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篇1

理性的时代局限性与科学精神的永恒

从“精神关怀”的层面看,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人类大致经历了神本、物本和人本三种思想形态,或

三种思想形态同时存在的现象。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它们的侧重有所不同。在史前,人类的生存条件还十分

恶劣,那时的社会思想主要还是物本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由于人类在早期与自然抗衡中薄弱的自身力量,因而必须

依靠“神”以获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从物本到神本思想形态的转变,从神本到人本思想形态的转变,都经

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西方,中世纪教廷的神权统治时期,神本主义思想的统治达到顶峰。在中国,至少从夏启开始

就实行了神本的专制统治。而这种神本思想的统治在中国,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甚至当代。在经过漫长的神本思想的发

展之后,人的力量得到了逐步的壮大,人们对“神”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人的理性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发生了由神本向人本的转移,人们反抗与挣脱“神权”统治的愿望日益增强。一旦历史条件成熟,人本就

必然会取代神本,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形态。

作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的精神存在形态,物本、神本和人本这三种精神形态在任何社会都会交叉存在和发展的,并

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思想形态所体现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物本思想在史前的社会主要体现为弱肉

强食,而在当代社会则可能主要体现为拜金、纵欲、价值虚无主义;神本思想在中世纪主要体现为对某种“天理”、“教条”的盲目遵从,而在当代则可能体现为另一种思想的专制统治,如科学主义等。中国社会在实现由神本向人本

思想的转变,较之西方社会显得更为复杂与缓慢,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多少有一定的启蒙运动和反神本性质的作用。即使在五四运动那个年代,也是同时

请进了“赛先生”和“德先生”的,类似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具有人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来反对神权的专制统治。在我们复兴民族的当代,提倡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反

对封建,反对神权,反对伪科学,是绝对必要的。但决不能举“科学主义”这杆极端的旗帜,决不能用“科学主义”代替科学、代替科学精神,不能“以讹制误”,它会误国误民。

科学主义以经验证实原则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证实原则,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学才

是科学。他们强调尊重科学,但把科学当做知识的唯一来源,把科学与人文和社会实践绝对对立起来,这就走到了极

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必然走向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强调狭隘的功利性是科学主义者另一个主要特点。科学和技

术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帮助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种工具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

有其他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他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爱因斯坦在对学生的演讲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要尊重科学,也要认清理性的局限,克服对科学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竺可桢说:“提倡科学,不但

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精神。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算计利害”已成了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科学精神。

科学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马克思又指出,人不是某种驯服的自然能力,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的。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和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物种等一系列问题日趋引人关注,并以“天灾”方式表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及发展的极限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阶层、民族、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消失或减弱,而是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信仰的冲突、理想的迷失、情感的漠视、行为的失范等种种现象被叫做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把这些现代病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完全错误的。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制度文明及人文精神滞后于科学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来说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导致的后果。

重塑当代民族的科学精神,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要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文文化交融和结合。要达到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其前提便是在对人文与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人类精神,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成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致力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现。

要防止或克服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清晰和准确,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篇2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 如何对其进行理解, 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是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 忽视其精神价值, 由此而导致了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同时, 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特别是面对技术应用给社会所带来的大量负面影响, 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人类的未来产生了怀疑、悲观失望甚至否定的情绪,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 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对于正确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 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在近代社会形成的两种精神文化, 正确界定它们的含义是正确理解二者关系的重要前提。对此, 人们曾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说明, 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从一般意义上说,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是贯穿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探索中的精神实质, 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就其实质而言, 表现为一种价值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因此,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两个内容丰富, 且又相互对应的概念, 它们表现了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各由其相应的观点、追求、信仰、理念、态度, 以及行为准则、规范和方法构成。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 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 在本质上它表现为约束科学家及其活动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从文化渊源上看, 科学精神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科学认识过程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 以对象性的自然界作为指向和尺度, 其目标是如实地反映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科学认识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实验的等理性手段, 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严密把握。科学认识尽量排除认识过程中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即使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地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 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不仅如此, 科学其根本是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一种求知精神。科学在求知的过程中, 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体现着科学工作者永不衰竭的创造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独立的怀疑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是科学得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1]。因此, 科学不仅是对“物的研究”, 更是一种“理性的启示”。在近代, 正是自然科学的诞生才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真正的科学精神融人文精神于一身。科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了促进人类进步、个性完善和自我解放。科学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价值目标。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 追求真理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科学发现具有独创性, 科学精神体现出时代精神。正是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冲动、权利的意识、效率的观念等科学意识, 使现代人具有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精神风貌, 从而适应现代化的多方面需要。这是科学精神的永恒魅力[2]。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 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精神体现在追求人生意义的各种文化创造过程中, 这种过程涉及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从这一意义上说, 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理解为在形上层次上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合提供的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人文精神既是一种行而为状态, 又是一种理想目标, 这个理想目标必须在现实状态中才能真正展现自己。

人文精神本身并非道德, 而是道德的根据。人文精神围绕人生价值提出一系列选择依据, 诸如精神、主体、个性、人性、自由、信念、气魄、襟怀、思想、激情等价值尺度。人文精神使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的价值, 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善自己的品性, 提升自己的境界。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自然状态是自在状态, 人文状态意味着人有一种超越性。人文精神是脱离了自然状态的人所具有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理想目标。有了人文精神的这种超越性, 人才能够去进行文化创造, 而这种超越性的核心就是自由。无论从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而言, 自由都是文化创新的根源。思想文化启蒙在于运用自己的内在理智去摆脱蒙昧, 进入自由境界。在此意义上, 康德说启蒙只需要自由。恩格斯也说过, 人类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由作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价值, 在每个历史阶段上都有其崭新的含义。

从人文精神的实践性来说, 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种处世心境, 更是一种生命承诺。虽然与道德相比, 人文精神更为抽象, 但并非无迹可寻。人文精神必然要通过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选择表现出来。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就已超出道德范围, 而完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了。苏格拉底对待死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当时并不是非死不可, 然而他宁肯去死。在他看来, 不公正地处死他, 足以证明他做出了在永恒意义上更有益、更高尚的事。只有人才会自愿舍弃物质生命, 去成就那无形的精神理想。在此意义上, 人文精神要求具有康德讲的那种“绝对命令”的性质。它不仅有高度的道德操守, 更有一种殉道精神。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 以人为尺度去衡量宇宙万物;人文精神作为对人之生存意义的思考, 着眼于对人类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完善的思索;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入世态度, 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世界与社会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与介入方式, 是人文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与生命态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人文精神甚至体现在像王国维、蔡元培、陈寅恪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人格生命中。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一种情怀, 是这个知识阶层的精神特征。赋予生活与生活经验以价值意义, 这是人文知识分子还存在着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理由。如何使个人生活经验获得历史感与普遍意义, 如何使个人存在与历史存在相联系,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真实的经验从来都是生存性经验, 生与死、有与无、善与恶、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禁止与诱惑, 人生处境从未能脱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两难“尴尬”。人文知识分子的崇高职责, 就是要追问和回答生存意义问题, 而生存意义只能在对生存经验的探索中获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看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道德、伦理、宗教在人类经验世界中产生的意义。这也就是说, 生存经验本身并没有“自足的”意义, 其意义要通过人文表达才能实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 人生是有过经验而难以体验其意义的, 而没有意义就意味着经验的丧失。个体经验、民族经验以及人类往事, 一再被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式讲述, 被赋予历史性甚至宗教性, 这是日常生活获得意义的方式, 也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之所在。

真、善、美的东西, 是现实感、价值感、历史感在生存经验中的结晶。任何一种具有启示性和感召力的精神产品, 都体现着真、善、美。人文精神作为关于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 是一种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生成过程;人文精神作为信仰追寻, 不应囿于抽象理念的追寻, 而应进一步转化为个体的现实的操作方式。个体的操作方式受内在自律性制约, 这种内在自律性表现为一种“人格意识”。对人文精神的追寻, 最终落实在个体价值人格的确立上。在大众文化中, 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趣味的追求上;在精英文化中,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批判意识上。一般说来, 注重个体的价值追求, 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倡导不同个性之间的平等共处, 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如何看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 共同构成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 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及角度, 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看, 它们也是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的。它们都产生于对宗教神学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 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变化, 这种转变首先发生在人文文化领域, 它呼吁人性的解放, 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 提倡科学实验, 反对迷信, 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才得以形成。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在近代的发展以及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开始滋长。当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一经在西方得到响应, 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就成为近代以来一股强大的洪流, 滚滚向前。当休谟以“是”与“应当”的区分来取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念时,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逐步展现开来。这种分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为两种文化的对峙, 以科学知识及科学操作为内核的文化领域, 与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文化领域, 各自分别构成封闭的文化领地, 二者之间无法进行交流, 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鸿沟。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两种文化对峙最终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 导致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泛滥, 就是这两种精神对立的必然结果和体现, 其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近代以来, 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 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 导致了科学主义和惟科学的倾向。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 出现了科学的霸权。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 似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工具。这样, 科学技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 同时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以致被扭曲, 科学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惟一的理性原则, 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无条件地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 排斥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普遍价值观, 工具理性逐渐取得了对价值理性的胜利。这样一来, 作为主体的人反倒成了对其对象的认知结果的奴隶, 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逐渐丧失。由此在许多方面导致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 伦理与人的实际需要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直接导致了20世纪的人类文化危机, 使人生活在普遍的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 人们感到焦虑不安, 迷茫不解。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战乱, 意识形态的对抗,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 都构成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科学文化对人类的严重异化。因此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全球经济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3]。

由于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和对人文精神的排斥而导致的人类文化的危机, 导致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 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一面, 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 将人文精神无限地发扬光大, 同样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一大批人文学者公开对科学采取敌视态度, 他们都将战争的残酷, 机械文明的非人性, 核武器的恐怖, 环境的恶化等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致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这种以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的倾向, 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 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 事实证明, 科学精神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及与传播, 来提高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 推进社会的文明化, 而且能够注入社会, 推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 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5]。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 首先是人文观念为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原则。“人是目的”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文信念, 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的工作方向具有规范作用, 使科学的发展同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 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 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对立是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大严重问题。理性主义科学观把科学视为理性的化身, 将科学等同于真理, 因而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由此傲视和否定其余一切文化。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有的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 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 违背了科学的一般原则, 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一些伪科学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 也打着科学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冠以高科技产品而欺骗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 它就是追求真理的一个过程, 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迷信和伪科学的盛行, 不仅反映了科学精神的不足, 也反映了人文精神的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 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成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危机[J].社会科学辑刊.1998, (4) :5-7

[2]卞敏.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江苏社会科学[J].2005 (5) :99-104

[3]韩文莆, 赵红光等.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J].2002, 10 (2) :73-75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篇3

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追求。

以麦哲伦环球航海的生命历程传递给学生作为航海家的先驱,把梦想、生命之帆塑成一 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精神高度,仅凭几艘船,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勇敢和无畏精神,使得当时所有欧洲国家的海军联合起来,都“无与匹敌”。通过生动的例子感染学生,铸造学生灵魂。

二、敏锐的观察力,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大陆漂移说”与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是地理科学家魏格纳凭着对科学事业的执着,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创思辨能力而发现,为了证明其科学的正确性,广泛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来补填自己的知识不足,为证实观点正确寻找理论依据,并三进格陵兰岛进行科学探索以找实证,最后,不幸生命殒落在冰天雪地里,魏格纳不惜以生命之躯换来了科学的永恒,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三、严谨慎密、实事求是

以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为例,要学生严格按照步骤,作图规范来进行。对学生绘制过程中立柱粗细不等,与月份不对应,数轴不垂直,文学不简洁,严格提出更正、重作。又例对“气温的测定”,防止学生出现误差,视线、呼吸、手动、灯具放置都要认真规范,要按规定时间、人员、场地进行,不能随意敷衍了事,培养学生慎严治学的态度,观察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写下观察记录,切不可能走过场。

四、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学习《聚落与文化》时,以“重塑丽江”为题,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址?”“文化遗址”对现代人有何意义?或以当地合浦汉墓博物馆的建成,珠海路、中山路、文蔚坊路的“骑楼”保护,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文化凝聚人类智慧,见证历史发展轨道,是祖先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化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于历史长河之上的。假如没有这些历史遗物,那么我们人类的心灵是何等荒凉,不同地域的文化、民族特色折射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明程度。优秀文化给人以美的熏陶、启谛。催发人的前进方向与动力,使人类向更高文明前进。

五、和谐共存的思想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要让学生理解其真义。其实际内核体现中国人几千年来思想行为准则,遵循万物均衡,“天人合人”和阴阳互补的价值观,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够唯独延续至今也是固守这一原则的(余秋雨先生意)。现今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同出一源。因此,中国能够稳定地发展,对于世界和平,人类共同进步,贡献是巨大的。也可以反举:二次大战造成几百万人消失,人类文明千疮百孔,二战后相对和谐,世界文明光辉灿烂。去年、今年暴发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经济滑坡,主要根源归结于供求关系的极端不平衡。因此,社会和谐,人类和平,解决就业困难,缩小贫富差距,维持人口与土地资源的适当比例,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这是一种“均衡”,而人口的剧增,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这种均衡,则会遭到灭亡,所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地球人的共识和责任,培养学生这种观念意义是巨大的。

六、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思想工作。可以根据教材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创业史,奋斗史及爱国情怀事例来激励教育学生,华人华侨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以祖国共宋辱、共命运。孙中山先生说,华人华侨是“中国革命之母”,抗战时期,出钱出人共同抗敌。建设时期、在国内兴办企业、不计利润,为国内捐资办学,我校的前身华侨中学即是有力明证。通过华人华侨的爱国思想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深刻教育。

七、国际化,全球化是时代的潮流

中国近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引起世界之嘱目,然而,名列全球前十位的跨国公司却设有一间是中国的!据统计,跨国公司贸易总额占全球60%以上。作为现代人,如果没有时代意识,开放意识融入世界潮流,吸取他民族先进文化与先进科技,乃至优秀政治管理机制,差距会越来越大,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回望历史工业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市场,“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是全球化经济文化融合过程加入WTO,与俄反恐演练合作,护舰戈游亚丁湾等,强烈表明中国已然大踏步跨入世界洪流中,不论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初露锋芒,所以,教育学生,我国作为地球一员,应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努力发展祖国,从而对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篇4

谈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看似与我们大学生无关,其实它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当今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就以我们交大为例,学校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之间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文学、艺术等活动开展的比较少,学生参与度比较底。理想的校园不仅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很出色的表现,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两个关键词:科学与人文。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所说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精神失去人文精神就麻木不仁,人文精神离开科学精神就软弱无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科学精神是以严

格的规律为前提,考察着事物的客观面自然面,有着永恒的不可改变性;人文精神研究的是事物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为不同的状态。其次,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确客观的。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速发展,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后,这一分离现象表现的越加的突出。事实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高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化如此深刻,以致于能真正地进行一种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了。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绘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然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未来的新世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世界。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篇5

首先,来谈一下科学精神。我认为科学精神就是科学观念和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勇气。它透漏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科学精神至少包括五个方面: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

科学观念是现代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切。科学使人明白过去做不出来的东西现在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够造福于人类,所以还要有人文思想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应,产品的文化含量等,是人类的发展方向。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学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演讲稿 篇6

。。

2我们首先分别来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再看他们的辩证统一

3历史

“科学”这个词在16世纪被中国翻译为“格物致知”,意为考察事物,可以获得知识。中国古代用这个词

以物为本,强调实践。直到康有为,严复的翻译中才开始使用这个词。五四运动的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此后,科学精神的内涵才丰富起来。4那到底什么是科学精神呢? 我们来下一个定义: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注意实践这个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经验主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证精神是第二个内涵 我们继续来看科学精神涵盖的几种其他的精神:A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C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

D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要有方向和信心和锲而不舍的意志。E 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驱动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才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

6我们的做法: 开放

科学无国界,我们全人类都应为此而不懈奋斗努力。要有一颗功利心,科学技术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团结协作,有的科学研究项目规模很大,涉及的领域也多,必须依靠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立足实践,敢于向权威挑战。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两次获诺贝尔奖。几十年来,她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使她患上白血病,肺病、眼疾、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但她依然在奉献着,进行科学研究。牛顿

发现运动定律后意犹未尽,转而提出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运动是相对于何者而言的问题,引发了几百年来科学家们的思索与讨论。居里夫人的献身精神和牛顿的深入研究的精神更加丰富了科学精神的内涵。

7现实意义:①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逐步显现的。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②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③价值观。如: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了生命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

8人文精神

毛爷爷在【纪念白求恩】写下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1938年,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药品支援中国革命,并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不幸感染丹毒而光荣献身。毛主席对其作出高度的评价。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既不可能是“生而知之”,更不可能是“不虑而中,不思而得”,他必然是同一切不道德的思想作长期斗争后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他产生的思想就属于一种人文精神。

9那人文精神的概念具体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我们产生人文精神.10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当时他是齐国的宰相,他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墨子 兼爱

孟子民为贵

我们最熟悉的孔子 仁者爱人

总结提炼他们的观点 内涵 11古希腊先哲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文主义的最早宣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个性解放,意志自由,世俗的幸福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博爱薄伽丘《十日谈》 著有《神曲》的但丁 彼德拉克,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

雕塑《大卫》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启蒙运动

突出人的本性中的理性成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卢梭

孟德斯鸠

天赋人权

费尔巴哈 人本学

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都归结于人。

12好啦,中学历史就讲到这里,现在讲一个例子深刻大家对人文精神的印象,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我的祖国》这首歌吧

一条大河破浪宽。。。大河是长江

艄公号子为川江号子,13川江指的是上自四川宜宾,下至湖北宜昌的长江河段

其流域主要重庆地区,川江号子就是川江的船夫们在岸上拉纤和水中行船划桨时喊出的劳动歌声。20世纪6、70年代,川江干流上的机动船就替代了木船,川江号子和船夫拉纤的身影一并在川江上消失。2006年,中国文化部就将川江号子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一个消失多年的一个号子呢?原因是因为川江号子是巴渝文化的代表,千百年来,川江船夫们祖祖辈辈拉纤行船,生生不息。

14逆江拉纤的船夫常负货物爬地缓行,江面上,众多木船或顺流而下,或横江而过,船前方,船工们排成两排,喊着号子,整齐的划桨,激起银白色的浪花,风景煞是壮观。有时遇到急流险滩,大家动作必须协调一致,号子必须有人领唱。闯滩时,号子手犹如发号的司令,众船工必须一边以特定的要红绳附和,一边按号令的指挥闯过去。这样行船才能顺利过摊。否则,船毁人亡。这让人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亦是一首英雄与命运搏斗的赞歌。

15千里川江,也不全是险滩恶水,水流有急有缓,水势有平有险,河谷有宽有窄,江面多姿多彩。面对这种水上形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体系完整,曲调多样,歌词内容丰富,唱腔唱法繁多而有板有眼的川江号子的现有形态。川江号子,一领多唱,风格多样。音乐上,数百支号子相对独立,实际应用中,为方便行船操作的联系性,又将有关号子连接起来,形成联曲。川江号子犹如风格多变的交响曲群,有时气势磅礴,雄壮健美,有时轻松婉转,抒发优美柔情。

江河既可以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通过川江号子这一优良人文精神的产物,我们可以得出重庆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上下一致,群体奋进。统一号令,团结协作。

16辩证统一

科学和人文是两个密切联系的领域,他们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周易】有云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天文,洞察时空变化的规律,观人文,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人间。观天文,观人文,是谁去观?人去观,所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以统一到人文精神上来,那就是爱与和谐的精神。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所说的是用一个川江号子的例子来说明人文精神。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科学精神是观乎天文,解释自然规律,造福人类;人文精神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提倡人文精神,把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控制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的前提下,科学技术要为人类与自然服务。负面影响是反科学精神所为。

把科学精神和广义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非完全对立。

17【雅典学院】 画作 巧妙的把科学精神蕴涵在人文精神之中了。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篇7

一、现代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畸形”现状

现代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灌输, 而往往忽视科学理念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容易导致学院所培养人才存在缺陷, 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后, 在短时期内较难适应角色的改变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定义上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中抽象而来的关于科学本性与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一般来讲, 科学精神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 必须完全符合事情真相。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人文共同领域的共同问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精神, 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但是,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两者并不仅仅是矛盾对立关系, 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实质关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伟大精神品质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好比一个母体孪生孕育而成, 互为个体但又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条件下的认知实践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的自身;另一方面, 人文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既是人类本性需求, 同时, 也势必符合科学历史发展规律, 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内蕴着的科学精神, 两者相通。

2.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高效、迅速的发展时代, 各行业都在追求类似“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采取了“重工轻文”的应急策略。但是, 通过几年的全力发展, 如今的高职院校人才渐渐处于半饱和状态, 在社会工作的竞争中逐渐趋向于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 相对来讲, 企事业单位招工往往会注重人文素质大于专业技能, 毕竟专业技能可以后期逐步培养起来。因此, 高职院校寻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途径是必要的, 而且时间是紧迫的。

二、现代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基本任务

俗话说“千难万难, 做人最难。”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知上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人文教育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做人”,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同时, 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

1.提高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现代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本身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 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严重弊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并重培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而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优化课程安排, 结合文理科目科学搭配

在确立了关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之后, 我们必须从学生日常具体教育过程中进行实质性的改善。高职工科院校虽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 但是, 我们必须在正确安排好理工科课程的同时, 合理安排一些实用性的人文学科课程, 进行文理搭配课程体系, 从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使学生广泛涉及文史、艺术、语言等知识领域, 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熏陶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精神载体。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素养具有战略性意义。具体内容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 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3) 加强校园实体环境建设; (4) 充分发挥利用校园媒体舆论导向的教育作用。

三、现代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发展

1.现代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必然性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身是事物一体两面的表现, 虽然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分特点, 但深层次上说, 人文精神同时具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相同的理性追求, 而科学精神本身也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现代高等教育追求学生全面综合性的发展, 势必就会涉及人文素质与科学理念两方面, 并且要融合它们的共通点, 实现在高等教育中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优秀人才。

2.现代综合型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能力

人文素质与科学能力是现代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能力特征, 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应该是既有高尚的人文情操, 又有精深的技术能力。因此,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强调科学教育, 提高科学素养, 而且应该特别重视人文教育, 弘扬人文精神, 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正确的审美观点, 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3.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和谐培养, 并不是简单地分别开设文、理课程科目, 而是要抓住文、理科目间的内在联系和共通点, 通过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安排, 使得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实现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与融合。以人为本, 讲究科学的方法论, 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整体教育, 实现两者和谐发展, 培养现代全能型技能人才。

摘要:现代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立足点, 往往过于强调技能性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因此, 高职院校人才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方面比较匮乏, 尤其是人文精神, 缺乏与科学技能和谐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萱.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观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 .

试验方法、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 篇8

科学在近代中国成为一面标识现代性的旗帜始自新文化运动。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卢作孚,自1923年起开始在著述中使用“科学”这一概念。随着各项事业的展开,卢作孚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越来越高,对科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和全面,并逐渐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卢作孚指出:“科学就是整理经验的方法。”他还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现代世界的两个宝贝东西,“凡运用科学方法,加之于一种物质上,而使其有更好的结果,以供给人们享用的就是技术。至于把社会科学应用起来使两人以上的人群能够很好的共同工作,则为管理”。卢作孚认定:提倡和发展现代科技是提高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尊严的必由之路,必须致力于“以机器替代人力,以科学方法替代迷信与积习”。在北碚试验中,卢作孚把传播现代科技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他明确要求峡防局人员:“凡现代国防的、交通的、产业的、文化的种种活动当中有了新纪录,机器或化学作用有了新发明,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必立刻广播到各机关,到各市场或乡间。”为提倡科学和发展科学,他以民间的力量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不仅促进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科技的长足进步及经济发展,而且为抗战爆发后内迁到后方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基本设施和栖身之所。1940年代初,卢作孚还以其诸兄弟私人捐款为主要资金来源,设立嘉陵文化基金会以提倡科学。卢作孚在《事由书》中写道:“吾国过去忽视科学,以致文化落后……值此国难严重,百物凋敝之秋,对于文化建设,亟应认定目标,先树基础,俾期逐渐发展,获得成效,以裨益国家,福利人民,进而探讨研究,日新月新,求与欧美文化并驾齐驱。”同时,卢作孚作为一个实业家,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他说:“工商管理所采用的方法系科学的方法。……管理亦系技术。”他要求公司人员:“报告数目字,尤须力求准确,不可马虎。”他强调事业必须先有精密的计划,而且计划的根据不能是想象的,应该“是根据从调查和研究得来的事实,又是从后来进行所得的结果证明相符的”。在民生公司试验中,他设计并推行了包括举行各种会议在内的一系列办法,以便于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他还将这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整理成《工商管理》一书,产生很大的影响,时人把他与王云五一道,誉为“科学管理专家”。

卢作孚曾经说:集股创办公司一事,缘起于1925年他从成都回川后师友间的餐叙中。随后,召开筹备会募集股份,最初只有8000元,到上海订造一只小轮船和一些器材,民生公司便开张了。资金如此菲薄,公司初创时期的拮据状况不难想见。但各位同人聚集在卢作孚周围,同甘共苦,专注于事业的奠基和发展。何北衡说:民生公司是民生朋友公司。正是卢作孚的人文精神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朝气蓬勃、服务社会、富强国家的社会经济力量。在经营上,卢作孚发现当时轮船公司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只图赚得到钱,毫未替顾客着想……要想营业发达,自然很难”。对此,他强调公司要服务社会,取得十分明显的结果。受到民生公司充满人文精神服务的顾客,总是赞不绝口,印象深刻。此类事例很多,如陈衡哲(任鸿隽的夫人、中国第一个女教授)于1935年12月从汉口乘坐民生公司的民权轮到重庆,她后来在《独立评论》撰文写道:“我们坐在里面,都感到一种自尊的舒适。”黄炎培于1936年初从上海乘民生公司轮船到四川考察,后在《蜀道》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说:民生公司的好处,是能当客人“是个‘客’,是个‘人’”。民生公司是如此,北碚也是如此。著名方志学家傅振伦记述,抗战时期,后方通货膨胀极为严重,物价腾贵,公教人员生活困难,卢作孚指示北碚科学、文化事业单位,“以实物代工资”,舒缓了无数聚集在北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困难。从黄炎培、叶圣陶、胡风、傅振伦等人的记述中,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在卢作孚所主持的事业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上一篇:物理安全用电教案下一篇:商品购销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