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一、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四川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宜宾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都有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论述和要求。
二、发展现状与目标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截至2010年底,四川全省有幼儿园9483所,在园幼儿188.75万人,幼儿专任教师5190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2.5%。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还不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和期望。
根据《四川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是:新建、改建扩建1200所公办幼儿园(其中新建700所,改扩建500所),发展1500所民办幼儿园。通过扩大全省在园幼儿规模,到2013年,全省幼儿在园人数达到20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有效缓解我省幼儿“入园难”问题。
宜宾县目前全县在册幼儿园共有12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1所(含2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有民办幼儿园91所,县镇32所,农村59所,无证办园(点)5所,部分私立园布局不合理,且办园条件差,设备设施简陋。26个乡镇虽通过新建、改建、置换等形式均有独立中心幼儿园,但都属建设规模不达标的幼儿园。全县有教职员工1131人,专职幼儿教师953人,保育员105人,其他人员73,其中公办幼儿教师294人,民办幼儿教师369人,各级学校附设幼儿园(班)聘任合同制教师290人。职高幼师毕业以上合格学历803人,合格率为84%。
根据《宜宾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12年至2015年重点建设27所6个班以上的普惠性、公益性标准化幼儿园,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指导帮助作用。其中完成2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工作,4所大村独立园的新建、改扩建工作,使幼儿园覆盖26个乡镇和所有行政村,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保全县适龄幼儿都能享受均衡、优质、规范的学前教育。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公开招聘100名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原则上农村幼儿园按每班2名教师、农村教学点15名幼儿配1名教师、县城幼儿园按“2教1保”的标准配置教师,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三年基本配齐幼儿园教职工。2011年暑期,我县已启动学前教育教师三年培训1000人计划。
三、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2323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47人,专任教师107人,专任教师占72.8%,生师比为21.7:1;现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469人,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30人,师生比为15.6:1。专任教师年均39岁,平均教龄14年,本科学历比例100%;高级教师14人,中级教师14人,初级职称2人;按专业统计,学前教育专业2人,音乐3人,舞蹈2人,美术4人,体育与健康2人,其他专业课及文化基础课教师17人。专业教师中有一定的幼儿教育从业经验,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平均年限为14年。
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配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二)教学资源
我校是一所由宜宾县人民政府举办、宜宾县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占地37000m2,在校学生生均占地面积24m2;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725m2,在校学生生均占有面积6.2m2;宿舍总面积6112m2,在校学生生均占有面积为3.9m2。生均占地面积、教学用房面积低于国家标准,但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现已全面启动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将于2013年秋期投入使用,届时各项指标均达国家标准。
全校现有多媒体教室3间、语音室1间,座位总数559个,百名学生配备数为24个;计算机6间共260台,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11.2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506元;学前教育专业微格、心理观察和教学观察等专用教室和实验室共5间,每百名学生拥有1.1间;形体训练室1间,全天候为学生开放使用;钢琴(或风琴)共64台,每7名学生就配备了一台琴;手工制作室3间,平均每156名学生配备手工制作室1间。实训用房及设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三)教学管理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内容详实、论证充分、切实可行。我校制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对每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材的选用、考核方式都有明确的要求;为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职成司[2009]号、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09]270文件要求选用教材,所有教材都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我校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率先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研究、示范;充分利用配置先进的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资源,积极推行电子备课和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主体,突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积极改革理论课考核方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即理论课程均具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并实施考核,防止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积极改革实践能力“一对一”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六项基本技能”,即“弹”“唱”“跳”“画”“做”“说”,以及各项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积极开展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等级证书考取工作,学生过关率较高;在宜宾县第一幼儿园、高场镇中心幼儿园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与宜宾市30余所幼儿园长期建立了合作关系,满足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校外实习管理制度齐全,制定了《教学实习纪律及安全承诺书》、《教学实习告家长书》、《教学实习手册》等,并与实习基地签定《教学实习协议》。
我校制定有严格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每月根据教师教学常规要求与考核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制定有学生学习常规要求及考核办法,有学生技能等级要求等;通过《教学手册》规范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工作总结、教研工作记录等项目内容。《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要求与考核标准》每月对教师教学“六认真”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特别是对教师教案的编写、作业的批改都有明确的要求,半期、期末实行教考分离,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制定有专门的审批程序,学生学习常规也作了明确的要求。教务处每天均安排有专人对教学工作进行督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通报与表扬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组每月不定期对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进行检查登记;每学期教务处均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测评,结果与教师期末考核挂钩;各专业学科组积极开展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课后认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课。
四、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重视学生“弹、唱、跳、说、画、做”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给予充分的教学时间和学生课余练习时间,晚自习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基本功进行指导,同时每月开展一个主题的基本功比赛,因此学生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强,对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程度优良率达52%,及格率达9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让学生掌握全面的教育专业知识,特别开设了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幼儿园实习指导等十门课程,专业知识面较宽,教育基本理论掌握较好,考试优良率达51.2%,及格率达96.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更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开设了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礼仪礼节、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法律等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表现良好,具备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和综合素质。
优质的教学,科学的管理,必须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我校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四川省艺术人才大赛、各类国家级、省级征文比赛等,获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学生到宜宾县第一幼儿园、宜宾县小金星幼儿园、高场镇中心幼儿园等30余所幼儿园教学见习、教学实习。学生表现良好,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同时,学生积极参加了省、市、县、校各类文艺演出、艺术节比赛、技能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良好,频频获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期巩固率平均为92.4 %,学年巩固率平均达89.1 %。
学生的前途、毕业生的质量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准。我校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根据市场不断调节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以满足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突破“供”与“求”脱节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长期以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保持高就业率(含升学),位居全市前列,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在95%以上。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生源和劳动者,受到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在去年和今年的屏山县、宜宾县公招考试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宜宾县幼儿教师资格认证我校学生过关率也较高。因此学生、家长满意,对学校评价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宜宾各区县和云南省水富县、绥江县、盐津县等,凭借着学前教育专门人才的优势,为社会经济,特别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涌现出一大批行业上的业务标兵和管理骨干,他们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和专业实践能力,受到各用人单位的肯定、关注和好评。
五、论证结论
当前,人民群众对发展学前教育具有强烈的愿望,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千千万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学前教育,是体现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德政工程,是惠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我校自1987年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以来已有25年,办学积淀深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办学思想更明确,模式更对路,管理更规范,在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形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特色,在一定区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历届毕业生在幼教行业拥有一定实力,为我校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1.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础, 以就业需要为导向
中职计算机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中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就业, 因此,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要以就业需要为导向, 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真正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专业课程设置与需要相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就业, 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 要以实际的企业需求为基础, 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说, 需求比较大的计算机人才种类为维护人员、软件人员、图形图像处理人员等, 因此, 在设置实际的专业课程时, 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人才种类, 设置不同的课程, 有针对的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3. 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
中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之前, 首先要对时代背景进行充分地了解, 将改革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现阶段, 我国正在努力地实现信息化, 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进行升级调整,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使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增加, 由此可见, 课程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紧跟时代的步伐。
4. 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与技能创新相结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以新型的方法及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1. 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模块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设置课程模块时, 要以实际的企业需要为基础, 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 设置不同的课程结构, 精选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将核心的专业能力确定, 搭建“专业技术模块”;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 设置“企业岗位模块”;根据专业基本素质要求, 搭建“公共基础平台”。
2. 教学课程的改革
教学课程的改革是指教学课程的设置, 在设置具体的课程时, 既要具备稳定性, 还要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 中职高校采用综合课程、整合课程及融合课程的方式,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 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般来说,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 (1) 案例教学法, 将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教学法, 是指通过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实施教学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分层教学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促进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 任务驱动法及成果展示法,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结果, 学生进行自学,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同时, 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注重学生的成绩, 不能以成绩来确定学生能力的好与坏, 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进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时, 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 进行科学的改革, 进而真正的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满足社会的需求。
摘要:现今, 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受到了国家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之所以会产生这个问题, 是由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定位等不合理, 因此, 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本文中, 介绍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明熬.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 2010 (04) .
计算机集实践性与技术性于一体,它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由于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战略方面存在问题,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其要求。因此,剔除计算机专业教学弊端,探索符合信息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全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本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1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由于教师盲目强调学科特色,把教材教学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片面认为文本知识学得越扎实,学生应用水平就越高。受到这种逻辑思维的影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情形比较普遍,并逐渐形成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意识逐渐边缘化。与此同时,学生对教材学习存在排斥现象,认为文本知识不实用,而且繁琐,片面认为实践是学习与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唯一途径,造成学生计算机专业理论水平低下,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解决师生在教材方面存在的教与学的矛盾问题刻不容缓。
诚然,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尤其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快,这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比拟的。而计算机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它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使用,这容易造成落后的知识体系对本专业现阶段教学的制约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与时俱进调整教学策略,很可能导致高耗低效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师要体现宽广教学视野,搜集计算机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穿插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填补教材知识的空缺。另外,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教材学习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大力解决计算机专业教材理论教学先于实际操作的现象。诚然,从以往教学经验判断这种现象有其成功的启示,但也有不利的影响,尤其由于遗忘规律的客观存在,学生教材理论知识学习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再行实践之举,所学理论往往起不到支撑实践操作的效果,学生无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技能。
2 体现正确的学生观
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性明确,即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的技术人才。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把学生乐学、善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改变教师单一主讲的授课模式,体现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大部分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心理,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玩电脑游戏过程中既体验关联知识,又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度,确保放得开、收得笼,千万不能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为此,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电脑游戏的内容,也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实现玩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的差异,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必然会因人而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既体现对优生的关注,又体现对中等生的重视和对学困生的尊重。事实上,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的学生对理论学习中识记部分不感兴趣,造成文本知识学习的缺陷,但是他们富有想象、勇于创新。诸如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文本知识学习提不起精神,但是对于计算机图象处理总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独特的创作,其精美的设计有时不得不令师生刮目相看、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的表现应该体现一分为二的评判思想,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其取得的成绩。
3 构建正确的实践观
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纸上谈兵式诠释教学内容的现象并不少见。诸如学生对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及各种板卡的认识往往通过文本阅读、教师讲授方式实现,一方面,教师潜意识认为很多家庭拥有电脑是客观事实,学生通过自主摆弄可以实现认知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认为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学生潜移默化中已经实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应该说,教师上述观点虽然有先入为主的成分,但是这种认识也不全无道理,但是教学系统性表明教师如果能够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将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印象,而且形象、直观的特点也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反思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得本专业教学中的某些方法所导致的问题不断暴露。例如,教师往往在课程教学接近尾声时才象征性地安排学生实践活动,而且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脱节的情形很多。因此,为了解决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活动随意性大的问题,真正提高学生实践活动频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考虑将授课地点安排于学校机房,这样既方便文本知识教学与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能提供真实教学情境,便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问题。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不仅需要体现教师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解决计算机常见软、硬件问题的实力,否则势必会出现师生对待突发性问题面面相觑的情形,从而造成学生无法后续学习的尴尬。
4 突显正确的校企观
由于学校条件的制约,学生实践活动所接触到的设备、设施与社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学生在学校环境下所进行的各种培训与学生亲自到社会各企业参与的实际训练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等专业学校应该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建立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同样,计算机专业也要实现学生走出去加强与计算机有关企业或者相关公司良好合作的目标,提供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诚然,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并实际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与本专业有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
近几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增加,这为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应该牢牢把握计算机专业服务社会这一主旋律,而实现这一重要思想的方法就是带领学生触摸社会,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步入社会,让学生通过企业观摩与实践,弄清计算机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状况,接受现实环境的熏陶。事实上,通过校企联合,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或者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明确学习思路,从而达成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培养与知识学习同步发展的目的,使本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学以致用的思想需要计算机专业及时把握企业发展脉搏,即宏观上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微观上以企事业发展为依据,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计算机专业教学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5 结语
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要凸显中心、抓住实质,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为基础,体现计划性与目标性。同时,学校要提供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计算机专业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会芳.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17).
[2]吴昭九.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2):123-124.
[3]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克东.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C]//李克东,何克抗.’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背景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其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事
实上也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例如:
(1)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带有个别厂商产品推广和用户培养的属性,引发一些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部分用人单位等的议论和批评;
(2)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紧紧地追赶大学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客观存在;
(3)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抱怨该门课程的开设,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必要设置专门课程,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4)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也有苦衷,从dos、windows到vista,大家疲于奔命,不断围绕新产品进行操作解说,失去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工作乐趣。
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这已经是所有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其必要性勿容置疑。但是如何改革?改革依据在哪里?
回顾以往的改革,其动因往往是技术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的升级),例如操作平台从dos改为windows,再改为windows、windows p等。实际上,教学内容改革的本质需求应来源于社会需求和实质性的技术发展!此外,这门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而开设的,各个专业有其实际需求,这些需求的差异性应该体现在教材中,但这也是常常被忽视的。
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真切地吻合社会各类岗位的需求,真切的吻合各个专业支撑后续教学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社会需求调研,以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方案
2.1样本分类
样本分类的原则是以大学学院(系)为主要类别,兼顾社会企事业的岗位类别。此次调查将样本分为八个类别:
①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对应经贸学院,兼顾财政经济类企事业)
②城建、房产、建材、装潢(对应建工学院,兼顾建筑房地产行业岗位)
③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检法(对应政管学院和法学院,兼顾政府公务员岗位)
④通信、邮政、计算机、网络(对应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兼顾it企业岗位)
⑤石油化工、橡胶塑料、制药、环境(对应化材学院、生环学院和药学院,兼顾化工类企业岗位)
⑥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对应机电学院,兼顾制造业岗位)
⑦新闻、出版、科研、教育(对应人文学院、教科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兼顾文教卫岗位)
⑧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对应艺术学院,兼顾各类艺术设计行业岗位)
2.2调研的地理范围和样本规模
依据学生就业地理分布,确定各个地市的样本比例。初步计划杭州占70%,其他地区占30%。要求实际有效样本规模≥1000,发放样本规模≥,样本在行业的比例大体依据各个学院招生人数。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21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6份,回收率76%。主要调研途径是上门调研。各个类别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研有效问卷数量统计
2.3调查表设计
2.3.1调查表设计
调查内容分为六大类:
(1)基础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上半学年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桌面办公软件(word、ecel、powerpoint、frontpage)、汉字输入能力、图形绘制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等。
(2)程序设计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下半学年要学习的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fortra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3)网络类:考虑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受用人单位关注,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支持作用,此次单独列入网络选项,包括网络组建、因特网应用、简单网页或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
(4)数据库应用类:这也是目前高校比较热衷设置的课程,此次列入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和数据库fopro。
(5)等级考试类: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等级考试的认可度,列入的项目包括等级考试一级、等级考试二级、等级考试三级、专业产品认证。
(6)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情况,包括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开发。
2.3.2调查表填写
对每个项目要求说明其需要程度。在所列出的36个项目中,给重要性最高的20个项目。
3调查结果
3.1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2)。
表2必学项目
3.2认为有时间也可以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3)
表
3选学项目
3.3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4)
表4可学可不学的项目
由此得出用人单位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十个方面的内容:fortran程序设计、数据库fopro、数据库mysql、数据库oracle、专业产品认证、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级考试三级、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4从调研数据可以给出的客观结论
(1)计算机基础仍然是教学重点。
从全部样本数据可以看出,60%左右的用人单位仍然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重要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中又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等为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汉字输入部分的内容,在以往教学中是比较忽略的。
(2)计算机网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新教学热点。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被视为所有项目中第二重要的项目,100%行业都将该部分内容列为第二重要,基础类占60%左右重要性,而网络类已经占到15%的重要性。如果基础类不考虑,在整体样本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占33.4%(1482网络被选样本/4435总样本)。
(3)数据库、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类别普遍被认为不太重要。
数据库技术、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票数累计得到的百分比才18%左右,有些类别仅仅只达到11%左右。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4)应用系统开发受到一定重视。
应用系统开发类项目是居于第三被用人单位重视的,其中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是用户较为关注的知识。
(5)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已经被用户淘汰。如表5所示:
表5重要性低的课程列表
其中数据库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都只有5%以下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思考。
(6)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产品认证并不被用人单位重视。
5建议
(1)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突出桌面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并且尽快增大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适当照应应用系统开发知识,以尽快适应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
(2)下大决心务实地淘汰社会并不普遍需要的课程(请注意这里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等。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 营销专业课程 理论和实践 研究报告
研究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探索营销课程如何能较完整地形成营销专业教育预期的教育成果,这是本课题的理论要求;而设计具体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以体现如上的课题的理论要求,是本课题实践的必然结果。
一、研究背景
不管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中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教育在教育界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准确地说在理论教学实践上,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把完全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变成仿照普通教育的实验类课程,也已经成为了共同做法。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应该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即理论基础),并设计出营销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即实践性),是本课题的主要宗旨。
职校生与普教生相比虽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略逊一筹,但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应该有一定优势,特别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对各类职校生的要求,也是他们以后从事自己职业生涯首先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国家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以及他们与普教生相比,由于学历问题带来的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他们实施动手能力教育就有了“精神”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把理论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现实的做法如上所述,“职业教育中的几乎所有课程都完全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变成了一种通例,”这种“复制”普通教育的做法自然而然是培养不出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的“蓝领”人才的。
营销学与其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源于企业商业实践又指导企业商业实践的操作工具和方法,正因为这样,营销理论的研究以营销活动实践作为基础显得更有意义。本课题就是在研究改革营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营销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就是从高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探索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并为营销专业课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如前所述,如果认为普通教育重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基础理论、科技研究和知识创新型人才,与之相比,职业教育就主要为企业造就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我们该项研究的一项理论认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这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必须以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重视过程、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能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等观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社会活动和实践等能力为教学目的。
我们对如上教育思想的具体阐述如下:
1、课堂学生主体思想。关于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形成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教师学生双主体”等思想,我们赞成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思想。课堂学生主体思想是指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现实情况展开。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氛围。当然,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互结合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性原则。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变以往的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该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启发和鼓励学生探索结论产生的“过程”的方法。过程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们知道,现代营销学理论是以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在综合前人的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的营销实践基础上创立的,营销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把营销学的每一个理论成果“还原”成它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神秘性彻底解除,对于提高学习的兴趣,达成学习效果意义非常巨大。
其实,现代教育不仅要求营销教学,也要求所有教学把过程教学,而不是把结果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过程教学是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而结果教学只给学生的是知识财富本身。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开放式的教学思维。思维开放性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敢于向各种权威、课本、教师、“定律”挑战,而不迷信定向思维中现成的课本中的“结论”,以逐步养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营销理论的特点是它和现实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采取开放的教学模式;又由于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在教室里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脱离实际的,也不可能在学校通过一些模拟活动教会学生从事营销工作,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他们成熟的营销素质。这就客观上规定了营销教学必须是开放性教学。
营销教学开放性的特点,也要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和进行教育结果评定时必须以全新的开放性观念进行操作,用传统的封闭式方法进行营销教学过程管理不仅与营销理论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在效果上将达不到营销教育的目标。
4、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如前所述,营销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现实实践活动的理论,进行营销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因为“真枪实弹”的实际操作比任何形式的模拟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后者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演练”。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我们对高等职业学校营销课程实施教学方法的理论认同,即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这样就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就已经变得清楚:这就是只要服务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有用。具体方法如下:
杨家凯阔超市建于1984年,是在原来集体饭店的基础上建立,超市面积有2400多平方米,超市货物配备最齐全的大超市。主要售烟酒、主食、副食、衣服、水果、及家庭生活用品等各类货物。两个储存室面积有600平方米,带动周边经济收入达600多万。现有员工40多人。目前,是我镇上最大的超市。杨家凯阔超市她像一位老者,每天迎来送往各地周边的老百姓,听他们吵闹的谈价声,仰望天空云卷云舒,见证了一个小超市成长的艰辛与喜悦,见证了超市发挥的作用,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雄伟巨变。
杨家凯阔超市公司两大服务“一个是吃好”和“一个是穿好”,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服务上都获得我们三个镇上的老百姓认可。至此,杨家凯阔超市在杨力金的提倡下在服务的道路上,又前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大大提升了杨家凯阔超市服务的层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年来,杨家凯阔超市共收益4000多万。
2.实习的具体时间
实习期自20xx年x月x日起至20xx年x月x日止,为期三个多月。
3.实习具体情况介绍
我在杨家凯阔超市的实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括。第一阶段,培训,认识货物,了解货物特点,规章纪律培训等等,第二阶段,跟着师傅学习和练习实践,解决在现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经验和工作专业技能,第三阶段,学会独立在现场工作以及应对现场各种突发情况。
由于公司是面对老百姓,所以我们不敢有半点的马虎,良好的服务是我们的责任,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我们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消费者把好关、负好责,时刻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对于我们没有现场经验的新理货员来说,没有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对老百姓的承若上更不敢半点的马虎,我深切的感受到服务的热情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一方消费者对我的认对我的热爱行业产生动力,另一方面也在催促我们要不断学习进步,了解并掌握热情的服务理念,适应市场现代化得需要。
4.顶岗实习期间的收获
为期三个半多月的顶岗实习,是近距离接市场企业文化,感受消费时代的需要;是迅速成长,脱胎换骨,在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化的三个月;是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付诸工作环节,寻求到自我发展的平台的三个月;是珍惜机遇,努力工作,时刻以一名销售标准要求自我的三个月。在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中,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4.1、思想、作风、劳动纪律、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收获: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成功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实现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学到了专业知识,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想收获:通过这次顶岗实习,我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思想变得成熟了,不再像学生那样孩子气,那样幼稚了,我开始学会用成人化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不光为自己思考,也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式为别人思考。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变得成熟了,不再做白日梦,而是懂得了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给社会创造财富,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社会是很现实的,也是很公平的,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不要幻想未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我体会了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人员要担得起“责任”二字,每个人都要认真努力,对自己所管的的区域或工作负责,一丝不苟做事,不然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是我们个人弥补不了的。
作风收获:在杨家凯阔超市实习的期间,我学会了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作为理货员,平时没什么大事但会有很多琐事、杂事,这就需要我们耐得住性子一丝不苟的处理,不能急躁、马虎了事。做事要雷厉风行,讲求效率,快速响应,不能拖拖拉拉、拖泥带水。还要精益求精,追求创新,永不满足,带着激情去工作。
劳动纪律收获:公司给了我们顶岗实习的机会,我们就得严格按照公司的管理规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我一直保持自己按时上下班的良好习惯,按时出勤,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员工守则。工作时尽心尽力,为公司客户解决问题,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遵守职业规范。听从领导安排,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爱惜地使用公司的公共物品等。通过履行这些劳动纪律,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律。在学校有老师监督我们的行为规范,而在企业里没有人回去教你如何做,完全凭自己的素质和意识,但是当你违反了公司规定时,收到的直接就是罚款单了。所以,养成良好的劳动纪律是一个企业人员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服务意识收获: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超市走动,消费者来回穿走,所以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每次进出超市,我都穿戴好工作服,热情服务。对于销售,更多的是看着促销员的操作,当然也有过尝试,不管结果如何,总是会在心里留下一些感受。其实促销员要做的事情也是你们要做,销售能力的提高对于你们来说尤为重要。
4.2理想现实结合,坚持不懈
场代表着自己的底线,公司的形象。在销售过程中,难免有与客户切磋的时候,特别是遇到难缠的客户,在价格上纠结时,自己的立场坚定与否,就显得特别重要。买卖是双方公平交易的行为,然而有些客户就是喜欢提难题。这时候,身为销售,坚定自己的立场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刚开始立场就摇摆不定,不仅可能丢失客户,甚至产品的实力产生怀疑。其实可以退一步来解决问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是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的强有力保障,是体现员工素质,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
4.3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
“安全第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活着,才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做到了安全生产,才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面对每次的安全培训学习,我深知安全的重要性。可是隐患不排除,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也会有受伤害的时候,所以我们不敢保证不出安全事故,但是正如杨经理讲的那样,我们可以延长事故发生的周期。安全是一切的保障,安全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谨记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思想上多一道防线,工作上多一份认真,安全上才能多一份保障,从事安全工作,一定要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把事故降到最低,这是时代的呼吁,是众望所归。因为还有什么比幸福的活着更重要。
4.4职业技能、技术水平方面的收获
实习期间,在公司领导的指导帮助之下,我学会了更多办公软件操作和使用,如扫描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的使用。在学校学习的Word、Excel、电工,计算机知识也得到了应用和巩固,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与实践中。
在实际操作中,我需要与销售师傅,摆货师傅、送货师傅、自己公司的领导有工作联系,通过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一起工作和交流,提高了我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我在公司里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完成我的工作。同时,我仍然没有忘记学习,有时间我就学习英语,正准备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5.查找不足及改进措施
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是曲折的,漫长的,而这种过程是以实践劳动作为基础的,因此显得厚重而充满深度。顶岗实习的三个月,即是一个学习适应的阶段,也是一个重新调整和审视自己的阶段,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自己已经是一名职业人,而不能再以一个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作为一个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想做什么,而作为一名职业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不能做什么。每个人都存在不足,关键是要正确面对,查找原因,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修缮和提高自己。
5.1我工作中的不足
思想上,有时会懈怠,不思进取,畏惧困难,满足现状,不求创新。
习惯上,由于工作中事情过于繁琐,我有时候做事太粗心,考虑不周全,。做事条理不清,事一多就手忙脚乱。
技能上,办公软件和ERP系统学习的不深入,浅尝辄止。我是学电子商务的,理货方面的知识学的有限,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都不懂。
业务上,缺乏经验,遇到突发事故时反应迟钝,不会灵活变通,及时处理。
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仍然不强,为人处世还是有点孩子气,有待提高。
管理能力不强,需要继续努力。
5.2精益求精,完善不足
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工作状态,积极创新,善于发现,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仔细。
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深入学习。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与人沟通和交往。虚心请教,学习如何处理紧急事故,增强管理能力。
6.对实习单位及学院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从学校进入工作岗位,身处的环境在改变,自然会产生比较。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场的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认知想象与劳动体会之间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一些差距,同时,通过比较也会更加理性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学会用三只眼去看问题。
6.1扩大班组,工作时确保每个商品有一名销售人员
理货队虽然是一个的队伍,但是有些班组确实面临人员不够的情况,虽然我们目前实施无货物站前台,但是在现场消费满的情况下,,队里人员相当紧张,尤其是在赶集的时候,人员严重不足。队里的伙计经常吃不上饭,只能从饭店买回来,在超市吃,对身体危害十分严重。最严重的情况是,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一时的忙乱,很可能导致理货丢失,对超市安全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6.2通过顶岗实习,对学院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电子商务是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它不仅有网络营销课程,同样还有丰富的ERP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会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便捷高效。只有懂得网络营销懂得它的流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潜力。网络是不断更新的,我建议学校教学时结合实操,与社会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理论课程教学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我觉得学校应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深入一些社会知识,不能只在象牙塔里死学理论。
第三,我建议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这样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我建议学校要加强学生英语口语方面的课程,因为很多过了英语四级的同学都说的是哑巴英语,到了工作中用时说的很吃力。
第五,我建议学校多培养学生的吃苦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很多同学实习之后吃不了苦,频繁的更换工作。
7、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我们初步踏入社会的开始,也是我们真正踏上工作岗位的垫脚石,只有这一步走稳了,以后才会更顺利,曾经我一直坚信自己的能力,但是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知识已经够多,但是接触到实际后,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的日子让我收获了大学课堂里没有的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许多道理与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也学会了保持自强不息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心态。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怎么能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顶岗实习是一次我们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社会的机会,通过顶岗实习,我受益匪浅,对社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
1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浮现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曾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本身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学生基础的薄弱,使得当前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近几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突出,无一技之长,难于就业,甚至有些毕业生转向学习其它专业。从而,显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对专业建设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没有制定出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没有制定一个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是许多学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一种现状。部分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只要是计算机课程都可以上。学生学起来,最终是什么都会一点,没有专长。由于计算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多数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年来一成不变。
1.2 学生技能水平不高
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生命线,专业实验、实习是提高技能水平唯一途途经,不少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实习的重视不够,信息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造成专业实验、实习设备经费紧张,有些学校的信息设备比较陈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的操作技能训练脱节,难于适用社会的要求。论教得多,实验、实习抓得不够,样样都会一点,没有一技之长,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就业比较困难。
1.3 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方法。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只会做老师讲的,不会融会贯通,缺乏交流互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低年级的学生兴趣高,高年级的学生兴趣低,兴趣系数逐级递减的现象。
1.4 老师教学水平有限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队伍都比较年轻,占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教书,没有到企业里锻炼过,缺乏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具体应变能力。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或专业毕业的不多。有的是其它科的教师改行,有的是兼职。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半路出家,自学而成,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高。同时,缺少双师型的教师,教学任务重,经验不足。
1.5 缺乏教学评价制度
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仍套用普通中学里“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的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采用传统的分数或评判式评语评价,这样的做法不利于职校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完善新型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前进,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2 计算机教学问题的应变对策
我们任何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回避问题,要勇敢地去面对问题,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得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1 合理定位专业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得那么快,我们应该怎样去设置计算机课程才科学合理呢?社会上的企业需要的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去研究:1)学生;2)市场;3)教师。课程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时代对计算机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而且还要了解、熟悉市场,否则我们的“教学结晶”———学生,将不被市场所接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定位在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而课程的设置则依据学生、市场、教师的具体情况而定。
2.2 推行素质教育
计算机这门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自学能力,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加速度的,没有此项能力的话很难跟上技术的变迁,再如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那些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会自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2.2.1 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将实验室搬到教室,合二为一,改变原来的教师“板书+讲解”模式,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
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师在讲解和演示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上机实习的任务,明确上机实习目的,上机实习要求和步骤,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协作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对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通过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讲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2.2 实行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方法对每个模块所需的培训教材,不采用按学科分类,书本式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编写教材。在每一模块内为掌握某一技能所涉及的内在知识都应学到。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要求相关计算机教师根据各模块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等知识,自编培训教材,形成了单元化、专业技术训练教材。
进行交互式技能训练,这是模块化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相当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教师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通过上机实践和作业设计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技能综合运用,并加以发挥,直至应用到其它执行同样任务的软件上。整个教学过程重能力,学习任务作业化。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
2.3 改革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逐年减少理论课程比例,降低文化理论考试难度,增加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课时与考核力度,实行多种技能证书制度,缩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进行合理评价过程中引入奖励机制,但不宜奖励太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改变原来的考试机制,促使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总结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把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技巧、新方法与大家共享。
2.4 培养非智力品质
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紧紧联系起来,面对中职学生这个特殊性群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信的品质,培养学生专注与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和智力因素一起,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学生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既重视智力开发,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智力开发,而且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2.5 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要组织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软件。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教师应备基本操作能力,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完成应用软件的一般设计和制作。在条件许可时,教师应在计算机上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学校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的开发和研究。对业务出色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开始学生都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结合对同科目教学的教师进行的交流以及对该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在计算机这门课程上学生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
1)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不到知识。
2)教师普遍反映难教,课堂上认真学习的人很少,及格率很低,自己在教学上没有成就感,职业倦怠感明显。
3)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行为(如上课睡觉、讲话、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现象等)普遍存在。
为此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此,我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省市的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指法练习、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操作竞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机时间占75%,理论课教学时间只占25%。在上机实践中,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例如,新生在第一个学期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学到用五笔打字时,兴趣高涨,但真正练习打字速度时,却又感到枯燥、不耐烦。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采用金山打字通等打字软件供学生们练习,打字游戏和教学相结合,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激励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到Excel中的排序操作时,可以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对全班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一次排名,你会用什么软件完成呢?你又能想出几种排序的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接着引出要讲的新课题。又如在讲到Dreamweaver中的“网页间的链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按兴趣制作班级主页的某一部分,制作一个主页将各组中的网页按小组链接起来,将未做链接的与做好的链接比较,讲明超链接的功能。将做得好的链接与一般的链接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3 提倡精讲多练
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例如,我们在PowerPoint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新的知识如制作动画效果、添加视频、幻灯片放映设置等。而那些文本的编辑、表格的制作、插入艺术字等由于学生有Word的基础,且书上有写,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教学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老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3.4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学习内容的相对滞后,使得课堂所学非将来之所用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何在教授这些相对过时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每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将是形形色色的软件,越是最先进的软件,越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只有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容不迫地面对陌生的软件,并主动地学习利用。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老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
例如,在进行《微机安装》这一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写出一份心目中认为性价比最高的硬件配置清单,并请学生上台讲述为什么要这样搭配。由此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力得发充分的发挥。这样既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与技能教学的结合,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真正把职业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才能正确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是否已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教学形势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宝荣.计算机教学设计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孙俊逸,陈建勋,湛俊三.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刚.计算机在教学与教育管理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增订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或步骤。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分析环境、设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五个阶段。笔者任教于江苏省吴江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下面就本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分析环境
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要针对本校学生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
1外部环境。本地经济:吴江是“全国百强县”前十强之一,私营企业发展迅猛。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企业都需要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大量的网站建设与制作从业人员。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看准了这一市场需求,以“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规划小型局域网络的调试和操作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络产品销售等工作。实践技能强、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
2内部环境。学情现状: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对理论的接受能力较低,但动手操作时主动性较强,能较好地掌握相关技能。教材现状:本专业系列课程的教材选取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市场上针对这一专业的书籍虽然数量众多,但面向的受众群体层次复杂,知识的深浅程度和对教材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书籍品质也良莠不齐,很难找到适用于本校实际的中职教材。
在此背景下,我校决定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二)设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考虑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的发展”和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人格发展为最终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使其能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成为迎接新时代任何挑战的成功劳动者或创业者。
2学生发展目标。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有诚信道德的品质;有认真工作的态度: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有客户服务的意识;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能使用常用软件;能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系统;具备网络相关知识,了解网络技术发展动态:会使用与维护数据库;能安装、配置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具有网络安全维护的能力: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更具体的目标。
3教师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组织课程
组织课程就是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了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系列,重构学科教学序列。分解学科层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处理上,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先进的内容,合并类似的内容,去掉重复的内容,减少理论繁琐的内容,增加实践个性的内容,使整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切合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2以“项目教学法”为基本思想,重构学科教学序列。基本的构建思路为:给出任务(问题的提出)——解决该任务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查阅、综合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分析、处理的能力)——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比较、评判能力)——提出新任务(提出问题的能力)。
3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分解学科层次体系。在内容的难与易、实用与先进的处理上,将项目分解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Ⅰ类项目的内容基础、实用,作为本专业学生必学内容之一;Ⅱ类项目的内容较难、先进,是Ⅰ类项目的发展,并与Ⅰ类课程内容相衔接。
4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基础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要充分体现这一特征,构建实践教学模块、开展系统训练是关键。
(四)实施课程
实施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推广和教与学的过程。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本专业目前开发的几门校本课程均为实训课程,利用相应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式教学。在教学安排方面,切实考虑到实训课程的特点。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对学员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应加强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我校在每个班级使用“学生学习常规考核记录本”,以此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具体课程设计的评价表相结合,能够很好地实现重视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和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和经历,重视学生作业、活动产品,以及相关业绩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见。多采用开放式的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采取过程分析、自我肯定、内在激励等形式多样的策略。
走出结论式评价的樊篱,并非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分数、一个等级以及一个诊断性的结论。减少量化,重视自主性和发展性,引导校本课程的积极实践。
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三层面”
1学校层面。校本课程开发扩大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权限,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学校管理层在实践中学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方法。这就是学生需求调查。教师撰写纲要说明,合理调配课程资源,集中组织实施,做好阶段性总结反思。
2教师层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教师们深深感到,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3学生层面。因为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实训类课程为主,让学生手脑并用,且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有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协调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校本课程开发思考的“三维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轰轰烈烈的一段时间的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修改完善,逐渐形成符合地方与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
1要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开发课程不仅仅是课程专家的事,长期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学习,就能够在各自的岗位做出贡献。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有些偏差,关注学生的需求不够,长期被动服从国家与地方的指令性课程计划,缺乏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与能力。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前与职后的课程知识的注入与课程开发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2校本课程的开发切忌重心失衡。并不一定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盲目地编写校本教材,重要的是能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特色,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去设计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同时注意已编写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应用,详细做好记录,定期征求教师与学生意见,边实践、边补充,不断地完善。
3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验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课程开发者必须眼睛向下。走与实践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1-28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年终总结12-17
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报告10-18
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专业吸引力提升的研究论文09-20
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总结报告06-10
县中等职业中等学校工作总结11-15
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培养的评价11-09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生活化教学12-26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01-1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