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摩擦力教案(精选4篇)
摩擦力的利与弊(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是初中科学力学部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了,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对摩擦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材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摩擦力,通过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重点:
1、判断摩擦力的存在2、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的概念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1、对于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概念本节课采用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定性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学生从以往地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具
钢管 甘油 毛巾 弹簧测力计 砝码 毛刷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钢管拔河比赛:教师事先在钢管一端涂上甘油,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位力气小的女生上讲台来表演钢管拔河比赛,让男生握住涂有甘油的一端。结果:男生输了
教师先让其他学生猜猜男生为什么会输,然后让男生自己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输。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摩擦力。(写下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初步感知了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
2、新课学习摩擦力的定义
活动一:教师让学生手按桌面向前滑动、向后滑动,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用毛刷在桌子上向前滑动,观察刷毛倾斜的方向?
当学生说出摩擦力的一些特点时,老师进行补充,并在课件上打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自己去体会摩擦力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提问(1)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并在大屏幕打出显微镜下的木桌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表面,教案《摩擦力教案》。得出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接触物体表面粗糙。
提问(2)教师提问如果只是把手放在桌面上,不滑动会感到费力吗?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
师生共同归纳出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
1、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两物体相互接粗且有挤压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看上去比较光滑的物体在微观世界里是粗糙的,绝对光滑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并让学生自己体会没有挤压,没有相对运动就没有摩擦力。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像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手受到的摩擦力只是摩擦力大家庭中的一种,叫滑动摩擦力,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板书滑动摩擦力)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一支笔在桌子上滑动,然后再让笔在桌子上滚动,并让学生说明,笔是否受到摩擦力,两次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
引出滚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滚动而产生摩擦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的妙处。
教师演示实验2:筷子提米。
说明不但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有摩擦作用,而且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力。引出静摩擦的概念: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
教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摩擦力,并说明是那种摩擦力。加深学生对各种摩擦力的理解,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科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气体液体的摩擦力
教师在幻灯片上播放流星划过大气层的情景,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设计意图:(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并知道不但固体与固体之间有摩擦力,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有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教师让学生回顾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让每个学习小组提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不要反驳学生的不合理意见只是适当引导)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有:(1)压力(2)接触面粗糙程度(3)接触面积的大小(4)物体运动的速度
(2)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解决几个问题:怎样测量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在什么位置调零?怎样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教师给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毛巾、带有挂钩的木块、砝码,让每个小组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
(4)实验结束后教师请每个课题组将选派一名小组代表演示实验并和其它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5)最后由各代表总结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进行适当补充。教师在总结实验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领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陈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讨论小结: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指在学习过程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想一想”、“试一试”、“辩一辩”、“看一看”等形式的问题。特别是“想一想”的问题可以起到“点题”的效果。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课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定位。
5、板书设计
2.6摩擦力的利与弊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相对运动、粗糙、压力
二、摩擦力的分类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滚动而产生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于压力的大小有关
6、作业布置 寻找自行车上的摩擦,并说明是那种类型的摩擦。
刘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建立正确的摩擦概念。
2.探究滑动摩擦的规律,会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3.探究静摩擦的规律及最大静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会用静摩擦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4.知道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增大摩擦与减少摩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将物理课本的逐页对插叠压在一起,然后从书背提出其中一本书,将会发现另一本书并不会滑落;也可让一位同学尽其力拉两书背,观察是否能将两本书拉开。提问:实验中,很难拉开两本书的原因是什么?(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一.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做摩擦力。用“f”表示。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有压力,并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3.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f的大小介于0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fmax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
即: 0 (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成正比。 即: f=μN 其中:μ是动摩擦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没有单位的,μ是f 与压力N 的比值。 5.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μ);(2)物体对接触面正压力(N)的大小。6.摩擦力的作用点: 在物体的接触面上,在作图时也可以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思考与讨论】 结论: 图l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 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压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人大小等于重力G。 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图4 物块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图 5 物块 A 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 A没有静摩擦力,但是 B对 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木板对B也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二.摩擦力分类 1.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在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如:有沙子的地面;滚动轴承等。 三.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如:机动车刹车。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冰面上撒沙子。2.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 (2)使接触面光滑; (3)使接触面分离;如: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4)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如:给冰柜装轮子等。【板书】 一.摩擦力 1.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 0 2.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三.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2.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练习】 题1:如下图1,重50N的物体在F=40N的水平压力作用下沿墙面匀速下滑,已知物体与墙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0.2,求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图1 题2: 如下图2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当悬挂物B重3N时,物体A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图2 课后反思 摩擦力 中心中学 尹洪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三种摩擦现象;通过探究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举例说明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确摩擦的利与弊,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明确摩擦力的存在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二、引入新课:由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速度 越来越慢的事例引入。 三、进行新课: 1、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 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产生条件: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 运动的趋势; (3)产生原因: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用肉眼看起来很光滑,但是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会显示出凹凸不平。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摩擦力。 (4)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3、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踊跃猜想。(3)设计实验:利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5)评估交流,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和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如自行车的刹车闸。 (2)增加接触面的徐操程度,如在有冰的路面上撒煤渣。 5、减小摩擦的方法:(1)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2)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四、课堂小结:有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 当用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是 摩擦,用转笔刀削铅笔时,笔刀与铅笔之间的擦擦是 摩擦。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的摩擦是 摩擦。 2、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 那么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发生 ( ) A.吃饭时,饭将从我们的嘴里滑掉 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 D.物体将远离地球而去 3.下列现象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 ) A 拔河时用力握住绳子 B 旅行箱的下面安装小轮子 C 钢笔拧得太紧不易打开,往往在手与钢笔之间垫一块毛巾 D 为了把桌面上得污渍擦干净,常常用大一点力压抹布 4.下列事例中,增大摩擦的措施是( ) A 为了容易推动很重的木箱,在木箱下面垫上几根圆木 B 在汽车轮胎上做成有凹凸的花纹 C 在机器的传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D 自衣服的拉链上涂些蜡 5.下列事例中,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A 推动笨重物体时,常垫滚木 B 旅游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83摩擦力教案】推荐阅读: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07-17 实验课教案滑动摩擦力09-27 初中物理说课教案:《摩擦力》12-28 摩擦力12-12 《摩擦力》试讲稿05-23 摩擦力课外拓展课11-18 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课件10-31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12-15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12-31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等奖09-14第三节 摩擦力教案 篇3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