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共8篇)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1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汽车驾驶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其具备更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保障行车安全、保障他人和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多年汽车驾驶经验看来,在各行各业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驾驶员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应具备以下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单位事业发展。

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驾驶员的职业性一是独立性强。驾驶工作既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又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操作进行约束。所以在行车中我们必须遵章守纪、依法行驶。二是责任性强。能否严格遵章守纪直接影响着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驾驶资格的取得仅仅能证明持证人掌握了基本的机械常识、交通规则和操作规程,其不能证明持证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所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提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驾驶员的职责所在。因此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一个驾驶员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要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驾驶员,不论你在哪个行业做服务保障工作,爱岗敬业、讲付出、讲奉献、保证行车安全是其根本职责,更是其精髓所在。行车安全与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环境、气候条件及驾驶员操作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与驾驶员的宗旨意识和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因此驾驶员就要“树立两种意识”即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二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意识,爱惜车辆,管好、用好车辆。“掌握五种技能”即能准确无误地操作车辆、恰如其分地维护车辆,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节约燃料、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及时察听、准确判断和排除车辆故障,为安全行车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要掌握交通法规,遵章守纪安全行车。每个驾驶员都必须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到依法办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规定和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指挥信号的要求,减少盲目性,熟练掌握,确保行车安全。

四、驾驶员间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同行之间相互尊重是各个行业从业人员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驾驶员也一样,要以同行为友,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真诚相待、合作共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工作人员对自己都要有正确的估价,既有强人之项,也有弱人之点。在职业生活中,同样是驾驶员,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要讲礼貌、讲礼节,与人为善,加强团结协作才是可取之举。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来赢得社会的公信。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2

记者从事职业活动, 无疑受制于新闻专业要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与新闻专业要求比较接近的概念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但笔者认为, 在本文中, 还是用前一个概念更为合适。新闻专业要求, 是新闻职业活动对记者提出的相应要求, 包括专注于发现新闻线索, 想方设法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多源求证、反复核实, 排除干扰对事实作真实和客观的报道, 恰到好处地以新闻特有的方式干预社会生活, 遵循新闻规律, 具备敬业精神, 恪尽职守当好社会瞭望哨, 等等。除此之外, 还要求新闻业务达到专业水准。新闻专业要求, 涵括了精神要求和业务要求两个层面的内容。

职业道德, 是特定职业的从业者所应恪守的与该职业相适应的操守, 属道德规范范畴。新闻职业道德, 是新闻工作者所应当遵循的与其专业特点相关联的职业道德, 体现了行业的特殊性。比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采用正当的手段获取消息源, 真实地报道事实和提供信息, 为提供重要新闻线索者保密, 等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修订版) 就新闻职业道德作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在新闻领域, 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是基本一致的, 且有着交叉和重合的部分。而在遵从专业要求方面做得出色的记者, 在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方面也一定相当自觉和出色。

社会公德, 则是全社会成员不分职业、不分界别、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民族, 都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 两者有一个既各自又共同与社会公德相吻合的问题。

一般而言, 有着自己执着追求的记者对专业要求都比较看重, 这是理所应当的。当然, 情况也并非一概如此。置新闻专业要求于不顾及由此而导致的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 不乏其例。而在某些情况下, 一部分记者在理解专业要求、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方面, 或常常产生自我困惑, 或其作为令人困惑。困惑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是这些记者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识。

上篇

在自媒体时代, 人人手中都握有处于移动状态的信息接收器和可用于相对自由发声的“麦克风”。对于公众而言, 他们获取新闻信息有着多个渠道, 新闻传媒所作传播只是他们接收信息的一种渠道 (当然是十分重要的渠道) 。除此之外, 社交类媒体是公众接收信息包括新闻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由于众多的人拥有自媒体, 因此这一渠道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量足够巨大。

自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威力巨大的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自媒体的拥有者往往是事件发生时即在现场的目击者, 占尽了第一时间、“我在现场”、耳闻目睹等优势。以新闻时效性和丰富性两方面而论, 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不是自媒体及其拥有者的对手。人数不占优势和传播内容受到严格把关的媒体记者, 在以上两个方面不可能胜过无处不在的“全民记者”;但是, 他们却完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取胜———为受众提供确凿的、高质量的信息和有采访深度和思考深度的报道, 提供有见地的评论。新闻传媒与自媒体拼抢时效是必要的, 但因此而放弃对新闻真实性的不懈追求, 在这一方面降低标准, 这与新闻专业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是背道而驰的, 当是一种误识。

在自媒体时代, 在网络环境中, 众声喧哗是舆论常态。在此情境中, 新闻传媒及记者并不能自己降低要求而随便发声、胡乱发声。媒体发声问题, 很有讲究。应该发声而不发声, 三缄其口, 是谓不作为;该及时发声而未及时发声, 这是未及时作为, 基本属于不作为范畴。再就是不负责任地发声, 这是不当作为。不作为所涉的是失职;乱作为中的一部分情况, 涉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

那么, 媒体及其从业者披露什么样的信息和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就属于违背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了呢?

其中, 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不辨真假地传播网上信息。不管有没有传播虚假或不实新闻信息的主观故意, 记者 (编辑) 对网上信息不加甄别就进行传播, 这明显是与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新闻传媒及记者 (编辑) 负有传播真实新闻信息的神圣责任。要确保传播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 就不能道听途说, 也不能捕风捉影。现在的问题是, 一些记者由于调查研究的功课做得不好, 就很容易被假象欺骗, 然后又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媒体进行再传播, 以假象广为示人。在此过程的前一阶段, 某些记者 (编辑) 是受蒙骗者, 受到虚假信息的欺骗和危害;在后一阶段, 他们则又成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客观上帮助首发虚假信息者欺骗了为数不少的受众。

以前些时候一小女孩为中暑晕倒的环卫女工撑伞事件为例, 其实报道此事的媒体及记者是有值得反思之处的。记者如果向当事人之一的环卫女工做一点稍稍有点深度的采访, 或者向另一当事人即小女孩询问若干个有利于了解事情原委的问题, 或许就不至于轻易上当受骗, 不至于对虚假的信息进行大范围传播。虽然特定媒体及记者不属于故意违背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 但是其行为所造成的客观效果说明, 在遵从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方面, 特定主体是存在欠缺的。

二是不顾及后果地转发网民的意见。作为舆情, 网民的意见需受到尊重, 情绪应得到关注。因为其中有不少是民声、民心的真实反映, 值得予以重视。但是, 这不等于某网民怎么说媒体就可以跟着怎么说。无论是按新闻专业要求还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面对网民的意见, 记者都必须有相应的积极作为, 而不能不由分说地照抄照传网民存在偏颇的意见。2013年的夏季, 对于我国不少地区的人们来说, 高温、久旱、酷暑委实难以忍受。公众急盼降雨、降温, 心情可以理解。有媒体根据网友的“萧敬腾近来大部分演唱会那天都会下雨因而是‘雨神’”的说法, 作了应和式及注脚式的报道:萧敬腾7月21日的北京演唱会遇到了60年不遇的大雨, 上海开票会也遇到了台风, 最近一个多月没有下雨的南京, 在萧敬腾演唱会那天也下起了雨。这样的报道显然是不合适的。巧合就能说明萧敬腾是“雨神”吗?人世间果真有所谓的“雨神”吗?作为大众传媒, 将萧敬腾说成“雨神”并进行广为传播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或许是记者觉得挺“逗”, 于是就随随便便发声, 然而这有可能对受众产生误导, 似乎不应是恪守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记者所为。

三是直接传播网络谣言。前些时候被揭露出来的“拆二立四”及“秦火火”等人, 数度制造网络谣言, 而一些媒体则受其蛊惑并助其传谣。“拆二立四”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变本加厉策划了许多虚假新闻, 在看到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时候, 我甚至会有快感。”[1]明明面对的是虚假新闻的变本加厉的策划者, 而一些媒体却以此为信源, 很快跟进、照抄照传、深信不疑, 其原因是在遵守专业要求方面打了折扣, 与新闻职业道德反其道而行之。明知是谣言却还加以传播、自己甘愿充当传谣工具, 沦落至此的媒体, 在中国大陆恐怕是为数不多的;然而愿意跟进“拆二立四”及“秦火火”所制造的谣言并进行再传播的媒体, 却并不是孤例。有关媒体及记者 (编辑) 在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 发人深省。

应该说,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帮助传播了谣言的媒体是严格恪守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媒体。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如下逻辑:严格地恪守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媒体, 会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网络谣言。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是记者抵御网络谣言的利器。责任感会让人产生不畏艰苦核实信息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敬业精神会使特定主体一丝不苟, 连一个可疑的细节也不放过。而具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则是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题中应有之义。

下篇

近年来, 记者从事本职工作时违背社会公德之事时有发生。当事人往往以职业的特殊要求为由罔顾社会公德, 将专业要求放在高于社会公德的位置上, 这是不恰当的, 当是又一误识。那么, 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此进行探讨。

新闻专业要求的内涵已如前文所述, 此处略述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记者从事采写工作, 他们以此为自己的职业。应当说, 这与医护工作者以医护工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工作为职业有着类似之处。特定职业, 对从业者有着与该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要求, 这就成为职业道德规范。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和全社会的稳定, 社会成员在道德方面必然有着共同的规范性约定。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中, 人们就必须共同恪守一系列社会道德, 谓之社会公德。

在通常情况下, 特定群体必须遵循的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职业道德, 与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这是因为, 从事具有某种特殊性职业的人员,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社会的任何一个成员, 遵守社会公德, 天经地义;而且他们也完全可以在社会公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做好自己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职业工作。

以新闻报道言之。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发现新闻线索, 寻找具有富含新闻价值的事实, 所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只有报道的事实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受众的新闻需求才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而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 则不值得报道, 即使报道了也不会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二是及时地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才可能体现新闻必备的品格, 才配叫作新闻。在传播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 新闻更是必须追求和凸显时效性。新闻以此区别于同样需要秉笔直书的历史。三是真实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笔者曾将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性概括为“据实报道”“如实报道”。新闻以此区别于同样强调真实性、同样是人类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四是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不仅要用事实说话, 而且要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而不是用抽象的议论代替对事实的报道。

再以新闻评论言之。所评论的现象具有认识价值, 才值得据此做成评论, 受众的明理欲望才可能得到满足。评论及时, 才可能具备并体现现实针对性。

以上这些就构成了新闻的特质和新闻工作的特点。在这里, 体现其特点的关键词是:真实、及时、报道 (评论) 、新闻价值 (认识价值) 、事实 (社会现象) 。在以上诸点上, 中外新闻工作者共识颇多。新闻传媒所刊播的新闻事实, 必须真实、及时。如果不是事实, 或者虽是事实但不具备新闻价值, 对于媒体来说都不值得报道;如果对事实的报道是失实抑或是虚假的, 那么就欺骗了受众, 败坏了新闻的名声。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及时真实地加以报道, 这是记者的天职。

可见, 事实的新闻价值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 如果对此强调过了头, 则可能会发生偏颇。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 是事实的异常度。它涉及事实的不同寻常之处。事实与通常情况有所不同, 就有可能会引起受众的关注甚至深究。在受众注意力资源日益成为紧缺资源的今天, 报道此类事实是吸引人们眼球的方法之一。如果此类事实体现出正面的性质, 如此做法并不为过;如果事实具有负面性质, 记者对此所作报道毫不顾及社会效果, 这就很不恰当了。因此早在2000年, 笔者就提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双重标准”的观点, 认为新闻价值是记者取舍新闻事实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除此之外, 应该还有一种标准即社会价值标准, 用来衡量对事实进行报道以后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2]一味搜异猎奇, 是畸形新闻价值观的体现。循着畸形新闻价值观进行新闻工作, 就可能超越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

有例为证。2013年7月, 韩国一家电视台对本国一男子纵身跃下大桥自杀的全过程进行了直播。从异常度的角度看, 此事实不能说没有新闻价值;但全程报道所折射出的有关记者的新闻价值观, 显然已到了畸形化和极端化的程度。由此引发争议是必然的, 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饥饿的苏丹》, 曾引发空前争议。在我国, 类似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2005年, 福建厦门一摄影记者在暴雨中候拍骑车人跌入被水淹没的大坑的景象, 受到公众谴责。2010年“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后的第三天, 浙江籍自由摄影师江河来到了事发地。他用334秒时间、68张照片, 记录了两位消防战士被油污吞噬的全过程, 并将一部分照片在网上加以发布, 受到网友质疑。以上诸案例, 触到了同一个问题:新闻专业要求与新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间一旦发生矛盾, 应当如何处理?

应当说, 上述案例中的特定主体都不乏专业精神, 在遵从新闻职业道德方面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是他们都有违社会公德。

笔者认为, 道德有不同的层面。在道德的系统结构中, 处于上位的是社会公德。这是任何社会成员或者说只要是社会人都必须恪守的道德, 是必须接受的规范和约束。比如说, 不能见利忘义、不能损人利己、不能见死不救、不能落井下石等等, 都是社会公德所包含的内容。在道德的系统结构中, 处于下位的是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 (行业) , 因其性质和特点不同而对道德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医生、教师、记者、公务员, 职业 (行业) 不同, 与之对应的职业道德各自包含了体现其特点的相应内容。

就专业要求、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而言, 在多数情况下, 前者与后者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应该说, 遵从社会公德是记者恪守专业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居于上位的社会公德, 对居于下位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有着统摄作用。具体到韩国一电视台全程直播某男子跃下大桥自杀的案例, 其实, 这既不能用新闻专业要求、职业道德来解释, 又明显违背了社会公德。全程直播这一事件, 只能说明这家电视台及其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人的生命的即将毁灭视若无睹, 以猎奇的方式追求所谓的新闻价值。这是新闻价值观的严重扭曲。而如此处置该事件, 更是与社会公德严重背离的。

退一步讲, 记者 (主要是摄影记者或摄像记者) , 如果面对的是抓拍特别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与救人于险境之间的两难选择, 那么我认为, 应当坚持并倡导:不容分说, 救人 (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是人) , 将恪守社会公德置于首位。没有什么比救人、比珍惜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此时, 居于上位的社会公德尤其应当发挥作用。正如范以锦所说:“当你的采访与履行社会公德发生矛盾时, 必须坚持公德优先的原则。记录事实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但履行这一职责要经得起道义的检验。”[3]

参考文献

[1]史竞男, 邹伟.“看到传统媒体跟进, 我有快感”——与犯罪嫌疑人“秦火火”和“立二拆四”面对面[N].文汇报, 2013-08-22.

[2]论新闻价值的双重标准[J].新闻界, 2000 (4) .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职业实践活动职业指导实效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沟通教育与工作之间桥梁的教育,只有实施富有成效的职业指导,才能使这一过程顺利地进行。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职业实践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职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直接的方法。

提高对职业实践活动的目的及意义的认识

1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是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高度重视,把实践摆在了整个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倡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等,无一不是强调了“实践出真知”这一思想主张。

任何教育都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但都不像职业教育更强调两者的密切结合,更加突出实践环节,归根结底是由职业教育特殊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职业实践环节。

2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是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的需要。对于将来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说,基本的实践知识、规范的职业技能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是学生的立业之本。其中,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它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是影响知识掌握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技能是指人们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善化了的动作方式,是职业学习的关键与重点,是学习者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许多职业技术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能否顺利完成这些活动,主要取决于对这一职业活动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而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大量的模拟操作和实际训练来获得,这就要求职业技术院校要为学生创设职业实践环境,提供更多的技能训练的机会和展示技能的平台,开展专业技能比赛,营造职业生产活动的氛围,也可以定期带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去检验他们的专业技能,这样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差距,从而自觉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训练,最终为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及解决生产建设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需要。敬业和创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敬业创业品质和习惯是一个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品格和态度,是职业道德在职业劳动者实际活动中的习惯表现。敬业创业品质和习惯单靠教育而不投身实践是不可能形成的。如果光有教育而没有亲自投入到职业和生活实践中去,并经过艰苦的职业劳动培养和熏陶,是不可能形成尽职尽责的品质和习惯的。可见,培养敬业创业的品质和习惯,必须在职业和生活实践中进行艰苦的磨练。

实践证明,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生产实践中,在实训及职业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增强后继发展能力。

4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是遵循理论与实际、生产与教学相结合两个教学原则的需要。(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会技能、提高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条原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与实践一致。这种要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性教学要以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为主要依据,而实践性教学又须在理论性教学指导下有效开展。

对职业教育而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形成仍是第一位的。原因在于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因为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能够将理论研究的业已成熟的原理、规律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行动方案与现实,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简称产教结合,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学校与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在接受学校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到企事业部门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践。这条原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形式,反映了职业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特点,是职业学校教学特有的原则。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在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和教育过程。

创设职业实践环境与氛围,增加学生职业体验。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

职业能力是在个体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所有的教育来说,能使人们有效地处理好情景中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面临的情景和问题与他们在学校范围内的情景和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工程师、建筑师、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等所需要的能力是独立解决陌生环境中的陌生问题的能力。因此说,创设职业实践环境,增加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齐斯霍姆教授所说:“只有具有工程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研究结果也表明:一定类型的学习效果与一定类型环境中的学习有关,一定的学习内容对应于一定的最佳学习场所。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而言,按照专业教学的要求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实习场所,它们与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设施与场所可以用于学生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如此,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使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营造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与氛围包括:一是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具备生产和实训双重功能的实训基地。二是学院提供一定的条件,开办创业园,全面实行市场化管理,为学生创设模拟的市场环境,营造培养创业能力的环境,展示综合素质的平台。三是在隐性课程方面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校园环境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职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指导,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三大类。教学实践包括作业、习题、现场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教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教学实践虽然不是属于直接生产性的,但是在完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和逾越的重要作用,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常规职业教育前期占有主要地位;生产实践包括生产实习和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生产实践的场所是在生产或工程现场,有些内容直接来自生产建设实际的第一线,真题真做。生产实践和训练在职业教育后期的学习占有主要地位;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等,其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领域比较广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职业实践活动一般都在教室外进行,因此,需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以活动方案为依据,以学生社团为文化组织,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辅导员、活动指导教师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工学结合”的顶岗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调研、考察、社会实践等,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职业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心得体会 篇4

朱志军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要宣传好这20个字,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实践好这20个字,使之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宣传、实践这20个字,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规范。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就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道德建设群众性强、实践性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贵在自觉,贵在参与。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每个人都努力去做,那么每个人就会得到收获,社会和国家就能长足进步发展。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5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4年前。当时,省院

反渎局正牵头办理一件滥用职权大案。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取证,案件到了突破的关键时期,大家都紧张地忙碌着。一天,我在送材料时,突然发现办案组的一位同志趴在桌子上,很不舒服的样子,走过去一看,他正吃力地撑在那准备审讯材料,再仔细一看,他的手臂上竟然还在打着点滴!额头上全是汗珠!我忙问他怎么回事,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刚刚做过一个小手术而已!不想耽误事儿。”说完,仍旧趴在那里认真地翻阅材料。4年过去了,他打着点滴、坚持工作的样子,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另一件事情是在今年的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万家灯火,鞭炮齐鸣,多数人都匆匆地往回赶,与家人、朋友共度元宵佳节。而我们院的办公大楼里,却仍有几间办公室一直亮着灯,几个部门的好几位同志还在忙碌着。时间越来越晚,大家的手机也响个不停。有的是爱人打来电话:“大过节的怎么搞这么晚还不回家!”有的是孩子打来电话:“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啊!”然而,放下电话,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一直加班到十一点钟,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元宵节。

当我慢慢体会这两件小事的时候,我也找到了刚才问题的答案:忠诚、公正、清廉、严明,是我们的检察职业道德,是全体检察人员应当坚守的职业信仰和行为准则。然而,在实践这“八个字”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更多的是,我们每位检察官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工作。也许,我们只是为了复核一个细小的证据而翻遍了几尺高的案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也许,我们只是为了完成一次追逃而几天几夜不能回家,让家人多了几分期待和担心;也许,我们只是为了写好一份材料而加班加点,在他人放松休息时自己却在孤灯下彻夜思考……孤立的看,这些事情都很平凡,甚至很琐碎,很难一下体现出崇高的检察职业道德。但是,正是这些平凡与琐碎,推动着检察事业不断前进与发展;正是这螺丝钉般的精神,映衬出检察职业道德的熠熠光辉!是你们,是在座的各位检察官:用勤勤恳恳的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了忠诚,维护了公正,坚守了清廉,树立了严明!以具体的行动共同铸就了检察之魂!撑起了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脊梁!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6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当前国际科技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严于律己,切实做到科学的严谨真实,保持优良的学风。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太协调,对科学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科学道德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使他们能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科学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谋求人类和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20世纪历史演义得愈加深刻与精彩。这一个世纪,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制造了机器人、利用了原子能、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直至试管婴儿、各种克隆生物的诞生—科学技术不断地以其惊人的能量使世界日 新月异。仅仅由于美国科学家巴丁、肖克菜、布菜顿等人发明的晶体管,50年来,人类就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我国袁隆平等科学家发明的杂优水 稻,就使千百万人摆脱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估价达千亿元。经济学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数计算一些发达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总额中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所占的比率,发现这一比率与日俱增:20 世纪初约为5%,50年代约为20%,60年代约40% , 70年代为50%,80年代已增至 8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无以伦比的辉煌。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在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的竞技场上,科学技术的大较量无情地把世界推 向贫富两极,把一些国家甩向贫穷落后的深渊,而把另一些国家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发达国家和民族的后面。尽管 这个世纪,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甚 至在一些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无论是 质或是量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中国科技界要在 21世纪应对好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给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担当起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重任,时 不我待。科技竞争,最终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 的科技工作队伍。而现时今,科技界、科技工作者道德失范,已造成科技工作者 素质的缺损,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据中国科协调查,近十几年来,科 技界的奉献精神有所减退,团结协作精神有所削弱,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 冲击,存在着科学道德失范现象与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良学风。如弄虚作假,剿窃欺诈,将与人合作的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逐利心态和浮躁情绪;资源分配拉关系、走后门;鉴定会的形式主义;学术评价中的浮夸作风等等,淡化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老一辈科学家优良道德学风的继承和发扬,阻碍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出现,使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受到影响,也将影响到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打破科学道德失范的瓶颈制约,不仅将极大地提高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而且将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正如培根所说,“道德哲学是一 切科学的目的,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道德意识渗透在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科学主体的全部生活中。科学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学主体的心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培养科学主体行为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党和政府主导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还没有转化为社会舆论的强大约束力。因而,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科学道德规范。科学道德的自律性来源于追求真理的信念,没有信念或终极价值的追求,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实践道德自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面对纷杂的道德文化,能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营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使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

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从外界的约束走向内在的道德自觉,使科学主体的行为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内心建 立一种信念并自觉遵守它,从对道德规范的崇高走向视之为终极价值,并付诸行 动。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现代的教育观则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将教育过程视为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建构、生命体验和生活意义创造与实现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学风建设、学风的状况和质量就不仅仅限于学生认知的层面,而是具有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创造。

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 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培养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 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与接班人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学道德对学风建设的要求也日甚。学风建设与科学道德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两翼,学风建设的规范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 飞的翅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作为当代博士研究生,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科研规范和治学态度。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7

1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1.1调查目的

了解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产生的影响, 为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提供依据, 探索医学高职院校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护理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2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级200名由相同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护理专业学生, 并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0人, 每人至少参加了1个社团组织;对照组100人, 没有参加任何社团组织。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函询等方法自制问卷, 问卷内容涉及同理心和同情心、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慎独精神这些护理职业道德, 共16个项目, 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 分值为1~5分, 在经过1年的专业学习后, 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在经过1年的专业学习后, 实验组总分为 (61.54±3.500) 分, 对照组总分为 (58.28±2.586) 分, 实验组总分高于对照组 (P<0.05) ;除诚实守信的得分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外, 剩余维度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进一步对社团活动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进行相关分析可知, 社团活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关 (P<0.05) 。

3讨论

3.1学生社团活动是高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 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4]。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群体, 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5]。没有凸显的载体, 职业道德便成为隐形、捉摸不定的东西。社团活动作为载体, 使职业道德的培养、内容取材均成为可能。高职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同时可激发社团成员间为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 为共同目标而合作, 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和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 提供给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彼此间相互交往的机会, 锻炼了团员的社交能力, 增进了团员之间的友谊, 同时提高了团员对社团的认同感。总之, 护理专业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社团的德育功能, 将思想道德观念逐渐内化, 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3.2学生社团活动是高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

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道德行为才能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只有勇敢行为才能使人成为勇敢的人, 只有善良行为才能使人成为善良的人。”当前,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绝大多数的医学院校通过开设护理伦理修养或其他选修课的形式来传授人文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培养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但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例如形式单一、内容固定等,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和行为问题。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各类学生社团特别是专门性社团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护理教育体制中过度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弊端[6]。通过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座谈会、社区实践、社会调查、辩论等, 为高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陶冶道德的环境。

3.3学生社团活动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认识和接触社会的桥梁和窗口

“医学需要这样的医学生: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7]。当前, 医学院校的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社团走出校门, 面向社会和基层, 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既是校内社团德育功能的延伸, 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知行结合、经受锻炼, 由指导教师带队, 如疾病普查、社区义诊、健康宣传等, 使学生到社会了解国情、民情, 使学生懂得基层人民的健康需求, 从而增强护理专业学生为护理事业献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拓宽社团活动培养职业道德的渠道。

4结语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同其他专业相比, 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士有效工作、维持良好职业形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医学院校是培养护理人才最重要的场所, 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大势所趋, 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医学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发挥社团活动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运秀.从护理学发展谈现代护理道德教育[J].护理学杂志, 2005 (5) :76-77.

[2]张红伟.阐述护理职业道德重要性及对病人健康的影响[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6) :441-442.

[3]奚红.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医德教育实践活动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1) :89-90.

[4]石新明.论蔡元培先生的“扶植社团”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7 (2) :31-34.

[5]吴小瑜, 史志明.以学生社团发展促进卫生职业院校德育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2) :26-27.

[6]计晓月, 乔丽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1) :98.

职业道德活动心得体会 篇8

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不仅是学校的事,校外教育机构(包括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村镇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如何创新校外少先队教育活动,促使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我认为,就是要采用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形式,我将此归纳为六种措施。

措施之一——建立校外少先队组织

第六次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指出:“适应队员聚集、沟通、交流方式的变化,探索新的组织活动形式,努力实现对全体少年儿童教育有效覆盖。”从目前情况来看,少先队教育处于校内有人抓,校外无人管的状况。如果能在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校外少先队组织,就进一步拓展了少先队教育阵地。一个青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可建立一个校外少先队大队,下设若干“特色中队”,并让队员们自选中小队干部,这样既发挥了少先队的组织活力,也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校外少先队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具体来说是“四个找”:从队员中找,细心观察,认真思索,找到学习道德模范的“切入点”;从社会上找,学双百人物,走近时代英模,找到学道德模范的“联系点”;从生活中找,勤动脑巧发现,找到队员学习道德模范的“进步点”;从活动中找,继承传统,适应形势,找到学习道德模范的“创新点”。

措施之二——创建校外少先队“英雄中队”

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用英雄的精神引领,在学英雄活动中成长。这是少先队“英雄中队”所折射出的丰富内涵,更是“英雄中队”集体所展现的独特魅力。“英雄中队”将先锋、英雄、模范、榜样这些光荣的字眼,树立成一个个红色路标,为少年儿童的人生导航。创建“英雄中队”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的有效形式。

要把开展创建“英雄中队”的品牌、学习道德模范的口号喊响亮。如:“创建英雄中队、传承英模精神”、“红领巾与英模同行”、“唱雷锋之歌,诵雷锋格言,读雷锋日记,做雷锋传人”、“时时学英模,天天有行动 ”、“学习英模快乐成长,人人争当四好少年”等。要让全社会经常看到“英雄中队”的活动,把校内外创建“英雄中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创建“英雄中队”活动的发展与创新。

措施之三——组建多种形式“红领巾小社团”

近些年来,伴随着体验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逐步推进,“红领巾小社团”得到了蓬勃开展,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少先队工作新的组织动员形式和有效活动载体。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少先队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实践证明,“红领巾小社团”也是开展学习道德模范的重要形式。少先队组织建立的“学雷锋小组”、“拥军小分队”,就是“红领巾小社团”的早期模式。校外少先队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红领巾小社团”,如“学英模志愿服务队”、 “学英模小讲解员”、 “学英模红领巾道德岗”、 “学英模爱心小队”、 “学英模流动少年宫”等,更加丰富学习道德模范的内容,更好地调动少年儿童学习道德模范的积极性。

措施之四——寻访身边道德模范人物

第六次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指出:“引导队员们向英雄模范和为人民服务的人学习,关注祖国的发展和进步,立志报效祖国。”就是在深入开展学习道德模范的同时,还要开展寻访英模人物的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学英雄百花园里快乐生活、茁壮成长。校外少先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队员开展寻访身边的道德模范人物活动。如“访问十八大代表”、“请老党员讲传统”、“采访‘小巷总理’的一天”、“法院的黑脸包公”、“走近优秀企业家”、“参加一次社区新党员入党仪式”、“和优秀党员手拉手”等,让队员学习道德模范的高贵品质,感受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

措施之五——广泛运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少年儿童天天都在跟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运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要注重教育与娱乐的同步,是探索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关心少年儿童的快乐,然后才是适当的引导,做到寓教于乐,让少年儿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校外少先队要紧紧围绕“三观”“三热爱”的主题,充分发挥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势,广泛运用新媒体和时尚元素,如绘制学习道德模范动漫、编唱学习道德模范儿歌、制作学习道德模范网页、开设学习道德模范博客、开发面向少年儿童的优秀文化产品等,让少年儿童在快乐中学习道德模范、在实践中学习道德模范。

措施之六——壮大校外志愿辅导员队伍

第六次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指出:“壮大志愿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辅导员作用。”在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过程中,少先队志愿辅导员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校外少先队组织可以聘请热心少年儿童教育的老干部、退休教师、热心家长、优秀企业家、解放军战士、社区干部、人民警察、大中专学生等担任校外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好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校外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应当成为学习道德模范的引领者、开展学习道德活动的策划者、学习道德模范精神的先行者、乐于志愿辅导的奉献者。有这样一支队伍,才能有效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上一篇:时钟制作教案下一篇:家长溺爱孩子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