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2025-0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1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 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 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 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 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 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 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 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 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 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怅”字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 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 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 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 伴过年华”。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燕子与老百姓的 深厚情谊。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 感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 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 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体现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 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5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这是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 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这首词也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与寻常所见的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

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却表达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 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 景,悲凉奇异;从“孤城闭”中,也透出当时军事态势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 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本词的结构方式。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表现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创造萧瑟凄凉的 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马致远)《天 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的确是中肯的评论。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诗人遭 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弃置身”表达 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 的沉浮,表现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 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是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但从描写内容 来看似是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 “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 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2

1、课文《老山界》第一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30里高”?一公里等于一千米, 30里就是15公里, 15公里就是15千米, 即15000米。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誉的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13米。老山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陆定一表述有误。那么, 老山界到底有多高呢?《辞海》 (1999年版,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介绍如下:

越城岭, “五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 之一。亦称始安岭、全义岭、越岭。在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真宝顶 (2123米) 在资源东北, 最高点苗儿山 (2142米) 在资源西南, 为广西最高峰。山势雄伟, 有原始森林, 并有珍贵树种铁衫。

老山界最高点2142米, 何来30里?研读课文, 以下几段文字值得注意:

打听前面的路程, 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 很陡, 上山30里, 下山15里, 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这很短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 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 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下山15里, 也是很倾斜的。

原来, 作者陆定一要表达的是:从老山界山脚下爬上山顶一共有30里的路程。并非是说老山界的海拔高度是“30里”。

那么, 《老山界》第一段可以这样修改: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上山有30里路程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如果要突出其高, 则可改为:我们决定要爬一座海拔2142米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揣摩作者意图, 第二种改法好些。

如此明显的一处失误, 编者偏偏要为尊者讳, 不但不改过来, 竟还在文后设计了“探究·练习”, 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地说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常会出错。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 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叫学生“根据语境”推导出“30里高”的“准确意思”。这简直是荒唐。

2、《<长征>节选》这篇课文中的问题更多。

第23页第4行的“特写”: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都成“烈士”了, 还能“拼命挣扎前进”?红军烈士还有“各种”?如果要凸显红军战士的“活”, 可以改为“草地上有许多倒在地上、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战士”;如果要突出红军战士的壮烈牺牲, 则可这样改:草地上倒着牺牲前还保持着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姿态的红军烈士。

这篇课文篇幅不太长, 2827个字。但文中4次出现“猝然”一词:

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 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 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这不是“反复”的修辞, 而是惊人的重复。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而且这个词在这些语境中用得是否妥当, 值得商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者竟在“探究·练习”中将“猝然”的意思理解为“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完全歪曲了“猝然”的含义, “猝然”意为“突然;出乎意外”, 哪有“在情理之中”的意思?编者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猝然”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这就更不应该了。编者用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者使用得并不高明的词句进行分析, 其结果只能是坑害学生。

第30页, 有两段文字: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 气氛相当热烈。

第一段文字有语病, “篝火”不可能是“舞台”, 只有“草地”才是“天然的舞台”。这句话可改为: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燃烧着篝火的草地变成天然的舞台。

第二段文字中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毛泽东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草地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的6-8月,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时年42岁, 董必武 (1886-1975) 49岁, 徐特立 (1877-1968) 58岁, 谢觉哉 (1884-1971) 51岁。与董老、徐老、谢老比, 毛泽东相对“年少”, 不应在“年长”的“老红军”之列。

3、课本第35页倒数第五行“题目的重点在‘新鲜’, 要写出事情的不一般化的地方”。这儿的“化”是后缀, 作为后缀的“化”的用法是: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显然, 此处“化”字冗余, 应去掉。

4、课文《最后一课》48页“个个人那么专心, 教室里那么安静。”中的“个个人”别扭, 可把“人”字去掉, 也可改为“每个人”或“人人”。

5、第十四课《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句话中的“流”用得不当, “汗珠”怎会“流”呢?应改为“滴”或“滚”。

还有,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 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 “被窝”应为“被卧”。被窝: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被子。被卧:被子。“向”应改为“在”。

像以上的错误在教材中还有不少, 在此仅举以上几例, 旨在抛砖引玉, 务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3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4

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lún世务 嗜shì酒 萧xiāo然 短褐hè穿结

箪dān瓢屡空 戚戚qī 汲汲jí 衔觞shāng赋诗 祗zhǐ 骈pián死 槽枥cáolì 粟sù 嗜shì学 假借 硕shuò师 叱chì咄duō 负箧qiè曳屣xǐ 烨yè然 容臭xiù 缊yùn袍敝bì衣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这三首诗词曲,理解大意。

2.体味赏析每首诗中的经典名句。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自主学习

1.李白:字,自号。他是(朝代)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言古诗。

二、合作探究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渔家傲》

一.自主预习

1、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2、范仲淹:(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天净沙 秋思》

一、自主预习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________”是曲牌名,“________”是题目。

2、马致远:号________,大都(今北京)人,________(朝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合作探究

1.把这首诗中并列的九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2.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3.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诗词曲三首》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谢朓()饯()别校()书郎

酣()高楼逸兴()称()意

明朝()弄扁()舟燕()然

2.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上阕勾勒_______,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__和__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________的黄昏景致。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______的复杂感情。

(5).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复习习题 篇6

1. Can you work out this maths problem (单独地) ?

2. A few days ago, they found a few (松鼠) on the fields.

3. Mrs Wu always (准备)a fruit salad for his daughterbefore supper.

4. (遗憾的是) , giant pandas face_____________(严峻)problems inthe wild.

5. This book is much (厚)than that one. I’ll take that one.

6. The horse is standing with its eyes ______________. ( 闭着 )

7. The elephant is going towards the water. It may need a __________(洗澡).

8. _________ ___________(竹林) are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大熊猫) may not have place to live orfood to eat.

9. ____________ (海豚) are clever. They save people when they are in danger.

10. (蝙蝠) are like rats, but they havewings.

二、单项选:

( )1. People __________ a bath in winter.

A. don’t need to B. don’t need C. needn’t D. needn’t to

( )2. I remember _________ yousomewhere,but I can’t think of your name.

A. meeting B. to meet C. meet D. meets

( )3. Don’t forget _________the door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A.closed B.toclose C.closing D. close

( )4. We hope you tothe party this weekend.

A. to come B.come C.coming D.will come

( )5. Fish sleep with eyes__________.

A.closed B.close C.open D. opened

三、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e decided (see)the film the next day.

2. Thanks for (be)with us.

3. –Who (teach)you maths?

-Miss Gao does.

4. (work) hard, or you (fail) in the exams.

5. They plan (take)Jack out.

6. Come on, Mike. Let’s (enjoy) ourselves.

7. She often spends a lot of time (chat) with her friends on thephone.

8. Could you show me how (do) with it?

9. Maybe it (not be) hungry.

10. Bees never get_________ (lose), because they always remember _________ (come) back the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7

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 )(盖蒙) 2.瞬息可就(完成) ...

3.第二板已具(准备好) 4.更互用之(交替轮流) ...

5.则以纸帖之(用 )(动,用标签标注) 6.旋刻之(立刻) ..

7.讫再火令药熔(终了,完毕) 8.持就火炀之(靠近)(烤 ) ...

二、翻译句子(10分)

1.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印板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象磨刀石那样平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3.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

三、按原文填空(8分)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五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 活

四、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

1.文章介绍活字的制板过程,是按的。

2.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刻字 —— 制版 —— 排版 —— 印刷

3.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更互用之___________ (2)___每一字皆有数印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并说说其作用。(5分)

_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打比方 )

作用: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打比方 )

作用: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列数字、作比较 )

作用: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

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作比较 ) 作用: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

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举例子、列数字)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8

1、我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背景,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我要了解石榴的特点。

3、我能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

我能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叶、花朵、果实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我能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出版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著有《蔡文姬》、《武则天》、《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郭沫若,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_______,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石榴树(    )  奇崛(    )   枯瘠(    )  古味盎然(    )  束缚(    )   丰腴(    )

3、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

(1)清新而不róu(    )mèi(    )。

(2)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    )斗yàn(    )的时候,有少数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3)单瓣的已够lù(    )lí(    ),双瓣的更为华贵。

(4)单那小qié(    )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4、词语解释

奇 崛:

枯 瘠:

陆 离:

辟 易:

犀 利:

博 古:

光 嫩:

皓 齿:

丰 腴:

唾 津:

潜 溢: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忍俊不禁:

5. 作者按“    石榴--    石榴--    石榴”的思路组织全文。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大声自读全文,读清生字读音。

2、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石榴树感情的句子。

3、仿用句式说话:我觉得石榴的____很可爱,你看,文中的___(自然段)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二)

1、作者怎样抓住石榴的外在特征,从不同角度仔细描摹石榴的可爱之处的?

2、作者为什么把石榴花比喻成“夏天的心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给划线字注音。

骨朵(      )   争妍斗艳(     )   奇崛(      )   丰腴(    )   犀利(     )匀称(       )   盎然(       )    枯瘠(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    )

(2)你认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     )

(3)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    )

能力提升(选做题)

3、为了下列事物(也可以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三、《石榴》学案

一、1、郭开贞;四川乐山;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女神》;《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2、(略)  3、(略)  4、(略)

5、爱;画;赞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略)  2、(略)  3、(略)

合作探究(二)

1、明确:首先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通过同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其次是写它的花,主要抓住石榴花的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和习性(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第三是写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第四是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石榴结实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色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则变为胖胖的圆肚形。第五写石榴的果实,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

2、明确:课文把石榴比喻成“夏天的心脏”,一是因为它们有外在的相似:形状、火热、火红;二是有内在的相通:“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3、明确: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些精神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

4、明确: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

2、(1)反问 、比喻  (2)拟人、设问  (3)拟人、比喻

3、参考答案:

浪花:牺牲算什么,重要的是壮美。

信鸽:万里路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完成使命。

小桥:浪涛算什么,重要的是能让行人安全地到达彼岸。

落叶:枯萎算什么,重要的是能滋润大树。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石榴》学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八年级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一课时导学案

★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检阅》导学案

★ 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

★ 八年级上册唐诗高地导学案

★ 八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复习提纲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教案 篇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人琴俱亡》

(一)字词解释

1.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2.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3. 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 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 琴,动词,弹琴。 径,直往。既,已经。

6.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10

设计

叫三声夸克

一、教学目标:、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有关知识,并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

1、“夸克”是什么呀?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采用以下方法突破:、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五、布置作业

对“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一、(1—2段)引出话题

二、(3—21段)

原子

物质结构认识

原子核

(逻辑顺序)

的四个层次

强子

(时间顺序)

夸克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11

裴营乡中 八年级语文下月考试题

基础知识及运用(28分)

1、按要求默写相应的句子(14分)

(1)临风一唳思何事?

(2)《马说》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

(3)《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伴过年华。

(5)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写在文下横线上。(4分)

石缝间jué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

干;他们因山石的贫jí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wěi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软而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ài空隙里。

jué贫jí枯wě狭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珍奇异宝,令人目不暇接。....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公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D、“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375教育资源网版权所有 天天更新 免费下载

A、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B、近年来,多种制作精美的广告,不断纷纷登陆大丰主干道。

C、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D、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5、综合实践题(6分)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鸟》,通过对《鸟》这个专题的课内学习,课外延伸,完成下列几道题目。

①请你再写出两句有关鸟的古诗句(4分)

②请你为爱鸟周拟一个宣传标语(要有一定的文学蕴味)(2分)

课内外阅读题:(30分)

(一)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回答6-14题。(14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

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6、用“‖”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层,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3分)

(1)

(2)

(3)

7、作者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两个句子

是:。(2分)

8、作者赞扬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运用的三个表强调的双重否定句

是:;。(3分)

9、“无不为之感动”中的“之”指代的是:。(1分)

10、文中对白求恩的称谓很有讲究,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就从事医疗工作而言,称,从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则称。(3分)

11、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文中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填序号)(2分)

(三)阅读《马说》选段,回答12-16题。(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昧狂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 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是的社会现象。(4分)

13、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6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 了、的心情。(2分)

16、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文:(40分)

不经意间,我们已一天天长大,成长的岁月里有烦恼也有快乐,成长的滋味有些苦、有些辣、也有些甜。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篇12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作者生平及科学贡献,积累文中的字词知识和声音知识。

2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能力;

33、我能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重难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自主学习:

1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意大利()家、()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的先驱,利用()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22、字词(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啁啾()喈喈()翌()日宽宥()

弥()补臆()度窒()息

(2)解释词语意思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臆断:

迥然:

嗣然:

愕然:

33、给文章划分部分,并简单概括每部分大意。

三合作探究

“美文不厌百回读”,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由于作者用例典型,用词准确一样很耐读。下面我们再次研读文章第二段。

1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22、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AB层)

33、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想用这个事例让我们青少年明白什么?

44、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5、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66、主题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A《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B伽利略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中主要介绍了各种发声的方法。

CC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都是事理说明文。

2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伽利略物理学、天文学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望远镜

2、拼音:zhōujiūjiēyìyòumíyìzhì

解释: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办事迟疑,没有决断。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凭臆测来断定。形容差别很大。以后。(书面语)

形容吃惊。宽恕,饶恕。

32、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合作探究

1、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每一种新的发现,都在否定自己以前的观点,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所以陷入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3、使文章通俗生动,易于理解,而又寓意深刻。作者想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生活面前,应该谦虚好学。

4、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5、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当堂检测

1B

2.略。(朝着知识无限,我们应该不满足现状,活到老学到老,;对万事万物多留心,多思考等角度去思考,言之有理均可)

雷真民

上一篇:新媒体广告复习资料下一篇:云计算会议纪要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