理解这门课程的真谛;其次,需要老师与学生多沟通,关心学生,促使老师学生之间建立真正的朋友一样的友谊,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興趣所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设计课堂,这样才会有高效率的课堂;再次,适当地在课堂上加入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动力。积极发挥好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若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将不利于教学很好地进行,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带到教学中,这种靠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思想政治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将更好,因此要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某校老师在进行第二鸦片战争时,老师通过和学生们共同观看《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开始学生无不为圆明园原有的豪华所震撼,为八国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感到愤恨,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观看完电影后老师和同学对这部电影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共同感受由激动到愤恨再到反思的心情起落,这样很好地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4 加强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指引学生很好地进行学习的作用,只有老师的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一项调查表示老师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的最有说服力,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有很好的模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尊重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很好地尊重老师,学生才会积极地学习课堂上的内容。
1.5 应该尊重学生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内心里发出的心声,才能真正的打动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学家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正表示了真诚的沟通才能实现好的教育,这就要请求老师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是老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实现进行良好教育的前提。老师应该以诚相待,真正地去关心去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重视学生的实践方面和他们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
2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时,注意传授学生这方面知识时的方式,并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 李一文.论德育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19).
[2] 王双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外阅读:中下,2012(10).
[3] 宋英博.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B,2012(5).
雁江区清水乡中心小学文德旭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我觉得只靠这科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呢?
一、利用英雄,教育学生知荣辱。
以时代英雄,进行思想教育。如《小英雄雨来》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地的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小英雄雨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的好品质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顽强坚韧的意志,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和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和英雄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掉陋习,争做优秀学生呢!
二、利用典型人物,教育学生真诚处世
学习《十年后的礼物》课文讲十年前,音乐家爱德华与守林人的女儿
达格妮相遇,答应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果然,十年后她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献给守林人女儿达格妮》,使人感受到礼物的珍贵,从而感受到大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让学生想想自己信守诺言吗?今后该怎么做?学生非常感动,讨论时,有的红着脸说出自己失信的事,有的认识到说谎话的错。大家都说今后一定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学习《月下浆声》,课文中的小姑娘退还“我”无意中多给的鱼款,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多收了三角钱的鱼款,然后用一把大葱来补偿鱼款。“我”被姐弟俩的诚实深深感动了,以至每夜都想念他们。结合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适时教育,效果很好。
三.学习欣赏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会说话,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是奇妙的,它让世界 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我让学生读古诗,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海上日出》作者称赞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表达作者对这一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无限赞美及光明之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写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大自然。
四、了解中华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足迹令人怀想。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心正笔正”的书法家柳公权,著名艺术家梅兰芳„„他们一个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在告诉人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使命。我在教学《孔子》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平时的言行,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
家学说,教导学生怎样为人处世。在教学《“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让学生感受柳公权正直不阿,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教学《梅兰芳》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次次地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迫于无奈,不再登台,他的生活日渐窘迫,但他仍然坚持,等待抗日胜利。让学生理解他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的精神。
五、欣赏名著,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一个斑斓而奇妙的文学世界:透过天窗,我们仰望星空,寄托梦想;一只小猫偷吃年糕时,竟然发现了许多“真理”,让人哑然失笑;至于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碰上二郎神,假扮土匪的杨子荣面对匪首的考验,喝醉酒的武松遭遇到老虎,又该是这样的精彩的场面呢?学生在阅读《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了解他们大战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猴王的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杨子荣借题发挥》时,知道侦查员杨子荣在虎穴中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学习杨子荣的沉着、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武松打虎》时,知道武松酒后在景阳岗上次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学习武松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六、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写记人的习作时,先让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学生以自己的父母为题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写出了一篇篇的生动感人的文章,描写出了慈祥的父母伟大的爱,同时也写出了学生力尽孝道。相机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
(二)、在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时,以雷锋的事迹为例,学生听了雷锋的故事后,很受启发。然后在身边找小雷锋,写出了很多助人为乐的故事,也发现了不少的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不但教育了学生助人为乐,还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作者:吹麻滩中学韩文俊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以情感为最佳的导入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枯燥只重理论而忽视情感引导的现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用,提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发挥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情感渗透 以情激学 以情明理 以情导行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信心不足以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等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教师必须自身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行之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以情感渗透为最佳的导入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枯燥只重理论而忽视情感引导的现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发挥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激情教学,突出语言美
在政治课教学中,富有激情、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感渗透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政治课教师若上课没有激情、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必须富有激情、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教师富有激情、独特的语言风格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⑴豪放的美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例如在讲到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⑵柔婉的美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例如在讲 “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⑶灵秀的美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例如在讲授 “选择希望人生”这一问题时,采用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理性选择未来道路;拥抱美好生活;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联系到一起。富有激情的阐述,青春的心灵,需要知识的营养去滋润,终身学习将为人生增光添彩;青春的辉煌,需要理想去激励、去创造,智慧的选择将为理想插上理性的翅膀;青春的成长,需要经受一点的考验,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学习压力,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成长的快乐。
⑷回环的美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初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复习提问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学生答,略)接着,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做指导,这条正确的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宏伟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坚持党的基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保证。”这段语句,每句内部意思衔接,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含义深刻,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
⑸含蓄的美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
“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 “青春悄悄来”时,涉及到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等问题。我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上面这件事,既含蓄又不虚假。我只是在结尾时看似轻描淡写地点了一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如果我正面直言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结果会事与愿违。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富有激情,在授课语言上狠下功夫,或豪迈奔放、或婉约低沉、或含蓄不露,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的课堂语言感染学生,达到情感渗透在教学中成功运用的目的。
二、以情激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政治命题越来越活,学考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丧失信心。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政治课教学的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我运用了“情感渗透”教学法。
⑴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学生中,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说故事。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帮助其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我的话,他们也爱听了。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⑵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政治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
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三、以情明理 彰显教学德育功能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⑴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⑵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⑶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譬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李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李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四、以情导行 拉近师生距离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⑴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桌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⑵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⑶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扮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把情感渗透体现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将枯燥的理论和鲜活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陈琴等.论教师专业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德育 点滴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19-01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几乎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联系都比较密切,与学科教学交叉融合性更为较强,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但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乏力的问题,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教育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结合,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相关教学内容结合点没有抓住。恰在此时我校市级课题《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始立项研究,我有幸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认真参与了研究。从成为课题组成员到现在,对这个课题有了不知从如何做起到时时处处都在落实课题研究的跨越,从中有很多体会。认识到所有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找好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1 思想品德课对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过程是影响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为主要线索,将道德、心里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教学中要避免孤立化地传授知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关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2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实效性。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课题教学中,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之中。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上册第十一课内容是《做一个自强的人》。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多,对自立和自强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明确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教学中我经常准备一些名人的故事,如我国的桑兰、邓亚萍等名人的事迹。虽然这些事例很有针对性,但是学生觉得他们是名人,离自己太远,教学效果不太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选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从中感知,只有自立和自强的人,才能克服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我在杂志上看见《两个乡下人的不同命运》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此道理,就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学生的表演,这个故事更生活化和具体化,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亲身体会到一个道理: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努力向前的决心,只有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五年前,两个乡下人在候车厅退票处相遇时可以说他们是站在人生的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到了五年后,他们之间的差距却很大。一个西装革履,是拥有150多个工人的清洗公司的老板;一个破衣烂衫,是靠捡破烂维持生存的乞丐。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差距?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原来打算要去北京而后又去了上海的那个乡下人,抱着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明确的目标,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所以,他认为选择去上海就是选择了发财致富的好路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那个打算去上海却去了北京的乡下人,则抱着消极被动、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了与世无争的世界观,结果成为乞丐。明确目标才可能实现成功,但设立的目标要可行,还要把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也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
3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中
注重道德实践体验,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好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五课《树立科学发展观》这一课时,学习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在学校有的同学清理校园的口香糖污渍,有的同学随时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有的同学主动擦教室的门窗;学校的小志愿者组织部分同学一起到街道上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再如,母亲节的到来,布置学生回家给妈妈洗脚的活动,或者回家帮家长做一件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道德实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得到了升华,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懂得了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做负责人的公民。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科学地利用教材,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故事和案例,让学生参与主题情境表演,抓住德育与本学科教学的结合点,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生观、世界观和法律常识教育,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寓德育教育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强化了德育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品德课渗透德育案例09-07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9-21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10-05
德育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论文11-29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10-2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9-14
思想品德教学感悟12-08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10-26
如何优化思想品德教学11-26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