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精选10篇)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为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了解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分析日本的工业特点。

了解日本在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读图分析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情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日本的工业发展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日本的工业特点。

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教学难点】

日本的工业特点。

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活动总结、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佳能相机、索尼相机、丰田汽车、本田汽车。你知道这些产品来自哪个国家吗?(日本)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二、新课学习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出示图片)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因此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1.发展工业的条件(1)不利条件

①地域狭小;②资源贫乏;③火山、地震多发;④国内市场狭小。(2)有利条件 ①海湾众多

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拓展延伸:首都——东京

东京(日文:东京,假名:とうきょう,英文:Tokyo),日本国首都,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东京当选为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这是东京继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的第二次承办奥运会。

拓展延伸:横滨

横滨(Yokohama)是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位于日本关东地方南部、东临东京湾,南与横须贺等城市毗连,北接川崎市。横滨是日本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

②海运便利

日本因四面环海,所以海洋运输十分便利。③科技发达

出示图片:松下相机、会做饭的机器人、三菱汽车 拓展延伸:日本一些汽车品牌标记

NISSAN 丰田 五十铃 讴歌

铃木 本田 雷克萨斯 三菱 ④劳动力丰富

日本总人口约1.27亿,亚洲排名第七位。2.工业特点

日本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如煤、石油、铁矿石,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加工进口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工业特点。

拓展延伸:视频:日本食品工业展“机械厨师”各显神通 3.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1)问题

①劳动力价格显著提高 ②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短缺

据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日本大约会有100万左右的百岁翁。③环境污染

例如:在1956年日本水俣(yǔ)湾出现的一种奇怪的病。这种“怪病”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日本东京大气污染。

④土地紧张

中国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日本总面积约37.7万平方千米,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

⑤国内需求减少(2)对策

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利用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3)投资建厂的对象

日本投资建厂的对象主要是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例如,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已达到1万亿美元,雇佣了近7万美国人,涉及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及电子等工业部门。

4.工业区分布及原因

活动:分析日本工业地带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1.读图,看看日本工业区主要有哪些?

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2.下列框图可以用来解释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将代表下列内容的符号填入框图中,使框图完整。

左侧:B D; 右侧:A C 【课堂练习】

1.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是(D)A.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B.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D.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2.日本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的国内原因有(A)A.劳动力价格提高 B.资金匮乏

C.技术落后 D.需求增加,发展加快 3.下列属于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A)①日本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日本水力资源丰富 ③日本矿产资源丰富 ④日本领土狭小,平原面积广大 ⑤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⑤ 4.日本缺乏(C)资源

A.人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力资源

5.日本许多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到美国投资建厂,是因为美国(B)A.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汽车市场广阔 C.生产成本低,规模效益大 D.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于日本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日本在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等不利条件下,进口原料和燃料,积极利用本国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工业。)【作业布置】

1.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2.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日本的工业特点。【板书设计】

日本(第2课时)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发展工业的条件 工业特点

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工业区分布及原因 【教学反思】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 篇2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 篇3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想不想看看?

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资源卫星、侦探卫星……)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跟踪台风的卫星。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3)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出示词语。(指名读)

气象卫星 盯住 跟踪 监视

波浪滔滔 狂怒 厉害 泄气

师: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你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领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汪老师指到哪个词,你就读哪个词,看谁反应最快。

师:词语光会读还不行,还要理解词意,读出感情。在第一行词当中,有两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师:“狂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生气地都发狂了……)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狂怒意思相近的词语,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狂怒 怒吼 狂暴 暴跳如雷

师:怒吼什么意思?(很生气,而且发出了吼叫声)对,所以“吼”字是“口”字旁。暴跳如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都见到谁暴跳如雷?能表演给大家看看吗?

3.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也要求我们认识的。

避 狂暴 惊慌

隔 嘲笑 懒洋洋

4.那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当中,你能把课文读好吗?

师:谁来读第一小节?如果读得正确,掌声通过。如果有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第四小节中有句话比较长:“可他哪里知道……他再蹦跳也不管用。”同学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好。(自由读)提醒:气象卫星站是一个词,表示地点,我们应该连在一起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读完了课文,你知道文中一共写了几个人物?(2个)哪两个人物?(板书:卫星台风)课文主要写的是台风和卫星之间的对话。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台风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卫星说的话,然后再读一读。

2.台风都说了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卫星又说了什么呢?谁来把卫星的话读一读。

3.先来看这两句(一、二小节)。第一句话比较长,谁来读一读?

谁来读读台风的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很好,读出了“嚷”。)

你真聪明!那小星星这句话该怎么读?(笑了笑说)你真聪明,就请你来笑着读一读小星星的话。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好,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4.这时台风和卫星的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呢?谁来读?同桌分角色练一练。哪组同学来试试?

……

师:他读得怎么样?(好。读出了感情。)你们想看看狂怒的台风时什么样的吗?(看录像。)告诉老师,台风狂怒时是什么样的?(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那现在你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

5.台风生气极了,一心想甩掉卫星,谁来读读这两句话?(指两对学生练读,请男生读台风的话,女生读卫星的话。)

师:那么卫星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放录像。)看到这儿,我们知道了,正是因为卫星及时向人们报告台风的行踪,人们才能有效预防台风,减少损失。

四、课堂回顾,指导写字

1.课文读到这儿,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

气象卫星 盯住 跟踪 监视

波浪滔滔 狂怒 厉害 泄气

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要写字啦。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字。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1)“厉害”的“厉”字怎样写才好看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厉”先写横撇,厂子头。接下去写被包围的万字,起笔横要伸出厂子头一点。下面一笔写什么?横折钩的起笔要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写一撇。记住了吗?

(2)“监”字我们怎样记住它。

(3)“设”这个字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还可以怎样组词?

(4)用习字纸写字。

(5)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学生点评。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搜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人造卫星的资料。尤其关注一下最近我国刚刚发射升空的北斗导航卫星。

猫 第一课时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宠物,能说一说你家养过哪些宠物吗?(指生说)养过猫的同学请举手,你仔细观察过猫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指生说)你们喜爱猫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也非常喜爱猫,他还专门为猫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猫吧。(书写课题:15猫)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自由的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遇到生字时请用笔把它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里总共写了几只猫呢?好,开始吧。

点评读书:我发现我们的班的同学都非常会学习,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用笔在划,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都非常的认真。那生字都认识了吗?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出示生字)2.指生读(2个),我们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屏幕上的有两个字的颜色和其他的不同,谁能说一说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指生说,不要把乖写成乘法的乘,不要把痒的病字头的一点一提给丢了)(评价:观察的真仔细)

再齐读生字,记清楚它的字形

3.看来生字是难不倒你们了,你们敢挑战一下词语吗?(底气十足啊)(出示词语)指生读每人一行,开火车读,齐读。(注意词语中带颜色的字,多音字)指生读,齐读。自读红色的词2遍。

三、再读课文

1.看来词语也难不倒大家了,同学们,看来生字词都难不倒你们了,谁能回答我之前的问题,课文里共写了几只猫呢?指生回答:2只)(板书:老猫、小猫)

那么老猫有什么特点呢,小猫又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看谁最快完成。

师:有的同学边读边用笔在划,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人已经找到了,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老猫有什么特点,小猫又有什么特点呢?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坐姿告诉我。(指生说)古怪、淘气(评价:找的真准)板书:古怪、淘气 2.你们和他们找的都一样吗?大家读的都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样写老猫古怪的呢?请学们快速的默读1-3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用波浪线划下来,完成的同学请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我。指生读。刚才从她读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到它是一只古怪的猫,具体的说是哪一种性格特点呢?(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什么?对,老实、贪玩(板书)。谁还愿意读一读写猫老实的句子(指生读)师问:同学们,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指生说,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去想)谁能用无忧无虑来说一句话?好,同学们,看样子都已经理解了这个词,那么还有谁愿意再给我们读一读猫老实的句子呢?指生读(读出猫老实的感觉来)

谁来读一读猫贪玩的句子呢?(指生读)你觉得这段话那个词能体现猫的贪玩呢?(任凭)谁再来读一读?谁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只非常贪玩的猫?

3.任凭如果让你换一个词,你会换什么词呢?出示课件(无论、不管)放到文中读一读,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都有谁呼唤老猫,是怎样呼唤的呢?(指生说)猫的反应是什么样子的呢?(外面特好玩了,不想回来)外面太好玩了,饭都不回家吃了,这能体现出它的什么特点?——贪玩(任凭谁这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4.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指生读(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它是一只——尽职的猫)板书:尽职

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这是一只尽职的猫?(指生说)谁能理解屏息凝视?什么意思呢?(控制住自己的呼吸,眼睛盯着看)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屏息凝视的动作好不好?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老猫的尽职呢?(出示课件)指生读(2-3人)齐读 从你们读的句子里我听出了猫的耐心和决心(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屏幕,来填一填,(指生填)这只猫有点时候很老实,有点时候又贪玩,有的时候又非常的尽职,这真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古怪的猫。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呢?(第3段)指生读

文中说它要是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那个字最能体现猫的温柔可亲呢?(蹭)指生说 谁知道蹭是什么意思?(摩擦)为什么用蹭呢?(体现猫的温柔可亲)。是轻轻的蹭,还是重重的蹭呢?(轻轻的)

谁能给我们读出猫的温柔可亲呢?(指生读)

你们听老师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体会到轻轻的蹭的感觉。(师范读)我们温柔的女生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这是多么温柔可亲的猫啊)刚才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我不是很理解,谁能帮帮我?在写作的时候,猫会跳上来踩印几多小梅花,哪里来的梅花呢?(小猫的脚印)作者把什么比作成什么呢?(脚印比作是梅花)这说明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对猫的观察非常——仔细,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想把文章写的生动形象,也要仔细的——观察

4.同学们都见过猫,都听过猫叫,谁能给我们学一学猫叫呢?(生学)你自己学一下你最喜欢的猫叫,好了,刚才同学们在学猫叫的时候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有的声音粗、有的声音细,用书上的词语你会怎么概括它呢?(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出示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

5.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老猫性格的古怪?指生读。这只猫有的时候会高兴,有的时候会生气,有体现出它性格的?(古怪)

6.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猫的古怪?什么都怕说明胆子——小(板书:胆小)但是它有的时候又会非常的——勇猛(板书),这有体现了它性格的——古怪

谁来读一读?(2—3人),齐读

同学们,你们觉得老舍先生爱他家的这只猫吗?对,请同学再自由的读一读这3个自然段,再体会一下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想一想,这几段都是在围绕着哪句话再写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这三句话在写,我们称它为——中心句

我们刚才读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如果这只猫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呢?(出示课件)这是一只------的猫。

背影 第一课时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流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

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咱们父亲在自己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学生畅所欲言)

2.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朱自清先生那笔下深沉的父爱吧,请同学们将书翻到XX页。二.作家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三.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这时,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的景象。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弟妹,心情十分沉重。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课文

2.介绍生字:簌簌(sù)赋(fù)闲 踌躇(chóu chú)差(chāi)使

颓(túi)唐 蹒跚(pán shān)琐屑(xiè)交卸(xiè)3.讲解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便听边思考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六.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一)、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点出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板书: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二)、提问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七、课后作业:

反复朗读,揣摩品味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1、说说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

2、“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让世界充满爱》)

杨绛与钱钟书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新课学习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3.基础知识

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骷髅(kū 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4.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是: “我”与老王的交往)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5.走近老王

指名朗读读1—4段,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了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职业:蹬三轮车-------谋生手段艰苦,生活艰苦 身体:半瞎子-----生理缺陷 居所:塌败小屋------居住条件恶劣

姓名:老王(没名)------地位低微,精神凄苦 老光棍:孤独终老,单干户,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6.品味老王

(1)阅读5—22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体现出了老王怎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老王是个善人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不贪钱 载病人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 善良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 老王性格特征: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思考:

A.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提示:表现了老王憨厚的神态,让作者心中格外感动。善良淳朴 B.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2)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A.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B.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 知恩图报)

C.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

(提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物的想法)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三、结论总结

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的送礼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四、课堂练习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线字注音。

取缔()镶嵌()杨绛()骷髅()滞笨()愧怍()2.解释下列词语。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落伍:

(2)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取缔:

(3)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

五、作业布置

思考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老王是个善人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 忠厚老实,载人看病,坚决不要钱

善良淳朴 改装三轮,为客着想 老王性格特征: 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 课堂练习答案

日本第一课时教案教案 篇7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命 生命》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讨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齐读课题 19生命生命

1、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学习,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对生命的思考?

2、学生汇报。(板书:飞蛾求生 瓜子生长 心脏跳动)

3、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引学

1、首先让我们走进飞蛾求生的场景。

(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哪些语句能体现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3、(见课件)强调 挣扎、极力、跃动

“挣扎”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极力”呢?

4、让我们来看看飞蛾求生的画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创设情境:此时作者手中的小飞蛾会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呢?

(因而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

5、好,请大家带着这种感受练读。(指名 优)

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板书:强烈)

6、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课件)

7、同学们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一段的内容的?(先读,找重点句,理解关键词,感受生命意义)

8、小结学法:先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关键词语,感受生命意义。这就是我们的学习方法。

四、自学提示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抓语句

2、品词语,悟感受

自学内容:

自学课文3、4自然段

自学方式:

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自学时间:

3——5分钟

四、汇报自学

学习“瓜子生长”事例:

过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飞蛾,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那普通的香瓜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谁从文中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1、生汇报,重点语句

2、重点品读句子:“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3、你又怎样的感受?(顽强)

4、从哪些词理解到的?

抓字眼:冲破(很坚强、有冲劲)、冒、竟(读出不可思议的语气)

5、(平常种子生长,需要怎样的条件?

那么我们文中的瓜子的生活条件又是什么样呢?)

“冒”能用什么字来替换?(生、长)

6、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长”,要用“冒”?(顽强)

7、让我们来看大屏幕感受小小的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8、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小瓜子的顽强。

9、多么顽强的香瓜子呀!(板书:顽强)

学习“心脏跳动”事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飞蛾和瓜苗是怎样对待生命的吗?( 它们都很珍惜生命。)

过渡:动物和植物都这样珍惜自己的生命,杏林子又从什么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呢?

1、汇报

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2、创设情境,感受心脏跳动: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用手摸着你的心脏,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呢?

师旁白:现在,你感受着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你想说些什么? “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作者是怎么说的?)

3、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高兴、自豪、激动……)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告诉自己、同桌和老师——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静听心跳让我们板书: 震撼

是呀,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糟蹋”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浪费、不珍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在“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怎样是“好好使用它”

(生说现象)

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

5、比较句子:

生答:第二句写得好,因为“必须”突出作者对生命负责的坚定的态度。

这是作者的决心。 反复读

作者是这么说的,她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走进杏林子(课件)

五、反复诵读第五自然段,拓展延伸,感悟生命的真谛。

1、生命每個人都有,只要好好地使用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杏林子一样创造奇迹。课文最后一段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发现一对反义词“有限”——“无限”……)

2、有问题吗?“流失”、“光彩有力”的意思

3、质疑

我们怎样理解最后一段?(小组内可讨论)

4、引导理解“有限”、“无限”,联系杏林子来理解,杏林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她创造无限的价值。例如杏林子虽然去世,但她的作品、人品还在,对社会作出无限的贡献。 ( 她做到了 板书 珍惜生命)

5、一分钟记忆(最后一段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背书有方法,抓住关联词 :虽然 但是 于是)

6、让我们用满怀激情的背诵告诉所有的人,我们也要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生背)

7、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杏林子一样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六、升华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生命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现在你能回答了吗?

这种写作方法叫前后照应,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这样会使你的文章中心更明确。

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生命是短暂的,要珍惜生命,

生命可以创造无限价值,要好好地使用生命,齐读──生命生命;

2、此时此刻老师和你们一样,感受到生命是那样的珍贵,老师这里有一句话让我们来共勉。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 语

七、质疑:课文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八、这节课你有什么谈收获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篇8

教材第94~98页的例1“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二

二・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理解单元格的含义。

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数据统 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五・教学准备:装有若干平面图形的大袋子,大的统计表。

六・学生准备:一张统计表,两张统计图。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景,教师从袋子里一个一个的拿出图形。

2、 提问:我们要给这些图形按名称分类,怎么在表格中体现出来呢?启发学生找出统计的方法。

3、 引导哪种方法比较快,而且有很容易分辨出数量的多少呢?

1、 看老师拿出的图形,并根据图像说名称。

2、 自己记录图形的分类情况,交流自己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可以是小组讨论后的结果,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想法。

2、动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当着学生的面再次一个一个的拿出图形。

2、根据学生回答填写。

1、选择比较快的方法记录,然后完成统计表。

2、全班一起完成打的统计表。

3、制作统计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条形统计图,先教会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

2、 启发学生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刚才操作中的卡片分类,知道有困难的学生。

3、 巡视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从而引出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

4、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并要求学生再做一张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1、 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条形统计图。

2、 独立完成统计图。

3、 上台展示。

4、 独立制作统计图,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

4、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引导观察刚才制作的统计表。

2、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小组同学。

3、 提出要求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4、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毛病学会令人自己制作统计表的统计图。

1、 独立思考并回答从统计图中知道的信息。

2、 小组同学相互提问。

3、 观察教材上的统计图表,独立完成教材上的问题。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感受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品味散文语言的韵味。

教学重点:

感受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品味散文语言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详见书)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齐读课文,勾画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并作交流分析。

预设:

1、句子详见书

2、注意行文思路:不静——寻静——得静——出静

三、品读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默读课文第4段,选择你觉得写得美的语句进行鉴赏。预设:

1、修辞之美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1)通感:以听觉写嗅觉(2)相似点

(3)试在4—6节的范围内寻找另一个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第5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2、叠词之美

因叠词数量众多,详见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上的相关练习

上一篇:你能爱一个人多久下一篇:生活中的见闻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