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转诊工作总结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 篇1

工作情况总结

为适应医疗体系改革,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与多家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指导乡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2012,我院向上级医院转送病人364人次,各乡镇卫生院转送我院329人次,我院转送各乡镇卫生院32人次,转诊人次共计725人次。通过上转病人提前预约,解决了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难的问题,解决了病人不了解病情看病走弯路的问题,加强了我院与上级医院的沟通;下转病人使我院与乡镇卫生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结合我院派驻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帮扶下,使转到乡卫生院的病人能够得到连续、完整的治疗。

二、存在的问题

我院能够做到根据病情需要上转病人,并开具转诊单,能够实施医保报销;但上级医院为患者开具的下转单却很少。绝大多数病人认为上级医院主管大夫口头交代回当地治疗或患者自行到我院继续治疗。我院需要转至乡镇卫生院的病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转诊,致使我院下转病人困

难。这说明上级医院和我们,我们和乡镇的沟通还不到位,总体来说是对双向转诊工作认识不够。

三、应对措施

为优化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建立互信机制,使上级医院转出的病人愿意回到我院继续治疗。我院继续加强对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提供业务、技术上的支持。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不间断、连续的双向转诊服务,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县人民医院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 篇2

从1997年至今,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期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双向转诊制度。因为只有解决了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某些政策才能随之改变(医疗保险政策),人才问题得到缓解,“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才能够实现,“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也才可以初步解决。可以这样讲,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方略。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及宗旨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是社区服务中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这与医院的专科服务有所不同,它是社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及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病人、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还包括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其意义在于: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可以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2 双向转诊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双向转诊应该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医院双方面的“互动”,但从实际运转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反映在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综合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一般常见、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

2.1 转诊标准难以确定

无论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对医院来说,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转诊程序不明确,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因而难以规范,这是非常现实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贯彻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就失去了基础性的依据,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会使医院和社区医生很难执行。

2.2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双向转诊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分配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在经济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存在利益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的,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直接与医院效益相挂钩。因而,无论是大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很难避免经济利益的驱动,从管理上改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趋利观念是很不容易的[2]。

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薄弱,信任机制缺失

双向转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转诊制度的运作和落实。在有些西方国家的转诊制度下,全科医生可直接将病人送入专科医院病房。而目前在我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是由基层卫生人员转岗而来,缺乏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设施与其功能不相匹配,使居民对仅有一些简陋医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感[3],加之患者向下转出时,上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双向转诊变为单方面行为。这都无疑扭曲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形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

3 讨论与建议

3.1 明确转诊标准,调整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经济利益

阻碍双向转诊正常运作的首要原因是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利益驱动。因而理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在双向转诊中的经济关系非常关键。首先,要树立合理的转诊观念,加强有关政策的培训,使各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到双向转诊的重要性科学性,破除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独占心理,促使病人在三级机构间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其次,制定比较明确并容易执行的转诊标准,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行为,真正让双向转诊落实到位。

3.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重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是开展双向转诊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双向转诊制度的完善需要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病人留在社区,才能长期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运行和落实受制于转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放,制定出全科医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实际措施,拨出培训专款,用于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教材开发,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包括公卫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4]。另外,上级医院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并安排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和进修,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3.3 大医院应认清发展形势,积极促进双向转诊制度落实

大医院领导层应该认识到双向转诊制度是国家社区卫生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协调发展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和效率的需要;社区卫生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协调发展是合理分流病人,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功能和优势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大医院和专科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军。社区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只有通过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才能合理分流病人,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满足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大医院门诊的压力[5],又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轻居民负担。

3.4 组建医院集团,实现医院与社区的双赢

积极依托医院集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是一项有力手段。组建医院集团,能够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流动,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医院的经营成本。此外,它还可以发挥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强竞争力,通过内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各学科综合实力的提高,并可突破医院原有管理体制[6],为医院内部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当然组建医院集团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引导病人进行有序流动的一种方式而已。

摘要:针对目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为贯彻落实双向转诊制度探索解决途径,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方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179.

[2]鲍勇.探索双向转诊制度模式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1223~1225.

[3]尹文强,傅华,安妮,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SWOT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38~140.

[4]玄泽亮,王克利,魏澄敏,等.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1):18~21.

[5]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5.

医院市场转诊体检营销方案 篇3

转诊类业务工作

①、工作性质

一方面是针对大的医疗机构的转诊业务,主要是大的医疗机构的收费高而病人相对承受不起的病人。这一块操作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医院的收费也不低。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小的诊所,门诊机构,大小药店等进行转诊业务工作。我院以前的转诊活动不大成功,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什么样的人合适做转诊市场的开发?转诊患者的接待程序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要求等等?以及我们对转诊医务人员的劳务报酬及时合理支付等问题。如果把转诊开发行为仅仅当成是下个通知给对方,以为通知到了就行了,其效果就自然不理想。至少,开展转诊业务工作要强调两点:市场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转诊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为了取得客户的信任,有些客户还要有计划的多次拜访。②、转诊类人员要求: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年龄30岁左右,女性优先,沟通能力强,有兴趣从事医疗市场开发工作。工作范围也主要以建阳市范围来开展。

2、体检业务工作

医院条件具备的时候,开展体检业务;医院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时候,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开展免费体检,进一步发现目标病人,组织病人来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此工作可结合参与到其他工作中灵活进行。

3、兼职市场开发员。

面向社会发展兼职的市场开发人员,根据业绩定期给予高额的提成。

兼职业务类:人数不限,要求不限。不管通过何种途径,能给医院带来患者就行;有患者送到医院,就享受高额的业绩提成,一律按照每月患者医疗总费用的20%提取,每月月底或者月初兑现一次。

主要由市场部主管负责物色、培训、发展、管理兼职市场开发员。

4、转诊类市场人员

①、市场人员提前将要转诊的患者情况告知市场部主管,通知市场内勤以及医院导医人员,进行转诊断患者的初步信息统计。

②、病人来医院时候,由我院导医人员进行转诊患者的确认,并确认患者姓名、疾病、主治医生等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③、病人出院后,由市场部内勤配合医院财务人员进行该患者医疗费用的统计,并计算业务员个人提成等。

④、提成以及劳务费,按照医院统一规定发放。

5、市场部工作规定

1、市场部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自己书面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一周至少一次,并交给市场部主管审批。

2、市场人员工作进展情况,至少一周书面汇报一次,并交给市场部主管审查。

3、无书面工作计划、无书面工作汇报者,按照当周旷工处理。

4、转诊类工作人员、活动类工作人员,原则上以在外面开展相关工作为主,每天早上九点后即可离开医院按照计划开展自己的相关工作。不得无故在办公室逗留。必要的工作交流除外。

5、市场开发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形象,工作时间不得影响、干扰其他科室人员的正常工作。低调做人,认真做事。

6、针对业绩突出的市场人员,可以给予特别的自由工作时间。除此外,任何人

不能享受特殊待遇。

7、业绩考核是市场人员最主要的考核。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个人业绩,提高市场部的业绩。没有业绩的人,业绩不好的人,一律按照不能胜任市场工作对待、处理。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 篇4

1 政府起主导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营权和所有权都属于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没有隶属关系,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契约,实现医院和社区的双向配合,患者原则上转诊到对口医院,并在对口医院享受部分减免费用的优惠政策。

政府推动型模式适用于政府指导思想明确,有坚定地保障居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权利的意识和责任,并且有足够地财力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协调运行和满足他们的利益补偿以及有医保等大量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政府要有相关的成熟地政策、法规、机制来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资源利用,利益分配和运作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归属明确,政府可以统一管理和支配。

2 管办分离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权属于政府,经营权属于医院。该模式做法通过产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托管、兼并等形式,政府主动将社区卫生机构的资产整合交给当地大型医院,医院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形成以医院为中心的纵向联合模式。具体做法: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财及地方医疗服务市场整体移交委托医院管理,把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覆盖到社区,形成“三级医疗服务,一二级水平收费”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在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人员身份不变、职责不变,同时保持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相关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委托给大医院。大医院全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和业务工作开展。大医院托管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独立法人单位,并非大医院兼并办成医院分院,仍隶属辖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托管后中心的体制不变、享受财政拨款和各项财税减免政策不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性质不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职工隶属关系及性质不变;托管后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纳入政府财政网络化管理;大医院派人担任中心法人或主要负责人。在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双方建立了信息沟通渠道,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医院设立专门机构,为上转病人设立绿色通道[2],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并将适合在社区治疗和康复的病人及时下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后,医院加强对社区的对口支援工作,组织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定期到中心坐诊,并固定带一名社区医生,充分发挥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建立专家预约门诊,实行化验及各种特殊检查共享,提高社区诊疗水平。安排社区医务人员参加医院的学术活动,将中心医务人员分期分批送到省中山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该模式主要特点:医疗资源的产权和所有权整合和重组,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权属于政府,而日常经营管理权交由医院负责,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重组。资源整合后,社区卫生服务双方的利益趋向一致,更有利于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3 院办院管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院办院管模式[3]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同一医疗集团或者医院直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医院的领导,机构的人员由医院聘用,属于医院的职工,人员工资和奖金由医院发放。该模式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都属于当地大医院,双方利益高度一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被动适应医院要求,缺乏主动性和长期发展目标,院办院管模式充分发挥了医院优质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容易造成公共卫生服务弱化,进而有可能退化成医院门诊部,形成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分离的局面。

4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互动模式下的双向转诊

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隶属于医院,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灵活,但是由于其非公立身份,只能获得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正常的公共卫生补偿经费,而购置设备、房屋维护等方面则无法获得财政支持。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则由双方自行协商,订立契约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该模式的特点: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可以根据各自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双向自由选择选择,通过签订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互动灵活多样,既可以结成医疗集团或者战略同盟,开展较高层次的全方位合作,也可以仅就某一方面进行合作。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的双向转诊,对政府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5 不同模式下双向转诊优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5.1 政府起主导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缺点

主要优点:(1)通过契约关系,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医院与社区之间利益对立的关系,突破了双向转诊不畅的根本障碍,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的基础。(2) 提高了医院与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两者总体卫生资源总量得以相加。(3)调动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积极性。(4)不同隶属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更多综合医院技术指导的机会。增加了大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医生沟通的机会。通过培训等提升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5)医院通过社区医生的宣传,可以提高医院自身的知名度,通过社区医生的引导,使更多的病人到契约医院就诊。(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契约医院的技术支持和预约服务,提高其在居民中的信任度。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期发展。

存在的问题:(1)契约关系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关系,签订契约双方由于没有法律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很有可能因为各自的利益关系随意退出和更改协议;(2)缺乏严格规范的上转、下转疾病诊断标准。不同专家的判别标准不同。(3) 缺乏与上转、下转的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下转病人少;(4)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不高,导致综合医院的医生、病人都不愿下转;(5) 如果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建立,医疗保险政策没有与双向转诊衔接,则无法持久开展。

5.2 管办分离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优点:(1)通过借助医院的品牌优势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名度、获得社区居民对其的信任;(2)医院派经验丰富的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以及坐诊,并对社区医生进行业务培训,或者社区医生到医院进修、学习,都会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3)“三级医疗服务,一二级水平收费”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提高了社区居民就诊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有助于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4) 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双方经济利益趋向一致,双向转诊的阻力较小;(5) 医院可以借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拓宽医疗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医院的资源优势可以较快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居民信任感,双方实现双赢。

存在的问题:(1)医院形成一定的市场与医疗服务垄断,长期以往,医院很可能将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当作扩展医院医疗市场的权宜策略,有可能造成新的医疗集团垄断;(2)由于政府主导作用不明确,可能会出现对医院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医院会为了其自身的发展,在社区开展特色医疗服务而弱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甚至出现诱导社区居民住院等医疗需求现象;(3)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由医院,可能给社会造成政府推卸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责任的负面影响。

5.3 院办院管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优点:(1)就医程序简单,为转诊患者节省费用。使医院的医疗、设备等资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更利于建成高效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网络;(2)在医疗技术方面可以获得大医院的医生指导,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3)医院输出品牌和技术,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存在的问题:(1)医院的一直以来是以医疗为主要任务,对公共职能的认识和意识不足,如果由医院来举办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淡化;(2)医院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以后,如何正确处理医院下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隶属关系;(3)大医院的医生医疗任务都比较繁重,额外承担社区的治疗、防治等工作,会加大医生的负担,同时如果没有相应激励措施,医生没有参与社区医疗防治等工作的动力。而且医院的医生大多是专科医生,习惯于大型仪器的辅助检查。对于社区的全科治疗可能不能适应,而且专科医生到社区以后,很可能无用武之地;(4)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不能沿用医院自身的管理模式,因为两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医疗模式不同;(5)缺乏比较客观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形式上做到了双向转诊,但实际上也不过是这些大医院再给自己多增加一些门诊患者而已,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医院创收和盈利的工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为患者着想的双向转诊。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医疗技术及设备条件的改善,有可能提高医疗费用;(6)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医院管理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履行了公共卫生职能,应该得到政府在财政上的补偿。

5.4 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互动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与问题

主要优点:(1)双方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在医疗市场中双向自由选择,灵活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2)由于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这意味着市场机制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存在的问题:(1)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学理念薄弱,对公共卫生服务不够重视,六位一体功能难以全面发挥;(2)由于市场机制将发挥主导作用,可能会造成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形成医疗集团的垄断。

目前很多地方开始进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探索,通过对不同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主要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有利于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现有模式的优点,有效处理所存在的问题。

摘要:通过对我国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双向转诊模式的讨论,分析不同模式下双向转诊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城市的双向转诊工作持续性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向转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谦,代涛,王小万,等.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资源互动整合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0):688~692.

[2]张升超,吴伟,李宏,等.社区健康干预模式及其效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647~1648

双向转诊的工作总结 篇5

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0xx年,医保办按照医院制定的双向转诊相关制度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双向转诊的相关工作,门诊病人通过积极的沟通,基本上能按社保的相关要求,分流转至各个社区医院,住院病人转诊主要通过临床科室与合作医院之间直接联系,没有登记病人转诊信息。

二、病人转诊情况。

20xx年,我院双向转诊的病人,在医保办有登记记录的下转病人有xx人,主要为门诊慢性病人,上转病人270人,主要为住院病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一年的运行,双向转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住院转诊人数较少。

2、住院病人下转没有通过医保办登记预约。

3、病人不配合。

经分析,主要原因有:

(1)病人对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不能接受,不同意转诊。

(2)医院病床使用率不高,没有转诊必。

(3)社区医院只是海南省或海口市本级的定点医疗机构,有些有需求的病人担心不能报销,不同意转诊。

(4)海南医保政策没有规定病人病情达到哪些情形,要强行转诊(除海口市居民医保),医院很难推动该项工作。

四、整改措施。

1、完善服务流程,增加预约转诊流程,

2、加大双向转诊临床督导和宣传力度,增设临床科室双向转诊病人登记本,双向转诊工作列入每周查房督导内容,

急危重症病人转诊工作方案 篇6

为了进一步规范院内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救治和转诊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效防止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工作原则

参与危急重症病人抢救、转诊的各科室、各级人员,必须坚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基本原则,争分夺秒,积极救治,各相关科室必须为危急重症病人保障转诊环节畅通。

三、执行细则

1、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性抢救,危急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畴,应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急会诊,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拖延救治。

2、转诊流程。首诊科室必须认真、仔细的检查病人,对危及病人生命的主要疾病或主要症状好,要及时安排科内会诊及院内会诊,并明确记录诊疗过程,对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能诊治儿确需转诊的危急重症病人,要向病人(或病人家属)告知转诊的原因与风险,并由病人(或病人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有关规定,病人(或病人家属)交纳转诊费用后,由当班医师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对确需转诊的病人,直接联系120急救中心主任,由急救中心主任派遣车辆,病人所在科室安排好随车医护人员及急救药品,联系好接诊医院,携带在院期间的诊疗记录,护送病人及时转诊。

3、“无名氏”危急重症患者送达我院的,所在科室经治医师应及时接诊,及时治疗,并做好有关情况的登记工作。“无名氏”急危重症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确需转诊的,须向医股(总值班)及分管院长报告,在批准后方可进入上述转诊流程。

4、我院原则上不安排急救车护送-普通患者转诊、转院工作,确因急危重症病人急需转诊的,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由120急救中心派遣车辆,根据相关规定,按里程数收取转诊出车费用。

四、处罚

1、首诊科室出现推诿病人或延误治疗,造成医疗纠纷及医疗赔偿的,由当事科室及当班医师负全责。

2、急诊会诊中,被邀请的医师必须随请随到,因延误会诊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当事人医疗责任。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 篇7

1 建立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机制

1.1 签署协议书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全面开展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指定宣武医院分别与2个辖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工作关系。医院与6个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作为甲方和乙方签署《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协议书》。协议中明确规定工作目标,即通过实施转诊预约,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疑难病症及时得到专科医师的诊治,引导群众改变就医理念,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明确甲方职责,即设立专职机构与指定部门,由专人负责接受指定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根据转诊患者病情,在三个工作日内安排其到相应科室就诊的时间,必要时安排有关科室会诊,并在乙方提出预约申请24小时内将有关安排通知乙方。在门诊醒目位置设立专门窗口,接洽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预约单据的转诊预约患者。明确乙方职责,即参照相关规定,对确需转诊的门诊患者,由接诊医生向甲方提出转诊预约申请,根据甲方通知的就诊安排情况,通知患者按照预约时段就诊。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双方院长签字,加盖院章,分别在市卫生局、区县卫生局、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案。甲乙双方遵照协议书履行各自职责,同时接受卫生局督查。

1.2 组织结构

医院成立三级管理组织结构,即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门诊部为主管部门,客户服务部为日常办公地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预约工作,部署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协调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医院内部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向医院内、外公开社区转诊预约办公地点、专用电话、传真和网址,监管工作落实情况,组织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转诊预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客户服务部负责落实每项工作要求,保持院内、外转诊预约工作衔接畅通,向主管部门反馈工作进展和工作问题。

1.3 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按照卫生局要求制定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流程、客户服务部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职责、挂号室社区转诊预约工作职责等。

1.4 例会制度

由医院主管部门召集、主持社区转诊预约工作例会。参会人员包括区县社管中心负责人、对口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门诊组长。例会内容包括通报工作进展,经验交流,成绩汇总,问题反馈,协商解决,达成意见共识,共同促进社区转诊预约工作的开展。

2 实践

2.1 工作原则

2.1.1 实名制转诊预约。

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大型医院转诊时,首先填写北京市卫生局统一印制的“转诊预约三联单”。须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健康档案号、联系电话、身份证号、费别、转诊原因或目的、病情摘要、预约科室、转诊医生和申请日期。

2.1.2 转诊预约优先。

即按照社区转诊预约的要求,优先安排患者就诊时间和挂号排序。医院在“转诊预约三联单”上填写约定就诊科别和就诊时间,办理人员签字。

2.1.3 开放所有号源用于转诊预约。

向社区转诊预约患者开放医院门诊所有号源,包括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

2.1.4 分时段就诊。

社区转诊预约患者按照约定的就诊日期和时间段到医院就诊。

2.2 工作流程

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流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客户服务部、挂号室和社区患者四个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转诊预约需求,社区接诊医生开具转诊预约三联单,加盖专用章。宣武医院客户服务部接收转诊预约申请,联系挂号室,根据需求进行实名制预约登记就诊科别和时间,24小时内回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门诊就诊。

2.3 接诊

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阅读社区病历及检查、检验报告,了解诊治情况,完成体格检查,认真分析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补充相关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书写门诊病历。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好病情及诊治方案的知情告知,针对病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饮食、用药、自我监测内容、戒烟、调整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定期复查等。患者在大型医院完成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确定后,回到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后续治疗。通过社区转诊预约,将社区诊疗与大型医院诊疗贯穿起来,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同时发挥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不同作用。

2.4 效果

2.4.1 社区转诊预约以慢性病为主。

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患者的科室分布,涉及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眼科、骨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消化科、呼吸科、普外科、肾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功能神外等共计23个科室。近两年,接诊数量前三位的科室分别是神经内科、心内科和妇产科,占全院接诊社区转诊数量的46.1%和54.7%。接诊前三位的病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妇科疾患。由此可见,社区转诊预约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主。

2.4.2 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数量逐渐增长。

以2010年和2011年为例,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数量分别为369人次和864人次,2011年接诊数量是2010年的2.34倍。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机制,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认可。

2.4.3 社区转诊预约占大型医院就诊比例较低。

对口转诊预约工作开展两年来,虽然转诊预约数量明显上升,但社区转诊预约占大型医院就诊比例较低。以2010年和2011年为例,宣武医院年门诊量分别为172万人次和205万人次,而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患者均未过千人次。全院预约就诊比例由2010年的11.9%增至2011年的41%,而社区转诊预约比例却不足1%。可见,目前尚未形成以社区转诊预约为主的就诊模式。

3 讨论

3.1 探索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的长效机制

目前,社区转诊预约数量占大型医院门诊量比例较低,尚未形成以社区转诊预约为主的就诊模式。分析原因,一是普遍认为大型医院拥有优质医疗资源,就诊首选大型医院的传统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强化了专科服务,淡化了全科服务。二是由于社区转诊预约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宣传力度和范围不够,人们对社区转诊预约就诊的知晓率较低。三是缺乏运用经济杠杆调控患者就诊趋势[1]。现阶段不通过社区转诊预约依然可以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患者没有感受到社区转诊预约的便利。四是患者普遍对社区医生缺乏信任感,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和接诊能力暂时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就诊患者和服务需求。鉴于上述诸多因素,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机制必须与医改紧密结合,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基本方针。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权责,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建立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3]。新医改推动了各地卫生部门对区域卫生平台建设的探索[4]。加强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尽量给患者提供更多优惠,同时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合作范围[5]。按照“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明确标准、按需转诊,快捷方便、渠道畅通,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原则,在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建立转诊预约的长效机制,实施对口支援的大型医院协助提供疑难病症的会诊和转诊服务。

3.2 发挥大型医院在社区转诊预约中慢性病防控的作用

在卫生部颁布的《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主要职责,即对有关慢性病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开展慢性病有关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包括院内板报和宣传画张贴、宣传日活动、健康课堂、诊疗过程中的咨询教育等。承担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深入挖掘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的契合点,依托大型医院在医、教、研、防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大型医院在接诊中履行慢性病防控的职责,另一方面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慢性病管理的建设,发挥大型医院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引领作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肿瘤筛查、妇幼保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病例随访、科普宣传等,规范健康管理,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应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数字化服务向社会医疗延伸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其将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现有效双向转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疗服务技术和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6]。

3.3 积极推进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模式

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面对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积极推进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模式,即首诊在社区,疑难病症转诊预约到大型医院,使得社区卫生中心、社区患者和大型医院三方认可、三方受益。首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的综合能力。其次,患者既能享受到社区医疗服务的便利,又能充分利用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减少患者就医的盲目性。第三,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轻大医院过高的诊疗压力,使大医院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工作[7]。由此可见,社区转诊预约将成为全社会较为认可的就诊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俞晓利.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3):52-54.

[2]胡卫中,韩瑾,朱芳.社区医生信任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198-200.

[3]郑大喜.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8):42-45.

[4]高昭,李泉,刘延芳,等.基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双向转诊监控体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9):44-46.

[5]梁娟芳,刘越泽.病人对双向转诊的知晓率及意愿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93-295.

[6]吴蓓华,汤士忠,沈蓓,等.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2):116-117.

双向转诊制度 篇8

一、为加强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及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协作与业务交流,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工作目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二、逐步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双向转诊网络。医院患者下转以乡镇卫生院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以省内外三级医院为依托,加强技术协作与交流,达到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院医疗与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双向转诊原则。

1、患者自愿的原则:从维护患者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切实当好患者的“参谋”。

2、分级诊治的原则:小病、常见病在基层、社区,危急重症在上级医院。

3、就近转诊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和医疗机构服务可及性,就近转诊患者,做到方便、快捷。

4、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有选择地将患者转诊至专科、专病特色明显的医疗机构,提高患者诊治的有效性。

5、无缝式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整体性、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四、双向转诊临床标准。

1、上转标准。

(1)本院临床各科急危重症,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②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③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④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⑤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⑥其他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2)下转标准。

①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②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例。

③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④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⑤老年护理病例。

⑥自愿要求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者。⑦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5、双向转诊管理规范。

(l)双向转诊医院应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转诊的畅通,转诊协议时效自定,过期应再续签。

(2)双向转诊协调由医教部具体负责,急诊科、门诊部负责上转患者的登记与统计。

(3)医院应对协作单位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免费为其培养卫生技术骨干。

(4)对于在协作单位抢救的患者,如需要医院支援,医院在接到邀请后应立即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就地参与抢救。需要转院的患者可直接送医院治疗。协作医院对疑难杂症提出会诊要求者,医院委派相关专家前往会诊,无特殊原因不得推诿。

(5)医院对上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及优先安排住院。

(6)实行资源共享,对上转来的患者根据病情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不作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7)患者转诊期间,转诊医生和患者保持联系,以便开展连续性的照顾与服务。

(8)严格遵循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合理转诊患者。

(9)对于病情较重患者转诊必要时派医护人员护送,以确保患者途中安全。

(10)为转诊患者在就诊流程上提供一定的方便,患者持转诊单无需门诊挂号,由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后,开具住院证办理住院手续。对转入的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出诊后,与住院部科室联系。

(11)本院对集团医院、对口支援单位转来的患者,治疗结束后下转时不提供住院治疗情况,没有下一步治疗、康复计划的,一经核实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6、双向转诊评价。

会诊转诊制度 篇9

(一)会诊制度

1.门诊会诊,(1)凡连续三次门诊不能明确诊断或其他需要会诊的门诊病人,经治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专家会诊。

(2)对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有困难者,应劝其住院。2.科间会诊

(1)凡疑有他科疾病或需他科协助诊疗者,应及时进行科间会诊。由诊疗组或科室提出,副主诊医师及以上医师签发会诊单。

(2)除指名特邀的医师外,被邀科室应安排副主诊医师及以上医师于24小时内前往会诊。会诊医师若遇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3)某些专科会诊(如眼、耳鼻咽喉、口腔、妇科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由护理员陪同,持会诊单前往有关专科会诊。3.院级会诊

(1)危重疑难病例经相关专科会诊、所在科室讨论后认为需院急会诊时,由经管医师填写会诊单,由主诊医师或科主任签审后送医务处,医务处应及时召集院内有关专家进行会诊。

(2)情况紧急时,可直接通知医务处或总值班,召集院级会诊。4.紧急会诊

(1)申请及会诊应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被邀请医师必须随请随到,院内紧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紧急情况下可用电话等形式直接邀请,事后补写会诊单。(2)会诊医师若遇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到场。

(3)急诊科邀请会诊可不填写会诊申请单,但会诊医师必须在病历上及时记录会诊意见。

5.邀请院外会诊(1)经过院内会诊仍诊断不明或受院内诊治技术所限需请外院专家会诊的病例,由经管医师提出会诊要求,经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处批准备案并联系,节假日由总值班批准和联系。紧急情况下,由医务处或总值班直接批准。

(2)经治诊疗组或科室应向患方说明会诊目的及费用等情况,并征得患方同意。(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科室不得提出会诊申请:①会诊邀请超出医院诊疗科目或医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②医院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不能为会诊提供必要的医疗安全保障的;③会诊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4)严格控制非技术因素的院外会诊,如确系情况特殊须经分管院长批准。(5)经批准后的院外会诊,可由医务处或总值班邀请或授权有关人员邀请。(6)邀请院外会诊原则上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相关医务人员应陪同参加会诊工作,涉及需要检查、治疗或手术时,应邀请相关科室参加会诊工作。特殊情况下由医务处或分管院长主持会诊工作。6.其他相关要求

(1)邀请会诊医师应陪同会诊医师做好会诊工作,介绍患者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并协助完成会诊工作,做好会诊记录;会诊医师应根据常规诊查患者,并按照规定书写会诊意见。

(2)各科室应对会诊工作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和评价,作为科间评价和考核的依据。(3)有关职能处室应加强会展管理工作,完善会诊登记,定期反馈会诊制度执行情况,并将结果于科主任、主诊医师的绩效考核相结合。

(4)医师在会诊中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常规,不得擅自外出会诊,不得违反规定接受邀请医疗机构报酬,不得收取或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钱物,不得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对违反规定者,由医务处记录医师考核档案,情节严重的依法严肃处理。

(二)转诊制度

1.经管医师提出的转科建议,应经主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实施;转科前应提请有关科室会诊,接诊科室应落实好床位。

2.拟转院者,应经科室讨论,科主任同意后实施;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还应经医院医保办公室同意后实施。3.转出前经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转诊的目的及在转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谈话记录,在患方签字同意后方可转送。

4.同意转科或转院的病人,有关科室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安排好医务人员护送。护送人员应随带必要的抢救器械、药品等,并做好有关病情的交接工作,其中对(疑似)传染病人还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科室如有困难,应及时报告医务处或总值班协调解决。

医院转诊工作总结 篇10

制定具体政策指引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手诊,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医疗保险政策。继续提高医疗保险病人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支付比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较完善和成熟的地区, 可试行医疗保险病人必须先经过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诊, 如病情需要经社区医生确定方可上转到上一级医院或专科医院。第二, 医疗救助政策。参与医疗救助的城镇居民, 包括辖区内的低保人员、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军烈属等, 必须首先在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小病”医疗和政府规定的预防保健,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诊方可享受医院的“大病”救助。第三, 研究制订促进居民到社区首诊的其他配套政策。如允许医院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等等。

2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知晓度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知晓度是吸引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解决双向转诊最根本的方法, 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具体操作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强化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第二, 采取多种途径, 促进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一是引进合乎要求的全科医学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第三,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地位, 促进居民就诊习惯的改变。

3 构建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实行新型合作关系

国家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立足调整现有资源。按目前我国现状, 则要健全服务网络, 加快向社区转移卫生资源。实现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的一个途径就是允许、鼓励大中型医院以各种方式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1 由大中型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双向转诊难以实施的根源是利益分配问题。因此, 要实现双向转诊, 必须处理好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在现有医疗体制还没有改革之前, 可以尝试由大中型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要制订监管措施, 确保被托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相关费用, 使医院获得合理的补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人员由医院调配管理;固定资产所有权归政府, 交医院无偿使用。医院全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的开展。由于医院全面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权, 在公共卫生无偿服务或低收益服务方面还能得到政府补偿, 医院就能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双向转诊也就不成问题了。

3.2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协议合作方式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医院派医务人员进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提高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吸引社区居民前来就诊。社区首诊后如须向上转诊的病人转到协议医院, 可享受预约就诊、免挂号、免排队检验、优先安排住院等优惠;社区机构无法安排的检验、治疗项目交由协议医院实施。医院已确诊慢性病的治疗、术后康复病人转回协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床治疗。根据医院派出的医务人员的服务量, 将政府拨给社区的费用按比例支付给医院, 同时医院还可获得相对稳定的病人来源, 减少平均住院天数。

上述方式, 一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并通过医院的品牌迅速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促进居民到社区首诊;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 促进医院积极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有了医院的参与, 双向转诊就得以顺利实施。但是, 尽管可以通过政府监管进行约束, 保证医院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但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 医院趋利的冲动难以根本抑除, 在医院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时, 能否突破社区卫生服务的减少病患的目的与医院希望更多病人的根本冲突。此外, 也可能因为医院的参与, 使得一定区域产生社区卫生服务的垄断, 在此情况下, 如何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在上述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之前, 医院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只能作为过渡时期,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尚未完善时期的权宜之计。因此, 要最终实现双向转诊制度, 还有赖于医疗体制的根本改革, 例如建立医院的费用控制机制, 如控制住院床日或采取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DRG) 方法来控制费用, 迫使医院及时将病人向社区转诊。

摘要:本文给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的对策建议, 具体包括:政策指引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手诊,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知晓度, 构建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实行新型合作关系等。

关键词: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情况

参考文献

[1]刘雅芳.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国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J].医学与哲学, 2007, 5.

[2]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 2002, 11, 23.

[3]赵李.医科研究对医患关系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7, 5.

上一篇:2.学生会学习部下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癫痫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