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整理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国教育史整理(精选8篇)

外国教育史整理 篇1

一、名词解释

1..古儒学校:它是由印度的一种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起来的学校。古儒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2.柏拉图: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他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他的专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3.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弈棋

4.班级授课制: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5.《巴尔福教育法》:(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4)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6.绅士教育:洛克讲的绅士教育,主要指对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

7.《费里法案》:1881年至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8.《爱弥儿》:在书中,卢梭一方面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传统文化的腐败,反对坑害自然本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又大胆地提出了改造社会和改革教育的新见解,提出了一套适应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教育程序,它即击中了旧教育的要害,又放射了新教育的曙光。

9.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其代表人物有巴西多,康德,他们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10.文实中学:富兰克林于1749年提出了《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的建议》,倡议建立面向实际的新型中等学校,即文实中学。他于1751年在费城首先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文实学校。

11.《国防教育法》:此法推出了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课程改革理论,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与外语。改革教材、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天才教育的研究和实施,规定了初中、高中优秀学生应有的教育设施。

12.“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升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二、简答

1.简述原始教育的特征

(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3)教育没有阶级性。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

(5)原始社会的教育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

律。

2.简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美德即知识。

(2)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特别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

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他认为人有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三种教

育是指体育、德育、智育。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为第一阶段,7—14岁为第二阶段,14—21岁为第三阶

段。

(3)论音乐与文雅教育。他主张“文雅教育”。

4.简述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变化

(1)国家控制教育。

(2)教育内容的变化。

(3)大学萌芽的出现。

(4)教育呈现出宗教性。

5.昆体良是如何论述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的(1)昆体良认为,雄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

(2)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儿童的头脑;儿童在学校学习可以获得同学的友谊;学校可以给儿童各种人们称之为常识的东西;学校可以养成孩子适应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培养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6.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

(2)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3)流动教学。

(4)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5)教学方法比较灵活。

7.简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8.简述洛克关于德育方法的建议

(1)要及早管教。

(2)要及早实践。

(3)要奖惩合适。

(4)要严宽得当。

(5)要选择榜样。

(6)要合情合理。

9.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论述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升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3)“教育无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

10.简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

一是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

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

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

五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六是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

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三、论述

1.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主要观点

这些教学原则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1)自然适应性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夸美纽斯的整个教学思想之中,尤其是教学方法

之中。

(2)直观性原则。它在夸美纽斯的教学论中居首要地位。

(3)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自觉学习。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他主张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学习周全而有系统的知识,为

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先从教学要有系统性的计划做起。

(5)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教材。

(6)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他指出:“一切应学的科目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

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其次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不使他们负担过重。与此同时,他还要求教学要适应各个学生的心理、学习的品质和能力。

2.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一、倡导科学教育的历史背景

二、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1)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科学知识的比较价值

(3)科学知识的训练价值

(4)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

四、以人类生活为中心,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第一部分:为完成“准备保全自己的教育”。

第二部分:为完成“准备间接保存自己的教育”。第三部分:为了准备从事抚养和教育后代的生活。第四部分:为完成“准备做公民的教育”。第五部分:为完成“准备生活中

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

五、论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一,重视儿童心智发展教育,提倡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识能力。

第二,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自我教育。第三,强调学习兴趣。

六、论德育和体育

1.论德育

(1)批评旧的道德教育。

(2)强调“自然后果”的德育原则。

(3)提出具体的德育方法。

2.论体育

(1)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和穿着合适。

(2)重视儿童的运动。

(3)重视心理卫生,不能使儿童用脑过度。

3.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学论

(1)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赫尔巴特认为多方

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多方面兴趣看成是教学的基础,同时又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2)论证了智育和德育的关系,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

(3)强调了直观观念形成的价值,论证了教学系统化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赫

尔巴特认为,教师在上课和儿童学习的开始阶段,必须注意在儿童的心灵里形成或引起一些直观观念。他还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

(4)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揭示了教学书本知识的客观规律。第一阶段—清

楚地感知新教材。第二阶段—巧妙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第三阶段—系统地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体系。第四阶段—巩固地应用所形成的观念。

4.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二)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必须跟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三)注重感官教育。第一,由于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有不同的敏感期,为此,感官训

练必须细分为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并相应地设计各种教材。第二,由于儿童的自由是使教具跟儿童敏感期相配合的关键,为此,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外人尽量不干预。第三,由于生命力的活动服从一定的节律,它在不同时期“保持在某个限度之内,被某种不可战胜的规律约束着。”

(四)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这里,首先要明确蒙台梭利的“工作”的含义。

它的内涵的主要特征是自发的需要,即“这工作不能由外界武断地提供,……它必须是人们本能地想的,在这工作中,生命由潜能将自然地出现,或者说,个人逐步地上进。”这里“工作”可广义地理解为“自发的活动”。

康内尔认为:“自由、作工和纪律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

外国教育史整理 篇2

我将这次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碎片化”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的探讨;二是从斯宾格勒到麦克尼尔, 谈谈对全球史观的一些认识;三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进行“碎片整合”的可能的尝试做一个探讨。

首先对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 我的一个基本的界定与解释就是: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关注具体的教育历史事实 (如教育改革运动、教育历史事件、教育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民族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等) 与教育人物 (如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政治界的教育事功以及哲学家、宗教领袖的教育立场) , 而未能潜入人类教育历史潮流的浪底, 探索教育历史发展的那些摆脱具体历史时空因素限制的稳定的发展因素与普遍的发展规律。

涉及其理论基础的话, 主要有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 以及微观史学、系列史。关于全球史观, 有很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研究与探索。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化形态史观”, 将“文化”确定为历史研究单位, 将西方文化视为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 (古希腊罗马文化) 、阿拉伯、墨西哥文化等享有同等地位的八大文化系统之一, 并主张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 考察和探究“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年鉴学派的费弗尔和布洛赫提倡综合性的全面史学, 主张历史学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个别的历史人物, 而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历史中的“相似性、重复性和同一性”。布罗代尔把个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为历史长河中表层的动荡的水, 是历史长河“表面的动荡, 历史的潮流负在背上的泡沫尖”, 不值得轻信, 欲真正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家必须一头扎进历史长河的深处, 从浪底寻找历史的奥秘。另外包括汤因比、巴勒克拉夫、威廉·麦克尼尔等在对人类历史整体性的尊重, 对人类历史普遍的、稳定的、全局的探索方面, 也存在一致性。

外国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篇3

春节将至,这也是很多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因为他们不但会得到许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得到亲朋好友给的压岁钱,一夜之间成为了“小富翁”。这笔钱该怎么花,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想必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难题。外国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有什么高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儿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美国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但父母投资在子女身上的费用却愈来愈多。有感于孩子未来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美国的大多数家长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除了让子女具有良好的学历与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子女的理财智商,培养一个可以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创造财富、面对未来的成功者。在美国,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会随意给孩子零花钱。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尽管很富有,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更加严格。家族中流传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即家长每周给孩子零花钱1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而且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要交给家长审查。如果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的本领。

日本:从小便知柴米贵

在日本,理财教育是从娃娃开始。日本人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所以他们十分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理财意识,使孩子们熟悉理财、亲近理财和热爱理财。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父母从小要求孩子遵守原则,比如自立更生、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在金钱管理方面,他们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等孩子渐渐长大后,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记录每个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那叫“零花钱小账本”。在日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钱包,如果他们节省使用。加上每年得到的压岁钱,那么几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储蓄。

日本的学校不仅把理财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而且率先将它付诸实践。世界最大的民间非盈利机构——青少年成长中心,在日本教育部、品川区政府和世界顶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的资助下,首次在日本办起了一个“学生城”。鬟华的商业街被搬到了学校里,学生们在其中的银行、便利店、公司中努力“工作”,作为社区一员,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工作中让孩子们对大人的世界、赚钱的甘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将来的科学理财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能省则省理性消费

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虽然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衷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章节整理。 篇4

第二章 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英国近代报业、第三节 美国近代报业)第三章 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 英国现代报业、第三节 美国现代报业)

第一章 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一节 古代的新闻传播: 口头,手写,印刷 第二节 16世纪:手抄小报和新闻书 第三节 17世纪:从定期报刊到日报

1.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2.定期报刊产生于17世纪初,发源地是德国和尼德兰。

3.世纪上第一张日报:德意志地区,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新到新闻》。

第四节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 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概说

一、近代新闻事业:从17世纪初定期报刊问世到19世纪末。

二、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工人报纸主要为团结工人共同进行经济斗争服务。无产阶级报刊的办报宗旨:宣传本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体制上通常同主办的组织(工会或政党)结为一体。

三、1.上层报纸: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较早的商业报刊。它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政治经济上独立;业务上提倡客观报道,提供硬新闻;读者对象主要政界、工商界或知识界人士。

2.廉价报纸:工业革命后期,各国先后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报刊,因售价较低,通常称为廉价报纸,又因读者均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

1、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③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政党报刊的特点:政治上有党派性;经济上依赖政党;内容重时政言论;读者为上层社会。⑤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重大影响。

各地联系密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提高了城乡民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教育普及,扩大读者群。邮电通信更加便利。广告增加,资金充裕。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使得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商业报刊发展起来。

第二节 英国近代报业

一、英国最早的周报《每周新闻》。

18世纪中期,辉格党的报刊随着该党在议会中势力的加强而渐居上风。

二、1、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2、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

3、《泰晤士报》:在报业独立化的趋势下创办。英国资产阶级非政党报刊的主要代表。发刊于1785年元旦,创办人为沃尔特。三年后正式定名。在经营上,割断和政府的联系,充分自立。报道上,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有独家新闻。言论上,标榜独立。另外,重视采用新技术。《泰》无明确的政党背景,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它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面能在工业革命后的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

4、《每日电讯报》:英取消“知识税”后,廉价报纸兴起。《每日》是最为成功最有影响的。创办于1855年6月29日。在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他进行了革新:首先,扩大新闻报道面,重视报纸的趣味性。注意社会新闻。其次,改革版面编排,采用大字多行标题,使之鲜明醒目。再次,劳森十分重视延揽人才。该报一直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劳森被尊为“英国报业之父”。以后变为上层报纸。

5、《北极星报》:在英宪章运动中诞生。1837年宪章左翼力量创办。在利兹出版,后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出版15年。《北》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宣传宪章派左翼主张,报道他们的活动,有力地指导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北》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旗帜鲜明,文字通俗,从而赢得大量读者。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政治报纸的卓越代表。

6、密尔顿和出版自由:密尔顿是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和诗人。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政论小册子,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密尔顿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认为这种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限制这种自由只会伤害真理。列宁说,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直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三、英报业领域的压制与反压制: A、英国统治当局控制报业的手段:

1.征收印花锐。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纸张税,广告税,三者合称为“知识税”。2.运用法律制裁。四种名目:叛逆罪,煽动诽谤罪,侵犯国会特权,总逮捕令。3.实行津贴收买。实际上就是贿赂收买。

各种手段使报刊备受压抑,报界进行了反复的斗争,这是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继续,也是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同旧势力斗争的一种反映。B、反压制斗争:

1. 集中在报道国会的问题上。有的报刊采取省略字母的办法报道国会议员和政界人物。2. 批评当权人物方面。一些报人因在刊物上批评重要人物而被捕。但政府迫于群众的抗议而释放被捕者。

第三节 美国近代报业 1.哈里斯《国内外公共事件》 1690年

2.坎贝尔《波士顿新闻信》 1740年北美殖民地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 3.纽约三大便士报:《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

4.曾格案件: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了《纽约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督的文章而被捕。安德鲁。汉密顿为其辩护。汉密顿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轩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5.美国独立战争中卓越的报刊活动家:

(1)亚当斯:宣传家、革命组织者,也是报人,办过报纸。他认为:英国政府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权利,殖民地脱离母国而独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成为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2)托马斯:印刷工出身,与人合办报纸,不久买下全部产权,独自经营。在报上公开宣传独立。列克星敦战斗打响后,他率先发表了详细报道,一系列文章有力地鼓舞了人民投入战斗。

(3)佩因:曾在《宾西法尼亚杂志》任编辑,指责英国专横,宣传取缔黑奴制。出版政论小册子《常识》,指出:争取独立是个常识问题。它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随着时局的发展,又先后发表了13篇题为《危机》的文章,在危急关头鼓舞了士气。

6.北美殖民当局对报刊的压制手段:1.实行出版许可制。2.实施诽谤法。3.贿赂和收买某些报业主。7论述:(1)杰弗逊和新闻自由

杰弗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精辟概括。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经他为首的斗争,国会于1789年制定宪法修正案,即人权法案,共10条。

杰弗逊的民主思想中,新闻自由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1.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

2.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

3.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他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他认为打开通向直理的门户,巩固用理性来检验每一件事情的习惯,是我们能传给我们的继承者的最有效的约束物,以这种约束来防止他们用自己的意见来约束人民.4.局限:他倡导的新闻自由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秩序服务的。(2)美国廉价报纸:

大致在南北战争以后,独立的民营报纸才全面取代政党报纸,确立了在报坛的主体地位。

1.纽约《太阳报》: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本杰明。戴1833年9月3日创办。①坚持低价发行。②内容主要是软新闻:地方新闻、社会新闻等。③重视广告收入。为美国开商业小报的先河。

2.纽约《先驱报》:1835年5月6日发刊。创办人贝内特。热衷于耸人听闻的题材,报道内容更加广泛,更重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注意全国性信息和国际新闻。首创金融新闻栏,首创社交新闻,率先提供体育新闻。1924年与《论坛报》合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

3.纽约《论坛报》:1841年4月10日发刊。创办人格里利,出身印刷工。《论坛报》同辉格党的政治活动常常是难解难分的。①摒弃煽情主义的做法。②重视言论,宣传社会主义,提倡开发西部,要求打击投机商人,严惩贪官污吏等。《论坛报》的改革言论中影响最大的有二:提倡开发西部,反对奴隶制度。《论坛报》重视延揽人才,马克思曾担任该报驻英国的通讯记者。“道德机关报”。

4.《纽约时报》:1851年9月18日。雷蒙德与二位同事合伙创办。该报摒弃了《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主义作风,也排除了《论坛报》政治激进的态度,主张新闻翔实、言论平和。该报对南北战争的报道十分出色。它实际上始终反映雷蒙德的党派倾向。

第四节 法国近代报业

1.法国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2.法国资产阶级报业的演进轨迹:19世纪前期,官报和政党报刊占报业的统治地位;19世纪中后期,随着廉价报纸的兴起,出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

3.《报纸》: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年勒诺多创办。经国王特许发行,是官方的喉舌。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以后增加了国内新闻和广告,还有政治评论。

4.《人权宣言》:1789年8月,法国国民会议通过。其中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议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5.意义: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且正式写入法典。②它强调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的其局限性。6.雅格宾派的报纸:

(1).马拉的《人民之友报》:马拉,医生,法国革命爆发后投入战斗,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1789年创办《人民之友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抨击封建势力,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马拉一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报。最终被吉伦特分子暗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马拉和《人民之友报》。(2).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3).德穆兰和《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

7.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廉价报纸:《新闻报》、《世纪报》,1836年7月1日创办于巴黎

(1).《新闻报》:资产阶级报人吉拉丹创办。特点:①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②刊登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材料;③多刊登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老处女》,开长篇连载的先河;④改革报业经营,增加广告收来降低报价,这在法国是首创。

(2)《世纪报》:杜塔克创办。是独立经营的商业报纸。报道广泛,注重社会新闻、法庭案件。率先刊登短篇小说。还组建广告公司。

8.《出版自由法》: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的正式的新闻法律。它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闻出版自由发展进程的全面总结,是法国新闻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的成果。这一法律是《人权宣言》宣告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化,对于法国,欧洲乃至世界的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9.巴黎公社时期的报刊: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由于公社内部存在着两派分歧,不少报纸卷入了内部斗争,造成很坏影响。而且公社领导的新闻政策失之过宽。10《法兰西共和国公报》: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报价昂贵。

11.《杜歇老爹报》:发行量最大报纸。阿贝尔创办。读者对象是广大群众,语言浅显通俗,很受读者欢迎。态度鲜明,言论泼辣。

第五节 德国现代报业

一、德国(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是和英美法有所不同的。

二、联邦德国至今没有全国性的报业中心。报纸绝大部分为商业报纸。

三、施普林格报团:90年代后期,德国最大的报团为施普林格报团。创办广播周刊《听》,《汉堡晚报》,买《世界报》75%的股份。被称为“报界沙皇”,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

1.《法兰克福汇报》:1949年创刊于法兰克福。重视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读者对象主要为政界、工商界、文教界人士。

2.《世界报》:施普林格买75%股份。消息灵通,报道广泛,编排活泼。国内外有广泛记者网,两面报道并重。读者为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中年人。

3.《南德意志报》:1945年创刊于慕尼黑,1949年改为日报。倾向社民党。读者为自由派知识分子。4.《图片报》:1952年创刊汉堡,图文并茂的大众化报纸。

5.《明镜》周刊:1947年创刊,社址汉堡。政治上中间偏左,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第六节 日本现代报业

一、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当局控制报业的措施有:

强化管理机构;限制报道内容;控制纸张供应;强行合并报纸。这是日本报业的“统制时代”,是日本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二、近期全国性报纸五家:《读买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舆论界居主导地位。

三、垄断情况:五家全国性大报,已形成为五个全国性的垄断集团。①它们都在东京、大阪以及其他主要城市设立本社,分别出报。

②它们除出版报刊外,还兼营广播电视,有广告和其他文化事业公司,是传播媒介集团。③兼营大众传播以外的行业。

1.《朝日新闻》:1879年于大阪,村山龙平。1888年打入东京,开始出版《东京朝日》,1940年两地报纸统称《朝日新闻》。广泛刊登国际国内新闻,既注重速报,又致力于详报和解说,一贯重视采用先进传播技术。2.《读卖新闻》:1874年创办于东京。除了国内外新闻外,注重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版面活泼,文字通俗。3.《每日新闻》:前身是1876年创办的《大阪日报》,创刊年份定于1872年,这是《东京日日新闻》的创办之年。在战前和战时曾是日本第一大报。

4.《日本经济新闻》:前身是《中外物价新报》,曾与《日刊工业新闻》等10家报纸合并,1946年定名。是一份有全国影响的综合性经济报纸,是财团、工商企业、银行界中上层人士必读之物。注重准确、快速的经济报道和经济动向分析。报社设有一系列调查研究机构。

5.《赤旗报》:日本共产党机关报,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1928年创办。把宣传日共纲领、发展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任务。主张通过《赤旗报》联系群众,推进党的活动。6.《产经新闻》:《日本工业新闻》和其他报纸合并成。由经济报纸转变为综合性报纸,和政界、财界、企业界右翼势力关系密切,政治态度偏右。7.重要期刊:《文艺春秋》

第四章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概说

1、俄罗斯地区报业至今已走过300年的历程。300年的报业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独联体时期。

2、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703年沙皇彼行一世倡导出版的《新闻报》

3、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19世纪6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有《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民粹派是继革命民主主义派之后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有《俄国财富》等。

4、俄国无产阶级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工人报刊、全俄政治报、布尔什维克党报。

5、列宁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党内两上政治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创办了大型群众性的政治日报《真理报》。

6、苏联时期:列宁在革命胜利前后阐发了一系列报刊思想,对社会主义报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在卫国战争期间,以《真理报》为旗帜的苏联报刊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1985年戈尔马乔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政治的全面改革。

第二节 沙俄时期的报业

1、《新闻报》: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问世。是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宗旨是报道战争消息。这张报纸的出版,标志着俄国近代报业的诞生。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任《新闻报》主编。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该报经常发表文章,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攻击、诽谤。《新闻报》慑于革命的威力于1917年底停刊。《新闻报》是俄国近代报刊史上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官报。它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延续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是沙皇政府得力的统治工具。

2、《莫斯科新闻》:1756年,莫斯科大学依照《新闻报》的样式创办,自此打破了官办《新闻报》独家垄断的局面。是非官方报纸,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受知识阶层的欢迎。由于报纸编辑权的更易,该报政治立场也常发生变化。卡特科夫任主编时,他是一个君主主义者,反报纸办成君主主义的刊物,宣扬地主和僧侣的反动观点。

3、十二月党人报刊活动:俄国军队追击法国侵略军征战国外。1825年12月,军队起义,史称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军官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所办的报刊,最有影响的为《北级星》(1823-1825)。它是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北方协会”的不定期刊物,主要内容为宣传解放农奴,废除书刊检查制度,动员人民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4、赫尔岑是俄国早期的革命家、思想家。他把废除农奴制作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步,希望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他的思想为后来俄国的民粹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赫尔岑与人合作出版了《北极星》丛刊和《钟声》杂志。《北极星》的刊名和宗旨与十二月党人1823年创办的那份《北极星》相同。《钟声》最初为月刊,后来改为不定期刊。

5、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这些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创办了一批民主主义报刊,其中最著名的是期刊《同时代人》和《祖国纪事》。

6、《同时代人》: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出版。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185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主持编辑工作后,该刊经常发表有关农民革命问题的文章,成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论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7、《祖国纪事》:1839年版得堡创办。是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前期由安·克拉耶夫斯基负责发行,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大力宣传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由于《祖国纪事》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支持俄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因而多次受到出版检查机关的迫害和查封,1884年被迫停刊。

8、民粹派的报刊《俄国财富》: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该刊登载了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宣扬唯心史观,诬蔑革命群众运动。1905-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俄国财富》改变了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米海伊洛夫斯基曾任主编。

9、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时期:①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早期工人报刊。②列宁和全俄政治报《火星报》。③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分裂和布尔什维克报刊。

10、工人报刊:1880年出版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报纸只出了一期便停刊。

11、《火星报》:1900年12月24日,第一期《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火星报》创刊后不久就迁往慕尼黑出版。自1902年4月起改在伦敦出版。1903年春天起又改在日内瓦出版。列宁实际上是《火星报》的主编和领导者。他在《火星报》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党的建设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文章,对国际生活的重大事件作了评论。列宁创办的第一份全俄政治报。宣传内容: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

经济派的特点:①崇尚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意义。

②崇尚经济斗争,认为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不是工人运动的任务而是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事情。③在思想上崇尚自发性,在行动上崇尚经济斗争,在组织上就必然依恋涣散的小组习气和手工业方式,否认建立统一集中的政党的必要性。

宣传党的纲领:当时《火星报》实际上起着俄国工人运动指导中心的作用,它必须为召开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好党纲的准备。

组织工作: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①收集稿件和信件。②传递报纸和其他文件。③在国内建立地下印刷所。④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

《火星报》的历史功绩:

①使多数地方工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②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③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

12、《前进报》: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1905年于日内瓦。该报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3、《无产者报》:1905年于日内瓦,列宁任主编。布尔什维克党新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因而停刊。

14、《新生活报》:1905年彼得堡创刊。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其革命宣传,深受广泛群众的欢迎。

15、《工人报》: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将《工人报》定为它的正式机关报。

16、《明星报》:1910年彼得堡。一份公开出版的供先进工人阅读的报纸。1912年5月5日,《真理报》创办的同时,《明星报》停刊。

17、《真理报》: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列宁亲自筹划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该报是全俄性的政治讲坛、广大工人的耳目喉舌。1914年停刊。《真理报》第一阶段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却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准备和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②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③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真理报》复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

第三节 苏联时期的报业

苏维埃政权初建阶段:取缔资产阶级反动报刊,建立社会主义的新闻体系。党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克服行政重重困难,在国内战争和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报刊为辅的新型报业网络。

当时建立的中央报纸:《真理报》:1917年在彼得格勒恢复原名出版。《消息报》1917年在彼得格勒出版(苏维埃政权的正式机关报)。《贫农报》,《经济生活报》,《民族生活报》,《劳动报》,《红星报》,《共青团真理报》。

新经济政策时期报刊方式的调整:列宁曾三次提出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适应,要求报纸调整方针,把经济报道放在宣传的首要地位。

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有精辟的阐述:

①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②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③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④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

⑤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一定要让所有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来写稿,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解冻的年代:赫鲁晓夫认为以前的报纸言论过于沉闷、保守,允许有限度的开放新闻自由。于是苏共“二十大”以后,国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段比较活跃的时期,被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称为“解冻的年代”。一大批30年代大清洗中受害者恢复了名誉,报纸上开始触及过去属于“禁区”的问题,对工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重大问题,报纸上也逐步接触和揭露。

苏联新闻体制的含义:一是指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一是指国家对媒介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方式。

苏联新闻体制的特点:①新闻媒介全部国有。②媒介管理高度集权。③媒介功能只重宣传。④信息来源十分单一。⑤媒介言论高度统一。

苏联新闻业的这种体制,具有集中、统一、封闭的特征。

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1990年6月正式通过。几个重要规定:①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②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③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

第四节 独联体各国报业现状

一、俄罗斯目前的新闻体制特点:

1.多元化的媒体归属形式:①官办报刊。②政党报刊。③同仁报刊。④商办报刊。

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式:①行政手段。②经济手段。③法律手段。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法》。

二、独联体其他国家现状:①新闻媒体纷纷改换门庭。②出现了“信息贫乏”状态。③报业活动出现无序局面。④对媒介的法制管理开始起步。

第三节 美国近代报业

1.哈里斯《国内外公共事件》 1690年

2.坎贝尔《波士顿新闻信》 1740年北美殖民地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 3.纽约三大“便士报”:《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

4.曾格案件: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了《纽约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督的文章而被捕。安德鲁·汉密顿为其辩护。汉密顿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最后陪审轩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5.美国独立战争中卓越的报刊活动家:

(1).亚当斯:宣传家、革命组织者,也是报人,办过报纸。他认为:英国政府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权利,殖民地脱离母国而独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成为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2).托马斯:印刷工出身,与人合办报纸,不久买下全部产权,独自经营。在报上公开宣传独立。列克星敦战斗打响后,他率先发表了详细报道,一系列文章有力地鼓舞了人民投入战斗。

(3).佩因:曾在《宾西法尼亚杂志》任编辑,指责英国专横,宣传取缔黑奴制。出版政论小册子《常识》,指出:争取独立是个常识问题。它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随着时局的发展,又先后发表了13篇题为《危机》的文章,在危急关头鼓舞了士气。5.北美殖民当局对报刊的压制手段:(1).实行出版许可制。(2).实施诽谤法。

(3).贿赂和收买某些报业主。6.论述:杰弗逊和新闻自由

杰弗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精辟概括。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经他为首的斗争,国会于1789年制定宪法修正案,即“人权法案”,共10条。

杰弗逊的民主思想中,新闻自由思想占有重要地位:(1).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

(2).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3).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

他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他认为“打开通向直理的门户,巩固用理性来检验每一件事情的习惯,是我们能传给我们的继承者的最有效的约束物,以这种约束来防止他们用自己的意见来约束人民”。(4).局限:他倡导的新闻自由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秩序服务的。7.美国廉价报纸:

大致在南北战争以后,独立的民营报纸才全面取代政党报纸,确立了在报坛的主体地位。

(1).纽约《太阳报》: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本杰明·戴1833年9月3日创办。①坚持低价发行。②内容主要是软新闻:地方新闻、社会新闻等。③重视广告收入。为美国开商业小报的先河。

(2).纽约《先驱报》:1835年5月6日发刊。创办人贝内特。热衷于耸人听闻的题材,报道内容更加广泛,更重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注意全国性信息和国际新闻。首创金融新闻栏,首创社交新闻,率先提供体育新闻。1924年与《论坛报》合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

(3).纽约《论坛报》:1841年4月10日发刊。创办人格里利,出身印刷工。《论坛报》同辉格党的政治活动常常是难解难分的。①摒弃煽情主义的做法。②重视言论,宣传社会主义,提倡开发西部,要求打击投机商人,严惩贪官污吏等。《论坛报》的改革言论中影响最大的有二:提倡开发西部,反对奴隶制度。《论坛报》重视延揽人才,马克思曾担任该报驻英国的通讯记者。“道德机关报”。

(4).《纽约时报》:1851年9月18日。雷蒙德与二位同事合伙创办。该报摒弃了《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主义作风,也排除了《论坛报》政治激进的态度,主张新闻翔实、言论平和。该报对南北战争的报道十分出色。它实际上始终反映雷蒙德的党派倾向。

第四节 法国近代报业

1.法国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2.法国资产阶级报业的演进轨迹:

19世纪前期,官报和政党报刊占报业的统治地位;19世纪中后期,随着廉价报纸的兴起,出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

3.《报纸》: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年勒诺多创办。经国王特许发行,是官方的喉舌。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以后增加了国内新闻和广告,还有政治评论。

4.《人权宣言》:1789年8月,法国国民会议通过。其中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议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意义: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且正式写入法典。②它强调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的其局限性。5.雅格宾派的报纸:

(1).马拉的《人民之友报》:马拉,医生,法国革命爆发后投入战斗,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1789年创办《人民之友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抨击封建势力,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马拉一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报。最终被吉伦特分子暗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马拉和《人民之友报》。(2).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3).德穆兰和《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

6.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廉价报纸:《新闻报》、《世纪报》,1836年7月1日创办于巴黎

(1)《新闻报》:资产阶级报人吉拉丹创办。特点:①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②刊登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材料;③多刊登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老处女》,开长篇连载的先河;④改革报业经营,增加广告收来降低报价,这在法国是首创。

(2)《世纪报》:杜塔克创办。是独立经营的商业报纸。报道广泛,注重社会新闻、法庭案件。率先刊登短篇小说。还组建广告公司。

(3)《出版自由法》: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的正式的新闻法律。它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闻出版自由发展进程的全面总结,是法国新闻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的成果。这一法律是《人权宣言》宣告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化,对于法国,欧洲乃至世界的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7.巴黎公社时期的报刊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由于公社内部存在着两派分歧,不少报纸卷入了内部斗争,造成很坏影响。而且公社领导的新闻政策失之过宽。(1)《法兰西共和国公报》: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报价昂贵。

(2)《杜歇老爹报》:发行量最大报纸。阿贝尔创办。读者对象是广大群众,语言浅显通俗,很受读者欢迎。态度鲜明,言论泼辣。

第五节 德国近代报业

1.德国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

2.《莱茵报》:1842年元旦,德国莱茵科伦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创办,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从5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该报揭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一再遭到检查官的刁难。后马克思辞职,报纸被查封。办报思想:

①《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同普鲁士当局的斗争中,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十分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地位。

②《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还鲜明地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他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意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者。他强调人民报刊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新莱茵报》:欧洲革命兴起之时,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为了继承《莱茵报》的战斗传统,又表明两者的区别,他们采用《新莱茵报》的名称。1848年6月1日创刊。马克思任主编,撰写文章。1849年5月19日该报终刊。3.《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

办报思想: ①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把宣传革命纲领作为首要任务。报纸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纲领和路线。这一特色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马恩以后形式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先导。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积极指导运动。《新莱茵报》无时无刻不在反映运动,干预运动。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广泛的通讯员网,十分重视读者来信。

③强烈的革命爱憎,鲜明的战斗风格。《新莱茵报》区别对待敌、我、友,在工人运动遭到镇压时挺身而出。总之,《新莱茵报》的办报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报刊思想的生动体现,是《莱茵报》时期人民报刊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4..《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德国党的领导决定在国外出版机关报,1879年9月28日,《社会民主党人报》发刊。这是一份周报,先在巴黎出版,后迁往伦敦出版,共12年。报纸出版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不断给以关怀和指导。它是当时国际和德国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1890年“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该报自动停刊。马、恩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5.《莱茵报》时期+《新莱茵报》时期+总

(1).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3).党报要充分依靠群众,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第六节 日本近代报业

1.荷兰商馆收集的国外消息,名为《荷兰传闻书》。后改送《爪哇新闻》。幕府译出后名为《官版·马达维亚新闻》。这是日本最早的官方译报。

2.明治维新的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3.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新闻法规:1869,《报纸印行条例》。

4.《横滨每日新闻》:1871年1月,日本首家日报。日文铅字排版,单面印刷,新闻报道与广告各占一半。5.从政论报纸至政党报纸:

1877年以后,日本民间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自由民权运动。民权派对立面被称为官权派,很多报纸成为“政论报纸”。70年代至80年代初,许多报纸卷入了对立派别的交锋。这些政党报纸围着制宪和政治体制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政府担心这种争论将会导致难以收拾的社会运动,因而采取两手政策加以干预:一方面,修改报纸条例,加强对报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削弱和瓦解对当局持反对态度的自由党和改进党。6.通俗小报的出现:

《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发刊于东京,创办者为子安峻等人。《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发行于大阪,村山龙平长期担任社长。

日本的通俗小报和欧美的廉价报纸相类似,但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里的通俗小报几乎是同政论报纸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在政论报纸和政党报纸盛行时,有的小报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政党报纸衰落之时,这些小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大报的位置,不仅发行量远远超过当时的大报,而且普遍增添了政治新闻的商情报道,分担了部分大报的功能。这又是和欧美国家不同的。

第三章 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节 1.西方主要国家的现代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①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②报业社会化。③报业垄断开始发展。近代报业转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

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①“一城一报”现象日渐普遍。②报团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先后形成了报业垄断的局面。这是一种市场性的垄断。在德日意等国,走上了法西斯行政性垄断的道路。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加深。出现“超级报团”,跨媒介、跨行业垄断,跨国、跨地区垄断。出现多种垄断组织形式:报业集团,传播集团,联合企业或混合企业,跨国集团。第二节 英国现代报业

1.《每日邮报》:英国现代报纸的早期代表。1896年,哈姆斯沃思创办。《每》是在廉价报纸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有新的发展:

①内容上,报道范围广泛。比上层报纸有更多的社会新闻;比一般廉价报纸有更多的重大新闻报道。②业务上,提倡精编易读,文字简短。读者有企业界人士,也有文化不高的大众。③改善经营管理,广揽广告。

哈姆斯沃思:创办《回答》周刊,专门回答读者的来信提问,获得成功。后买下《新闻晚报》,积累了相当的办报经验。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创办前曾出试刊并大力宣传。他还创办了妇女小报《每日镜报》。1908年买下《泰晤士报》。英国最早的报团由他组建,被称为北岩报团。北岩报团:英国最早的报团,哈姆斯沃思组建。

2.共产党报刊的兴办:1930年元旦,英共机关报《工人日报》创刊。

3.近期报团:新闻国际公司(默多克集团的公司);镜报报业公司;快报报业公司;联合报业公司;汤姆林集团公司;观察家报集团。

4.《泰晤士报》:1785年创办于伦敦。一贯标榜独立,实际上是大资产阶级舆论工具。业务上,消息灵通,报道严肃,内容详尽,重视国际国内大事报道,也重视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5.《每日电讯报》:1855年创办于伦敦。长期由利维家庭经营,以后买出。自称持“独立保守”的政治观点,宗旨:“提供充分、明了和易于理解的新闻”。该报以廉价报纸伯面目问世,但以后演变了一份上层报纸,读者对象主要是中产阶级。

6.《卫报》:1821创办时为周报,后改为日报。重视言论,重视国际新闻。读者主要是政界、知识界和中产阶级。斯科特曾任主编。

7.《金融时报》:1888年创办。全国性经济金融报纸,主要报道金融、财政、工商业消息。在金融经济界拥有广泛读者。

8.《经济学家》:英国最有影响的周刊,1843年创办于伦敦。原为经济杂志,后办成政治时事周刊。9.《新政治家》:工党左翼影响下的政治性周刊。

第三节 美国现代报业

1.美国第一个报业集团:斯克里普斯报团

2.普利策和《世界报》:普利策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从买下《圣路易电讯报》开始办报生涯。1883年买下了纽约《世界报》,业务活动分为两方面:一是注重热点问题;另一是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段。新闻学者把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

①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辅以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吸引读者; ②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

③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

④篇幅多、报价低;

⑤广泛运用新闻图片;

⑥重视报纸发行,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这种办报方式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因而被称为“新式新闻事业”。

3.黄色新闻:《世界报》有个连环漫画,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衣服的孩子。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把作者挖走后,普利策另请画家,于是两家星期日都有“黄孩子”的连环画。新闻界就称它们为黄色报纸,把两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称为黄色新闻。

4.《纽约新闻报》在黄色新闻的使用上比《世界报》更粗劣。主要版面充斥着凶杀、抢劫、暴行、色情的报道,而且经常使用触目惊心的大字标题。舆论虚张声势,哗众取宠。

新闻史学家认为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一些特殊做法,如:使用大号煽动性标题,滥用以至伪造照片等。

5.奥克斯和《纽约时报》:他摒弃黄色新闻的做法,坚持严肃的办报方针,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登的新闻”。他办求报道详实,认真选择人才,还善于经营管理,低价发行。《纽约时报》成为严肃型现代报纸的先驱,为美国报业跨入现代阶段设立了另一重要标志。

6.近期美国报纸在采编业务上的特点:①篇幅多,广告比重大。②内容向广和专两极发展。③报道注重深度化,版面更趋形象化。

7.重要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日美国》。

(1)《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1896年奥克斯接办。新闻全面,内容详尽。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都有充分报道,历史上独家刊登的重要文件甚多。该报篇幅浩大,版面严整,外观清秀。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

(2)《华盛顿邮报》:创办于1877年,在迈耶手中渐有起色。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

(3)《洛杉矶时报》:创办于1881年,钱德勒成为发行人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国际新闻和全国性要闻的报道,多发深度分析文章,注意反映各派政治观点。该报终跻身于三大报行列。读者对象为西部上层社会。

(4)《华尔街日报》:创办于1889年,道·琼斯公司出版。侧重于财政金融的日报,还注意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政治上代表大资产阶级。读者除了金融界、企业界外,还有政界和上中层知识分子。(5)《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创办于1908年,基督教科学协会在波士顿出版的面向全国的报纸。发刊时起就抵制黄色新闻,一贯保持了严肃正派的传统。注重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擅长于解释性报道,重视刊登文艺、科教方面的特稿。国际报道尤负盛名。读者大多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6)《今日美国》:1982年甘尼特报团创办,阿灵顿出版。内容简明、编排新颖。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注重信息图解,以短取胜。读者主要是商界人士和旅游者。

8.重要期刊:《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读者文摘》

(1)《时代》:1923年,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是解释性报道的先驱,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补充材料,配上照片。印刷精美。

(2)《新闻周刊》:1933年创办于纽约,原属麦克劳-希尔公司。除国内外时事分析外,还刊登专栏作者文章及人物访问记等。

(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司在华盛顿出版。194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并成。内容严肃,军事方面文章较多,也常刊登政府头面人物谈话。

(4)《读者文摘》:1922年华莱士创办,纽约。综合性文摘杂志,材料来源于报刊和书籍,内容广泛。选材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流畅,吸引了众多中下层读者。

第四节 法国现代报业

一、现代报业的开端

1.法国报业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不止法国):商业性报纸日趋兴旺,在报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巴黎四大日报

①《小新闻报》,首创图画副刊;

②《小巴黎人报》,报道范围广泛;

③《晨报》,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

④《新闻报》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左拉曾为它写过小说。2.法国政党报纸:《巴黎回声报》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演变

(一)各类报纸的兴衰

《人道报》:1904年,社会党创始人饶勒斯在巴黎创办。社会党机关报。两次大点之间,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报道宣传社会主义苏联。

(二)各类报团的出现:普鲁沃斯特集团,柯蒂集团,温德集团,帕特诺特报团

(三)战时的动荡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党报纸明显衰落,商业性报纸上升至主体位置,形成了垄断化的格局。

(一)报业的生建和演进

二战后,法国的报业结构有明显变化:①巴黎报纸比重下降,外省报纸比重上升。②报业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二)兼并和垄断

垄断化过程:

①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实力较为雄厚的大报崭露头角。

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全国垄断格局形成。

③70年代以后,一方面,区域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

四、近期状况

(一)一般情况:法国报纸按习惯分:巴黎报纸和外省报纸。巴黎报纸重视言论,有《费加罗报》。外省报纸是消息性的,有《法兰西西部报》。法国的杂志比报纸兴旺。

(二)报团和垄断情况:埃尔桑报团,阿歇特集团,阿莫里报团,世界出版集团,马亚德报团。

(三)重要报纸:

1.《世界报》:1944年创办于巴黎。目前最有影响的日报。严肃的言论性报纸,政治上持中间偏左立场。读者是中上层知识界、政界和工商界人士。

2.《费加罗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后改为日报。是法国现在历史最久的日报。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

3.《法兰西晚报》:前身是《保卫法兰西》,1944年公开发行。大量刊登社会新闻、煽情主义新闻,格调不高。

4.《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企业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性英文日报。是美国资产阶级观察世界、传播观点的重要阵地。

(四)重要期刊

1.《快报》:新闻周刊。

2.《巴黎竞赛画报》

3.《鸭呜报》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 第一节 概说

1.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的共同点:

①早期报刊多四殖民者创办。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成长。

③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为这些国家的报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各国在取得独立以后,建立自己的报业体系。

发展中国家人口为发达国家的三倍,而报纸发行量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3。亚、非、拉美各洲各国之间的情况又很不平衡。一般说来,拉美国家报业较为发达,亚洲多数国家报业已有一定基础。非洲报业起步晚、基础差。

2.发展中国家的报业体制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以政府或执政党报刊为主。

②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

③商业报刊为主。3.发展新闻学/指导性新闻业:

多数发展中国家重视并提倡报刊的社会责任,强调报纸应该根据国家利益引导舆论,强调报纸在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利益、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反对不受约束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这种理论被称为“发展新闻学”或“指导性新闻业”。

第二节 亚洲国家报业

1.印度第一家英文报纸:《孟加拉报》 2.印度现在历史最久的报纸:《孟买新闻》

3.罗易:在加尔各答用孟加拉文办了周报《明月报》和《孟加拉使者》,宣传民主思想,这才有了印度人自己办的报纸,罗易被视为印度报业的先驱。

4.目前印度报业结构特点:

①种数很多,销量不大。

②语种繁多。③出版地集中。印度报业体制受西方的影响较大,报刊大多数是私营的。5.目前最有影响的日报:《印度快报》、《印度时报》 6.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新、马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察出谷每月统纪传》,1815年8月5日。马六甲,英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最早由华人创办的华文报纸:《叻报》,1881年12月,薛有礼在新加坡创办。7.《南洋商报》:陈嘉庚创办,1923年。《星洲日报》:胡文虎创办,1929年。二报合并后为《联合早报》,1938年。

8.马来西亚最有影响的日报:英文《新海峡时报》。

第三节 非洲国家报业

1.非洲第一份报纸:法文周报《预告报》,毛里求斯。2.非洲基本情况:非洲早期的报纸多为殖民者所办。3.埃及《总督报》:法文和阿拉伯文出版。4.《国际报》:南非国际社会主义者联盟出版。

非洲各国发展不平衡。富裕的地方报业已有相当规模;也有不少国家经济落后,文盲众多,政局动荡,严重制约了报业发展。80年代以前,非洲国家大多实行集权政治或一党执政的体制。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以多党制代替一党制的“民主化”浪潮。5.埃及

《总督报》:刊布官方消息。1827年,开罗,阿里创办,月报。近期状况:报刊主要用阿拉伯文出版。

现今三大日报:《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消息报》。

《金字塔报》:创办于1875年。非洲第一大报。重视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新闻时效和质量,也注意刊载文学艺术作品,评论和专栏文章颇有分量。在阿拉伯国家和全世界有较高声誉。南非:

《兰德每日邮报》:华莱士作主编。该报奉行自由主义方针,历史上发表过一些揭露南非当局劣迹的报道。经常报道并且抨击南非当局的种族主义行径。它列为世界12大报之一。

第四节 拉丁美洲国家报业

1.拉丁美洲基本情况:大多数拉美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初有了自己的报纸。

2.《巴西邮报》:拉美最早鼓吹民族独立的报纸。墨西哥:

3.《墨西哥公报》:西班牙当局在墨西哥创办。是这里最早的定期刊物。

4.《墨西哥经济、思想日报》:1805年,第一家日报。该报广泛报道政治、经济、法制新闻,开启了墨西哥报业的新起点。

5.墨西哥近期报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①私人经营。②合作经营。③政府资助或政党经办。6.墨西哥重要日报(西班牙文出版):《至上报》:社会左翼;《墨西哥先驱报》;《日报》。

巴西: 1.《巴西邮报》:何塞·马丁创办。

2.巴西近期状况:巴西报纸大多为私营。

3.三大报业中心:首都马西利亚,圣保罗市,里约热内卢。4.巴西近期重要报纸:《圣保罗州报》,《巴西日报》(私营报纸)。

5.《圣保罗州报》:国际报道篇幅多,内容广泛,背景材料和专栏文章有分量,体育报道也很出色。有“拉丁美洲的《纽约时报》”之称。读者为上层人士。

第六章 1.新闻通讯社是社会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各种新闻媒介以及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新闻来源,人们常称之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2.新闻通讯社传播新闻的方式:

①经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采用后再向广大公众传播;

②直接向订户传送文字、图片、图像或其他信息资料。

第一节 首批新闻通讯社的诞生和竞争

1.19世纪中期的情况:①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发展。②近代报业大为发展,报纸开始注重新闻。③电信事业的兴起为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2.首批创建的新闻通讯: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纽约港口新闻社。3.哈瓦斯通讯社:1835年在巴黎问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成功的新闻通讯社。创办人哈瓦斯是第一个把Agence这个词用于通讯社的人。

4.沃尔夫通讯社:1849年,德国新闻通讯业的始祖。

5.路透社:1851年创办于英国伦敦。初期业务为金融消息,7年之后,才把业务扩大报界。法奥战争中,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次与事件进程同步传送新闻。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欧洲所有新闻媒介提前两天报道了这一事件。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沿着大英帝国的路线向外扩张。

从港口新闻社到美联社:1849年1月正式组成港口新闻社。8年后,与“电讯与一般新闻社”合并,组成纽约联合新闻社。1892年西部联合新闻社成立独立的公司,定名美国联合通讯社。

6.三社四边协定:19世纪50年代起,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家通讯社就有过一些交换股票行情的双边协定。协议交换新闻,并规定各以本国为发新闻的范围。后业务跨国,为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地区。

7.新闻通讯社从诞生时起就同本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紧密相关。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的兴衰演变

1.20世纪初美国出现两家新的通讯社:合众社(1907年,斯克里普斯报团)。国际新闻社(1909年,赫斯特报团)。

2.德国:海通社

3.塔斯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通讯社。1925年7月10日,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统管全苏的新闻通讯工作。负责在全苏联和国外收集和发布新闻。在国内新闻发布上居垄断地位。在国外也有众多的分社和记者。也向国外发稿,逐步向国际性通讯社前进。是对资产阶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市场的格局的重要突破。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的发展变化

1.合众国际社:1958年,合众社和国际社合并。

2.法国新闻社:1944年9月组成,官方通讯社。1957年1月,法国议会通过法案,重新确定了法新社的法律地位,规定其为独立的公共企业。

3.俄罗斯通讯社:随苏联解体,塔斯社改组而成。

第四节 新闻通讯事业的现状

1.国际通讯社:也称世界通讯社。它们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和发布新闻,在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或派驻记者,向遍及全世界的订户大量发稿。主要的国际通讯社:美国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国新闻社,俄国的俄罗斯通讯社,中国的新华社,德国的德意志新闻社,意大利的安莎社,西班牙的埃菲社,日本的共同社。前五家称为五大通讯社。

2.国内通讯社:一般以采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国外新闻是向国际通讯社订购。

国内通讯社有三种:①全国性的,称为国家通讯社,多为官方性质;②地方性的;③专业性质的。20世纪末期,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业务范围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不论从新闻通讯事业的总体上看,还是从某个通讯社的个体来看,业务范围都在不断拓宽,服务项目在不断增多。前景最为广阔的业务:①经济信息;②广播电视新闻(声像新闻)。3.重要新闻通讯社:

(1)美联社: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企业。总部在纽约。通讯网络遍及全球。用6种文字发稿。美联社拥有覆盖全球的包括地面线路和卫星传送在内的通信网络。(2)合众国际社:商业性公司,总部在纽约。

(3)路透社:总社在伦敦。通讯网络主要在国外,共设6个分社。新闻稿主要为国际新闻,包括一般新闻和经济新闻。订户遍及世界。路透社还经营多种经济业务。

(4)法新社:总部在巴黎。资金来源中政府机构订费占55%。在战略上,它重视亚、非、拉美地区。(5)俄罗斯通讯社:官方通讯社,是前苏联塔斯社的继承。1992年1月,塔斯社和苏联新闻社合并而成,直属俄罗斯政府。俄罗斯还有一家国家通讯社:俄罗斯新闻社,是以国营企业形式建立起来的国家通讯社。(6)安莎通讯社:意大利。新闻业务特点:①政治报道强调客观、公正。②注重发展中国家的报道。(7)埃菲通讯社:西班牙语系国家中规模最大的通讯社。(8)共同社: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9)交流新闻社:1964年成立于罗马。不是某个国家的通讯社,而是一批欧美新闻记者发丐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初创时意在架设拉丁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新闻桥”,把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报道、改变世界新闻传播中的不平衡倾向作为自己的宗旨。

(10)中东通讯社:埃及国家通讯社。现在是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11)美洲通讯社:阿根廷的国家通讯社。

第七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概说

1.广播电视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是顺应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2.广播的诞生过程:

①无线电波的发现。②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③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④电台广播的诞生。3.正式的电台广播: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办于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播。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一般认为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4.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1).20世纪20年代,是它的初创阶段。

(2).20世纪30-40年代,是它的大发展阶段。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播事业在全世界趋于普及。

(4).20世纪90年代,广播事业开始了新的飞跃。

5.电视的诞生过程:

①电视技术的准备。

②实验性的电视播映。

③正式的电视播送。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电视发射台。

④电视发展的中断和恢复。6.电视传播样式:电视媒介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①彩色电视。

②卫星传播。地面微波传送:是一种接力的方式的传播,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设立一个中继站,因而传送环节多,建设费用昂贵。卫星传送比地面微波传送的环节少、覆盖面大、信号质量高、投资少,而且不受地形的限制,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电视的普及和国际化。

③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机用户安装简单的接收装置就能直接收看卫星传送来的节目。80年代以后,卫星直播电视广泛使用于跨越国界的电视传播,成为国际电视的重要传播和接收方式

④有线电视(电缆电视):把接收装置收到的电视信号用电缆传送到用户家中。它图像清晰,抗干扰性强,频道多,因而很受观众欢迎。

⑤数字电视:传统的电视是采用模拟的方式,处理、传输、接收和记录电视信号的。新兴的数字技术则把模拟电视信号转变为数字电视信号并进行处理、传输、接收和记录。数字技术能够大大压缩电视节目,能够大大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电视清晰,音响好。数字化涉及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大领域,其中尤以地面电视的数字化难度最大。

⑥电脑电视(多媒体电视):以卫星和光缆、电缆为基本通道、以电子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为基本载体的网络传播。

7.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化。8.世界广播电视业的政治分野和体制类型:

(1)政治分野:各国广播电视事业因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播电视,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需要服务的,它有商业化和垄断化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播电视,是为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虽然各国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广播电视总体上都是为维护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满足本国人民的信息和娱乐需要动作的。

(2)体制类型:各国有很大差异。体制有两层意思:①就广播电视机构本身而言,指它的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②就整个国家而言,指全国广播电视的格局以及国家进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方式。(3)目前主要几种体制类型

①国有国营(普/社、发)②国有公营(普/欧洲)③社会公营:一种是社会各界筹办并经营管理的;一种是某个公众团体经办并经营管理的。④私有私营(普/美)⑤公私合营

9.公共广播电视: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比较重视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教化功能。10.商业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谋求商业利润。

11.管理:对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是直接、行政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宏观的、间接的。

第二节 美国广播电视业

1.美国和世界广播事业的开端:最早获得营业执照的是西屋电气公司在匹兹堡办的KDKA电台,1920年11月2日正式播音。

2.全国广播公司命名为红色广播网和蓝色广播网。3.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6家电台联合组成。

4.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

5.20世纪30-40年代是美国广播事业成长的黄金时代。内容趋于对象化、专门化,电台更为地方化、小型化,数量继续增长。商业电台一直是美国广播业的主体。6.美国广播电视长期实行私有私营体制,通过《联邦通信法》。

7.目前美国最大的全国性商业广播电视网: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它们都有直属台(直接经营);附属台(签订合同)。

8.全国广播公司(NBC):1926年建立,一直在广播电视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业务扩展到图书出版、唱片磁带等领域。积极发展外国业务。

9.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年建立,兼营广播电视、唱片和出版业务。素以高收视率的新闻节目和出色的节目主持人称誉美国电视界。

10.美国广播公司(ABC):在NBC分出来的蓝色广播网基础上建立,1945年正式用现名。11.福克斯广播公司(FBC):和美国电信公司全办全日夜有线电视新闻节目。12.商业广播电视的内容:新闻(兴起于30年代);娱乐;广告。

13.公共广播电视:宗旨是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起源于20年代的教育广播。国会通过了《公共广播法》。14.美国的有线电视业包括:有线电视节目传输、有线电视节目供应

15.有线电视节目传输:主要是由有线电视系统的经营商在各地方自治机构批准兴建的有线电视系统组成。16.这种系统提供的节目:①基本节目。②付费节目。这类最大公司:时代/华纳公司、美国电信公司、考克斯有线传播公司。

17.美国开办最早而且颇有影响的有线电视节目公司:“家庭影院”,主要提供电影和体育节目。1989年时代公司同华纳公司合并后,它成为时代/华纳公司的子公司。

18.目前美国影响最大的有线电视节目公司是: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公司(CNN)。

第三节 英国广播电视业

1.1922年12月,马可尼公司联合其他5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后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1936年,BBC建立了电视台。

BBC独家垄断,战后英国允许开办商业电视,建独立电视局负责管理。英国决定开放商业广播时,将独立电视局改名为独立广播局(IBA),同时管理商业电视和广播。这种格局称为BBC和IBA的“双头垄断”。2.《1990年广播法》:1992年正式施行。新广播法的基本意图是要开放广播电视市场,创设更为自由的竞争环境,以促进广电事业的繁荣,同时要求切实保证节目质量。3.目前英国是公共广电和商业广电共存。

4.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中坚,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

在行政和财政方面受政府和议会的制约。但是它在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又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和业务上的独立性。

5.BBC的业务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

6.BBC的宗旨是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节目应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和兴趣,而且必须是“健康的、良好的”。特点:新闻节目中,惯用客观报道手法;娱乐节目比较正统。BBC一贯重视受众反馈研究。

第四节 法国广播电视业

一、历史梗概

法国广播事业历史的开始:1922年法国邮电部正式在艾菲尔铁塔设立电台。

法国广播电视业发展的三个时期:①国营为主、允许私营的时期。②国家垄断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行了长达三十年的国家垄断体制。③国营业员私营并存发展时期。

二、公共广播电视:国有公营的体制

三、商业广播电视:商业广播是1982年开放的。商业电视开办于1984年。

四、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大型电缆系统由国家建设和经营,地方小型电缆系统由私营公司开办经营。

第五节 德国广播电视业

一、历史梗概

希特勒登台时,德国广播业完全为法西斯政府控制。

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成立,随后出现了长达40年的东西德国两种体制并行发展的时期。西德,原联邦德国

宪法规定广播电视是各州的事业,各州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广播机构。德国之声电台。80年代起,联邦德国逐步出现私营广播电台,走上了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双轨制的道路。东德,原民主德国 国营体制。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1990年10月两德实现统一,沿袭原联邦德国的体制模式。现在德国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

二、公共广播电视

三、商业广播电视

公共台的优势:长期覆盖全国受众,拥有收看费和广告两个方面的收,业务和技术队伍齐全,又得到政府的实际支持。

私营台的优势:善于经营,在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方面格外见长,广告较少受限制。

四、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

第六节 日本广播电视业

一、历史梗概

“电波三法”:1950年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电波管理委员会设置法”、“广播法”、“电波法”三法。共同确立了战后日本广播事业自主经营和广播自由的原则,确立了公营和私营并存的双轨体制。

二、日本广播协会NKH: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1926年创建。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电视。是公营机构,又依法自主经营,有一定的独立性。时效性极强。总部设在东京。广播电视中新闻节目的地位相当重要。

三、商业广播电视

四、有线电视、卫星直播和数字电视

第七节 俄罗斯地区广播电视业

俄罗斯地区广播电视业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体制相应瓦解。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私营广播电视兴办,广播电视业已经离开社会主义轨道,内容和网络趋于多元化。

一、苏联时期的广播

列宁称无线电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广播正式播音:1922年5月27日,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试播,8月21日正式播音。苏联广播事业的中枢是全苏广播电台。第二套又称“灯塔广播电台”,全日夜播送新闻和音乐。

二、苏联时期的电视 总:苏联的广播和电视一直是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经营的,实行国有国营的体制,业务上忠实贯彻苏共的宣传方针,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

三、政局变化时期的广播电视

苏联广播电视业的变化表现:扩大新闻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增加沟通各方面观点的对话节目;增加批评性报道,大胆揭露社会弊端;更新演播方式,更多地采用主持人主播、现场直播的做法。这些革新曾经给广播电视带来一番活跃景象,受到公众的欢迎。出现的弊端: 各种社会思潮出笼,新闻界、舆论界思想日益混乱。

四、俄罗斯联邦广播电视

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留下两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机构:①全苏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②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

五、其他独联体国家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经济困难,自制节目不多。

第八节 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业

拉丁美洲较发达,亚洲现在广播电视发展的程度不一,非洲最差。

亚洲和非洲多数采取国有国营为主的体制,拉丁美洲各国大多采用美国模式,以私有私营为主。

一、亚洲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业

(一)印度:国家、地区、地方三级办广播

(二)新加坡、马来西亚:国家经营。

(四)土耳其

二、非洲广播电视

各个独立国家都有广播,绝大部分还办了电视。一般都是国有国营体制,经费靠国家拨款、收听收视费和广告。

(一)埃及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广播电视目前比较发达。

现在广播电视都由埃及广播电视协会经营。该协会是个国营机构,隶属于政府。

三、拉丁美洲广播电视业

经营体制多为公私并存,私营为主

(一)墨西哥:最有影响的广播电台是拉丁美洲之声。

外国音乐家和文学家整理 篇5

贝多芬:

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欢乐颂》;序曲《哀格蒙特》;歌剧《费黛里奥》;钢琴曲《月光曲》等.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g小调第一交响曲》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魔王》《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鳟鱼》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

海顿: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是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曲作者。《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宗教音乐《安魂曲》

巴赫: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

外国文学

但丁:

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神曲》,但丁、莎士比亚与歌德,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学巨匠。罗曼·罗兰: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亚历山大·仲马,称大仲马: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小仲马:

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茶花女》

巴尔扎克:

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维克多·雨果

外国教育史整理 篇6

关于申报2011年高端外国专家(“外专千人计划”)

项目计划的通知

各区内相关单位:

为使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围绕“十二五”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目标,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从2011年开始实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计划,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学家、国际著名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现将有关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的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程序

各区内相关单位在收到本通知后开始组织申报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工作,并按要求将材料报送高新区外国专家局。

二、评审与批准程序

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评审与批准按专家初评、引智归口管理部门审查、国家外国专家局业务主管部门初审、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外专千人计划”)项目专项办公室复核、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程序进行。

用人单位申请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时,需请5名以上同行业专家对项目进行初评,并提出明确的专家初评意见。

高新区外国专家局负责对我区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进行审查,对申报项

目单位的条件、所申报项目在国内外所处水平、引进专家的必要性、拟引进专家的水平、预期达到的效果等进行充分论证,对拟引进专家提供的材料进行确认。

国家外国专家局有关部门对各引智归口管理部门申报的所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进行初审、复核,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三、申报条件

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需求,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高层次外国专家工作团队中的主要成员;

(五)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外国专家。

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拟引进的外国专家可长期全职或短期来华工作。长期全职按照“千人计划”引才要求,是指专家至少连续来华工作3年以上,每年不少于6个月;短期是指专家至少连续来华工作3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专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对于确需引进的高端外国专家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2 —

四、资助方式及待遇

国家外国专家局对获得批准的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可视其项目工作周期给予连续支持,并为其提供以下资助方式及待遇条件:

1、可资助引进的高层次专家的工薪(最高不超过用人单位与专家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中所规定支付工薪或报酬的60%)和专家团队成员的相关费用。

2、对执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做出突出成绩的外国专家,按规定程序申评、批准后,可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3、对来华执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的外国专家提供来华工作便利。

五、申报时间和材料要求

请各单位于2011年7月23日前将所申报的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材料一式三份报到高新区外国专家局,申报材料包括:

(一)申报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公函;

(二)2011年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计划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一);

(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申报书(格式见附件二);

(四)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经费预算表和项目简介(格式见附件三);

(五)拟引进专家的PPT介绍材料(长期全职专家必须含影音资料,并附中文译稿);

(六)申报材料电子文件(刻光盘报送)。

六、联系方式

高新区外国专家局

电话: 88324643 68913333

邮件:yaocm@xdz.gov.cn

地址:西安高新区锦业路1号都市之门A座603室 附件:

1、2011年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计划汇总表

2、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申报书

3、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经费预算表和项目简介(附件可登陆http:///下载)

高新区外国专家局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外国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篇7

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 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大学成了人文思想的策源地, 这直接促进了西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文艺复兴之后, 西方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 不断追求教育的人文内核, 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了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 为中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都曾创造了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辉煌篇章。建国初期, 我国全盘接受了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 按社会的专业需求来培养高等教育人才, 造成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改革开放以来, 科技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 然而,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弱化。针对这种状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台多种文件,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1999年6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 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并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目前, 对大学生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共识。但总的来说, 目前中国大学的科技教育盛行, 人文学科衰微, 专业主义盛行, 人文精神低迷, 实用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教育现状并没有大的改变。长期以来的片面教育, 已在一些大学生中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 “无边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所以, 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它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作为以传播世界文明与先进文化为宗旨的《外国文学》课程, 在传播人类普世价值、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当仁不让的责任。

所谓“外国文学”, 顾名思义, 就是中国之外的, 各国家、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总称。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 它不仅内容丰富, 时间跨度长, 而且携带有极其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这就为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优质资源。为了探讨全球国文学研究、教学之间的关系, 2002年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学术座谈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外国文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人文素质与外国文学并不是互不相干, 而是水乳交融, 因为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修养问题, 它对人的素质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因而充分肯定了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在长期的教学实际中我认识到, 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就是要围绕《外国文学》课程的专业内容, 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四种关系以争取达到三个维度:即文学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外国文学所携带的神话、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积淀的学习, 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真情实感, 历史的集体记忆, 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 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培养其文化素质;“文本”与“人本”的关系。通过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细读, 深刻体悟蕴涵其中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 使情感得到陶冶,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文学大师们“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 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释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 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 开启自己的心智, 培养其创造素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古今中外文学的比较, 使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普世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通过以上的综合教学, 希望大学生能达到“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的三个维度的正确认知, 即“如何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 从而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如何面对故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世界文明, 以期将自己塑造成与时俱近的‘现代国人’;如何将自己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 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世界问题, 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于‘世界公民’”。

在教学实践中, 我联系教学内容, 进行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

以古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为切入点, 介绍西方人本主义观念萌生与发展的历程, 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人本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骑士精神”, 联系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诞生, 介绍英、法等国议会的起源与政治制度的演变, 使大学生了解对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的必要性。

从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对自杀者的惩戒, 论及古今中外各种自杀现象以及斯多葛派、叔本华、康德、别尔嘉耶夫、庄子、萧乾等中外哲人的相关思考, 指导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逆境, 善待生命, 树立生存勇气。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作用, 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及中国文明衰落的缘由, 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从莎士比亚戏剧中对金钱罪恶的批判, 联系中国西晋鲁褒的《钱神论》, 唐代张说的《钱本草》等, 教育大学生在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通过对18世纪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巨大历史功绩的评析, 使大学生了解民主、宪政等重要理念, 并联系中国现当代启蒙任务尚未完成的历史现实, 使大学生明白要想获得自由、尊严和权利, 新启蒙是必由之路。

通过西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和作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 呼唤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以澄清大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

我对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几点思考, 求教于方家:

1、人文素质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 它应置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首位。与之相比, “专业成才”只能是第二位的, 至于急功近利地将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所, 就更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2、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 更不等于人文素质。要在人文知识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 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品质。

3、客观认识外国文学等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不要缩小, 也不必夸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人文思想教育固然重要, 但也仅仅是启蒙之始, 目的是使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 为以后的精神成长打好基础。而且, 大学生精神的成长, 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的体验等多种途径共同化成。人文素质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润, 更强调自我体会与心灵觉悟。

4、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 它不仅不是“不务正业”, 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1998年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5、以课堂专业教学为核心而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拓展, 因时空所限, 不应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系统性而将有深度的东西平面化、简单化, 不应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而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教学中还应考虑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充分、合理、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多维教学方法, 争取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外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特点概览 篇8

【关键词】 国防教育 国外高校

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反复强调:“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的国防观念”。我们要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教育的重要思想,加强对外国国防教育情况的研究,本文仅就外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美国把组织青年学生的军事训练作为强化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国的学生军训,主要是由后备军官训练团(简称后训团)负责的,美国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531个,其中陆军有315个,空军有153个,海军有63个。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美国后训团的训练时间通常为每周3至4小时,另加一次为期6周的集训,后训团学制分4年制和2年制,参加后训团训练的大学生,除由军队支付其参训时的学杂费外,还对参训的三、四年级学生实行奖学金和补贴制度,军方向军训成绩优秀,同意在毕业后至少服4年以上现役或6年以上后备役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享受奖学金的学生,其全部学费、书籍费和实验费(一般大学每年约6000至7000美元)均由军方支付,此外,每学年还可得到10个月(除寒暑假外)每月100美元的津贴费和一期夏令营(约500美元)的补贴,奖学金分4年、3年和2年的三种,一个4年奖学金获得者,在整个就学期间可从军方得到2万至4万美元的补贴。

由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为美军的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统计,在美国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从后训团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近几年,美军新任命的军官中约有75%的是经过后训团训练的。因此,后训团享有“大学中的军官学校”的美称,在实施国防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方面,声誉甚佳。

二、英国政府重视学校国防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提出了“防务之事是全民的事”的思想,并把防务教育纳入大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为了强化学生防务意识,英国政府除在许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军事学位,办有专门的军事刊物外;还利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舆论优势,采用“点将”方法,开辟《我对防务问题的看法》专栏和专题节目,让学生回答有关防务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重大问题;并在许多学校建立各种军事研究团体,广泛吸收学生参加,且把它作为学生防务教育的重要社会活动。

英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十余所大学设立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现在,英国陆军在大学设有大学生训练团共16个分队、2500人;空军在64所大专院校亦建有16个训练中队。各组织分别负责所在地区几所大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宣传工作,解答对军事有兴趣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学生可自愿参加陆、海、空军组织的训练活动,训练时间安排每周一二个晚上或周末,假期集中训练一二周。参训学生可领取参训费。其中部分参训学生已与国防部签订参军合同。根据合同,学生学习期间由国防部支付学费,并发给生活费,毕业后参军。如违约,学生将如数退还所有学费和生活费。

三、俄罗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俄罗斯在利用国民教育的优势为军队培养人才方面既保持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在地方高等院校设置军事系,为俄军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按照俄罗斯政府确定的办法,在地方院校设置军事系通常适用于军民通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在财政学院设军财系,在医学院设军医系等。地方青年自考入军事系后,享受军人待遇,军龄从入学之日算起,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

二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设置军事教研室,为俄军培养所需的预备军官。依照有关规定,在国立、市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如果健康状况适合服役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要求,可以与国防部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进人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军事教研室,按照预备役军官训练大纲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取得军官军衔后分配到军队工作。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享受俄罗斯政府支付的奖学金。

四、法国政府普遍重视学校国防教育

法国在二战后深刻反省战争的教训,历届政府都普遍重视学校国防教育。在青年中成立了各种准军事组织,并通过军训,强化青年的国防意识。1997年底颁布的新兵役法首次明确规定,从1998年新学年起,将在中学增设国防教育课,以增强青年人的国防意识。同时,还规定从1997年10月起,所有16至18周岁的男性适龄青年(女性自2001年起)都必须参加为期一天的“国防准备日”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和了解有关国防目标、防务的组织及其手段、服志愿兵役的形式等。此项措施既能增加全体青年对国防和军队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又有助于青年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军队的兴趣,对他们今后服兵役或成为职业军人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法军还要求各军事院校加强与地方院校的交流,鼓励地方院校从事各项国防研究,并为其研究活动提供方便。

五、以色列从小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

以色列政府规定,18~70岁的公民,不分性别,都要接受法定的国防教育,即使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妇女也要在家中接受函授国防知识教育。从小学开始,学校就组织学生“用脚去认识以色列”,从约旦河边到地中海岸,从海法到埃特拉,学生们走遍以色列的东西南北,从而加深对本国国土的认识。男孩到13岁举行成人仪式时,父母都要送其一支枪,表示他们已经到了为国献身的年龄。

以色列军队的总参谋部下辖青年教育部,由一名上校牵头,专门负责全国高中学生的军训和国防教育,各地区设分部、分支机构,由不同级别的军官负责,并在每所高中学校派驻一名军士,具体负责实施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课是学校必修课,由各驻校军士按统一计划部署实施,每个高中学生每年接受为期一周的国防教育。主要内容是犾太复国史、以军战史、以安全环境、军队使命、军队纪律、各军兵种常识、基础军事训练及军营生活等。教育方式除授课外,有高级将领作动员报告、讲演,参观博物馆、战史馆、烈士纪念碑及部队陈列室,观摩军兵种部队演习、表演,同部队一起过两天军营生活。其中有些项目学生家长也被邀参加。每逢寒暑假,另行组织军事训练,为期一周。训练计划内容有40多种,每次部由各驻校军士同校领导商量,每个学校从中挑选科目,有队列、步枪射击、投弹、行军及军事体操、徒手格斗等。军训结束时进行考核,请家长出席观看并讲评。以色列学生接受军训情况较好,效果比较理想。

六、越南强化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

对于大学生,根据教育培训部和国防部的联合通知,国防教育课已定为学生在校的必修课,考试结果计入学生总成绩。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院校自行组织,二是在国防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国防教育中心自1992年创办以来已发展至6所,每年可接纳18万大学生集训。越南已将开办国防教育中心作为今后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方向和最佳方式,正在继续扩大数量和规模。根据《国防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国防教育课的课时,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为4周,大专为5周,大学本科为6周。课目以军人基础训练和专业分队技术训练为主;毕业前,利用假期,组织1至3个月集训,尔后视情况授予预备役准尉军衔,部分授予现役少尉军衔,分配到技术兵种任职。越南的学生军训,在教育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学校与部分、学校与社会、学校和战场、训练与战斗紧密结合的教学原则,目的是强化青年学说的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七、朝鲜突出对青年学生的军事化训练

上一篇:下级下一篇:县委书记在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