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精选11篇)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篇1

但往往我们有时候可能忽略有些自己觉得开玩笑的话,觉得不重要有可能就忽略了最重要的信息,学习一些筛选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得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这是我从这次的培训中获得的很重要的一点收获。

作为一名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的技能与技巧有事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平时,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一个人的细微变化,我们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无形中让朋友之间的距离拉远,甚至是失去了交流的机会。掌握交流的技巧,我们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首先,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再对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发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我们要有一个想帮助他人的心,要有爱心,热心,细心,耐心和同理心,但又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要想什么事情都能自己解决,我们不是专业的,有些心理障碍问题要靠老师来解决,而有些精神方面的问题可能连学校老师都没法解决,如果我们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向老师汇报,达到我们朋辈辅导员的“信息员”的作用。

这次学习还是有很多收获的,通过三节课的理论知识中,我们还是可以大致了解如何跟同学交流,怎么帮助同学,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方法应对。

在学习的这些心理知识中,不仅仅在大学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平时也可以运用,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多去倾听,我们应该是一个聆听者,让朋友们觉得我们能理解他们,能够做他们的朋友,真正起到帮助同学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篇2

1. 社会转型视阈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的办学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1]如何做好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对于全面落实中央16号文件,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科学, 是科学就有规律性, 就需要专门研究, 专人来做。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辅导员的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虽有工作热情, 但缺少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研究能力。还有一部分人存在临时观念, 缺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因此, 集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是十分必要的。

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选择的内在要求。

如何达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这是一个涉及具体实践维度方面的问题。立足专业化内涵的讨论, 专业化途径的探索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逐步发展成专业的社会过程, 在此过程中, 辅导员不断接受专业的培训, 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拥有专业的知能, 形成共同的辅导员专业伦理和规章制度, 建立专业的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 达到专业自治。[3]

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高校辅导员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 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系统教育和培训, 依托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规定自2006年起参加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必须取得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证书方能上岗。到2010年, 完成辅导员的轮训工作, 使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4]

3. 与国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行会制度比较的结果。

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的成立是考量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行会制度有利于加强辅导员职业伦理的塑造。行业协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旨在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秩序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会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我国高校辅导员协会制度刚刚起步。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人事协会 (ACPA) 、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 (NASPA) 、全国女院长、女行政官员和女顾问协会 (NAWDAC) 是三类主要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协会, 他们的成立和发展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具体理念、责任担当和角色定位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先后经历了“学生人事”模式 (Student Personnel) , “学生服务”模式 (Studen Services) , “学生发展”模式 (Student Development) , SLI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模式。[5]

2007年9月, 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一, 2008年2月26日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开幕。这些新举措的出台, 必将催生中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协会的成立。2008年7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这是首个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的学术团体,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章程》, 专业性组织的建立和章程的通过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二、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图景研究

1. 基地建设高校优势。

南京师范大学是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唯一一所依托高校, 学校是省重点高校, “211工程”重点大学,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于1992年就被江苏省教委列为省重点学科, 1994年起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学科, 2005年该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被评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省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加以重点建设,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也于2006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省品牌专业。

依托相关学科, 学校在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和学位进修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早在1985年, 该校就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主要培养高校辅导员。其中, 85级、90级、91级3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江苏省高校从二年级的本科生中选拔推荐入学的, 毕业后, 全部回到学校担任辅导员;1993—1994年, 开办了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 专门招收高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1999年起, 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社政司的委托, 开办高校“两课”硕士班;2004年起, 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教硕士班, 其中, 有不少学员就是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校辅导员, 有相当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专题研究;2006年, 又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 专业的高教硕士班, 主要招收高校辅导员。同时, “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设在南师大, 负责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包括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并且每年暑期都要专门举办一期以申报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职称的高校教师为对象的专业理论培训和考核。通过这些办学实践, 该校在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和研修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2. 基地立体培训模式探究。

(1) 搭建知识传授平台, 注重体现专业特色。

上岗培训、日常培训、研修培训相结合。对2006起新录用的专职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 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意识;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校辅导员进行专题性的日常培训, 使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某一工作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尽快成为该工作领域的能手。主要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题培训;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专题培训;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校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培训, 使他们尽快成为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根据目前情况, 主要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修;大学生职业指导专题研修, 在此基础上, 逐步拓展内容、形成系列专题, 提高研修水平。

着力抓好课程建设, 切实保证培训质量。根据培训目标, 按照培训内容的内在结构, 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系统理论课程、专题研究课程、技能培训课程在内的培训课程体系。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教授牵头的课程组, 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培训教材, 制作相关课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统一指导和协调的全国辅导员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把辅导员学位进修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的重点课程加以重点建设。把培训教材作为学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出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升培训水平。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基础, 整合全校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培训师资队伍。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继续培养和业务进修, 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党政部门的负责人、兄弟院校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辅导员中选聘兼职教师。

(2) 构建研修深造平台, 进行可持续性培养。

攻读硕博士学位。在南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中设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向, 专门招收具有本科学历、在辅导员岗位工作2年以上、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高校在职辅导员,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在南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中设置“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方向, 专门招收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在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3年以上、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高校辅导员骨干,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家和带头人。

高级专题研修。组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 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以科研课题的形式, 开展专题研修, 并争取将有关课题列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 推动辅导员工作创新, 努力做到出成果, 出人才。

出国考察培训。组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出国参观考察, 听取专家讲座, 开展学术和经验交流, 以开阔眼界, 借鉴国外教育和管理的先进经验, 推动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3) 创建资格认证平台, 强化实践培训环节。

基础理论课程培训。由“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基础理论课程培训纳入辅导员培训体系。对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副高级、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进行包括高等教育学、高校教育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专业等三门课程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程培训, 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理论素养。根据我省有关规定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 方可申报相应职务的任职资格。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和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以提高辅导员有关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的专业素质, 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4) 打造多校联合平台, 促进辅导员校际交流。

充分利用本校的实践培训条件, 建立综合性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实践基地。利用南京地区尤其是南京仙林大学城高等学校集中的优势, 在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天学院等院校建立一批辅导员培训实践基地, 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各类院校、各有特色的实践基地网络。精心设计实践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班的具体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和时间安排, 组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和学习考察等实践培训活动。

3. 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保证经费投入。把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经费列入学校预算, 计划每年投入经费50万元, 主要用于购置培训设备、教材与课程建设、教师业务进修、学员业务实践、购置专用图书资料、建立专门网站等。

优化物质条件。保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所需要的各项物质条件, 做到“优先安排、保证需要, 专门配备、逐步完善”。

加强组织领导。把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作为学校党委的重要工作, 列入学校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与指导委员会, 统一组织和协调基地的建设工作, 定期检查培训工作。坚持请示汇报制度, 定期向教育部思政司、省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请示汇报工作,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三、教育部南师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模式研究与现实状态存在差距。

目前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理论研究型师资力量雄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有教师17人, 其中, 教授8人, 含博士生导师3人, 副教授6人。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 但面向基层辅导员进行辅导员实务培训师资力量还很欠缺、实务教材缺乏。随着当下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扩展与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 辅导员培训与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均需要发展。目前的辅导员工作培训内容虽然涉及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心理咨询, 以及党团知识等方面, 但1—2次讲座是难以把每个专题介绍清楚的, 仅仅是入门而已。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基本素养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社会思潮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 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6]

目前辅导员中44.4%的对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需求强烈, 53.5%的对培训“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需求强烈, 70.6%的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需求强烈, 62.0%的对“管理知识与技能”需求强烈等。[7]基地建设的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辅导员的实际需要来系统地设计培训内容与课程, 不断提高他们的角色素质与胜任能力。在培训与教育方式上, 除了原有的集中培训、专题讲座方式外, 尽快启动专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博士学位课程, 对参加课程系统学习并考核合格的同学计算相应学分。

2. 基地建设交流平台的打造相对滞后。

一是案例实证交流欠缺。基地建设培训模式中目前还没有建立典型工作案例库, 应尽快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库, 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 辅导员在专家指导下对案例进行集中研讨和剖析, 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 通过设置菜单式主题讨论环节、案例研讨、辅导员论坛等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使辅导员在交流中分享工作经验, 加强辅导员工作实务能力。

二是科研立项机会较少。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不强一直是困惑基地建设的一个方面, 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使得辅导员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性的科学研究, 更不用说是争取科研课题的立项。基地建设应面向辅导员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科研项目, 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 包括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等方向, 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拉动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是网络交流平台建构。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在当前信息与网络相当普及的情况下, 面对大学生摄取信息渠道的快速化、便捷化形势, 辅导员同样面临着摄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挑战。在面向广大学生时辅导员往往是一对多的交流形式, 即使是教育部规定的专职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也是1:200。各个辅导员更愿意借助网络与学生构建交流平台, 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网站、BBS论坛、辅导员博客 (BLOG) 应运而生。可是属于辅导员自身的交流平台特别网络交流平台打造相对滞后, 辅导员网络平台可以涉及辅导员的工作实务、具体生活、情感交流、学术研究、资源共享等多个深层领域, 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基地与辅导员之间的情感互动。

3. 高校辅导员出路制度设计单一。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主要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党政管理干部, 二是业务教师。辅导员的出路一般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 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 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

二号文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出路问题作出详细表述:“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 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8]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一定时间并且表现突出者, 如选择教学科研岗位工作, 学校应安排其一定时间的专业进修。对愿意从事社会工作的其他同志, 学校要积极向外推荐和输送。努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大循环’。”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出路机制问题会在在地建设的实践中解决。

4. 海外进修项目启动较晚。

我曾比较过中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发现严格的职业准入、完善的制度设计、辅导员的专业细分、良好的教研能力是国外辅导员队伍的优势。启动海外研修、开展学位进修, 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广阔的研修深造空间。吉林省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依托, 现已启动英国胡佛汉顿大学、佩斯里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作为首批海外研修基地。[9]目前江苏省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还尚未启动类似项目, 促进国内外高校辅导员职业间的交流与学习势必成为一种更有效的职业形成措施。

摘要: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以来,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已有的观点, 主要集中在专业化途径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径进行实践维度的探索, 认真梳理和审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背景、具体措施、前景展望等问题, 力图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26.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4.

[3]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J].江苏高教, 2009, (4) .

[4]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06-7-30.

[5]李莉.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历史演进及制度解析[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4) .

[6]林泰, 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7]数据来自中国高校辅导员俱乐部思政在线.http://xzf.2000y.net/mb/1/bigclass.asp?depid=3491&bigclassid=10477.

[8]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二号文) .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

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创新的思考 篇3

本文以座谈、访谈等方式,在对部分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培训机制,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现状

在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对辅导员培训工作比较重视,也在培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总的来说,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培训内容联系实践不够紧密。不能区别地、有针对性地把握不同层次辅导员培训需求。脱离工作实践的发展需要,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不能满足辅导员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的要求,使辅导员学习的热情、兴趣受到影响,使培训对辅导员缺乏吸引力。

(二)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形式依然沿袭传统套路,缺乏灵活性,多为满堂灌,参与性不强。

(三)缺乏内驱力。一些辅导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工作忙,任务重,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重参与,轻结果。

(四)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多由各高校自己开展。其培训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本校的部分专家担任,而忽略了整合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师资源。辅导员校际间的工作交流少,使他们工作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教学质量评估、学员培训效果评估等,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二是培训制度多停留在制度的制定上,对相关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难以严格执行;三是管理制度不严,由于工学矛盾突出,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即使参加培训,也时常请假处理工作,不能静心学习。

二、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培训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辅导员学习的主动性

培训体制创新首先要做到培训理念创新,这是培训工作创新的先导。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一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的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培训是开发人才资源,提升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二是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人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继续参加教育与学习,且不拘于传统的学习与教育形式;三是要树立团队学习观念。学习不仅包括个体学习,还应包括组织的团队学习。团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四是要树立学习也是工作业绩的观念。学习好是个人与组织工作出实绩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作业绩的一个表现方面。

(二)激活培训运行机制

1.按需培训。激活培训运行机制,首先要掌握辅导员培训的需求信息,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里的“按需培训”的“需”包含辅导员的自我需求和辅导员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要做到针对辅导员的需要进行培训,而不只是推出一大堆的课程。那么,收集、掌握和分析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图1)我们可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对辅导员现有的工作态度A、工作技能S、专业知识K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可根据辅导员具体情况分为几个层次,进行需求情况汇总(表1),如将辅导员分为新辅导员和在职辅导员,结合他们自身的不同情况和工作岗位所需的A、S、K进行分析,即他们需要什么工作态度、知识和技能,以此确定培训方案。只有在辅导员想学所需工作知识,而又很缺乏时,培训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2.精心设计培训课程。通过需求分析,结合辅导员的自我需求和辅导员岗位需求,确定明确有效的培训目标,并以此制定培训内容、方法、选择培训导师。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要从理论型知识培训向能力型培训转变,从粗放型培训向精细型培训转变。培训活动是一个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指的是由经验引起的在知识、技能、理念、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的相对持久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或传授知识。若要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就必须深入到学习行为内部,寻求恰当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因此在培训方法上,可结合培训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要从偏重课堂理论培训向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转变,采取案例分析、讲授示范、角色扮演、对策研究、小组讨论、观看录像、游戏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增强参训辅导员的学习兴趣。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辅导员获取新知识的速度。

3.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第一,构建培训网络。《规定》、《计划》中提出,要建立“国家—片区—省—学校”四级分层递进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要整合现有的辅导员培训资源,加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要挖掘教育培训资源,推进辅导员培训资源的重组,进一步加强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辅导员培训网络体系。第二,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资源库。本着资源共享原则对各高校培训师资进行整合。要努力组建一支培训、专业、管理、研究一体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并完善和充实兼职师资库,把师资队伍扩大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扩大到高层次经营管理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4.建立考评激励机制。针对目前辅导员培训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应根据培训的不同形式,制定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要把辅导员的上岗资格与培训挂起钩来,教育部拟定的《规定》、《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2006年起全面实施”。还要积极为辅导员创造条件,《规定》、《计划》还明确提出了“实施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每年选送30—40名优秀辅导员骨干到国外学习”等多项激励措施。

实现从辅导员“被动地接受组织培训”向“主动地寻求组织学习”的转变,就必须构建相匹配的考评激励机制,其目标是提高辅导员学习的自主性和满意度,促进教育培训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相结合。

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的新探索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必然需求,也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提出的新的课题。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 篇4

最近我参加了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在几十天的认真学习中,专家们的精彩讲解,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难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掌握到了老师的自我认识技巧以及缓和师生矛盾的现实技巧。在辛苦的学习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付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我们要学会认识、接纳自己,关心自己,爱自己。谁关心自己也不如自己爱自己。

二、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现在农村的孩子部分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不同的孩子在家庭中地位和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若教育不得法,轻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差。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造成的。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 篇5

这次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做为新一代的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要充满活力与热情,并且对自己的学生要充满信心,相信他们会做的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身上的发光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他们的亮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数不胜数,就看班主任怎么从小的细节去寻找了。我们教师应当把一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并且进行放大,让这些孩子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经验,从而对自己的任何方面都充满信心。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心理健康辅导的动机

当今社会生活变化不断,面对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我们会深深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一夜之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工作生活的矛盾、冲突,时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说实话,在心理辅导员培训之前,我对此的理解是片面的,琐碎的。但从我观看第一视频开始,对心理学的概念渐渐清晰起来,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

二、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必备素质 1.一颗宽容的心

进行心理辅导员培训,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因此,完全有必要把自己做到最好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通过学习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2.乐于助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辅导关系中给学生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接受学生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

3.责任心强

心理辅导员既要耐心听学生叙述,集中精力,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关注,还能诚恳坦率地和学生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责任在辅导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4.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辅导员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学生。虽然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辅导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辅导员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心理辅导员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学生,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辅导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辅导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辅导员自己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

以上这些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己本身的素质。

三、较完善的知识机构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辅导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学生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辅导工作,要用科学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学生,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学生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四、熟练的辅导技巧

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同感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五、粗浅体会

1.认识了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之前,我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他们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2.自身的心理调节与保健

通过学习,使我更明白了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的方法,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懂得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那么同样道理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12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篇6

考核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心得体会

名:___ 身份证号:

号: ___ 培训中心: 新疆泰能培训中心 考试日期: 2014-7-22 完成时间: 2014-7-21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个假期,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感触很深。前三天是团体训练,我特别喜欢,它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构成。在团体中,刚开始我们都不认识,几个陌生人在一起要在短时间内熟悉,需要“破冰”。从破行为到破心态就是“破冰过程”。杨老师是用“滚雪球”帮助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破冰的。还做了好多游戏,“大风吹”“乌龟与乌鸦”“水果蹲”“解手链”„这些游戏既有趣味性又有目的性。例如:“解手链”游戏,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让我们看清左手和右手分别握住了谁的手,然后放手,自由走动,突然停止,老师要求我们按照原来握住的手找到并握住,发现有许多结,这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把结解开,我们认真地做,发挥集体和个别人的领导的力量,刚开始我们担心解不开,到后来我们能快速解开手链了。不过几个小组合成两个大组的时候,另一个大组没有解开,游戏之后我们分析、讨论、交流。通过这些有趣的团体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发挥有些成员的个人智慧,展现他们的组织才能。同时提升我们的能力,锻炼我们的意志,挖掘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真正受益匪浅。

基础理论是对我触动最深的课程,魏老师的自信、睿智使我意识到,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精神支柱,恰当的方法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及时的反思、总结、提升是成功的延续。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篇7

辅导员是指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生管理、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教师,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 是与学生交流最多, 接触最多的教育者, 其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特点, 将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目前由于辅导员职业中存在社会地位低, 工作分工不明, 工作琐碎繁重, 缺乏专业依托等问题, 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因此, 探讨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 不仅对促进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胜任力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其成长成才也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 结合工作实际, 对当前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做了系统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和措施, 以期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1.1 职业认同感低引发抑郁心理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 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目前, 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 使辅导员很难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 而且他们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琐碎, 在职称评定时却与普通教师标准一致, 这导致无论辅导员无论平时工作表现多么突出, 工作成绩多么优秀, 在职称评定的时候都没有科研成果有用, 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多数辅导员感到社会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认可, 社会认可度不高, 容易挫伤职业热情, 最终丧失对辅导员职业的热爱和认同, 产生抑郁心理。

1.2 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引发焦虑心理

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了辅导员八项工作职责, 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进一步细化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制定了评价标准。但目前, 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相关文件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 使得刚入职的辅导员面对繁重的学生事务, 很难抓住工作重点, 好像所有和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 从而导致他们面对工作时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而且即便是老辅导员, 对于其日常繁杂的工作也很难得到公平的认可和奖励。这种事务多, 待遇低, 出口窄的局面, 使得辅导员对个人的发展充满了焦虑。而且工作中的“一票否决制”也使得辅导员工作压力极大, 这种不安心理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 工作难以突破创新。

1.3 多重角色冲突引发烦躁心理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还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 辅导员具有多重身份, 而身份的多重性, 也导致了责任的延伸。当辅导员有限的精力与不断在扩大的责任范围发生冲突的时候, 极易产生烦躁心理。另外, 有时会出现辅导员不同身份角色要求相互冲突的情况, 如辅导员既要树立权威, 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职责, 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这种多重角色的冲突必然导致辅导员产生困扰。另外, 目前高校学生队伍的管理多采用“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模式, 辅导员既要对学校学生工作处等行政部门负责, 又要对学院负责, 面对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要求, 极易产生焦虑烦躁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 因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1.4 工作琐碎繁重引发倦怠心理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工作态度逐渐冷漠, 工作热情逐渐下降, 工作目标逐渐模糊, 工作成就感逐渐降低。总之是一种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心理枯竭、身心俱疲, 失去工作兴趣和动力的现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大, 学生群体越趋复杂, 学生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工作内涵不断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 辅导员工作日益繁重。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学团建设, 还要做好班级建设;不仅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还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抓好日常管理, 还要组织各种会议活动。此外, “学生无小事, 事事是责任”, 学生的每一件事都需要辅导员认真对待, 在这种日复一日繁杂琐碎的工作压力下, 极易出现心理枯竭、职业倦怠等问题。

1.5 缺乏专业依托引发迷茫心理

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目前,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 求职期间也很少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导致部分辅导员工作后发现实际工作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 工作中有很多事情不会处理, 找不到目标和成就感, 由此困惑和迷茫油然而生。虽然多数高校辅导员入职前都会组织一系列岗前培训, 但普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入职辅导员也很难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老师应该无所不能, 但当他们发现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很难站在一定高度为他们答疑解惑时, 往往会对辅导员的能力产生质疑, 从此不再信服辅导员, 这使得辅导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大打折扣, 因此, 对自己未来发展感到困惑、迷茫。

2 辅导员心理健康的调试

2.1 完善职业培训, 提高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感的产生, 取决于个人感知到的职业形象。通过建立职业文化, 树立职业形象, 能够增加个体的职业认同感。所以高校应该把辅导员队伍的培养纳入年度培养计划中, 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工作, 在培训中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 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 另外, 注重提高辅导员学术研究能力, 这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 创新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内涵, 树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2.2 健全考核机制, 明确工作职责

各高校应该根据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文件精神,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具体工作内容, 制定工作评价标准。使得新入职辅导员能够尽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老辅导员能够根据工作情况得到恰当的定位和奖惩。避免有些辅导员做了许多工作, 但是工作业绩体现不出来的尴尬局面, 减少辅导员因为工作无所适从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2.3 加强自身学习, 满足职业需求

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于时事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内容要广泛涉猎, 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 通过专业培训, 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工作水平。尤其是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自我调节, 有效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掌握身心发展规律, 建立积极自我防御措施。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被生活和工作中的繁杂琐事击垮, 才能与时俱进, 高瞻远瞩, 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2.4 更新工作方法, 建立工作制度

大学生是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要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与时俱进, 高瞻远瞩,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和尊重。而且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产生与辅导员思想滞后, 方法陈旧, 跟不上学生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另外, 对于繁杂的工作内容要学会经常总结工作经验, 形成各种工作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辅导员将工作化繁为简, 减轻工作负担。

2.5 做好职业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 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非专业背景下产生自卑感, 更不至于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徘徊不前, 迷失方向。良好的职业规划, 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种内心困惑的产生, 使辅导员每天都带着热情和活力投入到繁杂的工作中, 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难题。

总之, 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越来越大, 一支素质过硬, 思想先进, 有事业心, 有责任感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适当给予政策支持, 辅导员自身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工作水平, 努力使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加亮.对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师资建设, 2012.8.

[2]王道阳, 王琼.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 2005.11.

[3]陈永森, 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探究 篇8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仅担负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其心理健康和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直接相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便成为了当今教育界令人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学生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41-02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名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担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1]。正确疏导辅导员心理,加强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是构建新世纪大学生健全的必然要素。

一、调解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一)、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高度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群体。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以及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要求辅导员老师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而积极影响身边的学生[2]。

(二)、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表现

国家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我们辅导员的重点是学生,调解辅导员心理问题,帮其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刻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其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最大程度的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体现[3]。

二、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根源

(一)巨大的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不高,他们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缺乏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对未来职业定位和发展没有合适的价值取向。从而带给辅导员一种无所适从、有心无力、身心疲惫的工作状态。

(二)社会认同感较低

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具备较高的职业认同感,这是由于社会形势和教育体制共同决定的。在辅导员队伍考评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社会认同感不强。工资较低,无法最大限度的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微薄的薪水往往会造成辅导员心灵的挫伤从而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

(三)从业心理状态的扭转

随着工作的不断展开,辅导员容易发生心理状态的扭转。这种繁忙琐碎的工作逐渐降低了他们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出现中后期倦怠的状态。

(四)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自我化解、自我舒缓的能力,它是改善内心情绪状态的必要条件。目前辅导员队伍大都缺乏一定的心理调节知识,未曾接受过必要的心理疏导培训,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进而也会造成辅导员工作的额外负担。

三、探索解决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道路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首先,推动高校管理层观念的扭转,将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辅导员心理健康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解决。其次,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完善机制,充分认识到保障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的直接联系。明确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趋势和发展,共同审议提出保障心理健康问题的文件,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为辅导员队伍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完善辅导员职业考评和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干预及预防机制,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认知提供尽可能宽广的平台[4]。组织参与心理健康调查分析,排除隐患因素,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考试,强化应对能力。

(三)进一步增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责任认同感

结合高效实际情况,满足多元化的辅导员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化辅导员队伍对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细化、量化考核办法,严把入口关和考勤关,切实以辅导员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护其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使命感、荣辱感以及责任认同感[5]。

(四)优化辅导员资源配置,解除心理压力

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心理素质为目的。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推动我国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而积极影响学生的成长。

(五)打造职业化的高精尖辅导员队伍

打造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符合现代化经济建设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是帮助实现职业规划的目的和途径。首先,加强业务培训,增加事例分析讨论的机会这是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辅导员所管理不同学生的特点,鼓励其完善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打造优良的素质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优化人格结构,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我心理阅读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拓展交际面,正确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6]。不断调整和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达到真正提升自我素质的目标。

总之,高职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鉴于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建立健全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2):34-35.

[2]栾贻福. 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分析[J]. 科技信息, 2009(36).

[3]董秀娜, 梁洪振, 孙绫屿. 柔性管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2(34):79-81.

[4]李廷树.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探究[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3):62-64.

[5]田旻佳, 许佳. 崇德尚学德业双修——安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记[J]. 当代贵州, 2011(13).

[6]李红, 庄蕾.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6(12):109-110.

作者简介:

欧仁辉(1982-),男,湖南宁远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系学工办主任

韩 超(1987-),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系辅导员

杨 凯(1979-),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土木系党总支书记

高校辅导员培训心得 篇9

我在10月18日至22日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五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使我对辅导员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掌握了一些新的工作技巧,使我对以后从事的辅导员工作充满了信心,这次培训对于提高我们新进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五天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本次培训主要内容

这期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内容涵盖比较全面,通过七个专题讲座,从学生思想状况、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就业指导、当前国际形势、辅导员工作指导、辅导员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室外拓展训练、自由讨论等互动形式增进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专题讲座分别为以下几个内容:

1、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亮教授讲授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王喜成讲授的《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几个问题》

3、河南省教育厅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办公室主任贺庆讲授的《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形势及任务》

4、郑州马克思主义学院葛坤英教授讲授的《新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三要素”》

5、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讲授的《中东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关系》

6、原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原常务副书记田建国教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教育规律》

7、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威教授讲授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路和方法》

二、培训心得与体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吴宏亮教授、田建国教授和王喜成处长关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我认识到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必须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增强教育要素的协调性,激发学生教育主体性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目前大学生思想特点,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吴宏亮教授还结合大量的思想教育实例,生动的讲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如日常观察法、分类汇总法、个别谈心法和活动检验法,田建国教授则用精确的数据、真实的案例、专业的分析向我们讲授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如何进行预防及事后正确的处理,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以及快速有效对其进行处理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二)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张威教授讲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路和方法,使我们理清了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路,大学生需要什么指导、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如何实现,以及辅导员如何提升就业指导力等,张教授还从多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目前就业的心态,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此为依据得出了大学生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清单,包括就业目标、职业定位、就业准备、就业能力、就业观念和心态等。张教授又通过建立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准备金字塔模型(包括目标动力构建、社会网络资源开发、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就业力提升训练四个侧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什么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最后张教授又借助于就业辅导流程模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整体思路进行了梳理,为我们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做好本职工作,提升个人能力

葛坤英教授从调查研究问题、整合工作思路和重在躬行实践这辅导员工作“三要素”展开,深入细致地讲述了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创新工作思路等,结合葛教授讲授的内容,我对自身的工作改进和能力提升也有了新的要求:

1.进一步加强软件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软件学院的特殊性,学生的思想工作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定期思想教育培训,建立学生思想档案和学生思想交流信箱,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沟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指导学生组织和班级工作

一个强有力的学生组织或班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加强学生组织和班级管理工作,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体育活动、课外娱乐活动、课外学术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每周学习抽查汇报制度、文明宿舍流动红旗制度、辅导员心理辅导信箱制度、组织和建立学生爱好与特长团体,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大学生软件文化节,开展大学生室外拓展训练等,提高软件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丰富软件学院学生学习和生活。

3.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和就业指导

通过组织法制和就业讲座,模拟就业大赛,开展法制课堂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教育,增强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加强对学生生活的关心

建立辅导员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并建立走访档案制度,加强与学生的零距离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排除解决,让学生感受到软件学院大家庭的温暖。5.积极开展主题教育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比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提高自身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开展的必要性 篇10

你还在为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迷茫吗?

你还在为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发愁吗?

你知道一位心理健康老师是如何成为特级教师的吗?

你知道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吗?

还有„„

独生子女问题、中高考压力、人际沟通、情绪调节、迷茫、自卑、厌学、认识自

我等等学生成长课题,如何有效解决呢?

这一切尽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战研修班

再伟大的理论不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也没有意义

手把手教你打开心理工作的局面

你知道如何设计一场有效的中高考前减压活动吗?

你知道如何策划轰动全市的心理周活动吗?

你知道如何展示心理工作效果而赢得校长、甚至家长、学生的拥赞吗? 本课程提供的就是中小学心理工作常见问题之直接有效解决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调查表明,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远程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青办联发〔2004〕15号),号召在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内培养一支专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

在团中央办公厅及全国少工委办公室的指导下,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试点工作的组织

协调,包括制定承办试点培训机构的资质标准、提供专业知识资源和师资培训、组织管理认证考核工作。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作为国内唯一的远程培训技术支持单位及项目推广的组织、管理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作机构的筛选、管理及远程培训的技术支持工作。

“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的推出,对改变现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化、课本化的现状提供了新的契机,迎合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培训项目依托权威认证机构的严格管理、一流专家团队的全程督导、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经验的师资队伍、国际领先的引领式远程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强、内容系统、实操性突出等特点。使经过培训的学员能够针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期的典型六类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根源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您将收获:

掌握基本心理健康辅导知识的重要性

在心里健康辅导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要学会接纳,倾听,共情等。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员懂得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主体,帮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有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来访者。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辅导知识,能够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引导学生走出心情低谷,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对于现在很多学生厌学心理怎样进行辅导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漠态度,甚至表现出逃避行为的心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弄清楚学生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其次是要有良好的辅导态度,一定要尊重学生,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缺乏关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他们往往因为家长或教师对其行为不满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主动放下“架子”,与之平等相处,让辅导对象感觉到辅导员对其的关心和爱护,信任辅导员,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使辅导工作更好的进行。

如何处理师生间的冲突

师生冲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冲突,即师生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激化程度,并通过双方公开或直接的行动表现出来,教师无法控制冲突学生中的行为。另一种是隐性冲突,即不直接表现出来或采取对教师教导不予理睬故意曲解指令的方式表现。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在辅导时应当以教师辅导为主,学生辅导为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帮助老师习得情绪控制的策略,在教育学生时回避正面指责,多用口语技巧。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正确的教育法制观念,以及帮助双方创建新的师生关系。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应当科学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切不要“赶鸭子上架”,这样不仅效果适得其反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化。

从以上的收获中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ing师应用心理发展研究中心特邀董艳菊老师来此授课,欢迎参与。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高校心理辅导 篇11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与高校心理咨询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述了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况及学校心理咨询的任务。进而分析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高校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的主要区别和共同点,高校辅导员工作和高校心理咨询的关系,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辅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94—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国家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建设和谐校园也是高校自身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改革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当突出的新问题。

一、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及心理辅导的任务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愈来愈激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高。当前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

高校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德育,强调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高度文明,高度道德修养的人。也就是说,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着重于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何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同时,又由于社会变革的加速,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技术更新和转换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各种竞争当中去,这就必然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心理障碍,造成各种心理疾病,而这种状态当然会反映到学生群体上,也必然会反映到学校工作中。

学校心理辅导就其辅导的内容来说,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生修养辅导、性格修养辅导、择业辅导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心理困扰和实际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内心最直接的呼唤。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技巧,帮助学生减轻他们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习面对、分析、排除困扰的能力,使他们在困惑中学会前进,促进自我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高校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的主要区别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是高校的一支特殊的政工队伍。他们是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老师,是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调者,是高校各级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得力助手。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扮演着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做着心理辅导的工作。

而心理辅导中心是高校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设立的专门机构,是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的体现。

首先,应该说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建立在来访者主动求助的基础上,是来访者出自于内心的一种愿望,希望通过与咨询员的谈话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沟通,并不是建立在这种主动求助的基础上。辅导员和学生的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往往是辅导员,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思想问题后,觉得有必要去找学生谈谈时,采取主动的方式找学生,通过谈话,解决学生思想行为某些的实际问题。

其次,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没有利害关系。它是一种不能被利用的特殊的关系,并且咨询员和来访者除了建立这种特殊的咨、访关系外,不可能发展这之外的利害关系。另外,它与普通的人际关系相比较,更加地深入化、个别化。学校的每一位咨询员在进行咨询时所采用的方式,技巧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咨询员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处理同一问题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再者,每一位咨询员,特别是一名优秀的咨询员他所看到的问题,所解决的问题并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往往能挖掘出来访者潜意识的东西来。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在进行思想辅导时,首先,他与谈话者并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他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做工作。第二,他与谈话者有着利害关系,谈话者的平时表现,将成为日常鉴定评优,甚至毕业分配的条件。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通常不可能去挖掘更深一层次的东西。基于这几点,来访者往往不会将内心存在的问题和盘托出,他有着许多的顾虑,害怕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会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再次,心理辅导中的这种咨、访关系本身就具有一个治疗的功能。如果这种咨、访关系建立好了,来访者就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的所在,并得到逐步的化解。而辅导员在做思想辅导工作中,如果不能象咨、访关系那样,与谈话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工作则往往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另一种极端,那就是谈话者对辅导员产生一种害怕感甚至想回避。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心理辅导与高校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共同点

第一,辅导对象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且这些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群健康的人群。

第二,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辅导员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校园活动、氛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心理辅导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最终实现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这一途径达到帮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心理咨询员就象一面镜子,并且是一面非常客观的镜子,来访者通过这一面镜子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足、存在的问题,甚至思想深处一些潜意识的东西,重新地、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可以自己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咨询员在其中起着一种协助的作用,他们是协助学生去认识,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四、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教育如何将心理教育机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关键在辅导员,因为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当作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即从心理健康的“辅导”、“咨询”和“治疗”三个环节来看,高校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辅导这个环节,适当地参与咨询与治疗环节。那么,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如何实现把学生教育成为健全心理机制的合格人才呢?

首先,要把政治辅导员培养成为“兼职”心理辅导员。把政治辅导员培养成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政治辅导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其效果将是最好的,因为辅导员既是严师又是知心朋友,有着其他老师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号召力。辅导员与学生应该成为相互理解、信任、体贴、帮助的兄长式的知心人。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能手。

辅导员应深入学生,贴近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活动,知晓学生的心声,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扰,不同阶段会有带普遍性的关键问题。如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考试焦虑问题、恋爱问题、毕业与择业问题等各种问题,都处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心理辅导应抓住各个时期的关键来开展工作。

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这个体制可由党委领导,由各院系党、团总支及心理教研室组成联合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做工作,就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起到最佳效果。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应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并正确处理在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各方面问题。

上一篇:海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父爱,滋润了我的心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