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精选8篇)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1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倔强的贝多芬》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贵族、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的主体思路是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反复品读、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撞击,突破难点。可是这种理论上的设想总是和实际教学存在着很多差距,让我在上课过后,总是心里充满遗憾甚至沮丧,反思整节课,我觉得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我觉得我还是拘泥于课堂流程,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上有一些拖冗,这样虽面面俱到,却不能够突出重点。例如这节课是第二节课,导入用音乐形式,先听后导虽顺理成章过渡到本节课教学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曲目和作者学生都已不感新鲜,所以激趣作用不大,如果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应该效果更好些,也会匀出更多时间去处理重点段。还有对全文大意概括,也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处理好,而没有必要第二课时再来画蛇添足。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启发力度不够,学生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用心去读。例如贝多芬的两句话,我只是泛泛讲了要用怎样的语气,却无法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孩子产生思想共鸣,学生只是单纯再读却不入情入境。 还有我对整节课内容的节奏调控还不够到位,本节课重点段应放在第四段,也就是表现贝多芬倔强的那一段,这段本是我设计的重点,重点读重点感悟,第三段表现贝多芬琴艺高超的那段本是这段引子,可是因为我用时过长,所以不得不删减了重点段的读悟,致使学生对此段文意的理解拓展只浮在文章的.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 再有就是我个人的基本功还不过关,这不仅仅只是板书不好,更多的硬伤是自己上课没有激情,带动不了学生积极性,每次这样反思,我都会想起宋海燕老师的课,我喜欢她上课的神采飞扬,喜欢她语调的抑扬顿挫,喜欢她眼神中那种自信和热情......让人感觉她不是在教而是和学生在一起学,而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她能够把她的活力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而我却是一个很容易被学生影响的人,学生上课一沉闷我就会心情急躁紧张,课堂气氛也就更加不和谐。还有一些课堂中的小细节我也处理不够周到,例如今天这节课后面的随文练笔,当我找学生来读自己的小练笔的时候,很多没有写完的学生只在那里自顾自去写完全没有去听同学的发言,这一是错失了和同学听取交流的机会,还有这样不也是对读的同学一种不尊重吗? 最后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学生还欠缺很多能力,例如口头表达能力,每次回答问题的都是寥寥那么几人,其余有些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表达。还有分析理解能力也不见强,对课文还有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些能力的欠缺与我平时引导不到位有关,更有和平时的疏于锻炼有关。这些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鉴于以上的这些反思,还有侯校长鼓励性的评价和中肯建议,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平时多看一些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博采众长。 二、有时间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和同行们探讨交流,从而使自己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惑,也能冲破默守陈规的瓶颈。 三、语文课中要处理好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相辅相成。 四、建立学生课堂随听笔记,做好摘记和随笔,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复习有所依据。 五、课堂中要抓住重点语段重点词汇进行重点学习,锻炼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六、加强自身基本功练习,勤练字,勤朗读,力求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在课堂上活力四射的老师。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2

一、语文课堂应赏识学生, 着力于能力培养

欣赏音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效应 (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 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 , 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 是因为从古至今, 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 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 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 又名《命运》。有时音乐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对《命运》的理解还是那样肤浅, 可他们却有了挑战自我, 感动心灵的机会, 敢于发表见解的勇气, 这不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吗?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 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他们真实地融入课本。如果没法真实, 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 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从而有利于引起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鸣。否则, 学生就只能徘徊在文本之外, 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 学生在体味贝多芬的伟大时, 可引导他们联系自己受到挫折时的表现, 经对比之后, 学生就不难真实地体会到贝多芬面临毁灭性打击时的那份坚定与执著, 由此会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从心底产生钦佩之情, 同时获得有益的思想启示:平凡铸就伟大。

三、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 课堂由“满堂灌”发展为“启发式”, 这是一种进步, 但却不容乐观。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 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 老师仍固执地按“教学重点”加以引导、点拨, 以完成预设的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太少, 引导学生思考也是流于形式, 没有落到实处。“启发式”课堂中, 学生只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 他们崇拜师长, 迷信权威, 不善发问, 更不敢怀疑, 如果说有“思考”的话, 那不过是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 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这样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 实质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由, 因此, 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 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3

教材分析:《倔强的贝多芬》选自科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然离开演奏现场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鲜明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自尊、倔强、高傲的性格。

“倔强”一词直接出现在第一自然段,体现为鄙视有权有势的贵族。第二次体现在第三自然段,风雨中熟练而深情地弹奏,使人们陶醉。第三次体现在第四自然段,面对侮辱,头也不回地愤然离去。

第一自然段是全文内容的一个简要概括,后面的内容则是围绕这一内容的具体展开。这是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第三学段的要求,学生可以不做掌握,但教师是必须要把握的。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提炼四要素可以作为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第三自然段则写出了贝多芬高超的琴艺,语言优美值得积累。从侧面写出了贝多芬对音乐的投入,为突出他倔强的性格做了铺垫。

第四自然段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不畏强权,誓死捍卫音乐的倔强性格。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有了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讲仍然有些偏难偏深,尤其是对于贝多芬的倔强,对有权有势的贵族的鄙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虽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也是第二学段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我设计这节课时,把提炼关键词语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放在了最后,由教师引领着学生,借由板书提示,共同回顾全文,使学生初步感受这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教学的要求,确立了以读准词语、理解词语、积累优美词句为教学重点的教学设计,以“乐圣”和“训斥”两个词语架构起全文,达到想象画面 ,背诵积累,设置情境,读中感悟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贝多芬不畏强权、刚强倔强的性格。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乐圣”“训斥”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不畏强权、刚强倔强的性格。

3. 发挥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第三自然段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 初步学习通过提炼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点评:本课的教学目标语言描述准确、精当,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标,说得清楚。通过目标的设定,我们能看出教者心中有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积累,有概括,有表达,有朗读;教者心中有课标,目标设定符合课标的学段要求。)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课文中第三自然段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乐圣、训斥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不畏强权,刚强倔强的性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音乐感知贝多芬(第一次体会,  柔情与愤怒,触碰诗意的面纱)

1.听音乐谈感受。

师:今天和同学们第一次见面,已经感受到大家学习的热情了。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份小礼物:两段音乐。人们都说文如其人,音乐被称为人类的第二语言,看看你能不能透过音乐,听出创作这段曲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播放《致爱丽丝》片段。)

师:从音乐中,你感觉到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致爱丽丝》。

师:你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你觉得能创作出这样的曲子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一个很温柔的人。

师:(竖起大拇指,夸该生。)谁还想说?

生: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安静的人。

师:我们再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命运交响曲》片段。)

生:这个人好像很生气。

师:看来你听出了他的愤怒。

生:我觉得他是个很有力量的人。

师:他的确是个坚强的人。看来,同学们对音乐很有悟性。这两段截然不同的乐曲,一首叫做《致爱丽丝》,另一首叫做《命运交响曲》,它们出自同一位乐师之手,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他所创作的乐曲闻名世界,他就是课文的主角——《倔强的贝多芬》。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初步体会倔强。

师:(在倔强下面画三角号。)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请同学们突出这两个字,再读试试!(指读5人,跟读2遍。)文章所表现的贝多芬重点也应该在“倔强”二字上,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脾气很大。

生:“倔强”就是不听别人的劝阻,一直坚持做什么事。

师:这是同学们对于“倔强”的理解,那文中的“倔强”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同走入书中,体会贝多芬的“倔强”!

(点评: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在培养学生体会生活的幸福;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综合在只要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都可使用。教者上课伊始音乐的运用,既围绕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其人,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抓题眼“倔强”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对学生方法的渗透,匠心独具。)

二、字词了解贝多芬(解决字词,铺设一条通往诗意的小路 )

1.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好能尝试不出声地读,也就是默读。读不准的字可以请教他人或查字典,不好读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听明白了吗?endprint

(生读文。)

师:老师想检验一下同学的读书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组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试试,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也可以查找工具书。

乐圣 拼命 有权有势

演奏 钢琴 熟练而深情

沐浴 干扰 越来越大

训斥 蠢货 旋律

(生自由认读。)

师:请两名同学领读,正音:乐圣、干扰、训斥。

师:同学们都能读得准吗?

生:能!

师:老师想请同桌两个人互为小裁判,检验一下对方是否能读得准,如果对方读得不够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帮他正音,好吗?

(生互读检测,教师巡视,再齐读。)

2. 重点理解词语。

师: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明白意思,“乐圣”是什么意思?

师:圣,就是指在某方面有极高成就的人。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杜甫就是“诗圣”,下棋方面成就很高,我们把他称为棋圣,书法方面成就很高,我们称为书圣,绘画方面成就很高,我们称之为画圣 。乐圣是在哪一方面有极高的成就?(音乐。)文中的乐圣是谁?(贝多芬。)

(点评:词语教学采用“领读,互学”的方法扎实进行。教者解读词语的能力较强,对于某些词语必须随文学习,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而有些词语,须要通过生活经验或字面意思去理解,教者很好地把握了词语的特点,教学具有实效性,并且为下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诵读体会柔情贝多芬(背诵积累,柔情之路 )

师:快速回顾全文,从文中哪个自然段你能看出贝多芬是一位乐圣?

生:第三自然段。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请你尝试默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体会到了贝多芬是一位乐圣,用横线画下来。

(生汇报朗读不同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起著名的《月光曲》。”

师: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熟练而深情。

师:这个词让你感受到——

生:贝多芬的弹琴水平很高,很投入。

师:你真是贝多芬的知音,那你要把它读出来,才能表现出贝多芬是一位乐圣。“熟练而深情”像老师这样读读试试。

师:谁找到的也是这句话?(生举手)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再突出这个词试试。

师:这次好多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生:我找的词语是“沉静幽雅”。

师:这个词让你感受到——

生:贝多芬弹奏的曲子非常好听,人们都听得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真好!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沉静幽雅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生:老师,我把整段话都画上了。

师:也可以,的确整段文字都表现了贝多芬是一位乐圣。那你能来读读吗?

(生读。)

师:这样读,文字仍旧只是文字,其实它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用心的人才能体会到。这样,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一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试试,你能看到哪些画面?

(师配乐范读。)

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我仿佛看见        。

生:我仿佛看见贝多芬就坐在大厅里演奏,他闭着眼睛弹奏着,熟练而深情,好像入迷了一样。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碰到了文字的生命,我仿佛看见他就是贝多芬。

生:我仿佛也看到了贝多芬,他穿着一身黑色的礼服,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演奏。

师: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起著名的《月光曲》。”

师:有没有同学看到到场的听众?

生:我仿佛看见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贝多芬的演奏,有的人还闭起了眼睛。

师:用文中的词,这叫做(陶醉), 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们已经身临其境了。

师:有人看到贝多芬乐曲中的画面了吗?

生:我仿佛看见一轮圆月挂在空中,人们的身上也洒满了月光。

师:人们似乎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

生: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乐圣贝多芬的演奏大厅。老师来读黑色的部分,你们来读红色的部分。

生:老师,交换吧。

师:没读够?好吧,这次你们来读黑色的部分,我来读红色的部分。

师: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画面都应该永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本段课文填空。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也深深地陶醉其中,有的同学还闭上了眼睛,能告诉大家此时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贝多芬吗?

生:很优雅。

生:很高贵。

生:我看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认真弹奏的贝多芬。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演奏大厅,听了贝多芬这样柔情似水的演奏,你打算对他说什么?endprint

生:贝多芬,你太棒了!你弹的曲子太好听了!

师:谢谢你的称赞!我替贝多芬谢谢你!

生:贝多芬,谢谢你为我们演奏,你能给我签个名吗?

师:贝多芬如果听了一定非常高兴,他都有粉丝了!看来大家都是贝多芬的知音。

(点评:第三段的学习是教学重点,教者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教者采用抓关键词语切入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采用想象画面、画语句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读文思考的能力;采用不少于6次的多种形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生透过文字想象当时的情景,在举象、造景的过程中完成由言到意的过程,再由想象画面到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实现由意到言的往复。学生在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触碰文本,感知了语句的温度和生命。乐曲声中书声琅琅,润物无声,师生共同触碰诗意语文的衣襟 。)

四、 对话感受愤怒贝多芬(语言描写,首尾呼应,愤怒之路)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训斥”。

师:但是,贝多芬不但没有得到赞扬和感谢,反而受到了“大声训斥”,他为什么受到训斥?

出示句子: 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

师:把前后的句子都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先给“训斥”找个近义词。

生:教训。

生:责备。

生:责骂。

师:他受到训斥的原因是——

生:这时, 有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声音的干扰,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道:“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

2.寻找文字,感知心情。

师:你能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吗?(愤怒,怒不可遏。)能不能画出表现贝多芬愤怒的句子?

3.指导朗读,体会愤怒。

突出句子中的关键字、词。

生: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语气平淡。)

师:表现出你的愤怒!

生: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师:非常好,你看只要突出一个“决”字,整个情绪就表达出来了!谁再来读?

(指读5名同学后齐读。)

师:如果你就在现场,你忍心打扰熟练而深情地演奏的贝多芬吗?

生:不忍心。

师:你忍心破坏这沉静幽雅的旋律吗?

生:不忍心!

师:你好意思在这些陶醉于乐曲中,忘了周围的一切的人群中大声说话吗?

生:不好意思。

师:可是这位伯爵却大声说话,而且是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亲王不但不责备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此时此刻,贝多芬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再也无法抑制,文中的词是……

生:怒不可遏!

师:谁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怒不可遏地读一读贝多芬的话?

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生齐读。)

4. 感悟出离,体会倔强。

出示:说完,贝多芬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演奏厅,迎着急风暴雨,快步离开了亲王的庄园。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也会转身离开吗?

生:会。

师:那我来劝劝你,肯定能把你留下来,信不信?

生:不信。

师:贝多芬啊,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呢,你要走,一定会被淋湿的,不如等雨停了再走吧!

生1:不行,就算冒着大雨,我也要离开,我决不会为你们这些蠢货演奏!

师:好!有骨气的贝多芬!让我们为他鼓掌!

师:(又走向另一个学生)贝多芬啊,你如果现在就走,就拿不到报酬了,不如再等一会吧!

生2:决不,即使拿不到报酬,我也要走,我决不会为你们这些蠢货演奏!

师:不为财动,好样的,你就是贝多芬!掌声!

师:可是这一走,你就把贵族都给得罪了,你今后可能连生活都成问题了,还走吗?

生3:走,就算今后饿死,也决不在这多待一秒钟!

生4:就算立刻就死,也决不回头!

师:是的,这就是贝多芬,(指板书)倔强的贝多芬!熟练深情地弹奏沉静幽雅的旋律的是贝多芬,怒不可遏离开演奏现场的也是贝多芬 。柔情似水源于对音乐的热爱,愤怒如火也源自于对音乐的热爱,面对音乐他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面对不尊重音乐却有权有势的贵族,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这就是贝多芬,倔强的贝多芬!你记住他了吗?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轻重、详略教者把握得很好,通过词语感受人物心理;通过品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教者在教读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朗读感受,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实现了变“教的精彩”为“学的精彩”的目标。)

五、复述感悟倔强贝多芬(提炼关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如果我们借助提炼关键词语的方法就能快速、准确地记住课文的内容。(板书与板画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用提炼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生命会凋亡,唯有音乐不朽,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再次聆听这不朽的乐曲!

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诵。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从学情出发,尊重学生知识基础,针对复述和概括的教学目标,搭个桥,扶一程,对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评析:

概括地说,本课教学体现了“四强”:方法性强,目标性强,实效性强,启发性强,而且课堂教学灵活,充满诗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用教材教语文,方法性强。本课教学,教师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安排教学目标,不囿于教材的限制,不肢解文本的内容,既学习文本,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为学生独立学文打基础。

重在一课一得,目标性强。教学中教师不求全、不求深,只求学生能有所得。本课最为重点的是第三段学习,学生语句的积累,当堂的记忆,使文本内容深深印入脑海。对于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讲,如果课课这样积累,其语文素养将得到快速提升。

过程脚踏实地,实效性强。本课整个教学环节清晰、简洁,而每一环节绝不走过场,只要有环节就有收获,踏踏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实效性强。

《倔强的贝多芬》教学设计 篇4

1.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自然段。

3. 认识13个字,会写14个字。

重、难点: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格。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今天同学们听《月光曲》。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2、串读感悟。

1)课件出示“面对这种侮辱”这句话,请大家说说你认为这里的侮辱指的.是什么?

“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

“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

2)别人对音乐的不尊重,在贝多芬眼里就是对他人格的不尊重。贝多芬是如何反击的呢?

课件出示贝多芬的话。[+小学教学 设 计 网_www.XXjxsj.cn=}

“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贝多芬称这些人为蠢货?

3)“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二者相比,哪个更值得人们尊敬,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2、背诵课文

1)引背法。

2)词语提示法

3、迁移练习

1)给贝多芬、主办音乐会的亲王或大声说话的伯爵写几句你心里想说的心里话。

2)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3)知道写字。

二、实践活动:

阅读《月光曲》,并把它与《倔强的贝多芬》串联起来,讲给家长听,题目叫《两个贝多芬》。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边听《过雪山草地》边观察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带着“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先走?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读课文,找重点词句:

先让学生轻声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神态的句子,如:“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等。而后,又引导学生对描写小红军表情的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

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用“当陈赓---小红军却----”的句式说小红军是怎样进一步说服陈赓的?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把腰一挺”,做出准备赛跑的姿势? “倔强”在这里指什么?当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的时候,小红军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小红军说他干粮多,实际上他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11~15 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陈赓同志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6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资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我们在教学时,应改变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模仿式”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他们不同的理解。只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创造的机会,他们都乐于学习。尤其是在教学过程和设计上,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采用合作与会话的方式,使每个学生把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受、理解得到了丰富与完善,使个人在自主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了解决。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占着主动地位,霸着讲台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以温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平等的态度,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让思想的溪流汇成浩瀚的.江河,让思想的火花汇成灿烂的礼花。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发的精彩,往往超出我们教师的想像,也是我们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

《音乐巨人贝多芬》语文教学反思 篇7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凸现同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同学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同学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同学的个体获得充沛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同学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同学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同学,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同学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同学的生活经验,假如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同学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同学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同学对贝多芬的敬重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外表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同学、全员参与、一起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七年级同学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干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需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同学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同学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同学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的郁军同学,虽然是弱智同学,但他在这样宽松热烈的气氛下,也勇敢地表示了自身。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设计说明: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是其他教学流程的基础,本环节师生共读了四遍课文。)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 同行 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7、学生汇报。引导抓住关键词:疲惫。问:他为什么会那么疲惫?“荒无人烟”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理解“忍饥挨饿”?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设计说明:通过先解读陈赓的形象,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又为学习小红军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对小红军有一种情感上的期待。)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1)、什么叫“满不在乎”?他不在乎什么?(2)、他盯着陈赓,可能心里会怎么想?(他年纪那么“大”,身体又那么虚弱,我更年轻,一定可以挨过去的。)(3)、他为什么笑?(4)、为什么要做一个比赛的姿势?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要读出无奈的语气来让学生体会。)问:既然要等同伴,那意味着什么?板书:等同伴

6、小红军又是如何拒绝青稞面的?指名读第10节。指导:小红军会怎么想?所以他是怎么做的?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紧扣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感悟,深入小红军的内心世界,学生将会经受一种精神的洗礼。)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设计说明:紧扣“牙印”和“明白”,通过深入讨论和自主发言,师生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憾。)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八、作业。

上一篇:工作服及胸卡管理制度下一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