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共8篇)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篇1

对煤炭环境特性的`单因子绩效评价法和综合污染特性指数法进行了分析和定义.评价结果表明:在33种商品动力煤中,哈密、神府、靖远、窑街、潞安和大同等煤种表现出了较优良的环境特性.

作 者:陈义珍 柴发合 薛志钢 作者单位:陈义珍,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薛志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篇2

近年来, 安全性评价逐渐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中, 并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电网调度岗位的安全管理, 直接关系到各级电网的安全运行。传统电网调度安全管理是凭经验进行管理, 多为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处理, 通过安全性评价可以使传统电网调度岗位的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预防, 可以预先识别系统的危险性, 分析电网生产运行单位安全状况, 全面地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 促使其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使电网调度岗位的安全管理变纵向单一管理为全面系统管理。

1 安全性评价方法概述

安全性评价应用领域广泛, 评价对象的属性、特征及事件的随机性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而且评价方法和手段众多, 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 应根据安全性评价的对象和要达到的评价目的, 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否则, 不仅浪费时间, 影响评价工作, 而且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严重失真, 使安全性评价失败。不同的安全性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略有不同, 一般可按如图1所示的步骤选择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择安全性评价方法应注意充分考虑被评价系统的特点和评价资料的占有情况, 并考虑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的最终结果。此外, 安全评价人员的素质、经验、知识和习惯, 也对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有较大影响。

2 安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2.1 安全检查表

所谓安全检查表, 就是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 把系统加以剖析, 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 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 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的评价方法。编制安全检查表所需资料包括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国内外事故案例, 系统安全分析事例, 研究的成果等资料。评价结果可使用3种类型, 一种是检查结果的定性化, 检查结果为“是”、“否”、“部分符合”;另一种是检查结果的半定量, 采用检查表判分—分级系统;再一种是检查结果的定量化, 先划分系统, 根据安全检查表检查结果及各分系统或子系统的权重系数, 按照检查表的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出各子系统或分系统的评价分数值, 再计算出各评价系统的评价得分, 最后计算出评价系统 (装置) 的评价得分, 确定系统 (装置) 的安全评价等级。

编制安全检查表的方法, 以重大检修方式事故预案的安全检查为例, 采用半定量打分进行说明, 如表1所示。

注:其中低/中/高分别表示低度/中度/高度危险程度, 选取0, 1, 2, 3时 (低度危险) , 表示所检查项目“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选取0, 1, 3, 5时 (中度危险) , 表示所检查项目“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选取0, 1, 5, 7时 (高度危险) , 表示所检查项目“很严格, 必须这样做”;百分比=判分合计/可判分合计。

2.2 预先危险分析

该方法也称初始危险分析, 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 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 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 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尽量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 避免使用危险性的物质、工艺和设备。该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特别适用于电网重大检修项目的安全评价。其分析步骤如下:

(1) 调查、确定电网结构危险源, 大体识别与电网安全运行有关的主要危险, 如母线、重载线路等设备故障, 发电、用电变化引起的潮流变化, 以及检修误操作等;

(2) 鉴别产生危险的因素, 如天气影响、人员误操作、设备故障等;

(3) 预测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

(4) 判定已识别的危险等级, 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做好事故应急预案。

2.3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该评价方法的基本分析过程是以关键词为引导, 找出电网运行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即偏差) , 然后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采取的对策。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的本质, 就是由各种专业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 通过系列会议对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分析, 对偏离规定的生产和运行条件进行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与其他评价方法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方法可由某人单独去做, 而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则必须由一个多方面的、专业的、熟练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来完成。该方法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电网调度中, 实时监视电网运行状况是日常工作一个重要部分, 电网运行中出现的那些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状态变化 (如频率、电压异常, 设备负荷越限等) , 要求调度员根据方式处、继保处等专业人员制定的规定和规程, 进行实时的安全性评价, 并采取相应措施, 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专业人员, 再共同组成安全评价小组, 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度的研究和评价。

2.4 故障假设分析

该方法是一种对电网运行过程或操作工程的创造性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的人员应熟悉电网, 通过提问 (故障假设) 的方式来发现可能的潜在的事故隐患, 即假设系统中一旦发生严重的事故, 找出造成事故的所有潜在因素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来识别危险性、危险情况或可能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的事故事件, 提出降低危险性的安全措施。该方法可应用于电网调度员日常工作的事故预想中。

2.5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该方法采用系统分割的概念, 然后逐个分析各个子系统或元件可能发生的故障和故障呈现的状态 (即故障类型) , 分析故障类型对子系统以及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 最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电网调度安全性评价中, 可根据影响安全运行的因素, 分为发电设备、输电设备、用电设备等故障类型, 也可根据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指标, 分为振荡、频率或电压异常等故障类型。该方法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6 故障树分析

该方法采用演绎分析, 即先确定事故的结果, 称为顶上事件或目标事件, 画在最顶端;然后再找出它的直接原因或构成它的缺陷事件, 诸如设备的缺陷和操作者的失误等, 这是第1层;再进一步找出造成第1层事件的原因, 成为第2层。按照这样一层一层地分析下去, 直到找到最基本原因事件为止。每层之间用逻辑符号连接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整个分析过程类似一株倒挂树形, 其末梢就是构成事故的基本原因。

该方法既能找到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又能揭示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本质原因, 使有关人员、作业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项防止事故的要点, 以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该方法可用来分析事故, 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因果关系, 也可进行事故的调查分析、系统的危险性评价、事故的预测、安全措施优化决策、系统安全性设计等很多方面。该方法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以一起误操作的安全性评价为例说明该方法。引起一起误操作主要2个原因, 一个是调度员未按操作票制度下令 (A1) ;另一个是厂站值班人员错误执行调令 (A2) 。调度员未按操作票制度下令包括未写操作票 (B1) 、下令未被监护 (B2) 、拟写操作票有误 (B3) , 下令未被监护包括监护人失职 (C1) 、下令人口误 (C2) , 拟写操作票有误包括未核实系统设备状态和分析危险点 (C3) 、审票人员失职 (C4) 、拟票人员写错票 (C5) , 拟票人员写错票原因包括未学习相关规程规定 (D1) 、字体不工整 (D2) 、调度术语不规范 (D3) 、未使用设备双重命名 (D4) 。厂站值班人员错误执行调令包括未按现场规程规定执行调令 (B4) 、听错调令未复诵 (B5) 、精神状态不佳 (B6) 。该例故障树如图2所示, 表示与门、表示或门。

对该故障树求解最小割集, 则有:

通过最小割集的结果, 若知道每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则可求得误操作发生的概率, 并可进行各事件概率重要度分析、结构重要度分析、临界重要度分析, 从而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定量结果分析。

2.7 因果分析法

该方法是把系统中产生事故的原因及造成的结果所构成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 采用简明文字和线条加以全面表示的方法。该方法可进行定性分析。其分析步骤如下:

(1) 确定要分析的特定问题或事故, 写在图的右边, 画出主干, 箭头指向右端;

(2) 确定造成事故的因素分类项目, 如安全管理、操作者、操作对象、环境等, 画出大枝;

(3) 将上述项目深入发展, 画出中枝并写出原因;

(4) 将上述原因层层展开, 一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5) 确定因果图中的主要原因, 并标上符号, 作为重点控制对象。

以线路潮流超稳定限额的安全评价为例, 如图3所示。

2.8 人员可靠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是指使系统可靠或正常运转所必须的人的正确活动的概率。人员可靠性行为是人机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 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行为成因要素”可以是人的内在属性 (如紧张、情绪、经验) , 也可以是人的外在因素 (如工作空间、环境、工艺规划) 。人是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失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在人—机系统中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信息 (输入) 、处理信息 (判断) 和操纵控制机器将信息输出。人在完成这一功能的过程中, 由于某种原因, 人体感知器官感知错误, 判断不准确, 导致操作不正确, 有可能造成事故, 这就是人的失误。该方法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人员可靠性分析技术可用来识别和改进“行为成因要素”, 从而减少人为失误的机会, 使系统中人为失误的概率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这种技术, 分析的是系统、生产过程和操作人员的特性, 识别失误的源头。其分析过程如下:

(1) 描述人员特点、作业环境、所执行的工作任务;

(2) 评价人机界面, 分析人的需要与机器设计、生产操作、工作环境之间的相容性;

(3) 执行操作者功能的任务分析, 研究操作人员具体执行的措施;

(4) 操作人员职责;

(5) 进行与操作者职责有关的人为失误分析;

(6) 编制评价结果。

电网调度岗位的合作性、连续性是调度员日常工作的最大特点, 各调度员之间的工作既独立、又合作, 既暂时、又连续, 每个值班团队的协调统一是其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作为电网调度岗位的安全管理人员, 在安排值班团队工作时, 就可充分运用人员可靠性分析技术来进行安全性评价, 使每个调度员的能力发挥达到最优化, 做到安全管理的精细化。

3 结语

通过对以上8种常用安全性评价方法的阐述, 以及具体实例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 这些安全性评价方法可以应用于电网调度岗位的安全生产各个环节, 既可单独使用, 也可综合使用, 并且对电网调度岗位的安全工作和安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概述了安全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研究了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假设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因果分析法、人员可靠性分析这8种常用安全性评价方法在电网调度岗位的工作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并以具体实例进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这些安全性评价方法在电网调度岗位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电网调度,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兰金, 张建国.科学开展安全性评价, 提高电网安全管理水平[J].电力安全技术, 2001, 3 (2) :15-17.

[2]韩天国, 张治取.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 2003, 5 (1) :22.

[3]唐秋华.创建安全岗位与岗位安全性评价[J].水利电力劳动保护, 1998 (2) :33-34.

初中音乐个性化评价方法及应用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  个性化评价  方法应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提高方向。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和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革新教学评价方式,应用灵活多样的音乐个性评价方法为学生音乐个性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和教学水平的双提高。

一、强调个性,增强评价互动性

在初中音乐个性化评价中,为了更好体现和强化个性评价,教师必须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强调个性,让评价主体增强互动交流,也就是拉近学生和教师这两个评价主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完善和发展音乐个性评价机制。为了增强评价的互动性,教师需要进行外部和内部的综合评价,并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内部自我评价,在互动交流中实现音乐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在以为学生完成了音乐演唱之后,首先老师向这名同学提出问题“在唱完这首歌之后,你对自己的评价是怎么样的,说一下给自己的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同样的提问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相互评价,如提问听完演唱的同学“你觉得这位同学的演唱怎么样,简单评价和说一下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赞赏性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更好体现评价个性。

二、彰显个性,增强评价趣味性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成果评价和考试时,教师要改变原有的采用枯燥呆板的考试方式,采用比赛和有趣的音乐表演等趣味性强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评价环境和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在兼具个性和趣味性的音乐个性评价中完成考试,并且在考试中也能够彰显个性。例如,在实际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可以告诉同学们要举办班级音乐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表演中,而且不限定表演的内容、形式等,让学生可以完全彰显个性和发挥特长。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其他老师,邀请家长等来担任评委和观察员,让他们也有效参与到音乐评比和颁奖中。评委们可以从表演、演唱、组织以及创新性等多个方面的特色对学生的表演进行个性化评价,极大提升了评价的趣味性。采用这样灵活有趣的音乐个性评价方式更加便利了学生彰显个性,也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营造了和谐美好的个性评价环境。

三、关注个性,增强评价全程性

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不能单纯关注结果,要将重点放在过程中,也就是要增强初中音乐个性评价的全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音乐个性,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建立完备的音乐档案,改变原有的单一关注过程而忽略结果的音乐评价方式,有效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照不同学习层面学生的表现,准确掌握学生的每一个成长瞬间。教师在为学生建立音乐档案之后就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思索,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全程性的初中音乐个性化评价的应用中,教师要建立一个个独立性的档案袋,里面要分门别类的记录学生的音乐特长、不同阶段的音乐学习状况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并将档案袋进行良好的保管。这一档案袋中的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全程的一个宝贵资料,记录以及评价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个性化音乐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和巩固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启发学生找到学习上存在的缺点不足,更好的帮助学生进步。

四、张扬个性,增强评价个性色彩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也有着缺点和不足,在音乐学习中同样如此,这样就表现了不同的音乐个性。有的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有特长,但是却不擅长演唱歌曲;有的学生擅长误导,但是音准却存在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一状况,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仍然采用教师命题学生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评价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特长来参与到音乐评价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光芒。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份表格,里面有多个评价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优势特长。在学生选择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进行音乐特长展示表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展现自己的音乐特长,彰显音乐个性。利用这样的方式,教师充分发现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评价个性的色彩,充分提高了个性评价效果。

总结

28因素法岗位评价及过程 篇4

28因素法是一种要素计点法,因评价因素总计为28个而得名(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情况增减)。该方法首先是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赋予一定分值,按预先规定的衡量标准,对现有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比、估价,求得分值,经过对岗位评价专家组各自打分值的计算统计,最后得到各岗位的总分值。

(一)28因素法岗位评价因素

用28因素法进行岗位评价的因素包括四大类:岗位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岗位性质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这是基于以下假设:一个岗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越大,对企业整体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就越大,被评价的等级应该越高,所得到的岗位薪酬也应越多;从事一个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高、越深,被评价的等级就应该越高,所得到的岗位薪酬也应越多;一个岗位的工作难度越大,复杂程度越高,工作压力和紧张程度就越高,需要任职者付出的努力亦越多,被评价的等级应该越高,所得到的岗位薪酬也应越多;一个岗位的工作环境越恶劣,被评价的等级应该越高,所得到的岗位薪酬也应越多。一般情况下,以上四项因素总分值设定为1000分。1.岗位责任因素(9个)

岗位责任因素评价是指对岗位承担的责任、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风险控制的责任、成本控制的责任、指导监督的责任、内部协调的责任、外部协调的责任、工作结果的责任、组织的责任、法律的责任以及决策的层次等。2.知识技能因素(11个)

知识技能因素评价是指对岗位任职者必须具备的技能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最匹配学历要求、知识的多样性、熟练期、工作复杂性、工作经验、工作灵活性、语言应用能力、数学或计算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技能、管理知识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等。3.岗位性质因素(6个)

岗位性质因素评价是指对岗位工作性质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工作压力、脑力辛苦程度、工作地点稳定性、创新与开拓、工作紧张程度以及工作均衡性等。4.工作环境因素(2个)

工作环境因素评价是指对岗位工作环境对任职者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因素:职业病或危险性、工作时间特征。

(二)28因素法岗位评价过程

28因素法岗位评价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培训阶段、试打分阶段和评价阶段4个阶段。1.准备阶段28因素法岗位评价准备阶段工作主要有:(1)清岗、列出岗位名称清单根据各种岗位评价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确定公司需要28因素法进行岗位评价的岗位清单。(2)完善岗位说明书完善需要评价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及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

(3)评价前的准备工作评价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组建专家组和操作组,岗位评价操作组由主持人、工作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

1)主持人岗位评价的整个过程需要有一个员工认为公正、客观、对岗位评价工作十分了解的主持人。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负责宣读岗位说明书、宣布打分结果、组织专家讨论评价结果是否合理、组织专家在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主持人不参与打分。

岗位评价主持人最好由公司外部人员担任,比如咨询公司顾问或其他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担任主持人,以免高层权威影响专家打分的独立性。

2)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负责协助主持人、专家组成员工作,负责及时进行数据统计,及时统计出各岗位评分结果,包括均值、方差、离散分布等。

3)后勤人员后勤人员负责协助其他操作组人员和专家组工作,包括原始数据的录入、表单的复印、收发等。

4)专家组成员专家组成员负责根据岗位评价因素,客观地对所有岗位的有关因素进行评分。

专家组成员构成应该能够代表公司各部门的要求;专家组成员应该对公司的经营运作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和理解,同时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公司内部专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同行业其他单位有关专家。

专家组成员一般为9~15人。人数过多会使数据统计处理工作量太大,人数太少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可靠。

2.培训阶段培训阶段主要包括讨论确定评价方案的因素设计和权重分配、对专家组成员进行岗位评价培训、与专家组成员讨论选择确定标杆岗位、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等。(1)讨论确定评价方案的因素设计和权重分配这是岗位评价非常重要的一步,通常由外部服务机构或者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因素设计方案,该方案在全体专家成员充分讨论、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后方案。

岗位评价因素包括岗位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岗位性质因素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岗位责任、知识技能、岗位性质占有比较多的分数,环境因素占有比较少的分数。经常采用的方案是:岗位责任因素375分,知识技能因素375分,岗位性质因素200分,工作环境因素50分。一般情况下,不必调整大类因素总分分配。

因素设计主要包括3个步骤:1)逐一讨论确定每大类各小项因素设置是否必要,是否需要剔除一些因素,是否还有需要添加的其他因素;2)讨论各小项因素分值分配;3)确定各小项因素评价分数以及标准设定。

(2)专家组成员、操作人员进行岗位评价培训对专家组成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岗位评价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岗位评价的一些基础知识、岗位评价流程、岗位评价注意事项等各方面。

专家组成员各自独立进行岗位评价,除非征得主持人同意,否则不可互相讨论。在提出问题后,由主持人负责主持大家进行讨论。

专家组成员应该准时参加岗位评价培训以及岗位评价试打分、正式打分、重打分等各环节工作,不得缺席或请他人顶替,以保证整个评价过程的一致性。

为保证评价过程的正常进行,在岗位评价试打分、正式打分、重打分等过程中,所有专家组成员和主持人不得离开现场,不得接听手机等。

(3)与专家组成员讨论选择确定标杆岗位标杆岗位一般是公司各层面有代表性的岗位,最好能分布到各岗位序列和岗位层级,一般选择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很重要的中层和基层管理岗位以及典型技术岗位各一个。

3.试打分阶段在正式进行岗位评价前,应先对标杆岗位进行试打分。标杆岗位试打分的过程也是专家们对28因素统一认识的过程,在此应确定以下有关内容:(1)相对标准差的大小相对标准差指各因素评分的标准差与平均分值的比值,根据经验数据,相对标准差一般不应超过30%.如果相对标准差超过30%,该项因素就应该重新打分。

(2)平均值是否合理平均值指各标杆岗位的评分统计结果,一般去掉一个最大值,去掉一个最小值。如果专家组半数以上成员认为标杆岗位的评分结果不够合理,则该岗位全部或部分因素应重新打分,这时,对这个岗位比较了解的专家应充分发表意见,纠正不正确的认识,重新评价可以超过两次,直到取得一致意见。

对标杆岗位试打分的目的在于,基本确定公司分值分布的趋势,在正式打分阶段,要参照标杆岗位的打分,进行相对比较,因此标杆岗位评价要准确。

4.评价阶段评价阶段是岗位评价的主体阶段,一般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岗位评价一般以部门为序进行,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依次进行岗位评价。岗位评价过程如下:

(1)岗位介绍由主持人宣读将要被评价岗位的岗位说明书。

(2)专家组打分由专家组成员根据岗位说明书单独对各岗位进行评分。(3)评分数据的处理由操作组成员对评分数据进行录入、处理。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篇5

摘要:经济效果评价是投资项目评价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建立合理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正确地运用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在相关的领域所使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在指出这些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指标体系的优化及方法改进的思路。技术经济分析中的经济效果评价是对各种投资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价的核心内容,有较广阔的使用领域,如可广泛应用于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等工程技术项目经济效果的评估,以分析、预测、判断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及可行性,并据此对多个项目的优劣进行比较、甄选,因此经济效果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财务分析及国民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经济效果评价还经常大量应用于对已实施的工程技术项目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以反映其经济效果的现状及水平,并可检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其主要经济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经济效果评价在其它许多领域也有重要作用,如对于上市公司的拟建项目来说,经济效果评价的结果应作为公司对社会公众投资者所应披露的重要经济信息,以供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参考等。因此,为了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正确地运用经济效果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设置,还是评价方法的应用,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寻求更好的办法加以解决,对提高经济效果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效果评价指标有多种,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性。这些指标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价值型反映效益规模的指标,如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等;另一类是反映投资利用效率的指标,如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净现值指数等。由于这两类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性,所以要正确、全面地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应同时使用两类指标。

目前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指标数量多、杂乱、使用不统一、不规范。有些指标的定义及名称叫法混乱现象严重。

(2)在对互斥方案进行择优比较分析时,可能出现使用不同的指标会得出结论互相矛盾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迫使决策者仅能以某种(或某类)指标的判断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使指标体系的全面性遭到破坏。

(3)对有些指标的经济涵义的认识理解有偏差,影响了这些指标的使用价值。

(4)内部收益率IRR是目前使用较广,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其经济涵义是使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是一个相对数指标,IRR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其一,计算繁琐、复杂,并且对于净现金流序列符号正负变化多次的非常规项目,IRR的取值不唯一,不确定,也就失去了IRR指标的使用价值。因此只能计算常规项目(符号正负变化仅一次)的IRR,这使IRR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其二,内部收益率根据其定义不仅要求项目逐年尚未回收的投资要以IRR的增幅增值,还隐含着要求项目已回收的资金再投入到其它项目中也要按照IRR增幅增值的获利能力,这在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设,特别是随着IRR大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程度越来越大时,这一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程度也越来越强。

(5)技术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许多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经济涵义与企业对其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财务分析,统计核算等方面所使用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涵义不统一,可比性差,实际形成了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影响了两套指标的对比使用,如对新建投资项目的实施验证带来了困难。

(6)没能形成全面的、完善的、既有绝对数指标,又有相对数指标能同时使用的指标体系。如在财务分析、统计核算的指标体系中,可同时使用利润总额(绝对数)和与之相对应的利润率(相对数),以综合反映某一经济活动的盈利规模和盈利能力(效率)。在技术经济分析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中,一般认为净现值指标可反映项目盈利规模,但没有与之对应并能够同时使用的能反映项目盈利效率的相对数指标。虽然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率是两个相对数指标,但前者是当净现值为零时的相对数,即要出现净现值指标,便不能计算内部收益率,要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便为零,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净现值率虽然能与净现值同时计算出来并同时使用,但净现值率并没有反映出项目盈利能力的全部,同时净现值率的经济内涵也与在计算净现值中所使用的另一个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基准收益率io和财务上所使用的反映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投资利润率有区别,这就大大降低了净现值率指标的使用价值。

2.目前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于互斥方案(项目)进行择优时,现有方法可能出现不合理的结论。对互斥方案择优,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对其经济效果进行考察,一是考察各方案的经济效果是否达到最低要求,以判断各方案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一般可用绝对数指标净现值NPV来判断,要求各方案的NPV应大于等于零,或用相对数指标内部收益率IRR来判断,要求各方案的IRR应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io。二是对于已选择出的各可行方案,判断哪个方案更优。比较也应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角度同时进行。如对A、B两方案进行比较,若NPVA>NPVB且IRRA>IRRB,则方案A优于方案B,但若出现NPVA>NPVB,而IRRA<IRRB的情况,用现有的指标和方法来判断谁优谁劣,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并且有时还会得出不合理的结论。下面举例说明:方案A与B或A与C是互斥方案,各年的方案投资及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在基准收益率io=10%的情况下,进行方案择优。

表1 互斥方案A、B(C)净现金流量及经济效果指标

指标

第1年初投资

第1-10年末收益

NPV IRR(%)

方案A的净现金流量(万元)-200 39.00 39.64 14.40

方案B的净现金流量(万元)-100 20.00 22.89 15.10

方案C的净现金流量(万元)-100 22.73 39.64 18.59

增量净现金流量(A-B)(万元)-100 19.00 16.75 13.80

增量净现金流量(A-C)(万元)-100 16.27 0 10.00

目前用于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叫做增量分析法,该方法认为,之所以出现本例中NPVA>NPVB,而IRRA<IRRB的情况,是由于A、B两方案的投资额及年收益率不相等,这种情况择优的实质是判断其增量投资的经济合理性,即投资大的方案相对投资小的方案多投入的资金能否带来满意的增量收益。显然,若增量投资能够形成满意的增量收益,即ΔNPV>0或ΔIRR>io,则投资大的方案优于投资小的方案,反之,则投资小的方案优于投资大的方案。若ΔNPV=0或ΔIRR=io,则两方案是等价的(增量分析法及上例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工业技术经济学》第88~97页)。

按此方法选择A、B两方案,由于ΔNPV=16.75万元>0,同时ΔIRR=13.8%>io=10%,则投资大的A方案优于投资小的B方案。

对增量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该法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该法在择优判断过程中,实质上是以绝对数指标NPV的大小作为方案优劣的取舍标准,如该法强调“在对互斥方案择优时,净现值最大准则是正确的判断准则,而内部收益率最大准则不能保证其择优结论的正确性”。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相对数指标在择优判断时所应发挥的作用,造成指标体系不全面的缺陷。其二,增量分析法的实质是将投资大的方案,人为地分割成两个独立方案,本例中将方案A分成A1,投资100万元,年收益20万元,NPVAl=22.89万元,IRRAl=15。1%,与方案B完全一样,形成A、B两方案相比较完全相等的一个对比基础。而A方案的增量部分则可视为方案A2,即投资100万元,年收益18万元,NPVA2=16.75万元,IRRA2=13.8%,若A2能达到经济效果的最低要求,即NPVA2>0或IRRA2>io,便可认为A方案优于B方案。但这种对方案分割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不存在的。若这样分割是合理的,我们也有理由可以使方案B重复实施两次,形成新的方案,其投资为200万元,每年收益为40万元,NPV=45.76万元,IRR=15.1%,这个新方案无论是净现值指标还是内部收益率指标均优于方案A,此时选A的理由就不存在了。显然这种方案分割的是不合理的。其三,用增量分析法对A、C两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应得出两方案经济效果等价的结论,但很明显,C方案仅用A方案一半的投资,便获得了与A方案相同的净现值,且内部收益率指标也高于A方案,C方案优于A方案才应是正确的判断结论,由此可看出该方法在判断这类问题时出现了错误。

(2)寿命期不相等的互斥方案择优方法的不合理

对寿命期不相等的互斥方案进行择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方案的使用寿命期进行可比性处理,目前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有年值法、现值法(包括寿命期最小公倍数法、合理分析期法、年值折现法)和内部收益率法等(见同一书第97~104页)。这些方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方法虽然多,但使用指标单一,即要么用绝对数指标,要么用相对数指标,若同时用两类指标,又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其二,这些方法都需假定各方案可以重复实施若干次,以求得一个具有时间可比的相同的寿命期。这种假定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当今是极为不合理的,因此用这些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二、设置新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设立基准收益率io,并以此计算净现值NPV,用NPV作为衡量项目盈利规模大小的绝对数指标,新设置年平均投资利润率指标,记为R,以此作为衡量项目单位投资盈利大小的相对数指标,并以R取代现有指标体系中其它的相对数指标,如内部收益率IRR,外部收益率ERR,净现值率NPVI等,从而形成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分析简化、规范、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

1.各指标经济涵义分析

(1)基准收益率io,这是反映投资者对资金时间价值估计的一个参数,合理地确定io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相当困难的问题,它不仅取决于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未来的投资机会,还要考虑投资项目的风险和通货膨胀(紧缩)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投资决策中,一般以在考虑到借贷资金成本,全部资金加权平均成本,项目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风险补偿等因素的情况下所确定的最低希望收益率作为基准收益率io,而一旦io确定以后,用此标准统一衡量单个项目是否可行及多个互斥方案哪个更优则应是公平合理的。

(2)净现值(NPV),其定义为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应达到的基准收益率io贴现到项目开始时点上的现值之和。NPV反映了项目所占用的尚未收回的资金及已收回的资金进行再投资,在除以基准收益率io的递增幅度获利之外,在整个项目寿命期内所获收益现值的大小。

从净现值的表现形式上看,一般认为净现值是一个绝对数指标,仅能反映项目的盈利总额,而不能反映项目所用资金的利用效率(见《工业技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P33)。但将NPV作为绝对数指标运用时,应注意NPV有别于统计学中所定义的绝对数指标,它有其特殊性。实际上NPV的大小,在项目的其它条件(如投资、收入、年经营费用等)不变的前提下,完全取决于基准收益率io的大小,NPV是在一定io的基础上所得的一个“余值”,而io是收益率指标,是相对数。因此可以说,NPV的大小,不仅反映了项目在寿命期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盈利总额,而且也间接反映了资金的年均利用效率。故此可以认为NPV兼有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的双重特性。当用NPV来反映项目经济效益规模的大小时,实际上等于同时使用了两个指标,一个是NPV,一个是io,两者不能分开单独使用。同时这两者的数值还可以相互转换,当io=0时,即由io所反映的项目盈利能力,全部转换为由NPV所反映的项目盈利规模所表示;而当io=IRR时,则由NPV所反映的项目盈利规模又全部转换为由io所反映的盈利能力来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NPV是一个介乎于静态纯收益(io=0时的NPV)所表示的绝对数指标和IRR所表示的相对数指标之间的过渡性指标。以上这一分析也能说明NPV所反映的盈利总额与财务分析中所用的盈利总额指标之间的区别,即财务分析中的盈利总额指标是单纯的绝对数,里面不含有相对数的成份。

(3)年平均投资利润率R,首先分析净现值率NPVI的经济涵义,净现值率也称净现值指数,是项目净现值与其投资现值之和之比,其经济涵义是在基准收益率io的基础上,单位投资现值所获得的纯收益(净现值)。从其定义上分析,NPVI是一个类似于投资利润率的相对数,但NPVI是项目在整个寿命期内全部纯收益所形成的总利润率,而财务评价体系中的投资利润率以及基准收益率io,则是项目每年度的平均利润所形成的年度投资利润率。这样当项目的寿命期大于1年时,NPVI与财务评价体系中的投资利润率指标便有很大区别。同时,由于净现值的大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基准收益率io的大小,这样NPVI又间接地受io大小的影响,io变大,NPVI变小;当io=0时,NPVI便是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情况下项目n年内总投资利润率;io=内部收益率IRR时,NPVI=0;io>IRR时,NPVI<0,但此时该项目真正的利润率仍是正值,只有当项目的IRR<0时,当然NPVI也小于零,项目的真正利润率才为负值。在这种情况下,与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投资利润率又有较大区别。考虑到NPVI这样的经济涵义,若将NPVI平均到项目寿命期限内每个年度上,便可得到年平均净现值率,记为。

据统计有关公式可得:

注意到基准收益率io其本质也是以年为计算单位的投资利润率,此时io已隐含在NPV当中,可以将io拿出来与 合并便得到项目全部的年平均投资利润率,记为R,即:

不难看出R的经济涵义为项目在获得一定数量净现值的基础上,与其净现值相对应的投资年平均盈利能力,当净现值为零时,则平均收益率R即为内部收益率IRR。当io=0时,项目净现值即为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总利润(与财务评价指标中的项目n年总利润一致),此时R即为财务评价指标中的年均投资利润率。

2.新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

(1)计算简化实用,尤其是R的计算与IRR和ERR相比,这一优点更为明显。

(2)对项目进行效益判断,同时可以使用两个相关的指标,一个绝对数指标,一个相对数指标,较之以前的指标,反映的问题更全面。

(3)指标的经济涵义更符合实际,更易理解,且与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相吻合,净现值NPV相当于项目寿命期内总利润,R相当于项目年均利润率。

(4)R与IRR和ERR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可以证明:当项目可行时,R≤ERR≤IRR。因此完全可以用R来替代ERR和IRR作为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及项目优劣比较的指标,项目可行的必要条件为NPV≥0,此时必然有R≥io,当然ERR和IRR也会大于等于io,因而使用这套评价指标,不仅不会对技术经济中经济效果现有的评价原则等产生什么影响,而且能提高其判断的准确性,同时R没有上述IRR所存在的那些问题。

三、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

1.在对互斥方案进行择优时,利用新经济效果指标体系进行择优其基本方法为:在求得两对比方案年平均利润率R相等的基础上,净现值NPV大者为优,或在NPV相同的基础上,R大者为优,两方案的NPV及R同时相等,则两方案的经济效果为等价。

仍以前述例题,分析该方法的合理性。

io、R、NPV三者的对应关系,根据表2和下图可以看出:io与R成正比,当io=0时,R的取值便为方案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情况下的年平均利润率,即静态年平均利润率,此时NPV便为方案静态投资利润之总和。当io=IRR时,R=IRR,即io=R,由于io的取值范围在0~IRR之间,因此R有经济意义的取值范围在静态年平均利润率――IRR之间,当R>IRR时,方案的NPV功,方案不可行。

表2 互斥方案A、B(C)、io、R、NPV三者关系计算表 指标

方案 =0

5%

10%

IRR 30%

NPV(万元)R(%)

NPV R NPV R NPV R NPV R

190 6.91 101.16 9.18 39.64 11.82 0 14.4-79.41 75.07

7.18 54.44 9.42 22.89 12.08 0 15.1-38.16 25.31

127.3 8.56 75.52 10.79 39.64 13.4 0 18.6

1-29.72 26.53

图1当两互斥方案的投资一样,年收益不一样(或年收益一样,投资不一样),如例题当中的B方案和C,就会出现在相同io的情况下,一个方案的NPV及R会同时大于另一方案的对应指标,即NPVc>NPVb,Rc>Rb,此时可以判断指标数值大的c方案为优。因为可以通过增大io来提高Rb,当Rb提高到与Rc相等时,NPVb,会比原先的值降低,NPVc>NPVb仍然成立,故结论正确。从图上看,在-R小于IRR的区间内,两方案的曲线B与C不相交,通过任意的R画一条垂直于横座标的线相交于B和C线,都会有NPVc>NPVb的结果,因此,对于这样的两个方案,只要有一方案的NPV和R大于另一方案的相应指标,便可断定该方案为优。

对于投资不等(A>B)及年收益也不等(A>B)的两对比方案来说,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方案的优劣:两方案的曲线有一交点o,本例o点的R值为Ro=14.12%,该点两方案的NPV相等为5.28万元,则此时两方案是等价的。而当两方案的R小于Ro时,投资大的方案为优,如本例中当io=10%时,Ra=11.82%,Rb=12.08%,均小于14.12%,即可判定方A为优,因可以通过试算法提高Ra,当Ra提高到等于12.08%时,对应的NPVa=35.07万元(此时i=10.45%)大于NPVb=22.89万元,故得此结论。而当两方案中R较大的值大于交点值Ro时,则投资小的方案为优。本例中若取i0=14%,则NPVa=3.43万元、Ra=14.17%、NPVb=4.32万元、Rb=14.42%,方案B优(注:当io取某值时,一般两方案的R不相等,计算在两方案R相等情况下各方案NPV的值时,必须将R较小的值通过增加i来提高,而不能将R较大的值通过降低i来减少,因为这样i的值就会低于所要求的基准收益率io,导致方案不可行)。

用此方法,可以方便地判断io=10%时,方案A与C的优劣,此时由于NPVa=IVPVc,而Ra<Rc,则C方案优于A方案(若将Ra提高到与Rc相等,此时NPVa=14.19万元,小于NPVc=39.64万元),因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从图上也可看出,曲线A与C没有交点,在对应任意R的点上,都有NPVa<NPVc,当然C方案优于A方案。这与增量分析法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是合理的。

2.对于寿命期不等的互斥方案择优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方法用寿命期较短的期限作为两方案的共同计算期,而将寿命期较长方案超过计算期所尚存的资产余值(即尚存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算作该方案的收入来计算,然后再以上述两计算期相等的互斥方案择优办法进行择优。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篇6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完成教学评价人物所采用的某些方法。而教学评价的工具,则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评价是常用的一种评价技术。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时所用的方式和手段。这如同医生看病中的诊断和探查器具那样,既有有联系的地方,又有其不同的方面。无论是教学评价的方法还是教学评价的工具,都是受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所制约。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采用的方法有:既有数量化的方法,也有非数量化的方法。是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同时在这种方法下,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和要求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这中间还可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和目的,灵活使用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无论是那些评价方法都需要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

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卷考试、观察、检测等手段,通过学习我觉得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主动地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的评价机制。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化学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信息、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评价要“遵循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适应化学学科教学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调整、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化学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往化学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学业成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化学教学课、活动课、课外活动等等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新的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改进的尝试,具体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学习档案袋评价。指导学生收集个人的化学学习作品及成果,建立档案袋,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进行评价。档案通常在开学初建立起来,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档案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类装入档案袋中,如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读书笔记、文章以及手工制作的成果等。如:我收集的化学小故事、我制作的化学知识卡、我出的一期化学专刊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档案袋认真维护保管,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及时予以评定,并写上客观的、公正的、发展性的评语。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成绩稍差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改进的办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对较差的学生进行口头批评,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也可以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档案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并把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汇报,共同分享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档案袋评价方式的推广很有意义,它能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此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档案袋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

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特别是对那些爱动手的学生,则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二:个人学习资料册评价。化学课因为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经常需要学生针对某些化学问题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以弥补课本内容的局限。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找或图书查找,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影印资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并且按照查找资料的内容分类整理。上课前使用它起到预习作用;课后重读,可以起到复习作用;平时多浏览,更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个人学习资料册和档案袋的区别是:档案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资料册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教学的依据。坚持个人学习资料册的使用,既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从中锻炼了学生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例如: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及主题活动的表现等等,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评议的方式,并且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师和课任老师合作,使学生学会比较、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进步。

第四:课堂纪律评价。在课堂中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采取民主评议,即小组评议与任课教师评议相结合,从而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稳定的课堂秩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五:持续激励式评价。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

第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参加校、区、期中、期末统一考试,并且把期末成绩折合成一定的比例,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2013-2014年80份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住院病历, 使用吸入及外用剂型的暂不纳入。病历书写均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 将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详细情况记录于调查表。

1.2 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确定评价方法:

目前暂无适合我国的糖皮质激素评价方法, 笔者参考《美国医院药师学会药物应用评价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办医政发[2011]23号) 》、部分糖皮质激素药物说明书等设计《糖皮质激素使用调查表》 (以下简称调查表) , 拟用于某院糖皮质激素利用评价的研究。

1.2.2 组织专家讨论修改调查表:

组织某三甲医院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专家, 逐条从可行性、科学性方面进行讨论, 以确定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准确性、能否发映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便于临床操作等。根据修改意见, 形成调查表, 内容包括 (1) 患者基本资料, 包含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所在科室、身高、体质量、出入院时间、出院诊断、过敏史; (2) 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 包含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禁忌、药物费用、不良反应情况; (3) 用药合理性评价, 包含有无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用法用量是否合理 (包含给药途径、单次给药剂量、用药间隔、溶媒选择、用药疗程、更换药物、联合用药) 。

2 结果

某三甲医院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患者80例, 男39例, 女41例;年龄1~96岁, 其中1~17岁12例, 18~45岁18例, 46~60岁22例, >60岁28例;使用的品种及剂型以地塞米松注射剂最多, 见表1;用药科室以肿瘤科及眼科较多, 见表2;糖皮质激素费用<100元, 共49例 (61.25%) 。

存在用药相对禁忌情况见表3, 主要为原发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提示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 需定期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有7例用药存在临床意义上的药物相互作用, 均为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不存在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在不良反应监测中, 发现一例导致明显的血压升高、一例导致血糖明显升高, 并在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的病例。

注:其他包括心胸外科、口腔科、消化内科等

3 讨论

本研究进行过程中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采集过程顺利, 方法可操作性强。根据采集信息, 评价者能否作出合理性评价是药物利用评价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研究中糖皮质激素用药合理性评价包括有无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用法用量是否合理。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为适应证用药, 未出现滥用糖皮质激素作退热和止痛之用。由于是回顾性分析评价, 评价者可以通过患者的出院诊断、具体的病情客观判断。

存在糖皮质激素选择不合理的情况。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的评价是调查项目中的难点, 通常需要资深的医师及临床药师承担。糖皮质激素按其对受体的亲和力、水盐代谢比、糖代谢比、抗炎作用、血浆半衰期、作用持续时间各有特点。如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具有等效作用的药物是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 适用于生理性替代治疗如原发性、继发性 (垂体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用于抗炎治疗, 一般选择泼尼松、泼尼松龙及甲泼尼龙。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 抗炎治疗指数高, 用药剂量小, 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长而强, 则适合短期使用及其他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或无效的情况。不同糖皮质激素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亦有差别, 如可的松需在肝脏转化为具有活性的氢化可的松发挥效应, 泼尼松亦需在肝脏转化为具有活性的泼尼松龙发挥效应。可见, 应根据糖皮质激素的药物剂型、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和疾病情况等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

药物用法用量是否合理的评价亦不可忽视, 如用于生理替代剂量, 应长期或终生服用口服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 当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患者发生严重应激状况, 则应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 该药无需肝药酶活化, 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一些特殊患者, 如中枢神经系统有疾病的, 一般不予使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因其含50%乙醇。

糖皮质激素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相互作用较多。如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加重其至溃疡作用、与两性霉素B或碳酸酐酶抑制剂联合可加重低钾血症等。评价者需对病历进行充分评估, 判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否会产生一些消极的相互作用, 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是否有其他药物治疗方案可替代。

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禁忌亦不少, 需衡量利弊, 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或挽救患者生命时, 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不良反应的同时, 慎重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在评价过程中, 需结合病情评估。

药物利用评价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 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及对不良使用的纠正。因时间限制, 本次研究建立的调查方法还需持续完善与跟进, 故理论上本次研究所制定的评价方法只适用于该院的本次调查, 亦可供相近状况的医疗机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23号.

[2] 袁浩宇, 林勇, 胡明, 等.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建立的方法探讨及实践[J].中国药房, 2010, 21 (22) :2101-2104.

[3] Woods M.Criteria for use of cefepime in adults[J].Am J Health Syst Pharm, 1994, 51 (4) :531.

[4] Al-niemat SI, Bloukh DT, Al-harasis MD, et al.Drug use evaluation of antibiotics prescribed in a Jordanian hospital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clinics using WHO prescribing indicators[J].Saudi Med J, 2008, 29 (5) :743-748.

岗位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篇8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岗位评价 评估因素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岗位评价,以期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建立起合理的岗位相对价值序列。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运用或不正确地运用有关的岗位评价技术,往往凭主观的定性判断,随意设定评估因素的权重,使岗位评估的基本前提得不到有效保证,自然会导致评价的结果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引入较为精确的定量评价技术,建立起科学的岗位评估系统,将明显提高企业岗位评估的准确性和参考意义。在定量评价的各种方法中,本文选取要素计点法来建立起岗位评价体系。

一、要素计点法概述

要素计点法是目前国外公司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量化的岗位评价方法,在开展岗位评价的组织中有一半以上采用的都是要素计点法。它包括确定组织中的报酬要素,将各报酬要素分成不同等级,将每一等级赋分,然后将需要评价的工作与各项报酬要素进行对比,确定岗位在各项报酬要素上的得分,将各岗位的总分进行比较,最后形成需要评价的岗位的相对价值体系。

二、评价要素权重分配方法的选取

根据要素计点法的要求,评价要素包括技能、责任、努力和工作条件四大范畴。

评价要素选定后,要对要素进行权重分配,要素权重的分配反映了每一种要素对组织的不同重要程度。常用确定报酬要素权重的方法有主观经验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在这几种方法中,层次分析法能较好地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精确度较高,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免其他方法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的缺陷,可以使各要素之间相对重要性得到较为合理、公平的体现,从而为评价岗位奠定客观基础。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要素计点法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和步骤是:将决策问题分为目标层O、准则层C、方案层P三个层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每一准则的权重,最后将两组权重进行综合,确定各方案对目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完成以上步骤,从而给出决策问题的定量结果。

本文以某进出口企业为例,针对外贸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尝试建立起该企业岗位评价要素模型。根据技能、责任、努力和条件四大范畴,选取具体的评价要素如表1: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以岗位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将要素类别列为准则层,具体评价要素列为指标层,计算评价要素权重过程如下:

1.构造准则层判断矩阵

2.计算准则层各要素权重

先解出判断矩阵A的最大征值λmax=4.105,再利用公式Aω=λmaxω解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ω=(0.25,0.55,0.12,0.08)T,并计算得CR=CI/RI=0.035/0.90=0.039<0.1,判断矩阵A通过一致性检验。即可得准则层中相应要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于是,准则层“知识与技能”、“承担责任”、“努力程度”、“工作条件”四类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25、0.55、0.12、0.08。

3.计算方案层各具体评价要素对所属准则层的权重

同理,分别构造方案层各具体评价要素的判断矩阵并计算,经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1)“知识与技能”各要素:“学历要求”、“专业知识”、“工作经验”、“适应与熟练期限”、“工作复杂性”、“工作灵活性”权重分别为0.07、0.12、0.31、0.06、0.22、0.22。

(2)“承担责任”各要素:“工作结果”、“成本控制”、“指导监督”、“内外协调”、“决策”、“安全”、“创新” 权重分别为0.34、0.05、0.08、0.11、0.21、0.07、0.15。

(3)“努力程度”各要素:“工作压力”、“精力集中程度”、“工作均衡性”、“體力要求”权重分别为0.56、0.23、0.13、0.08;

(4)“工作条件”各要素:“工作时间要求”、“工作危险性”、“环境舒适性”、“职业病可能性”权重0.56、0.23、0.13、0.08。

4.计算方案层具体评价要素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

方案层各具体评价要素权重分别乘以所属准则层要素的权重,即得到各自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具体见表3。

上述过程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较为精确地确定了岗位评价要素的权重,提高了岗位评价的效率以及岗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从而更易于被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接受。

参考文献:

[1]许树柏:层次分析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李宴喜陶志: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的群组综合构造方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86~90

[4]谢承华:AHP及其应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7(2):79~82

[5]樊宏戴良铁:层次分析法在确定岗位评价报酬要素权重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2004,Vol.23 No.10 P.55~57

上一篇:科学之旅下一篇:13年财务工作会议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