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篇1

一、概念的界定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特级。特级教师的经验,为在职的和未来的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成功的教学范例”,“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长期以来,中外教育学家在努力探索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私塾学校就创立了语文教学的“逐字句直译讲解”基本模式。最早在我国新式学堂里广泛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赫尔巴特也是最早提出课堂教学结构理论的教育家,他的四段论曾经风靡欧洲,其四段论的具体教学要求是:①明了——用讲授法和直观法分析,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②联想——用“谈话法”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③系统——用叙述法使知识系统化并获得新结形;④方法——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巧。我团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其“组织教学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巩固新课一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成为我国“文化大革命”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几种课堂结构的模式对我国教学影响十分深远,也大大激发了我国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不同学料的教学模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成果十分喜人,只要打开教学刊物,就可以看到新的成果出现,但理论性强,值得广泛推广的还不多,还要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求。

(二)现实背景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但是,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比较严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新理念、新方式的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环节零乱繁多,一些环节形同虚设,只是摆花架子,走过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松松垮垮,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落不到实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得不到较好地培养,而且随着山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学工作的全面规范,学科课时较以前明显减少,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难使学科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

(1)教师的言语比率

即教学时段内教师言语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上课时教师言语的比率愈高。

(2)学生的言语比率

学生话语比率,即教学时段内学生言语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上课时学生言语的比率愈高。

(3)课堂沉寂比率

课堂沉寂比率,即教学时段内课堂学生沉寂的比率。数据俞高,说明上课时学生沉寂比率愈高。

(4)技术使用比率研究。

技术使用比率研究。即教学时段内课堂教师使用技术的比率。数据俞高,说明上课时使用技术比率愈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相关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国外理答的研究状况,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2.观察法:课堂观察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课堂观察:研究者首先大量观察当今课堂教学中各类理答现象,对各种现象加以记录,然后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类,最后研制出观测特级教师课堂的观察表和统计表,作为理论框架分析依据。

3.调查研究法:用研制出的观察表去现场听研究对象的课,现场记录观察现象,统计观察结果。访谈研究对象、语文专家和普通教师:主要采用个别访谈法,每次访谈笔录、录音、录象相结合,并进行了多次电话访谈、手机短信访谈等,对特级教师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特征与归因的分析。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实验,总结出教师课堂理答的成功经验,形成有效理答的常用策略,撰写相关的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及时整理分析,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3年3月——2016年3月,共分为3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4.03——2014.09):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1.学习总课题组的有关文件,组织实验教师研究专题教研会

议,制定实施方案。

2.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

3.确定研究对象,同时启动课题的研究。

第二阶段(2014.10——2015.08):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录像,系统的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统计数据,积累课题研究的实践原始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沙龙,并撰与相应的研究心得;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课题研究,不断巩固提高。

2.根据总课题组研究实施方案,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开展初步的实践探索,以整合后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3.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小结研究内容中涉及的研究问题,撰写研究成果

4.研究成果做到边研究边推广。(以研究课的形式)

5.通过深入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优质教学理论体系,扎扎实实的改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研究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2015.09——2016.0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工作:

1.结题总结与分析。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进行研究反思并进行总结。

2.结题报告撰写工作。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经验撰写成调查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情况的调查报告

2.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经典案例(文字、光盘等)

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篇2

第一,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是人品高尚的人。因此,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无比热爱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满怀期待;应当无比热爱母语, 能充分认识到母语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 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和思维结构;应当热爱教育事业, 不是把教师工作看做一种职业, 而是看做一项神圣的事业, 把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和人格、个性的和谐与充分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勇于担当, 肯负责任, 尊重学生的天性, 遵循学生学习母语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十分投入, 十分执著, 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一生。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来说, 似乎自己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中, 在语文教育事业中求得永恒。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根基和前提。几十年来, 以斯霞、霍懋征、袁2) 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 他们的卓越成就无不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 源于他们对母语的深情, 对母语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第二,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因此, 应当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 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 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期待、评价都会各有侧重。在探讨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 由于语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涉及诸多相关学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发表的意见往往容易偏重在语言教育方面。文学家、作家又往往容易从文学教育、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教学论专家、德育工作者、国学经典研究者、读书活动倡导者等等都可能有类似这种情况。当然, 这都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理解、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但是, 这些意见往往也都各有侧重。作为语文教师, 如果不加分析, 人云亦云, 甚至解读有误, 就很有可能囿于一隅, 失之片面, 或以偏概全, 把语文内部的某些要素的性质当成整个语文的性质, 或大而无当, 把语文的各种要素甚至与语文相关的要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全部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以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非语文”“泛语文”等课程功能错位的现象。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是以真正懂得“语文是什么”“应当做什么”为前提的, 这是决定语文教学课程领域里的一切其他问题的枢纽。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就应立足于作为课程的“语文”, 善于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比较、分析、整理综合, 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 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且, 能坚持、实践, 善于把自己的教学主张融入每个教学细节中,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 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日趋深刻、系统、自觉、有创见, 进而逐步形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第三,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领跑者, 能够与时俱进, 善于学习, 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面对富有时代特点、生机勃勃的学生们,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努力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养成习惯。要善于从专业素养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能穿越时间, 回望前辈教师在语文路上留下的足迹、业绩和思考;能突破学科, 了解数学、科技、艺体教师们的新创造、新成果;能放眼海外, 考察外国同行们在母语教育领域中正做些什么, 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拓展视野, 获得启迪, 多方汲取营养。此外还要继承我国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 借鉴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当今时代母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经常对照反思, 自觉地审视自己, 敢于超越自己, 不断确立个人发展的新目标,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改进、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

当今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 特级教师也是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 在教师群体的支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其成就与群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语文备课组、教研组或语文教科研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研究型团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要善于向团队成员学习, 乐于为团队建设贡献才智, 能积极有效地引领团队合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 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趋势, 确立新课题、新方案, 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采取新策略、新措施, 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学新经验。

第四,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勤奋的读书人和文章高手, 应当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不仅能言善书, 尤应精于读书之道, 谙于写作之法。当代著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如于漪、李吉林、于永正以及众多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 尽管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知识广博, 文采出众。他们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都清楚地昭示:能力要靠能力去培养, “唯有老师善读善写, 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叶圣陶语) 。

教师应是读书人,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尤应“善读”, 应当能自觉地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史论,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写作学等专业著述, 文学作品以及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美学、哲学等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具有从中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 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心性修养;具有根据阅读需要查阅、检索各种常用工具书和文献资料自行解难的能力。不仅如此,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阅读, 特别是对发展性阅读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应当有足够的理性认识、理解和体悟, 以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善于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吟诵诗篇, 善于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会、领悟, 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善写”。凡是日常生活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诸如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案例分析、实验研究报告、调查考察报告等等更得是得心应手, 能写得清楚明白、通顺畅达, 合乎规范。进而, 能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 以学校、教师、学生生活为题材, 为学生的童年幸福、成长需要, 发挥自身特长, 创作童话、故事、儿歌、散文、小剧本等儿童文学作品, 撰写儿童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评论文章。力求在经常性的写作活动中体会写作的甘苦, 掌握写作的规律, 提高写作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写作观。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篇3

摘要: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复杂特性决定了特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专业性和教学效果的独特性、高效性。本研究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联盟为访谈调查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收集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条目;通过探索性分析,建构并验证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体系纵横交织,包括三个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

关键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 胜任力 模型体系 胜任测量分析

为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国对特级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他们要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起到先进、模范[1]的带头作用。当前国内从“胜任力”的角度对学科特级教师的研究还处于零状态,也就说明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作用的特级教师群体的研究方式方法还较为单一,完全不能从量的角度具体体现特级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所具备的方法、途径与特征。因此探究特级教师专业化问题势在必行。为了能更深入探究特级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我们引入“胜任力”的方法探索学科特级教师的胜任力,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此也能够指导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江苏地区的语文特级教师为例,按照江苏的教育政策,结合国家教育文件和实证数据,探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体系,从而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培养、选拔以及考核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职业规划的制定和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研究方法与程序

1.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探索

(1)研究对象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随机发放120份开放式问卷,向语文特级教师发放50份、普通语文教师30份、教育硕士20份、学生家长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90%。在行为事件访谈时,随机选择15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之前做好相关准备。

(2)研究材料与工具

①《关于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开放式问卷》。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收集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群体的观念中语文特级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特征。

②《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参照徐建平建构的教师胜任力测评研究,分维度和条目,对不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胜任行为特征做出解释。

③《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包括研究注意事项、基本信息、访谈问题、操作方法等部分。

(3)研究过程

①开放式问卷形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随机向语文特级教师、普通语文教师、教育硕士、学生家长等发放120份问卷,收集语文特级教师胜任特征条目。

②依据评选政策制定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2012修订)》(以下称《暂行办法》)指出:“特级教师是国家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特设的体现先进性与模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因此特级教师应具备6个基本条件:“师德高尚”“倾心育人”“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具有指导高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1]。据此,我们对已形成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进行修改,进一步降低胜任特征维度,制定出《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包括三个维度:维度一,教育胜任力——高尚师德、倾心育人、爱心、教改等;维度二,课堂教学胜任力——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智慧、教学能力等;维度三,教研胜任力——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等。

③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特征。在正式访谈前,我们先进行预访谈,以确保正式访谈的顺利和有效。首先对三位语文教师按照访谈提纲和步骤进行预访谈,录音并整理录音数据。熟练掌握访谈技巧后,我们开始正式访谈。随机选择15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将被访者的个人信息作好记录,如教龄、性别等。按照提纲,要求教师回忆工作中两三件较为满意的事和两三件遗憾或后悔的事,并引导被访者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人物、事情、第一想法、第一做法、结果、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和对您的影响等结构顺序进行回忆。如需深入了解可进行提问,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随后对访谈录音进行整理编码,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1)研究对象

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随机选取江苏省一线语文特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参与调查的教师信息如表1所示,教龄集中于20~30年,学历以本科为主。城市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人数远多于农村中的人数,且农村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多来自苏南等资源较好的地方。

(2)研究材料与工具

《江苏语文特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五分量表式问题,后一部分为问答式问题,由江苏语文特级教师作答。

(3)研究过程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我们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根据16个特征词(提取频次高于60%的),每个特征词编制2道及以上试题,共73道题。其中前64道题均采用5点计分,顺序打乱;后9道采用开放式问题提问。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探索

(1)胜任特征条目频次分析

整理开放式问卷数据发现,师德、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机智被认为是语文特级教师最应具备的特征能力。选取频次超过25的特征词21个,编制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见表2)

(2)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我们采用归类整理的思路对15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访谈录音进行分析,将每一个教学胜任特征词看作二分变量计算它们的频次值,访谈中被提及就赋值“1”,未提及就赋值“0”。随后统计每个胜任特征词被提及的频次,然后将其转化为百分制计算,得到每个胜任特征词在整体中的频次值,小于60%均被淘汰。用SPSS17.0软件描述统计平均值方法对访谈和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使用SPSS描述平均值方法对访谈中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频次值大于60%的16个特征词进行分析,如表4。

结果显示,16个特征词的平均值均高于4.0,说明这16个指标特征均被调查对象认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成为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要具备《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几个基本条件,即应具备“师德高尚”“倾心育人”“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等条件。如此,对上述16个特征指标划分为三个维度,包括“教育的胜任”“课堂教学的胜任”和“教学研究的胜任”。由此初步构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三个维度和十六个特征。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1)探索性因素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判定数据。用于比较变量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大小的KMO值越接近1,做因素分析效果越好。本研究KMO统计量为0.856,大于0.8。Bartletts球形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各自独立,Sig值小于0.05,说明各变量并非各自独立,适合做因素分析。研究中Bartletts值为0.000,小于0.05,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变量间并非相互独立,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素,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所示,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素,共4个。公因素1:与课堂教学相关,如教学风格、教学智慧等,命名为“课堂教学特征”;公因素2: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有关,如关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等,命名为“倾心教育特征”;公因素3:与教师自身有关,如师德高尚、奉献等,命名为“师德高尚特征”;公因素4: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有关,如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命名为“教学研究特征”。其中公因素2和公因素3可合并为“育”,对学生、对自己的“育”,即“教育的特征”。合并形成的公因素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所划分的三个维度相吻合,就此证明已建构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维度有效。

(2)信效度检验

测试问卷从三个维度划分为三组问题,分别测量。因此,我们以问题组作为单元,分别做可靠性分析,以检验问卷的信度。采用克朗巴哈方法和分半信度法同时检测《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的信度。如表6所示:

信度检测结果显示,三组问题系数值均在0.730~0.940之间,证明研究测评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问卷信度较好。

三、讨论分析与结论

1.模型体系的讨论分析

(1)模型体系之胜任维度的确立与分析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特征较多,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做的开放式问卷、行为事件访谈等得出的数据结果,确定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最突出的16个特征词,如师德、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等。由此我们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

基于上述数据所得的结果和具体的分析,我们要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须从公因素1、合并的公因素2和3、公因素4这三个维度进行探析和建模。为了更清晰简明,我们将这三个维度分别概括为“课堂教学”的胜任维度、“教育”的胜任维度和“教学研究”的胜任维度。而这三个维度的划分《与暂行办法》《教育法》的精神与要求一致。因此确立的三个维度有效。

(2)模型体系的确立分析与总结

为了能更清晰更深入地探究,我们将这16个胜任特征进一步浓缩概括为7个群特征,分别对应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三个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

划分三个维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首先,基于研究的主题“教师教学的胜任力”,我们以“大教学小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大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行为及其能力,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探究,包含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思想与行为、自我与他人等整个与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领域和行为。其次,根据《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教育法》,我们将教师教学的胜任力划分为三个维度,从“教育”的角度检测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育人能力,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从“研究”角度检测教师的教研行为与能力。第三,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结果,与已形成的三个维度吻合。质性检测与量化考核相结合划分形成的三个维度,可以有效地反应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

七个群特征是对十六个特征的质性概括,分别为高尚的师德、倾心育人、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和文章课题的研究。高尚的师德包括:师德、宽容心和正确的成就动机,要求教师既对自己严格要求,也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更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自我发展的成就动机。同时评选特级教师量化“师德”,要求参评的教师获得师德奖项。倾心育人包括:关爱学生、坚持教改、无私奉献等,要求教师能倾其身心去教育学生。教学风格包括:人格魅力、独特教风和教学艺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教师教学风格是人格和艺术理念的展现,风格会随着人格和艺术理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教学风格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具备的,有的教师教学一辈子也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每一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不懈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教学方法指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灵活使用。教学智慧是教师智慧在教学中的表现,要求教师能够机智、理智、智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求问题转化的契合点。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课前的团队合作、课后的反思,要求教师有想法、有思考,力求创新。文章课题研究指狭义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能够研究课题、发表文章,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可见,成为特级教师既要“教”的好,还要具备“德”,从对学生的“育”上下真功夫,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职业专业发展。

2.结论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体系网纵横交织,由三个胜任维度——教育的胜任、课堂教学的胜任、教学研究的胜任开启并横向串引各个胜任特征,作为该模型最直接、最主要的骨架间联开来。在每一胜任维度下还有各胜任群特征——高尚师德、倾心育人、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与文章课题研究,纵横于模型之中。由七个群特征牵引出十六个胜任分特征——师德、宽容、成就动机、关爱学生、教改、风格、人格、教学艺术、灵活、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智慧、创新、团队合作、反思和教研等,丰满模型。整个模型为金字塔的立体状,由教学胜任力引出,三个胜任维度横向排开,七个胜任群特征纵横其下,最终指向最直接、最现实的十六个胜任分特征,展现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行为能力。

(1)教育的胜任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法规,确立了第一个维度“教育的胜任”,包括高尚的师德和倾心育人两个群特征。具体表现为:爱岗守法,具备高尚师德;宽容待人,严格自律;关爱并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平等民主;具备教改精神和能力,不畏艰难,能承担时代使命;注重对学生“德”的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问题和处事,教师能身体力行。

(2)课堂教学的胜任

课堂教学的胜任是指教师能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智慧体现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行为具体表现为:语文特级教师要有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和处事准则与人格;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具备美学基础和艺术视角,能将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艺术化;具备灵活的个人特质,灵活使用方法,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善于聆听等;能机智、灵活地解决课堂中的矛盾,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化解课堂冲突。同时,要明白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非常大,要重视学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相互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教学研究的胜任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展开研究,用研究的结果重新指导教学活动。在研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教学和课后的反思要找出主要矛盾,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可将研究过程及启示写成教研论文。所以,教学研究的胜任就包括解决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文章课题的研究两个群特征。要求教师能坚持每天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总结反思;教学团队成员间,互相帮助,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能将所想所思著成研究论文,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在开放问卷、文献搜集等方法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软件做数据分析,初步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胜任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这些维度和特征纵横交织,共同构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金字塔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

再将该模型运用到实际,指导并帮助当下语文教师的工作。胜任力研究改变以往入职选拔测验模式,根据构建的模型能够挑选到较合适的入职人选。本研究模型的确立能够为学校培养、选拔语文特级教师以及语文特级教师绩效考核提供模型,也可以为语文特级级教师集中研修时的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将此模型引入到语文教师的招聘选拔、职业规划中去。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2012年修订).江苏教育官网.http://www.ec.js.edu.cn/art/2014/1/27/art_4266_142965.html.

[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eachersStandards in England[s].2012(5).http://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teach

ers%20standards.pdf.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名师颂(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李英武,李凤英,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 罗小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3).

[7] David C McC1e11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8]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叶月兰 篇4

叶月兰 中共党员,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静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调入上海三年多来,她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坚持理论学习, 积极参与上海市二期课改;多次在静安区上示范课,研究课,并受好评;她创建并主持的区级课题《作文教学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论文、教案在全国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各种刊物发表计二十多篇;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五十多篇。

一、2007年区公开课:

1.2007年4月作文指导课:《看(谁 做什么)》

二、2007年发表的论文情况:

1.《课文内容不等于课文教学内容》发表于《教学参考》(上海2007.1)

2.《美丽的留言》发表于《家庭与家教》(安徽合肥2007.1)

3.《有效率地进行个别辅导》刊于《上海教育》(上海2007.11A)

4.《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山西2007.11)

三、2007年外出讲课情况:

1.2007年4月20日应邀到华师大“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为台湾台北市校长、资深教师一行20多人做了一个半小时的题为《在课改中提高教师能力的策略》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

2.2007年6月7日应邀到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为新加坡一行20多位校长、资深教师做了一个半小时的题为《教学反思,点亮教学智慧》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

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回眸课程改革的“战斗”历程,以下十句话很值得各位同仁细细琢磨、体会。

1.“把语文的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革故鼎新,要打开窗子,吸进新风,但断不能掀掉屋顶,更不能毁弃整个屋子。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暨蒙学书目和树影》)“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继承、发展、创新”(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我们要“扬弃传统,发扬传统”,反对与传统“一刀两断,彻底决裂”。诚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布鲁姆的及时反馈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等等,对于推进中国语文教学改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的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例如:诵读、背诵、讲授等等都是语文的“根”,外来的任何“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来吸收,“根”深才能叶茂,“根”固才能枝壮。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为“愈是民族的东西才愈是世界的”。鲁迅先生曾言:“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倘若我们连根都留不住,消亡都岌岌在眼,还奢望什么“花果”!

2.“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是落实“本色语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怎样的语文是本色语文?开宗明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就是本色语文,辩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本色语文。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崔峦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专题发言中针对课改过程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就是真正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我们将视界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个性学生开辟展示的舞台;关注教学内容,研读文本,吸收、运用好文本,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那么,语文连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又丰富。

3.“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

建国近六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小语界“刀光剑影”中,一场“语言文字是笔墨技巧还是灵魂”的纷争——要么选择“笔墨技巧”,要么是“灵魂”——开始了。其实第一线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二者的关系。如“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总之,离开了“文”,“道”就无以承载;离开了“道”,就无所谓“文”。在此,“文”与“道”统一于一篇篇课文中,只是“文”是显性的、外在的,而“道”是隐性的、内在的罢了。语言文字既是“笔墨技巧”,又是“灵魂”。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坚守语言文字教学这条底线,以此为构建语文教学“金字塔”的基础。

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如何将此落实于课堂,我们遇到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改变了“以本为本”的一贯做法,将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对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对等性的阅读观。于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前阅读”基础的差异性,加上文本存在的客观模糊性和多义性,使学生的多元感悟显得异彩纷呈。课堂出现“放羊式”“随大流式”等等多种感悟模式,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这样开放的课堂如何调控?一句话:教师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去发现蕴含其内的隐匿知识和实践智慧,引领学生去正确感悟体会。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言,并保护学生的话语权。其次,精心呵护学生在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即使与课文相悖,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努力寻找“沟通点”,巧妙“嫁接”,积极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其三,要善待学生答出来的“横跑”,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生成教学过程。

5.“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就语文的基本能力而言,应坚持这八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这“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个方面的权重并不相等,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书、读、写”。道理很简单,第一,从语言文字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看,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学习现象在先,总结方法在后。属于语言范畴或行为习惯的“识、记、说、法、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入小学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准备训练,家长、幼儿园教师在有意识或潜移默化中都给孩子以多多少少的影响。而文字此前孩子几乎一片空白。第二,语言的“自然的训练场”要比文字的“自然的训练场”容易得多,大得多。第三,文字训练的专门性、学术性和艰难性要比语言的训练麻烦的多,难得多。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应当视“阅读、作文”为主,把阅读、作文视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考试也以“读写”的方式进行,即使周全地考虑到“说、方法、习惯”等,也只能渗透其间。

6.“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本真语文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语文正本清源,引火归元,还其本色便是“一半是语言,一半是文字。”“一半是语言”,我们务必要正视“听说”,“一半是文字”,我们务必要正视“读写”,“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心领神会”才好。有人提出,课改一直提倡的“人文”因素呢?“情感”因素呢?这实是对语文的性质根本没有理解。小学语文以文选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要顺着“语言文字”这条溪流“沿波溯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会离“人文”“情感”这个源头越来越近。教师说语文难教,学生说语文难学,其原因是语文,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东西,还语文本色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正儿八经地教“语文”,叫“听说读写”,别无选择。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文”“情感”等思想的外壳,是交际工具。所有读物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二者的不同在于:“非语文”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读物内容。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凭借一篇灵魂闪烁、血肉丰满的课文来把握语言文字——学习理解运用母语,语文课文本身则成了例子。若疏忽或怠慢了“听说读写”,则与一般文字读物有何区别,那还叫语文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留住语文学科的原汁原味,语文连着各个学科,是百科之母,但语文知识只是百科之一,不是百科,决不能弱化、泛化语文。

7.“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做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叶落”总会“归根”。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相长。学生课外的读写天地是“大海”,是“天空”,是“群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一般不予干预,但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却不能听之任之,放之不管,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开卷”必“有益”,教师是要多加关注,给予指导,小学生毕竟不可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如此合理。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课余时间忙碌——“吃小灶”,学特长„„语文的任务又如此繁重,改革的使命又如此艰巨,教师须紧抓35分钟不放,分秒必争,分秒必得,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都万万不可以忘记,课堂对语文来说,就是“圣坛”,就是发源地,就是长江、就是黄河的源头,就是飞瀑,一定要有力度、厚度与深度,波涛汹涌也罢,风平浪静也罢,都要有自己的景观,书声琅琅,用心以读,深思感悟„„最忌讳语文课无备临堂,还美其名为“大放手”,实为大撒手的“放羊式”。它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内外真正联盟、联手,语文教学才会引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人人皆知,他非常精辟而又恰如其分地还教材以应有的位置与作用——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是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多,随意地抓住一两个语言训练点组织教学,甚至随心所欲处置、贬损了教材的实际地位、分量和作用。而学生更是教哪课读哪课,教过不读,有的甚至学完整本书还不会读,学生不愿上复习课,以为课已学过,大概意思已经懂了,再学没意思。无论从爱惜财力、物力的角度,还是从持续学习的角度,教材都不应该像“餐巾纸”,用一次就扔,要把它看做一口井,一眼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这一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使用好教材,教师必须要细致、正确地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9.“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咬文嚼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个流派,一为“感悟”“体验”为主。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另一派为抓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方法。于是,课前课后教师众说纷纭,有人道:“二期课改就是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不求甚解,再说,古人不是自己读之背之,出了很多文学家、数学家„„”也有人担忧地说:“文字是语文的根,阅读教学少不了咬文嚼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只是粗略地感悟感悟,就像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课文能读懂吗?”教育的天空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谈起自读自悟,一脸春风,舞之蹈之。提起“咬文嚼字”,一脸无奈,迂腐老朽,不识时务。那边的世界真这么精彩?这边的世界真这般逊色?我们静心细想,小学语文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些教师精于分析,教得很碎,学生反倒难于接受,有些词语受某些限制,也不宜“以词解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不求甚解”,让其暂且搁置。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讲,还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理解第一”的原则,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渠道,让学生能将自己“意会”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言传”——提倡、呵护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10.“最好的读写结合应当是互补益彰,而又各有其主。”

前面已讲过,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文字”,尤其在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功夫须下在“读写”结合上,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这往往是“两重皮”“两口井”,或是“一锅煮”。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读写结合”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并使阅读、写作各成独立的体系,又互补益彰,相辅相成。阅读不只是为了作文,作文也不止是依赖阅读,这两个体系教师应当“了然于胸”,互相渗透,即阅读不忌渗透作文,作文中不忘阅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形影不离,写作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无处不在,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可设置情境或话题,让学生由这些情境、话题入手,回忆已有的生活,调动已有积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从本质上说,使用的工具性决定了读写作业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关注实效。它必须根植于文本,拓展于课外,提高于创新之中。这一点,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具体说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课文续写、句式填空、拓展想象、内容改写、看图写段、录像写话、演示仿作、词句扩写、读后感言、采访实录。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论文 篇5

语文特级教师对我的影响

2014年9月11日,我开始教育实习。和我同一批次的实习生都很羡慕我,因为我的指导老师足够优秀。在跟随他实习的这两个月里,我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所产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无论是是教育还是教学方面,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方式方法方法。他言传身教,让初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要在教育教学过程培养良好的个人职业习惯。

(一)勤奋

勤奋是成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首要品质。我们都知道,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

“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背默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当时是没有什么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铺开稿纸就找到了生命飞翔的天空。夏天,屋子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一座椅两架蚊烟,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轮子在咔嚓咔嚓地响着„„” 读过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回忆经历的著作《灯光赋》我对他的勤奋敬业精神深感敬佩。

勤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立体教学”的创始人孙春成老师说:“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等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

(二)阅读

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读书,这是不争的现实。这里的“书”,既不是课本、教参和习题集,也不是为文凭的应考书。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当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我指导老师爱书如命,据他自己说: “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

优秀教师都有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名师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我认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

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

(三)写作

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市首批教授级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原话,也是千千万万名师的心声。

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了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出了台湾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下面这个故事诠释得非常好: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不仅仅是思考,更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当然,“反思”二字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素养方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更要重视要加强个人修养。

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篇6

一、《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体验圆之美、数学之美

情景1:(课起始阶段)(课件出示:圆。)

师:认识吗?

生:圆。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球是圆的。

生:想到了一个封闭图形。

生:十五的月亮是圆的。

生:画圆要用到圆规。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张老师这里拍下了一些生活中的情景,看看大家能不能从这些情景中找到圆?

(屏幕呈现旭日东升、皓月悬空、星球的陨石坑、信号塔发射的电磁波等。)

师:从这些现象当中能找到圆吗?你有什么感受?

生:圆就在我们身边。

生: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圆形的。

生:圆是非常美的图形。

师:是啊!刚才我从大家的眼神中也读懂每位同学都有这种美的感受。西方哲学家曾经称圆是最美丽的图形。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让学生先说说对圆的认识,悄然走进了学生的认知世界。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加深了对圆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真实、生动的。让学生观看“旭日东升”等自然现象后谈谈感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圆就在身边。】

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1、引领学生走进“7”的世界,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视角。

(1)师:7是一个奇妙的数,古代有许多问题和7有关。

师:这里有一首唐诗,与苏州有关(观摩课地点在苏州)。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枫桥夜泊

[唐]张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首诗里一共有多少个字?你能用一句口诀来算一算吗?

生:每句7个字,有4句,我用四七二十八,一共28个字。

师:对啊,所以又叫七言诗。

师:我们熟悉的七巧板,它们用拼图讲述了一个故事。课件出示:(配音“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每幅图用了几块七巧板?5幅图一共用了多少块?

生(积极的):我知道,5×7=35(块)。

[赏析: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数学课上会欣赏一首七言古诗,听一个七巧板描述的寓言故事,然而确实又结合的这么巧妙、自然!贲老师给孩子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恰当的文化背景,品味数学与文化相辉映的魅力,不只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新颖的、有趣的包装,更使课堂教学的“产出”获得了自然的增值。真是独具匠心!]

四、《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四人合作制作圆柱,指一人代表小组介绍如何制作的。(边介绍边用实物投影展示。)

生A:我们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不用另一个长方形?

生:因为另一个长方形卷起来比这两个圆大。

生B:我们组从3个圆和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中选择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生C:我们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

师:通过制作圆柱和这三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D: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生E: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评析]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改变了课本上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的做法,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作一个圆柱。通过小组交流,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1、写分数。出示教材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说说为什么?

图略(有六张图,分别是3/

4、4/

4、5/

4、2/

5、10/

5、12/5)

2、分类

先观察上述六个分数,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此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很简单啊,分成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不就行了吗?)

师指出:不能按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这样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唉”,学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先给予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静下来,学生基本上组内达成共识)

小组汇报交流,主要意见如下: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3/

4、2/5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4/4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

4、10/

5、12/5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

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3/

4、2/5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4/4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

4、10/

5、12/5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第一类:实际上是整数的,有4/4(是1)、10/5(是2)

第二类:不是整数的,有3/

4、2/

5、5/

4、12/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3、概括特征

师: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分数值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实际上就是分数值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在一起。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假分数。追问: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什么叫真分数,你该怎么说呢?什么叫假分数呢? 指名说说,后小黑板出示真、假分数的概念。

师:第三种分法中,是整数的分数 4/

4、10/5 都是什么分数?不是整数的分数中呢?

[评析]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学生很兴奋,以为按分子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就可以了,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意外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疑”,马上提出不能按这样的方法来分,要自己去找寻另外的办法,这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丧气,但很快又兴奋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在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六、《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七、《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1、出示实践探究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任意拼出一个长方体,看看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践操作

每个学生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了不同的长方体。

3、观察填表

(1)学生观察自己拼出的长方体,把每排摆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含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在表里。

(2)学生汇报

生1:每排摆4个,摆了3排,共2层,用了24个小正方体,体积是24立方厘米。

生2:每排摆7个,摆了2排,共3层,用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生3:每排摆3个,摆了2排,共7层,也用了42个小正方体,体积是42立方厘米。

„„„„„„„..4、探究规律(1 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到底有样的关系?

(2)汇报:

生1:长方体的体积与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关系,摆的个数×排数×层数=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2: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生3: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评析)新课程改革不仅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并从成功中获得喜悦。

学生为了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究。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知识发现—验证—解释的思维过程。)

八、《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断

1、游戏:听数打手势(判断是否是2、5的倍数)。

投影出示:这个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指;若同时是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375 820 964 6000

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

生:我们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是根据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来作出判断的。

3、师:请学生分别说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如电话号码、牌照号码、人数、钱数等老师也可以快速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一个学生说数,老师判断、其他同学计算器验证)

4、师质疑: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是不是也只要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生:3的倍数,个位数也不一定就是3、6、9。

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评析: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就能判断出2、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直接抛出问题,学生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负迁移过来,就产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九、《倒数》教学片断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字的游戏,大家愿意玩吗? 生:愿意。

师: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变成了什么字? 生:呆。

师:把“吴’”字颠倒呢? 生:吞。

师:你们玩过正话反说的游戏吗? 生:玩过。师:能否仿照老师的样子说一说。蜜蜂——蜂蜜,山清水秀——水秀山清,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生1:奶牛——牛奶,柴火——火柴 生2:门前——前门,牙刷——刷牙 生3:生机勃勃——勃勃生机 生4:我爱老师——老师爱我 „„

师:孩子们真的很聪明,想到了这么多和老师所说一样的例子,你们真棒!接下了请同学欣赏几张图片。(课件展示,并配有音乐)

(这时,美丽的山水图,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把孩子们深深吸引,同学们看的如痴如醉。)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生1:景色很迷人。生2:景色很美。„„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倒影,倒影也非常的美。

师:是呀,我们的汉字这么的有趣,自然景色因为有倒影的衬托而更加妖娆、美丽,其实我们的数学中也有和汉字一样有趣,和景色一样美丽的数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另一个新的知识——倒数(板书课题)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以上的例子,说一说对倒数中倒的理解。评析:

本案例是教师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然后又玩了一个正话反说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让学生明白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就像汉字一样可以交换。进而又让学生观赏了美丽的图片,从图片中让学生进而体会倒数就和自然景物中的倒影一样,把数字倒过来就可以。

十、《秒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1秒有多长。生:我想知道1秒在钟面上是怎么显示的。生:我想知道分与秒有什么关系。„„得最快,对分针和时针,我们不能明显的看到它们走动。只有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它们走动。师:那它的特点就是走动快,又细又长(板书特点)秒针“嘀嗒”一声,就走一格,秒针走一格就是一秒。3.借助钟表,体验1秒。师:我们来听一听,一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课件演示秒针„„

(赏析:本节让学生看秒针转动,让学生看其形并听其音,使学生亲历1秒并自主认识秒针,最后让学生看钟表、听声音,说一说:1秒钟是怎样溜走的?这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后,说出了许多精彩的1秒钟的体验过程。与传统教法相比,教师做到了“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空来探索新知、经历新知、感悟新知、体验新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活动,正是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践行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

十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间新教室,请看,(课件出示教科书59页例2主题图,主题图表明:多媒体教室里有座位18排,每排22个座位)生1(不由发出感叹):好宽敞的教室啊!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生2:一定能坐很多学生。

师:是啊,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你的问题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1(迫不及待):我想知道,这间教室到底能坐多少人? 师:同意!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来提出问题? 生2: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这个问题合理吗? 生(齐答):合理。

师:那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们互相议论,表示没有别的问题] 师:那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同意我提吗? 生(兴趣浓厚):同意!

师:我的问题是:“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课件出示“如果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学生们先楞了一下,因为他们还没遇见过这样的问题,但片刻后都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师:那怎样才能解决?

生3:只要把座位总数算出来,就知道够不够坐了。师:具体说一说。

生3:每排22个座位,有18排,就是算18个22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师(作疑问状)可是我们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啊? 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生4:我想起来了,用估算。师(惊喜):棒极了!看来估算还装在你的大脑里,老师为你的记忆力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师:那现在同学们讨论看用什么方法估算,然后汇报给老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5:把18看成20,20×22=440(个),能够坐下。生6:把22看成20,20×18=360(个),能够坐下。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7:还可以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能够坐下。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看看小精灵怎样介绍估算的,[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①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220×18=360(个)0×22=440(个),所以,18×22约等于440个,能坐下;②22接近20,把22看成20,20×18=360(个),所以18×22约等于360个,能坐下;③可同时把18和22都看成20,20×20=400(个),所以18×22约等于400个,能坐下。师:太棒了,你们和小精灵的方法一模一样,不简单,你们都是小精灵!生(高兴)我们都很棒!

师:估算这道题后,谁能小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生6: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去乘。生7(补充):一般看哪个因数最接近整十,就把它看成整十数,再乘。

[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教师提出“350人能坐下吗?”把乘法直接计算转化为估算,设置悬念:“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激发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由于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只需教师稍许点拨“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只言片语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估算细胞”,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十二、《圆锥的体积》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空心圆柱、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这是一个空心圆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将圆柱与圆锥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师: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老师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出示要求:(1)实验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在我们用的仪器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2: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

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圆锥=1/3V圆柱=1/3sh。)

【评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看似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新知识似乎是通过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得到的,但实际上学生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根据教师的实验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充当了被动的操作工,思维的参与少之又少,这种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指令)下进行操作,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开展一次验证性或没有思考价值的实验活动,这种离开了学生自己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纯粹的动手活动,失去了自主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十三、《用字母并表示数》教学片断 运用字母表示哪些数

师:同学们知道下面的字母各表示哪些数吗?

(1)我今年a岁,明年28岁。

(2)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

(3)小明写了一个数a。

生1:我今年a岁的a表示27。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7。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1或2或几百、几千,不知道。

生2:我认为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a摄氏度的a表示36.7或37.2都是正常的。

生3:小明写了一个数a表示任意数,什么数都有可能。

生4: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是在37摄氏度左右的。

师:同学们想得都很全面,那为什么我今年27岁你是确定的呢,而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和小明写一个数a却不能确定?

生1:因为你明年28岁,所以今年27岁是确定的。而小明写一个数a可以是任意数,不能确定。一个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也不能确定。

师:那一个人的体温既然不能确定,那也可以是任意数了。

生1: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0摄氏度早死了。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是100摄氏度也活不了的。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1:这个字母a有个范围。是37摄氏度左右。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1)中的a是个确定数27,(2)中的a它有个取值范围,根据老师调查得知这个范围是一个人的口腔温度在36.5~37.2摄氏度都是正常的。(3)中的a代表任意数。

师: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例子吗?

生举例。

【评析】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式的世界,这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基础。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数,还可以表示任意数。同时渗透同一个字母a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数,突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特性。最后通过学生举例来说明用字母可以来表示各种不同情形的数,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十四、《分数比较大小》教学片断 片段一:引导探究,完善认知

1.找一找。师:找出上面表里每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说说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并说一说各小数表示的意义。生争相回答)这几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上的数都表示“几米”,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米”,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厘米”。(学生逐一阐述各小数的实际意义。)师: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我认为2.1最大,2.1米表示2米1分米,其他3个数还不到2米。

生2:我同意2.1最大,1.75第二大,因为除2.1外,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但十分位上的7表示7分米,其他的两个小数还不到1米7分米。

生3:余下的1.63米和1.68米相比较,1.68米长一点,1.63米最短。2.排一排。

师:将前面的小数从大到小排列,并填写相应姓名,排出名次。(学生活动。)汇报(板书): 2.1米> 1.75米> 1.68米> 1.63米(小明)(小红)(小鹏)(小玉)3.想想。

师:请同学们从位置值的角度想一想,你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新认识? 生1:比较小数的大小,应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生2:我觉得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从高位比起,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不用再比下一位了。师:两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也很全面。

(此时,一顽皮男孩小手举得老高。)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认为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有点不一样,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如2.1是一位小数,其他几个是两位小数,可它们却比2.1小。师:是呀,你真细心!那么,比1.75大的小数有哪些呢?写写看。

生1:1.752、1.753„„比1.75大。1.75可看作千分位上的数是0,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前两位相同,所以要比千分位上的数,才能确定其大小。

生2:1.8比1.75大。因为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所以要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生3:3.0比1.75大。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只需比较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不用再往下比了。

师:由此看来,小数的大小与小数的位数多少确实没关系。由此,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 师生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4.议一议。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生共同归纳如下表 5.奖一奖。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排出了立定跳远名次,学校将对前三名运动员给予奖励(分别出示奖品图片及信息)。第一名奖文具盒一个,定价10.50元;第三名奖三角板一套,定价1.45元;第二名奖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比文具盒便宜一点,比三角板贵得多,铅笔的价格会是11.20元、9.60元、2.00元中的哪一个? 在颁奖中,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所选文具盒价格的理由。

评析:小数的大小比较重在“比”,比的方法提炼过程是本课的着力点。此片段立足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这一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寻找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真实含义,使学生初步领会小数仍要“从高位比起与相同数位相比较”的本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空,围绕“找一找”、“排一排”、“想一想”、“议一议”、“奖一奖”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经过充分的数学思考,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由具体数量的感性认识向位置值的理性比较转变,避免死记法则,实现“放”与“收”的有效结合;适时渗透比较要讲究顺序、讲究方法的思想。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生成性资源火花——小数的位数多少不能决定小数的大小,及时组织学生写一写比1.75大的小数有哪些,继而引导学生对整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比对,进一步探寻其实质,形成模型,深入理解“从高位逐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的内涵,将比较方法的探究贯通整个过程。

十五、《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片断

认识容积单位。

(1)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8页第2、3小节的内容,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升和1毫升各有多少?为什么1升 = 1立方分米”等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2)谈话:1升和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先用量筒量出1升的水,再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里,看一看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杯?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10毫升的试管,谈话:这是一个10毫升的试管,你能用它倒出1毫升的水吗?

学生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3)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升和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你能通过实验说明1升 = 1000毫升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可以怎样做,再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反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说,一边做。

(4)出示: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正方体的容器(里面的棱长是1分米)。

谈话:这里有一个容积是1升的量筒和一个里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你有办法说明1升 = 1立方分米吗?

演示:把1升的水倒入正方体容器里。

提问:怎样解释1毫升 = 1立方厘米呢?(可以通过单位间的进率推出,也可以通过实验说明)

(5)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使用量筒、量杯等学具,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升、毫升的概念,弄清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十六、《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断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几类?

生: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那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

生:画出:

生:不管怎样画都画不出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下面的每组的三个角拼成三角形,看谁拼得快。一 90度 30度 60度 二 70度 65度 45度 三

120度 40度 20度 四

100度 25度 35度 五 80度 70度 50度 生:(学生操作)后面两组怎么拼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前面三组的三个角能拼成三角形,后面的两组却拼不成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学生观察后)我发现前面三组的三个角加起来都等于180度。

生:我发现第四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60度,不是180度。

生:我发现第五组三个角加起来是200度。

生:我想三个角加起来如果是180度时就能拼成三角形。

师: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我们可以说成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你们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生:180度。

师:你们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呢?分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用撕、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评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的话,5分钟的教学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三角形会不会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请试着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发现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三角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认知冲突,即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和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80度,从而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用三个角来拼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前面三组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而后面两组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知失调,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个角的和是180度的就能拼成三角形,而三个角的和大于或小于180度的就不能拼成三角形,由此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再由拼图的启示,用撕、折、量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获取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了“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十七、《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片断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根据统计图填写统计表,比较数量的大小。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喜欢吃水果的原因呢?

生:因为水果营养丰富,它含有各种维生素„„

师: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水果——苹果、香蕉、生梨、桔子。(教师边出示水果图片,边把图片贴在装有水果的筐上。)

下面请大家排好队,站到你喜欢吃的水果前。(同学们纷纷站到自己所喜欢吃的水果前。)

每人拿一个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在拿水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拿到水果的同学都下去了,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下去。)

师:你们怎么啦?噢,你们没有拿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不知道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这么多,请大家一起和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呢?

生:可以数一数喜欢吃每一种水果的人数。

师:怎么来数呀?

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

生:也可以先叫喜欢吃苹果的人站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人,„„

生:可以让喜欢吃相同水果的人站在一起,数一数各自有几人。„„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你们看好不好?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根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分别贴上苹果、香蕉、生梨、桔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上来,每人拿一张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小纸片,贴在各自所喜欢吃的水果图片的横线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张直观的统计图。然后教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板书课题: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介绍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并把各种水果上面的小纸片画成直条,每张小纸片画成一格,就制作成了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师:你从这张统计图上看到些什么?

生:我从统计图上看到了,××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多,××水果喜欢吃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喜欢吃的人越多,它的线条越长;喜欢吃的人越少,它的线条就越短。

师: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喜欢吃××的人比喜欢吃××的人„„

师:你们都看到了吗?

生:(齐答)看到了。

出示一张统计表

水果: 苹果 香蕉 生梨 桔子

人数(人)

教师让学生数出统计图上每种水果的格数,并说出相应的人数,然后填表。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你们学会了吗?

生:(齐答)学会了。

师:你们除了对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进行统计外,还能对哪些事物进行统计?

生:„„

师:接下来,以两个人为一组,对你们身边的事物调查一下,然后制作一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评析]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出发,引出问题,请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上面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和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教师重点、有效地进行引导,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通过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调查和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和发展了社会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十八、《确定位置》教学片段

师:请你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写在答题卡上,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学生各自写自己的位置)

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对!

师:请第八组同学把你写的“数对”举起来,起立、向右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第二个数字1、2、3、4往后数。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前面那个数字都是8。

师: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师:原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是表示第几组(板书:第几组)。再请第一横排同学拿好你写的“数对”,站起来,向后转。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后面那个数字都是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哪个数字都是1?

生:第2个。

师: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板书:第几个)

[评析]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让学生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其次,教师让第一横排和第八组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

十九、《平行与垂直》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胳膊,和老师一起做几个动作:

请你像老师这样将两只胳膊交叉在一起,师:“交叉”在我们数学上又可以叫什么?

生:叫做“相交”。

师:同桌互相做几个相交的动作。

师:谁还能做出两只胳膊不相交的动作吗?

生: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两只胳膊的位置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那两条直线在位置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此教学环节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肢体动作,由交叉现象引入学生对相交的认识,通过多种肢体动作使学生认识到两只胳膊还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为后面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十、《单位“1”内涵》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数物体时,一个圆用1个手指表示,那么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手指表

示吗?从数学角度看,这一个手指还可以代表什么?(一个„„)师:难道它只能表示数量是l的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它可以表示5个苹果吗?(能

或不能)请互相说说。(生说)生1:放在一个袋子里就变成一袋苹果。

生2:放在篮子里就是一篮苹果。

生3:放在箱子里就是一1箱苹果。

生4:堆在一起就是一堆苹果。

师:当把5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时,也可以用一个手指表示,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能用一个手指来表示呢? 生1:一个小组。

生2:一个班级。

生3:一个学校。

„„

2.揭示单位“1”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和你的同桌说说一个手指可以代表哪些?

„„

(生互相讨论)

师:这样,一个手指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代表 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单位“1”

师:单位“1”的1加上可引号,是因为它与自然数1有所不同,你们知道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说看。(生说)

生1:自然数1只表示一个物体,而单位“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生2: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

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研究 篇7

一、调查方法

利用发函、会议、他人帮助等途径,用自编问卷对111位特级教师和16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914,说明本问卷的信度很高。将问卷题目编码数量化,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反思认识

本维度一道题目为“我认为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1)两类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46和4.21,说明两类型教师对“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高度认同。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说明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义和实践比普通教师更深刻。

(2)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学段的两类型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高中特级教师得分最高,初中特级教师次之,小学特级教师居后;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高中普通教师的得分最高,小学普通教师次之,初中普通教师居后。

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女的两类型教师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男特级教师得分略高于女特级教师;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女普通教师的得分高于男普通教师。

不同教龄的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趋向,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间有显著差异,16~20年教龄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不同教龄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21年教龄以上的特级教师得分略高于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得分为4.32,21年教龄以上的普通教师得分为4.15,前者高于后者。

2反思的具体实践

本维度一道题目为“我对教学反思的做法是什么(可多选)”。采用选择题设计,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反思的具体做法。

(1)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

上表可见,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反思的主要做法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等三项,相比较而言,在“写反思文章”这一选项上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18个百分点,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这一选项上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近10个百分点;分别有6.3%的特级教师和17.5%的普通教师会“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有7.5%的普通教师是“检查前抄一些应付”,有3.1%的普通教师“没反思”,而在这两项上特级教师则为零;这一些都说明,特级教师的反思比普通教师更智慧更实在。

(2)不同学段、性別、教龄教师的教学反思

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只是这三者的排序在具体学段教师中有一定的区别。相比较而言,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均远远高出特级教师;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初中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最高(20.0%),高中次之(18.5%),小学最低(14.5%);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初中最高(9.1%),高中次之(7.0%),小学略低(2.9%)。三学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呈现一定差异;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高中略高(38.9%),初中次之(30.0%),小学略低(27.3%);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所选比例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学最高(65.7%),初中次之(45.5%),高中略低(41.9%)。

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反思。男特级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的前三位依次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男普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依次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差异较大的是“写反思文章”,男特级教师要比男普通教师高出15个百分点。

女特级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的前三位依次为:“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女普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依次为:“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差异较大的是“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和“写反思文章”,女特级教师要比女普通教师分别高出16和21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不同性别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又不及特级教师,呈现一定的差异;在不同性别的普通教师中,男普通教师略高(34.7%),女普通教师略低(30.7%);在不同性别的的特级教师中,女特级教师略高(51.1%),男特级教师略低(50.0%)。

不同教龄教师的教学反思。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而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相比较而言,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检查前抄一些应付”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不同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均为零;在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中,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高(19.0%),21年以上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低(2.5%)。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又远不及特级教师。

三、结论与分析

1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明显好于普通教师

不管是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对“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都有高度认同,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意义的认识比普通教师更深刻。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学段的两类型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女的两类型教师间无显著差异,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间有显著差异,16~20年教龄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更实在更智慧

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做法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比较而言,特级教师利用“写反思文章”、“在头脑中自觉反思”要明显高于普通教师;有7.5%的普通教师写教学反思是为了“检查应付”,还有3.1%的普通教师“没反思”,而在这两项上特级教师都为零;这一些都说明,特级教师的反思比普通教师更实在更智慧。

在三学段中,均有一定比例的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把反思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三学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远不及特级教师。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呈现一定差异,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愿意用“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而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看来,随着教龄的延长(年龄的增大),教学经验的积累,这些15年教龄以上的老师对教学反思的行为渐为冷淡,他们更倾向于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的方式来进行。

3教学反思很重要

此课题的另一研究“特级教师成长因素的研究”呈现,在18个影响因素中,“工作环境、好的机遇、名师引领、勤奋努力、先天素质、反思习惯”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前六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加强引导教师进行自觉的反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上一篇:学生会部门招新工作计划下一篇:中班保育老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