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参考教案二)(共10篇)
(五)(参考教案二)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佳解题方案。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佳方案。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50-45=5(米)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80-38=42(个)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50 -30=20(元)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较简便。)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设疑激发兴趣”、“巩固发展”、“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解、比较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东泉小学
郑星香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猜数游戏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游戏吗?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交流
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小邻居。
你们会算吗?
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元钱。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人。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计划四:购物。(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3、果园里有9棵苹果树,平均每棵果树收苹果35千克,每千克桃子能卖2元钱,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4、双休日观看动物表演,周六的两场表演,每场有218名观众,周日的有329人,两天一共有多少观众?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五、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
从问题入手
去寻找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的文字叙述题的基础上来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解题的能力。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教学本节课后我从一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及感受: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理念。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数学的“应用意识得到了充分体验,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事实上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教学内容:
课本p32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了20页, ?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
3).一段布长10米, ,还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个水瓶, ,还剩多少个?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5情境图,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组成完整的应用题,读一读: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集体交流。
4、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男生人数 美术小组总人数
14-5=9人 14+9=23人
5、观察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14-5+14=23人
7、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先说说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再列式计算。
2、练习六1,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步应用题(二),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2)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4)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演示课件:两步应用题(二)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使学生明确:要想求花气球有多少个,必须知道它和谁有关系,结合第三个已知条件,知道了花气球的个数和红气球有直接关系,但红气球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结合题目第二个已知条件又知道红气球和黄气球有直接关系,而黄气球的个数是已知的,所以第一步先求出红气球的个数,那么花气球的个数也就随之解答出来了.即:8×3=24(个).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师板书课题)
(5)小组分别说一说解题思路.
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8页的想一想).
⒈ 改编例题,合作解答.
(1)把例2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该怎样解答?
(2)把例2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花气球有48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多少倍”该怎样解答?
(分组讨论:要求最后问题,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教学内容:第五册 P43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平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从上面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想芳芳的妈妈对营业员会说什么?(出示问题)”一套衣服“的意思是什么?
(2)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许多能干的小助手,它们的作用可大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位,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长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表示裤子的28元(师边说边画)那么表示上衣的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1)芳芳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问阿姨: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能帮她解决吗?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1)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问题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5、口头编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列式,鼓励编不同的题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1.出示例3。
例3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4比较,有什么异同?
(两道题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问题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4求的是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教师在例3中用红笔画出“多”字。
(3)在这道题中,谁是单位“1”?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教师用双引号画出单位“1”。
(4)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
(意思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板书: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5)根据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句话,怎样列文字表达式?
板书: 多的÷计划的
(6)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
(14-12)÷12
=2÷12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14-12是在求什么?
问:为什么除以12,而不除以14呢?
(7)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学生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
14÷12-1
≈1.167-1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14÷12得到的是什么?再减去1又得到什么?
2.把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问:你怎样理解“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这句话的?
问:谁做单位“1”?(实际公顷数)
问:怎样用文字算式表达?
板书:少的÷实际的
问:怎样列式计算?
投影订正:
(14-12)÷14
=2÷14
≈0.143
=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问:14-12得到什么?为什么再除以14呢?
问: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板书:1-12÷14
问:为什么例3与改变后的题得数不同?(单位“1”不同。)
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解题思路完全一样。)
3.把例3的一个条件改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指名说解题思路。
(3)板书算式:
多的公顷数÷计划的
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4.把3题的问题稍作改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1)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2)说解题思路。
板书:少的÷实际的
2÷(12+2)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四)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问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电视机的价格比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第二季度的产值比第一季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7)十一月份比十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计算。(投影出示)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题。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抓住这一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很自然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两个知识点连成一线,融会贯通。在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题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区别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习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例2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使用范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p5页例2
作 者:郭晓燕
单 位:浙江省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体验到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已有素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小侦探柯南吗柯南机智勇敢,破解了很多复杂的案子。柯南为
什么那么厉害呢他每当案件发生之后,总是仔细收集线索,开动脑筋,理清线索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找出狡猾的凶手。今天,我们将要去数学世界里寻找一些使用隐身法的狡猾的家伙,只有像柯南一样聪明机智的人才能将它捉住,你们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吗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厉害的数学小侦探。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侦探柯南的故事引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2:出示书本第5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里,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1.选择两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
师:通过这两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哦,同学们真厉害,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
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面包。这个数量很狡猾,它使用隐身法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的数量我们可以把它叫“隐含数量”。
师:小朋友们还能发现隐含数量吗
学生略一思索,很多小手高高举起。
预设: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
可以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30个。
师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善于思考,分析
的头脑。不愧是数学小侦探。但接下来的案子会更加复杂,你们敢挑战吗
2。 根据三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课同桌讨论,你能发现什么隐含数量
生:同样,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
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让学生复述54、8、46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两队买了以后还剩24个面包,用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第二队
小朋友买了22个,推算出来的。
师:你是把第一次推算出的46个当作新的信息,结合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求出还剩24个面包。同学们能听明白吗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我是通过“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2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8—22=30个。然后把共买的30个面包当作新的信息,结合一共做了54个面包,求出还剩下24个。 设计意图:发现、收集、整理信息的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转化、抽象成为纯数学信息,在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有关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渗透分类的数学信息。
3。 呈现两种分步算式。(板书)
(1)54—8=46 (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要求全体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这两种算式的做法不一样,但最后求的都是
生(齐答):还剩多少个
课件出示问题。
4。 这两种方法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1)生轻而易举的完成第一种。54—8—22=24(个)。
(2)那第二种呢,又该怎样列式 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师:在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写在54—的后面。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6: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22+8。列式
为:54—(22+8)=24(个)。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你是学习的小主人。(出示课件5小精灵的话。) 师介绍小括号(点击课件6)。
“( )”的自述:
嗨,大家好!我叫——小括号,我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发明的。别看我貌不惊人,作用可大了,只要有我在,就要先算我肚子里面的算式。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神奇的作用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方法的交流和提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5。 读算式。
学生试读,老师范读,个别读,同桌互读(54减8加22的和)。
师: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在这些方法中,有的用连减的方法(从总数里面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有的是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先把要去掉的两部分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连减,先加后减。
6。 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7。 在这两种解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提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啊,听到小侦探柯南说你们很厉害,它们就想出几道题考考
你们,你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改编成连线题):(喜羊羊的问题,见课件。)
(1) 指名说图意。
(2) 连线。
(3) 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3(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3.对比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还有多少页没看(请用2种方法解答)
(2)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第三天看的时候应该从第几页开始看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对比两题的异同,发现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计算方法截然不同。
4.学生找生活中用连减计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请个别学生先在班级交流。
(3)然后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有所评价)。
5.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归纳小结
1。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生2:我学会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号。
生3:我学会了有小括号表示有先算。
生4:我学会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课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4题。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例5编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的问题。教材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阅读理解”与“分析解决”环节。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们交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和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解答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在前面学习1~9的过程当中,小朋友表现得非常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观科技馆。先让我们一起去租辆车吧!
课件出示:2名教师带队,30名学生在停车场租车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一辆大客车座位示意图。
【探究新知】
学习例5。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三(1)班有30名同学,有2名带队老师。停车场里有大客车停在那里。
生2:我发现大客车上的座位有8排,前面7排的座位数相同,每排都有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座位。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名师生?
生2:大客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3:租一辆大客车,老师和学生能坐得下吗?
师:你们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上面提出的数学问题吗?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30+2=32(名)
小组合作交流,探求解决第2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生1:我先算出前7排的座位数,再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前7排每排都有4个座位,也就是有7个4,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4×7=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就是:28+5=33(个)
生2:我会列综合算式:4×7+5=33(个)。
师:这名同学列出的是乘加算式,在这样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3: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4:我是把座位竖着数的,有4列,每列有8个,中间还有单独的1个,我列的算式是8×4+1=33(个)。
生5:我先分别算出过道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过道左边有2×7=14(个),过道右边也有2×7=14(个),这样一共有14+14+5=33(个)。
师:一共有32名师生,大客车上一共有33个座位,租一辆大客车,坐得下吗?
生:32<33,所以能坐得下。
【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做一做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题意和情境图,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有35个小朋友和一盘鸡蛋。
生2:横着看,有6行鸡蛋,前面4行每行有6个,后面2行每行只有5个。
生3:竖着看,有6列鸡蛋,前5列,每列都有6个,最后一列只有4个。
师:“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这些蛋够吗?”这个问题怎样理解?如何把“鸡蛋”跟“小朋友”联系起来?
生: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需要35个鸡蛋,问这些鸡蛋够不够,需要先求出盘中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再跟35比一比就知道了。
学生小组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第88、89页练习十九第6-12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连续比较多、少或几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并能正确解答,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对比练习
1、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对比
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下面两题。
①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②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英语比数学少得3分,英语得了多少分?
⑵提问:第①题怎么做的?第②题怎样做的?
⑶提问:为什么第①题只要一步,第②题要用两步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②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第①题是怎样想的?第②题呢?第一步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为什么第①题先用加法算,第②题要先用乘法算?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九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第一步用减法,第二步用加法?
2、练习十九第9题
让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12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口答结果。
四、全课总结
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首先要先看条件去想能求的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想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正确地列出算式解答。
五、课堂作业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参考教案二)】推荐阅读:
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10-12
“三步计算应用题(二)”教学设计10-29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09-17
计算机应用项目化教案06-30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14
圆锥体积计算应用题06-04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认识11-16
计算机网络的简单应用12-19
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应用07-03
计算机与应用的求职简历表格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