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产生背景
--------金山实验学校高效课堂建设讲座
王
勤
教学案,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二者融为一体的教与学方案,使用教学案教学,可以促进课堂上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我区五六年级语数英在全面使用教学案,使用两年来所带来的成绩变化有目共睹,校际间更均衡,区域整体教学质量在市调研中大幅提高,其使用经验也在丹徒、句容等部分学校中借鉴使用。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在看到教学案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在审视教学案使用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温故预习”作用发挥一知半解。
目前使用的数学教学案,数学是需要一定练习量的,但是不是练习量越多越好呢?几乎没人认为是。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是尽量把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练习题设计进来。从难度上有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习题型形的设计也形式多样,既涵盖了知识的方方面面,又通过不同的题型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进行验证。有时 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后期的课堂学习中反馈、补充、纠正所学,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在前置性学习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自学课本80页,例3:先读懂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试着寻找下面问题的答案,可以和同桌合作。(可以在成果分享下面的方框中作一些准备发言的记录)1.小猴的计算思路是怎样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小兔又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式子运算顺序是什么?
3.你认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与整数的四则运算有联系吗? 4.例3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适用吗?
因为已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使用运算定律简便运算的基础,所以课前放手让学生读懂例题,了解其运算顺序,并与整数运算对比中掌握分数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在对两种解法的重点研究中,知道整数的所有运算定律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样适用。通过这样的自学活动,自觉地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主动纳入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来,后期的教学以此为展开,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间对话交流,更加清晰其认识,克服原先零起点学习状况,使学生从学会更到会学。
2.课堂助学倾向于问题性解决。温故预习环节,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对新知的探究性学习,个体上对知识的理解不一定是全面深入的,个体之间理解掌握的程序也存在很大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前置性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借助于教材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了解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机进行点拔引导,小结提升,沟通体系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带有目的性的学习,自觉纠正前置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入,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翻转课堂理论)
3.巩固练习倾向于分层性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做到保质保量,倾向于练习的分层设计。一是练习的难
度上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在设计或选择练习题时,关注此习题考察的是与本节课相关哪些知识或能力,避免习题知识点的重复练习,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二是学生做题上可以分层选择。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将练习题分为A、B、C三类,A类题侧重于与例题相似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B类题侧重于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力训练。C类题侧于综合性、解题步骤较多,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的习题。这三类习题供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选择性的做题,以满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二、合理分组,建立学习共同体。
我们按学生综合水习水平,四人一小组建立了学习小组。相对于四人组成中,一人为优等生,担任小组组长,另两个中等生和一个学困生为组员。初步运行一阶段后,根据小组合作的心理氛围,组长的领导力等凝聚程度,再合理调整成员构成。人员确定后,要对小组长进行专门培训,告之他们,课前作业收缴检查、课中合作研究、课后辅导的要求与方法,在后面实际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再加以引导,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学学习的好伙伴。同样在实际操作中,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提出相应合作学习的要求。
三、课堂合作,探究分解重难点。
教学案教学的优点,是教师二次开发教材,可以把学习的要点、习题等以书面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对于不适宜学生间探究解决的问题或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学案纸上也要加以“★”号提示,引导思考方向或注意课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前一天分发学案给学生,个人预习,按导学提纲,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并以“√”和“?”分别表示已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或独立安或合作,在师生交流应答中,解决导学提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决习题,检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一节课小组合作次数不宜过多,以一两次为宜。合作后教师要即时安排整班的反馈讨论,形成正确意见。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组间的互助学,整班的反馈的学。不断的修正原先的认识,知识掌握的全面而深刻。最后安排“当堂训练”专项练习和“巩固练习一”形式的综合练习反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能力,让听懂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
四、小组帮扶,发挥学习自主性。
班级授课制,其优点是一人对多人开展教学,极大的提高的了堂教学的效益,但也弱化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开展。虽然我们也积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个别辅导,但教师的时间精力也必竟是有限的,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同时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小组帮扶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实现这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要注意组内结对,合理评价。在合理分组同的前提下,由优等生与学困生结成学习对子。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意树立优等生一定的领导力,同时和学困生做好沟通,让他真切感受到遇到困难有人帮助。各个学习对子,学期阶段、期末时对其考核,看学困生与班级均分相差程度,差距最小,进步最大的设若干奖项,奖励优等生和学困生,在各组别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二要注意明确事项,过程验证。有些学困生作业拖拉,优等生有责任有权利督促其及时完成作业。当学困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优秀生除讲清知识外,更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向其介绍学习方法。如每次单元测试后,学生先自查错误所在,先期订正;教师针对共性问题,重点讲解;还有不会的问题,可向结对优等生或教师提问,弄清弄懂弄会。小组内互说,小结本次错误原因,针对错题,逐题讲应怎样算,并采对改动数字或形式的方法出题,学生间验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巡回抽查学困生对错题的理解掌握情况,相机面向全班出题验证。发挥兵教兵的作用,教师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更要教师有良好的把控能力,合理介入,积极指导。
五、评价积分,促其形成向心力。
1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特点可概括成: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重在参与。它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 (David Koonts) 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 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 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的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 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2 合作学习的基础
2.1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合作技能。
人非生而知之。在课堂上, 学生并不是一分成小组就开始自动地毫无目的交流。合作技能需要传授, 就像阅读和写作一样。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接受与别人一起有效地工作的教导, 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合作。
2.2 精心准备课堂实物, 合理安排空间。
如果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必须组织好活动以便他们能合作, 彼此有话可说。与人交谈时, 不可能是背对背或面对背进行, 必须是面对面 (face to face) , 友好轻松地愉快进行。
2.3 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伙伴的支持和小组的动力。
小组活动的效果如何是有所有成员决定的。小组里人人有机会发言, 不能只让某些成员独占时间。成员间应彼此尊重, 交流愉快。
3 合作学习的内容
3.1 课内掌握新识。
传统的英语课堂里, 一个英语教师教授几十个学生, 常常是学完新课后只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学会。那些没有学会的孩子们也常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基础较差等原因, 往往是“得过且过”。但是, 在小组活动中, 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要求自己学会, 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 朗读对话, 老师带读之后,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小组长带读, 或通过小组朗诵比赛、同级选手朗读挑战赛的形式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效果, 并给优胜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学生为了小组荣誉, 朗读时人人都能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主动开口, 这使得本来很闷的朗读训练也热闹起来。
3.2 课后复习巩固。
老师要多为小组设计合作性、自主性、能动性强的课后作业。例如, 布置小组组员之间单词听写, 课文段落背诵, 进行会话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指导。教师也可以为各小组设计一个主题, 如英语书法大赛、阅读大赛等。每月举行一次小组间的超级英语课内剧比赛, 允许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上更改情节、自编剧本, 凡有创意的改动都可以在比赛中加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 起到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例如:牛津英语7BUnit4 Amazing things中阅读部分的The ghost in the park在课内剧大赛中就被学生们很有创意地进行了表演。有的小组续写了故事:那只可怜小猫被被送到队伍中心后, 居然成了“猫王”……同学们结合情景精心地加入了学过的英语句子。在比赛前, 学生们自主地利用课外时间反复练习自己份内的英语台词, 爱表演的天性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每月比赛中达到空前的高涨。一个学期坚持下来, 连平时一说话就脸红的性格内向学生也敢大胆地说英语了。
4 合作学习的方式
4.1 重组。
重组活动通常要求学生把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教师应给予学生特别的指导以便完成任务, 教师尽可能少参与。这些活动是学生放弃他们希望的传统的、有教师控制课堂的想法。
“排队”就是重组活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按照特别的要求, 比如按生日排好队。同龄的学生按出生月份依次排列, 同一月份的排在一列。当然也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任意组合。这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 每当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伙伴时,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学习的效果也较好。另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 (包括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等) , 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 可以促使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组合后每个小组取一个成员认可的组名, 每个成员也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
4.2“一人中心”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把一个学生置于注意中心几分钟。活动前必须认真组织, 以便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得到注意。这种“公众注意焦点”不仅肯定了那些活跃学生对小组的重要性, 而且确认了他们的位置, 使他们不会与别的成员“抢镜头”。“秀口难开”的学生在“一人中心”的体验更有可能使他们在接着的讨论中以及今后的活动中踊跃发言。
“焦点访谈”是这种活动的一个很好例子。所有学生都可以事先准备一张采访问题清单。每天由几个学生充当不同的“焦点”, 班上或组里的成员便问焦点学生清单上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想回答某一特别的问题, 可以说“It's my secret.”或“I'd rather not say.”
4.3 两人组合活动。
这种活动可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一对一地进行交谈。通过这种活动, 学生们彼此间更融洽, 更能舒畅地分享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可配对进行。
教师给出固定的操练内容, 由同桌两人小组完成, 时间一般在1分钟左右。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新授句型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新句型, 操练必不可少。采取的是优、困生搭配坐位法, 这有利于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教学:How many…s can you see?I can see….让同桌两人讨论, 让学优生帮助同桌掌握基本的句型,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4 小组统一活动。
小组统一活动能促进小组内的默切合作。学生考虑的是小组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教师应多给学生表扬和赞许以助他们成功。这些活动要求全体成员都参加, 谁也不能退出。如果组内一人不愿参加, 这个小组便不能算成功。
下面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同一小组3人都有一幅南通市地图, 学生甲的地图上只标出部分城镇和公路名称;学生乙的地图上也有部分城镇名称, 还有铁路系统和机场位置;学生丙的地图上标有甲和乙的地图上以外的城镇、道路、商场和公园等的地理位置。三人的地图都是不完整的, 每人都有另两人手上没有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 大家才能得到完整的地图。小组活动时彼此不能看对方的地图, 只能通过口头描述让另两人在他们的地图上标上原来没有标明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锦秀.新课程校本校研问题与指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8-122.
关键词:新课程小组合作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已经走入正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的实施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强了。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由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看来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知识更重要。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忽略了学生本身具有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针对这些,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多获得平等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讲授“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教学:课前我就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布置下去,让各组学生自己大胆猜想、讨论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圆柱的体积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没有关系,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圆柱的体积和以前学过知识的关系。各组同学进行了思考,各自形成了自己一个系统的验证方法。课上我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加计算以验证。这节课的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每个组都拿出了自己认为的最有效的验证方法:有的组利用已学过的由长方体的长、宽、高能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把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玻璃容器中来计算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也利用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把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来得出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还有的组计算圆柱体木块的体积,干脆把木块扔进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看水增加了多少体积,便是木块的体积。看到学生因自己的想法得到证实而兴奋的笑脸,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最后通过逻辑推理验证之后,我让学生填写报告单,通过全班交流、分析、讨论圆柱体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组学习后,我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再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学生们自己也对我说:“老师,这节课我都学会了,真简单!”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呢?”他们认真地说:“因为这个公式是我们自己亲自操作验证出来的,记忆特别深刻。”我笑了,为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高兴,也为我自己找到成功的教学方法而高兴。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如果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确确实实落到实处,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一次数学课上,我按照课堂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小组讨论出现了冷场,有的小组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想首先发言,也不想提出自己的有关见解和对要学内容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小组时间过半谁来发言,谁做记录,还一直定不下来,还在那里消耗时间;更有的小组,其他人都成了看客,只有几个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在那里发言。问别的学生为什么不积极参与进去,他们则回答:反正我也不会!
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所谓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只不过是闭门造车而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老师并没有充分考虑。这样的教学和学生形不成教与学的对接,教学效率必然低下。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根据我的体会,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控制小组学习人数的规模。一个小组以4—6名学生为宜,每个小组要围坐成一圈。原因在于:人数少便于组织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不至于人数多了,有些有依赖思想的同学,把发言权交给了别人,而使自己变成了旁观者。围坐成一圈的优点在于能够集中思想,加强对问题讨论的效果。
2.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见解不同,认识问题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老师要教育学生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尊重对方的品质,又能从别人那里补充自己的认识不足的地方,可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既要鼓励胆小学生大胆发言,又要控制好胜的学生抢先发言。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可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在合作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讨论中求得职能的发展。
此外,还要做好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的汇报工作。在活动前,教师可以确定各组的组长、发言人、实施者、补充者等,可使组内每人都有轮流置换做不同的工作。一旦学生形成了小组合作习惯,就要避免出现有同学不发言、不操作的现象,使每个同学都能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小组交流的成果。
总之,小组讨论这种讨论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符合课改精神,有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捷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发扬小组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喜悦中进步!
参考文献:
[1] 舒兰英,《 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软件工程教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 钟轶,《 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3] 翟立功、闫仲伟,《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09
“我们会对平台上的借款人进行筛选,选择偿债能力较强的债务人,房产是我们看重的偿还能力的最重要证明。”东莞一家金融中介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行业通行的做法是要求以可交易的房产作为抵押资产,在民间借贷中,房产是最大的硬通货,有合适的房产便能贷到钱,“这样做完全是为控制自身风险。”
此外,中介机构还在建立一套自己的信用评价系统。如一家总部在北京的金融中介,其东莞分公司就有专门的团队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评估体系包括借款用途、还款能力、家庭职业稳定性等指标。
同样,民间借贷的出借人也应该有一套自身评估风险的措施。民间借贷大部分是个人或多人对企业的借贷行为,因此出借人要充分了解借款公司的背景,如工商登记信息、历史交易记录、公司的资金实力与团队经营能力,企业家的口碑。
业内人士提醒,民间借贷的出借人和借款人必须直接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才能使未来发生纠纷时有正规的解决渠道。
为跨越发展增添巨大动力
进入沭阳行政中心12楼,楼梯口醒目地摆放县委办“攀岩理论”标语牌:“我们都是攀岩人,只有用心攀、用力攀,才能到达目的地;否则,就会摔下来”。穿行于沭阳城区,主干道两侧、公交站台前、广告灯箱上,“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责任重于泰山”等各种关于“责任文化”的标语随处可见。
冒着雨雪,桑墟镇镇长吴锋连夜驱车赶往浙江,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2点多。感动浙商,“就冲着沭阳干部的这种作风,我们公司决定落户沭阳!”这是沭阳县开展“责任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正在内化为越来越多沭阳干部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责任文化,打造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就是要使敢于负责成为新时期沭阳干部的鲜明特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干部。”县长乔翠聪说。
每月5日前,沭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召开一次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对首次未落实工作的责任单位,督查指挥部责成该单位主要领导在电视上曝光、检讨;对第二次未落实工作责任单位,责成该单位领导班子在电视上集体曝光、检讨;对第三次未落实工作责任单位,责成该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乃至全体干部职工在电视上集体曝光、检讨,真正通过查不落实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
工作顺利推进。“每月的未落实工作推进会,让我们时刻感到工作推进的压力,没有回旋余地,工作落实必须一竿子插到底。”一位县级领导坦言。
所有的切片和细节,都演化为沭阳经济变革的生动符号,都展开在“责任文化”系列活动的脉络上,以崭新的思维方式与动力支撑着沭阳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肯定,弘扬责任文化为沭阳跨越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责任文化本发端于企业,现应用于行政管理中,其主客体情况相对复杂,应当摒弃居高临下的工作方式,不应以强迫、教训的姿态出现,要从尊重干部职工的立场出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励干部职工的潜能,营造人人负责的文化氛围。责任文化的执行和实施要从高层做起,高层敢于承担责任,力戒只要求基层和职工无条件服从,这样干部职工就会产生厌恶心里,从而失去信心,难以打造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优秀集体。责任文化不光是好听的大道理、精炼绝伦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实际、以人为本、以公为标,让所有干部职工心情舒畅、乐于奉献,激发所有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幸福感,真正做到公平一致,而这样又谈何容易,这方面才是县域主政者应该埋头研究并付诸实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责任文化可以激发潜能、凝心聚力、提高质量、推动发展,其构建需科学的培育、规范和完善,需精心提炼、灌输和渗透,沭阳将其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使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现将沭阳责任文化建设情况简述如下:
一、沭阳责任文化产生的背景
加强责任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干部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沭阳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不少责任缺失、不到位等问题,如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精神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少数乡镇和县直单位考核中,出现“打和牌”、“和稀泥”现象;讲待遇享受,不讲履职尽责;工作缺乏主动性,办事拖拉、推诿;精力不集中,热衷于应酬,搞迎来送往等;有的同志持有“无法负责论”,认为“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有的持有“负责无用论”,认为“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有的持有“负责吃亏论”,认为“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等等,与沭阳和谐发展的主流极不一致。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教育不经常、责任文化建设不到位。
通过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可以切实改变干部队伍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着力打造一支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充满活力、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责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组织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期望,当前,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凸现出的多种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值很高,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为他们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县大力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就是为了顺应群众的意愿,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
能力,尽心尽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干部。
针对以上情况,2009年9月5日,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在《在工业强县暨督查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提出“责任文化”建设概念,指出通过大力弘扬责任文化,让敢于负责成为沭阳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初步形成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把责任升华到文化的高度,形成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观。9月7日在首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研班沭阳26名干部学习成果汇报会上,9月26日在新任职干部集体谈话会上,11月5日在十月份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上,11月16日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蒋建明多次强调“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沭阳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党员干部责任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细化责任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由此,沭阳责任文化进入行政管理领域,旨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更高举起“工业强县”大旗、全面做活“六大投资”文章,加快沭阳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保证。
二、沭阳责任文化的主要做法
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既是自律,也是他律,和其他任何美好品格的形成一样,教育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一)强化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无处不在,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弘扬责任文化,首先就要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
识。始终强化一种理念:“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能力是以责任为依托的,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总是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一个有能力而没有责任感的人,充其量也只能说这个人有潜力,缺乏责任感将会失去社会对他的基本认可、信任与尊重,甚至失去信誉和尊严。在责任意识培育中,沭阳干群培养一种习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坚持一种精神:“敢于亮剑、敢于负责”。实践证明没有胆识就没有成功,干事创业就要有敢试敢闯、敢抓敢管、敢做敢当的精神,只有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批评、敢于落实,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非议所动摇,才能集中精力干大事,孜孜以求成大业。
(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一是重视学习。为弘扬责任文化,沭阳县直机关、各乡镇形成学习制度,每周确定一个“学习日”,通过开设讲坛、讲座,认真学习《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立足本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关键在于落实》等有关责任教育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给人带来深刻教育。二是打造文化景观,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在各乡镇、各单位征集一条责任文化建设名言、在办公场所制作一块责任文化标语牌、在城区重要地段设置一系列责任文化宣传牌,从而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三是重视典型引导在全县开展学沭城、学南关派出所活动,“自加压力、勇夺第一”的实干精神,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强势心态,大力弘扬责任文化的先进集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沭阳责任文化的保障机制
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加压的主观努力是责任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而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则是机关责任文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1、加强组织领导。弘扬责任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每个人责任到位,而且还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责任到位,要求整个团队的配合。沭阳县委决定,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弘扬责任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责任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县督查办定期检查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弘扬责任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联系实际开展这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宣传各单位、各部门的典型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细化岗位责任,实行定岗定责,将每个岗位、每个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具体到人,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互不交叉,互不重叠,避免形成责任落实上的“真空”。量化责任考核,借鉴县直机关和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普通机关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硬化责任追究,形成比较完整而且可操作性较强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有责必负、失责必究。
三、沭阳责任文化运行实绩
沭阳责任文化经过一年时间的大力推动和精心打造,取得初步成绩如下:
(一)责任品牌初步形成。特色,是品牌的生命;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一是形成“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行“天天紧逼”、“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立即就办、立办立结、结果最优”。二是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以高标准的要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切实抓好牵连大事的“小事”和关系全局的“细节”。“细节体现责任、责任决定成败 ”,对细小的工作,不厌其烦,不断提高分析细节问题、解决细节问题的能力,以此推动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处处体现“五干”精神。把更快的工作节奏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作为竞争制胜的法宝,大力弘扬“晚上当做白天干,雨天当作睛天干,假日当作平时干,两人事情一人干,两天事情一天干”的“五干”精神,不断增强紧张快干意识,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要素快落实,矛盾快处理,目标快完成,时时处处体现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责任文化品牌进一步培育,沭阳干部负责形象进一步彰显。
(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坚持勇争一流不放松。争先是一种方向、一种精神、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自我加压、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在当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竞争中,松一松就会掉队伍,慢一慢就会错失良机,等一等就会前功尽弃。相反,如果自加压力,不甘落后,抢一抢就能乘势而上,拼一拼就能后来居上,争一争就能领跑率先。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沭阳党校2009年获得党建信息全县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两篇信息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采用,这是争先创优、敢于负责的一个小的实例,是沭阳各单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勇争诸多第一的一个缩影;县委办要在狠抓落实上争第一,要在建言献策上争第一,要在团结协作上争第一;组织部表态要全省有地位、全市争第一,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省沭阳中学确定了“清华、北大录取实现突破,文化生本科达线数全市第一”的目标;沭阳县委明确增幅苏北争四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领跑全市的发展思路。
(三)履责能力有效提升。“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正在内化为越来越多沭阳干部的自觉行动。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胜任本职工作,创造一流工作业绩。有许多鲜活的事例,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桑墟镇镇长吴锋冒着雨雪,连夜驱车赶往浙江,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2点多。第二天,当吴锋如约出现在浙商的办公室时,老总感感慨不已,“没想到他来的这么快,就冲着沭阳干部的这种作风,我们公司决定落户沭阳!”这是沭阳县开展“责任文化”建设、成功招商的一个范例;沭阳财政局树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责任到此、不能再推”的文化理念;县粮食局把“责任炼就事业”作为机关精神;县委政法委要求全委工作人员都必须做到“到一线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反帝反封建→失败→需要新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外部:19~20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来到中国
内部:
1、工人阶级壮大和发展(物质条件)
2、新文化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思想条件)
3、出现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
●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来自于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
a、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 b、对中国国情的把握c、反对教条主义 d、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
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独立自主。
●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
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人民贫困,不自由:中国人民经济贫困,政治上不自由。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辛亥革命: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2、建立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3、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4、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A、1、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B、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
1、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2、必然性----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
向政治斗争发展。C、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2、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
3、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A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C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D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E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A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B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C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
根源。D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E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F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G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H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I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J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K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L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2、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A根本性质,既革命对象相同。B革命的基本动力相同。
2、A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B、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
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具体形式: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地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反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中国共产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
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具有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双重含义。
●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二没收、一保护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知识点:
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2月会议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没收官僚资本,包涵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民族的”指在内容上反帝,形式上带有中华民族特性,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科学的”强调的是文化的科学内容。
“大众的”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
2、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知识点: 第一枪: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总方针。
3、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人民军队的建设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依靠人民群众。
2、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
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
性所决定。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
利益的体现。
3、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一、更新观念是关键,思想重视有保证
学校合作学习有其必然性。笔者以为,除了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外,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合作学习本身所彰显的科学精神和人本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诸多方面压抑了学生,而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为此,教师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到思想上充分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小组建设好,从而促进高中政治课合作学习背景下的小组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二、小组规划要科学,四点注意须落实
小组是整个合作学习的有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是否高效,所以,如何划分小组从而保证其高效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笔者以为,小组划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立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各小组长应密切配合。(2)小组划分应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应尽量让学生在各个方面达到互利互补,这样也可以为小组间的平等竞争奠定基础。(3)应确保小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组划分应首先确定小组,然后再确定座次。忌将某一片学生随意地分为一组,从而或略了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应注意性别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三、遴选组长是核心,树立威信也重要
组长是每个组的核心,组长选得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的实际效果。笔者以为,组长的遴选应该是民主的,应该让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当选为组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也为以后合作学习的实施创设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利合作学习的稳步推进。
遴选组长是核心,而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呢?笔者以为:(1)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该多给予组长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关怀。(2)应多给予指导。针对组长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以适当方式加以指导,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3)树立组长的威信。组长的威信不仅要由其自己树立,班主任及其任课教师也应帮助组长树立威信。(4)多给组长处理问题的机会,更不要怕组长不会做,而应该在指导上下功夫。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方法应以激励为宜
评价作为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得以持续进行。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常得到的是负面评价,那么会直接挫伤学生对教学的认同感和对课堂的归属感,更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以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操作呢?
1.任课教师,尤其班主任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切忌成绩高低“一刀裁”,而应关顾到每组学生“德、体、美”等其他方面。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每位学生在个性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2.正确使用“放大镜”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以“成绩标准”往往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合作学习背景下,教师应该正确使用“放大镜”,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教师应多审视学生的长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感,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这些对于搞好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五、有章可循需细则,学生关系多留意
笔者认为,只有当学生的言与行得到正确的评价,学生才会不断地强化这种言与行。而要作出评价必须有评价的标准。正确的评价一定要有章可循,而要确立这个章(细则)要注意哪些呢?
1.细则要体现或关顾到学生的各个方位,切忌仅涉及学生的文化成绩
要让细则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理念,让细则为合作学习服务,让学生从细则中认知,认同教学。
2.细则要关顾到组长工作,让每位组长工作也成为量化的重要内容。
让组长感到和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组员对组长的工作加以配合。
3.细则注意组间的竞争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小组的内部评价。
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帮扶中学习,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挖掘潜力,以最好的效率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而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只有在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质。作为合作学习背景下的学生,也必然体现其强烈的社会性。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也必然要调节好每个个体间,以及群体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发挥个体的潜力,又要维护或者维持好个体间的友好关系,使得个体和群体间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物理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且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同时是我国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尤其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炙手可热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且均衡的提高和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学习形式单一、枯燥,主体性得不到彰显。然而新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形式,学会自主学习、规划和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与老师互动,共同学习,提高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能力。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家都更注重“分数”的竞争机制,而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学生很容易会因为个别的成败而产生自卑、骄傲、冷漠、紧张、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妨碍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是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传统物理课堂中基本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几乎没有生生互动。再加上物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理解难度大,很多同学都会有课堂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课下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合理利用生生影响的资源。
二、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分组之前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社交能力、兴趣爱好和心理素质等方方面面;其次,确定组间人数。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充分考虑男女比例、调查结果进行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再次,合理进行组员分工。教师要合理地对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让学生能够在组内合作中各司其职。根据学生特质的不同,委派组长、记录员、资料员、通讯员,等等。小组分工要时常调整,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培养多种能力;最后,定期展开小组会议。通过小组会议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而且能帮助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寻求改进方式,正确做出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
三、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合理分组之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主动表现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但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高中生由于意识发展不成熟,会以自我为中心,发表言论时,忽略或者打断同伴的发言,影响合作氛围。因此,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并从他人言论和见解中吸取知识和经验完善自己;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协作。由于分组的原因,组内成员异质,有的口才好、表达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书写快速、整洁,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体和各自成功;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交流。物理学科知识抽象、严谨、逻辑性强,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解、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其创造力。
四、小组合作成绩的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指评价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其中合作过程的评价常常被教师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鼓励、补救,等等。而小组合作的结果评价多数都是以团体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产生背景】推荐阅读:
班级小组合作学习11-06
小组合作学习展示11-07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资料07-21
小组合作学习调查问卷07-28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09-14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09-18
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11-07
镇小组合作学习结题11-07
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06-10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