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突袭六年级作文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螳螂突袭六年级作文(精选4篇)

螳螂突袭六年级作文 篇1

图书馆阅览室内,一片宁静,偶尔有轻轻的翻书的声音。

我坐在电脑前查询一本书的资料,突然间手指一阵刺痛,下意识的一声大叫,打破了刚才的宁静,几乎把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

我本能地快速抽回手指,只见手指上不知为何多了两条红色的痕迹。我的目光转向鼠标边上,令我大吃一惊的是:那儿正威风凛凛地立着一只举着”大刀“的.螳螂!

这家伙全身棕色,两只前脚高举在面前,突出的大眼正死死地瞪着我,仿佛在炫耀刚刚“偷袭”的开心!我脑子里不禁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刚装修好的图书馆怎么会有这些昆虫?难道虫虫国部队准备入侵图书馆?图书馆将会变成虫子乐园?图书管理员竟然打不过小小虫子?哎,这只螳螂究竟是怎么进来的?

妈妈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惊呆了。这时,一个男孩偷偷地走上前,伸手抓走了那只中螳螂。妈妈马上把他逮住了。她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记者,不停“新闻追问”——是你放那儿的吗?螳螂是你养的吗?为什么要把虫子带到图书馆里?你不知道这样会害到人吗?

这位男孩被问得哑口无言,拿起螳螂一溜烟地落荒而逃。

再看看我的手指,已经被螳螂的“大刀”给夹得通红,两条痕迹清晰可见,刺痛难忍。幸好这“大刀”威力还不是很大,没有夹破皮,但它的突袭却着实把我吓坏了。

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好好总结了一下这次令人匪夷所思的”意外“,我白白被那可恶的螳螂给“砍”了两刀,却没有把它抓过来问罪。我现在终于明白:说不定就是那个男孩故意放那儿恶作剧,吓唬人的!

螳螂说明文小学六年级作文 篇2

螳螂全身绿油油的,不认真看还以为它是一片普通的叶子呢!于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绿”。“小绿”那三角形的“粽子头”灵活地扭来扭去,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像是在侦查周围的动静。头上两根触角像头发一样随风飘动。它有一对大复眼,复眼中隐藏着几千只小眼睛呢!两把“大刀”十分锋利,能把人的手刺破,但只要不去招惹它,它一般是不会主动来咬你的。

开始饲养“小绿”时,我全然不知它是肉食昆虫,我喂它吃叶子,它一点都不吃。于是我查阅螳螂的一些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绿是肉食昆虫啊!我赶紧到楼下草丛中抓了几只活蹦乱跳的蝗虫,把蝗虫和螳螂放在同一个盒子里。突然,“小绿”迅速举起锋利的“大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一只蝗虫扑去,一击命中,蝗虫不肯束手就擒,开始拼命挣扎,但不管蝗虫怎么用力,都无法逃脱“小绿”的魔掌。“小绿”用“大刀”把蝗虫抓住后,把尖尖的小嘴巴刺进了蝗虫的脖子,蝗虫用尽全力挣扎了几下,就一命呜呼了。

过了几天,我在楼下的芒果树下又发现了一只螳螂,并把它抓回家。我打算把两只螳螂放在同一个盒子里面,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一天,我发现它俩正在交配,我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失之处:

1、缺少一个环节:螳螂捕蝉这件事和吴王攻楚这事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2、遗漏一个环节: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3、忽略了几个问题:(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2)、吴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得不全面(这个阅读教材时想到了,但读了薛法根对本课的解读后,意识到重点人物应该在少年而不是吴王身上,于是在后来的设计中忽略了);(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探讨之处:

最后的习作训练——第二天,吴王怎么跟大家解释放弃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着还是拓展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螳螂捕蝉的事?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螳螂突袭六年级作文 篇4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师:螳螂和蝉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螳螂捕蝉”故事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3.讲讲螳螂和蝉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螳螂 蝉 黄雀

四、细读“螳螂捕蝉”的故事。

1.用“——”划出你认为最有道理的那句话。

2.指名回答,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

3.填写图表,体悟成语的意思。

师:他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同桌交流。独立填表。

一心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从哪里看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教学预设: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抓住描写“螳螂”“蝉”“黄雀”动作神态的词句,品味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小组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不准别人再来劝阻;经过: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阻吴王;结果: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上一篇:人员素质测评判断题下一篇:三四年级写植物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