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精选9篇)

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 篇1

一、童话的特点

第一:写童话需要幻想和夸张。

幻想和夸张,是童话的两只“翅膀”。幻想,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童话离不开幻想,幻想离不开夸张。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没有夸张,幻想的内容就会失去光彩;没有夸张童话中的形象就会暗淡无光;没有夸张,童话的讽刺性就会失去锋芒;没有夸张,童话的语言就会缺乏感染力。如《皇帝的新装》中,那个爱慕虚荣、愚蠢的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却相信这个故事,因为现实中就有大量爱慕虚荣、愚蠢的人存在,同时也就应运而产生了那种骗子,他们利用一些人的爱慕虚荣、愚蠢,导演着一幕幕荒延的闹剧。这种幻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第二:写童话需要有拟人化的形象。

童话里的形象,大多是拟人化的。童话中,无论是动物、植物,其他东西,都可以像人一样会思考、会说话、会做事、会生活。列宁说过:“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你给儿童讲故事时,如果其中的鸡儿、狗儿都不会说人话,儿童便没有兴趣。”

第三:写童话需要有奇妙、曲折丶动人丶完整的故事情节。

由于童话创作的主要手法是想象、幻想、夸张和拟人,因此,童话的情节都非常奇妙,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神笔马良》的故事,说的是穷孩子马良,凭顽强刻苦的精神,得到了一支神笔。他拿着这支神笔帮助贫苦大众,智斗财主、皇帝,让人读后无不称快。

二、童话的写作方法

优秀的童话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作者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后,通过“幻想处理”,创作出来的。写童话不仅需要细心观察,还要经过一个“幻想处理”,也就是“生活幻想化”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生活才能成为童话。

在创作童话时,还要注意五点要求:

第一:童话中的幻想是生活的反映,因此要植根于现实。

第二:童话中的夸张一定要突出事物的本质。脱离事物本质的夸张,只能让人感到荒诞、不可信,也就失去了童话的教育意义。

第三:童话中的拟人,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符合动植物的特征。

第四:在一篇童话中,表现手法要多样,这样会使你的童话故事显得生动感人。

第五:语言简洁活泼,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

三、范文

小猪不洗脸

有一天,小猪上学的时候,到了教室,公鸡看见小猪没洗脸,就哈哈哈大笑地说:“小猪没洗脸,哈!哈!哈!”小兔听到了说:“小猪没洗脸,哈!哈!哈!”小狗听到了说:“小猪没洗脸,哈!哈!哈!”小猪看见了小伙伴们都这样嘲笑它,小猪伤心的跑回家了,躲在被子里哭着说:“为什么我的伙伴们都嘲笑我呢?”猪妈妈见到小猪哭得这么伤心,就告诉它:“不是你没用,而是它们不懂”。

晚上,猪妈妈把小猪的全身都洗遍了,左洗洗右洗洗,小猪说:“干嘛要把我全身洗遍呀!”猪妈妈说:“你没看见今天你的同学们在欺负你吗?”小猪后来什么也没说。

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 篇2

关键词:创造性,想象力,广阔性,多样性,个性化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 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 传统的作文教学从选材和中心上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费尽心思来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写, 什么不可以写?但当学生明白什么该写的时候, 他们已经顾虑重重, 没有兴趣再写作文了。教师指导越多, 条条框框就越多, 学生思维就越呆板。

我通过童话写作教学发现, 童话写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童话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童话写作教学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具有人物的形象性, 情节的曲折性, 语言的生动性, 想象的奇异性。童话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和羁绊, 使孩子们从平常状态中超越出来, 在理想世界里畅游, 这正好顺应了儿童每时每刻盼望出现奇迹, 又每时每刻渴望创造奇迹的天性。童话正是这样一种儿童特别需要的并能服从他们的意愿而进行自我表达的工具。

二、童话写作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 童话写作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的一种机能, 它是人脑对旧表象的加工和改造, 重新组合并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而这些新的形象, 则是人们没有直接接触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 它是创造的基本要素。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 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爱因斯坦则指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童话写作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因为其独特的特点:

(1) 选材的自由广阔性

人的一生真正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时刻一辈子也不会经历几次的。生活是平淡的, 也是美丽的, 但对儿童来说是没有足够的理性思维来感受这一份平淡的美丽。因此在进行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时, 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 造成选材的雷同。而童话则是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贴近孩子的心灵, 他们之间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童话的选材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 是全方位开放式的。纵横古今, 上天入地, 可以写妖魔鬼怪、花鸟虫鱼、风晴雨雪……“没有精神上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 (王蒙) 正因为童话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 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学生才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颖和奇特, 想象力才得以自然充分的发展。

(2) 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学生与生俱来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童话写作中他觉得自己具有非凡的力量, 可以让花儿为之开放, 可以让风儿为之奏乐, 可以让天地为之旋转……整个写作过程本身充满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写作成了一种自然的流露, 因此也就无所谓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起承转合了。避免了“童年趣事多得犹如天上的星星, 最亮的一颗要数……”, “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啊!”等等这样千人一面的开头和结尾。虽然语文教学不是将学生全都培养成文学家, 但众所周知, 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确实都是这样诞生的。

(3) 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首先, 童话是以幻想、夸张、象征、拟人为基本特征的。美的可以很美, 丑的可以很丑, 善的可以很善, 恶的可以极恶。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我班张李欣同学在童话中这样写拍苍蝇的情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气势汹汹地逼近‘毛球’ (苍蝇) 。‘啪’, 响亮的一声, ‘毛球’被碾在苍蝇拍下了。”小作者借助夸张、拟人, 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把拍苍蝇的情节, 极具人情味地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童话, 苍蝇怎会死得如此悲壮呢?其次, 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 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男生往往喜欢以英雄、战士、飞机等为题材, 女生则喜欢以小动物等弱小的形象为题材。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我班徐意同学在《英雄会》的童话写作中, 用上了这些词语:不速之客、深谋远虑、战功赫赫、久经沙场、完美主义、前所未有……想象使本来沉静在心底的词语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些词语的频繁使用加速了小作者语言特点个性化的形成。试想如果不借助童话, 这些所学词语何年何月才能“牛刀小试”呢?

(二) 童话写作是一次全程性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 童话写作是对已有知识的一次重新组合,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 创造出更新颖独特的形象, 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一个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稳步前进的过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想象区。思维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作用, 发散思维强调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童话写作是对四个功能区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 从写作过程来看, 构思、选材、表达, 每一环节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我曾让学生以动物为主人公写童话。有的同学塑造了一位趾高气扬但最终丧生的蚂蚁将军;有的同学塑造了蛐蛐率军80万英雄抗敌的形象……

第三, 从童话本身来看, 它是创造的结晶。不少儿童文学大师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童话形象:“拇指姑娘”、“阿丽思小姐”、“皮皮鲁”……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4-01

童话以其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受儿童的欢迎,并被广泛的编入各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根据相关教学研究可知,童话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感悟童话故事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是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突出童话故事想象与幻想的特点

童话是由作者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丰富的幻想以及运用夸张的手法创作而成的,因此其具有想象与幻想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抓住童话作品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将学生引领到童话的幻想世界中,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童话朗读,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引领学生去感悟童话故事似真实幻、亦虚亦实、超越时空限制的幻想氛围。其次,全面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童话故事的真实情感,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意图。最后,让学生对某个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改编或者重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想象能力。

二、科学处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虽然童话故事是由作者的幻想与虚构而成,但其确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真切处理童话故事的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4次点燃火柴并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4次幻想,这些情节都是小女孩虚构而成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被冻死和饿死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是真实的。这也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也是穷人渴望光明与幸福的强烈愿望的真实反映。又如《小猴子下山》,故事虽是虚构,但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以小孩子得陇望蜀、顾此失彼、办事有始无终、兴趣无常等常见缺点为创作依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童话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童话的思想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童话的真实意义。

三、创设童话教学情境

创设童话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延伸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其更好的理解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青蛙看海》一文中,松鼠与青蛙一同跃过了无数台阶,最终抵达山顶并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然而故事情节在此就结束了,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故事的空白,提出问题“青蛙经过了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此时它会和松鼠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对话。如此一来,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并深化其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未必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去努力,那梦想必定不会遥远,并鼓励学生像青蛙一样拥有坚持的信念、树立信心,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童话的内涵

小学童话语言通俗易懂,对小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大多数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童话教学中习惯侧重文本句意的讲解,经常抓住童话故事中的重点语句大做文章,想让学生抓住理解技巧,让其在简单的文字中理解故事大意。如此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童话故事的受众主要体是儿童,教师不应过多的从自己的观点对故事作出理性的解析与讨论,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由理解故事内容,而教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学生共同进入童话世界,并与其感悟当中的喜怒哀乐,而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观点难免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童话教学是难以一蹴而就的,应尊重学生对于童话理解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童话教学中自己去品味与思考。

五、减轻童话教学的道德训诫

当前,在我国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倾向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训诫,意图是为了让学生能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为简单,并不能全面的进行理性思考,如果一味的强求学生去接受这些思想,只会压抑学生的天性,教学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故事主旨是批评蝈蝈的懒惰,赞美蚂蚁的热爱劳动;《三袋麦子》也是过于侧重道德的培养与训诫,使得童话故事丧失了其应有的童趣,使得原来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并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猪的童话写作 篇4

童话写作一:小猪种玉米

小猪很懒,不爱劳动。小动物们都在地里种庄稼,他却在家里呼呼睡大觉。

小兔来找小猪:“小猪,你不是爱吃玉米吗?该种玉米啦!”

“我不种,多累呀。”小猪眯着眼睛说。

“唉,你这个大懒虫!”小兔摇摇头,走了。

第二天,小猪正在睡觉,小兔又来了:“小猪,我想种一亩玉米,可我还要种萝卜,麻烦你帮我播玉米种子好吗?”

“好吧。”小猪答应了。

小猪来到地里,帮小兔播下了玉米种子。

过了一些日子,小兔又来找小猪:“对不起,我的玉米该施肥了,可我很忙,麻烦你帮我施一下肥好吗?”

“好吧。”小猪答应了。

小猪又来到玉米地里,给玉米施了肥。

又过了一些日子,小兔又来找小猪:“小猪,我的玉米该锄草了,可我太忙了,你能帮我锄草吗?”

“行!”小猪答应了。

小猪来到地里,帮小兔把玉米地里的`杂草锄掉了。

转眼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小兔又来找小猪:“小猪,我的玉米成熟了,可我要收很多庄稼,忙不过来,你帮我收玉米好吗?”

“好吧,我帮你收。”小猪说。

小猪来到玉米地里,把一个个玉米棒掰下来,装进箩筐里。一亩玉米掰完了,装了六箩筐玉米。小猪正要叫小兔子把玉米搬回家,没想到小兔却说:“祝贺你,玉米丰收了,快把玉米搬回家吧!”

小猪糊涂了:“这玉米不是你的吗?”

“怎么是我的呢?”小兔笑着说,“是你播的种、施的肥、锄的草,还是你自己收的,它当然是你的啦!——是你懒惰不愿意种,我才说请你帮我种呢!”

“是这样呀,太谢谢你了!”小猪看着一筐筐玉米,十分高兴,“明年我还要种,种得多多的!”

童话写作二:牙疼的小猪

小猪最近特别爱吃糖,两盘糖都已经被他吃了个精光,别都叫他“糖小猪”。

有一天,小猪看见妈妈正要去买菜,连忙拿出几盘糖吃呀吃呀,越吃越来劲,吃个不停,一下子吃了两三个小时。“啊,真好吃,真想再吃四盘呀!”小猪像喝醉了酒一样说。这时,妈妈从外面回来,看见桌子上已经有三盘糖纸了,急忙抢过小猪手中的糖,气急败坏地说:“多吃糖会蛀牙,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还不听!”小猪惶恐地望着妈妈,心想:烦死人了,我就要吃嘛,就要吃嘛!

又有一天,小猪又看见爸爸在做饭,偷偷地把糖拿出来吃。突然,小猪“哎哟”地叫起来,捂着脸满地打滚。猪爸爸听见声音,赶快跑过来,只见小猪捂着脸疼得怪厉害,糖都被打翻了,对小猪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就是你爱吃糖的后果,走,去医院吧。”

到了医院,熊医生给小猪检查完牙齿后,对小猪说:“你有蛀牙了,以后不能再吃糖了,要关爱牙齿,我现在要给你钻牙治病。”小猪听后“哇哇”大哭起来,说:“我再也不吃糖了!”

以后,小猪不仅戒了糖,还养成了刷牙的好习惯,摘下了“糖小猪”的帽子,他想:戒糖真好,牙齿终于不疼了。

童话写作三:小猪学本领

森林里住着五个好朋友,有大象、小马、小兔、小熊和小猪。

一天,它们在聚会,讨论起了大家所拥有的本领。大象说:“我是举重冠军。”小马说:“我是跑步冠军。”小熊说:“我是作家。”小兔说:“我是画家。”大家转头问沉默的小猪:“小猪,你有什么本领啊?”小猪支支吾吾地说:“我什么都不会。”

自从那次聚会后,小猪决定也要学习一样本领。小猪心想:我看大象举重很轻松,不如去向大象学举重吧!于是,小猪去找大象,对大象说:“我要向你学举重。”大象说:“好啊,现在就开始练习吧。你把这几根木头搬到我家里去。”可是小猪刚搬了几根,就累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它想:这实在太累了,我不干了。

又过了几天,小猪出去,看见小兔在画画,就想学画画。这次小猪学的可认真了。刚学了几天,小猪就画得栩栩如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练习,小猪终于成为了森林里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研究论文 篇5

童话用最生动的情节和想象力,为儿童营造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能不断愉悦学生心灵,也能促进儿童精神世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作品也占了较大的篇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童话教学喜忧参半。教材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童话故事,但受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等方面影响,导致童话教学方法单一,没有体现出童话的自身价值。针对此类问题,本人从童话教学的品读感悟入手,浅析如何有效提升童话教学效率。

一、品读———体会语言美

童话是文学的一种载体,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讲述的是虚拟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其中的“人物”,也是假想形象,但它所表现的人、事、关系、道理,却是现实生活的映射。读的根本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用饱含深情富有色彩的朗读,才能展现出语言的魅力。教师读不仅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牵引学生情感,同时激发学生想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童话语言来诱导学生感受语言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以《丑小鸭》一文为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齐度、自读以及表演读等方式抓住描写丑小鸭的句子,如:“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然后层层递进地研读,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并与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精妙的语言走进童话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碰。

二、感悟———体验情感美

童话故事多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其细腻的情感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在童话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飞扬个性并加深情感体验是童话教学的一大特色。以此为切入点,创建精彩的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与生活相关的体验尤为重要。以《七颗钻石》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路人讨水”这段让学生表演,还原当时的环境,通过学生表演小组评说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让水缸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同时,要让小女孩的爱心得到升华,让学生的爱心在此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而感悟文学内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童话的形象美与情感美的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三、博思———尊重个性美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语言互动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于不同学生对同种事物的见解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不让学生机械化地读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完善感知、感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让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任何越俎代庖的理解都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因此,童话教学要摒弃教条,让审美深入学生心里,不能把解释什么道理充当教学目标,这样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文学的扩张力,进而表达出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同时,童话中的离奇情节与虚构环境人物是幻想的核心,没有幻想的童话不是真正的童话,只有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发挥想象才能真正走进童话世界,领悟童话的真、善、美。

四、人文———品味文学美

试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论文 篇6

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

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形式表演化

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 篇7

但令人遗憾的是, 儿童在语文课堂中对童话阅读没有足够的兴趣。对于童话, 我们为什么会帮倒忙?笔者发现, 童话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1. 说教流失了童话本真。

对童话的教学, 一些教师偏重了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 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 这样只会失去童话的本真。儿童在童话中寻找的是乐趣, 寻找的是生命的印证, 寻找的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爱抚, 而非生硬的“道理”。

案例一:《两只小狮子》

师:同学们, 学完了《两只小狮子》,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勤劳的狮子, 要勤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生:只有勤劳, 以后才能赚大钱。

过多地偏重讲道理, 使得美好的童话黯然失色, 童心童趣遭到破坏。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 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

2. 求实淡化了审美情趣。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故事, 它虽然是富有幻想的, 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性”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分地“求实”, 而忽视了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儿童天生的想象本性。

案例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 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我们放鞭炮, 还有红包。

生: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吃完后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 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堂一开始, 学生的体验就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 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 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 背离了童话的审美情趣。

3. 牵引剥夺了儿童体验。

儿童在童话欣赏中, 往往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 一起爱来一起恨。但是, 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 当孩子正读得投入而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时, 有的教师却强硬地打断他们, 用成人的讲解和剖析代替儿童天真的欣赏, 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下去。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水罐变化的次数是不是重点?笔者以为, 这篇童话的重点是故事的整体、故事的神奇和曲折, 还有背后蕴藏的内涵。课堂中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完全把学生牵引到一条“认知”的道路上。固然, 在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下, 学生也领悟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 可零碎的剖析难以让学生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

二、童话教学的几个策略

1. 释放童心, 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的灵魂,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年与童话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学《从现在开始》, 可以从两个场面的想象中去体悟动物的形象。

片段一: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片段二:话音刚落, 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两个片段中隐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个片段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动物们“叫苦连天”的场面进行想象, 用句式:“狮王啊, 我是_______, 自从猫头鹰当了大王, ________”想象说话。

第二个片段, 可以引导学生对“欢呼”场面的想象中去体会对猴子的拥护, 用句式“老狮王啊, 我是_______, 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 我又可以________”想象说话。

两个句式训练, 通过鲜明的对比, 活化并丰富了故事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于童话的世界里, 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的训练, 既是对文本的拓展, 又巧妙地联结了文本和课堂, 更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训练。

几乎每一篇童话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 我们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九色鹿》这篇童话, 课文中对国王斥责调达, 下令收兵说的话没有写, 是文章的空白点。又如《称赞》, 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个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 体会“称赞”的必要性等等。

2. 感受形象, 呵护体验。

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 把握童话的形象, 要千方百计地让童话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 以此来代替“空洞的说教”。

《幸福是什么》末尾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师很容易以这句话为发力点, 综合全文, 深究幸福的概念。其实四年级的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是较表层的, 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 即使能用言语表达出幸福的理解, 也是浮光掠影般的虚化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情节想象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做文章:

情节一:十年后井旁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 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 那么他们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用描述性的语言 (如:井挖好后, 来了一只小鸟……) 说说这一个个场面。在想象、运用语言中感悟“什么是幸福”这个抽象道理。

情节二:三个青年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练笔:他们三个人, 是怎么创造幸福的?怎么做的?选择其中一个, 写下来。学生想象驰骋,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深刻道理也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了。

对于同一篇童话, 一定要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口述出“同一个道理”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记住道理本身毫无意义, 内心丰富的体验最为重要,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 使他们一旦想到幸福, 脑海就会浮现出三个牧童挖井、三个青年付出的情节和形象。

3. 多样训练, 顺应天性。

(1) 朗读。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 大灰狼的凶狠, 小白兔的活泼, 老牛的善良。例如《小马过河》, 文中共有九句问话, 其中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如果学生能把这些问句的语气通过角色朗读表达出来, 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有的童话语言很有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 通过有滋有味地朗读,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2) 听讲。

童话的教学要整体关照, 切忌为了所谓的“语文味”把它肢解和割裂。要出于整体、入于整体。听童话和讲童话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话较好的教学策略。倾听故事, 虽然那些琐碎的细节会忽略, 也无法在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局部去分析一个童话, 但它的生动有趣不会影响儿童是对整个故事的整体、圆融地把握, 并不妨碍他们对童话的欣赏。童话故事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 而且大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情节离奇曲折, 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

(3) 表演。

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 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 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并学会欣赏自己, 感受成功。

(4) 改写。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例如教学《丑小鸭》, 充分利用文本, 可以设计两个想象写作练习, 通过学生对故事的解读, 进行角色的换位, 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内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 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 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教学的缺失, 实质上是教育的儿童精神的缺失, 是教师的童心的缺失。童话教学, 要求教师有一颗童心, 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 还学生一个天然的、纯净的童话阅读环境, 让儿童的童话阅读真的像“童话”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解读[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1

[3]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小学数学的童话教学情境 篇8

读了《绝望的分数》,知道了国外研究数学的知名人士怎样使数学在孩子们面前变得滑稽可爱.这本书给了我启发,一种情境创设的想法在我脑中形成——让数学开口说话,即用童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童话情境怎样创设才能保证效果呢?

一、动感课题,标新立异.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情境都是直接用教学所讲的数学名词拟人化进行设计的,是从数学本身出发的.开篇的标题就给学生遐想,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思维.如“十的加减”一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数妈妈有办法”.“数妈妈有办法,她遇到什么困难?想到了什么办法呢?”是我的开场白.四年级的一节课“直线、射线和角”,我设计的课题叫“线段AB奇遇记”,引导学生推测线段AB有怎样奇怪的经历.一个新颖的标题,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标题,可以为教师赢得课堂的调控权.

二、生本对话,灵性丰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让故事的发展能顺利完成学习的任务,怎样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呢?我采取的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猜测故事的下一步发展的形式.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三种形状的物体在操场上竞技的情境.第一场比谁站的久,一阵大风吹来,谁最先动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是圆柱先动.为什么先动的是圆柱呢?第二问直指学习的本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之处自然清楚明白,接下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依然如此.第二场比谁跑得快,方与圆、直面与曲面的差别造成他们滚动速度的不同.不需要教师的解释,学生们说得痛快,争得热烈.一节课似是观看比赛,实际是教师带领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到了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是由自己思索所得的,情境中的故事是学生按照他们的经验展开生动的想象以及交流讨论,教师点明学生困惑形成的.情境的框架是抛出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教材内容之上,指向明确,是架在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没有学生的勇敢推测,就失去了课堂的趣味和灵性.

三、数学人物,引领始终.数学世界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情节.为保证教学的主题,每次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具有数学的本性,是数学本身衍生的人物,与智慧老人、孙悟空、米老鼠与数学童话中的人物有本质区别.故事中的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线段、角、数妈妈、数宝宝等等都是故事的主人,是数学的名词.它们喜怒哀乐情感丰富,是虚拟的现实,是数学世界中的特有人物.它们之间的故事按照学生的已有经验推理着,被教师的预设引领着.情节变换人物不换,数学与生活、感性与理性在故事中水乳交融.

四、情节发展,合理有趣.怎样编排故事使故事穿“趣”的衣服,深得学生心,更饱含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本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呢?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取代教学的主体地位,它担当的是陪衬的角色.故事的情境是几个小故事组成的,需要合理的理由实现故事内容的变换.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认识”中第一场比赛圆柱输了以后不服气,决定再比一场,于是就有了第二场比赛.在“线段AB奇遇记”中,线段、射线和直线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直的特征后,决定去游乐场玩耍一下,在游乐场里它们遇到了怪游客——角.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数学角色的人物给学生新颖的听觉刺激,课堂中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趣有理,给人感觉平滑自然.

五、内容呈现,科学无误.每节新授课,都有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新接触的知识或是第一次系统接触的知识.鉴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准确描述很重要.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课件呈现或板书知识点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性是故事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了科学的内容,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就有了厚实的底蕴和强大的磁场.

实现科学性和文学性、趣味性与合理性的完美结合,是我设计数学童话情境所追求的.当我们的数学张开了嘴,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心理交流的对象,数学书就有了情感,学生面对的不是现实的哑巴书,而是会喜怒哀乐多情感的书,对话让数学课堂充满风趣.让数学活起来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依恋;让教材活起来,对数学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下面是笔者执教的“直线、射线和角”的情境设计方案,现提出就教.

线段AB奇遇记

第一集急诊室

师:今天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名字叫“线段AB奇遇记”.

师(指着黑板上已经画好的几个图形,一条线段,一条有两个端点的曲线,一条直线问学生):那大家看看上面哪幅图是线段AB先生的画像呢?

学生:第一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因为上面有两个端点.

师(指着有两个端点的弯曲线):这条也有两个端点呀,为什么不是AB先生的画像呢?

学生:因为它是弯的.

师:也就是说,线段应该是——(留给学生接话)

学生:直的.

师(板书:直):直字里面有几横?

学生:三横.

师:马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线段AB先生是刚从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一家线段家族的医院工作,是专门为线段看病的.一天,来了三位奇怪的病人.让我们看看这三位病人是谁.

师(点开幻灯播放,第一次出现线段AB):这是医生线段AB先生.

师(点出三个病人,射线A、B,直线):三位病人急匆匆地跑进急诊室,第一位着急说:“我可找到您了,线段AB先生.我得了一种怪病,你看,我的一端和您一样,但另一端不断地长啊长.”第二位病人插嘴说:“对啊对啊,你看我也是这样,我的一端也是分分秒秒在长.”第三位病人连忙打住他们的话:“你们的都是小毛病,我的问题才大呢,你看我的两端都不停地向外长啊长,总也不停下来,您还是先给我看看吧?”同学们,你们猜猜,线段AB先生是怎样给他们治病的?

(给学生1到2分钟思考空间.)

学生:不要让它长.

学生:一端堵住.

师:可是停不下来.

学生:第一条、第二条是射线.

师:是啊,所以线段AB先生说:“你们俩根本没有得病,你们不是线段家族的成员,你们走错了地方,你们叫射线.

(幻灯展示射线的形状、意义.)

接着问:那第三位病人呢?

学生:直线.

师: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叫直线.(幻灯演示)它呀,是不同于线段、射线的线.他们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线段家族的成员呢?

学生:因为它们都是直的.

师:线段AB先生为什么认为他们不是线段家族的成员呢?

(引导学生说出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

第二集游乐场

师:三位病人并没有病,他们和线段AB医生还有共同的特点,都很直.他们能够彼此认识非常开心,决定去游乐场娱乐庆祝.他们首先来到了一个“点”前.“点”上有这样一行说明:大力神“单点”欢迎各位来宾.“哇,这么一个小不点的点也敢叫大力神,看我不压扁他.” 射线、直线几乎异口同声.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一个点上能承受多少条直线或者射线呢?(给学生些许思考时间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或者射线.)

学生经过画一画,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

师:他们看到了第二个游乐设施是两个点,要求游客必须同时跨越两点.这回直线想:“刚才我没有瞧得起一个点,结果人家真是大力神,能承受住无数条直线的通过,这两条更不用说,肯定也是无数条,来,咱们大家一起上去玩.”同学们,直线想的对吗?在练习本上画两个点,看看同时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

学生通过尝试得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三集怪游客

师:正当线段、射线、直线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游乐场的门口发生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原来是一个游客也要玩大力神“单点”,可保安不让他进.(出示图形“角”)“我也是射线,为什么不让我进?”游客气愤地对保安说.可是保安却说“你已经不属于射线家族的成员了.”保安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因为他只有一个点.

学生:他是角.(学生的回答足以说明角已经是他们熟悉的图形.但他们的认识是浅显的,是代表部分学生,也有学生对角很陌生.)

师:是啊,他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共一个端点,已经不能叫射线了,他的名字叫做角(板书:角).在角里,两条射线分别叫做角的边,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角用符号“∠”表示.

接着举例∠1和∠ABC让学生了解角的命名习惯.

第四集训练场

当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一名学生立刻脱口而出:“是给我们做的.”看来学生始终明白学习的主人永远是他们.我设计了五个习题组让他们自主选择:准确填空,精挑细选,智慧挑战,想象时空,仔细辨认.

小学童话写作教学案例 篇9

摘 要:童话是许多孩子幼年时期的梦想摇篮,也是孩子的美好愿景以及精神寄托。因此,童话对于小学生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童话教学也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40-01

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故事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美妙,可以为其带来无限惊喜,童话故事是极为特殊、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童话教学,可以在熏陶童话文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也乐于将自身故事与生活分享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入童话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体会童话故事中展现出来的文学美、表达美以及情节美,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其想象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缺陷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童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太简单。学生在小学时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可塑性特别强的阶段,此时也是小学生接受儿童读物相关教育的最佳阶段。而童话教学正是基于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殊心理发展规律而出现的。小学语文童话教材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童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太过简单[1]。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看待童话,从而没有带领、引导学生如何去体会、去感悟。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只停留于童话的表面形式,而非深挖童话的内在含义。②教师对于童话教学存在阅读方面的认识偏差。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践基础上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忽视了正确教学方法的指导,从而使课堂阅读变得混乱不堪。因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通常其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牢靠,基本阅读技能也差强人意[2]。③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能力。童话教学有别于普通的语文课文教学,其在结合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后,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思维开阔和丰富想象力等能力进行培养。因此,童话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教师作为成年人,其相应的思想有局限性,而且随着阅历丰富,会丧失很多对于童话的浪漫幻想,因此,教师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看问题的状况[3]。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改变策略

(一)创建童话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中有趣的、生动的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有意识地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制造一些讲述童话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欲望。教师在讲述过程当中,为了能让别人听明白,应该自己通过组织语言,并且使语言更加形象和生动,以此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体验蜗牛形象,并且站在蜗牛的角度互相进行交流,切实体验童话情境。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只得了奖的小蜗牛,然后揣摩小蜗牛内心世界,此时小蜗牛得了冠军必然会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问道:“小蜗牛呀,飞速比赛赢得冠军,你想不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呢?”,通过这种提问与回答的环节,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童话角色的带来的趣味,还能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说敢讲的勇气。

(二)感受童话表演乐趣,满足学生交流需求

童话故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文学知识,也是最受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每个小学生天生都是表演家,在朗读童话故事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主见融入到童话故事内容中,想象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一种角色。通过扮演童话角色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感受童话乐趣。而且在进行童话表演的时候,学生需要一遍一遍练习童话故事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角色扮演写的体会。

(三)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

为了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学生通过童话创作,学生在创作童话的时候可以运用课堂知识,在新知识消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创作形式:一种是以文中内容为样本,进行相反的故事情节展开。此创作方式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之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二种方法是以教材内容为样本,进行“重复叙事”。如《小熊住山洞》一文,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观看的动画片《熊出没》进行改编创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从小培养对小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更需要关注其身心发展。因此,童话教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体、心理发展阶段的一种有效模式,开始逐渐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尽管在实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不断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善于积极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使童话教育步入正确的轨道。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断寻找适用于小学生的童话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性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以需要责任为话题九年级作文下一篇:老师的变化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