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荒漠化现状(精选4篇)
调查目的:
目前,沙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而民勤县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为了清楚地了解民勤县沙漠化的情况,探究治沙新方法,我们做了本次调查,敬请您的参与!姓氏:----------------------调查时间:-----------------
1.您的年龄:
A.小于20B.20-30C.30-40D.40-50E.50岁以上
2.您的职业:
A.农民B.学生C.教育工作者 D.政府官员E.个体经营户F.其他
3.环保方面的知识您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A.报刊杂志B.网络C.电视广播D.听别人说
4.您认为目前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A.很重视B.一般C.还应加大力度D.不太重视
5.您参加过环境保护的活动吗?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D.组织的不好,所以没去
6.您认为是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影响有:
A.移民B.收入变化C.子女教育D.交通E.其他干寒,滥砍滥伐等
7.近几年民勤的土地沙化问题是否有所好转?
A.大有好转B.一般C.没有好转D.更加严重
8.您认为关于土地沙漠化问题的治理主要应从哪方面入手:
A.宣传教育B.国家政策C.资金投入
D.技术投入E.其他
9.关于民勤水资源短缺,水质差等问题现在解决的进展如何?
A.很顺利B.缓慢C.没有进展
10.您有没有想过民勤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A.生态会得到较好恢复B.民勤绿洲会消亡
C.不好说,要看治理的具体措施D.没有想过
11.您对于民勤生态移民持什么态度?
A.乐观,能解决问题B.消极,一点帮助也没有
C.中性,可能会解决部分问题,但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12.关于生态移民您最关心的是什么?
A.所移的地区B.子女教育C.政策的保障D.经济收入的改变
13.对于改善民勤的环境,你有何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石羊河流域下游, 平均海拔1400m, 介于东经101°49′41″至104°12′10″和北纬38°3′45″至39°27′37″之间,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 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 是我国较为典型的沙漠绿洲地带和荒漠生态类型区[2]。区域土地总面积16016km2, 以沙漠、绿洲、戈壁为主, 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445208.3hm2。
2 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 而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成因中所占比例较大。
2.1 自然因素
2.1.1 气候条件
荒漠化的形成与区域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围绕气候的变化, 荒漠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民勤县具有较为明显的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 气候干旱, 降水少, 蒸发强, 昼夜温差较大, 大风多, 风力较强, 多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中年平均气温7.8℃, 年平均降水量127.7mm, 年平均蒸发量2623mm, 昼夜平均温差15.5℃, 恶劣的气候条件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自然营力,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使得区域的气候愈加干旱, 荒漠化日益加强。
2.1.2 物质条件
我国西北地区经过历史上漫长的地质变迁, 沙漠多, 以砂粒为主的一些疏松沙质沉积物广泛分布。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 第四纪时期, 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 (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 , 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历史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沙源[3]。民勤县处于沙漠腹地, 风沙肆掠, 水资源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度差、生态环境脆弱, 因此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形成荒漠化的基础条件。
2.2 人为因素
2.2.1 人地矛盾
民勤县土地总面积为16016km2, 人口平均密度17.2人/km2, 由于荒漠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 随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等原因, 导致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破坏, 增加了土壤风蚀,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进一步激化了民勤县的人地矛盾。
2.2.2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是民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地下水的大幅度开采, 使得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不断减少,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涵养能力逐渐减小、地面植被大幅度枯死与破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外,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大量井水灌溉造成盐分集聚, 形成大范围的土地盐渍化;加之当地对水资源的管理欠缺, 民众节水意识薄弱, 造成了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
2.2.3 植被破坏
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荒漠化的产生, 近几年, 由于石羊河流域上游人类的滥砍滥伐、民勤盆地的开荒垦殖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 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恶化, 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并影响到区域的水文循环过程, 造成民勤防风固沙植被和荒漠绿洲的逐渐萎缩, 自然灾害频发, 荒漠化产生速度加快, 风沙危害加强。
3 民勤荒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3.1 生态环境基础脆弱, 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远
民勤作为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荒漠区,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植被覆盖度低, 由于水资源的短缺, 加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土地承载力持续下降, 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张, 生态危机严重。近几年来, 民勤县人民以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 走生态立县之路, 坚持与荒漠化做斗争, 积极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模式和创新管理机制, 荒漠化防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 根据民勤政府工作网站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年底, 民勤县在408km风沙线上建成防护林带300多km, 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32万hm2, 工程压沙造林面积2.74万hm2, 其中封育的天然沙生植被面积21.67万hm2, 封育成林面积5.2万hm2, 荒漠化面积从2009年的150万hm2减少到2013年的142.8万hm2, 净减少3万hm2, 森林覆盖率从2009年的11.21%增加到2013年的12.32%, 提高1.11%。尽管如此, 民勤县仍然是我国荒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区域之一, 荒漠化治理的征途依然漫长。
3.2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比例较大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慢, 尤其是民勤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 教育资源欠缺, 大部分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 法律意识不足,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 荒漠化治理的社会参与度低, 总体治理能力欠缺, 只顾着追求眼前和片面利益, 忽视生态效益, 违背生态规律, 未能处理好荒漠化治理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由于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诸多人类活动的加剧, 造成的沙尘暴等自然环境灾害频繁发生, 荒漠化面积扩张并局部逆转, 危害严重, 损失巨大。
3.3 投资和扶持力度不大, 荒漠化防治效率与效果不高
民勤自然生态环境恶劣, 且荒漠化范围广, 因此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大, 荒漠化及生态环境的治理, 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 也需要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政策扶持。民勤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治理过程的时间周期长, 资金投入的滞后以及政策措施的不健全, 导致治理的效率不高, 效果不显著。
3.4 法律与政策体系不完善, 未形成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民勤县在荒漠化的治理的过程中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治理措施, 荒漠化蔓延速度得到了部分缓解, 但是治理的理念和方法缺少创新性和彻底性, 没有从源头和根本上有效遏制荒漠化的产生, 另外, 由于管理机制和防治力度的不完整, 导致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严重落后于荒漠化恶化的速度, 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后续的治理带来更多困难和挑战, 也带来昂贵的治理费用和代价。
4“生态+”模式的基本原理
4.1“生态+”的概念
“生态+”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是在发展经验中形成的理念升华, 是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及各行各业各元素之中, 以人、自然、社会等方面和谐共生、循环发展为前提、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为基本点, 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 是推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及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关键和本质。
“生态+”的理念运用到民勤荒漠化治理中, 需要转变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 是荒漠化治理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等的协同发展。
4.2“生态+”的理论体系
4.2.1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新常态下一种新的产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是以生态理念为主线, 贯穿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各个领域的经营管理观念。它与传统的产业有明显的特征差异,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4]。
人类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生产规律, 落实生态生产必须要发挥产业生态优势, 实现生态化发展。生态产业是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 要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 相互促进, 着力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发展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且严格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扶持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 形成形式多样的生态产业链。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的稀缺性, 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平衡, 人类的生产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合理范围之内, 形成人、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生态化产业发展模式, 生态+“产业”就是要根据产业自身的发展机理, 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范围, 协同工业、现代农业、三产等方面,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 对各类产业系统进行转型优化, 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 学习并建立具有生态理念的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体系, 提高产业生态化竞争能力[5]。
4.2.2 生态+“现代化建设”
生态+“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思维的创新与提升, 是现代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耦合优化, 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生态转型[6]。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要以生态经济, 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切入点, 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从而有效达到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生态转型。
生态+“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重点围绕绿色发展, 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广泛普及绿色生活, 绿色城镇化和发展绿色经济, 进一步增强和提高生态现代化水平, 努力实现生态现代化建设方式和生态治理机制的转型和创新, 做到科学发展, 从源头扭转自然生态环境对现代化建设的制约, 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 达到现代化建设生态化的互利模式,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新格局[7]。
4.2.3 生态+“科技创新”
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 传统的科技创新观念将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 忽略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今时代, 随着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深化, 各种生态危机愈演愈烈, 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已不再现实, 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或者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是对这一矛盾解决的关键和重点[8]。生态+“科技创新”是将具有生态型的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 追求和谐的发展关系。其实质是要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引入生态的理念, 正确引导科技创新向着有助于资源环境保护, 有利于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等因素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9]。科技创新发展要以生态价值为衡量指标, 有效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改造和转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创业创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使得科技创新在生态发展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生态+“科技创新”是要依靠这些有利平台和空间, 落实和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以发展生态化科技创新为契机, 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 构建完善的生态化科技创新模式, 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追求科技创新经济效益的同时, 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理念, 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营造良好的生态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环境, 把生态发展提升到新的发展轨道上, 努力实现人—环境—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
4.3“生态+”的特征
4.3.1 系统性
“生态+”强调将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它把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并依据其自身系统化的生态理念贯穿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 它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 通过各方面深度叠加, 从各个层次及部分之间来对其的发展进行优化及重塑。产生成倍的效果促进发展。
4.3.2 循环性
“生态+”核心在于调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形成良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大循环的和谐统一, 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4.3.3 和谐性
和谐是“生态+”的保障, “生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明、生态和谐统一的有机体, 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伦理形态, “生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协同生态制度, 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 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公平高效, 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4.3.4 多样性
“生态+”并不是单一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 其内容全面涵盖着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 其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各类自然环境生态系统, 还包括各类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其目标的多样性, 不仅限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而且还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等[10]。
5“生态+”模式下的民勤荒漠化治理途径
5.1 加强流域用水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民勤县荒漠化恶化的最主要因素和根源就是水资源的退化, 民勤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解决水资源问题, 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政策法规建设作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民勤县的特殊情况, 则应该建立健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 制定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政策规程, 对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实施严格的管理和调度, 做好流域内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和规划, 公平合理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利益。开源节流, 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民勤县农业用水比例较大, 应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 形成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和循环型农业, 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坚持封育保护的原则, 依据民勤县荒漠化的不同程度, 划定不同级别的封育保护区, 将造林治沙面积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扩大封育区范围, 对封育区实行严格管理, 禁止一切人类经济活动, 并逐步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治沙与治水并肩齐进, 还要注重市场经济对水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 采用经济杠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5.2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保护荒漠区林草植被
民勤县荒漠化程度大, 治理难度较大, 应因地制宜, 协调各部门, 综合多方面规划及治理措施, 积极落实防沙治沙规划, 实施荒漠区和流域生态修复, 使民勤县荒漠化生态修复区林草植被和水土资源得以恢复和保护。通过综合分析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和民勤荒漠生态系统, 转变产业结构, 生态移民、生活方式, 采取有效的人工整治的生态修复方式对民勤荒漠化土地进行生态修复, 从而减轻荒漠化程度,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5.3 发展荒漠生态产业, 促进荒漠生态经济
发展荒漠生态产业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生态+“产业”就是要求努力打造民勤荒漠区特色产业, 在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同时也利用好荒漠化自身丰富的资源条件, 大力发展荒漠区特色种植业, 充分利用荒漠区太阳能和风能, 例如民勤绿洲荒漠化地区具有其独特的风景和优势, 打造民勤荒漠绿洲旅游线路, 不仅可以推动荒漠区旅游业不断发展, 带动荒漠区民众经济提升, 而且还可以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民勤县现阶段需要不断创新荒漠化治理新机制, 在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的同时不断推进沙漠经济的发展, 从而打造一批特色的荒漠区生态经济产业。
5.4 完善荒漠化治理扶持政策和管理机制
民勤荒漠化治理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机制, 需要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完善的金融财税体系,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各部门相互协同, 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形态。提高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性, 严格落实责任制, 充分发挥监察监督作用, 限停或整改区域内各类高耗水高污染生产建设项目, 严禁各种弄虚作假及腐败现象发生, 从而保障民勤荒漠化治理顺利实施。
5.5 科技创新与科技扶贫推动荒漠化治理
民勤荒漠化的治理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 要按照生态+“科技创新”的具体思路, 在生态领域内进行荒漠化治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增效。需要鼓励区域民众在总结前期荒漠化治理技术模式和经验的同时, 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新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 为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荒漠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强化科技扶贫, 将生态环保技术和林苗栽培管理技术深入到区域每村每户, 提升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高贫困民众的生活水平,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推动民勤县社会, 经济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6 结语
解决民勤荒漠化的问题, 提高民勤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本质, 推进民勤荒漠化治理, 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荒漠区社会经济发展, 应该坚持“生态为本”的治理理念, 结合“生态+”理论模式, 运用各种荒漠治理措施和治理工程, 遵守自然规律, 遵循科学治理, 循环可持续的原则, 将生态治理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和完善政策措施, 严格荒漠化治理立法执法, 从根本上改善民勤荒漠区生态环境, 改良区域民生经济, 保障生态安全, 加快促成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光荣, 吴波, 慈龙骏, 等.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 1999, 19 (4) :318-332.
[2]张学杰.遏制民勤沙漠化趋势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5, 41 (4) :320-321.
[3]魏海燕, 胡方彩.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贵州科学, 2014, (6) :83-87
[4]毛德华, 郭瑞芝.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 26 (3) :90-93.
[5]陈柳钦.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产业生态化[J].未来与发展, 2006 (5) :31-34.
[6]孔繁德, 王连龙, 谭海霞, 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述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7 (3) :1-5.
[7]邓翠华.在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建设生态文明[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16 (1) :12-16.
[8]舍娜莉, 何颖利.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化及其发展举措[J].人民论坛, 2013 (11) :156-158.
[9]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科技创新生态化[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4 (3) :41-44.
关键词 荒漠化;现状;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荒漠化形成环境背景
(1)从地理区位来看。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群山环绕,是世界上的干旱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干旱区的主体。乌鲁木齐永丰乡地处亚心,距太平洋2500公里,距印度洋2200公里,距北冰洋3400公里,距大西洋6900公里。
(2)新疆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受深居大陆腹地以及群山阻挡的影响,新疆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但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数十倍,甚至百倍。请看右图:
(3)新疆水资源短缺。新疆共有河流570条,年径流总量为884亿立方米,仅占到全国地表总径流量的3%;新疆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为53,253m3/km2,远低于世界单位面积的平均水资源量800,000m3/km2。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新疆河流以中山带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其中6~9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总径流量的80%以上。新疆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若将新疆划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二部分,那么西北部的水量就占全疆水量的93%,而东南仅占7%。
(5)植物稀少。新疆国土面积中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42%的土地为荒漠植被覆盖,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仅占全疆面积的12~18%。
(6)沙漠面积大。新疆共有10片沙漠,总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沙漠总面积的63%。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7)绿洲面积小。新疆地貌轮廓表现为“三山夹两盆”,山地与平原的面积大致各占50%。其中,沙漠面积占26.43%,戈壁及碱滩、草甸面积占20.34%,绿洲面积4.28%,水域面积0.40%。而绿洲仅仅是沿山麓地带,呈星星点点块状分布。
(8)人为影响。目前新疆人口近两千万人,绿洲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分别是50年代初的4.1倍和5.4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了河流下游区域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也是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二、新疆荒漠化现在的状况
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1)沙质荒漠化形式多样。新疆沙漠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沙丘外侵,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二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较多;三是潜在沙漠化土地转变为沙漠化土地,在弃耕地、断流河道下游和干涸湖泊附近较多。
(2)沙质荒漠化快速发展。新疆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31万平方公里。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68.8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3)盐渍化土地广布。新疆盐渍土面积 133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 8.05%,新疆的荒地资源面积达950万公顷 , 其中盐渍土地面积 556万公顷, 占荒地资源面积 58.49%。
(4)土壤盐渍化危害严重。新疆盐渍化的耕地面积约126.7万公顷,约占现耕地面积31.4%,其中强度盐渍化耕地 占18.0%,中度的占33.0%,轻度的占49.0%。
(5)草地退化。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其天然草地退化面积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44.4%,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近14%,减少草地240万公顷,目前年均退化面积达29万公顷。产草量下降30%-60%
(6)水土流失。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1%。近50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水一百多次,冲蚀草场耕地,其中1996年和1999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以上。山区土地侵蚀造成的泥石流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15次,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三、结语
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我们新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也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治理不但需要人人关心,而且需要全世界共同行动,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新疆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荒漠化防治也是任重道远。因此,新疆热忱欢迎大家共同讨论治理新疆荒漠化问题,为新疆成为我们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1 研究区概况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1°49′38″~104°11′55″、北纬38°04′07″~39°27′38″之间,沙漠及沙漠化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9.8%,是全国沙尘暴策源区和输送路径之一,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7.8℃;年均降水113mm,年平均蒸发量2644mm;土壤类型以风沙土、灰棕漠土、草甸土、盐土、沼泽土为主;主风方向为西北风;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大风、沙尘暴、干热风等。
研究区选择在民勤绿洲西线南部的梭梭井(Ⅰ)、中部的红东路(Ⅱ)和北端的青土湖(Ⅲ)两个区域,该区域是本地当前及以后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风沙活动十分活跃。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双眉式”草方格沙沙障材料为稻草,全部为扎草,无发霉腐烂现象,草长30~40cm,秸秆保持相对完整。2013年秋季10~11月在民勤沙区样地Ⅰ、Ⅱ、Ⅲ人工压设草方格沙障。2014年春季3~4月在样地Ⅱ、Ⅲ草方格沙障中人工栽植梭梭。梭梭苗选择民勤县国营邓岔苗圃培育的一年生一级合格实生苗,苗高30~50cm,根系保留完整,无病虫害。
2.2 试验方法
2.2.1“双眉式”草方格沙障设置
设置沙障时,先在沙丘上按横向沙障与主风方向垂直、竖向沙障与主风方向一致的地方预先划定设置线,沿设置线开挖宽25cm,深20cm的沟槽;铺设稻草时,以沟槽为中心线,先均匀无间断地摊铺横向沙障,后均匀无间断地设置竖向沙障,使横、竖向沙障之间紧密衔接;然后将干沙均匀无间断撒压在沙障中心线,使稻草固定在沟槽上;最后用铁锹或刮板将沙障中裸沙向四周刮平,并在沙障四边形成沙垄,使两边翘起的沙障与沙面形成>45°夹角。草方格沙障间距1.5m×1.5m,外露高度15~20cm。
2.2.2 梭梭栽植技术
2014年3~4月,采用1穴3株进行造林试验,样地Ⅱ、Ⅲ采取穴状整地造林,造林密度为3m×3m,栽植深度为根系长度的1.5倍,约40cm,定植穴口宽30cm,回填土壤时时尽量用底部湿土,用脚踏实,栽后马上灌水,每穴灌水30kg(坐根水)。栽后半月内经常检查造林地,掌握苗木被风沙吹出暴露在外的情况,及时补栽。造林后委派专人负责管护,严禁放牧等人为因素对造林地的破坏。
2.2.3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造林前和8月中旬调查各研究区沙障保存情况和造林成活率。在2014年4月8日和8月1日,按照沙障区、造林区特点,在每个不同的试验区中设置有代表性的10m×10m的样方4个,调查样方共计40个。对样方内的梭梭、沙障保存情况进行每木、每格检测,测定植株的树高、生长量、地径,以及沙障凹曲面形成和保存、埋压,同时调查记录每个样地主要的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沙层厚)沙障凹曲面形成高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立地条件下“双眉式”草方格沙障凹曲面的形成
沙面粗糙度是反映沙障防护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粗糙度越大,近地面起沙风速越大,对气流的阻力越大,防护效果越好。根据对样地Ⅰ、Ⅱ、Ⅲ的观测,经过一个东、春两季的风蚀、沙埋,4月造林前,样地Ⅰ沙障保存完好,可看到完成的稻草秸秆裸露在沙表面,沙障内部形成了一定曲度且相对稳定的凹曲面;样地Ⅱ、Ⅲ沙障保存良好,但稻草基本被风沙所填埋,形成了宽约20cm左右的沙埂,沙障内部已形成了的凹曲面。8月造林后,样地Ⅰ沙障保存完好,但稻草已被风沙埋压,可观察到以沙障为棱角形成了稳定的凹曲面;样地Ⅱ沙障保存良好,以梭梭苗木为中心,埋压的沙障边角,形成了稳定的凹曲面;样地Ⅲ沙障保存良好,以梭梭苗木为中心,埋压的沙障边角,形成了稳定的凹曲面。在不同地区,沙障凹曲面的形成是不相同的。据民勤县气象资料显示,青土湖区域年均风速3.0m/s,比基准站偏大15%以上,大风天气的风力、发生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Ⅲ、Ⅱ、Ⅰ,草方格沙障中凹曲面形成高度从高到低依次为Ⅲ、Ⅱ、Ⅰ,如图1、图2所示。
3.2 梭梭对“双眉式”草方格沙障保存情况的影响
如果只压设沙障,而不配合造林措施,流沙很快就会埋没沙障,并在沙障前后积聚成沙垄。据民勤县气象资料显示,青土湖区域年均降水77.1mm,比基准站偏少30%以上。随着雨雪、风蚀等天气影响,埋压在流沙下的沙障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发霉腐蚀,一般在雨水相对充足的区域沙障可保存1~2年,在干旱区域能保存2~3年。若梭梭林与草方格沙障两者结合,梭梭枯落物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风速的作用;同时,也能减缓沙障腐蚀、促进沙面形成沙结皮,进而改善沙面结构增加1年生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增加了沙障保存时间,在不遭受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可延长2~3年时间。
4 结论
“双眉式”草方格沙障是工程治沙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应用于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草方格沙障通过增加流动沙丘地表粗糙度,以此改变风向,减缓风速,抑制沙粒质汇入风沙流,起到暂时固定流沙、增加沙丘含水量的作用[4,5,6,7]。梭梭是生物固沙先锋树种,多分布于降水量小于150mm的区域,具有固定流沙,改良土壤的作用,在干旱区荒漠化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降水量低于110mm的干旱地区,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措施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梭梭林与草方格沙障两者结合,梭梭枯落物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风速的作用;同时,也能减缓沙障腐蚀,进而改善沙面结构,增加了沙障保存时间。
关键词:梭梭,草方格沙障,影响
参考文献
[1]凌裕泉.草方格沙障的防护效益.腾格里沙坡头地区流沙综合治理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
[2]黄子深,刘家琼,鲁作民,等.民勤地区梭梭固沙林衰亡原因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83,19(1):82-87.
[3]屈建军,凌裕泉,俎端平,张克存.半荫蔽格状沙障的综合防护效益观测研究。中国沙漠,2005,25(3)329-335.
[4]刘富春,张军,刘娜.荒漠地区梭梭植苗造林技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6(2):47-48.
[5]朱朝云,丁国栋,杨明远.风沙物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6]马全林,王继和,刘虎俊,詹科杰.机械沙障在退化人工梭梭林恢复中的应用.干旱区研究.2005,22(4):527-531.
[7]孙显科,郭志中.沙障固沙原理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9,24(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