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精选6篇)

2024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 篇1

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两创”决定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深化拓展落实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的各项举措,以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平

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具体思路:明确三大目标,创新三项工作,落实五项措施。

(一)明确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三大目标,努力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1、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支撑能力。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原则,通过规划布局、资源整合、政策引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构筑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体系。

——努力激活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在家电、高分子材料、轴承、汽车零配件等重点优势行业,筹划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有序整合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XX虚拟科学院和专利检索平台,并实现与相关数据库、平台的对接。

——稳妥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积极规划XX数码大厦建设。建设XX软件企业孵化器。主动配合同济(XX)科技园、西交大模具快速成型中心落地建设,全力推进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

——着力引领企业争创工程技术中心。总结建设经验,改善研发条件,加强基础建设,规范认定、考核和奖励办法;支持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收购、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经过几年努力,力争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基本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新建XX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

——大力扶植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主动出击、努力招引工业设计规划、专利申请、技术价值评估、技术市场交易、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组建XX市产学研联合研究院,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综合性的科技服务中心。

2、实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载体,以扶植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为目标,加速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以科技专项为抓手,整合科技资源,带动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力争在申报和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有新的突破。

新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20项以上,XX市级科技项目30项,其中有资助的宁波市级项目8项以上,力争在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方面有所作为。

——实施市级重点科技项目。围绕家电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我市高新技术优先发展领域,择优确定若干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攻关。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开发XX市级新产品120只。

——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在成功推广应用ERP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抓好企业信息化的升级,促进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系统集成化的数字企业建设。同时抓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开展科技型企业的创建活动。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培育、重点扶植一批科技型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换衔晋级。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XX市科技进步企业20家。

——做好科技型企业上市的指导。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指导企业推进制度创新,重点加强对基本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引导和培训。

3、加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以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运用,促进专利授权量跃升,扩大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和力量,健全专利保护机制,促进专利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

——创新宣传培训理念。结合家电博览会举办中国专利-家电技术展示交流会,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7.1”新专利法实施日的宣传咨询活动,强化乡镇干部专利意识的培养培训,举办《企业创新与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管理实务报告会,着力办好“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水平认证资格培训班。

——加大知识产权成果产出力度。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培育和创建各级专利示范企业,抓好重点企业的申请量,争创宁波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5家以

上;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协同,主攻薄弱环节,拓展新的专利申请源;寓专利工作于科技工作全过程,鼓励发明创造,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促进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快速增加,确保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幅10%以上。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完成专利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快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加强与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协作。加强

专利代理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利申请等科技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成立专利协会,健全经常性运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扩大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和力量;通过司法和行政执法途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创新科技合作、信息化和农业科技工作,提高科技解决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1、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积极探索开放合作转型新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务实高效为内容,以为我所用为目标,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努力深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开放与合作机制。

——积极主导科技合作模式、方向转型。一是深化工业领域合作的广度深度。推动一般性开放合作,向有明确方向的合作转变,主动设计,委托推出一些专业性亮点项目;由纯粹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整体结合转变,突出柔性引才、技术转移平台,加大研发机构的引进力度;由模仿跟踪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产学研联合实体,争取引进或共建创新载体4个。二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合作。服务“三产兴市”,探索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领域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的方法途径。三是做好政府机关与高校院所在决策、宏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的服务工作。

——积极推进与大院名校的战略合作。拓展与浙江大学的全面合作关系,扎实推进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巩固扩大与13家高校院所的合作成果,创造合作机会,拓宽企业创新源,吸引国内一流项目落户。

——科学搭建合理务实的合作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百家企业进院校,千名专家到企业”的活动。根据行业不同类别,行业共性技术需求,做实做细做好专业特色明显、技术关联度强的科技招商和对接。

服务和引导镇(街道)、市级有关部门及下属部门、单位开展科技合作。

在服务业、社会发展事业等领域,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软课题研究、举办高层次研讨会和论坛。

2、加快中国XX数码桥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一中心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发展壮大信息产品和产业。组织实施市级信息技术(产品)科研攻关和产业化项目,鼓励企业大力研发信息产品,努力解决我市信息产品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共性技术问题,形成一批新的电子信息产品,夯实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扶持软件集成电路制造业。以行业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为重点突破口,逐步培育和发展一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以形成局部的核心软件优势。新增2-3家软件企业和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新增软件登记产品15个。三是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网络化建设。逐步推动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产品(软件)设计等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家电等行业2-3个电子商务平台和其它信息服务项目。四是深化企业信息化工作。以点带面,进一步培育信息应用推广示范企业,组织实施各类企业信息化项目50项。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一是继续推进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巩固现有成果,查找问题和不足,并做好迎检准备。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项目,支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农业机械、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化专家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应用,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三是继续开展信息化试点村的建设,全年确定2-3个市级信息化示范试点村,提高农村信息化综合水平。

——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重点支持1-2个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项目,并协助推进地理空间、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4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研究我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加快和推进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

3、加快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创新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农业星火示范基地等;大力实施星火计划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抓好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完善园区软硬件条件,不断提高园区整体科技水平;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创建工作,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再生资源利用、网络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积极开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应用,提高应对灾害、疾病等应急事件的科技水平,促进效益和谐新慈溪建设。

——继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市防震减灾监测能力,启动市地震活断层调查工作,按照省、宁波市地震数字化测震台网改造规划,完成XX测震台的布点计划,提高城市地震应急防御及地震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落实五项工作举措,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1、树立大科技的思想、全局的意识。高站位谋大事、高标准干实事,坚持站在全局抓科技、跳出科技抓科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促进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贴紧经济、服务发展,打造科技发展强势,切实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推进科技管理改革。结合贯彻落实机关审批制度职能归并和网上审批的实施,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办法,大力推行项目招标、课题制、绩效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建立科技计划的立项决策、管理、评价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新机制,逐步实现科技行政管理重心的转轨。

3、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按150%抵扣应缴所得税额工作;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军高科技领域;进一步完善科技风险资金管理和运作机制。

4、营造科技发展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果,宣传科技战线涌现出的先进组织和个人;加强科学技术宣传与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风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5、深入开展“落实突破年”活动。以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化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完善管理工作制度,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每位干部要主导创新理念,立足自我,注重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切实抓好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要昂扬创新旋律,锐意进取,敢于超越,创造性地落实工作目标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要服务创新需求,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引领创新潮涌,放眼大局,着眼工作互补整合和一盘棋,履行一岗双职或多职职能,加强对镇(街道)科技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全市科技管理的水平。

2024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 篇2

2007年畜牧科技入户工作进展顺利,在我市农村反响较好,深得农民信赖。根据《湖北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今年我市认真落实了培育畜牧科技示范户的工作。培育畜牧科技示范户是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选拔和推进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措施。畜牧科技示范户是我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力量的重要补充,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现就我市2007年畜牧科技入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7年畜牧科技入户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省厅精神和孝感农业局统一布置,结合我市实际,我局对畜牧科技入户工作十分重视。我局成立了“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由畜牧局局长艾德斌同志担任组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副组长由分管生产局长担任,成员由生产股及各乡镇站相关人员组成。可以说这为我市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畜牧科技入户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畜牧科技入户,切实转变畜牧科技推广方式,充分发挥畜牧系统人才、技术优势,更好地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全面提高畜牧科技水平,加强畜牧生产能力建设,做大做强我市畜牧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畜牧科技入户促进了我市畜牧产业的展。我市今年畜禽加工企业、养殖小区和专业户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畜禽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了养殖大户的发展。湖北神丹和湖北北欣华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两个企业对我市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今年开年以来,畜禽产品市场低迷,畜牧业发展速度不快,一度处于负增长之势,两个企业根据我市实际,迅速启动应急方案,采取“保护价”收购,从而避免了养殖户的损失,对我市畜禽专业养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养殖专业户蓬勃发展。2007年,我市各种专业养殖户达3300余个,比2005年增加400户,增长13.79%。我市畜牧科技示范户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专业养殖户,即以府城办事处养猪专业户刘维军、李清林及伏水镇养猪专业户杨大震为代表的投资置业型;以南城办事处养蛋鸭专业户何天杰,巡店镇鸭苗转销户马秋桃为代表的立体养殖型和以雷公镇养羊专业户徐传华、南城办事处养猪专业户周青、巡店镇养猪专业户胡建华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型。专业户的发展,为我市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畜牧产业的发展。三是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我市各种养殖小区35个,已建成养殖小区6个,改扩建养殖小区

11个,新建养殖小区18个,其中省级养殖小区14个。今年陡坡水库万头猪场、陈店胡祠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辛榨高店5万套欣华种鸡养殖小区、南城刘大兵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南城长架山李清林生态养殖园区、赵棚艾文和生态养殖园区、幸福水库20万只蛋禽养殖小区等项目都已建成投产。神丹公司3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南城黄河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烟店乌龟咀水库万头猪场、伏水杨大震养猪小区、洪山水库万头猪场、奶牛养殖小区等项目目前已进入紧张规划筹备阶段。我市畜牧业正逐步由数量型向量质并重方向发展,畜牧产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步伐正在加快。

养殖户科技素质得到提高,综合生产能得到加强,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通过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我市畜牧科技入户率、到位率明显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2007年畜牧科技示范户150户,示范户人均畜牧业收入1610元,比全市人均畜牧业收入的1360元多250元。

锻炼了一批畜牧科技干部,培养了一批养殖专业人才。畜牧科技入户人员有80%以上的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2/3的时间在生产第一线,与畜牧科技示范户共谋发展,了解了我市畜牧工作实际情况,从而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提高了科技推广技能,创新了畜牧科技推广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影响力强的畜牧科技示范户,使其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带动作用增强。

推动了畜牧业生产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2007年畜牧科技示范户猪、牛、禽分别出栏3.2万头、1010头和136.8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3%、5.68%和21.6%。

推动了我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通过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加快了我市畜牧业发展步伐。2007年我市猪、牛、羊、禽分别出栏53.17万头、5.68万头、4.87万只和1665.38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3.65%、16.22%和18.46%。

二、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主要作法

为了落实贯彻省市精神,加快畜牧科技入户的应用和推广,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结合我市实际,2007年我们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主要作法是:

1、领会指导思想,明确任务。畜牧科技入户要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培育、建设畜牧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实现品种、技术、信息到村到户,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速度,努力提升我市畜牧产业综合生产力和技术、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

2007年我市选派了畜牧科技技术推广员29人,已培育畜牧科技示范户150户,平均一个技术人员带动5个示范户。2007年我们要以2007年工作为基础,总结工作经验,以“户带户”、“点带面”的接力式推广新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市实际的工作长效机制。2007年我市计划建立90个畜牧科技示范村,畜牧科技示范村占全市总数的23%,示范村科技入户率达80%以上,示范户畜牧业人均收入比普通农户高300元。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畜牧科技入户是提高畜牧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畜牧标准化养殖的重要举措,更是锻炼和提高畜牧技术人员、养殖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根据省市精神,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我市畜牧业实际,制定了《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畜牧局局长艾德斌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编写了“畜禽无公害养殖标准”,并印发到各乡镇养殖专业户;对畜牧科技入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建立责任制,进行考核管理;局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层层抓落实。

3、抓培训,提高养殖户科技素质。畜牧技术培训是畜牧科技入户工程的切入点,层层抓培训,提高科技入户率、到位率,提高养殖户科技意识和素质。2007年我市举办各类畜禽养殖技术培训38期,共培训1.5万人次,发放各类畜禽养殖技术资料3万余册,直接到户指导9680人次,使每户畜牧科技示范户都掌握了1---2门实用养殖技术。

4、突出重点,帮扶养殖大户,以点带面促发展。为把畜牧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认真分析研究,把帮扶对象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养殖大户上。今年共选派畜牧科技技术推广员29人,帮扶养殖户1896户。通过抓重点,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技术直接到户到人,促进和带动了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

5、抓品种改良工作,促品种结构优化。一是生猪品改工作步伐加快。托佩克种公猪精液配送中心及各乡镇托佩克种公猪精液接收供精站建设推动了我市生猪品改工作,全市已形成了市、乡、村人工配种网络,全市生猪托佩克化已指日可待。二是牛品改工作平稳发展。我市牛品种改良工作多次受到省局表彰,计划用1---2年时间,使我市牛人工授精冻配面达100%。

6、推广草地畜牧业,调整畜牧业结构。湖北加澳草业公司推动了我市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我们科技人员到各乡镇大力宣传草地畜牧业,推广种草养畜模式,现在赵棚、巡店、辛榨、棠棣、雷公、王义贞、烟店、伏水、接官等9个乡镇形成了一批专业村、场、户,目前全市种草面积达

亩,草地畜牧业、草禽动物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

2010年市消防中队工作计划 篇3

2009年,在市消防支队党委、区委、区政府和区公安分局的正领导下,大队全体官兵将以党中央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紧紧围绕为全区地方经济大发展创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的总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新《消防法》宣贯为契机,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为支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决定》和《大关县第二个消防安全区创建工作方案》,全面提升消防监督执法、灭火救援能力和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推动提升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火灾形势稳定和部队安全稳定,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贡献。

一、坚持大练兵,进一步提升部队服务民生能力

(一)进一步夯实战训基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消防部队深入推进灭火救援勤务实战化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灭火救援勤务实战化工作。一是强化“六熟悉”工作,每周安排一次“六熟悉”,每季度对辖区市政消火栓和消防水源进行一次普查,制定完善《交通水源手册》,每月定期组织对城区周边乡镇道路的熟悉工作。二是强化实战演练,进一步完善高层、地下、化工、化学灾害、建筑倒塌、交通事故、人员密集所等“七个预案”,结合职能任务、部队装备好辖区灾害特点,年内提请区政府开展一次多部门、多力量的社会联动灭火实战演练,大队对每个“文字类”重点单位组织开展演练1次,夜间演练达30%,并修订完善《灭火作战预案》。三是进一步完善战训基础资料、重大危险源统计、重点单位统计、灭火演练统计、业务训练与考核登记,实施纸质、电子文档统一。完善灭火救援基础资料库,实行网络资源共享,为灭火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二)进一步规范执勤备战和灭火救援行动。修改完善执勤备战制度,落实指挥长和大队领导、大队参谋、中队干部值班制度,落实大队指挥员遂行作战指挥制度,全面负责灭火救援现场组织指挥工作。严格灭火救援程序,建立和完善灭火抢险救援战斗和重大节事值勤保卫程序,实现灭火救援战斗和值勤保卫行动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认真落实《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评规定(试行)》,坚持每战必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强化战评结果应用。继续推行灭火救援服务评议回执制度,规范灭火救援行为,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依法执勤,文明执勤”意识。

二、坚持政治建警,进一步提升班子和队伍建设水平

(一)强化官兵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坚持用科学发展管武装官兵头脑,抓好忠诚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教育,大力开展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活动,继续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艰苦奋斗和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础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使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广大官兵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始终煅造官兵在各项工作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实施分层施教、分类排队、分工负责、分析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的“四分一改”教育模式,强化“两个经常性”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反腐倡廉、“五条禁令”和“四个严禁”专题教育,筑牢官兵思想行动的“坚固防线”。

(二)大力加强大队党委班子建设。按照提高“四个能力、两个水平”和建设“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勤政廉政”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消防部队党委班子建设标准(试行)》,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按照创建学习型班子的要求,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全面加强大队党委的思想、组织、能力、作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争创一个好班子、争当一对好主官”活动,争做严守纪律的表率,全面提高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综合决策能力,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龙头核心作用。

(三)大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公安消防部队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一是认真开展“和谐警营大家谈”活动,进一步加强官兵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建立新型和谐战友关系,构建和谐的警营环境,激发广大官兵安心服役和爱岗敬业热情,进一步促进部队安全稳定,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部队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众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已任,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警、严格执法、模范守法,在群众中树立公正、廉洁、诚信、严明的执法形象。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公安机关各部门的协调行动,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进一步改善警民关系,三、坚持从严治警,进一步提升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

(一)大力开展大、中队达标创优活动。一是按照《云南省公安消防部队大(中)队建设标准》和《昭通市公安消防部队“六化”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巩固“六化”标杆单位建设成果,大力开展大、中队达标创优活动,确保大、中队顺利通过达标验收。二是以养成促管理,进一步规范大(中)队组织管理指挥流程、内务、库室、营院、礼节礼貌、接待流程、台帐等的规范,牢固树立长期抓、反复抓的思想,把抓养成贯穿于一切活动,培养官兵良好的行为举止,严格的纪律作风,完善建立正规的执勤秩序、训练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使大、中队正规化建设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三是制定《大关县消防大队干部、士官、战士量化管理实施细则》,对干部、士官、战士实施量化考核,及时兑现奖惩,确保部队“四个秩序”正规。四是坚持思路方法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器材装备创新和管训手段创新,使部队正规化建设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二)深入抓好安全防事故工作。一是狠抓安全防事故五项制度的落实,重点抓好《公安消防部队安全工作规定》和《公安消防部队车辆安全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层层签订《预防行政责任事故(案件)领导责任状》和《保证书》,严肃事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和倒查制度,坚持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官兵没有受到警示教育不放过”。二是继续强化“8432”安全防事故(案件)监管机制的贯彻落实,抓好集中教育整顿,认真开展“安全月”、“安全竞赛”活动,创新5月、10月“安全月”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通过教育整顿活动,确实查找出部队在管理教育和安全防事故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狠抓整改和落实,严防各类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三是加强对休假、公差、8小时以外等零散人员的监控管理,杜绝失控漏管现象的发生。四是继续推行安全防事故风险抵押金制度,制定完善《安全防事故风险抵押金规定》,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进一步强化部队安全防事故工作。五是认真做好内部督察工作,加大对部队执勤值班、管理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力度,严肃查处督察中发现的问题。

2010年市信访局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依法信访工作,严格规范各级干部的信访工作和人民群众的信访行为,建立完善信访约束机制,确保信访渠道畅通,为构建和谐漯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市信访部门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全市信访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信访能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可持续稳定。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信访工作机制,在依法规范信访工作上下功夫。要对照《信访条例》,从工作思路、方式方法、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从接访、办信、督办及工作流程等各个环节,认真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实现工作着力点的“三个转移”,即,由对办信接访情况的简单反映,向综合分析提供决策建议的转移,由对信访事项的转办交办,向督导检查并促进问题解决上转移,由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向预测、防范并及时协调化解上转移。

(二)整合工作力量,在强化信访工作责任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年终考核体系,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二是继续坚持做好党政领导同志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下访、包案处理重要信访案件的服务工作,发挥领导同志的示范效应;三是认真行使条例赋予的督查督办等职能,增强各级各部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的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督查督办,在依法按政策处理信访问题上下功夫。积极建立统分有序,运转有效的信访督查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督查运行程序,落实办理责任,严把结案审理,加强督查力度,切实把信访工作重点从简单的办信接访转到督查督办上来。对有政策依据,又能解决的问题,从快解决;对受目前条件所限一时解决不了的,负责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理解,稳定群众情绪;对属于工作不到位或处理欠妥的,要敢于承担责任,坚决纠正;对有关政策需要调整或完善的,要通过正常渠道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反映,提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建议,不得乱开政策口子。对依政策法规已解决落实到位的信访案件,要坚决维持其权威性。防止“翻烧饼”,对已经发现案件解决确有问题而拒不纠错的,也要坚决查处,追究责任。

(四)规范信访行为,在维护信访秩序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建立正常上访秩序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加强信访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维持信访秩序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依法处置涉访违法行为的力度。在处置方面,要切实做到“四个坚决纠正”,即坚决纠正利用重大政治活动和节日等敏感期上访制造影响和事端的行为,坚决纠正“告洋状”损害国家形象的行为,坚决纠正串联聚访的行为,坚决纠正非正常上访行为。

(五)转变工作作风,在服务信访群众上下功夫。信访部门和广大信访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善待信访人,乐办信访事,要时刻对上访群众保持一颗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之以难,寻之以行。要切实提高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确保群众来信来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四、工作措施

强化约束机制、坚持违法信访追究制度,是加强依法依访工作的保证。对违法信访行为实行双向追究制。

(一)要严肃追究各级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行为。对因决策失误,或不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或作风不正、侵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上访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未按规定及时处理而导致群众上访的;对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应当受理而不受理、推诿扯皮,或不按规定期限办理的;对上级交办和同级党政信访部门转办的信访问题推拖不办,或弄虚作假、谎报处理情况的;以及对信访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由党政信访部门通报批评,并追究其责任。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党政信访部门提出建议,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提交纪检、监察部门决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3年市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5

XX年工作目标:6个100%,1个98%以上,1个30%以上,2个3%以下,1个递增20%。即:公务员学法培训率达到100%,专业调解员培训率达到100%,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帮教率达到100%,社区服刑人员教改率达到100%,专业社工培训率达到100%,诚信法律服务单位达标率达到100%;各类矛盾纠纷调处率保持在98%以上;省级优秀司法所达到30%以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率,社区服刑人员又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法律援助办案数比XX年递增20%。具体目标和措施是:

(一)以提升全市法治化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法治通州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实”字当头抓重点,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全民性。一要突出抓好以领导干部为龙头的公务员学法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增强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意识,增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各级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素质和本领。年内,组织一次全市大型法制讲座,安排不少于两次的市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活动。公务员学法要做到“每月一法”,统一学法资料和内容。10月份,组织全市普法考试。二要突出抓好青少年学法工作。各级学校要把法律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法制教育师资、计划、教材、课时“四落实”。要继续深入开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课堂”、“我与家长同学法”等活动。要落实法制副校长法制讲座制度。上半年,建立1-2家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三要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工作。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面临的法律问题,围绕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安排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提高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应对复杂情况的法律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普法万里行”活动。要充分发挥商会、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工作。四要突出抓好农民学法工作。要以学常用法、做懂法人为切入点,开展农村普法活动。重点宣传调解、诉讼、信访、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使用、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4月份,在农村普遍开展“小课堂、小竞赛、小讲座、小演出、小论坛”五小普法宣讲活动。要健全“以镇为主导、村(居)负责制”的普法机制。农村干部学法要做到“四个有”,即:有计划、有师资、有教材、有活动。要加强农村普法阵地建设。村村做到“六个一”,即:每村建好一个法制宣传栏、办好一个广播栏、办一个法制学校、配备一名法律志愿者、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每户发一本法律知识读本。

“强”字当头抓创新,提高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性。一要创新普法理念。要把教育群众与培养群众、塑造群众结合起来,把对群众单纯的法律知识普及与培养广大群众的法律素养、法律信仰结合起来,把解决群众法律缺失问题与解决群众实际涉法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二要创新普法方式。要切实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推进普法工作的“倍增器”,运用文化的特有功效,使群众的法治素质和群众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同步提升。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现代传媒,开展普法宣传。要继续办好《平安法治通州》电视专栏,使之成为普法特色品牌栏目。要充分利用童子戏、通剧等传统特色剧种开展法制宣传,开发通州法治文化地方特色。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探索建立法治文化展览馆。要加强法制文艺团(队)的建设,引导基层创作出富有乡村特色,喜闻乐见,农民想看、爱看的法制文艺节目,继续组织文艺下乡活动。要组织开展通州民俗法治论坛活动,挖掘通州法治文化特色。8月份,开展优秀法治书画评选。三要创新普法手段。要在完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宣传媒体的基础上,努力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积极依托普法网站、法制短信、车载电视、法制动漫等形式开展普法工作,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深”字当头抓落实,提高法治通州创建实效性。要深入开展创建“法治县(市、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通州建设。要严格依法行政,推行“权力阳光工程”。要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有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丰富法治建设载体,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成果。要认真组织参加省、南通市第五批民主法治村(社区)评选活动,不断提升我市法治建设的整体水平。要结合法治镇(区)、法治学校、法治医院、诚信守法企业、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等创建工作,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培育一批机关、村(居)、学校、企业法制宣传的典型示范单位。要继续开展“法律六进”、“一学三讲”等主题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基层民主法治实践中来,进一步增强维权意识和履行义务的理念,不断提升法律素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

(二)以维护社会治安持续安全稳定为重点,不断深化平安通州建设成效

坚持调解优先原则,不断放大大调解工作的效能,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一要加强调解组织建设。要按照“六有”(有牌子、有章子、有调解庭(室)、有档案柜、有四薄两表、有工作台帐)、“四规范”(规范组织网络、规范调解程序、规范调解卷宗、规范工作制度)、“三化”(场所固定化、队伍职业化、业务专业化)的要求,加强市、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建设。上半年,各镇(区)专职调解员的配备要达到“三个二”的要求。二要做强品牌特色。各地要以提高化解矛盾纠纷能力为中心,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努力发挥好调处中心的实战功能。要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多解决一些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疑难纠纷,树立司法行政部门的权威,赢得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要以“三站一中心”建设为载体,发挥优势,做强品牌,进一步拓宽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等衔接渠道,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3月上旬,在市人民法院设立人民调解窗口。三要提高调解工作实效。要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的研判分析,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制度。要重点做好因金融危机和农村改革发展引发的新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加大对事关民生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努力促进群众关心问题的解决,做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切实防止矛盾积聚、风险叠加、局面失控。

立足于预防犯罪,在彰显帮教成效上下功夫。一是要落实管控措施。要严把人员“进入关”,做到转递、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等手续齐全,程序规范。要坚持定期走访和个别走访相结合,切实做到对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无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重点对象走访,做到刑释解教人员有生活困难必访,有矛盾纠纷必访,有异常情况必访,及时了解他们的现实表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年内,要开展不少于2次的集中排查走访活动。二是要丰富帮教形式。要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4月底前,各镇要建立1家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安排适量刑释人员进基地工作。要加强与劳动、工商等部门的协调,6月底前,建成通州市帮教安置技能培训中心,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刑释人员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9月份,组织成员单位到监狱开展延伸帮教活动。三是要实行分级管理。对被列入一类管理的对象,要通过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教、每周走访等形式,加强帮教和监控,防止重新犯罪。对被列入二类管理的对象,要通过开展季度走访、见面谈心等形式进行帮教,促使其改过自新。对被列入三类管理的对象,要通过亲情帮教,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之人。

要进一步增强公证工作的公信力。要以拓展和规范公证法律服务为重点,以维护和增强公民公信力为根本,进一步拓展公证业务。公证处要积极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企业破产清算等公证事项。要主动适应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努力为群众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运用公证手段,预防纠纷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紧紧围绕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创新公证服务“三农”的工作方式、方法。要认真研究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要巩固“公证质量建设年”活动成果,加快推进公证信息平台建设。要加强对公证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服务本领。要进一步强化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要进一步加强对公证处和公证员的执业管理,完善公证业务操作规程。要把公证人员业务与敬业精神、公证质量、服务态度、组织纪律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公证处和公证员正确处理好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关系,促进公证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要认真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要指导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双千百日”活动,在加强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上,放在防范农村经营风险上,放在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要坚持季度培训、每月交流制度,通过学习管理规定、组织业务培训、交流典型案例、参观所务建设、开展卷宗评比等活动,着力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本领和能力。要深入开展争创“诚信法律服务单位”活动,力争100%的法律服务所达到“诚信法律服务单位”的标准。要健全业务收费、财务管理、案件登记、政治学习、目标管理等规定。要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讨论、收案结案、投诉查处等制度,促进各项业务有序、高效、规范开展。局将按照“五个统一”(统一上墙制度、统一卷宗内容、统一工作记录、统一人员去向牌、统一亮证上岗)的要求加强对法律服务所的规范管理,营造一流的工作环境,打造一流的服务形象。

要全面推行法律援助惠民工程。要按照应援尽援的要求,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要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按照“场所便民、设施完善、业务规范、服务专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接待质量,树好窗口形象。要加大法律援助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参与法律援助的组织形式,扩大法律援助惠民网,更好地为贫、弱、残者提供法律帮助。3月份,组织开展以“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建设”为主题的法律援助工作者“五个一”活动,即:走访一批企业、开展一次义务咨询、讲一堂法制课、调处一起纠纷、办理一起法律援助案件。5月份,在农民工集居地建立援助工作站,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服务评价体系,通过设置投诉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和暗访等方式,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4月份,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者信息库,推行受援人员“选援制”。9月份,邀请部分受援人召开座谈会,开展“受援人员评援助活动”,听取他们对援助案件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切实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024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 篇6

同志们:

2006年**市旅游工作会议,是在我国旅游业进入“十一五”发展时期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期间**旅游基本工作情况、提出“十一五”**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部署2006年**旅游的主要工

作。现在,我代表**市旅游局向大会作报告。

一、2006年全国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1月10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张希钦、顾朝曦、王志发,党组成员王军,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旅游局局长,2005验收合格的41个旅游城市主要领导和旅游局长,2005验收合格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4A级旅游景区代表,大型旅游企业、国家旅游度假区负责人以及国家旅游局各司室、各驻外办事处主任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认真总结2005年旅游工作的基础上,研究部署2006年主要任务,讨论修改《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吴仪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

吴仪副总理对去年我国旅游业取得的成绩和“十五”期间旅游业不同寻常的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全面深刻分析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对“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和今年旅游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吴仪强调,中央关于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必将带动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国内需求出现一个大的增长。要牢牢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埋头苦干,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1年在全国旅游工作发展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次吴仪副总理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提上了新的一个发展高度。)

吴仪指出,目前,中国已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际多双边各种交流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吴仪说,下一阶段旅游工作的重点:一是努力把旅游市场做大,继续完善黄金周假日旅游制度,多开发并推出适合民众旅游消费的旅游产品,把国内旅游市场作为旅游业的基本立足点。二是以旅游促“三农”,深入推进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农家乐”健康发展,推动县域旅游和旅游小城镇建设。三是抓旅游精品,抓有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争创“最佳旅游城市”等工作。四是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俄罗斯年”等为契机,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五是深化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推动区域性旅游,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职能。六是把旅游企业队伍建设作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

吴仪强调,要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下决心解决个别地区旅游行业内存在的质价不符、变相强迫购物、欺客宰客等不规范行为和问题,切实转变长期以来旅游业“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要切实建立旅游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吴仪还向韩国旅游发展局安镕煇先生颁发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旅游金质奖章”,以鼓励其为韩国旅华市场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邵琪伟在会上作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开创“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他说,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国旅游业呈现出服务大局,成效明显;改革创新,深化发展;狠抓基础,完善体系;开发市场,拓展空间;科学决策,健全机制等主要特点。

邵琪伟指出,经过全国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一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的必然要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旅游业繁荣兴旺的基本要求;三是坚持产业化发展,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必然途径;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是实现旅游业开拓奋进的根本动力;五是坚持联合协作,是实现旅游业整体推进的必要保障。“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关键阶段。为此,邵琪伟代表国家旅游局,系统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国旅游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重点推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推动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工作思路概括为:坚持“一个方针”、围绕“两个目标”、抓好“三项基本任务”。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出发,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联合协作、重点推进,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两个目标”,一是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二是要抓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夯实基础。抓好“三项基本任务”,即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十一五”时期规划发展目标为: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10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每年旅游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邵琪伟对“十一五”时期旅游工作提出如下具体要求:要围绕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目的地体系,加快完善协调配套的旅游要素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旅游人才体系;要围绕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互惠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起好步,对全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邵琪伟代表国家旅游局,对2006年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以及需要突出抓好的十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邵琪伟强调,当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可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要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他强调,全行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月15日上午,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广东大厦召开。常务副省长汤炳权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同志传达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并部署了2006年旅游工作。各地级以上市的分管副市长和旅游局局长及省政府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汤炳权副省长指出,“十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汤炳权副省长说,“十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就,旅游业发展功不可没!汤炳权副省长指出,广东旅游业突出表现在8个方面:一是旅游综合实力迈上新水平。二是旅游市场开发成效显著。三是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四是旅游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五是旅游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六是粤港澳及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取得新突破。七是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八是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打造了广东旅游文化发展的新品牌。

汤炳权副省长全面分析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对“十一五”广东旅游业发展和今年广东旅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汤炳权副省长强调,要求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努力建设旅游强省。首先,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国际环境和世界旅游经济向好;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入世积极效应逐步显现,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是世界“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广东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其次,要清醒看到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一是外部环境仍存在变数。二是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三是我省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汤炳权副省长强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旅游工作,要着力做好“六个结合”:一是坚持把旅游发展与建设经济强省相结合。二是坚持把旅游发展与推进经济国际化相结合。三是坚持把旅游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四是坚持把旅游发展与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相结合。五是坚持把旅游发展与建设文化大省相结合。六是旅游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

汤炳权副省长要求,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关键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取得“十个新突破”:一是要在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在创新体制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在创新旅游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四是要在创新旅游品牌上实现新突破。五是要在旅游市场开拓上取得新突破。六是要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取得新突破。七是要在旅游扶贫上取得新突破。八是要在旅游环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九是要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十是要在编制旅游规划上取得新突破。

汤炳权副省长强调,今年的旅游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全力以赴筹办好第二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黄华华省长最近已经明确,今年要继续办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而且一定要办好。汤炳权副省长指出,要认真总结首届旅游文化节的成功做法,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办大型节庆的经验,把第二届旅游文化节办得比去年更好。

最后,汤炳权副省长指出,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联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希望全省旅游系统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乘势前进,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再创佳绩,为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旅游局郑通扬局长在会上传达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并提出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七次会议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总体规划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打好基础。

郑通扬局长指出,各级旅游部门把抓好2006年旅游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的中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锐意创新,努力开拓,使旅游业在新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结合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围绕“八个创新”做好2006年旅游工作的思路。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旅游发展思路。二是加强研究,创新宣传促销手段。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四是扩大开放,创新旅游市场机制。五是科学发展,创新旅游增长方式。六是发挥优势,创新产业体系。七是加强协调,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八是以人为本,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会上,汤炳权副省长还向被评为广东首个旅游强县的清远县进行了授牌。

二、“十五”期间**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坚持以“繁荣搞活三大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拉动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城市国际地位为重要目标,以打牢旅游产业基础为重点,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期间的预定目标。2005年全年城市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9398.53万人次,同比增长11.37,入境旅游者510.31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达到176.65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6.74和27.12;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24.68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2.9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19和20.95,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8.17和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7.86。回顾总结“十五”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发展工作非常重视,认真贯彻落实2001年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和国务院[200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确定了旅游业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地位,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牵头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市各级领导对旅游工作高度重视,现任广东省省长、时任市委书记黄华华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林树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主管旅游的副市长王晓玲等领导多次调研旅游工作,反复强调旅游工作的重要性,并对**旅游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的多种措施。各区(县级市)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了本地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中,采取各种举措,促进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全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市场整治、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黄金周”期间中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非典”之后旅游市场恢复工作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使**旅游市场恢复情况领先于全省和全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旅游城市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十五”期间,我们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不断地调整促销重点,创新宣传手段,加强以广、深、珠为基础、延伸到泛珠三角城市的旅游区域协作,使**“花城、商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更加突出,越来越深入人心,**城市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荣获“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称号。形成了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食在**”为品牌,自然风光、都市风光为亮点,活力都市、购物天堂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的四大特点。

(三)旅游资源整合丰富了**的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十五”期间,加大了旅游资源整合的力度,社会资源逐步变成旅游资源,旅游精品层出不穷。这五年,重点对历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开发,黄埔军校旧址、南海神庙、南越王宫署御苑等一批历史遗迹以及北部山区八大休闲度假重点项目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林树森书记亲自策划的“**一日游”和“珠江夜游”为代表的**旅游系列产品,其中包括“珠江沿岸文化史迹游”、“岭南园林文化游”、“**帽峰山生态游”、“先烈路近代革命史迹游”、“**文化艺术游”、“羊城新八景游”、“云山珠水游”、“烹饪技艺游”、“**大学城游”等近40条主题线路,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目前,多种旅游形态如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奖励旅游等在**综合发展,使**旅游没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

(四)旅游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经营实力较强的产业群。

**旅游产业经过20多年来尤其近5年来的发展已基本完成相应的“原始积累”,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基本配套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初级阶段的数量型增长,逐步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的过程,已形成了产业链长、经营实力较强的旅游产业群,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接待大型国际性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全市旅行社由“九五”期末的118家,增加到17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增加到62家、国内旅行社增加到114家,并且这些旅行社不断调整经营模式,深化内部改革,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开发利用的景区(点)由“九五”期间的77个增加到110个。其中,2A级景区(点)2个、3A级景区(点)4个、4A级景区(点)10个,以长隆夜间动物世界为代表的景区(点)不断地更新换代,吸引力明显提高;星级酒店由“九五”期间的100家增加到208家,其中三星级增加到91家、四星级增加到26家、五星级增加到6家,星级酒店结构趋向合理,可以满足各类大型国际活动的接待任务;各类餐馆由2.1万多家增加到3万多家;囊括了113家企业、拥有76亿元资产的**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成立,标志着**旅游业向集团化、专业化迈进;由于旅游产业链的不断拉长,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九五”期间的40万,增加到120多万。

(五)旅游“黄金周”和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拉动消费的引擎。

黄金周假日旅游制度不断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带动旅游业进入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新阶段,旅游“黄金周”已走上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发展轨迹。每年一届的**国际旅游展销会和**(国际)美食节以及各区(县级市)有特点的、品类众多的近50多个主题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拉动内需,特别是拉动商业、文化、交通、通讯等消费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凝聚了全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心血,展示了**作为旅游文化强市的风采,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非典”后的旅游市场恢复工作卓有成效。

“非典”期间,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的指示精神,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非典”通过旅游活动传播,表现出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非典”之后,坚持“两手抓,两不误”的方针,千方百计做好旅游市场的恢复工作,制定各项相应的恢复措施,策划开展了“旅游热浪溢羊城”大型主题系列活动,使**旅游业在健康、有序、积极、热烈的氛围中逐步得到了最快的恢复,当年底各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恢复至2002年底的水平,恢复程度和速度领先于全国、全省。

(七)“创佳”基础工作全面展开并向纵深推进。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2003年6月**正式启动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并全面推进“创佳”的基础工程建设。**国际美食博览中心、**美食园、**旅游天地、**旅游交通标识建设等项目全部或部分投入使用,以创建“**餐饮百佳”评选为代表的各类创建活动不断兴建和延续,围绕“创佳”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推进。

(八)旅游市场整顿整出**经验。

通过旅游市场的整顿,使**旅游大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国首推“导游管理规范化、旅游购物社会化”,已成为**的成功经验,受到国家旅游局的赞同和推广。在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中,重点放在出境游和“特区游”市场,并在导游、旅游车辆、旅行社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和整治上有突破。

(九)旅游行业管理适应新的形势迈向新的台阶。

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地区酒店协会进行了重大改革。先后成立了旅游景区、旅行社等行业协会和**市星级评定委员会,使行业协会组织真正成为行业服务、自律、交流等的重要载体。政府的行业管理向规划指导、行业服务等方面转变,融管理于服务之中。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十一五”发展基本思路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旅游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站在历史新的发展起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十一五”**科学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我市全面小康做出应有贡献。具体来讲,要实行以下五大战略:

(一)实施重点项目带动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重点推进以**市北部山区帽峰山森林公园、芙蓉旅游度假区(包括王子山森林公园)、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包括黄龙湖森林公园)、**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流溪温泉旅游区(包括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天湖旅游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包括高滩温泉、大封门森林公园)等为主要项目的旅游休闲度假工程的开发建设;重点开发以**美食博览中心、**美食园、**美食城等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标志性项目;重点开发以**白云国际机场、**大学城、**科学城等城建标志性项目的旅游配套建设;重点开发以南越国遗迹、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家祠、沙面中西合璧建筑群等为主要内容的岭南文化标志性项目。

通过以上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适合各类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规模和档次,提高**旅游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以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城市旅游为基础,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有突破性发展的格局。

(二)实施以绩效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战略。

加强“**城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等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逐步完善旅游促销、行业管理、旅游统计、论坛交流、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功能,并与国内外著名网站链接,使其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根据**市的客源市场,构建国内外旅游市场营销网络。在**市区的机场、车站、码头、主要游客集散点、重要的商业步行街等人流集中的区域建立咨询点;在全国特别是**的主要客源地如京津唐区域、长三角区域及山东、东北等地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建立**旅游咨询网络;在国外的主要客源地,特别是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中国**旅游推广中心。利用白云国际机场新航线尤其是国际新航线的开辟,大力开拓相应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三)实施“亚运”事件旅游系列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要以亚运为契机,加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促销,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来**观赛及观光旅游。同时,开发一系列以“亚运”为主题内容的旅游纪念品,充分开发好“亚运”体育赛场等设施的旅游功能,发挥“亚运”旅游经济效益。要培训好一批外语能力较强的优秀志愿者及窗口旅游项目的从业人员,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的素质。旅游企业要以接待好来宾为目标,抓好旅游企业服务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管理,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好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官员的“食、住、行、游、购、娱”。

(四)实施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加强规划,改善结构,合理布局,提高素质”的总体要求,使旅游业的规划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所需。要积极组建和发展与世界知名品牌旅游企业同台竞技的旅游集团,使其成为真正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鼓励旅游企业“走出去”发展,提高**旅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大旅行社业和酒店业的改革力度,扶优扶强,加强引导,实现**旅游业的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按照市场规律的发展,促进旅行社业由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发展,促成批发、零售代理体系的形成。要引进国际品牌大型旅行社,形成良性竞争态势。要促进国有企业的转制改革,尽快改变国有企业“弱、小、散、差”的状况,以增强企业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五)实施以“泛珠三角”为主要层面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在广深珠旅游紧密合作务实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相关政策,充实发挥“一国、二制、三地(粤港澳)、四种文化(岭南文化、西方文化、都市文化、历史文化)交融、五大都市(香港、澳门、**、深圳、珠海)荟萃”独特性,增强穗港澳旅游区的整体吸引力,共享广阔的客源腹地。继续完善、推进“活力广东,精彩广深珠”旅游合作。针对**、深圳、珠海各自特点,联系推广总体旅游形象,在全国打开新局面。在更深的层次进行合作,共同促进三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减少泛珠三角11个地区间的旅游壁垒,使旅游间的协作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包括旅行社的互相设立、旅游宣传促销的相互合作。加强旅游人才的相互流动,建立合理的机制,带动全区的旅游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

为实施好上述战略,必须加强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CEPA政策的机遇,吸引国内外旅游人才到**发展,尤其是旅游高级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同时,积极构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络机制。二是法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市旅游条例”的修订工作。三是管理体系改革。旅游行政机关重点做好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城市市场促销、旅游市场规范与管理工作,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做行业协调、自律、维权等工作。四是优化旅游大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安宁的环境;加强城市卫生环境治理,为广大游客营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环境;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解决市区旅游景区停车难的问题;建立健全旅游培训体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五是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政府扶持、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项目建设,包括与原国有旅游项目的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吸引外资。发挥财政投资的作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要注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并使城市基础设施有机地成为旅游基础设施。

四、2006年主要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起好步非常重要。2006年**旅游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以招徕游客为重点,服务与管理双管齐下,拉长旅游产业链,开创**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旅游新的突破。具体来讲,2006年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在旅游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上有所突破。

1、在泛珠三角区域发挥好中心城市作用。

**的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城市的第三位,在华南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处于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同样,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也无可代替。因此,**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发挥好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突出泛珠旅游联合优势,合理利用泛珠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泛珠区域旅游产品组合。推出一批**旅游产品与泛珠区域旅游产品有机结合的优质产品组合。

2、在亚太地区发挥好中心城市作用。

**作为TPO的最初发起城市之一,是中国在TPO的唯一执行委员城市。目前,加入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的有亚太地区12个国家的50个城市和17个民间会员。新的一年,**要巩固在TPO事务中的地位,积极与TPO成员开展交流合作,更好地影响亚太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扩大**旅游的影响力。

3、在国际旅游联系中发挥好中心城市的作用。

经过我们的努力,目前,无论从旅游客源地还是旅游目的地,**已在国际舞台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要以进一步扩大**作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的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加强国际间的旅游合作,加强对旅游的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地位。

(二)在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上有所突破。

1、针对客源地游客需求,按照“一国一组合、一区一组合”的原则进行旅游产品组合。其中包括组合好商务旅游产品、高尔夫旅游产品、**外延旅游产品、广深珠旅游产品等。

2、发挥大型旅游景点的核心作用,形成**旅游的组团产品。“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推进**旅游的十大组团产品。包括长隆旅游组团、长洲岛旅游组团、海珠区会展中心旅游组团、**大学城旅游组团、体育科技主题公园旅游组团、南沙滨海观光休闲旅游组团、白云山-帽峰山旅游组团、从化森林温泉旅游组团、增城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和历史文化旅游组团。要在“十五”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纵深推进10大组团的建设。通过旅游组团产品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3、利用旅游重大事件的时事效应,推出阶段性旅游产品。2006年7月至8月,瑞典“哥德堡号”将访问**,并在洲头咀码头停靠一段时间,届时将成为**旅游的新亮点。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促销,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观光旅游。同时,开发一系列以“哥德堡号”访穗为主题内容的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好“哥德堡号”访穗这一重要活动的旅游拉动功能,体现“哥德堡号”访问**旅游重大事件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新策划,服务“三农”,打造一批吸引力强的农业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把今年的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新的一年,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紧紧围绕这一旅游主题,积极探索,从三个方面做好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一是要对**地区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试点工作;二是要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推动“旅游型村镇”的建设;三是要做好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工作,要紧跟旅游市场的需求,做好调查研究,使农业旅游产品尽快打开市场销路,形成市场效应,真正体现“新农村、新体验、新风尚、新旅游”。

(三)在创新旅游市场拓展机制上要有所突破。

1、充分发挥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旅游市场拓展的相关工作,使政府各部门、社会各企业齐心协力发展旅游,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加大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推广力度,以吸引游客为目标,扩大推广范围。在国内旅游市场的推广中,要把泛珠三角地区,华东、华北、东北、**友好城市等**的主要客源市场作为旅游推广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促销;在国外旅游市场的推广中,要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把本与**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即将与**通航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友好城市等纳入到旅游推广的范围,加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到**旅游。同时,**的各类地接资源要与入穗旅游团队进行良好的对接,为入穗游客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使入穗旅游渠道畅顺。

3、创新旅游推广方式,宣传**城市旅游形象。首先,要在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上有所创新。**(国际)旅游展销会和**(国际)美食节以及各部门、各区(县级市)举办的节庆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入现代化、国际化元素,办出水平、创出新意。2006年,将迎来**(国际)美食节的第20届,要把这个代表“食在**”的品牌活动办成社会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一届,在**掀起品尝美食、体验文化的高潮。其次,要在旅游宣传促销的手段上有所创新。旅游宣传促销要围绕“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吸引游客,拉动市场”来进行。宣传促销的重点方向是要沿着航线走,沿着“友城”走,沿着泛珠合作路线走,根据各个国家、地区的热点、特点在旅游宣传促销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推动旅游市场拓展,吸引更多的客源。

4、继续推进旅游推广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日本(大阪)、韩国(首尔)和欧洲(德国汉堡)**旅游推广中心,通过各旅游推广中心进行**旅游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06年,要继续推进在东南亚、澳洲、美国、加拿大、中东等地区和国家建立**旅游推广中心,借助驻外旅游推广中心进行不间断的**旅游推广,扩大**旅游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同时,要加紧推进**旅游天地的建设,加紧推进**城市旅游问询点建设,加紧推进DMS及其终端系统的建设。

5、在宣传资料的编辑制作再上新台阶。要在宣传资料的设计上体现人性化,制作上体现多样化、多文种、多特色、方便实用,可操作性强。充分培育利用好新建的几个宣传平台,利用好《**行》杂志、**旅游天地、机场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努力扩大资料的发放面,在国内外市场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放,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旅游形象。

6、继续深化“广深珠”旅游联合促销发展的战略。通过长期的合作和积累,“广深珠”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品牌。2006年,要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更新宣传促销资料,培育品牌旅游产品。

(四)在创新旅游市场经营机制上要有所突破。

市场经营机制是培育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在经营体制、组织形式上也发生的变化,这些都要求旅游市场管理机制要不断创新,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市场分工和市场主体组合,使旅游市场中的各个元素得到充分发展。

1、推动旅行社市场经营的批发、零售、代理体系建设。旅行社管理要顺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推进旅行社市场经营的批发、零售、代理体系建设,通过推进旅行社垂直分工体系的建立,使主导旅行社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规模化,系统化,能够集中批量采购旅游产品。同时,通过建立垂直分工体系促使旅行社加强自律,注重品牌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为游客提供质优价适、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

2、培育酒店业健康发展。2010年亚运会前,**星级酒店将从现在的206家增加到300家,即5年内将增加近百家星级酒店,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接待能力满足亚运会中外来宾的需求。**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业将迎来第二次投资热潮,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加速进入,**酒店市场是否有足够的高端客源可供消化,如何推动**酒店市场高端客源的发展和酒店经营管理的人才建设,这些都是摆在旅游市场管理者面前亟解决的问题。2006年,要对酒店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调控星级酒店的建设速度,避免出现“酒店过热”现象。另外,还要对经济型酒店进行研究,推动经济型酒店的规范发展,培育酒店业的各级市场平衡发展。

(五)在创新旅游市场管理机制上要有所突破。

1、积极推进旅游立法工作,为“十一五”期间旅游市场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2006年是为“十一五”各项工作打基础的一年,其中,旅游立法是基础的基础。2005年,《**旅游条例》被列为地方性法规的预备项目,2006年,要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加快《**旅游条例》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来进行旅游市场的管理。

2、扩大旅游市场管理范围。目前,各地旅游企业、景区景点驻**办事处、各类学会、协会、中心等机构都在不同程度地经营旅游相关业务,却未纳入旅游市场管理的范畴,出现了一些问题。2006年,要把这一部分机构纳入旅游市场管理范围,实施“有打有疏”的管理。对于不法经营的黑社要予以严厉打击,对于符合旅游市场需求、但又缺乏管理监督的各类机构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由“地下经营”转为“地上经营”。利用好“**旅游天地”这个平台,理顺关系,明确管理,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3、要完善旅游市场管理的内容,调整管理手段。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要求政府管理部门要在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上进行调整,由单一的审批管理向多种方式的管理转变。要牢固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中”的观念,特别是对于旅游市场的管理,要顺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通过服务来规范管理旅游市场,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高旅游企业服务水平,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市场要素的合法经营,协调发展。

4、以“诚信旅游”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诚信旅游建设。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诚信旅游”活动的部署,做好“诚信**旅游”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政府引导,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旅游企业(旅行社)信用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在推进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倡导和鼓励各类经营单位增加意识。通过开展“诚信**旅游”活动,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智明白消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六)在创新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上有所突破。

1、旅游人才培养与体制改革、市场分工调整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是产业竞争的核心,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要与体制改革、市场分工调整相结合。2006年,要开展体制与人才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旅游教育资源进行普查,按照体制改革、市场分工调整对**旅游人才培养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好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化旅游中心城市的要求,做好旅游人才培养工作。

2、围绕2010年**亚运会的需求,做好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要对2010年亚运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有明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培训出一批外语能力较强的优秀志愿者及窗口旅游项目的从业人员,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的素质。利用好金牌导游人员队伍这个载体,通过金牌导游来带动**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行**旅游的人才培训和资源开发。采取多个渠道、多种方式来进行旅游人才的培训,满足2010年**亚运会的需求。

3、做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工作。2006年,要积极与各相关部门沟通,深入探讨**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问题。要全面分析**旅游人才与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合理推进**旅游教育机构的调整,不断满足**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从根本上推动**旅游人才的建设工作。

4、进一步加强导游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使**导游队伍成为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工作吃苦耐劳、游客满意的队伍。一是要突出导游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导游人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要从教育抓起,从培训抓起,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导游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三是要结合《**旅游管理条例》的制定,健全导游人员的工薪福利保障机制和成长发展机制,促进各类导游人才脱颖而出,使**导游队伍稳定发展,充满活力,不断壮大。

上一篇:甘肃省燃气管理条例下一篇:仓库员工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