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现代儿童诗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创现代儿童诗(推荐4篇)

自创现代儿童诗 篇1

这些重新诠释的故事都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乐趣。首先, 从在纽约的白雪公主到戴小红帽的小老鼠等故事中, 我们可感到迎面而来的熟悉感, 幡然醒悟后辨识出早已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的模型。而在我们认出后, 又可感受到在故事的模型基础之上, 又生发出很大的不同, 茂密的森林已为现代街市所更换, 公主与王子已落入凡间, 做起了普通市民;而机智多谋的露比已不是等待狼来吃掉的小红帽。

在当代儿童文学的视野里, 对童话故事的重写改编这一流行趋势, 洋溢着颠覆传统、开放式创作与阅读等新特征, 建立起色彩缤纷的后现代景观。这是伴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和科技、媒体力量的强势介入, 儿童文学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一、《真正的丑小鸭》:对传统认知的颠覆

《真正的丑小鸭》是席斯卡与史密斯参照安徒生童话故事《丑小鸭》创造出的戏仿之作, 将原本接近四千字的作品改写为一百来字的作品, 外加两幅全页的插画。

《丑小鸭》中有一只相貌丑陋的小鸭子, 因为长相丑陋受尽了折磨。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而《真正的丑小鸭》放弃了丑小鸭的浪漫幻想, 回到了现实人间的故事本身。主人公还是那只丑陋的小鸭子, 但是它已是由自卑变成了自信的鸭子, 叙述的风格由平实的讲述故事, 到对高雅天鹅理想的破灭, 语言风格的夸张、滑稽都为作品注入了现代人的思想情绪特色, 乃至故事结局的落差———从理想的高空坠落至残酷的现实, 都是对原有文本的颠覆与戏仿。

后现代版本的《真正的丑小鸭》潜在的悲剧主题、结局, 经由两幅怪诞滑稽和搞笑的插画, 给读者以不同阅读体验与感受。长着锯齿的丑小鸭相貌奇怪, 而围绕在页面四周的, 则是以现实主义画风来描绘的其他野鸭, 他们盯着中间这只丑陋奇怪的小鸭子。而丑小鸭还以不以为然的自豪眼光给他们以反击———我也看着你们。

二、《白雪公主》:经典故事的现代叙述

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是对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他用后现代主义手法, 即用松散的片断拼贴的手法再现了这个童话。

小说中现代的白雪公主是个高个的黑发美人, 与7个侏儒男人生活在一起。白雪公主为他们做饭、洗衣, 当起了家庭主妇。但他们的头儿比尔却开始厌倦白雪公主。而白雪公主也厌倦“当家庭主妇”了, 盼望有一个王子来救她。于是王子保罗粉墨登场了。虽然保罗身上还流淌着王族的血液, 但他已是一个十足的俗人。而简是一个年轻的巫婆, 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 编织了她的恶毒之网。最后, 保罗自己吃了“毒苹果”—简准备给白雪公主喝的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故事以白雪公主在保罗墓前为爱而死结束。

尽管故事也试图沿用经典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模式, 但这已是来到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作品的情景放置到了现代背景之中。通过王子—记者, 公主—家庭主妇的形象转变, 以及他们的行为及活动领域的画面, 来界定这些角色所处的现代生活情境, 从而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 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认知范畴。

三、Wait!NoPaint!:文本运作的呈现与开放

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 近些年来已成为欧美儿童文学作家时常选用的创作蓝本。其中, David Wiesner于2001年创作的《三只小猪》是最新最有特色的后现代文本。故事架设在我们熟悉的那个英国民间故事的结构之中, 但是作者又别具匠心地通过画面的跳跃和变幻, 使三只小猪的既有文本穿梭于其他的童话故事如《鹅妈妈童谣》和《乔治和龙》之间, 并把各自的童话角色拉提琴的小猫和保护金玫瑰的龙带回到《三只小猪》的现场, 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童话故事。

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 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 故事中奇怪的声音不断呈现、紧张的故事结局却指向了另外的故事。最后的画面尽管充溢着温暖的黄色主调, 但那平静背后是否仍然隐藏着紧张和不安?故事等待读者的继续想象与编织。

在纷繁的后现代社会中, 儿童文学作家并未受后现代的种种特征所支配、局限, 而且还利用了这些后现代条件, 打破读者对传统故事模式的期待, 承认儿童是天生的解构者, 邀请他们和文本建立起强有力的关联。Wait!No Paint!正是借助儿童文学新形式的创建, 引领读者以充满趣味的方式理解儿童文本创作的方式。

四、结语:后现代之于儿童文学的意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许多争论, 有些人也认为儿童文学不必如此复杂。然而跟随时代的步伐, 社会已进入后现代的趋势不容逆转。于是将儿童文学与文化变迁至后现代之间建立联系, 这种强有力的关系在写作中延续, 这不正是为儿童写作的本质。将儿童文学纳入到文学史版图, 才有可能在艺术和文学上看见后现代趋势以回归, 确认儿童文学在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后现代主义是以一种反叛现代社会文明的面貌出现, 反对一元论、二元论, 并对基础主义、理想主义等进行了解构与反叛, 造成了一个纷繁的景观。于是人们不免产生这样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之于儿童文学又能意味着什么呢?《真正的丑小鸭》中丑小鸭不会再变成美丽的天鹅, 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都会实现;《白雪公主》中主人公们离开了神秘的大森林, 来到了现代都市社会, 告诉我们英雄时代已悄然远去;《三只小猪》改编的高级之作Wait!No Paint!, 我们甚至看不到结局, 没有结局的故事, 也许就是故事的最高境界, 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儿童文学这一为儿童写作的文学, 历来以美和真, 感化教育儿童, 陪伴儿童一起走向成长的文学, 看似与这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显示出不和谐的步调。因为后现代叙述似乎将推翻浪漫主义所建构的童年本质论, 童心主义所建立的美好童年, 使他们一直努力保护、不断寻找的纯真童年受到威胁。确实有些作品的一些反英雄主义情节的出现, 对于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有一定阻滞, 但是从相反的方面说, 退去虚幻的现实外衣迎回真实的现实, 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现实体验的真切之感, 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说不定。

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当代儿童文学并未受制于科技发展以及文学意义、叙述结构的瓦解与重建。相反, 在某些方面来说, 它积极地拥抱了后现代艺术的活力, 并不断的创造挖掘新的表现可能。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 真正走进了生活;叙述的开放性……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追寻社会进步之下的创造性成果与现实主义关怀。

另外, 后现代的儿童文学从读者那里形成了新的诠释能力, 使经典的作品拥有了一种适合读者阅读的开放, 同时可以让它们在各时代不断焕发自身的新活力。这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后现代解读方式, 更为我们重新审视并重建儿童文学的经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对于儿童文学来说, 多元并置、适时常新, 是适合儿童文学时代性品格的。这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适合儿童的需要, 这是时代发展下儿童文学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2.285-286.

[2]席斯卡, 史密斯.真正的丑小鸭, [M].台北:三之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3]BruceWhatley.Wait!No Paint!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1.

[4]David Wiesner.The Three Pigs.New York:Hought on Mifflin Company, 2001.

[5]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5.

自创商誉会计处理探讨 篇2

美国是最早对自创商誉进行理论研究的国家之一。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利特尔顿、亨德里克森等都对自创商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作出精辟论述。2001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通过第142号准则公告, 取消对商誉的摊销, 主张每年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

而在国内, 20世纪20年代杨汝梅在《无形资产论》中指出, 凡是使一个企业产生比平常收益高的原因, 可以称之为商誉。葛家澍教授指出, 自创商誉存在于现代企业之中, 由于传统会计上的条条框框而使自创商誉不易得到反映, 这一传统偏见应该得到改变。此外, 国内学者对自创商誉的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如王建成提出结构性因素、资源性因素和顾客性因素是促进自创商誉形成的三类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自创商誉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 将企业合并过程中, 对于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即外购商誉, 确认为商誉。而自创商誉仍旧不予确认。这一处理方法割裂了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本质上的一致性, 其合理性还有待考察。此外, 《新准则》指出自创商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中所形成、享有的, 可以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一项无形资源。因此,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 应当及时予以确认。

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是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目前处于主流地位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 超额收益理论。此理论强调企业通过一定时期的经营积累, 会获得比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基于此理论的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要特别注意区分哪些利润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水平, 哪些利润是由于自创商誉的影响, 所以短期内的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不应该归结于自创商誉的影响, 必须是长远的影响。 (2) 剩余价值理论。此理论与超额收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强调商誉本身无法计量, 它反映的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各项个别价值总和之间的差额。此理论的拥护者认为, 自创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各个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总和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之间的差额, 整体的价值大于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和的价值。 (3) 无形资源理论。此理论继承了以上两种理论, 提出了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良好的品牌效应等无形资源, 是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大于各单项资产价值总和时, 超额支付的那一部分。

二、自创商誉的性质

(一) 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同质性

1999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一项《企业合并与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中, 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 商誉由六个要素构成: (1) 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在收购日的公允市价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2) 被收购企业未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市价。 (3) 被收购企业存续业务“持续经营”构件的公允价值。它表示被建立的业务按净资产有机结合比预期单独购置这些净资产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4) 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和业务结合的预期协同效应的公允市价。每次兼并的协同效应是单独的, 不同的兼并将产生不同的协同效应, 因此, 具有不同的价值。 (5) 收购企业由于计量收购报价的错误而多计量的金额。尽管在所有现金交易中的收购价格一般不会出现计量错误, 但是如果涉及到股票交换的交易, 则很难说不会出现计量错误, 用日交易的股票市价所计算的收购成本通常含有极大的水分。 (6) 收购企业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额。

此处所指的商誉的各种要素虽然指出的是现行会计处理中确认的合并商誉所包含的要素, 但对探讨自创商誉的性质有重要意义。要素 (3) 是被购企业净资产的“超额组装价值”。它符合被购企业事先存在的自创商誉的特点。要素 (4) 是随被购企业和收购企业的结合产生的, 反映了由合并而创造的“超额组装价值”。它表示被购企业和收购企业经营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要素 (3) 和 (4) 即为“核心商誉”。都表示的是净资产的组合带来的协同效应。要素 (1) 在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报表处理中已经调整了这部分差额, 而要素 (2) 是被收购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确认的资产但并不符合商誉不可辨认的性质, 可以认为是外围商誉, 要素 (5) (6) 则是并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额外费用。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 (外购) 商誉代表的是合并中取得的由于不符合确认条件未予确认的资产以及被购买方有关资产产生的协同效应或合并盈利能力。可以看出, 我国会计准则对外购商誉的认识与“核心商誉”观点对并购活动产生协同效应的认识是一致的。如果把合并后的企业看作一个实体, 则可以把并购过程看作实体购进资产的过程。既然外购商誉是并购方与被并购方重组后产生的协同效应, 同理在同一个企业当中, 购入资产或资本的同时也会产生协同效应, 相应地产生“超额价值”。由此如果对商誉进行拆分, 区别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进行计量, 那么自创商誉的性质应该是与外购商誉的性质一致的, 均为购入资本的协同效应。可见在“核心商誉”观点中, 商誉也包含被并购企业自身的自创商誉, 间接证明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在性质上的一致性。虽然性质一致, 但两者并不等同,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 企业在发生并购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商誉应该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加上合并过程中新产生的商誉部分的总和, 即外购商誉中包含了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和新近创造出来的商誉, 自创商誉应该作为外购商誉定价的参考和基础。

(二) 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局限性

讨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确认问题必须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模式下, 可以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做如下概括: (1) 主要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传输会计信息; (2) 必须遵循统一的财务会计规范; (3) 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4)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 (5) 以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费用并由此计算盈亏; (6) 以历史成本 (交换价格) 为主要计量属性; (7) 反映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交易或其他事项。

货币计量假设是财务会计四项基本假设之一, 即企业的资产应该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假设币值不变。作为一般等价物,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商品经济的自然选择。但是货币计量假设有其局限性, 如企业中的许多无形资产因为使用货币计量很难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 而未能得到确认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这些项目中有人力资源、市场份额和客户关系、品牌、研究与开发等等。这些由于货币计量的局限性未能计量的无形资源项目在企业兼并时被表现出来, 就构成了现行制度下确认的外购商誉。因此与第一点中外购商誉的实质不同, 现行制度中确认的外购商誉是财务会计体系的局限性的平衡因素。目前对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其实是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下的权衡, 包含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全部六项要素。

三、确认自创商誉的原因

(一) 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根据前文分析的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同质性, 自创商誉是被收购企业在独立经营的时候就已经产生的, 但未得以确认。只在合并发生时确认商誉事实上是在企业收到超额支付的时候再确认超额价值, 似乎更符合收付实现制原则, 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构建基础权责发生制是相违背的。企业合并后, 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共同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价值。所以说, 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前提和来源, 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在某一时点的实现, 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 商誉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时刻在为净收益的提升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而将一个长期经营积累的无形资产在合并这样一个时点进行确认未免有失偏颇。因此, 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 要将自创商誉及时确认。这不但符合新准则要求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而且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可比性要求保持了一致, 同时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这也是众多学者要求确认自创商誉的原因之一。

(二) 可比性的要求会计信息要求同一会计期间, 不同企业之

间的信息具有可比性, 而现阶段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做法, 一定程度上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扰。如A、B两家实力相当的属于同行业的企业, B企业发生并购行为, 此时在会计报表中B企业就会产生商誉;而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 A企业没有发生并购行为, 显然不会产生商誉。这就造成了A企业实力弱于B企业的假象, 使得A、B两个企业之间的比较与现实脱节, 信息使用者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三) 现代并购活动的要求并且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公司

的实际价值远远大于公司净资产的情况日渐增多。据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的统计, 1973~1983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仅为公司净资产的0.82倍;1981~1993年, 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公司净资产的4.4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价值通常高达其净资产的10~50倍。另外, 在企业合并中, 资产的收购价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差极大。如1989年时代和华纳两公司合并时支付的140亿美元中, 80%是商誉。在20与21世纪之交, 全世界发生的众多并购案件中, 商誉在并购金额中都占据绝大比重。对比现实, 目前的会计报表是有缺陷的, 无法显示出未入账的商誉价值。不确认自创商誉这笔重要的资产, 会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影响, 继而影响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在并购活动频繁的当下, 对支付被并购方溢价难以确定也成为一些并购失败或者一方公司损失惨重的诱因, 可见, 自创商誉的有效计量将为并购活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提高并购活动的效率。

四、确认自创商誉的障碍

(一) 难以找到合理的计量方法

目前可供参考的自创商誉衡量方法有三种: (1) 未来超额收益贴现法 (简称贴现法) , 它是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进行折现, 将超额收益的折现值确定为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 属于“超额收益论”的产物。其公式可以表示如下:商誉=Σ (企业年预期收益—行业年平均收益率×企业可辨认净资产总额) ÷贴现率。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其行业平均报酬率和预期超额收益的年限的确定问题。商誉能够在多长时间以及多大范围内影响公司的未来利润很难确定, 如果由企业自行估计, 则计算得出的结果将更加失去可比性和可靠性, 也给企业以操纵财务报表的空间。 (2) 当年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简称资本化法) , 其依据为商誉的价值在实质上相当于企业为获得超额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即自创商誉的价值=当年超额收益/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这种方法需要每年都对其进行重新估计和计算, 比较繁琐, 并且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也较为难以取得。更重要的是, 形成每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和单个企业的利润率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市场的行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的商誉可能会波动较大且失真。 (3) 以上都属于直接计量方法, 间接计量方法为整体资本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法 (简称差额法) , 可采用两者的差额倒挤出未入账资源的价值:自创商誉价值=整体资产价值—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理论上认为:整体资产价值=企业市场价值=流通普通股股数×每股市价, 但只有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比较完善的证券市场下这种方法得到的资产价值才比较公允。因此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时存在的情况下, 适用的可能性还不高。

综上所述, 这三种计量方法各有其局限性, 可以从某一方面计量自创商誉, 但是无法完整全面地计量自创商誉。

(二) 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的衔接

理论界有观点认为, 如果能够合理地计量自创商誉, 则外购商誉根本不应该存在。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支付的成本大于并购方在被并购方净资产 (含自创商誉) 应占有份额的差额的实质是谈判费用或其它支出, 应该确认为当期的一项费用。

但是这种观点有其弊端。因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事实上都是企业拥有或购入的各项资产产生的协同效应。那么一个企业内部资产产生的协同效应与该企业被收购后与另一个企业的资产共同产生的协同效应显然并不总是相等的, 企业界也不乏严重亏损或濒临破产的企业被溢价收购的案例。对于该被收购企业来讲, 既无超额利润又无超额的未来收益, 可以认为不存在自创商誉。如果此时收购方企业缺少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或者缺少某一型号重要的产品以达到竞争优势, 那么该破产企业对于收购方来说是具有合并的协同效应的。此时不再确认外购商誉则其协同效应将得不到表现, 而并购方账面上还会出现一笔当期的巨额费用。这也从实务上佐证了前述的观点, 企业在发生并购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商誉应该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加上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商誉部分之和。即外购商誉中包含了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和新近创造出来的商誉。此时就需要发展出一套针对合并前后商誉的合理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既能体现自创商誉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又能反映合并对于合并后企业实体商誉的影响。但这在目前是暂时无法达到的。外购商誉的性质就无法得到体现, 作为协同效应出现的自创商誉和用以平衡会计体系局限性的外购商誉就无法做到逻辑上的衔接。

五、自创商誉确认的构想

虽然自创商誉的准确计量暂时难以达到, 但是对其进行表外披露不失为协调其复杂性和有用性的办法。表外披露的商誉金额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间接计量方法, 即倒挤出商誉的价值。虽然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不能采用流通股市值来评估企业的总价值, 但是可以根据资产评估的其它方法对企业总价值进行评估。表外披露的方法既可以为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有关企业价值的参考, 又不会因为估计方式的不同或者商誉数据的波动影响报表的数据。

当会计的计量方式发展成熟之后, 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或部门对于企业的整体价值和商誉价值进行评估。确认一个企业产生商誉的标准可以设定为连续三年总资产利润率高于同行业其它企业, 符合标准的企业可通过规范程序将企业整体价值高于各项资产价值总和的部分确认为商誉。当企业发生重大变动, 例如管理层变动、技术变动、土地或厂房所有权变动时对已确认的自创商誉进行测试, 确认升值或减值。在并购事项发生时, 可以参考被合并方自创商誉重新评估合并后实体的商誉, 并购方支付的对价高于被并购方包括自创商誉在内的资产价值时分情况确认为商誉的溢价或者确认为一项因收购产生的费用。

参考文献

[1]蒋基路、熊剑:《解读商誉实质》, 《会计时空》2002年第12期。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探讨 篇3

一、企业自创商誉的涵义

会计界对如何定义商誉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即超额盈利观、剩余价值观和无形资源观。超额盈利观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观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无形资源观认为, 既然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 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 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商誉按其来源不同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两种。

而自创商誉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需要一次性支付任何款项给某人的, 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经济资源。从该定义可以看出, 企业自创商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在企业自身的经营过程中逐渐的积累起来。良好的商誉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财富, 努力的创造商誉、充分的利用商誉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超额利润, 从而使得企业自身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下去。

二、新会计准则中, 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的原因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 还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规定, 企业只需对企业外购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 对企业自创商誉不作任、何处理。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 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换句话说, 国家仍旧允许确认企业外购商誉而不允许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新会计准则在企业商誉的确认上, 过于追求国际趋同, 缺乏创新, 存在明显的不足。新会计准则之所以不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主要是因为: (1) 认为企业自创商誉不具备可计量性。企业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究竟哪些企业开支形成企业自创商誉;形成多大企业自创商誉没有明确的计量方式。要确认计量企业自创商誉, 首先需要确定社会现在平均利润率, 此利润率必须公认、科学, 专家认为具备这种特性的平均利润率目前尚不存在, 因此, 企业自创商誉缺乏可计量性, 且不宜入账。 (2认为确认企业自创商誉不符合稳健性原则。企业自创商誉会随时变化, 忽大忽小, 稳健性原则要求尽量不确认或少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尽量确认或多计可能的负债和费用。 (3) 认为确认企业自创商誉背离历史成本。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一方面要在总体价值确定上摆脱历史成本, 另一方面又要用公允价值对全部可辨认资产进行重新估价, 因此,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是对历史成本会计的全面背离。 (4) 认为确认自创商誉不符合会计目标。财务报表应当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预期盈利能力的信息。由此认为, 为了反映企业未来盈利能力, 企业自创商誉不应予以考虑。

三、在新经济形式下, 自创商誉应否予以确认

随着企业并购、改造、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深入及外购商誉的确认, 自创商誉应否予以确认的问题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目前, 我国会计界的主张自创商誉因其不能合理可靠地计量而被排除在传统的会计确认体系之外。但是反对意见也大有存在, 如葛家澍教授曾指出“在现代企业中, 自创商誉是存在的, 也是可以计量的……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 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在全球化越演越烈的新形势下, 会计计量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自创商誉的确认已越发彰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1、企业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其《财务会计准则为会员第6号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中对资产的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 ) 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自创商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无形资源, 企业的超额收益可以被可靠地加以预计。从而推算出自创商誉的入账价值, 因而符合资产的定义。依据上述标准来衡量, 企业自创商誉显然是符合资产定义的:首先, 企业自创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而且是超额经济利益) ;其次, 企业自创商誉所带来的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再次, 企业自创商誉的形成也是企业过去若干交易和事项的结果。

2、企业自创商誉具备可计量性。

所谓可计量性, 是指所确认的项目要能够予以定量, 也就是指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能够充分、可靠地用特定货币单位加以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作为企业未来超额经济利润的资本化, 具有可计量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的逐步完善, 自创商誉的可靠计量也成为可能。会计计量是要将经济主体的活动表现出来, 由于实物计量的局限性, 这种计量着重于货币数额的表现, 它是资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资产确认主要是解决经济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属于资产计量的范围, 经济业务所体现的数据应否作为资产要素记录以及何时记录的问题, 但具体应当记录为多少, 只能通过资产计量才能加以解决, 也就是说, 资产计量是在资产确认和资产记录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解决会计报表上应当揭示何种资产信息以及揭示多少资产信息的问题。会计计量从表现形式上分为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两部分。企业自创商誉是作为一项资产项目予以确认的, 会计计量技术和资产评估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企业自创商誉给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是可以预测的, 只要选择适当的贴现率, 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就不难计量。

3、从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越来越多的不确

定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在对信息相关性要求颇高的今天, 历史成本核算原则已不再是必须恪守的真理,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在某些情况下,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向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更为相关的信息, 可以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 (比如公允价值) 进行会计计量, 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既然可以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价, 那么, 企业自创商誉由于不能够找到交易价格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也就变得无可非议了。

4、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现行会计的目的是向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决策有用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企业在产权交易时所确认的企业自创商誉金额也越来越大, 故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与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性便不言而喻了。至于可靠性, 一方面, 可靠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因为, 会计计量是一个近似的过程和结果, 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客观环境, 会计计量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估计和判断, 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的选择等等, 另一方面, 虽然形成企业自创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加以准确确定, 但企业自创商誉的本质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 而且此超额经济利益能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因而, 随着预测技术的发展, 企业自创商誉是能够被可靠地计量的, 因此,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即满足相关性又满足可靠性, 从而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要求。

5、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由于企业自创商誉是企业在过去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无形资产, 而并非是因为产权的变动才得意产生的, 其在产权变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只不过因为产权的变动, 企业自创商誉才得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既然企业自创商誉早已产生, 那么, 应当将其视同为一项资产评估溢价或者盘盈, 依据其公允价值或重置价值及时予以入账处理, 这样做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平时不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而在企业产权变动时以企业外购商誉的形式加以确认的做法, 实际上是采用了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6、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符合客观性原则。

从会计学角度来看, 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所拥有的凝聚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与日俱增, 占企业全部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 甚至超过有形资产的比重。某些高科技企业中, 无形资产的比重在其资产总额中甚至位居首位, 高大50%一70%, 有甚者更高。无形资产拥有程度和质量的高低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如果这一关键因素在会计核算中不能够得到充分的确认与计量, 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会计账面价值严重背离的情况, 必然会严重阻碍经济业务客观的描述,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报告的可信度受到很大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 如果没有企业杰出的管理人员队伍, 就没有企业商誉存在的基础, 但由于企业产权变动的发生, 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理念, 由此而很可能导致企业杰出人才的流失, 从而造成外界对企业的信任度发生变化, 最终使得企业商誉价值发生急剧的变化, 因此, 相比之下, 企业商誉在企业产权变动前的价值更趋于稳定, 此时确认企业商誉价值更加准确、更为客观, 也就是说, 企业自创商誉应当予以确认。

7、确认企业自创商誉, 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就取得形式而言, 企业自创商誉与企业外购商誉是具有明显区别的。企业自创商誉是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产品质量上乘、市场份额大等诸多因素影响, 从而导致企业具有的超凡获利能力;企业外购商誉是在企业的整体产权转让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购并方的价值收益或减损, 是购并后由原各方企业的不同要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从表面上看, 企业外购商誉更像是企业产权交易过程的衍生物, 而并非来源于企业 (下转第86页) (上接第101页) 的持续经营过程, 但从本质上讲, 企业外购商誉不过是被购并企业自创商誉的市场化表现形式, 其实质上仍是企业自创商誉。会计准则要求确认的企业外购商誉是在购买法下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上的合并商誉, 从现代财务理论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外购商誉是在一个静态时点, 即并购日, 被收购企业在此时点以前所形成的企业自创商誉的终值, 是被购并企业自创商誉的市场化表现形式, 如此一来, 企业自创商誉与企业外购商誉的本质就可以得到统一了。既然二者有着同样的经济内涵和会计属性, 而依据传统会计模式和会计惯例, 企业外购商誉应当且可以被确认与计量, 那么,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自创商誉也不应该因其与企业外购商誉所取得的形式上的不一致而被拒之于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范畴之外。

尽管本人坚信企业自创商誉应当予以确认, 但如何将若干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并贯彻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艰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也应当对企业自创商誉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科研工作, 以加快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王乃凤.浅谈自创商誉及其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研究, 2006, (01) .

[3]张晓莹.自创商誉到底该不该确认[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5, (06) .

[4]郑少东.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与会计处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5, (11) .

自创商誉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篇4

关键词:自创商誉,光合作用,光合系数法,财务指标

一、确认自创商誉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一) 确认自创商誉面临的困难

自创商誉是企业长期以来由众多因素 (如顾客的偏爱、供应商的信任、优秀的管理队伍、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等) 所形成的, 很难确定是某一活动对自创商誉形成的影响程度, 而且在自创商誉产生的效益期间其价值的各组成部分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杜兴强, 2003) 。基于以上自创商誉的特殊性, 目前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法满足资产确认的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关于“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资产”的规定的解释是:成本无法可靠计量, 并且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为报告主体所控制;缺乏同其他资产相区分的身份。

2.基于商誉本质的考虑。目前会计界对商誉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总超额收益论”、“协同效应论”、“总计价账户论”等 (李玉菊, 2011) 。那么, 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所属的会计要素是什么呢?主要观点有:

(1) 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 (杜兴强, 2011) 。他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权益价值和商誉显著正相关, 且相对于除商誉和固定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 权益价值与商誉更为相关, 从而证明商誉相对于其他资产显示出其在创造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或现金流方面的能力的“卓越性”。

(2) 商誉是企业能力的价值体现, 应当作为资产以外的独立会计要素来确认 (李玉菊, 2010) 。她分别从市场和企业两个方面及其互动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商誉是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 企业能力是商誉的内在支撑, 商誉价值在于能降低潜在交易风险和成本, 其核心要素是可持续履约能力。

(3) 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一些学者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一种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 须花费一定代价方能获得, 但商誉的成本费用与商品的价格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他们认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最终都将转化成费用, 只是计入费用的时间点不同而已。

3.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考虑。历史成本计量的最大特征是所有资产的计量均以取得该资产的代价来确定, 如果企业获得了某项资产而没有付出代价或者与付出的代价不配比, 则作为利得或者损失处理。而前文已经讲到, 自创商誉是受企业众多因子影响的。因此,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一方面很难确定哪些支出能促使商誉的形成, 另一方面对于某项具体的支出也难以判断其对商誉形成的贡献度。

4.基于可靠性原则的考虑。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 他要求会计信息应尽量避免错误并减少误差, 不偏不倚,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然而鉴于自创商誉的价值组成部分众多且容易发生变化, 比如特有生产技术不再特有, 优秀管理人员另谋高就, 良好的地理位置因外部环境改变而不再具有超越性等, 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无法控制自创商誉的未来超额收益。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入账, 不但无法验证, 其经验估计数也难以做到不偏不倚, 有违可靠性原则之要求。

(二) 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 关于自创商誉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是: (1) 自创商誉的定义及其所属要素; (2) 计量属性的选择; (3) 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博弈。鉴于以上问题, 葛家澍教授曾指出: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 是由于传统的会计有些条条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因此, 笔者认为:

1.自创商誉是企业众多资源、多种活动“光合作用”的结果, 其光合作用强度代表企业综合能力。换句话说, 企业光合作用是自创商誉的内在支撑, 自创商誉是企业光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自创商誉是一个集合名词。其实, 无论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还是“协同效应论”, 其本质都是指企业拥有同行业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的总和。显然, 这些独特优势产生的前提必定是企业运用自身的各种能力对各种资源 (包括实物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以及无形资本资源等) 相互组合协同作用的集中表现, 因此, 自创商誉应该是一个综合能力集合名词。

2.自创商誉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列示在会计报表中。

(1)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我国会计准则 (2006) 规定: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所谓经济利益是指间接或者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1) 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 是企业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协调的集中体现。显然, 这是由过去的事项或者交易所形成的, 不同的是这种形成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形成的。比如, A企业购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 按历史成本属性应根据所支付的对价确认该资产的价值, 然而这批设备的真正价值远不等于其账面价值。因为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维护了企业按时交货的声誉, 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些均促成了企业自创商誉的形成。 (2) 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形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且其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现金流量经常随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较难予以控制。就外部环境而言, 会计上所确认的任何资产均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就内部环境而言, 企业是可以通过健全的制度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度有所控制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关于自创商誉计量方法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3) 杜兴强教授在《商誉的性质及权益计价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经验数据》一文中已经证明了商誉较其他资产与权益价值更有相关性。因此, 本文不对此过多阐述。

(2) 计量属性的选择。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 是多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 并非通过某一时点的交易瞬间形成。因此无清晰的成本支出, 难以确认其历史成本。又因自创商誉需要依附企业而存在, 无法单独转让, 故单独确认其公允价值不可行。因此本文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属性, 但因传统的现值法存在众多的变量估计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不利于对计量结果的客观要求, 因此本文在延续前人采用的现值法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对原方法进行了修正。

(3) 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博弈。毫无疑问,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唯有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方可达到较为完美、准确的组合。“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和“盈余质量修正系数”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出发, 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变量估计, 达到客观评估自创商誉的目的。

二、商誉计量的方法及后续确认

(一) 商誉的合理组成部分

前文已述, 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各种活动“光合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 自创商誉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光合作用”的高强度和高效率。因此, 企业的任何“行为”, 只要与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等具备有利关系, 均可以认为是增强企业“光合作用”强度的“催化剂”。鉴于此, 我们将影响光合强度的一切要素分类概括如下:

由上表可知, 虽然自创商誉的影响因素众多, 但是最后均要归结为几个核心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其实不难理解, 企业自创商誉的大小就是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而一个企业对于资源的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否则其真实性就有待考验了, 这是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的。

(二) 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

目前实务界通常采用的自创商誉计量方法有两种:“超额收益现值法”和“割差法”。其中“超额收益现值法”指出商誉是“超额盈利现值观”的产物, 该方法要求将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折现, 并将折现值汇总最终确定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表示自创商誉的价值;Si表示年预期超额收益;r表示折现率;i表示预期超额收益的年限。

笔者认为, 若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 许多变量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 存在很大的估量空间, 最后使得所确认的自创商誉的数值偏差很大, 不客观。

“割差法”是目前计量外购商誉的通用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剩余价值观”, 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G=W-Z。

P表示自创商誉的价值;W表示企业的整体价值;Z表示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割差法”下, 决定企业自创商誉价值的因素就是W和Z, 而W所存在的误差的来源跟“超额收益法”基本一样, 同时“W-Z”所得出的差额并不等于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因为在企业中还有一些在财务报告中显现的资产和负债, 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精确度量, 而恰恰剩余的精确度量是最难以设计的。所以, 此种方法造成了自创商誉的最终价值的不准确。

综上所述, 以上两种计量方法都存在变量估量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 造成了自创商誉的不客观和数值的不准确。此外, 笔者认为, 单纯地通过企业的盈利甚至还是不确定的未来盈利能力来判断企业的自创商誉是不正确的,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这将在某种程度上“鼓励”通过牺牲长期利益而追求短期的经济利润, 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1.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修正法。在表1中, 影响自创商誉的因素最后都要反映在企业的四项基本能力 (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 中。鉴于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企业的四项基本能力, 然后通过比较其在同行业中位置来确定自创商誉的数值。具体阐述如下:

本文参照1998年国家财政部、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修改制定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计委修改制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形成了表2:

(1) 基本指标的评价。基本指标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 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初步评价。基本指标评价的参照水平由财政部定期颁布, 分为五个层次约150个行业。同时, 在各行业下又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不同的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值。例如, 大型普通机械制造业的标准值见表3 (有省略) 。

首先是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本档调整分

其中: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 (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例如, 某大型普通机械制造企业2010年平均净资产为100 000万元, 当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8:求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得分。

由表3可知, 该流动资产周转率已达到“平均数”0.6水平, 处于“良好”和“平均数”档之间因此有: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9×0.6=5.4分

调整分= (0.8-0.6) × (9-5.4) ÷ (1-0.6) =1.8

因此, 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得分为=5.4+1.8=7.2其他基本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不再举例说明。

其次是基本指标总分的计算。

分类指标得分=∑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基本指标总分=∑各类基本指标得分

在每一部分指标评价分数计算出来后, 要计算该部分指标的分析系数。分析系数是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四部分评价内容各自的评价分数与该部分权数的比率, 其公式为: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2) 修正系数的计算。基本指标有较强的概括性, 但是不够全面, 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综合能力。因此, 又设置了4类12项修正指标, 根据修正指标的高低计算修正系数, 用得出的修正系数去修正基本指标得分。计算修正系数的“修正指标的标准值区段等级表”, 见表4 (有省略) , 由财政部定期发布。

其中, 对基本指标得分的修正, 是按指标类别得分进行的, 需要计算“分类的综合修正系数”。分类的综合修正系数, 由“单项指标的修正系数”加权平均求得。

首先是单项指标修正系数的计算。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功效系数= (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假设前例公司实际的存货周转率为2, 本档标准系数为0.6.则:功效系数= (2-1.5) ÷ (2.8-1.5) ≈0.38。

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15÷18≈0.83

存货周转率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0.6+0.38×0.2-0.83) =0.846

其次是单项指标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单项指标综合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例如, 存货周转率属于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其权数为5, 资产运营能力总权数为18, 所以存货周转率综合修正系数=0.846× (5÷18) =0.235

再次是分类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分类综合修正系数=∑类内各单项指标的综合修正系数

在进行了上述所有修正工作后, 接下来就是计算“光合作用修正系数”, 笔者建立如下公式:

光合作用修正系数 (PM) =∑分类综合修正系数×该类权数÷100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P× (PM) , P为之前企业自创商誉的数值。

2.基于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修正法。无论是“超额收益现值法”还是“割差法”, 它们都是基于企业现有的盈余来预测未来企业的收益, 可见对企业当期盈余的可靠性和持续性的判断是预测未来收益的必要步骤。笔者认为对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可以较为客观有效地增强自创商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基于有关企业盈余质量的既有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得出表5、表6所示的企业盈余质量评级体系表。

其中:单项指标得分=比重+ (实际比率-标准比率) /每分的比率差, 综合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注:标准比率和行业最高比率都需要根据当期本行业的真实情况而定。

最后, 在超额收益法下,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P×λ。在差值法下,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W×λ-Z。λ是指在得出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总分后对自创商誉的修正系数。

三、关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所有制造业类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 并通过以下步骤确定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 根据选取的数据计算每年各单项指标Xk值。

第二步, 以年限为类别, 用算数平均法分别计算每年各指标的平均数Xk和标准差Sk。

第三步, 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 它反映各指标的相对变异程度。

第四步, 对标准差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权数wk。wk=Vk/∑Vk。

第五步, 对每年计算出来的权数进行平均处理, 以此作为各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k。

根据以上数据, 我们运用SPSS得出表7~表14。

由表11可知, 自有资金比率和资产周转率所占的权数并不多,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统计误差的存在, 因此笔者稍微调整了下最终权数并得出各指标比重, 见表14。

四、结论

本文认为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集中表现, 对于完善企业会计报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本文从“企业综合能力”的角度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并运用“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对原有计量结果进行了修正;从原有计量方法的角度, 构建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并主张通过修正系数λ对原有计量结果予以修正。

本文的不足之处有: (1) 因为现有财务报表所显示的商誉均为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产生的, 其计量方法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 所以在取得实证数据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为并未对修正后的自创商誉予以检验。 (2) 因为篇幅关系, 本文未曾对“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下的修正系数λ予以准确计量。以上不足均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企业商誉审计探讨.中国审计, 2003;13

[2].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1996;1

[3].陈昌权, 邹懿.高新技术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统计与决策, 2007;15

[4].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财经研究, 2003;1

[5].俞小明.企业自创商誉确认、计量及披露的思考.企业经济, 2008;12

[6].肖华玉.审计视角的企业商誉价值计量与处理.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2

[7].杨琼.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月刊, 2009;33

[8].侯晓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六维分析.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9

上一篇:优秀中层干部事迹材料下一篇:选煤厂安全生产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