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错误》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7篇)
《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 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 当然要数 DNA 分子的发明。 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 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 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 在大约30 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 DNA, 只不过是那第一个 DNA 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 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 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 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 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 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 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 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 —切——巴黎城, 依阿华州, 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 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 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 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 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 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 也是白搭; 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 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 DNA 的事, 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 要我们从零开始, 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 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 假以时日, 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 核苷酸啦, 酶啦等等一切, 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 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 乃是 DNA 的真正奇迹。 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 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 也绝不会有音乐。 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 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 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 然而, 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 外, 因为 DNA 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 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 那样, 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 试想, 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 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 那时, 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 犯错误的是人, 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 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 那就更难了。 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 可事情还是这样的: 我们来到这儿, 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 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 核苷酸旁移, 让进了 新成员; 也可能还#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 end#有病毒迁移进来, 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 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 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 只要 DNA 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 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 假如你有个机制, 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 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 结成一体; 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 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 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 那么, 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 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 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 或者,“错误” 一词也毕竟用得。 只要你记住, 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 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 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 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但在第二段里又说 “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 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 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9、“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 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 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 进步” 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 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 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惨淡经营” 拟人手法, 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 生动形象。“让进” 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 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 也是口语化的语言, 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小华同学在做“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时,选用了电压为6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V (电阻约l0Ω)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等器材。连接的部分实物电路如图22所示。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小华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且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障排除后,进行实验。小华记录了多组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数据,通过描点绘制出了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线,如图23所示。图中C点偏离图线较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小灯泡不损坏的情况下,继续增大小灯泡两端电压(从3V增大到4.5V),请你在图中粗略画出相应的电流变化图线。
(4)根据图线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约为_______W。
由于物理实验教学要考虑到仪器的安全问题,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给予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压一般不超过3V,所以对于第3小题的第2个问题的实际情况,老师们也不知道。领导小组组织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组成的专家组经过分析认为:当电压从3V增大到4.5V时,电流不会超过0.325A。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下面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测量的实际数据绘制的图:
从同学们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当电压从3V增大到4.5V时,所有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电流都超过0.325A,与专家们理论分析的结果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上述坐标图中可以看出,部分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I-U图像会在某个位置出现一个小“拐点”,如石真、李剑同学所绘的图的“拐点”在电压为3V的时候,胡增辉同学所会图的“拐点”出现在电压为4V的时候,朱亚兰同学所绘的图的“拐点”出现在电压为2.5V的地方,戚雯同学所绘图的“拐点”出现在3.5V的地方。若实验所收集的数据仅仅就到出现的地方,按出现“拐点”前的数据分析,随着电压的增大,电流就会变化很小。但实际上过了“拐点”,电流会随着电压的增加而较快地增大。
一个美丽的错误
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我爸爸太累了。我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的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1分。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祝贺你!”
爱心满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那么,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耐心,智慧,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师,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添了光明的亮度。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老师也跟着存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质朴的善良的心……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孩子的老师。当我看到这篇作文,会不会感动呢?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真的也想像毛毛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篇作文上画一个红红的勾,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
11.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学生故意犯了一个错误”,从文中看,毛毛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究竟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12.一个美丽的“错误”在文中第一个故事中已交代清楚,阐释全面,可作者又引入了第二个有关作文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5分)
13.仔细阅读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小主人有着哪些相同的品质特点?(2分)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分)
15.本文故事中两个学生的想法、做法引人深思,可圈可点。假如你是这两个学生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将会作出怎样的评判?请任选其一,写一段能体现自己独到思考和见解的点评性文字。(3分)
怪人对大伙的议论全然不理,只管大摇大摆走自己的。不多时,交通就堵塞了。这时,一个胸前佩着东方艺术学院校徽、很有气质的女孩子走上前来,轻轻地拉住了怪人的手,温柔地说:“老师,现在正是交通高峰期,我们先去学校好不好?”
女孩子居然对这怪人喊老师?稀罕!大伙大眼瞪小眼,跟着女孩子进了通往学校的小巷。有人将信将疑地问:“嗨,他到底是什么人呀?”
“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女孩子自信地说,“他正在对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和心灵危机作深层的诠释。”
大伙对这句话似懂非懂,不过大伙的兴趣是越来越大了。有人立即和自身的处境挂起了钩,问那女孩子:“麻烦你告诉我,这艺术给钱不?”
“只要通过了艺术评审委员会的审批,我们就拨出专门的艺术基金对前卫艺术做出扶持。”
人群里立即炸了锅:“这倒是咱们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一条出路呀,得,明天咱也装疯子!”
说话间,一行人来到了东方艺术学院。很快,包围圈越来越大,学院的老师、学生迅速加入了围观的行列,怪人和女孩子被众星捧月,一直来到了学院的大礼堂。怪人和女孩子走上舞台,灯光师跟约好了似的,把一束追光打了过去。这时,一个前脑门光亮、后脑勺扎着一条小辫子的老头拼命地往人缝里钻,一面说着“借光借光”。费了半天功夫,老头才满头大汗地上了舞台。
女孩子热情地迎住了他,口里叫着导师。导师十分虔诚地观察着怪人,激动地伸出手来要和怪人握手,不料怪人无动于衷,架子大得跟“大腕”似的。导师却一点也不在意,点着头冲大伙说:“你们知道这位老师的艺术要表达什么吗?”
大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导师清清嗓子,向怪人鞠了一躬:“我也只是妄加猜测,不当之处请老师点拨,也希望大家发表高见。以我的理解,老师一足穿鞋,一足赤脚,乃是一只脚踏在文明的现代,一只脚留在落后的历史;再看老师上身赤裸,瘦骨嶙峋,这是暗喻干旱贫瘠的大地,给人以深深的焦虑感。而辣椒和玉米是普通的蔬菜和粮食吗?不,这里生长的是精神的梦想啊!”
导师一席话,让大家顿开茅塞。在导师的启发下,其他人也纷纷抛出真知灼见,有说是“文明与愚昧的对垒”,有说是“当代人难以摆脱的饥饿多灾的历史投影”,还有说是“人类激情的萎靡和精神世界的混乱”……总之,每一种高论都足够让一般群众眨一分钟眼皮的。導师又恭敬地向怪人深鞠一躬:“老师,我们不揣冒昧,谈了自己的粗浅感受,还望老师赐教。”
怪人依旧保持沉默。
导师沉吟一会儿,忽然把头一点:“我明白了,老师身上所含蕴的正是一种沉默的力量啊!只有沉默才有无限,只有沉默才有历史和人文的厚度啊!”
这时,人群中突然一阵骚乱,一个面色恐慌的中年妇女领着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闯了进来。舞台上的怪人有些慌乱了,慢慢地后退着。中年妇女哀求着:“老梁,你可别乱来,快回医院吧。”
女孩子拉住了怪人的手,小声说着什么。导师正颜厉色地问:“你们到底是什么人?想要干什么?”
一个医生说:“我们是精神病院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病人,今天偷偷跑出来了。”
人群里一下炸了锅,有人笑起来:“说到底他还是一个疯子呀!”
中年妇女泪流满面:“老梁,听话,咱回医院去,啊?”
怪人浑身发抖,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这时,导师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说:“我明白了,这是老师行为艺术的一部分,看,多么真实啊。这不正突出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危机嘛!”
刚才还在嬉笑的那个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说:“导师啊,你把我都搞糊涂了,他到底是疯子还是艺术家啊?”
导师脱口而出:“这还用问,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中年妇女点着头说:“是啊,他就是个疯子,麻烦你们配合一下,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
导师说:“这不行,老师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中年妇女急得直跺脚:“我提醒你们,他有暴力倾向,小心被他伤着。”
导师不以为然,转身来到怪人跟前。不料怪人突然挥起老拳,正砸在导师鼻子上,导师的鼻孔里顿时血流如注。女孩子吃了一惊,不解地对怪人说:“老师,您为何要打人?”话刚落音,女孩子的鼻子上也挨了一拳,血流得一塌糊涂。中年妇女哭着说:“这下你们相信了吧,他是个疯子,快离他远点。”说着,就要和医生们闯上舞台。不料导师勇敢地挡在了怪人前面,说:“你知道这一拳是什么意思吗?这是用鲜血来见证历史,来拷问我们精神的现实!”
中年妇女实在没辙了,就掏出手机求救。不多时,110的警察来了。警察二话不说,上来就要拿怪人。怪人吓得狼狈逃窜,警察在后面猛追。导师和女孩子玩了命地去拦警察。警察火了,把他们往旁边一拨拉,骂了句:“一群疯子!再妨碍公务连你们一块抓!”
导师和女孩子这才愣愣地停下来。
怪人被警察抓住了,胳膊被反拧着,表情无比痛苦。人被带走后,围观的人们跟着往外拥去。导师抹了把鼻血,大声对人们说:“我相信,这是老师行为艺术的完整策划,他用逼真的残酷,来揭示心灵的洪荒,这才是绝妙的艺术。等着吧,我们的艺术家会回到我们身边的!”
第二天,交警刚上岗,就感觉不对头。宽阔的大街上出现了多处拥堵,原因是这个城市一下子冒出了许多“艺术家”,披床单摇小旗挂烂鞋穿三点的什么人都有,那个美丽的女孩子身上缀满了各式各样的裤头,而那个扎小辫的导师则满脸涨红地顶着一个废弃的马桶!
交警也困惑了,搔着头说:“我说你们到底是艺术家还是疯子呀?”
一个昨天一直看热闹的下岗职工不屑地说:“这还用问,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不过我可没疯,我是来赚艺术补贴的,一天30块哩!”
30+25=55 552=3025
把劈成两半的数字加起来,再平方,正好是原来的数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数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熟悉速算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另一个数字:2025。
20+25=45 452=2025
按照第一个发现者的名字,这种怪数被命名为“卡普利加数”,又称“雷劈数”。
现在已有许多办法搜寻这种数,但最简便的办法是在9与11的倍数中寻找。例如上面提到的55,它是11的倍数,45是9的倍数。用这种办法,人们果然找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7777,不难验算:
77772=60481729
6048+1729=7777
前苏联的一个小朋友卡嘉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雷劈数”,它是9801。
98+1=99, 992=9801
从以上提到的4个“雷劈数”,我们不难发现同一情况:偶数+奇数=奇数,奇数的平方=奇数。
3025、2025、9801和60481729都是奇数。那么,有没有偶数雷劈数存在呢?
答案是肯定的,泸州师范附小的一位同学就发现了偶数“雷劈数”:100。因为10+0=10,102=100。经过验证,100是最小的偶数雷劈数,也有可能是唯一的偶数雷劈数。这位同学还发现了最小的奇数雷劈数:81。因为,8+1=9,92=81。
自然数中存在着无穷的奥秘,雷电劈出了卡普利加数,这仅仅是沧海一粟而已,把这些无穷的“粟粒”汇积起来,就成为了数学中一门丰富多彩的分科——数论。
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即将在小城公映,电影公司的经理亲自上阵宣传助威,毕竟,二三十块钱一张的电影票在县城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为了使电影吸引更多的观众,公司破天荒决定,在电影放映的头三天晚上7点档推出“幸运观众撒谎大比拼”活动,撒谎最成功者将得到价值3000元的大彩电一台,每天一台。两天下来两台彩电真的当场就派送了,这在小城引起极大轰动。
第三天晚上整7点,撒谎大比拼活动准时开始。主持人按动按钮,显示牌上数字闪烁:“停!请把话筒交给第8排22号观众,好!请你给大家撒个谎。”
一位男性观众,50多岁,站了起来,扶了扶眼镜:“我是个老师,我从不撒谎。”
观众一阵哄笑。
主持人:“这的确是个谎言,但太老套,不能获奖。”
“噢!”观众若有所思。
“可我还没有说呢。”
观众又一阵哄笑。
“我就说一个吧。我带过的一个高中学生,特别笨,各门功课加起来还不到60分,但我从来就不打他,也不骂他,也不告诉他家长,他上课说话我也不讲,睡觉我也不管,不交作业我也不问。可他后来获得了大学学历,而且还当上了局长。”老师说完将话筒交给了服务人员。
主持人笑了笑:“他的学历可能是花钱买的,学历虽是假的,但你的话却是真的,所以你没有撒谎。”
观众哄笑。
“请第10排15号观众说谎。”
一个小伙子站了起来:“我是交通局的一个公务员,我的这张票本来不是我的,电影公司送给我们局三位局长三张票。我们局长干了十几年的领导但生活比较困难,最近女儿上了高中,连吃饭都有了问题,所以局长就把这张票卖给了我,票价30,卖给我25。听说局长回去与在税务局工作的老婆大吵了一顿,他老婆说亏了5块钱……”
主持人认真听完:“我知道,你们局长没这么穷,听说纪委最近在你们单位检查几个局长的收入情况,你们局长想得也够绝的。”
观众大笑。
……
“今天看来大奖要落空了,看来还是老实人多啊,现在让我们再看一位,18排,28座,多好的座位啊,有请!”
一位妇女被人拉扯着站了起来,揉了揉眼睛:“干吗?还没放就把我弄醒了。”
观众哄笑。
“请你撒个谎。”
“我干吗要撒谎?”
“说谎有奖啊,你看这大彩电,可能就是你的,就看你会不会撒谎了。”
女人笑了笑:“什么大奖,明摆着是骗人。昨天中奖的是你们文化局长的小姨子,前天中奖的是电影公司经理的亲戚,谁不知道是在糊弄人,快把这鬼把戏收了吧,我等着看电影呢。”
全场沉寂,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主持人不知所措,抓著头望着经理,经理挥挥手。主持人镇定了一下:“绝妙的谎言,我宣布这位观众获得今晚的大奖。”
观众再一次鼓掌。
女人又站了起来:“我说的是实话。”
可麦克风已被拿走,掌声淹没了她的声音。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听着,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和稻秧的长高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也无法发现今天超出昨天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哪。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一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孺子可教,又兴致极高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心理提示
【《绝妙的错误》阅读理解及答案】推荐阅读:
【精华】面试常见问题的绝妙回答09-19
绝妙的三国演义的歇后语06-15
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思维错误成因及对策11-20
重复的错误作文11-08
错误的存在的日记11-19
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06-24
往事的错误高中作文11-20
错误的选择初中作文11-26
简历注意避免的错误12-12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作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