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粤教版可持续发展战略(精选6篇)

粤教版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陶片上的地图到丝织地图到羊皮地图的变化,了解地图的发展历史及应用。

2、通过知识之窗,让学生了解电子地图,熟悉电子地图光盘。充分了解现代电子地图的优势与用途。

3、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加强对地图与实地的对应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地图方向的确定,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地球划分为哪五带?分别是什么?

2、哪一带所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古人将地图刻在陶片、丝织品及羊皮上有什么优点?

2、现代人通过什么现代手段绘制地图,绘制的地图有什么优点?

3、什么是卫星图象?卫星图象有什么作用?

4、在野外上如何辨别方向?

5、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

四、学生阅读课本 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回答自学指导1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

2、指名回答2的问题,同学补充,老师小结。

(纸制地图:便于携带、形象直观;电子地图: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查询)

3、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4、请个别学生回答4的问题,同学补充。

5、请个别学生回答5的问题,老师小结。

(辨别地图上的方向的方法有:(1)、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2)、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3)、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

6、老师提问:地图上有哪几个基本方向?它们各是什么?

六、活动

通过观察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分辩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掌握比例尺、指向标在实际中的作用。

七、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八、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九、检测:

1、现在最先进、最方便的是 地图。

粤教版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是根本保证。

(3)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书写研究报告,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思,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教学重点

1、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

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我们党在不断的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激发学生对党的爱戴之情。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播放《走进新时代》

提问:新中国短短五十多年历程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1、历史再现《走进新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受人欺负,到当家作主;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强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2、辩一辩有人说,搞革命要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现在,搞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本45页至46页,然后告诉我们,为什么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试举例说明。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

一、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个领导核心 事例说明:

温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就防御第八号超强台风“桑美”作动员部署工作。板书

二、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原因

教师讲述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联系时政着重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说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必然性。

3、我抒我心

当然,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党内也不免有腐败分子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利用职务便利,公然卖官,索取他人钱款合计人民币603.1857万元。这该怎么办?

教师讲述: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分析:民主执政,是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实行依法行政,最主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早在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解决自身的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郑重的党,一个伟大的党。

4、练一练

请从党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地位角度谈谈为什么党提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二课时

一、导入:身边的故事

学生播报新闻:2005年是浙江省农村的“选举年”:全省3.8万个村将进行村委 会换届选举,3500万农民将选举自己的“当家人”。这是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表演自编小品《村委会选举**》

二、观察与思考一

师:你认为小强说得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略。

(注意: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教师:既然如此,我们中学生还能参与政治生活吗? 学生:略

师: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板书)

师:公民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呢?请看视频《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

生:观看视频《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回答从而理解村民参与自治的实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知识回眸

师:人民怎样当家作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

2、合作探究

出示温州市发改委就市区征收垃圾处理费举行听证会 师: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公民听证制度? 生:略

师:①说明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立法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③能使各项法规和政策更好 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三、观察与思考

承转:让我们再回到小品,在小品中小刚说去告,行使的是什么权利? 学生:略

师:小刚他们决定行使自己的权利,经过商量他们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请判断一下你建议他们选择哪种?

生:进行判断

师:你们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 学生:合法。

教师:是的,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板书)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扭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呢? 生:略

师:公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享受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课时

导入:观察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46课本材料:法制巡礼。

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说明我国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2)我国实施的治国基本方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引出课题。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教师介绍“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依法治国”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提问:(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1)什么是依法治国(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内容: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治”的含义、所依据的“法”是什么。回忆初二思想品德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出示A、今日说法-----“孙志刚案”始末,请同学围绕着“违宪审查”这个中心,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个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B、阅读感悟-----阅读课本P48(我国宪法第四次修订内容)相关链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宪法的修订程序这么严格?为什么要做以上这样的修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学生自学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并通过选择,让学生理解“十六字”的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

承转: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和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

教师提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学生看书P50-54。

(1)我国政府的性质?(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板书)

政府履行职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举例说明(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板书)

粤教版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 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 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 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 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 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篇4

《项链》这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是高中阶段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它的基础是初中分散学习的小说知识,其近邻是本册第一单元的小说知识和鉴赏知识,它的延伸是高中各册文学鉴赏单元。因此,教学本篇文章,一方面要在学习《药》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欣赏人物形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学鉴赏单元打下基础。

(二)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A、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归纳各部分内容;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形象。

B、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执迷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及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从玛蒂尔德身上汲取、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跳出阶级论,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善良的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重点难点突破的办法:

A、紧扣课文,抓住主要情节及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B、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体味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几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评价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的最终任务不应该是传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我个人认为,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至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初步鉴赏小说的知识。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导入 1、以诗导入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让学生考虑这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创设情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法国 莫泊桑俄国 契诃夫美国 欧?亨利 让学生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完成了大纲要求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内容

课文分析(以问题导入,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根据教学目标我将设置以下问题: 1、“项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完成知识目标 A)梳理情节,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围绕“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心理、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文章中有具体语句,请学生在文中用笔勾画下来,并说说这些情节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诵读描写非常精彩的句子。(完成知识目标 B)这环节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要结合语言和细节切忌脱离语言和细节架空分析。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要靠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切忌简单的定义人物。、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请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去寻觅去探索,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完成能力目标 A)我将提供三种观点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反映,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学生较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课堂练习(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有以下 2 个场景:(完成能力目标 B)1、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和男宾跳舞和时的对话。2、玛蒂尔德到水果店、杂货店、肉铺,争价钱,受嘲骂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心理,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布置作业 1、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服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设计这个作业题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篇小说不仅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而且构思也非常精巧。学生通过做这道作业题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精巧的构思。2、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要求: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结 情节 人物借项链 错位丢项链 复位赔项链知项链 找到自我

五、评价分析

本课书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注重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段和重点句分析人物,实现长课文短教,基本上能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结合语言和细节分析人物,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能教给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结合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回首页]

项链

莫泊桑

【学前导引】

我们初中学习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那么《项链》又展现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通过什么方法展开情节,刻画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呢?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丰富理论仓库,形成与高考的链接。2.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谋篇对表现主题的作用。4.品味人物心理,掌握小说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基本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尾耐人寻味,以小见大地概括生活本质,蔑视嘲笑小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仰慕。

二、识记积累 1.字音识记

奢(sh ē)华

寒伧(chen)

惊骇(hài)瘦削(xu ē)自惭形秽(huì)租赁(lìn)契(q ì)约 债券(quàn)佳肴(yáo)2.辨形(括号内为错误写法)

兴高采(彩)烈

租赁(恁)

债券(卷)

契(挈)约 寒伧(伦)黯(暗)淡 感慨(概)誊(誉)写 怨天尤(优)人 端详(祥)3.词语辨析

[毅然、决然]两个词语都有 “坚决地”“毫不犹豫”的意思,形容词。“决然”还有“必然”的意思,如: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宽敞、宽广]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宽敞”多指室内空间,用于房屋、庭院,表示面积宽、空间大,很舒畅。“宽广”多指面积和范围,用于自然环境或形容道路、桥面广阔。“宽广”还可形容人的气量大。

[黯淡、暗淡]两个词都有 “不光明、昏暗、不鲜艳”之意。黯淡也指神色。暗淡多指光线色彩,也引申指前景。

[压抑、压制] “压抑”主要用于人,可用于一时的冲动,也可用于积蓄了许多的情感力量。“压制”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产生或发展,“压抑”还可做形容词做定语。4.成语识记

(1)自惭形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引申为感到自身的缺点或不足。(2)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

(3)面面相觑:互相看着显出惊惶或无可奈何的样子。(4)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三、课文剖析

(一)结构分析及图示

小说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一线索展开情节,可将分行隔开的七板块按照内容的紧密联系分成四部分。1.(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宝物跑了”)借项链。

2.(从“舞会的日子到了”到“他照她说的写了信”)失项链。3.(从“过了一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赔项链。4.(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发现项链是假的。

图示: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留给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二)《项链》别具匠心的情节布局

1.为了突出主题,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失意的婚姻使玛蒂尔德陷入逆境,但舞会的请帖为她打开了希望之门,继而在舞会上大出风头,几乎使她成功,不料丢了项链,再次使她堕入逆境,这种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情节一波三折。

2.设计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情节。最明显地表现在三处:玛蒂尔德接到请柬不喜却怒,准备好舞服,不悦却愁,使情节出现波澜不呆板;丢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命运发生根本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又出人意料地在惊闻真相中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3.巧用暗示铺垫。出人意料的情节真实可信,得益于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开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是一处,为玛蒂尔德的最终悲剧进行铺垫;另一处就是为尾声中项链是假的进行铺垫,借项链时女友很大方,还项链时女友不开盒检查,而买项链时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链与盒不是原配的。最后点明是赝品,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三)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间接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揭示主题。开篇对玛蒂尔德的 “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矛盾给她带来痛苦的描写是直接心理描写;对人物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是间接心理描写,如“狂热地搂抱女友”,舞会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玛蒂尔德向往豪华、爱慕虚荣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于这种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四)人物形象及主题

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五)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点拨: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作者将玛蒂尔德丢项链的事情看成 “细小的”、偶然的事,实际上这件事蕴涵着必然因素,是玛蒂尔德的虚荣性格造成的悲剧。她虚荣,所以她有了一系列的举动,借项链、舞会上的狂热、沉迷、忘乎所以以及担心被耻笑而“赶快逃走”,导致了丢项链,所以说偶然中存在必然。2.路瓦栽夫人为还债辛苦十年,变成劳动妇女,是否值得同情?

点拨:(1)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从这一点看,值得同情。

(2)路瓦栽夫人表面像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而心灵深处仍向往资产阶级上流生活,所以对其思想进行讽刺、鞭挞也是有必要的。

【学习方法指导】

1.鉴赏小说情节结构的标准及方法 标准:(1)结构要服从主题需要。(2)结构要为人物的性格发展服务。(3)结构要完整统一、和谐。

方法:(1)着重了解叙述的时间、顺序、空间的变换。(2)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安排。(3)识别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

(4)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悬念法、矛盾冲突法、铺垫法、误会法、反衬法等。

2.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

(1)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

(2)从旁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梦想”与“痛苦”的描述。

(3)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暗示心理。如《荷花淀》中“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这一细节暗示出水生嫂内心的震动。

(4)用环境描写衬托心理。如“雪下得紧”,一个“紧”字将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内心世界衬托出来。

【知识拓展】

小说中起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1.悬念法。设悬念要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才能使读者有一种想看结果心急如焚的感觉。

(1)倒叙设置悬念。选择有激情、有吸引力的高潮和结尾作为文章的开头,将读者一下子拉进文章去追根究源。

(2)故弄玄虚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在人物语言或事件的谜团之处设下埋伏,吊读者的胃口。如《枣核》一文中美籍华人的一句“等会儿你就会明白”,就引起读者的兴趣。

(3)环境氛围设置法。《荷塘月色》开篇烘托一种淡淡的哀愁,但为何会有那么一股哀愁呢?就会带着这个疑问去精读文章。

(4)激情赞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开头。开篇就疾呼称赞所写事物。如《绿》一开篇就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为什么“惊诧”?这样自然吸引读者去感受。

2.矛盾冲突法。可以在情节的开端设置一对难以解决的尖锐矛盾,然后巧妙化解。《雍正王朝》便以矛盾开篇。康熙末年天灾人祸,百姓需要赈济,国库空虚,官府却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矛盾至此展开,这就需要一位明君扭转乾坤,雍正即位就水到渠成。

3.巧设伏笔法。预先对出现的情节进行暗示,然后照应,使读者体会构思之妙。在《项链》中有所体现。

4.误会法。情节误会连连,结尾真相大白,先抑后扬,引人入胜。5.以反辅正法。即以动显静或以静显动;以喜衬悲或以悲衬喜;以抑寓扬或以扬寓抑;以正求反或以反求正,这样对比强烈,主旨鲜明。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差(chà)错

湿 润(rùn)

租 赁(lìn)

扫(sào)帚

B. 惆(chóu)怅 瘦 削(xiāo)苫(shān)碑 贴(tiē)C.赔 偿(cánɡ)契(qì)约 请 帖(tiē)妥 贴(tiē)D.债 券(quàn)亲 昵(nì)寻(xún)思 呼 吁(yù)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墙壁黯淡 客厅宽敞 举行秘谈 B.十分艳羡 惊慌失措 毫不费力 C.很不耐烦 誉写清楚 得意扬扬 D.歪风斜气 排解郁闷 身分不明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篇作品,只能说明一两个哲理,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论 作者原意是什么,但我们能受到教益,这也就够了。

B.到目前为止,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由于 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C.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 喜欢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D.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 何止 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4.下列词语填空正确的是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 ____________,墙壁的____________,家具的____________,衣料的____________,都使她苦恼。

A.破旧

黯淡

寒伧

粗陋 B.破旧 淡 陋 伧 C.寒伧 淡 旧 陋 D.寒伧 旧 淡 陋 5.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在领奖台上,当领导把一等奖的奖旗送到他手里时,他感到 自惭形秽。B.书记发言后,与会者 面面相觑,沉默了好久。C.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D.鼓风机和木风箱的效力不能 相提并论。6.对下列文学常识评说不当的一项是

A.莫泊桑,19世纪后期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成名作《羊脂球》,代表作《项链》。

B.都德,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也很有声誉。

C.雨果,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D.罗曼·罗兰,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是《约翰·克利斯朵夫》。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C.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不下三十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

D.由于日本在对意识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正常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

8.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项是(1)这画前半幅为山景,峦岫回旋,树木森郁;后半幅为江景,_________________,笔墨雄秀苍润,力透纸背。

(2)对着那冷艳的脸,那脸上仿佛敷着一层洁光泛滥的晴雪,我恍惚漫游在雪后的荒山中,_________________。①白练平铺,遥峰隐约。②遥峰隐约,白练平铺。

③遗忘掉枯寂的心情,领悟到凄寥的静趣。④领悟到凄寥的静趣,遗忘掉枯寂的心情。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阅读理解 一枚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故乡。雷勃因为中了毒气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贫苦。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家里聚会,朱力斯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朱力斯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众座哗然,“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主人不客气地追问。“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朱力斯问到。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门,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朱力斯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朱力斯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呢?”朱力斯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朱力斯的脸上。“不,我那时确实是一个贼呀,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一顿啊!”

9.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10.小说的结尾安排非常巧妙,初读感到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又在意料之中,雷勃是因为“偷”了食品而拒绝抄身的。对此,小说前文作了伏笔,请指出两处伏笔,并加以具体解释。

11.小说第一段文字有两方面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将下面一个复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参考答案

一、1.D(A.差chā B.削xuē 贴tiâ C.偿chánɡ 帖tiě)2.B(A.秘—密 C.誉—誊 D.斜—邪)

3.C(A句中“不论”应为“不管”;B句中“由于”应为“由”;D句中的“何止”应为“何尝”)

4.C(此题考查近义词区分,注意从词义和适用对象上区分,因全来自课文,释义从略)

5.A(“自惭形秽”指看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6.A(莫泊桑是法国人)

7.B(A.“由于”改为“由”;C句去掉“病害”属赘余;D.属于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可将“举措”改为“政策”)

8.B(本题考查语意的“连贯性”。句中紧承“江景”,应选“白练平铺”故选①,先遗忘,后领悟,符合认识规律,选③)

二、9.不矛盾。雷勃是自尊自爱的,他之所以偷食品,是迫不得已,因为“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他只是“想让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10.一处在小说开头,交代雷勃“中了毒气„„生活很贫苦”,雷勃偷食品是出于贫困。一处写雷勃不愿搜身“狼狈”地退出去,说明做了“亏心事”,否则,文中不会用“狼狈”一词。11.铺垫 有助于揭示主题

12.造成雷勃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揭露资本主义贫富悬殊的丑恶现象 13.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成功的光荣、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以及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粤教版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5

一、作者:

卞(bian)毓(yù)方,当代作家,记者。

二、人物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

怦(pēng)然凛(lǐn)凛而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qíng)天煌煌(huáng)笔墨云愁雾惨颠簸(bǒ)黄钟大吕舍身取义刀光剑影戕(qiāng)灭衢(qú)州迫不及待葵藿(huò)秽(huì)土精神侏儒摇唇鼓舌聒(guō)噪不已戟(jǐ)指厚脸昧心李煜(yù)辚辚(lín)绝尘一代枭(xiāo)雄趾高气扬衣单形瘦雍(yōng)容戏谑(xuè)恼羞成怒撒手锏(jiǎn)箴言(zhēn)缧绁(léixiè)孛(bèi或bó)罗乱髭(zī)倒竖拽(zhuài)博学宏词科诘(jié)难歇斯底里黔(qián)驴技穷孤注一掷*佞(nìng)攘(rǎng)袂(mèi)心旌(jīng)嵇(jī)绍祖逖(tì)颜杲(gǎo)卿擦拭笔走龙蛇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佞(nìng):*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4、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苏轼词(粤教版高二选修) 篇6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教学过程:

一、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我们高一学习过苏轼的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试背);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今天一起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二、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此词写于元丰六年(1083),写得豪放而飘逸,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一。

三、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快哉亭,在黄州。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偓佺,即张梦得。

⑵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⑶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⑷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⑸一叶白头翁: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舟上船夫。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⑹未解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⑺刚道:硬说,偏说。

⑻一点浩然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气”,指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⑼千里快哉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3、整体感知

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解读:展现出落日时分,水天相接,苍茫阔远的景致。

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景色壮而美。

原文: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解读:再折回写新亭初建,本是张梦得建亭,苏轼游赏,这里却反客为主,谓“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

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关系,说我自己知道你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这座亭台。亭台的窗户涂抹上青红油漆,色彩犹新。

原文: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解读:下面不再正面描写快哉亭风光,而是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见,以迷濛虚景侧面映衬当前的实景,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胜景联系在一起,扩阔了词的时间、空间。

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

原文: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解读:下片又回到眼前,这三句为静景,写江水之澄静。

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原文: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解读:与前文恰成对比,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

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原文: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解读:此五句,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

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四、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朗诵全词,讨论、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窗户湿青红”

②“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③“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提示:①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极言油漆之新,色泽鲜明。②“没”形象地写出孤鸿在“江南烟雨”中渐飞渐远,若隐若现的景象,表现了一种遥远迷蒙,开阔旷达的意境。③“掀舞”表现了“白头翁”驾着一叶扁舟在“忽然浪起”,波浪翻滚的江面上随波出没,无畏无惧的形象,隐有自喻之意,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关于“风”的议论,显现了词人坦荡的.胸襟。

2.学生各自解读,交流心得。

1整首词以“快哉风”作结,那么词的开头有无写到风?何以见得?

(明确:有。从那个“卷”字可以看出。)

2上片第三句中说“认得”了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的深意,那么这个深意就是什么?

(明确:所谓“山色有无中”的深意就是说,最美的风景其实就是在或有或无之中,也就说,对于自己人生境遇要善于变换角度去体悟,懂得祸兮福兮的道理,不要太在意一时一处的得失。)

3下片那句写白头鱼翁驾一叶小舟出没浪涛之中的形象,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

(明确:应该说是虚写,这写的是想象之景,而且这个鱼翁的形象正是词人自己从容应对社会风浪的象征。)

4词人认为宋玉把风分为雌雄是不懂庄生的天籁之妙,那么词人所谓的天籁之妙是什么呢?

(明确:此人认为庄子所谓的天籁之庙就是在于它不会因为人社会身分而有不同的差等,只要你心中真正充满浩然正气,那么无论你是帝王还是庶民都能享受到这风给人带来的爽快。)

五、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山色有无中”语出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苏轼词中此语借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欧词全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山色有无中”又是王维《汉江临泛》中的原句,全诗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色有无中”表现的是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情态。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用了什么的典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浩然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快哉风”语出宋玉《风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雌风”之别。

3、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

答: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身处逆境而能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如词的上片写景突出实景的“空”和虚景的“没”,接着又说“认得”的“山色有无中”,这便表现出词人那种超然物外的道家的世界观。下片在写出一片明净的美景之后,紧接着就来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把鱼翁掀舞浪涛的从容表现格外生动;而这鱼翁的形象中正蕴含着自己无惧政治风浪的精神。最后通过对“风”的议论,表明之所以能够如此在逆境中泰然处之,就因为自己满怀着浩然正气。

六、教师归纳总结:全词大开大合,有静有动,有眼前实景,有回忆虚境,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精彩的议论,行文酣畅淋漓,正如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气,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写景中人,用生出无限情思。”

1、全篇贯注着超旷达观的博大襟怀。作者贬官黄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击,理想遭遇严重挫折,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压抑的。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过于耿耿于怀。但是他并不是放弃了人生理想的追求,并不是盲目乐观。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虚实结合,通过联想、对比、议论来写眼前景。例如,用记忆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联想,来描写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风赋》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进行对比议论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2.把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写景文字,要求能表现此人的豁达胸怀。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3.谈谈你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侍(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操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定**》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2、注意词前的小序

三、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整体感知

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解读: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原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解读:“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原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读: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原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解读: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原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再说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

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

退隐。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

4、背诵课文。

四、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4.“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6.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明确:(1)阳光总在风雨后;(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明确:(1)“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2)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五、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莫听”句是祈使,那么它是针对什么人说的?意味着对什么的否定?

(明确:是针对“序”所交代的那些在雨中表现狼狈的“同行”,意味着对他们那种面对风雨极力逃避态度的否定。)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有哪两层双关意?

(明确:这“烟雨”既是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又指词人已经遭受或还将遭受的各种社会挫折。)

3、“春风”本来是暖意的,可词人为什么要用表示微寒的“料峭”来形容,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世界观?“酒醒”二字又有什么意味?

(明确:之所以这样形容就是因为事实上,早春毕竟还有寒潮的袭击;这也反映了词人把世界看成是多面的世界观。“酒醒”既意味着词人先前也有过借酒浇愁的行为,同时一个“醒”字又表现了词人对这种行为的否定。)

4、“萧瑟处”即指“风吹雨打”的地方,既然说此时“无风雨”,为什么又要说“也无晴”呢?

(明确:这正反映了词人多元的世界观,反映他对非雨即晴那种二元世界观的否定,在词人看来,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一种常态的风景,也就是最好的风景,正所谓“山色有无中”。)

5、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6、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定**》,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答:《定**》通过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揭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世界是多变的,生命有不测的,生活的道路崎岖曲折而沿途风景又多姿多彩的;因此,不应被一时一地的境况左右自己,逃避,远不如“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更能获得人生的快意。

六、教师归纳总结: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3、本课两首词都是属于豪放词。请联系这些作品,并参阅本单元导语《漫步宋词》谈谈豪放词的主要特点。

答:与婉约词相比,豪放词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取景成象,与婉约派多近小细腻相比,豪放派多远大壮阔。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这画面比那“执手相看泪眼”壮阔多了。第二感情格调,婉约派多注重个人男女,相恋相思,追求爱情生活;豪放派多关注社会国家,忧国忧民,实现政治抱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豁达豪放的格调自然要比那“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怨,暗暗生天际”高昂多了。第三遣词造句,婉约派多用缠绵悱恻的词语,柔肠寸断,豪放派多用饱满有力的词语,气势磅礴。如“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这“掀舞”二字要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悔”“消”显得更有力度得多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鹅大哥出门》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中级会计考试《会计实务》的备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