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精选3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 篇1

第一章 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2.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13.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14.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5.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6.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7.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8.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19.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 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20.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dY/dX)*(X/Y)21.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

2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 23.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s= 2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XY = 当E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25.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消费者收入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M= 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劣等品;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当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奢侈品;当0>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必需品。26.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那么他们互为替代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7.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那么这两种商品为互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8.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减少。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富裕程度越高,食物的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第二章 效用论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2.基数效用:把效用用基数1,2,3„„等来度量,并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比较运算。基数效用不仅可以表示出组合A的效用是大于还是小于组合B,还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小多少。

3.序数效用:把效用按偏好大小从低到高排列,并标号。这样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还是小,但并不能知道大/小多少。序数效用论有三大假设: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

4.边际量: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一定量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总和。用字母TU表示。

6.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P1X1+P2X2+…+PnXn=I

MU1/P1=MU2/P2=„MUn/Pn=λ,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率。根据上面两式,MRS12=MU1/MU2=P1/P2。(图)

9.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一定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10.保留价格:消费者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

11.消费者剩余CS: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P0时需求量为Q0,CS=∫ f(Q)dQ-P0Q0 1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有3大特征:1)假定效用函数连续:两条无差异曲线间还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位置距原点越远的效用越大。2)无相交: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3)凸向原点。(图)13.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公式:MRS12=-dX2/dX1。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14.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15.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其效用函数为U(x1,x2)=ax1+bx2,MRS12=a/b.(图)16.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其效用函数为U(x1,x2)=min(ax1,bx2).(图)17.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等式为P1X1+P2X2+„+PnXn=I(图)

18.价格—消费曲线PCC: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可以推导出消费者需求曲线(见书95页)

19.收入—消费曲线ICC: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收入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

20.恩格尔曲线EC: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图)

21.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图)

22.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其不改变消费者效用水平。

23.补偿预算线: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和效用不便的分析工具。具体地说„

24.正常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的商品,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5.低档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且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6.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商品。作为一种特殊低档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章 生产论

1.生产者:厂商或企业,它是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它由三种组织形式:个人、合伙、公司制企业。生产者的本质— 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以减小交易成本。他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交易成本:围绕交易契约产生的成本。(损失+费用)

3.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公式:Q=f(K,L),技术水平给定时,就有确定的函数形式f.4.生产要素: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5.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又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它指在任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数量间都存在的固定的比例关系。要素间不可相互替代。公式:Q=min(L/u,K/v),Q=L/u=K/v,L和K分别表示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和v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

6.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要素间可部分替代的齐次生产函数。公式:Q=AL K 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减;当α+β=1时,规模报酬不变,此时α、β分别表示L和K在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程度。7.短期(生产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8.长期(生产论):生产者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9.不变投入:产者在短期内无法做出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

10.可变投入:产者在可以做出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都是可变的。

11.总产量TP: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对应的最大产量。(图)

12.平均产量AP:总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之比。公式:AP=TP/L。(图)13.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的量。(图)

1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短期规律)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特定值时,赠机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5.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线有3大特征:1)远离原点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2)不相交;3)凸向原点

16.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生产要素的量时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公式:MRTS =-dK/dL=MPL/MPK 1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长期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量是递减的。其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特征。

18.等成本线:在既定成本和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C=wL+rK 19.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0.扩展线:在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扩展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点(即MRTS=w/r的点)的轨迹。扩展线是长期中企业扩张的最优路径,是一条特殊的等斜线。21.规模报酬:(长期)所有生产要素以同比例变化的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

间的关系。产量增加比例大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小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等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22.规模经济:要素投入比例可变时,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规模报酬这种特殊情况。

第四章 成本论

1.机会成本:当指单一资源有两种以上用途时,使用他的人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当指一项活动时,活动中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和。

2.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总价格。例如,动用自有资金和土地,并妻子经营管理。

4.总成本:所有成本之和。公式: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5.企业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是一种超额利润。公式: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6.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属于隐成本,不包括在经济利润中。

7.短期成本:在短期内,企业要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内企业只能改变一部分要素投入而不能改变调整全部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划分为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

8.长期成本:在长期一切要素投入量均可改变,所以长期成本指长期内企业为达到墓边产量所用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9.规模经济:也称内部经济。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0.规模不经济:也称内在不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规模,会使经济效益下降。11.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12.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降低。

第五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从事物品买卖的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2.行业: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行业类与市场相同。

3.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完全信息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4.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描述市场上对某一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状况的曲线。

5.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既定价格下厂商的产量是随意,因为单个厂商的产量对于有大量卖买者的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厂商既不会也无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

6.总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公式:TR(Q)=P*Q 7.平均收益: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公式:AR(Q)=P 8.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公式:MR(Q)= P+ dP/dQ*Q=P(1-1/ed)。9.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公式:MR=MC 10.收支相抵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0,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要附图)

11.停止营业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V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负,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此时,厂商的收入全部用来弥补可变成本(要附图)

12.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总支付的差额。(图)13.成本不变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14.成本递增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上升,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15,成本递减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下降,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6.消费者统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为“货币选择”。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证明了这一点。

第六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1.不完全竞争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外,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市场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类: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市场: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厂商的市场组织。特征:它的产品无相近替代品,其他厂商无法进入,无潜在竞争者,有完全的价格决定权。

3.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达到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产量只有一个企业生产出来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且可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总会出现某厂商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先达到这一规模,从而垄断整个行业,形成自然垄断。

4.垄断厂商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厂商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垄断厂商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总收益曲线呈倒U型。(画图)

6.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保留价格)出售。厂商占有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8.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价格。厂商部分占有消费者剩余。

9.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体收取不同价格。垄断厂商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不同市场,定价/产量原则:MR1=MR2=MC ; P1/P2=(1-1/ed2)/(1-1/ed1)

10.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销售由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非常相近的替代品,且厂商进入、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存在比较多,厂商有一定的定价权。

11.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相近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12.虚构的产品差别:以消费者的主观和想象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如:广告,商标造成的产品差别。

13.垄断竞争产商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不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该厂商主观的、事前的、预测的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也改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事后的、实际的需求曲线。14.理想的产量:把完全竞争企业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图15.多余的生产力: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差称为多余的生产力。

16.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和其他厂商竞争,扩大自己的销量。17.寡头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该行业。分类: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18.古诺模型: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又称“双头模型”。它假定市场上只有A和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双寡头模型结论可推广到n个寡头厂商的情况。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每个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

19.古诺均衡:只有两个寡头厂商,且每一个厂商都被动的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的产量并同时决策时,所达到的均衡。公式:QA=QB=1/3Q 20.斯威齐模型:又称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它描述了寡头市场上价格刚性的现象。它假定一个厂商价格提高时其他厂商的价格保持不变,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而当这个厂商价格降低时其他厂商会跟着一起降价,以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时很有限的。所以,场上面临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和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

21.博弈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22.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23.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艘构成的均衡。24.博弈均衡: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5.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26.无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在时间的变化中,无限期的重复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延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获得一定好处。

29.囚犯的困境:个人理性导致机体非理性的代表,不合作状态是均衡。(支付矩阵图)

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认为,只有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在要素使用上才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各自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各自的边际生产率)作为报酬。目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是一个按劳取酬的社会。

2.引致需求: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把他们生产为产品得到利润,是一种间接的需求,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所引发的需求,因此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3.完全竞争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时,该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W 4.卖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完全竞争市场 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MRP=W 5.买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非完全竞争市场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MFC 6.边际产品: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得到的产出的增量。用MP表示。

7.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VMP=P*MP 8.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MRP= MR*MP 9.边际要素成本:它表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MFC= MC*MP ≥w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保留自用:资源拥有者不是将所有要素都提供“要素供给”以获得收益,而是将剩下的部分留作自己使用。

2.价格扩展线: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所有满足要素在获得收益和保留自用两者间分配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点的轨迹。要素供给原则-dY/dl=MUl/MUY=W。(PEP图)3.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土地面积不由人为决定,是自然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变化而变化。

4.要素的服务价格:由于使用要素所要支付的报酬。

5.要素的源泉价格:要素本身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如机器的价格。6.租:要素报酬中,对要素供给不产生影响的部分。

7.地租:专指土地供给为固定不变时,使用土地的服务价格。

8.租金:供给不变的要素(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9.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不变的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准租金=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图)

10.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若从要素收入中减去一部分,并不影响要素供给,这一部分就是经济租金,它等于生产者剩余(图)。经济组经的大小取决于供给要素的形状,愈是陡峭,经济组金越大,特别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

11.欧拉定理:又称分配净尽定理。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公式:Q=L*MPL+K*MPK 12.洛伦兹曲线:描述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关系得曲线。从洛仑兹曲线凸向横轴的程度可以看出分配不公平的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图13.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上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公式:G=A/(A+B)其中,A是洛仑兹曲线中的不平等面积。A+B是完全不平等面积。

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

1.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2.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3.瓦尔拉斯定律:在一般均衡状态下,社会总收入=总支出。公式:∑PiQis=∑PiQid左右两边都等于同一个社会成交量。

4.拍卖人假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瓦尔拉斯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他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出自己的需求和供给,若所有市场供求一致,则他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按此组价格成交;若供求不一致,则不成交。拍卖人修正报价,具体做法: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则提高价格,反之,则降低价格。这就保证新价格比原来价格更接近于均衡价格。若新报价格仍不是均衡价格,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个过程叫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

5.超额需求函数:市场需求相应减去市场供给得到的函数。公式:Zi = Qid-Qis 6.自由物品:超额需求函数都在纵轴的左边,即不存在一个正的价格使得供给=需求。但当P=0时,仍可以达到均衡。这样的物品叫做自由物品,指相对来说并不稀缺的物品。7.经济物品:在超额需求函数中,存在一个正的价格使得供给=需求。这样的物品叫做经济物品。

8.不动点定理:有界闭凸集合到自身的连续映射存在一个不动点。

第十章 福利经济学

1.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陈述经济行为及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试图从一定的社会判断的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得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4.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5.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资源配置状态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状态变好,而没有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改进的状态是“好”的。利用帕累托标准衡量为“好”的状态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6.帕累托最优状态:当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时,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7.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分为: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MRSXY,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LK=MRTSLK,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MRSXY=MRTXY。(埃奇渥斯盒状图)

8.交换/生产的契约曲线:也称效率曲线,所有满足帕累托条件的点的轨迹。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MRSXY=MRSXY。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MRTSLK=MRTSLK 9.生产可能性曲线(产品交换曲线):在给定要素数量条件下,所有在要素最优配置下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产出的轨迹。(图)

10.边际转换率MRT: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既定要素数量条件下,要多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的数量。边际转换率MRT是递增的。11.看不见手的原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12.效用可能性曲线:代表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说明了一个消费者的效用 水平给定了之后,另一个消费者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和凹凸性都是“随意”的。

13.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关于社会所有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W=W(UA,UB,UC„„),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14.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社会偏好相同的两种组合效用UAUB的各种组合的曲线。(图)

15.阿罗不可能定理:由于社会偏好次序包含内在矛盾,缺乏次序传递性,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6,惯性:人们无法在不同经济状态之间进行比较,也许无法对某项改变的结果做出准确的估计,或者,即使“预期”某项改变可能对自己有好处,但也知道这种预期是有“风险”的,既不能完全排除出现相反结果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往往就是“维持现状”。这就是所谓初始状态的“惯性”。初始状态的惯性意味着:由于改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即使初始状态是低效率的,它也可能长期持续下去。17.罗尔斯标准:政府的目标应当时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那些人的福利达到最大,这意味着,当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收入提高时,即可认为收入分配的状况得到改善。

18.潜在的帕累托改进: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由于增加的收入要大于减少的收入,故如果让收入增加的人拿出一部分来补偿收入减少的人,则每个人的收入仍可以增加。这种情况被称为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2.免费乘车者:人们不想支付就想消费。这种情况发生在非排他性商品上,即该商品MC=0 3.寻租活动: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获得垄断利润的活动。4.反托拉斯法:政府制定的反垄断法律。

5.外部影响:单位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非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而无法通过价格补偿。

6.外部经济: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这会导致这样的私人活动往往低于社会要求水平,存在搭便车现象,导致该活动过少的资源配置。外部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7.外部不经济:个人从其活动中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成本。这会导致这样的私人活动往往高于社会要求水平,和该活动过多的资源配置。外部不经济可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8.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开始时把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结果最终都是有效的。即即使存在外部性也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9.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排他性,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竞用性,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10.公共物品:既不具有竞争性也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11.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却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12.公地的悲剧:如果每个村民都能够毫无节制地使用公地,则实际的均衡奶牛数量将远远超过它的最优水平。由此引起的后果就是:公地将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弱。这就是所谓的“公地的悲剧”。

13.集体选择:所有参加者依据一定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14.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与政府行为相关的集体选择问题的理论。

15.周期多数现象:不同的投票程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 致甚至可能相互矛盾的决策。(具体见书350页)

16.信息不对称: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

17.逆向选择: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下降而上升,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当生产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供给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18.败德行为/道德危险:在没有购买保险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的提防着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为,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的出现而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自负的;然而,一旦购买保险后,这些投保人往往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是要有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面临的道德危险。

19.工资效率:每单位工资水平上的效率,即效率/工资。20.决策成本:按规则通过某项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 篇2

关键词:经济学脉络,无差异曲线,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补偿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 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 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 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 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 还有补充练习, 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 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 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 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 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从理论上是很多的, 比如:边际效应分析, 机会成本分析, 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 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 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 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 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 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 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 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 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 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 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 借用“补偿”一词, 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 接下来, 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 第四章生产者理论, 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 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弄清楚了它的发展, 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 有哪些知识点, 如何联系, 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 (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 。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 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 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 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 奠定基础的阶段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 。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 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 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 重视边际增量分析, 采用局部分析方法, 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 体系初步形成, 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 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 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 (1940) 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 (1939) 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 提出边际替代率, 扬弃了基数效用, 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由此, 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 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今) 。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 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 厂商理论的建立,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 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 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 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 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 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 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 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 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 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 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 计算了其斜度, 即斜率, 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 (法文版1909年) 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 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 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 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 数量组合不一样, 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 当x与y的数量增加, 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 或x减少而y增加, 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 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 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 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 总效用越小, 反之, 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 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 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 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 以下一点是必须的, 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 他认为, 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 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 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 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 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 那么, 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 顾名思义, 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 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 那么得到就是收益, 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 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 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 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 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 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 这里甲有两个香蕉, 乙有一个苹果, 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 甲想得到一个苹果 (边际增加) , 就要放弃2个香蕉 (成本或代价) , 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 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 比如苹果, 用横轴表示, 价格为p1=2, x2表示第二种商品, 比如香蕉, 用纵轴表示, 价格为p2=1, 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 2个香蕉换1个苹果, 交换率为2, 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 即:。实际上, 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 显然, 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 正好是2倍。表示为, 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 所以, 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 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 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 那么M=x1p1+x2p2, 移项得:, 由x2对x1求导数, 可得, 同样, 移项可得:, 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 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 将会损失的x2。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 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 AB表示预算线, 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 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 假设收入M=1元, OA=1, OB=2, 那么, 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 必须放弃2个香蕉, 反过来, 放弃了2个香蕉, 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 u=u (x1, x2) , 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效用一样, 所以, 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 全微分后可以得到:, 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 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 必须放弃的x2, 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 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 比如, 消费点位于A时, 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 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 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 因此, 增加x1的消费, 减少x2的消费。反之, 消费点位于B点时, 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 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 一是相对价格曲线, 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 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 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 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 即, 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 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 对上式求微分, 有, 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 △x1可以交换到, 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 如果△x1=1, 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 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 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 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 (x1, x2, c) =0, 显成本函数为c=h (x1, x2) , 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 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 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 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 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 假设成本为为既定, 对成本函数全微分, 得到dc=MC1dx1+MC2dx2, 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 所以, 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 即。边际成本之比, 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 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 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 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 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 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 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 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 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 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 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 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 学习微观经济学, 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 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 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 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 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 (1995) 。我们可理解为, 学习微观经济学, 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 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 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 从而保持效用不变, 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 同时, 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 从而找到个别市场, 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五版) 学习与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2.

[3]希克斯.薛蕃康译.价值与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词解释背诵版 篇3

·生产者剩余指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产生影响。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稀缺性指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时的状态。

·正常商品指需求量随消费者的收入提高而增加、随消费者收入降低而减少的物品。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外部经济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简答题:

1、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之间的区别?

答:需求量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纯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需求量变动表现在需求曲线上就是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需求变动是由非价格因素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化,这种变化表示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2、需求的交叉弹性与两种商品的替代和互补的关系?

答:1)互补商品 Exy < 0,且Exy 的绝对值越大,互补性越强。2)替代商品 Exy > 0,且Exy 越大,替代性越强。3)当Exy=0时独立无关的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反应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反应敏感程度的概念。

3、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替代品的可得性 ; 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考察期的长短;商品对消费者重要程度或偏好;用途广泛性。

4、什么是边际技术替代率与技术产量间的关系?

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关系:?

5、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率论的区别?

答:基数效用论认为: 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可以具体衡量并可加总求和,其计量采用“效用单位”来表示。效用可正可负:正效用表示收益或舒适;负效用表示不适或痛苦。序数效用论认为: 效用是一个类似于香、臭、美、丑等概念,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更不能加总求和,只能以等级的大小或顺序的先后来表示满足欲望的程度,既偏好的大小。

6、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平均MR与AR之间的关系?

答:1)AR=(P*Q)/Q=P,与D重合,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2)MR在AR的下方,MR也向右下方倾斜 3)当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为直线型时,d(AR)曲线和MR相交于纵轴的截距是相等的,且MR曲线与横轴的截距是d(AR)曲线的一半。4)因为MR就是TR的斜率,所以:MR>0,TR增加;MR=0,TR最大;MR<0,TR下降。

7、等产量线的主要特征?

答: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越远,产量水平越高。

3、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8、完全市场的竞争条件?

答具体条件如下:

1、大量的买者,卖者 2.商品具有同一性:同质的,无差别的.3.厂家可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没有市场歧视 5.信息完全充分(交易成本为零)6.资源自由流动(自由缔约)。作图:(总产、平产、边产之间的关系)答:

只要边产是正的,总产总是增加的;只要边产是负的,总产总是减少的;当边产为零时,总产达到最大值。

上一篇:预防应对校园暴力教案下一篇:太平洋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