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课文研讨(精选4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本文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而且运用了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甚至“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地下森林也是一种环境映衬(或称正面映衬)。而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写得过于简略,忽视了地下森林成长这一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史,是何用意?也许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
文章最后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一哲理既与地下森林形成和发展相关,同时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的普遍道理层面。当然,作者的寓意决不仅限于此,“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既写作者眼中所见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写作者的观览感受和受到启发后的深思,总的说来主观色彩、抒情色彩非常明显。
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纯粹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本文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充满激情。作者长于描写,工于细绘,如开篇写森林一般景象,“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得简练,但形象感很强,尤其是“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一对称句中的两个比喻,更具有美感。然而,我们读本文更应该品味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背后的巨大的感情力量。事实上在开篇描写大地森林一般景象之后,马上笔锋一转,“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情势突变,情感的力度陡然强化,表示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关切、询问、同情,对生命不公的怨恨,对自由、公平、创造、奉献的渴望和追求,这些感情、感受,在后面的各段中都串穿和渗透着。作者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表达了“景仰”之情(最后一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因为地下森林在作者心目中具有高大无比的形象,当然除“景仰”之外还有对森林的亲切之感,用“你”毕竟比用“它”来称呼更加热情,距离更近;另外作者这么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在写“我”,即写作者自己的心灵感受、抱负志向,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个“你”字具有丰富的意味。由于作者满怀激情,言语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即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贯,不容停留,一泻千里。再有,全文用了九个疑问句,也强化了这种感情的效果。
文章有许多精彩的写景语句,值得认真品味,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还有许多叠字和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文章主题见“整体把握”的开头一段,这里不复赘述。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烙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正如上文所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的地下森林抒发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
2.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一、教材解读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本文紧扣题目中的“断想”,从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感”三个方面来组织材料,从而引发出对顽强生命“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讴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本文写于“文革”结束不久,我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社会的变迁和作者的经历,与文中地下森林的遭遇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本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感动人心、启人深思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三、学情分析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文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学生会觉得内容松散而杂乱;再加上文章篇幅很长,学生阅读起来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法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选择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本文。①课前让学生搜集地下森林和火山爆发的资料,指导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更形象直观,增大课堂容量。③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交流感悟。④从课堂走向生活,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和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因此安排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第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第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第三:赏读课文,美点追踪。第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第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环节一: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
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的雄伟壮丽和勃勃生机,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出示课题——《地下森林断想》。提问: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速读课文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一种能力要求。通过快速阅读,可让学生捕捉重要信息,把握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内容。其中的1、2、6、18段,可让学生对地下森林恶劣的生长环境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有个初步的感受。
环节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像了哪几幅画面?(让学生交流后明确:文中火山爆发的场面和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都是作者由所见到的地下森林引发的想像,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二)观看火山爆发的短片,给画面配解说词。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火山的资料。
2、播放火山爆发的短片,学生结合文章内容配解说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火山的有关知识之后,通过看短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火山爆发对地球的毁灭与破坏,从而对地下森林劫后重生的顽强精神理解的更深刻。配上解说词,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1、找出表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关键词句,作上批注。
2、先自主归纳、整理成一段完整的话,再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再进行感情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形成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并为其精神品质而感染。
(四)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打算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问题1:你认为地下森林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中相关的句段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归纳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揣摩13、20、24段。
问题2: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从文章拟人化的语言、情景交融的写法,不难看出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不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教师再作适当点拔:一方面,紧扣文末两段中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其深刻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学生揭示本文的主题——作者是在赞美一切
环节三:赏读课文,美点追踪。
问: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有的语句富含哲理,写法上也很有特色,你能举例谈一谈吗?
如:我认为“___________”语言优美,好在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富含哲理,________________。
我发现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写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好处。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感悟和鉴赏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需灵活点拔,但不能求全责备。
环节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观看“5·12”大地震图片,谈感悟:
1、从这些不同的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5·12”地震,表现出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坚强勇敢、团结一心的精神品质。教师抓住这一教育资源,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爱心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
环节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总结全文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二)布置作业
1、在文中找一二处写的好的句段,先摘录,再赏析。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你能仿写一二句吗?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请你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
六、学况预测: 学生课前一定要充分的预习好课文,读通读透文章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地方作上必要的批注;借助一些手段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拓展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自然顺畅,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总结反思: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本课希望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紧扣文本,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同时,学生也从中感悟到地下森林坚韧顽强的精神,从而引发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懂得在面对灾难和打击时,勇敢去应对;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永远不放弃等。
八、板书设计:
所见: 生长环境——恶劣
地
下 讴歌生命
森
所想: 形成过程——艰辛
林(托物言志)
断
想
所感:精神品格——顽强
语文课要想实起来,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情况:
1、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语文阅读应贯穿在课堂内外:课下应以朗读为主;课上以浏览为主,结合课堂布置的思考问题,用浏览的方式圈划正确答案。本节课采用了朗读、散读、浏览等多种阅读形式,既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组内讨论一定要实起来。不以热闹为主,应选派组长主持,每个同学要发表看法,教师深入引导。讨论后教师选出几个同学代表本组发言(可选派中等水平同学,组内其他同学补充),以利于教师全面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抱怨是鞋中的沙子,放在鞋子里受罪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抱怨是自己在沙漠打造的船。造的越精美,越是耗费更多的精力。更要命的是这船没有丝毫的价值。
生命的首要意义是“做好自己”。自己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谁也帮不了你。别人的欣赏固然能让你心花怒放,但如果没有别人的欣赏,那就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输入力量。 在有阳光的地方能绽放出自己的花朵,是大多数的花都能够做到的事,所以那不是奇迹。在没有阳光的地方能让自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那才是令人惊艳的奇迹。不要把别人的恩泽看的太重,没有了别人的恩泽更需要我们自己的奋斗。别在去仇恨别人,把对别人的恨变成对自己的恨:恨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恨自己的胸怀不够宽广,恨自己的理想不够明确,恨自己的行动不够坚决……
能让自己变得坚强的只有你自己;能让自己变得有志向的,也只有你自己;能让你变得更勤奋的只有你自己。别人的帮助是春风,自己的努力是种子。种子不实,再柔的春风也吹不出鲜艳的花朵。所以说自己是自己的上帝。别太在意别人的赞美,别太在意别人的关注,做好自己,认真地做好自己,在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的寂寞里更要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就是要首先珍视自己,不羡慕别人的幸福而可怜自己,不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摧残自己,不再为别人的得意而贬低自己。珍视自己就是要认可自己的价值,守住自己的长处。
做好自己,就要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学会在自省中修炼自己,学会自己劝自己,学会自己设计自己,学会自己塑造自己。
做好自己,就要心中有梦。就要守住自己的梦,执着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积蓄力量。
做好自己,做一个勤奋的自己;做好自己,做一个专心的自己;做好自己,做一个坚韧的自己。咬住牙,追随时间的脚步,让汗水在时间的浪花中闪光,一瞬间照亮生命的颜色。
任春风里桃红李艳,任骄阳下蜂飞蝶舞,是菊花就不去羡慕不属自己的春天,而是让秋霜飘出满世的幽香,默默地在夕阳下染出一地的金黄;是梅花就不去期盼不属于自己的温暖,而是在寒风中立出一株惊世的傲骨,飘出一缕有着淡淡清香的春的希望。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研讨】推荐阅读:
地下森林断想10-25
《地下森林断想》阅读07-24
《地下森林断想》的教学设计12-09
地下工程读书报告06-22
地下车库竣工验收报告07-17
地下室拆除方案09-14
地下管线专项保护方案11-10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知识12-08
地下车库堵漏施工方案12-28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