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5 Reading 教学案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Unit 5 Reading 教学案(精选11篇)

Unit 5 Reading 教学案 篇1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执笔:李英梅审核: 郭红梅 内容:《夜莺的歌声》课型:讲读课时: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2、3、20 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知识链接: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能把下面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nshymwtg

木 屑拧 开呻吟蘑 菇宛转挺机灵 鬼 子sxm

塞 到 削什么轻 蔑

2、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chãnjìpánwânkǒushàomáifúníngshãnguǐ zi()()()()()()

shāohuǐmùxiâmïgūshēnyínwǎnzhuǎn

()()()()()

3、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垂头丧气:

轻蔑:

凝神:

兴致勃勃:

宛转:

二、合作交流

1、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2、你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要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大

概说清楚。)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四部分,现在请孩子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4、夜莺的歌声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中你能看

出些什么?

三、课后检测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这片杂草丛(cōng cïng)生的空(kōng kîng)地已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2)孩子在削(xuē xiāo)木头。木屑(xiâ xuâ)掉了一地。

(3)军官没来得及抓手枪,就滚到尘埃(āi ái)里了。

2、组词

削()挺()斯()甩()

哨()庭()期()用()

抢()防()汉()惯()

枪()仿()汗()贯()

四、巩固提高:

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眼睛()地回答()地微笑

()的树林()的花园()的歌声()地站着

2、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教(学)后感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执笔:李英梅内容:《夜莺的歌声 课型 讲读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12、3、20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学习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2、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3、理解本文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把搭配不当的词改正过来。

发现事物()仰视大地()结束开会()杂草丰富()回答提问()溪水汹涌()改正问题()曲折的公路()

2、比一比,组词语。

惯()飘()睁()漩()

贯()漂()挣()旋()

3、照例:

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天上飘着白云。

1.吹着口哨的孩子迅速地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着辽阔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学习第一部分

(一、)快速默第一部分,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3、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4、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找一找、画一画相关的语句,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番情境呢?找到后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一下吧!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5、分角色齐读对话,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1)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6、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1)体会小夜莺当时的动作、神情。

(2)体会“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3)体会“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

学习第二部分。

(二、)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三、)小夜莺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3、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

4、是什么使小男孩要这样不顾个人安危地与敌人斗争呢?你想对小夜莺说什么?

四、课后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越来越密弯弯曲曲

2、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4)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

五、巩固提高

1、给加粗的字选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深:①指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②指深刻;③从外到里距离大;④深厚,密切;⑤距离开始时间久;⑥颜色浓;⑦很,极。

(1)他说的话不多,但含义深。()

(2)我深信他的工作态度。()

(3)深红色的衣服很适合她穿。()

(4)这条河水很深。()

(5)他住在深山老林。()

(6)中朝两国人民有深情厚谊。()

(7)现在正是深秋时节。()

2、读一读,做一做。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u gai()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ong cong()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ong xi()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难道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吗?

⑴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⑵“雪降落在松坊村上。雪降落在松坊溪上。”是不是排比句?

是()不是()文中有排比句吗?用﹏画出来。

⑶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小节采用由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顺序;第六小节采用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顺序

(5)把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变成陈述句(2分)

——————————————————————————。

Unit 5 Reading 教学案 篇2

关键词:学案教学,价值诉求,内容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学案教学, 首先需要探明新课改以来学案教学为什么会在教学实践领域大面积推开?这就涉及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问题。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是指“教育改革在酝酿、开展和推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某些价值观念的偏爱和追求, 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决定着教育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具体的策略选择。”[1]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学案教学价值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学案教学成效的合理期待。

揭示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非常之必要, 这是因为学案教学的关键词是“学案”, “学案教学”在名称的表达上既没有核心价值的明确体现, 也没有教学程序的直接说明, 它以“课程资源”或“教学条件”为关键词来命名。学案是一种课程资源, 或者说是这种教学模式必备之教学条件, 是该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必须使用的工具, 这种命名方式使我们从字面上不易看出学案教学所蕴含的教学理念, 它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诉求也往往被忽略, 甚至被误解与讹传。

要知道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我们必须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去寻找答案的线索, 即了解他们开展学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从他们的真实想法中去寻找一脉相承的共通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方法

(一) 为什么要做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对文献的内容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 依据对文献内容的定量描述来判断某方面事实的研究方法, 它建立在对现有的文献资料或传播内容的定量分析基础上, 旨在揭示文本内容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 有助于把定性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探求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问题为什么要作内容分析?我们知道, 学案教学是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全国各地大面积出现的教学改革现象, 全国许多学校都在尝试, 取得明显成效的学校亦不在少数。探究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最适宜的研究方法当然是到那些推行学案教学的典范学校去开展实证研究, 比如进行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但由于时间、条件的制约, 暂时不可能全部成行, 所以采用内容分析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研究方法;至少在目前看来, 内容分析可以算是相对最合宜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首先可以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代表性、充足性, 因而亦有可能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二) 研究对象

笔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经过整理、分析, 筛选出三种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1) 权威性报刊上的新闻报道14篇 (1999—2012) 。报刊包括《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管理》《上海教育》《北京教育》 (普教版) 等。之所以选择这些报刊, 是因为它们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综合性的教育刊物, 是国家和地方教育领导机构从思想上、政策上、业务上指导全国或地方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 在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些刊物上刊载的关于学案教学的新闻报道有较强的代表性。 (2) 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上刊载的经验介绍性质的文章 (1999—2012) , 即开展学案教学的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当地教研员撰写的, 关于该地区、该学校进行学案教学情况的经验介绍或专题报告性质的文献, 共19篇。之所以选择CSSCI来源期刊, 考虑到这些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质量。 (3) 调查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浙江宁海县西店中学“课堂工作纸”调研报告、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改革成果报告、连云港“三案六模块”教改情况访谈实录、天津静海县高中学案导学情况访谈实录, 这4份资料是笔者实地调研所得, 真实性程度较高。总之, 这37份资料中涉及的33所学校 (或地区) (1) 就构成了本次内容分析的样本。

(三) 指标编码

“为什么要推行学案教学?”无论是校长、教师或教研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接下来要问,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答案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落实到课堂教学, 就是扭转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形态,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 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学, 让教师少讲。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让老师为学生提前写一个‘自学指导’, 然后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讲授,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学案’这个词。我们就把为学生编的‘自学指导’叫做‘学案’, 为了区别于教师只凭‘教案’上课的课堂, 我们把有‘学案’的课堂叫做‘学案课堂’。”[2]这一答案也得到了当下为数不多的关注学案教学的理论工作者的认可。比如, 有专家在评价江苏沭阳高级中学的“学案法教学”时指出, 学案法教学模式的提出依据了教学实践的需要, 着意于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体的位置, 致力于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根本性转变。[3]

学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大面积出现的教学改革现象, 必然受到新课改理念的驱动和指引, 又会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特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学案教学作为教学层面的改革, 必然重视这二者的改善, 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必然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同时, 必须承认和面对教育改革的功利主义价值诉求, 重视升学率、追求考试成绩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基于此, 我们分出六项指标, 并依据这些指标进行了分类和编码, (1)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实践以学定教理论;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以教为主的课堂, 建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转变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3)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强调教学研一体化观念, 打造教师自主发展的研修文化; (5) 规范办学 (教学管理) 的需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改变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 开展自主型班集体建设, 建立新型教学保障机制; (6) 提高考试成绩:义务教育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升学率。

对上述指标的判定主要根据内容分析样本中对学案教学的目的、意义、价值的描述和作者所报告的事情来推断。

从诸如“改革就是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流程再造, 实施‘问题解决式’课堂”的语句中, 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突出学案教学转变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诉求。

从“只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实践中改变、改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4]等语句中, 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突出学案教学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价值诉求。

从作者描述的具体事件中, 可以看出学案教学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追求, 例如, 山西灵石二中一堂初一语文课, 课上教师让学生“自编学案”, 主要环节是 (1) 学生自读课文; (2)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初步形成个人学案; (3) 在个人学案的基础上, 形成小组学案; (4) 全班形成共案, 教师组织全班对现场生成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 (5) 解决共案中的问题, 采用小组挑战赛的方法。[5]

从作者强调“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上说, 基于‘课堂工作纸’的教师备课改革,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效, 为教师快速成长指明了一条道路”[6], 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突出学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从“加强常态课管理, 实施推门听课制度”、“多渠道了解学生作业量及教师授课情况”、建立“教师年度考核激励制度”[7]这样的语句中, 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突出学案教学对规范办学 (教学管理) 的追求。

从“运用学案教学四年来, 灵石四中连续四年获得综合质量考评第一名……中考优秀率由2004年的22.3%提高到39.2%, 高中达线率由2004年的40.9%提高到68.5%, 质量和声誉全面提高”这样具体事件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认为开展学案教学对提高考试成绩有重要意义。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对上述六项指标的相关变量进行了频次统计, 结果如下:

通过内容分析, 我们发现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可分为六项指标来加以衡量, 也说明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涉及学校教学改革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因素可以划分为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人的系统、文化系统以及评价系统[8], 因此, 揭示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需要探讨这六项指标与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参见下图。

1.人的系统

人的系统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 他们是学案教学的承担者, 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主要包括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方面。一方面,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新课改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样本提及的学案教学有一些共同特点, 如学生课前依案自学, 课上小组合作, 展示学习成果, 开展师生、生生对话, 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另一方面, 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数据显示, 该项在调查中获得了88%的高认同度, 说明样本认可开展学案教学能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中突出对新手教师培养的重视。

2.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因其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发挥着教育教学的核心功能, 从这个维度讲,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案教学核心的价值诉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直接体现, 当前课改的瓶颈在于课堂教学的低效,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改变教学行为光靠讲道理肯定不行, 需要借助一些外力或工具, 而这个工具必须有助于让学生多学、教师少讲, 经过摸索最初的改革者们创造出了学案。学案教学致力于扭转“授受式”的传统课堂, 建构“对话式”的新型课堂, 营造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课堂。

3.管理系统

学校管理系统在学校改革规划、实施以及调控中发挥领导、组织、保障等作用, 从这个维度讲, 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体现为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包括备课制度的建设、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等。编制学案一般是“个人主备, 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 优化学案”, 所以有97%的样本认为学案教学可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但是必须明确, 学案教学需要依赖集体备课制度, 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并不是学案教学的初衷。同时, 改变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建立新型教学保障机制的赞同率都不是很高, 说明规范教学管理并不是学案教学主要的价值诉求。

4.文化系统

学校文化系统既包括学校既有传统, 也包括学校在实施某一类型教学改革时所建构的文化背景条件, 目前主要是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教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影响。因此谈到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时, 调查对象几乎都会强调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样本中大多提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生定教”“为学而教”“因学而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等诸如此类的说法, 说明学案教学的改革者们对“学生学习”的重视, 这与新课程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之理念是一致的。

5.评价系统

教学评价系统是教学改革中与目标及结果相关的因素, 一般包括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这里讨论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指的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而且是指义务教育学业水平测试或中考、高考这一类的高利害评价, 对此调查对象的认同度高达88%。

四、结论

1.探讨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需要和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因素关联起来考虑, 将其放到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人的系统、文化系统以及评价系统中加以整体考查。

2.探讨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 需要从开展学案教学的初衷或目的出发, 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应当与“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相关联。

3.学案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诉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案教学核心的价值诉求, 即实践“以学定教”思想, 改革以教为主的课堂, 建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4.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根本上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它试图创造一个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寻找一个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学案教学为什么会迅速走红?不少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 许多学校推行学案教学主要是看中其能迅速提高考试成绩的神奇效果。这是一种教育改革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诉求, 上面的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学案教学唯一的甚至核心的价值诉求, 如上研究表明, 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有与新课改理念相吻合的地方, 我们需要辨识其价值诉求的合理内核。

参考文献

[1]石中英.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28.

[2]叶飞.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从课堂的流程再造开始[N].中国教师报, 2010-5-10.

[3]杨启亮.为学而教:实践中的教法变革—兼评江苏沭阳高级中学的“学案法教学”[J].江苏教育, 2001, (10) :6.

[4]“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 10C) :7.

[5]中小学管理编辑部.山西课改观察—我们的视角[J].中小学管理, 2011, (6) :6.

[6]浙江宁海县西店中学课题组.初中“课堂工作纸”的实践研究[Z].2010, (6) :9.

[7]孙波, 郭拯“.助学稿”教改实践研究—慈溪市农村初中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11) :79.

初中物理“教学案”教学模式 篇3

一、先学,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练习

教师把“教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学案”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且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练习。

“教学案”把学习目标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条列出,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必须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知道要检测的内容和检测所用的方法、形式,知道自己奋斗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有效的自学。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指明重点、非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要达到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那一层要求。

在学习目标的引导,让学生自主看书阅读、思考、尽量让学生从身边寻找一些能实验用的器材即瓶瓶罐罐做实验,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练习,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等待隔天上课在小组交流,向同学请教。

二、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完成五分钟快速练习

为了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上课之前教师抽出5分钟时间检查学生预习完成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这5分钟,并且向这5分钟要质量,我们设置了5分钟快速练习,当堂完成当堂对答案。学生课堂五分钟快速练习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步进行。5分钟快速练习的题型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内容以局部和整体相结合,以复习旧知识为主,难度适中,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优先编入。

三、小组交流与提问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后,马上把预习练习和5分钟快速练习的答案直接给出,但不要评讲。学生对答案后,分组交流讨论。学习小组的组员为四人,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确定一个成绩、能力最好的同学担任组长。教师根据组合安排座位,使他们两两一起座。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5分钟快速练习出现的错误向小组提出来,组内同学给予解决。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提倡“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共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提问时,要求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答问时,先由本组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解答不了的,再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

在交流提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巡视、询问等方式,检查学生交流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是走走过场、走马观花,指导和反馈是这个过程的重点,要善于发现共同的难点、疑点和个别特殊的问题。并归类整理,个别问题随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后教”中集体评讲。

四、后教,教师点拨与讲解

学生小组交流提问后,小组长代表发言,汇报本组同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分若干组,后面小组汇报时只汇报前面小组未出现的问题,前面小组已汇报的问题后面小组不重复。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做到心中有数,在后面的点拨与讲解中渗透解决。教师的点拨与讲解流程如下:教師讲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典型例题,按照“教学案”中的导学提纲的顺序进行精讲、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在讲解过程穿插进行点拨。

后教的重点是共同性的问题,切忌面面俱到,否则就缺少了针对性和目的性,时间上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当堂训练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

当堂训练重在巩固提高,题型要多种多样,如口答、实验、计算、填空、选择、默写等等,训练的方式有演板、口答、动手操作等,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训练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准讨论、抄袭,教师可以面批,加大反馈面,及时掌握学生完成训练的情况,特别是中差学生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的修正和辅导做好准备,当堂训练的题目难度要切合学生实际,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不宜过多、繁杂。体现分层训练的要求,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

Unit 5 Reading 教学案 篇4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

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 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 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 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 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 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红杜鹃教学案 篇6

年级:七年级学科:美术备课组长:熊建审核人:莫惠仙 课题:

第六课红杜鹃

上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莫惠仙

参备人

熊建甘小峰

共享教学设计

执教人意见与建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中花鸟画的形式、特点及方法;体会国画作品中托物言志的特性。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临摹或创作写意杜鹃花,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从而提高学生以丹青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红杜鹃与中国革命的密切联系,并教导学生面对各种恶劣的环境,都要能像红杜鹃那样直起腰杆,以倔强的性格、非凡的勇气去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分类、题材和掌握其中白描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学习难点:白描花鸟画的意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宣纸两张、毛笔两支、调色盘一个、中国画颜料、笔洗、清水、报纸一张(或毛毡)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趣导课。

1、(课前)检查材料准备,播放《英雄赞歌》音乐。

2、了解学生对花语的认识。

3、展示几幅花的美术作品,提问其象征意义。(牡丹、竹子、荷花、梅花、菊花、兰花)

4、出示杜鹃花图片,问:这是什么花?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教师补充:杜鹃花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的市花,又叫映山红。就是在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演唱过的《映山红》。(看视频《映山红》)

5、总结: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像潘东子的妈妈一样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那满山血一样红的杜鹃,不正像他们顽强不屈的灵魂吗?

二、讲授新课:

1、欣赏现代画家王晋元的《血染的杜鹃》、《遍青山红了杜鹃》:(1)这两幅画属于什么画种?什么技法?

(2)国画特别是写意画作品都有自己的象征或比喻意义,谈一下你对这两幅画的理解?

2、简介画家王晋元生平。

3、了解杜鹃花的形态结构特点。

4、欣赏形态各异的杜鹃花图片,并引导观察。

5、国画写意杜鹃的画法演示(录像);教师作步骤、方法及重难点的讲解,并提示学生中国画诗、书、画、印、裱于一体的风格特点。

三、作业练习:

1、作业要求:临摹或创作一幅写意杜鹃,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怀念或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2、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放音乐《映山红》伴奏音乐)

四、作品讲评:

1、展示部分作品,师生共同评议。

2、提示学生修改和整理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

愿同学们的青春像杜鹃一样的艳丽,生命像杜鹃一样顽强。

板书设计

中国画分类:写意、工笔、工兼写意、白描 题材:山水、花鸟、人物

工具:毛笔、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 画白描要注意:特征结构 线条

画面的主次前后穿插关系

课后反思

业务部门检查意见:

建议:

1、集体备课内容填写在“共享教学设计”栏内,教师个人处理意见填写在“执教人意见与建议”栏内。备课组检查,主要看“执教人意见与建议”及“教后反思”。

2、“共享教学设计”填写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结构、学生活动、教法设置、教学流程等,要便于不同的教师根据个人特点使用,不要填写的过于详细,影响教师使用。

学案教学之感悟 篇7

一、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要尊重学生, 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状态下, 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自身的潜能, 不断创新,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课堂上会出好多问题, 首先让他们自己探究,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再让他们互相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充分发挥他们的合作能力;最后就是上黑板展示, 每组组长都要派出至少一名学生展示问题答案,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了这个教学过程,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教学要有趣味性。

学案教学只要有趣味,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并且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学有趣味性, 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尽可能多地创设意境丰富的教学情境, 合理且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在无意中入情入境, 帮助学生理解, 受到教育。我们可以用影视录像、录音、实物、模型、课件或者角色表演等创设情境。

在导入设计上要大胆, 拒绝因循守旧, 思维活跃, 鲜活灵动, 变化多端, 能吸引学生眼球,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可以采用设疑、故意出错、幽默、故事、谜语等有趣味性的话题导入。

在口语方面, 我要尽量避免我的口头语的多次重复使用, 比如“恩”“啊”“那个”“是吧”, 注意和学生交流时的语言, 有亲和力又能鼓励学生, 比如:“回答的对极了”“你真聪明”等一类鼓励性句子。并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鼓励他们敢想敢说。

(2) 组织教学游戏

游戏是学生所喜欢的, 也是教师应该运用的重要的教学策略。例如我在讲《物理》中的“力”时, 我首先让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拔河比赛,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玩游戏感觉非常高兴, 参加游戏也非常积极, 教室气氛非常活跃;经过了拔河比赛后, 我根据游戏提出了几个问题, 如拔河的两方谁的力大?力的方向怎么判断?力的大小怎样计算?等等, 这样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在了一起,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

三、教学方式要多引向实践、探究, 教学内容多引向生活、自然。

我将上课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下面我由这三个阶段再具体的说一下我的教学经验:

1、课前准备阶段

备课是一定不能少的, 如果不备课, 整堂课就不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要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 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 了解教材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 掌握知识的逻辑, 能运用自如, 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怎样才能教好。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方法、习惯、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要考虑教法, 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 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上课阶段。

备课充分,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 不让其分心, 这就很讲究方法了。我们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 注意信息反馈, 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 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语言简洁明了, 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 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讲练结合, 布置好家庭作业, 作业少而精, 减轻学生的负担。

3、课后阶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 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学生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 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写好教学后记

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 上好课的良好愿望, 但教学过程又往往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 由于灵感的产生或其他原因, 忽然悟到教学中某一个环节或某一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 或者有处理不当不尽人意的地方进行思考, 写在教案后, 以备借鉴。

用教学案实施概念教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概念;教学案;实施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根据物理概念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我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归纳为:概念引入——体验——形成概念——巩固——深化。那如何让物理概念教学更加高效呢?我觉得用教学案来实施概念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因为教学案有诸多优点:1.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它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3.它的应用使得上课更加的有序、更加的高效;4.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研考”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又如何利用教学案实施概念教学呢?通过摸索,我在教学案的编制时考虑概念教学的特点,把概念教学的教学案固定模式化,一般模式为:引入——体验——定义——应用——深化——练习。以八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的教学为例:

四、升华和凝华(学案12)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新课学习

1.实验:“碘锤”实验

物态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_____

现象:实验加热时,碘由固态_____变为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_____。

定义:_____叫做升华。_____叫做凝华。

升华需要_____热,凝华需要_____热。

2.举例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至少举两个例子)。_____

练习1: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冬天的霜。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练习2: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3.辨一辨:冬天窗户上的“冰花”(PPT展示图片)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活动:观察“霜”与“冰”的图片,比较它们形状上的不同点。

小结:凝固而来的固态的水的形状是_____;凝华而来的固态水的形状是______。

4.升华、凝华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8、2-39实例。

(2)学生自学课本43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的“人工降雨”,学习过程中注意“人工降雨”的几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的过程?

(3)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来为食品保鲜,为什么?

(4)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课堂反馈

我们看以上的教学案的第一模块是:引入。它是用通过复习引入的,一般我们还可以实验引入,活动引入等等方法。引入的目的是引入课题。第二模块:体验。这节课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同样体验可以是观察图片,活动,举例等等方式。这个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的生成概念。第三模块:定义。无需多说,由于前面丰富的感性认识与分析,概念形成此时就水到渠成了。第四模块:应用。这节课是通过举例分析完成的。一般方法也是举例。但是还可以练习、实验、活动等其他方式。这块儿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第五模块:深化。这节课是通过辨别冬天窗户上的“冰花”从而引出凝固与凝华而来的固体形状上的特点,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凝华。这一板块的目的是深化概念,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练习。本节课的练习包括两部分:升华与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课堂反馈。目的是让学生放慢对概念的遗忘。

另外,在概念教学的教学案编制与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案不需要编制的过细,不要把教师上课要上的每一句话都放在上面。比如这份教学案,引入是复习引入,但复习时怎样引入,如何述说就没有必要放在教学案上。实践发现如果教学案编制的过细,教师发挥的空间就很小。这样会导致一个后果:所有用这份教学案的教师上课都是同一个教学模式,甚至上课所说的话都基本一样。用我们校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听备课组一个人的课,就知道其他人是怎么上课的。

2.此教学案没有必要先发下去让学生预习。因为这个教学案上的思维难度不大,课的容量也不大,完全没有必要预习。也就是说不是每份教学案都需要预习。像这样的教学案如果先发下去预习了,学生就没有期待了。没有期待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效率当然不会高了。像这样的教学案上课前几分钟发,发了让学生先大概看一下,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上课流程就行。而有些课程容量大的课则需要将教学案事先发下去预习,让学生把书上有的以及会的知识先填好(可以用铅笔填)。而对于难度大的教学案,可以提前一天或是几天把教学案上的难点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思考(教学案可以不发下去)。

3.课堂练习编制的难度要适中。特别是对于有公式应用的课时,例如教学速度这节课的计算时,可以先出示那些公式直接应用的题,不要让题目绕很多弯,或是信息量很大。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公式的关注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计算量也不能太大,因为现在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计算量太大,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摘 要】物理概念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石,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案是实施概念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载体,因为它使得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概念;教学案;实施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根据物理概念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我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归纳为:概念引入——体验——形成概念——巩固——深化。那如何让物理概念教学更加高效呢?我觉得用教学案来实施概念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因为教学案有诸多优点:1.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它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3.它的应用使得上课更加的有序、更加的高效;4.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研考”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又如何利用教学案实施概念教学呢?通过摸索,我在教学案的编制时考虑概念教学的特点,把概念教学的教学案固定模式化,一般模式为:引入——体验——定义——应用——深化——练习。以八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的教学为例:

四、升华和凝华(学案12)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新课学习

1.实验:“碘锤”实验

物态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_____

现象:实验加热时,碘由固态_____变为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_____。

定义:_____叫做升华。_____叫做凝华。

升华需要_____热,凝华需要_____热。

2.举例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至少举两个例子)。_____

练习1: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冬天的霜。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练习2: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3.辨一辨:冬天窗户上的“冰花”(PPT展示图片)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活动:观察“霜”与“冰”的图片,比较它们形状上的不同点。

小结:凝固而来的固态的水的形状是_____;凝华而来的固态水的形状是______。

4.升华、凝华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8、2-39实例。

(2)学生自学课本43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的“人工降雨”,学习过程中注意“人工降雨”的几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的过程?

(3)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来为食品保鲜,为什么?

(4)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课堂反馈

我们看以上的教学案的第一模块是:引入。它是用通过复习引入的,一般我们还可以实验引入,活动引入等等方法。引入的目的是引入课题。第二模块:体验。这节课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同样体验可以是观察图片,活动,举例等等方式。这个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的生成概念。第三模块:定义。无需多说,由于前面丰富的感性认识与分析,概念形成此时就水到渠成了。第四模块:应用。这节课是通过举例分析完成的。一般方法也是举例。但是还可以练习、实验、活动等其他方式。这块儿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第五模块:深化。这节课是通过辨别冬天窗户上的“冰花”从而引出凝固与凝华而来的固体形状上的特点,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凝华。这一板块的目的是深化概念,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练习。本节课的练习包括两部分:升华与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课堂反馈。目的是让学生放慢对概念的遗忘。

另外,在概念教学的教学案编制与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案不需要编制的过细,不要把教师上课要上的每一句话都放在上面。比如这份教学案,引入是复习引入,但复习时怎样引入,如何述说就没有必要放在教学案上。实践发现如果教学案编制的过细,教师发挥的空间就很小。这样会导致一个后果:所有用这份教学案的教师上课都是同一个教学模式,甚至上课所说的话都基本一样。用我们校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听备课组一个人的课,就知道其他人是怎么上课的。

2.此教学案没有必要先发下去让学生预习。因为这个教学案上的思维难度不大,课的容量也不大,完全没有必要预习。也就是说不是每份教学案都需要预习。像这样的教学案如果先发下去预习了,学生就没有期待了。没有期待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效率当然不会高了。像这样的教学案上课前几分钟发,发了让学生先大概看一下,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上课流程就行。而有些课程容量大的课则需要将教学案事先发下去预习,让学生把书上有的以及会的知识先填好(可以用铅笔填)。而对于难度大的教学案,可以提前一天或是几天把教学案上的难点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思考(教学案可以不发下去)。

3.课堂练习编制的难度要适中。特别是对于有公式应用的课时,例如教学速度这节课的计算时,可以先出示那些公式直接应用的题,不要让题目绕很多弯,或是信息量很大。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公式的关注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计算量也不能太大,因为现在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计算量太大,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摘 要】物理概念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石,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案是实施概念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载体,因为它使得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概念;教学案;实施

物理概念是某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根据物理概念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我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归纳为:概念引入——体验——形成概念——巩固——深化。那如何让物理概念教学更加高效呢?我觉得用教学案来实施概念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因为教学案有诸多优点:1.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它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3.它的应用使得上课更加的有序、更加的高效;4.它能更好的体现“学研考”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又如何利用教学案实施概念教学呢?通过摸索,我在教学案的编制时考虑概念教学的特点,把概念教学的教学案固定模式化,一般模式为:引入——体验——定义——应用——深化——练习。以八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的教学为例:

四、升华和凝华(学案12)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新课学习

1.实验:“碘锤”实验

物态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_____

现象:实验加热时,碘由固态_____变为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_____。

定义:_____叫做升华。_____叫做凝华。

升华需要_____热,凝华需要_____热。

2.举例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至少举两个例子)。_____

练习1: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冬天的霜。______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练习2: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3.辨一辨:冬天窗户上的“冰花”(PPT展示图片)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活动:观察“霜”与“冰”的图片,比较它们形状上的不同点。

小结:凝固而来的固态的水的形状是_____;凝华而来的固态水的形状是______。

4.升华、凝华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8、2-39实例。

(2)学生自学课本43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的“人工降雨”,学习过程中注意“人工降雨”的几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的过程?

(3)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来为食品保鲜,为什么?

(4)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课堂反馈

我们看以上的教学案的第一模块是:引入。它是用通过复习引入的,一般我们还可以实验引入,活动引入等等方法。引入的目的是引入课题。第二模块:体验。这节课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同样体验可以是观察图片,活动,举例等等方式。这个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的生成概念。第三模块:定义。无需多说,由于前面丰富的感性认识与分析,概念形成此时就水到渠成了。第四模块:应用。这节课是通过举例分析完成的。一般方法也是举例。但是还可以练习、实验、活动等其他方式。这块儿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第五模块:深化。这节课是通过辨别冬天窗户上的“冰花”从而引出凝固与凝华而来的固体形状上的特点,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凝华。这一板块的目的是深化概念,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练习。本节课的练习包括两部分:升华与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课堂反馈。目的是让学生放慢对概念的遗忘。

另外,在概念教学的教学案编制与实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案不需要编制的过细,不要把教师上课要上的每一句话都放在上面。比如这份教学案,引入是复习引入,但复习时怎样引入,如何述说就没有必要放在教学案上。实践发现如果教学案编制的过细,教师发挥的空间就很小。这样会导致一个后果:所有用这份教学案的教师上课都是同一个教学模式,甚至上课所说的话都基本一样。用我们校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听备课组一个人的课,就知道其他人是怎么上课的。

2.此教学案没有必要先发下去让学生预习。因为这个教学案上的思维难度不大,课的容量也不大,完全没有必要预习。也就是说不是每份教学案都需要预习。像这样的教学案如果先发下去预习了,学生就没有期待了。没有期待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效率当然不会高了。像这样的教学案上课前几分钟发,发了让学生先大概看一下,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上课流程就行。而有些课程容量大的课则需要将教学案事先发下去预习,让学生把书上有的以及会的知识先填好(可以用铅笔填)。而对于难度大的教学案,可以提前一天或是几天把教学案上的难点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思考(教学案可以不发下去)。

3.课堂练习编制的难度要适中。特别是对于有公式应用的课时,例如教学速度这节课的计算时,可以先出示那些公式直接应用的题,不要让题目绕很多弯,或是信息量很大。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公式的关注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计算量也不能太大,因为现在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计算量太大,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哦,香雪》教学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学习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习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哦,香雪》是一篇抒情短篇小说,作者是当代女作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褶皱()娇chēn()虔诚()zhēn zhuó()()suì()道 jì()动 黑黝黝()荆棘()温xīn()震颤()惆怅()瞥见()

3、讲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表现手法。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关于大山中的生活的文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师生共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三、学生概括文章梗概。板书:引子: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发展: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潮:香雪实现愿望,换回铅笔盒,徒步返回

结束:香雪月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我们课下已经阅读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课本中找出依据:(5分钟)(40页第五段)

2、大山,火车是仅仅指实物吗?有没有象征意义?(5分钟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明确:“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3、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生通过自学从文中找出依据,得出结论)(5分钟)讨论明确: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4、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生首先自主品味对香雪描写的段落,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5分钟))(58、59)

讨论明确: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5、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所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10分钟)生可能找出下列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师总结: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6、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5分钟小组讨论得出)讨论明确: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7、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5分钟)

生猜想:凤娇和北京人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二、教师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磁场导教学案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并知道磁体的磁极与磁极发生作用就是通过磁场来发生的. 2.能说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3.知道磁场方向的规定,并知道磁感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磁场的,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4.会画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和针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 [取一小磁针置于桌,拿一条形磁铁去靠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自学导航:

思考:两个磁体不相互接触就能产生力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 而发生的。磁场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方法: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根据 来认识它。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磁场的基本性质:。

3、磁场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磁场的方向就是。实验探究:

1.阅读课文P92第一段,并回顾小学自然课里学过的简单磁现象,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1)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观察现象并思考:它们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什么来发生的?(2)换作铜质的物体去靠近磁体它们之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呢?由以上两个实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2.完成P93实验与探究:取几个小磁针,分别放在条形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处,你会发现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阅读课文P93第一段并回答:(1)什么叫做磁感线? 我们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来表示磁场的 和,这样的曲线叫做。

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一些 曲线,实际上。方法:我们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出发,回到。

3、磁场越强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 ;磁场越弱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

4、四方向一致:对于磁场中任何一点,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 一致,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 一致。

4.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的? 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 ,它的周围存在的磁场叫做 ,地磁场的北磁极在地理的 附近,地磁场的南磁极在地理的 附近,所以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的.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场的南北极不是完全重合的,它们之间存在的偏角叫做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 国 代的.分层检测:

课内练习:

1、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小磁针南极在磁场中所受的磁力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

2、、称为地磁场。指南针能够指南北,是因为它受到 了 的作用。

3、地磁N极在,地磁N极在。

4、我国 代学者 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偏角现象的人。对磁场和磁感线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感线是从磁体的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北极

C、小磁针N极在磁场中某点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D、磁场是真实存在的,而磁感线是假想虚构的 课外作业:

1、在图上标出通过静止小磁针的磁感线,并标明小磁针的N、S极。

2、如图根据小磁针的指向(黑色为N极),画出磁感线的方向(每条都画),并标出磁体的N、S极。

3、下列关于地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北极附近有地磁北极 B、地理南极附近有地磁南极 C、地磁方向是不定的 D、地理北极附近有地磁南极,地理南极附近有地磁北极

浅析“教学案一体化” 篇11

【关键词】 教学案一体化 弊端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34-01

什么是教学案一体化?其一,是同老师使用同一种教案,达到“一体”;其二,同年级学生,使用同一种学案(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达到“一体”。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学案连为一体,即为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案一体化不知从何而起,但是却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盛行,甚至成为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一些地方广为推介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应该说,教学案一体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有其可取之处:规模化集约化作战,为教师减轻了过重的备课负担;改善了教学基本功较差的教师的短板现象,教学质量(考试分数)得到相应提升,短时间内效果比较明显;对领导而言也可以放宽心,因为使用了一体化教学案,教育质量不会出大的乱子。但是物极必反,随着教学案一体化的常态化程式化,不少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其一,教学案统一使教学无法“回到具体的人(教师和学生)”

大家知道,统一的教学案,作为对象进入备课程序的是泛化意义上的学生的整体和泛化意义上的学科老师, 因而按照统一的教学案进行教学,教者既不能“回到自己”,以自己的经验、功底、习惯为基础,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体现这是张老师而非李老师的教学;也没有“回到每一个学生”,考虑张学生、李学生具体学情而针对性地教学。

其二,明显违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牺牲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抹杀了主体多样性可能的客观存在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它源自于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产生的特异行为姿态。我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可以确保人类自身的安全,物种不断的灭绝将会带来可怕性的灾难。教学案一体化粗暴干涉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抹杀了主体多样性可能的客观存在,剥夺了师生探究创新的权力。学校要尽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个性化人才。

其三、扼杀了教师创造性动力,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自我成长

备课是一件带有极强创造性的个性化劳动,在备课中,不同的教师彰显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就像农民耕种、作家写作一样,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奇思妙想往往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而教师在享受辛勤劳作获得成果的愉悦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就相应得到提高。

其四,助长了部分教师的惰性,导致一些学校某些学科教学质量的低位均衡

教学案一体化的产生,使教师缺乏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备课组在编写一体化教学案的时候,并不是通过合作探究达到一体化教学案的质量最大限度的提升,最通行的做法就是组内成员轮流负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备课组长比较老实,驾驭不了同组教师,就只能独自包揽,质量暂且不论,其辛苦自不待言。

其五,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教材教学秩序

教学案一体化导致教师轻视教材,学生基础得不到有效系统地夯实。一体化教学案往往轻基础知识的传授,重应试技巧的指导;轻师生个性特点的发挥发展,重知识的全面罗列铺张。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本的重要性,每当到大型考试前夕,总要再三提醒学生回归课本,记住书上的定理、例题,借助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案一体化是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应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教学过程的某段时间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正因为它新,所以还不成熟,还存有很多弊端,还有很大的改革和完善的空间。那么,如何应对一体化教学案所带来的弊端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学案一体化的出笼要真正做到集众人之智慧,克服“短板”现象,做到质量上乘;同时,教师在使用教学案的过程中,要提倡“拿来主义”, 确实把“二次备课”工作落到实处。

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必须集众人之智慧。要集思广益,博取众长,群策群力,共谋提升。所有教师都应怀着对全体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参与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要做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千万不能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切忌“轮流坐庄,杜绝某一人闭门造车现象,千万不能因一己之局促而影响大局,更反对用敷衍塞责的态度对待编写任务。只有这样,所编制的一体化教学案才有价值。

其二,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对教学案是否一体化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同时,在加强对一体化教学案质量检查的同时,加强对教师二次备课的督查力度。

我们要深刻认识一体化教学案的利和弊,既不迷信,也不排斥;既不把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也不视之为洪水猛兽。不要把教学案一体化作为备课组规定动作来检查,但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教学手段,一种短时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生活而改变自己。”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公元前提及的年轻人,今天看来仍如此熟悉,在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否扪心自问,这是谁之过呢?

上一篇:两会精神专题学习下一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