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通用8篇)

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篇1

摘 要: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于落实党中央“全面扶贫”政策意义重大。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认定程序简单、资助方式单

一、资助管理低效的问题,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努力构建精准宣传、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对贫困生精准资助。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贫困生 精准资助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梦想,要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必须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帮扶困难群体。面对新形势,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具有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进一步分析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现状,探索存在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对策,有助于发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精准资助现状分析

1.资助政策及项目

本次调研一共发放1050份调查问卷,实收103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1021份,有效率高达97.23%。调查围绕学生资助工作,从资助政策与项目、资助与回报、贷款诚信与教育、生活与消费、勤工助学、资助过程及其评比、资助效果、资助建议八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到目前资助工作现状,为分析成因和提出对策提供翔实数据。

通过统计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相关宣传。其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则来自辅导员,有64.10%的学生从辅导员处了解过资助政策,辅导员在资助政策的宣传中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其次则是从入学须知以及学生手册上了解过资助政策;从学校学生以及其他渠道了解资助政策相对较少。

2.资助与回报

在精准资助贫困生时,不仅需要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同时也应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以及情感等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从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其次就是有15.4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认为家庭经济困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和就业的学生都约在11%左右;认为最主要问题是情感的学生有7.84%;认为面临其他问题的学生有4.02%。

3.资助过程及其评比

由下图可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的消费情况,31.15%的同学认为他们很节俭,43.19%的同学认为他们消费状况一般,认为他们不节俭的同学很少,所以总的来看获得助学金的同学消费方面比较节俭。

二、影响高校精准资助成因分析

1.政策宣传不到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保证。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各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努力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然而,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偏远地区信息闭塞,部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知晓资助政策而错失受助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助政策作用的发挥。

2.认定程序简单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通常按照如下程序: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核。根据认定程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提供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班级评议是认定学生贫困等级的关键环节。实际上,认定程序过于简单且缺乏规范性,无法真正公平地将贫困生甄别出来。一方面,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缺乏细致了解,通常是学生本人填写家庭基本情况交由民政部门盖章,真正落实走访的很少,因此难以避免学生为获得助学金而夸大家庭困难程度的情况。另一方面,班级评议小组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日常消费水平缺乏可量化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凭观察和感觉来认定,随意性大,容易造成实际情况与认定结果有一定偏差。

3.资助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大,体现在投入金额多、来源渠道广等方面,目的是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然而,仅仅从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调查显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都需要帮扶。有的贫困生拿到数额较大的助学金后不能合理使用,用于旅游或购买高档手机、电脑,生活很快重新陷入窘迫之中;有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导致自信心不够,在人际交往时显得被动和消极。

4.资助管理低效

目前,各个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通常是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缺乏动态追踪的资助管理方式显得滞后,不能发挥应有效能。有的学生在学期初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被认定为贫困生,但在期中或期末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已脱贫,应该从贫困生库中移除但缺乏相应退出机制;有的学生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突然致贫,但错过申请认定时间而不能申请助学金。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贫困生日常消费是可以数字化的,一卡通消费、手机或网络消费都要纳入到资助管理体系中,尽量避免“资”而不“助”。

三、大数据背景下实施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策探索

1.精准宣传

第一,宣传前置。通过门户网站、宣传栏、张贴窗广泛在中学、生源地村镇宣传国家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贫困生及其家长了解申请渠道和资助等级,有效避免大学新生进校后错过申请。第二,主?}班会。大多数高校会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新生入校后辅导员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中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到位,提醒有需要的学生及时上交证明材料,为精准认定做好资料准备。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在假期没有填写调查表的学生,在新生主题班会后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材料,通过传真或扫描的方式及时上交调查表。

2.精准认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明确指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有力支持,运用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访问、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将定性认定和定量认定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消费情况、学业表现情况、各类受助情况来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数据采集系统。高校精准资助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多维度的考量,应该涵盖申请者生源地区、家庭收入与支出、家庭成员构成、是否为低保户、在校一卡通消费、手机及网络消费、课堂出勤、学业绩点、获得资助等。客观、真实、完整、动态的数据采集为精准认定贫困生提供重要依据,杜绝在认定过程中的“人情分”,进一步从源头上规范认定程序。

(2)数据储存系统。每学期至少一次对已认定贫困生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对下学年拟申请贫困生的同学相关数据采集储存,对遇到突发状况的学生及时添加信息,为下学年贫困生认定工作准备好数据,实现精准资助的动态管理。

(3)数据访问系统。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教育部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为目标。各地民政部门、学生本人及家长、辅导员、资助办管理人员都可以登录访问该系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共同关心帮扶学生健康成长。

(4)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整合收集到的庞杂数据,根据申请者生源、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构成及在校消费和综合表现情况,对比非贫困生数据,统计和分析申请者实需受助水平。

(5)数据应用系统。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后,将以上定量分析与班级评议小组定性分析结果相结合,实现申请者贫困定级和获助学金等级的功能。

3.精准帮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要生存发展都依赖各种需要,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动机。这一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精准帮扶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精准帮扶是促进贫困生心智健康发展、完善积极独立人格的必要环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每个贫困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需求,要量身定制为贫困生打造个性化帮扶措施,提高资助管理效能。整合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数字化中心等资源共同打造贫困生精准帮扶育人团队,建立以学生为本,多管齐下,以经济帮扶、学业帮扶、心理帮扶、就业帮扶为基本内容的精准帮扶体系。第一,经济帮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第二,学业帮扶。每学期考试结束时由辅导员进行贫困生学业分析,对学分绩点低、挂科率高的贫困生重点关注,联系专业教师和成绩优异同学组成帮扶团队,共同督促学业提升;第三,心理帮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贫困生库,在期初、期中、期末进行心理测试,对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及认知、躯体化症状方面等出现异常的学生用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的方式加以疏导和调节;第四,就业帮扶。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对贫困生在?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求职技巧礼仪等方面加强指导,增加贫困生在职场的竞争力。

4.精准管理

要更好实现精准资助育人功能,必须提升资助资源的效益性。第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到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育人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重要一环。运用大数据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从部门到学院采取独立设置、职能细分、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显著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效率。班级认定小组成员组成充分考虑公平性,将寝室室友、班委干部、普通同学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认定小组中。第二,家访制度常态化。加大家校联系力度,定期走访贫困生家庭能有效避免在认定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的“误评”“错评”情况。第三,加强诚信感恩教育。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以诚信、感恩为主题进行专题班会或征文比赛,号召广大同学用正确、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贫困生资助。辅导员和级认定小组要善于观察,发现认定过程的作弊情况要及时指出纠正,严肃教育当事人,情节严重者要给予一定惩处。

四、实现精准资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资助过程中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创新,用宏观的视野分析、提炼、运用数据,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十二五”中期,各高校普遍建立以统一身份认证和公共数据平台为特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校园”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更加智慧。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精准资助中的作用,将学生一卡通消费、手机及网络消费等数据作为可量化的指标纳入到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2.把家庭属性纳入贫困生认定的重要考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加入其他非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具有客观性和可调查性,是认定贫困生的首要因素,不能用学习成绩、比赛获奖、参加活动等其他因素影响高校资助工作。

参考文献

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篇2

1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2,3,4]

1.1 实行“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时期(1950年-1982年)

1.1.1 1950年开始实行为工农开门的免费制度

195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要为工农开门,以便及时地为我国培养大批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

1.1.2 1952年开始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2年7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全国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从此进入“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时期。196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的比例接近80%

1.2 实行“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时期(1983年-1985年)

1983年7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至此,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从单一的助学金变革为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存的模式。

1.3 实行“委托培养”与“自费制度”时期(1985年-1989年)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除实行国家计划招生和用人单位委托招生以外,还可以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此后,高等教育由单一免费制度向“免费加收费”制度转变,出现双轨制现象。

1.4 实行收取学生学杂费和住宿费制度时期(1989年-1997年)

1989年8月,原国家教委、物价局、财政部联合出台《普通高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打破了高校免费教育的模式,实行以国家任务招生为主、以招收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为辅的“双轨制”。自此,开始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直到1997年,我国所有高校开始实施收费上大学制度。

1.5 强化资助体系时期(1997年-1999年)

为了避免因收费制度的实施而带来的社会不公平、教育不公平以及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国家有步骤地颁发了大学生奖助学金改革规定、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减免学杂费等政策文件。

1.6 健全资助政策体系时期(1999年至今)

1999年6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执行,标志着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

目前逐步健全“奖、贷、助、补、减、免、绿色通道”为主的资助体系。2014年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实现从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转型。2015年提出,要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

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6]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真实性、精准性

一方面,目前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普遍做法是:由学生自主申请,然后以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基层部门开具的列有家庭人口、收入等基本情况的贫困证明为依据,随后由学校将贫困生的名额分配给各学院,学院分配给辅导员,辅导员再分配给各个班级,最后由辅导员牵头进行班级民主评议选择贫困生人选。但是这种形式的认定流程存在着证明材料真伪难辨、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透明、民主评议不全面等问题。一些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由于自尊心过强、碍于面子等原因放弃申请,而一些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有可能会利用关系进行虚假申报。

另一方面,学校是将贫困生名额最终分配给各个辅导员,辅导员再分配给各个班级,但是每个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存在差异,有可能A班的特困生来到了B班就属于一般贫困或不在贫困生之列,这就会造成某些相对更为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同时辅导员、班级同学缺乏对申请贫困学生经济、生活情况的关注与调查,无法确定其真正的贫困程度,主要依据就是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那在贫困程度的评判以及额度的分配方面难免会存在偏差,有些甚至会掺杂个人情感。而且某些申请贫困生的证明材料与其日常经济消费状况也存在着差异,如果这些同学可以申请成功,获得资助,那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班级、学校的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2.2 侧重经济资助,忽视精神资助与能力培养

一方面,目前多数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多侧重于经济方面,而忽视对其“精神”方面的资助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现阶段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出来,思想方面:受助之后不感恩、偿还贷款不诚信、遇到困难不自强等;心理方面:自尊心强、自卑感、嫉妒、性格孤僻、偏激、敏感等。若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来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高校资助模式是将资助费用直接发放到贫困生手中,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与物质支持,改善他们的条件,而并没有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忽视其能力的培养。

3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3.1 建立精准型资助模式

各高校资助部门应该制订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流程和标准,围绕学生的户口类型、生源地、父母职业、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家庭收支情况等为指标,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以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捐款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7]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就餐卡作为一个认定指标,规定一个月在餐厅的就餐次数与就餐金额作为贫困标准,凡是满足条件的同学即使没有申请贫困,学校也可以直接将钱存入学生的餐卡中提供资助,这就可以有效避免某些家庭困难学生碍于面子而不申请贫困的情况。同时,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多关注孤残学生,关心其心理、学习、生活的情况,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动态,了解学生的家庭有无出现因病致困,因灾致贫等情况。如果确定学生家庭突然发生变故,应及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3.2 建立发展型资助模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我们不仅要解决其上学难的问题,解决其经济上的困难,还要帮助其在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解决其日后的发展问题,形成从费用上的外援式依赖到自己努力挣钱“自养”式的转变,树立一种“自救自助”的意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开办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举办求职模拟大赛等形式,为他们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就业求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使之有实力和能力参与社会竞争;并引导其树立勤俭自强的精神、诚实守信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的强大。[8]

3.3 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励志成才教育等。可以利用报告会、主题班会、晚点名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以案例教育和签订承诺书等形式进行诚信感恩教育;可以邀请优秀的贫困生代表给学生做报告,对其进行励志自强教育;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利用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进行相关主题教育。

4 结语

“精准资助”概念是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延伸,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资助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最大的资助,帮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贫困,强大自身。同时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创新求实,以学生为本,将高校资助工作扎实做好。

参考文献

[1]田中良,张娜.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精细化甄别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95-97.

[2]刘和忠,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83-187.

[3]朱城.新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梳理与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3):6-12.

[4]徐卫兴,魏艳.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回眸与前瞻[J].思想理论教育,2009:78-83.

[5]胡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1-103.

[6]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6):199-137.

[7]彭益全,黄蓉,宫佳,杨思思.高校贫困生认定及精准资助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6:19-22.

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篇3

会泽县教育局不断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力度,对全县学前教育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中的寄宿生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 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 250元提供生活补助;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提供营养餐;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一等2 500元、二等1 500元;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 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对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对考入一本以上院校的云南籍家庭经济困难优秀本科学生,在其本科学习期间,每人每年给予5 000元的学费奖励;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普通高校新生进行资助,用于从家庭所在地到被录取院校之间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的短期生活费,资助标准为省内高校每生500元、省外高校每生1 000元;对贫困村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并优先办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贷款额度为每生每学年8 000元。

会泽县教育局在实施好已出台的资助政策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按“优先、最高、不叠加”的原则,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力度,实现资助全覆盖,进行全程帮扶、全程资助,确保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禄丰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本刊讯(通讯员 康学金) 近日,禄丰县召开思源实验学校启动工作会,标志着禄丰县思源实验学校项目正式启动开工建设。思源学校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县城区招生压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禄丰县思源实验学校占地76.9亩,建设规模2 400人,项目总投资8 316.6万元。为尽快启动项目建设,禄丰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和教育局长为副组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等14个县级部门和金山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禄丰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永平县“十个严禁”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本刊讯(通讯员 李绍明) 为切实解决教师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永平县近日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十个严禁”,坚守师德底线,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资助贫困学生: 篇4

黄花镇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具有天然的秀丽风光,被政府规划为旅游待开发地域。村民以农业为主,基本无工业,加上土地贫瘠经济收益较低,其中明迳居委、新民村、城下村属省级贫困村,有较多适龄青少年因家庭贫困,出现读书困难等问题,期待结对助学帮扶。捐赠者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助学,以一年为期,小学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年2200元;高中生每年5300元。由捐赠者在捐赠大会现场捐赠给学生父母。

需要帮扶的物资:

以下物资由捐赠者购买或校友会代购,并送往当地,在捐赠大会现场捐赠,可在物品上印捐赠者的名号。每一项帮扶项目可分拆或部分帮扶。

1、城下小学5个课室照明电力安装,光管20支,吊扇20台,含电线安装。

2、城下小学篮球架2套(只需投板,不用支架)

3、黄花中学、新民小学教学电脑5台;投影机1台。

4、黄花中学、中心小学、城下小学、新民小学足球、篮球、乒乓球台、跳绳、毽子等体育

用品一批,数量不限。

5、亮洞村民小组篮球架两套

6、每个贫困户家庭赠送一台爱心坐式鸿运扇,约200台。

7、每个贫困户家庭赠送一个爱心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约200个。

8、“农户与爱心人士对接助养家禽”方案,旨在帮扶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同

时为爱心人士提供生态家禽,起到"双赢”成效。每份1000元。

9、绿色环保农产品“爱心基地”,“自家农田”。按0.5亩一份,每份每年8000元,聘请

资助贫困学生事迹 篇5

小云教书已有二十余载,带着“心中有学生”这份教育初心,她接手义务教育“三免两补”困难学生补助这项工作。为了准确无误、高效地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报工作,赵老师积极参加此项工作的市区级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学校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疾病住院,随着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急需支援。得知此消息后,小云和学校的很多领导、老师当即伸出友爱之手,协助家长通过众筹平台筹钱给孩子看病。随后又跟家长沟通了“三免两补”政策。家长了解政策后,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办理了残疾证。但由于错过当期的补助申报时限,赵老师便细心地保存了相关材料,又在新学期给予困难学生信息上报,家长最终顺利领取补助,解决了孩子看病的问题。

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篇6

×××大学优秀贫困生×××成长案例

帮扶,让这些家庭看到了希望,在“脱贫”的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农村贫困学生在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下,免除了升上高一级学校求学的后顾之忧,实现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崇高理想。这些受助贫困学生在感恩党和国家政策的同时,也更加努力地学习,心系国家,感恩社会,怀着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

成功资助案例:

×××镇地处川南边陲,是典型的边远农村贫困地区。×××镇×××村5组的×××,就是这样一位“家贫志坚”,在国家扶贫政策资助下努力学习,不忘回报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来自一个农村单亲家庭,父亲务农,家徒四壁,还要以为微薄的收入供她读书。至孝明义,心怀感恩的×××没有辜负年迈多病的父亲的希望,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即使身在大学校园里,她也心怀忐忑,父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也无力供她上学。×××局已申请办理助学贷款每年5000元,仅够学费和书本费。

2016年,×××镇人民政府在实地了解她家里的情况后,当即把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根据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当年就享受了四川省大学生本专科学校建档立卡户每学年的4000元贫困资助。2017年12月,×××再次享受到了×××教育局资助本地贫困学生生活费3000元的资助金。在就读学校评比国家助学金时,她以建档立卡户家庭和品学兼优的表现得到了学校优先考

虑。

这些资助对她的帮助非常大,让她看到了完成学业,学成归来回报社会的希望。在基本的求学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她努力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求学路上更加积极上进,她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气馁,相反,要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当作一种动力和挑战。在校园里,每一个勤奋上进的学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多数是因为贫穷,因为感恩,因为要回报社会,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如饥似渴,永远坚持着不忘初心,坚持始终的人生信念。

正如她所说,有党和国家给予的呵护与关爱,更加坚定了她与贫穷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使她更加有力量去跨过每一道坎,越过每一次沟,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爱的路上让她深感风雨无阻,永不服输,贫穷终将成为过去,沐浴在党的恩泽里,她再也不畏惧贫困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她认为自己只有继续努力学习,将来才能用所学得的知识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案例分析:

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发展壮大,经济逐渐转型的历史时期,农村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还是因为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困。“×××”类的贫困学生,亲历农村生活的艰辛,深知农村贫困的根源,从小怀着改变命运的理想,更能激发出他们去努力改变农村现状的潜能。党和国家把他们作为扶贫重点对象,通过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假以时日,在他们学成后,更具有扎根贫困地区的能力,适应边远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必将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个人信息:

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 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优化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指高等院校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在校期间学习及生活费用缺乏固定保障的学生。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有保障的完成学业、进而实现学校的人性化追求与伦理关怀的价值彰显,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既重要又极具意义。但是, 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感到, 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并不理想。很有必要认真梳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 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目前, 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并不理想, 主要是存在问题多多。为了优化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 必须首先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更有数。

1、国家助学贷款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作用不强, 这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问题之一。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作用不强是与我国贫困资助体系的发展规划思路是相悖的, 它们之所以出现不一致, 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 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运营理念必须是商业化的, 而国家助学贷款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很少, 从这一点上看, 两者之间存在矛盾点;第二, 国家助学贷款在设计目标上是为了给贫困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申报和审批必须经历层层关卡,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人为控制等因素, 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所追求的平等中出现了种种不平等的现象;第三, 国家助学贷款是学生向银行申请的长期且无任何担保和抵押形式的贷款, 它的运行机制还在摸索和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放贷银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贷款风险大部分转嫁于银行与学校。

(1) 申办手续繁琐

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 贫困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 必须要出示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现实中的问题是很多来自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很难取得这个贫困证明。同时, 要求申请贷款学生出具的材料比较复杂, 学校和经办银行在审核相关材料时工作量较大且在核实材料的真实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银行在发放的贷款金额上十分有限, 申请贷款的学生人数较多, 很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对象上比较苛刻, 目前的现状是贷不应求, 银行一般比较愿意与知名高校以及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校合作, 在普通院校办理助学贷款的工作上名额卡的比较紧, 要求比较严格。

(2) 银行开办的项目单一

目前, 多数经办银行开办的项目仅限于学费贷款, 许多特困学生在生活上缺乏经济来源, 虽然通过助学贷款交了学费, 但是仍然无力承担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 经济困难学生希望能够获得生活费贷款。

(3) 学生信用意识淡薄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切实的解决了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困难, 但对银行来说却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 由于没有抵押和担保的顾忌, 有部分违约的学生采取毕业后销声匿迹的方式, 使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 蒙受经济损失, 这种情况的出现, 必然会极大挫伤银行继续放贷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助学贷款机制的恶性循环。

2、国家助学金激励作用不高

国家助学金在贫困资助体系中具有其独特之处, 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比较大, 国家助学金属于无偿经济资助, 这样的较大金额的贫困资助方式对减轻贫困学生经济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作用不可小觑;二是国家助学金覆盖的面很广阔, 更多的贫困学生可以获得这样的经济资助。助学金是一种无偿性的直接经济资助, 很受贫困学生的青睐, 甚至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我努力就可以获得, 这也给贫困学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助长了贫困学生的懒惰习气, 滋生了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的思想。另外, 随着助学金资助面的不断扩大, 必然会有一些不贫困的学生不知不觉的享受到贫困生的资助, 这样更多的学生会产生投机的意识, 这就扭曲了贫困资助政策的本意, 从本质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奖学金贡献力量有限

奖学金的设立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却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其贡献力量有限。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比较大, 但是名额有限, 获奖的必备条件是家庭贫困且成绩优异的贫困生, 而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学生人数并不多, 贫困生因自身的压力过大及心理方面的问题, 成绩优异者为数并不多, 因此励志奖学金最终的获得者大多为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学生。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的数额比较小, 且获取对象是所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优秀学生, 贫困生的竞争对手是很多的, 要想获得奖学金资助,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才有机会, 因为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贫困生的成绩。

4、困难补助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 减免学费是一项长期有效的贫困资助方式, 但在目前情况下,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 高校的缴费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 减免学费的情况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形式的贫困资助。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资助形式的出现和普及, 贫困学生获得经济资助渠道越来越广, 减免学费的作用也不再那么明显, 很多高校对减免学费的政策不断的调整和缩减。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 困难补助所占的比例一直居低不上。因此,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 国家应该在困难补助这一块进一步增加投入。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体现在政策方面!财政经费投入方面和法律保障方面, 尤其是在财政经费的投入上, 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就目前情况来看, 政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拨款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 是财政拨款总量不够。这些年, 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扶持力度还是远远达不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求。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次, 是拨款机制不够合理。目前的财政比款模式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平均成本的依据等同于前几年的学生平均综合支出水平, 不能客观的反映高等教育成本所发生的变化, 掩盖了前几年学生人均支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不能直观的体现高校的实际成本;二是拨款的依据主要是高校的学生规模, 这必然导致高校盲目扩招。这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高校的办学动机。

2、贫困信息提供缺乏真实性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和学生在校的消费水平等。贫困信息的来源主要由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学生所在的高校和学生本人一起来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表由学生本人来填写, 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由政府基层组织出具, 学校则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开支和消费水平标准作为贫困认定的参考依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贫困资助,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时, 虚报少庭真实状况, 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需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公开。要提高各类信息的真实性, 必须强化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 所有的信息真实才能够确保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资助的实际情况来看, 一些学生为获得无偿资助提供虚假信息, 一些学校为展示资助成效伪造虚假信息,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

3、资助形式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在我国的资助体系中, 各种形式的资助都是以直接经济资助为主, 且无偿资助方式占主导地位。事实证明, 直接无偿的资助方式对贫困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有些贫困学生认为接受直接的经济资助是理所应当的, 有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 还有些贫困学生逐渐丧失了社会责任意识。同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贫困生人数越来越多, 而国家和高校的奖贷金是十分有限的, 这有限的资助资金并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学生受资助的覆盖面也越来越窄。在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捐资助学, 拓宽贫困资助的资金来源渠道, 就显得意义非常了。

4、资助工作者责任意识不强

资助工作者在贫困资助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资助工作者包括高校直接资助工作者、高校资助主管机构和贫困生户籍或者居住所在地的基层工作者, 他们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对资助工作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根据贫困资助工作的具体要求, 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各司其职, 高效的做好贫困资助工作, 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从实际资助情况来看, 虽然高校资助工作总体上做的不错, 但是也存在部分资助工作者不讲职业道德, 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在资助工作中进行人情资助或钱权交易。还有一些资助工作者玩忽职守、敷衍塞责, 使资助工作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产生资助错位的问题, 校园中的“假丑恶”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校园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同事关系不和谐, 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建设。

5、资助对象诚信感恩意识淡薄

贫困学生是资助工作的中心, 是资助工作者服务的对象,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目前, 高校在贫困资助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追根究底都是有其深层次的诱因, 但与贫困生本身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关联。很多学生没有感恩意识, 诚实守信意识淡薄。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为了更好的使助学贷款成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保障, 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

(1) 加大贷款力度。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定和增加每年助学贷款的政府拨款金额, 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稳定可靠的专项资金来源。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以及资金来源都有了保障, 银行放贷会更加积极。

(2) 将贫困生的还款记录纳入个人的诚信系统。银行应该可以酌情规定较小的助学还款金额, 并将还款的信息纳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减少贷款银行由于贷款人违约而带来的损失, 同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强制大学生逐渐建立起“讲诚信”的良好的品质, 而不仅仅依靠大学生教育来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观。同时, 提高贷款额度, 延长还款期限。针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额度和还款期限的问题, 各级政府在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时, 应强调保证贷款的额度。

2、规范贫困生的认定和监督工作

(1) 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认定标准。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 制定一个客观可行的量化标准, 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也方便掌握学生所在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可以参照现行的教育部给出的有关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意见, 具体划分贫困生的标准。结合我国贫困认定的基本现状,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来制定相应的贫困标准线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 我国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需要搭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地、家庭成员、家庭的收入来源、贫困证明以及以前受资助的情况进行调查登记, 并请学生生源地的相关部门协助确认, 对以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区分出学生的贫困程度, 并建立相应的贫困生档案。通过记录诚信档案的方式把贫困认定中的不诚信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生源地相关的紧密配合。

(2) 严格认定程序。首先, 高校必须对贫困资助工作投入足够的关注, 成立负责贫困资助工作的专门机构, 在资助工作中做到权责明确, 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核, 一旦认定必须做好公示, 加强对全程的跟踪与监管, 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其次, 在具体的操作上, 准确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对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同学去了解这些学生的消费状况。辅导员要认真听取班干部的反映, 深入到广大学生当中, 对贫困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最后, 高校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 对于提供虚假信息, 伪贫困的学生给予严肃的处理, 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和公正。

(3) 完善监督机制。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第一个环节是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贫困证明, 也是贫困认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通过专项立法来增强此项工作的真实性。针对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他们的工作, 督促他们依法办事,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出具贫困证明使实事求是,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具真实可靠的贫困证明, 并对申请表格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实并存档备查。同时, 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投诉渠道, 构建举报体系, 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通过这些方式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

3、加快高等学校教育配套制度改革

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行政管理方式,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国的高校应该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 尝试实行学分制。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保留他们的学籍, 允许他们休学去参加勤工助学, 赚取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 等条件允许了再复学。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 这不仅可以节约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经费, 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4、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在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上, 学校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规划, 努力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勤工助学岗位。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生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 不仅仅局限于劳务性的勤工助学岗位, 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 高校应该加大对贫困生的培训投入, 提高贫困学生的技能, 为贫困学生提供智力型的勤工助学岗位, 如在高校开展助学、助研、助教活动或者科技服务等。另外, 学校还应该积极开拓校外勤工助学的岗位, 加紧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长期、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偿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

5、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

首先,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倡导文明的校风班风,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活动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定期开展各类团训活动, 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真切的去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温暖, 消除自卑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进一步的增强自信心。其次, 教育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后, 加强感恩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经济上的贫困是暂时的, 精神贫乏比物质贫乏更可怕, 应该将压力化为精神动力, 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怀着感恩的心, 学会在逆境中成才并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薛深, 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 2008 (03) .

我国大学生贫困资助体系的研究 篇8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奖助学金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发展,为了尊重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比如2007年5月国发(2007)13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发即体现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贯彻了群众路线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资助体系,不仅关系着我国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同时也关乎社会主义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科技强国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搭建,更切实的帮助和鼓励更多的优秀贫困学生顺利毕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现行状况

为了鼓励和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能上得起学和能安心上学,国家财务部和教育部通过探索和研究,结合传统的资助体系,逐渐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项目和资助方式,并且还形成了一套以“奖、助、贷、勤、补、免”等为主体的大学生贫困资助体系,并且还鼓励学校积极联系优秀企业和优秀个人对在校表现良好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和帮助。

奖学金:为了奖励和资助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和表现良好的学生而设立的奖项。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企业和个人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国家为了帮助高校全日制的本专科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设立的资助项目。

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所借款项没有利息,学生只需在毕业后承诺按时分期偿还所借款项就行。

勤工助学:学校设立的助学项目,旨在为了使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来补贴生活费用。勤工助学是学校资助体系的重要部分,在不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困难补助:国家和高校设立这一资助项目是为了帮助遇见特殊情况和意外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项目。

减免学费: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对其中的少数民族、烈士子女、伤残人士以及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交纳学费的学生而设立的项目。减免学费有全面部分减免以及缓收,具体的额度由学校自主决定。

3. 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资助贫困生仍存在盲区,资助对象不明确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均收入的差异,各地区贫困学生的数量和贫困程度都不同,国家资助势必会存在盲区,这就造成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资助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国家设定的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国家奖学金为8000元,但是这一类奖学金设定的对象时品学兼优的全体学生,并不是特定的经济困难类群体。

3.2 社会对贫困生群体认识不足,投资力度较小

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体现在助学金的赞助,但是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对贫困生资助事业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社会团体只重视广告效益和实际效益,忽视对贫困生投资背后的潜在价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资助的热心度不足,即便是有企业和个人为在校贫困生提供了相应的经济资助和岗位帮助,但是投资较少,勤工助学提供的校外实习的机会太少,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3.3 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银行对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较小

由于贷款对象的特殊性,贷款学生所贷款项没有利息同时也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金融机构出于投资风险的考虑势必会控制助学贷款的发放。部分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有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这就造成了还款率较低,导致银行和学生之间的信用危机,银行在短期内不能收到效益,因此很多银行就不愿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业务。

3.4 贫困生认定机制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在贫困体系搭建过程中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机制有待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具体的评估措施,这就导致很多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学生,为了骗取学校的资助,拉关系送礼笼络当地的有关人员,为其出具贫困证明。

4. 合理构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措施

4.1 明确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机制

若要合理的搭建大学生贫困体系,就需要负责校领导和各个学院的工作老师组成工作小组,每一步认真把关,将大学生贫困认定的每一步制度化、程序化和公开化。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起贫困学生信息库,对学生递交的贫困证明材料认真审核,并且要与学生平时的消费情况和消费习惯进行比对,建立起详细的信息库,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向其生源地核查。

贫困生评选活动透明化,让班级的每个成员参与投票,事后认真询问学生意见,确保投票真实有效。

4.2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树立学生的信用价值观

各个学校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各个资助经费的资助范围,并且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在贫困生认定和奖励各个环节中出现拉关系徇私情况出现,对于虚假骗取学校资助的学生,以及蓄意帮助学生骗取国家资助的个人设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对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讲清楚拖欠银行贷款对自己今后信用度的影响。

4.3 简化助学贷款和助学补助的申请和领取程序,积极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

助学贷款和助学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普遍的认可。但是贷款和补贴的申请和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学生需要走好多部门和机关开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等待审批到最后领取过程还要经历很多的程序,这势必会给贫困生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最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

分管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除了做好经济上的扶贫以外,还要做好精神层面上的扶贫。好多贫困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就感觉自己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因此,学校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物质的援助,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和贫富观,帮助他们增强面对贫困的勇气。

5. 结论

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国家在培养人才战略上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措施,合理的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但是资助大贫困大学生并不单是国家和学校的责任,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搭建意义重大,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在探索中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贵忠.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2008,(29):492-493.

[2]何赛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上一篇:暧昧搞笑语录下一篇:11月团日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