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精选7篇)

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篇1

挨打的事肯定常有,虽然每次挨打的数量不多,但绝对够力量,够记忆犹新,绝不可能轻易糊弄过去,爸爸的惩罚第一原则就是“轻易不动手,动手不轻易。”我的爷爷喜欢书法,爸爸也是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长大的,写得一手好字,为了这项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我从六岁就开始学习毛笔。没有强加给我过多的量和时间,一天大概练两三个字,四十分钟。有一天练习写“米”字,但爸爸又临时给我加了“惜”这个字,这个字对于年幼初学的我来说,难免有些困难,于是我有些抗拒,在态度上有些不正经。

我开始耷拉着脑袋,驼着背,也没有按着标准的字来写,开始草率的任凭自己发挥,爸爸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起先用咳嗽声来提醒我,第二次爸爸用手敲了敲桌子,用非常犀利的眼神看着我,那天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像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想彻底跟爸爸闹反抗,爸爸开始生气了,想要握住我的手叫我好好写,我想挣开爸爸的手,毛笔开始挥舞起来,当时正快要吃午饭,妈妈端着一碗虾皮紫菜汤走出来,放到了桌子上,那支毛笔还在挥舞着,一滴墨,顺着那碗汤的方向飞去,进入汤面,像蛋花一样松散的绽开。爸爸怒发冲冠,猛地一拍桌子,起身拎住了我,把我抱到阳台上罚站,我大哭起来,向爸爸投去恳求的眼神,可爸爸连头也不回,到饭桌前坐下,示意妈妈不要管我,两个人开始吃饭。

我的肚子很饿,而且阳台上又闷又热阳光刺眼,我哭了一会儿便没了力气。一分,两分。二十分钟过去后,爸爸才走过来,眼睛紧紧的盯着我,我不敢抬头去看,就拨弄着手指,爸爸厉声说到:“看着我!”我抬起头,眼睛又重新湿润了,我就像仰望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知道错了吗?”爸爸问到。“知道”我老实回答道。“哪里错了?”爸爸紧接着问。“我没有好好练字,还把墨水洒在汤里了。”我老老实实地回答。“对啊,爸爸让你练字就是为了磨你的性子,还有就是学文化,今天爸爸给你加练了“惜”字,就是要告诉你一米一栗来之不易,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认真的听着爸爸的教诲,可重头戏还是来了,爸爸问“承认错误吗?”我点了点头“两个错误打几下?”我说“六下”,“去拿吧!”爸爸指示到。

这是爸爸的惩罚第二原则,“承认错误之后再挨打”。客厅茶几的抽屉里有一把戒尺,我拿出来转交给爸爸,爸爸托起我的右手,啪!打了一下,我疼的一哆嗦,想着爸爸快点打完,可爸爸每打一下就会停顿两秒,让我充分感受痛觉,第二下过去了,第三下过去了。爸爸放下我的右手,又托起了我的左手,又是这样的,第一下,第二下,我疼的憋出了哭腔,最后一下,爸爸听了下来,对我说“挨打的次数再多,都不是你承认错误的理由,承认错误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明白道理。”紧接着“啪”,重重的落在了我的手上。“好了,一定记住了啊。”

爸爸见我还是提不起兴致,蹲下身对我说“惩罚是给错误的,你已经接受惩罚,没有错误了,你是个好孩子。”爸爸伸开了手,我一头扎进爸爸的怀里,那一刻,我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没有爸爸的斥责和惩罚,我只感受到爸爸温暖的怀抱,它可以容纳我的一切,顿时我充满了安全感。

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篇2

据《解放日报》消息, 一直行走在故乡路上的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 2011年秋来到上海, 在上海作协大厅里和沪上的一群年轻的诗歌爱好者们面对面, 讲述那些存储在心中的眼泪, 那些流淌在笔下的诗句。“诗, 在我孤独少年的时候, 给了我一个能够健康活下来的拯救;在我生命的中途, 给了我很多安静的时刻, 让我可以整理我的生命。而诗现在教我的是, 试试看, 也许历史可以在我们的诗句中重新活起来。”席慕蓉用睿智而诗化的语言, 和大家分享了“诗教我的事”。这位深受大陆读者欢迎, 并且影响了几代人的诗人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写诗?真的是因为我寂寞。”出生在乱世的席慕蓉从小就跟着父母颠沛流离, 几度迁徙。“插班生”成了她成长过程中的深深烙印。在香港、在台湾, “我永远都是那个站在团体外面, 总是奇怪人家为什么不接纳我的人?那时, 每天晚上是要哭着上床睡觉的。”席慕蓉承认:“这让我终身带有一种自卑感。”还好有诗。在课堂上, 国文老师让我背古诗十九首,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根本不会懂‘离乱’这个词。但如果是经历过了‘离乱’, 他就能感受到这点。”“所以读到古诗十九首时, 我真的觉得这个诗很亲切, 让我在日记本上想写一些东西。我到现在还保留着初中二年级的日记本。我想这也是后来促使我走上诗歌创作这条道路的主要诱因。”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篇3

“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的少年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在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的情况更加严重。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包括四川、河南、安徽和江西,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为2000万计的话这四个省份的留守儿童比例占到总量的47.45%。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7.7%。

二、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这些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对于其他方面一般很少关注。留守儿童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儿童来说影响是非常长远和深刻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习惯、道德和社交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的儿童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1.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与子女接触少、沟通少,根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无处倾诉,或者是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以及对他们的及时正确的辅导,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要么是攻击性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性。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绝大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较底,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父母过度的溺爱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而过于严厉的管束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和行为,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种宽严失度的教养方式,必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在其一生中都会留下一种不良影响。

2.行为习惯差

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

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最终成为了“问题儿童”。

3.道德滑坡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与人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密切联系。人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开始的,特别是在其幼儿期。而留守儿童多数在婴幼期就离开父母,置身在有缺陷的家庭教育之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出现了严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德育障碍。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切不可小视。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

4.社交能力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其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而个体早期的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个体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因而产生心理异常,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儿童与父母亲的关系决定儿童是否能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如果父母亲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注,孩子大都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极端行为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比例。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由于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制度化的社会支持体系,他们不得不寻求一种自我保护。但这种功利性的交友往往是结交一些哥们义气的朋友,而社会上一些心怀叵测的人也正好趁机而入,这就容易使这些孩子上当受骗,染上不良习气,走上歪道。这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已经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社会联结理论认为,父母成为孩子行为的监控者是预防青少年误入歧途的很好选择。随着青少年与社会联结关系的减弱,他们出现违法犯罪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有所增加,而父母依恋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所以受到父母监控的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等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

三、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每年都在增加,表明政府对农村的教育问题是非常重视的。比如2007年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将得到流入地政府公共财政的保障。中组部等七部委下文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学校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公用经费。这项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对挪用公款、乱报数字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予以关注,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其他什么方式可以替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新农村建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绝非权益之计,在现代化进程中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涛,胡勇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J],2003(03)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J],2002(09)

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 篇4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犹如一场演出,教师处在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地位。一名教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掌握这门艺术,并且还要培养于处理教学表演艺术和教师的教育机智的问题,教育者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细心。教育艺术是一种伟大的艺术,是铸造人的灵魂的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作为优秀思想品德教师,怎样运用教育艺术,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呢?

我认为必须具备“四要四不要”。

一、要做人师,不要做“经师”

要育人,就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而不要做单纯传声筒,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人。我们培养学生装要成为解放思想与坚持真理统一的一代新人,因此,绝不能再把那些“左”的、教条主义的、个人迷信的教育方法拿过来贻害青少年,扼杀学生的个性特点,禁固学生的思想。

所以思品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式的、引导式的、热烈的、师生双边的趣味活动,而不是将课本知识条条化、语文化,让学生去背得晕头转向。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品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思品教师应该是教师而绝不是讲经师。

二、要心耕,不要舌耕

优秀的思品教师要课讲得精彩生动,但这并等于教得好。要做到教得好,必须用心去培育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用心地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育成长。因此,人们都把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里的舌耕,是指那种口是心非,讲得头头是道,自身的人品、师德不具备的人,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然失去应有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用心耕,就是要善于研究教学艺术,了解学生的喜恕爱好,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困,全身心地研究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得更好,而不是上台就讲,照本宣科,讲条条,读书本,否则必然使思品课教学失去它应有的魅力。

三、要通情,不要恨情

教与学之间,教师对学生要先通情才能达理。而不是让学生先达理后才能通情。实际上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在通常情况下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要晓之以理,必须首先要动之以情,最佳的教育教学状态是情理交融状态,这种状态应当说是最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只有爱得深才能教得好。不能两眼盯着学生的缺点,眼巴巴地恨铁不成钢,于是发脾气,大声呵斥,反而适得其反,收不到期任何实效。要知道:恨情是教育的最大障碍,特别是思想教育的最大障碍。

要通情,就是师生情感相通相融,借此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学生,要善于与学生求得共识。

四、要求实求真、不要求虚荣

在教学中求实,就是求实效,实实在在去培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求实,就是从学生装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材的条条出发,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任意拨高,搞成人化的教育,否则势必没有什么实效。

求真,教师应敢干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的真理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体现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学生都是热爱真理的,因此学生就会热爱你,信服你。

求虚荣,爱虚荣是教师的一大害,特别是思品教师。如若沾上这种毛病,就会成为保姆式的教师,把知识理好,过份地猜题押题,而忽视了大量知识的传授、解决疑惑、情感沟通等重要问题,这显然是以学生健康成长受到极大损害为代价,这就是教育奸商。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篇5

1、思想:家庭成员的思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家庭成员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孩子会尽最大努力管理自己的生活,通过改善自己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而且,在不断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反思和提升自己,暗示自己,不断学习。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果家庭成员向孩子传递消极的思想,会让孩子自我否定,抱怨生活,不满现状,盲目依赖他人,想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教育会让孩子的生活不幸福。

2、行为:如果家庭成员试图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交朋友,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做了坏事,学会向孩子道歉。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并教会他们充实自己。在家里,你不会对孩子发脾气,你是有上进心的,这样你才能让孩子努力。这会让你的孩子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有耐心和毅力。消极的家庭遇到事情会莫名其妙地生孩子的气,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承担责任,遇到事情会责怪大人。这也会让孩子养成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习惯。

3、发言:很多家庭成员会觉得自己是父母,做错了事不需要对孩子说‘对不起’,或者孩子帮他们做了一件事之后也不会说‘谢谢’,被表扬也不会得到‘你真棒’的表扬。如果这样对待孩子,他们会失去表达语言的能力。通常,孩子不会学会向别人表达“谢谢”、“对不起”和“你很棒”。对待孩子,一定不能吝啬表扬。及时表达和表扬孩子,会丰富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做事的能力越来越优秀。如果父母只在孩子犯错时责备孩子,会让孩子在当时的环境中感到特别不安和难过。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害怕犯错。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篇6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这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案例:凯凯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舞蹈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凯凯十分开心,还帮妈妈拿碗筷。天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天天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久了以后,他对父亲的反应就淡漠了。凯凯妈妈的热情使凯凯“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产生了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行为。天天爸爸的冷淡使天天的没有得到称赞后的愉快或受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个案例反映了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

因此,孩子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家长情感上的回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妨害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如此重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改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呢?

(一)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性格,家庭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与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浅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学生的影响 篇7

一、重宠爱轻管理

现在的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富裕的对孩子的要求不加节制;家庭生活不富裕的也尽量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要求。一些从小被父母、长辈宠爱,在物质上极力满足的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当这些孩子受到挫折或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失去自控,不善于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采取不上学、出走等极端方式与家长对抗。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了解不够,不善于做孩子的思想和管理工作,孩子出现了不良倾向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进一步激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二、管教方法不当

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致使家庭教育功能丧失。他们对子女的缺点,不闻不问;一些家长则教育方法简单,常常是打骂了事,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诱发了犯罪。一些留守未成年人因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住在一起,而老人又无力管教,变得执拗成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沉溺网吧、逃课、逃学乃至自动辍学。

三、家庭暴力影响

一些家庭中,夫妻出现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有时当着孩子的面发生暴力冲突,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提心吊胆,时间长了,就会给子女的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有的家长存在恨铁不成钢心理,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不但不帮助分析查找原因、固强补弱,反而时常会有冷言冷语,甚至进行体罚和打骂,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暴力冲突使子女在成为直接受害者的同时,也易

使子女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

四、单亲家庭影响

近年来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因为感情生活的不和谐、不如意,使得一些离异的父母亲性格或在处世方式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曾经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入微的呵护,循循善诱的教育因为家庭的破碎而越来越少。有的家长因为情感焦虑,反而视孩子为“出气筒”,孩子稍有不对就进行打骂、虐待甚至遗弃子女,对子女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进而使单亲家庭的子女变得孤僻、抑郁、易怒、焦躁、憎恨父母、疏远家庭,在班集体里明显不合群,甚至不交作业、厌恶学习。

五、事业型家长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中学生的父母大都在四十岁左右,正是事业爬坡的阶段,也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因此,有一些家长因为忙于自身的工作和事业,一心为孩子的将来打物质基础,反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成长教育,交心谈心较少,甚至是放任自流,由于这些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教育、监护,尽管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吃穿、比玩乐,很难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当父母发现时,孩子的学习已经很难进步,思想也很难转变。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更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事业有成,生活一帆风顺。关于如何管理好孩子,笔者做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责任感

不可否认,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但也有少数家长的责任感会“中途断电”,往往孩子学习好时,表现得责任感愈强,而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下滑时,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少管、不管。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成绩往往成曲线型,家长要充分理解到这一点,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要有“恒温”,不能好起来像个“宝”,冷起来像根“草”,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现在的孩子心理成熟较早,对他们的思想和心事家长要及时了解、及时跟进,要见微知著。在孩子面前要平等,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无论从语言和行为上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和父母交心。如果以为人父母者自居,盲目树立家长权威,可能适得其反,孩子有什么心事不愿对家长说,得不到相对正确的意见,往往会加重心事,影响学习。

三、要加强和学校的联系沟通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往往在开家长会时才到学校,平时与学校沟通较少,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这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针对性不强。建议学生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动态情况,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链接、互为补充、及时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进步负责。

四、要加强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学生情绪低落时、家庭出现变故时、成绩下滑时等重要阶段更应及时介入,为学生的心灵撑起一把伞。有条件的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学生心理辅导员,健全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咨询、解答疑问、提供帮助等形式,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使学生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五、认真抓好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看似很宏观,好似离学生很远,实际上,这些教育必须从学生抓起,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克服悲观主义情绪和内心空虚,正确地评价自已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家长对于孩子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贪玩无度等倾向,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而决不能歧视和漠视孩子,引起他们的腻烦和逆反心理。事出有因,当孩子出现这些状况时,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要习以为常,也不要不以为然,而是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比如多和孩子谈心,一起出游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中学生关于期盼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大学宣传部工作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