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作文400字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作文400字(精选10篇)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作文400字 篇1

到了那里,猜谜语现场的领奖台还没人,但在猜谜语的人已经很多了,人们站在那有的抬头张望,看看是什么谜面;有的低头沉思,在思考是什么谜底;有的手上拿着一张纸,记着几号和答案。时间到了,大家纷纷的去排队,争着说答案,生怕自己猜出来的答案被人捷足先登了,那场面别提多热闹,我被挤到一边,一气之下索性退出来,不领了。于是,我们派代表去领奖,不一会儿,爸爸和大姨已经领了很多奖品,我们回过头来,想再去猜几个,可是很多谜面都被人揭去了,但姐姐还想猜,我们只好去张望人家手里没猜出来的谜面,“百年老屋”猜一作家,姐姐一下就猜中了,飞也似的跑过去领奖,可是人家早领去了,她只好灰溜溜地回来,又一个“点点成金”打一字,我们连忙打电话给姨夫,姨夫说是“全”,我们几个开心地立刻叫姐姐,姐姐说我已领来了,我们问她怎么知道答案的,她说别人猜出了答案,但我却比他跑的快,听了后,我们四个捧腹大笑,真看不出姐姐还有这么一手啊。

我们猜完了谜语,便去放孔明灯,我从来没有放过孔明灯,只见大姨从袋子里拿出来,仔细一看,就是一个罩,还有一块就像蜡烛油一样的东西,我纳闷:就这样的东西能飞上去?大姨把蜡烛油一样的东西固定在铅丝上,用打火机点燃了,由于风大,点了好一会儿才点燃,大姨又叫我们每个人拿着罩的角落,避免把罩点着了,火烧了一会儿,罩慢慢地鼓起来,性急地妈妈说:“可以放了吗?”大姨说:“不行,你怎么这么心急?要全鼓起来。”看看差不多了,大姨让我们一起托着孔明灯,孔明灯就像一个气球,大概热气充足了,它有些飘飘然了,突然它离开了我们的手心,飞了起来,像一只轻盈的蝴蝶,朝空中飞去,那姿势真优雅,真美。孔明灯渐渐地远去了,没过多久,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只好起步决定离开。

啊!开始放烟花了,那烟花可真漂亮,有的就像是一朵朵绽放的野菊花;有的像下起了流星雨;还有的像仙女的彩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正月十五闹元宵初二作文600字 篇2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绚烂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不过,虽然烟花很美丽,但如果我是烟花制造者的话,我就不会添加烟花药剂,让烟花产生发烟效应,因为真是太太太太太污染环境了!

白天,我们去了关东古巷,那里人山人海,音乐声、说话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真是一幅热闹的景象呀!关东大剧院里有舞狮表演、跳民族舞、踩高跷表演;还有卖糖人的,在大米上刻字的,捏泥人的……真是引人注目,让人流连忘返!最令我喜爱的是踩高跷,“孙悟空”手拿金箍棒在最前面探路,猪八戒这个大耳大鼻的贪吃鬼扛着九齿钉钯在后面保护唐僧。咦?沙和尚和白龙马哪里去了?哦,我估计白龙马是回西海龙宫过年去了,卷帘大将沙和尚会不会又偷偷去天庭上打琉璃盏了?哈哈!

看过了令人捧腹大笑的踩高翘后,我一眼就发现了糖人。于是,我就向爸爸妈妈央求买一个糖人,经过我的软磨硬泡,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们就向长得像龙的队列走去,经过漫长的、无聊的、一个小时的等待,我终于有了一个小猴子图案的糖人。于是,我就心满意足的跟着爸爸妈妈回家了!

正月十五闹元宵日记100字 篇3

正月里,闹元宵,花灯夜会真热闹。有龙灯,有凤灯,龙飞凤舞人欢笑。玩旱船,踩高跷,狮子绣球滚又摇。放焰火,点鞭炮,火树银花金光冒。好光景,步步高,老老少少乐陶陶。

日记四:闹元宵

今天是元宵节,晚上我吃了汤圆。然后,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玩,我们每人买了一个牛角,带上去可真像一只小牛,我妈妈说,两只小牛在逛街呢!我手里拿着荧光棒,朋友手里拿着小扇棒,我们手拉手,高兴极啦!“砰““又是烟火,那可是“惊天花”今晚可是大家的天地!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 篇4

晚上我全家一起到大姥姥家看烟花,大姥姥家住在中港小区,体育场对面,是最佳地观赏点。马路上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大家都赶向体育场。

我们刚登上平台烟花晚会就开始了。瞧,那边地小烟花在低空中竟相开放,争奇斗艳。红地、绿地、橙地、黄地……,看地人眼花燎烂。

哇,你看那边,那种烟花真漂亮呀!远看,它就像神话故事中地七仙女,红、橙、黄、绿、青、蓝、紫,流星似地掠过天空;又宛如一位舞蹈演员,她地舞蹈动作婀娜多姿,一会儿,转动她那五颜六色地舞裙,一会儿以跳起了热情奔放地蒙古舞,把她那长长地袖子来回摆动,袖带飘忽;又似森林里地树木,这棵是新栽地,矮一些,那棵是百年老树,高大一些,忽高忽低,参次不齐。

“呼,嘣”好美呀!好大呀!又是“轰”地一声,我抬头望天,一朵巨大地橙色地波斯菊在夜空中盛开。这一朵“菊花”照亮了整个天空。“吧”地一声,天空中冒出一颗颗五彩缤纷地“星星”,一闪一闪令人难辨真假。

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 篇5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过晚饭已经快8点了,我和妈妈急急忙忙跑到楼顶。楼顶已经有好多的小朋友了,手里都提着灯笼。有美猴王,有大公鸡,小马驹,还有猪八戒等各式各样的灯笼,还有的小朋友在放炮。

开始放焰火了,有红色的,金黄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和绿色的。有的像菊花盛开,有的像卫星,有的像流星,有的像瀑布,还有的像彩色的云朵,真是形态各异,漂亮极了。我都忘了自己有恐高症了。

焰火放完了,我们也都下楼了。好热闹的元宵节啊!

正月十五闹元宵初三作文 篇6

早晨天才蒙蒙亮,我便被锣鼓声吵醒了,眼睛没睁问:“妈妈今天什么日子一大早就这么热闹”,“元宵节”。我一骨碌爬起来,吃了早饭拉着爸爸妈妈朝政府广场跑去,那里早已人山人海,但远处还是看见几个鹤立鸡群的“巨人”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我立刻挤进密不透风的人墙想看看究竟,原来是高桥方队,他们迈着轻盈的步伐,个个形态各异、神采飞扬。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他们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欢呼,大家各个都伸长了脖子拍手叫好。孩子们都坐到大人的肩上,欣喜的期待着唐僧,孙悟空师徒。孙悟空走在前身穿戏剧礼服,右手持一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做出了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引得大家拍手叫好,紧接着就是身披袈裟的唐僧,他左手合拢,右手拿着一串佛珠,口中念念有词,随后跟着便是体态可掬的八戒和忠心的沙和尚,突然八戒做出了搞笑的动作和声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高跷队后面就是秧歌队,大妈们非常灵活的扭动身体,人们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她们的队伍,转眼间一天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

黑夜在不知不觉中降临了,四周虽然一片漆黑,但广场上的灯会却闪亮的登场了,人们不约而同的走向灯会,欣赏着一年一度的盛大灯展,各种各样的灯笼琳琅满目,在这么多灯中,最能体现我们家乡风情的莫过于万马奔腾了,一匹匹毛色各异的骏马,矫健的四肢奔腾而起,鬃毛随着晚风飘扬,令人心旷神怡,产生了无限遐想,仿佛置身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铁蹄踏起阵阵青草的芳香,令人神情舒畅。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其它的灯,有代表草原风景,有代表临河特色,还有代表着巴彦淖尔的精神灵魂,每个灯都代表着一个令人无限想象的美好故事。

拉回思绪,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来看灯会的人只增不减,忽然天空中飘来一阵汤圆的香味,我闻着有糯米的醇香,也有芝麻的香甜,传说元宵节这天吃汤圆,以后的生活就会和和美美,幸福美满。不禁让人感叹老祖先的智慧与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闹元宵三年级作文 篇7

我们急急忙忙赶到大街上,只见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灯。马路两边站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啊!保安叔叔在维持秩序可忙了。

迎元宵灯会的队伍来了,我看到了一条龙灯,它的眼睛圆溜溜的,嘴巴里吐着浓浓的烟火。那只大象灯跟着也来了,它的鼻子长长的,眼睛黑黑的。还有《金鼠送财灯》,《奥运福娃灯》……各种各样,有好多的灯。我想:“叔叔阿姨们真能干,能制作出这么高明的灯,真了不起!”队伍中有公安战士骑着摩托车排着整齐的队伍慢慢地前进。老奶奶打扮得漂漂亮亮,敲起腰鼓,表演得很精彩。还有大哥哥,大姐姐的轮滑表演……真是丰富多彩,好看极了!

小学生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 篇8

今天是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吃完又大又甜的汤圆以后就相约一起去看元宵晚会。

到了现场,我们刚挤进人群,后面的人群便一波一波的接踵而来。随着一首优美的音乐响起,元宵晚会开始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杂技,演杂技的叔叔拿出一把亮闪闪的剑,并给我们下面的观众摸了摸,看看这剑是真是假。当他把剑伸向下面的观众时,我也饶有兴趣的摸了摸剑。哇!这剑好尖呀,我的手差点被它划破。演杂技的叔叔给我们摸完剑以后,便开始表演吞剑了。他仰起头,张大嘴巴,把那一把剑直直的插进了肚子里,我惊的目瞪口呆。台下的观众连声叫好。

最后,一首动听的《高山流水》为这次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元宵作文400字 篇9

正月十五闹元宵:关于元宵起源、习俗、趣事

河南报业网讯:元宵节的起源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多种形式。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100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妙趣横生。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健康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利文元宵灯影映妙联清朝浙江吴兴人闵鹗元自幼善属对,常常是出口成联。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亲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家里张灯结彩,主宾击鼓传花,唱和宴饮,好不热闹。席间,毛尚书雅兴大发,提议以元宵为题作联属对,以助酒兴。是夜恰逢乌云遮月,星光暗淡,有一幕僚即景为一上联云:“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这则上联出来之后,满座高官名士苦思冥想,却最终没人能对出下联。这时,闵鹗元听得鼓声阵阵,不禁文思涌动,随口吟出一则下联:“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此下联一出,满座为之拍案叫绝。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时遇到一个秀才,谈得很是投机。朱棣有意出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江山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并且巧妙地将明成祖的年号“永乐”嵌入联中:“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天子万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秀才这副拍马联都可谓对得恰到好处。不用说,此联使龙颜大悦,该秀才也遂被赐为状元。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鞭放炮。老宰相出联试子曰:“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正好听到门外一声花炮脆响,顿时灵感一动,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此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极具口语色彩,堪称妙对。在为数众多的民间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件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这个故事中所提到的灯联的确算是佳联妙对,这一点毫无疑问。还有一副元宵灯联极为有趣,上联为:“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下联是:“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某种人生感受,让人读后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 刘书龙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听说这个消息后,有个老人想了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另一则传说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个性既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时,发现有个宫女准备投井。东方朔忙上前搭救,并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进宫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后非常同情,就准备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这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很多人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的签上都写着“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间长安街人心惶惶。人们纷纷求问消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正月十三傍晚,果真来了一个红衣姑娘,人们纷纷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夹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做。到了正月十六,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元宵的家人也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终于和家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肖依元宵为何叫汤圆元宵节的主要吃食是元宵,也叫“圆子”、“汤圆”。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元宵在当时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那么,元宵因何又叫汤圆呢?传说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从此,汤圆之名也就叫开了。 星星

河南报业网

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散文 篇10

从我记事起,我所在的小镇张习桥就是十里八乡闹花灯的集会中心。每年正月十五,迎新辞旧的喜悦心情更有理由将这种热闹升华到更高的水平,于是就有了老城闹春的习俗。

十字大街在欢腾的锣鼓声中刚刚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白天,天一擦黑,各村庄的秧歌队就点燃自己糊的灯笼,随着锣鼓点一敲,踩花灯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集合。

闹春集会的开始是由承办人用竹竿挑着一挂点燃了的红鞭炮,在人群中央来回打圈,一阵惊呼尖叫此起彼伏,场子中间就出现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场地。最先亮相的是东道主秧歌队。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老太太小媳妇穿戴色彩艳丽的服饰,扭动着灵活的腰肢,跟随着整齐的锣鼓声,缓缓扭进了场地。

有的村的秧歌靠扭,在打场时不断地变换着队形,什么盘肠啊、剪子股啊、套环啊、单十字啊,不断地变换着花样。其中要数转白菜心最难。秧歌的两列队伍,要在伞头的带领下,兜着圈子从自己的队伍中一个个绕过去。第一次从甲处绕,第二次从乙处绕……以此类推,从头绕到尾。尽管有人指挥,还是有人绕着绕着就糊涂了。一个秧歌队不练上十天半拉月是转不会的。她们甩动着腰间的彩色绸缎,脸上夸张的大红胭脂在街口仅有的一盏汽灯的照耀下熠熠发光。

各村庄扎的花灯大都是就地取材——用秫秸(少数用木条),把秫秸用镰刀头,咔嚓掉外皮,用蜡烛火烤,就着热乎劲儿揋成各种形状,扎出所要的灯笼来。有些连接处还要用竹签子钉上,比如说,八角宫灯就需要用竹签子将每一根揋好的秫秸和八角上座、底座连接起来。

制作比较简单的有白菜灯。选较粗的秫秸,截下二尺多长的一段,一头用刀劈成五六瓣,留半尺多长做把。再将较细的秫秸劈成两瓣儿,揋成一尺多大的圈,从劈开的秫秸处依照大白菜的形状,将秫秸圈儿和劈开的秫秸,用麻批儿一一绑牢。在离个一乍多的地方再绑上一个较大的秫秸圈儿。这时将劈开的每一股秫秸依照白菜叶的弧度向外揋,使其扎撒着,活像水水灵灵大白菜的样子。在灯笼把的分叉处固定上一块钉着钉子的小木板,或者是将一根削好的长竹签子插在作把的秫秸中间,以备插蜡烛用。这时用比较软的疙瘩纸或是报纸,裁成两指多宽的条,用手指抿上浆糊,将扎好的骨架包裹起来。不然的话,光溜溜的秫秸粘不上纸,灯笼也容易散架。之后,取白纸糊白菜灯的底部,可用剪刀尖出一片片白菜帮子形,糊上去,在劈开的分杈上再用绿色纸剪成白菜叶子形状粘上去。如果再能连着粘出菜耳朵就更好了。这样一盏惟妙惟肖的白菜灯就糊成了。点上灯蜡,烛光忽明忽暗,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趣。

依着扎白菜灯的方法,稍加变化,就可以扎出荷花灯、大萝卜灯、苞米灯、棉花桃灯等。依着人的心劲儿,还可变幻出很多种灯。比如说:西瓜灯、菠萝灯、金鱼灯、鲤鱼灯、兔子灯、老虎灯,还有的在形状上取胜,扎出四角形灯、三角形灯、六方形灯、八棱灯、五角星灯、八角宫灯。当然这灯笼上要写上字,有的是几盏灯笼组成一句话,诸如:世界和平、五谷丰登、祖国万岁等。还有手巧的人扎出了飞机灯、火车灯、火轮船灯、汽车灯。

更有奇巧的姑娘,先在扎好的灯笼框里边,糊上白纸,纸干了以后,就绷得紧紧的,用头号针在纸上“绣”出牡丹、梅花、兰花的图案来。最后在外面的框上糊上一层红纸,不点蜡烛,似乎平平常常。一点上蜡烛,烛光透过小孔映在外层纸上,牡丹、梅花、兰花的图案变得影影绰绰。令人拍手叫绝。

一队队秧歌踩着花灯在十字街头汇合了。踩花灯和扭秧歌又有些不同,右手擎举着灯笼,扭动的幅度不能太大,不然花灯就会因晃动太大而被刮灭,或是一不小心引着了灯笼上糊的纸。尽管这样,踩花灯的人还是举着花灯,忘情地扭动着,随着“嘟嘟哒,嘟嘟哒、嘟哒嘟哒嘟嘟哒”的唢呐声和锣鼓点,花灯时起时伏,随着鼓点在舞动。像跃动的火龙,似舞动的金蛇。随着领队的哨声,队伍时而穿插,时而如九曲盘肠。

要说技术含量较高的是踩高跷和花杠舞这两样绝技。踩在直立的木棍上行走如飞本已夺人眼球,肩膀上还要扛半大的孩子一起舞动,真称得上艺高人胆大。

花杠舞是本地独有的绝技之一,两个人跳脱双手,仅靠肩部力量抗住一个重量不轻的花篮,还要不断变换出“闪肩”“高抛接杠”“头顶杠头”等花样,博得一片喝彩。

踩高跷的卖力气,看秧歌的人们更是投入。有的人随着秧歌的大流走,扭到哪儿跟到哪儿。

我们街里的一帮的嘎小子,有的拎着提灯,里面是白纸糊的灯,有一个铁丝的提梁和木座,白纸的灯罩可以沿提梁挪动,可便将蜡烛放进去,外面是一个细铁丝编的罩,起到保护作用。有的提着四方形的纸灯笼,有的提着木框的四方玻璃灯。在人空里钻来钻去地看热闹。满天星星般的灯笼就汇成了一条地上的银河。满天星星般的灯笼就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如今,闹十五的习俗已经不复存在。正月十五最常见的还是白天人们在广场上零零散散的几个难度一般的保留节目,也没有人踩高跷了,即使扭得再热闹,也没了当年的氛围和气势,更别说万人空巷闹十五的盛大场面了。

上一篇:青年教师成长启动仪式下一篇:市场营销学论文:逆向营销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