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1

一:文学常识:

1、屈原,名,字。战国时期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

2、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因其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后世因将之称为“”。又因以《离骚》一篇最为有名,故又称“”。

3、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以“”、“骚”并称,前者指,后者指。鲁迅先生认为,后者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上”。

二:知识点梳理: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好修()()Z羁()謇()谇()蕙()揽()谣诼()粒)鳎)髻眩)溘死()鸷鸟()方圜()攘诟()()延伫()兰皋()芰荷()岌岌()杂糅()可惩()

阅读第一节:

1.解释划线字: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v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句式特点:

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

謇朝谇而夕替

3翻译之前解释划横线的字: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梳理本段的思路:

第二节:

怨灵修之浩荡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凉婢囟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翻译: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改错

梳理本段的思路:

第三节: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解释并翻译)

固前圣之所厚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解释并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第四节: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翻译: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句式特点及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第五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句式特点及翻译)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式特点及翻译)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解释并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第六节:忽反顾以游目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句式特点及翻译)

梳理本段思路

三.文中花鸟虫鱼各有用意,找出文中的象征义。

四。离骚(节选)》中,有12个“以”字,用法灵活、多变。而教学用书上又语焉不详,所以有必要关注这些“以”的用法和意义。

1、①、长太息以掩涕

②、余虽好修以Z羁兮

③、伏清白以死直兮

④、宁溘死以流亡兮

⑤、回朕车以复路兮

⑥、进不入以离尤兮

2、

⑦、既替余以蕙v兮

⑧、又申之以揽

(2)、

⑨、众女嫉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

⑩、竞周容以为度

⑾、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⑿、余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2

1.掌握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2.探究文章中心观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蚁冢()蜂窠()阈值()骚动()毗邻()

蹩脚()鲱鱼()梗节()模型()模样()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埂/鲠/梗斐/诽/扉/鲱磨/摩/模/模搔/瘙/蚤/骚藉/籍巢/窠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zūn)蚁冢(zhǒng)蜂窠(kē)阈值(yù)骚动(sāo)毗邻(pí)

蹩脚(bié)鲱鱼(fēi)梗节(gěng)模型(mó)模样(mú)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咽/田埂/鲠直/梗节斐然/诽谤/柴扉/鲱鱼磨房/摩崖/模索/模型鳖裙/憋闷/隐蔽/蹩脚搔首弄姿/瘙痒/跳蚤/骚动慰藉/书籍巢穴/窠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结构。

【探究活动】

本文都写了哪些“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

【讨论明确】

文中写了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形成的“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相似之处主要有:一、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二、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三、当他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探究活动】

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的题目,意在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注意对相同内容的归类和观点的整合。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的观点)。

【探究活动】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对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的分析,主旨句集中自文章的开头、结尾,各段的段首和段尾以及文章中表达方式变化的本分,重点注意议论句。。

【讨论明确】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5)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关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句中的两个“人”字含义不同。

B.“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句中的“我们”是泛指人类。

C.“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两种生活”指的是从个体来看是没有思考的生物,而从整体来看却是“思考着”生命体。

D.“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跟我们有关”指的是“跟人类相同”。

【答案】B

【解析】

(2)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些东西”指的是“有集体性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跟人类一样能够“思考”的生物。

B.“就那么几个神经元”,句中的“就”,是“仅仅”的意思,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猫撞着死老鼠”,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几只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这些东西”的指代对象与第二段末句“这样的东西”相同。B句副词“就”,可用“只”“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个体,而是指的群体。

(3)下面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白蚁搭拱券的例子说明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B.作者断定白蚁是通过释放外激素来传递信息的。

C.句中“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和“特定阈值”意义相同。

D.它们“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是形容群体白蚁有很高的智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有“也许”一词。

(4)文段中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最让我们不安”,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什么感到为难和不安?

【答案】因为人们,那些崇拜达尔文学说的人,不愿意看到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也不希望他们跟人类相关。因为这种现象与达尔文学说相悖。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起码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由许多个体组成;(2)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协调行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的和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惜缘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3

审核人 万珍娟 闫振国 于喜青 于学信 苗新丽

签批人    崔晓丽     年     月     日

课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学习要求,明确目标

1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2、从环境、人物、情节三方面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

3、从人物、情节、环境多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前知回顾,心中有数

新知预习,独立自学

1、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介绍作家作品:

冯梦龙(1574~1664),字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明末文学家。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他和兄冯梦桂,弟冯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他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冯梦龙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同时又是爱国志士,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行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他十分重视小说、戏曲、民歌和通俗文学。除编写“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等。民歌方面,刊行了民间歌曲《桂枝儿》《山歌》等。他的作品以“三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2. 背景介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卷32,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杜十娘是京城名妓,久有从良之志意,自从遇见李甲之后,要求跳出火坑,从李甲为妻。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出身来,随李甲南归。可是李甲薄幸,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看透李甲,看透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

3、查找以下生字:

在庠(     )薄赆(     )谄笑(     )莲萼(     )名姝(     )宝珥(     )

钟馗(     )贾竖子(     ) 隐讳(     )贫窭(     )亵渎(     )教坊(     )

新课导学,合作探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方法:抓住主要情节,用精简的词语概括)

1.开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2.发展:“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

3.发展:“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

4.高潮:“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5.结局:

问题探究

杜十娘形象分析:(方法:请依据情节的发展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进行分析。)

(一)文中开端和发展部分刻画了杜十娘怎样的人物形象?(方法:结合外貌描写、十娘对李甲的态度、柳遇春对李甲的评价进行分析。)

(二)随着情节的发展,杜十娘性格中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请结合以下细节描写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1、杜十娘听到李甲“夫妇之难保,父子之伦有绝”的话时“大惊”,等到李甲把“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见父母”的意思明白说出后,她却只是冷笑一声。”

2、小说是怎样写杜十娘的“严妆”?刻画出十娘怎样的性格特征?(可联系刘兰芝的“严妆”)

思维拓展:在理想破灭时,杜十娘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杜十娘有没有更好的结局?

探索思考,追求更高

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

本文通过杜十娘的悲剧写出了

寄予了作者(点拨:作者的感情)

课堂小结

随 堂  手 记

同学们,已学的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有哪些了解?有什么疑惑?

知识理解的的关键点是什么?知识运用的规律方法是什么?

做完课堂练习,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孙宇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4

教学

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情感;

2.理解白莽诗作问世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序”的一般写法,了解整句散句特点,体会二者结合的效果。

教材

说明 本文虽为序,但没有就诗论诗,而是以深沉强烈的情感,对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在了解序言基础上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选择这一评价角度的意图,成为理解文意,理解情感的关键。文中或叙或议,或抒情或描写,因此品味关键语句的内涵,能帮助学生走近鲁迅,读懂鲁迅。

教材

分析 重点 理解关键语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在文章中的统领作用,体会作者流露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难点 1.理解作者为何高度评价诗作出版的意义。

2.体会整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

一.导入:高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了鲁迅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文章是为了纪念被敌人迫害的五位“左联”,其中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白莽作孩儿塔序》。

二.解题:关于白莽关于序

1.序: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他序),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白莽作〈孩儿塔〉序》是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三.文章分析

(一)读第一段并分析

1、这段中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是什么?什么意思?

明确:伤感、失意。

并板书:“更加惆怅”

2、作者因何而“惆怅”?

明确:料峭春寒的清冷、雨夜独坐的凄凉

明确:插补潜在的两点内因:重病缠身(肺结核病重,只有38公斤,最后的春天)、民族危亡(时值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一个春天,日本侵华的阴云密布神州上空,而当局却正忙着“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军事和文化的围剿。“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自然要“惆怅”。)

3、因何“更加”惆怅?

明确:远道来信的重托。

4、追问过渡:来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序为什么会使我“更加惆怅”呢?

请同学依次朗诵二到三段,大家边听边寻找具体原因。

(二)读第二段并分析

1、这个自然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回忆白莽

2、回忆了白莽什么?写出白莽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明确:音容笑貌和语言。乐观、革命遗址的坚定。

补充:一,白莽是鲁迅的青年朋友,有着共同的追求(“若有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二、白莾在鲁迅眼中,是中国优秀青年,是民族未来的脊梁。三,可是,这样的朋友、好青年却遭虐杀,所以这是使“我”“更加惆怅”的原因之一。

(三)读第三段并分析

1、这个自然节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不懂诗,不能作序。

2赏析句子: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

赏析:“一团火”形象地展示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体现出二人深厚的友情。

3.如何理解“我简直不懂诗”?

(1)自谦。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研究诗,也写诗,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自题小像》《自嘲》《惯于长夜过春时》(见书上)等诗作我们更是耳熟能详。作者这样说是怕曲解诗的精神,突出对白莽的尊重。

(2)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讽刺。

4.如何理解“因为我不能”?

明确:主要是环境不便。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无处不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所以不能说。

讲解:欲说不能--这又怎能不使“我”“更加惆怅”?

过渡:不能说,可是先生说了没有呢?(不能说,也要说,这就是鲁迅,这才是鲁迅)说了什么?请看第四段。

(四)学生朗读第四段并分析

1、这一节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孩儿塔》的意义

2、思考《孩儿塔》分别具有哪些意义?

明确:“东方的微光”--黎明前的一点点光亮,喻指《孩儿塔》里的红色鼓动诗是浓重黑暗里的一点希望,光明的彻底到来路还漫长。

“林中的响箭”--使视觉与听觉交融,突出诗集令“豺狼猛兽”(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作用。

“冬末的萌芽”--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早春的希望。(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进军的第一步”--诗集诞生本就是诗人战斗的行动,赞美革命先驱,鼓舞人们继续斗争。

“爱的大纛”--诗集洋溢着对革命先驱的热爱。

“憎的丰碑”--诗集充满了对凶恶敌人的憎恨。

“别一世界”(“那一世界”)--白莽等先烈为之战斗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世界。

小结性的语言:那一世界中有许多许多和白莽一样的人,《孩儿塔》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学作品,就这一点而言,无需我作序,同样会被大家所熟知,并激励着大家。

文中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句、排比句生动、形象地集中评述了《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

(五)讨论:文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

凄凉、惆怅:天气不好、时局动荡、身患重病

更加惆怅:再想起年轻而惨遭杀害的战友,作序却不能言明怀念、愤怒

跳出惆怅:高度赞美,对革命充满信心、欣慰

三、整体感悟(小结):惆怅、怀念之情及对《孩儿塔》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和高度赞美。

四、语言特色

1.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

2.整句和散句结合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的作用,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散句是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板书:

惆怅更加惆怅走出惆怅

环境回忆白莽

重病欲说不能别种意义

怀念、愤怒高度赞扬

崔莺莺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5

1、北冥

2、怒而飞

3、垂天

4、抟

5、去以六月息者

6、负大舟

7、覆

8、芥

9、胶

10、培风

11、夭阏

12、图南

13、抢榆枋

14、时则

15、控于地

16、适莽苍

17、以久特闻

18、匹之

19、穷发

20、知其修

21、仞

22、飞之至

23、知效一官

24、行比一乡

25、自视

26、数数然

27、泠然

28、所待

29、御六气之辩

30、绝云气

二、虚词

之鲲之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背(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小草的)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代词,他,指彭祖)

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而彼且奚适也(连词表转折)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然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于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其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三、通假字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4.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5.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四、词类活用

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誉名词用作动词称赞)

五、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7)而征一国者

古义:取信

今义:远行或用武力制裁

(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动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王珊珊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6

一.词组

1 全球问题 2 打扫,清扫

3 从衣服下面 4 海关官员

5 紧密观察 … 6 从事于

7 下结论 8排队

9 根据 10 采取措施做…

11 储备有 12以…形式

13 辨别出,选出 14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15 依靠,指望 16 导致

17 建立组织 18 濒危动物

19 就某事给某人忠告 20在进行中

21 第三大河流 22 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句子

1.一脱下他的衣服,就发现一只睡着的乌龟在他肚子上。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his jacket,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was found on his __________..

2.他坐在那儿,不知道该说什么。

He sat there,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 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加上人口的迅速猛长,不仅意味着从长江的取水量在增长,同时回放到长江的废弃物也在增长。

Rapid agricultural and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huge population growth has meant that not only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water_________ from the river_________, but the waste being put back into the river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

4要解决关于长江的所有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e still have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______ theYangtze River.

5 为了保证白鳍豚的安全,渔船禁止进入这片水域。

Boats are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this area in order to ________the dolphins ________ .

6 长江是众多鱼类和动物的家园,这其中就包括依赖长江生存的珍稀哺乳动物白鳍豚。

The Yangtze River is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ish and animals ________ the white-flag dolphins, a rare Chinese mammal which ________ ________the Yangtze River for_________.

基础知识检查 M5U2 Grammar and usage-------project

一.词组

1 global problem 2 clean up

3 from under the coat 4 customs officer

5 watch…closely 6 work on

7 draw conclusions 8 line up

9 according to 10 take steps to do…

11 be stocked with 12 in the form of

13 pick out 14 raise concern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15 reply on 16 result in

17 set up an organization 18 endangered animals

19 advise sb. on sth. 20 under way

21 the third longest river 22solution to the problem

二.句子

1.一脱下他的衣服,就发现一只睡着的乌龟在他肚子上。

On taking off his jacket, a sleeping tortoise was found on his stomach..

2.他坐在那儿,不知道该说什么。

He sat there, not knowing what to say.

3 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加上人口的迅速猛长,不仅意味着从长江的取水量在增长,同时回放到长江的废弃物也在增长。

Rapid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us huge population growth has meant that not only is the amount of water taken from the river rising, but the waste being put back into the river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

4要解决关于长江的所有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including theYangtze River.

5 为了保证白鳍豚的安全,渔船禁止进入这片水域。

Boats are prohibited from entering this area in order to keep the dolphins safe.

6 长江是众多鱼类和动物的家园,这其中就包括依赖长江生存的珍稀哺乳动物白鳍豚。

《离骚》导学案 (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篇7

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 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二.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第二课时

三.翻译串讲、.理解分析:

(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习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习。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他,;”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又如: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第1-2节:

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3-6节:

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7-12 节:

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

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 ②君王不察——荃不察

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 2.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明确]“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

3.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总结:

1.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4.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

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繁荣奋斗终身!

上一篇:导尿管的操作方法下一篇:旅游管理学院宿舍文化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