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演讲稿(通用12篇)
那日东门播火去,又为长夜唤金轮①。身披彩练挥红雨,血沃芳华溅紫尘②。耻殉枯蒿埋恨骨,偏从翠柏舞新魂。胸中自有丹青在,迸作火旗天地焚③。《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为彭刘杨三烈士祭——注解于文后,便于演讲者理解,注解不必演讲》
1911年的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年,翻开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书籍,阅读当年革命志士的壮烈事迹,吟叹当年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诗文,一种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力地叩击着我的心弦。
那些伟大的革命志士们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用他们的鲜血发动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他们卓越的贡献和光辉的业绩永远不可磨灭;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那一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仓促落下帷幕。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仰、去歌颂……
那时候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贫困苦难的根源,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则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极端贫困和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前提。在民族危亡严重时刻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们提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的目的是要革除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要创立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
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更是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然而,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党。帝国主义更是调动军舰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故鼎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没能在中国的大地上继续延续,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但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经验依然会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如今,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革命志士们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
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我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
我们如今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应该这段历史,我们要做的不是追寻小说中童话般的浪漫,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生活中,不论道路多么崎岖艰险、荆棘满地,我们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那些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革命志士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无畏勇往前”的大气和豪迈!
注解:
1911年10月9日,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义士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夜被捕,次日晨在湖广总督衙门(今武昌造船厂址)东辕门就义。临刑前高呼:“民国万岁!”“同胞速起!”“孙中山万岁!”“未死的同志们万岁!”其头颅被悬挂于总督衙门东门上。
①金轮:太阳。
②“身披彩练挥红雨”:本句一可指烈士牺牲时的广阔空间背景,即漫天彩虹和红雨;又可指烈士牺牲的光辉形象:以“彩练”象征绑缚烈士的绳索(这种形容体现了烈士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红雨”象征烈士抛洒的鲜血。彩练:虹霓。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红雨:红色的雨。紫尘:紫色的尘土。据说长城附近的泥土因牺牲很多而变成为紫色。这里借其意用之。
近日, 武汉市将投入200多亿元人民币筹备庆典, 用以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消息引起争议。有人评论说:“如果孙中山先生知道了, 他会哭的。”此前, 南京1950万元人民币回迁孙中山铜像等大手笔打造文化工程的举动触动民众神经, 有网友呼吁:“人民尚未富裕, 同志勿乱花钱。”对于200多亿元的庆典费用, 武汉市长阮成发是这样解释的:100多亿元用于打造辛亥革命百年标志性纪念景区, 另外100多亿元则将建设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是用心来铭记的, 花这么多钱有烧钱的感觉, 反而使文化变了味。”武汉某在校大学生如是说。也有市民表示理解。“200亿元投资肯定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是为庆典, 同时也包括改善城市面貌、出行条件等一系列配套项目。但最好能把投资比重调整一下, 加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比重。”有学者认为, 各地争相打造文化工程的实质是希望通过文化这张牌将本地炒热, 从而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 无论质疑还是支持, 公众关注的焦点都是希望政府投资可以用在刀刃上, 不要铺张浪费。对于利国利民的政府投入, 在注意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应予以支持, 同时需要一些程序上的保障。如果借文化建设之名, 暗度陈仓, 仅为换面上荣光、攫一时政绩, 势必劳民伤财, 铺张浪费, 乃至玷污文化名声, 影响未来文化建设。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接近、还原、触摸辛亥革命,寻找、追问、反思近百年来中国与中国人的变与不变,以及将变。重温那段历史,向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辛亥百年·起义之火
广州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由孙中山领导,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广州起义。一昼夜血战,不幸失败,同盟会骨干成员牺牲百余人。革命人潘达微冒死出头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城东红花岗。当年11月,广州人民大规模公祭烈士,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改名黄花岗,取黄花晚节之意。
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先生凭吊:“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图为黄花岗起义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次举义成功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机关暴露。蒋翊武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
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澄继续按册捕人。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午夜时分,瑞澄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
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
图为战火中的武汉三镇。
辛亥百年·图片报道
1912年2月15日,一身戎装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携陆军总长黄兴等南京临时政府高官谒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1905年,广西桂林举行关于立宪改革的集会,左边是穿着满清官服的官员,右边是穿着西式学生装的洋学堂学生。
鸦片传入中国之后,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还摧毁了中国人的意志,“东亚病夫”的帽子在中国人头上戴了很多年,这张青岛鸦片烟馆的照片传神地表现了当时人耽溺于大烟的情形。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胜利之后,革命军官兵脸上的笑容灿烂而轻松。
清末民初的中国陷入混乱局面,各地纷纷涌现出一批地方武装,力图自保。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来,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这场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并没有被淡化和忘却。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替群众剪掉了大辫子,以此宣告清政府的倒台。
武昌起义之后,湖南人焦达峰等人在长沙响应,兵不血刃,起义成功,焦达峰被推为湖南都督。
由意大利神父南怀谦拍摄的北洋军军官肖像。
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驻南湖的新军炮队立即起义,进驻中和门开炮轰击湖广总督衙门。清朝政府的官员们被吓得心惊胆战,狼狈出逃。
1911年10月,几名被俘虏的革命党人被绑在汉口的大智门火车站。从服饰上看,他们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加入革命军后不幸被清军俘虏。
武昌起义时准备开炮的革命军。
武昌起义胜利之后,革命军在汉口市区巡逻。
湖北军政府成立不久,清军大肆反攻武汉,并对革命军实施火攻,放火焚烧汉口大片民房。
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名文,原号日新,后以粤语谐音,改为逸仙。1897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中山樵的化名,故辛亥革命后,即以中山为名。幼时很穷苦,6岁即参加农业劳动,到10岁才进私塾读书。12岁跟随母亲到檀香山看哥哥孙德彰,即在那里进学校,19岁回国,以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学习医学专业,27岁毕业于香港英文西医书院。以后曾在澳门、广州行医。他从12岁起到27岁止,受殖民地的教育,先后有15年。但他绝不为外洋的物质生活所迷惑。他心里总不忘祖国的危亡,人民的困苦。
孙中山在澳门、广州行医时,开始革命活动。他曾与郑士良结纳会党;与陆皓东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深入武汉,以观长江之形势。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李鸿章未加理睬,这时,孙中山才放弃上书请愿和平改良的想法,决心再度到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从此以后,他就从事实际革命活动,先后失败达10次之多。
1911年,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被迫宣布退位;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了袁世凯。从此以后,中国的大军阀、小军阀就扰乱不休。军阀混战,成了中国的家常便饭。“四方八面战,十室九家空”。中国的国脉民命,已不绝如缕了。孙中山尽瘁国事,亦迄无宁日。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革命40年,建树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推翻帝制。辛亥革命前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聪明才智之士,都集会在孙中山推翻帝制的旗帜之下,一干到底,不推翻清朝统治决不罢休。这一着棋下得好,清室终于被推翻了。这不能不引起中外一切人们的惊奇!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建设开辟和铺平了道路。中国的前进,这是第一道关。推翻几千年的帝制,谈何容易?孙中山的功勋是照耀千古的!
第二是缔造共和。本来,推翻帝制,缔造共和,是一件事的两面,用不着分开说。不过,中国的帝制,基础太深,影响太大,不等于把帝制推翻了,就一切变成了共和。帝制推翻了,缔造共和的艰难,仍是值得重视的!建立了共和,还要保卫共和,还要巩固共和。孙中山领导了一次讨袁、二次讨袁的斗争,还领导了护法的斗争。他总以为帝制余孽一定要打倒,共和制度一定要坚持。帝制的基础,固然根深蒂固,但总敌不过共和的新生事物。经过孙中山等有识之士的奋斗,共和之在中国,已奠定了永久不拔的基础。正如他在1918年发表的《〈孙文学说〉自序》中所说的:“文奔走国事,30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第三是国共合作。孙中山晚年,恰逢世界上的大事層出不穷。1917年爆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1919年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孙中山对这些事,不能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孙中山曾尊称列宁是“革命的圣人”,对俄国的革命,早有向往之心;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诞生的,所以他也不能不倾心于中国共产党。他检阅了自己的队伍,深深地感觉一般老国民党人已日即消沉,再也负不了时代的使命。于是在共产国际推动之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就起了很大的变化,波涛汹涌,滚滚向前。建立了武装,开始了北伐。虽然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后,革命力量受了很大的顿挫。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这一次的失败,以后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是确立三大政策。孙中山从辛亥革命以后,一直慨叹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原因是只推翻了清室的大皇帝,而来了“大清帝国留下来的老官僚武人”这些小皇帝。孙中山在1924年以后几次讲演,特别强调了列宁的伟大,十月革命的成功。他说,俄国有革命党,有革命军。所以他派人到苏联去学习;兴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武力。1924年6月他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没有广大人民为基础,……现在为了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
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还把他的旧三民主义,加进了新的内容而成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
1924年11月,冯玉祥推翻军阀“总统”曹锟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应邀北上抵天津时即病重,扶病至北京后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享年59。他在遗嘱中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让首义精神代代相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初二(4)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首义精神代代相传》。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一个普通却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覆灭。一声枪响,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今天,2011年10月10日,我们迎来了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在这100年里,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百折不挠;在这100年里,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四分五裂到强大统一,从战乱频繁到国泰民安,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从受人凌辱到扬眉吐气。“吃水不忘挖井人”,抚今思昔,我们更加深切怀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加怀念无数为了国家解放、民族复兴不懈奋斗英勇牺牲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他们的革命事业和崇高精神永放光芒。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辛亥革命发端于我们湖北武昌首义,作为一名荆楚学子,我们更应该把辛亥首义精神传承下去。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一番新天地!
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今后,我们青少年就要学习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与同学精诚团结,互相协作,努力进取!我们在生活上要努力拼搏,不怕困难,在学习中不懈奋斗,不畏艰辛,将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首义枪声虽然定格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但首义精神却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同学们,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国家富强,将靠现在的我们来担当。我们一定会将辛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首义精神代代相传!
站在国旗下,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国旗是无数的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染红的。面对他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呢?烈士们是离开了我们,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呢?
正因为有了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如今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我们国家还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正在赶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将是献给烈士们最好的礼物。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正是为了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吗?不正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吗?
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深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作文。是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辛亥革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可以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多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回首过去,展望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永远铭记辛亥革命所带给我们一切的一切。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功绩彪炳千秋。19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为民族的独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辛亥革命的光辉永存,功绩永存。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存不朽。“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敢发。”这就是武昌首义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911年,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多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今天,孙中山先生的呼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的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一、共同点
1. 政治目的相同
首先,借纪念活动表达崇敬心情。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无论对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而言,都是一个榜样与导师。其次,国共双方借纪念活动表达自身政党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中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立足于辛亥先烈以鲜血筑成的基础上,是承继他们英雄奋斗的传统,是他们事业英雄的继承者和发扬者。”[1]国民党也不断强调,“蒋委员长是继承孙中山遗志的领袖”“拥护唯一领袖蒋总裁”[2]。第三,动员民众积极抗战的决心与精神。1938年,毛泽东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明确指出:“全国同胞们,让我们永远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同年,国民党于国庆日提出:“蒋委员长在廿七周年国庆纪念日发表告国民书,对于我国抗战的伟大意义,抗战意义及决心,有极详尽的阐明,指出我国抗战是为‘民族生存、人类公理、国际信义’。”[3]
2. 政治手段相同
首先,通过政府颁布命令,规定具体纪念办法。抗战时期,我党对每次“国庆日”或孙中山纪念,都有细致安排和部署。比如,1939年2月25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布《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对纪念办法和宣传要点做了细致安排。要求“各级党委及各群众团体党团接到通知后,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防空条件,更具体布置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四周年工作。”[4]1945年,国民党关于《国父诞辰纪念办法》规定:“陪都各界庆祝国父诞辰纪念大会,定于十六日上午九时借青年馆举行。”[5]其次,都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1938年3月12日,“延安市各界于十二日午后二时,在南门外公共体育场举行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暨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延市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各部队,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代表,及工农商各界民众,共约一万余人。”[6]1940年11月《新华日报》报道:“渝市各界昨日庆祝国父诞辰纪念。全市国旗飘扬,各机关团体休假一天。除各界代表于清晨七时半在宝验剧院召开纪念大会外,党政军农工商学各界,在新运总会宣传场向国父遗像祝寿……”[7]
二、不同点
1. 纪念内容与时间不同
首先,国民党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纪念内容非常细致,仪式极为正规。纪念内容包括黄花岗起义纪念、总理忌辰、诞辰、双十节纪念等。特别对黄花岗起义的纪念,1938年,国民党政府把“3.29”定为“革命先烈纪念日”,每逢这一天都要举行公祭、慰问等隆重仪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较少开展黄花岗起义纪念,主要集中于对孙中山忌辰纪念及双十节纪念。我党对黄花岗起义纪念活动主要集中于1943年抗战时期,如3月29日,陕甘宁边区青年集会纪念黄花节,朱德、吴玉章、凯丰等任主席团,号召全国青年团结,发扬先烈牺牲奋斗精神,为战胜日本而奋斗到底。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纪念主要集中于双十节纪念与总理忌辰纪念。国民党会不时改变纪念活动及内容,以达到对政府行政权力的验证与国民精神的统领。比如,国民党最早对孙中山的纪念强调忌辰纪念,但1942年后转为诞辰纪念。与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纪念主要集中于忌辰纪念,几乎每年3月12日,都通过报纸、纪念文章、大会、标语、歌剧等形式进行纪念。对于孙中山的诞辰纪念,中共于11月12日前后也发表一些纪念文章,但终没有遵循国民党1942年对国定纪念要求,一如既往地展开忌辰纪念为主的活动。
2. 纪念主题不同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纪念内容与主题基本无大变化,都是围绕国民党蒋介石是孙中山事业的合法继承者,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动员民众全力支持与服从国民政府,积极支持抗战事业等。但中共纪念主题,除强调中共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与拥护三民主义,还根据政治形势发展与革命需要,不断变换纪念主题与口号,如1938-1941年,纪念活动突出“拥护最高统帅”“服从蒋委员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1943年的“双十节”强调“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等内容,向人民普及“新民主主义”等概念;1944-1945年的“双十节”纪念宣传口号转向要求“成立联合政府”,即“庆祝国庆节,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废之一切法西斯的政令与失败主义的军令”。[9]
3. 纪念形式与方法不同
首先,国民党特别注重形式与程序上的正规性与完整性,通过纪念活动达到一种“剧场国家”效应。纪念活动中,素来注重仪式。1929-1934年先后四次修改纪念活动程序。如总理的忌辰公祭有十个步骤:“一、开会;二、唱党歌;三、奏哀乐;四、向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10]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纪念活动同样秉承以往的惯例,使纪念活动墨守成规、中规中矩。中共在纪念活动中形式化、程序性东西较少,通常是通过纪念大会、座谈会、报纸、标语等形式完成,活动过程简单明了,但主旨非常明确。比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在《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纪念孙中山宣传要点:“1、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奋斗了四十余年。2、孙中山先生创造了伟大的三民主义,指出了被压迫的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的解放大路……”[4]
其次,国民党的纪念活动特别强调物质性东西,比如,举行植树或公祭活动。孙中山忌辰之际,都要开展植树活动,抗战时期也不例外。而延安时期中共开展的纪念活动,基本都采取简单形式,虽然也有纪念大会、歌剧、报纸、标语等,但总体简单朴素,更重视对辛亥革命的宣传,包括经验总结、理论阐释,让民众对辛亥革命有一个重要的认识。比如,在双十节或总理忌辰、诞辰,邀请一些革命元老,如吴玉章、董必武等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及经验教训,并以文章形式在《解放日报》或《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以表达中共对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认识,申明自己的立场。
综上,可以看到国共双方借助纪念活动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是相同的,但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是不同的。这既是由不同政党背景、政治利益、经济条件所决定,也与时局的判断和舆论、民心的把握有重要关系,体现了国共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的能力与水平。新时期,我们应学习抗战时期中共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对舆论导向能力,更要学习中共能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使新时期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抗战时期,国共双方每年要举行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由于双方不同的政党背景、政治利益、经济条件及舆论导向能力,使纪念活动呈现不同特点。对此进行比较既能再现当时的真实情况,也能体现两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抗战时期,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纪念,国民党,共产党
参考文献
[1]社论:纪念辛亥革命[N].解放日报,1942-10-10.
[2]国民党总理逝世纪念告全市同志同胞书[N].新华日报,1939-03-12.
[3]国庆纪念日:蒋委员长发表告国民书[N].新中华报,1938-10-05.
[4]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M]//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西安:西安新华印刷厂,1994:203-206.
[5]国父诞辰纪念办法决定[N].新华日报,1945-11-07.
[6]延安各界举行孙总理逝世纪念暨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N].新中华报,1938-03-15.
[7]昨日全国各地庆祝中山先生诞辰[N].新华日报,1940-11-13.
[8]延安国庆纪念大会致全国军民电[N].解放日报,1941-10-12.
[9]边区政府筹备热烈庆祝国庆节[N].解放日报,1944-10-04.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和其后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几乎葬送了这场革命;但革命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尤其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加上国民党的改组复兴,改弦易辙,中国的民主革命终于能够继续并走上新的道路。特别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又经历一场残酷的内战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并由此向社会主义方向迈进。
从中国革命史的大背景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尽管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有其局限性,但他在革命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革命胆识,逐渐突破了其原有的认识障碍,在时局变化的重要关头,他每能站在时代前列,表现出政治敏感性和革命坚韧性。他坚持“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宗旨,而他所追求的共和国模式以及革命的方法和手段,却不断变化。开始时他师法美国,钟情于美国民主制度;随后又转向俄国十月革命,甚至直接与共产国际和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政府沟通,并接受其援助,其革命胆识如此!孙中山一贯认为,中国必须统一,中华民族不能分裂。为争取国家统一,他一方面与各地方势力和谈周旋,一方面又自办军校,准备以革命的武力反对地方军阀的分裂势力。
有一个重要事实常被忽略,那就是孙中山对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度评价。就在五四运动的次年,即1920年,孙中山专门向全党发出以下号召:“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致海外国民党同志书》,1920年1月9日)
在中国,能如此迅速地高度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革命的新动力和预示革命的新方向,孙中山先生恐怕是第一人。而这也就是他后来重新考虑革命的道路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以引起党人思想新变化的重要契机。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北洋军阀重整势力,各地方愈益分裂,各找帝国主义势力为靠山,帝国主义列强则力图支配中国。而国民党议会路线的失败和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其遭遇严重危机,组织涣散,思想混乱,信心动摇。这时孙中山表现出他的革命坚定性,他毅然将目光转向北方,转向胜利了的俄国革命。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着手改组国民党,提出著名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且将重心转变为准备用武力统一中国。
与此同时,孙中山重新解释和发展了三民主义:注入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强调重视民权(实现人民主权)和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两大项。对于后者,特别强调“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以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还撰写《建国方略》等书,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作准备。孙中山认为他的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国共合作使国民党势力大振,革命出现了胜利的曙光。不幸孙中山先生过早病逝,接着国民党右翼势力抬头,破坏了国共合作,革命形势迅速逆转,终于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孙中山赍志以殁,实中国革命之大不幸也。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父,是国家统一的坚定捍卫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向往者。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应当追念辛亥革命的不朽功绩,同时追念领导辛亥革命的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功业,予以公允的评价,并致力于继承其珍贵遗产,实现其革命遗志——特别是追求国家完全统一之遗志。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感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些事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有些事件更替了一个王朝,还有些事件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辛亥革命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件,而今年又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我们不禁要缅怀古人为争取国家独立而不断奋斗的那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奋勇向前,不断拼搏。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一场首先发生于武汉的有识之士中的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它让中国有了决心斗争的勇气,经过许许多多人的努力,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此外,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并且这次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打破了自西汉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三纲五常”的三纲之首,即皇帝的权威,改变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同时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思想的权威性也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这是辛亥革命的弊端,但这不可以磨灭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且经过这次的革命,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且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此后,孙中山等主要领导人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权、民生,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思想的支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它离我们已经远去,我们也很难用当时的真实感觉来感受那种惊天动地的变革,但是我们还是很感激那些先人为现在中国的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并觉得这种纪念日子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记住历史,缅怀先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内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著名美籍华人指挥家汪大卫先生在全美侨界召集青少年优秀乐手近30人,与广州的小天使乐团65人联合组成第十届北美菁英小天使交响乐团,开展“辛亥革命100年———太平洋两岸五市音乐巡演”,巡访广州、南京、扬州、台北及台中这五大城市。以音乐的形式表达海外侨界共同心声,共襄辛亥百年盛举,共续中华文化情结,呈现中西文化深度交流与共融发展的美好愿景。
当晚,为了一饱这场音乐盛宴,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内聚集了数千名音乐爱好者。据了解,此次演出由汪大卫先生亲自指挥。曲目有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莫扎特长笛竖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莫索斯基荒山之夜,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埸景、圆舞曲、马祖卡,美国百老汇歌舞剧精品选萃以及民谣精品选萃等。精彩的演出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作为巡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举办这场音乐会外,南京市侨办还安排海外华裔青少年拜谒中山陵,浏览夫子庙,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博物院,帮助他们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与市情,增进华裔青少年对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与交流。
作为此次演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南京市侨办主任朱晓煜对汪大卫先生的壮志“中国音乐响遍全世界”表示赞赏,对北美菁英交响乐团来宁演出的成功表示衷心地祝贺。她表示,此次演出对促进中美、海峡两岸三地的民间文化交流及宣传南京具有重要意义。
口述历史是利用笔录、录音、录像的方式,访谈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者,并对其口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果和观点[1]23。近年来,口述历史的采集对革命纪念馆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丰富革命纪念馆馆藏资料,可以修正文献记录;走访历史见证者可以获取信息使得革命场景复原;收藏口述历史访谈,将之多媒体宣传,使得展览形式更加多样化,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化。可见口述历史采集对于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有价值。
一、当前革命纪念馆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革命纪念馆是对革命文物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藏、陈列以及文化传播,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文物征集工作是革命纪念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物藏品的多少直接影响革命纪念馆的宣传、陈列及研究的进程。现如今,我国革命纪念馆收藏的文物藏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途径:通过国家文物局直接部署协调,其他地方各相关纪念馆之间相互划拨与交换文物;不通过国家文物局,直接由地方相关政府调拨和移交;经大规模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考古调查、发掘,获得大量历史文物。纪念馆研究人员到民间收购流散文物;接受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2]34。可以说目前革命纪念馆所展出的珍贵文物都是以上途径征集的。然而,限于革命纪念馆的特点与性质,许多纪念馆仅仅满足文物物品的入藏,忽视征集工作过程中的有关资料的记录和整理,恰恰使得文物藏品的内在价值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没有呈现活态的历史原貌给参观者。
革命纪念馆陈列主要以原版的文物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场馆主题、序列和要表达的艺术形式组合形成,配合适当辅助展品,进行直观教育、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3]56。长期以来,纪念馆一直沿用着实物、说明牌、藏品柜式的陈列样式,千遍一律的展览形式难免会让观众觉得乏味。传统的革命纪念馆并不重视与现场观众的深层互动,观众进入馆内常常参观到的是静态的展品和文字,这也就在一定层面上说明观众只是了解到展品文物的表面特征和表层意义。
作为人民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课堂,开展革命教育宣传是革命纪念馆的首要工作之一,其中展览讲解是必要的途径。进纪念馆的观众通过参观和聆听讲解员讲解,有效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然而纪念馆在进行教育宣传时,往往忽视了讲解人员的业务素质,许多讲解员讲解时,像学生背书,照本宣科,没有投入真实感情,熟悉历史的观众听了会觉得枯燥乏味,不熟悉历史的观众听了会对这段记忆印象不深。还有些讲解员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被观众问倒,参观效果非常尴尬。还有些纪念馆有参观时间的限制,加之观众群体之间参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讲解员只能挑重点文物进行介绍,无法全面的传达信息,没有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的作用。
二、口述历史采集对革命纪念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1. 丰富馆藏文献史料。与传统意义的静态文物展品和文字相比,口述历史采集往往是活的史料的记载,并且在口述记载中不断地丰富补充,甚至是改变文本资料。静态的历史文字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证明历史展品它“是什么”,却不能生动地解释它“为什么”或是“怎么来的”,过多的历史背景铺叙,往往会造成较为模式化的陈列形式。从我国的革命纪念馆馆藏资料来看,大部分资料是从国家机关、研究机构、民间社会以及海外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私人收集的,但文字和照片只能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一小部分概貌,特别是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在当时民间的反响却无从考量。针对这一问题,许多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史学者提供了有意的启示。学者们认为口述历史可以全面再现历史原貌,反映其真实的场景,同时可以更好地表达其历史见证者、创作者、传播者的心路历程,从而能够深刻地揭示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世事变迁的渊源。这种活态化的口述记录,为博物馆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基础。
2.陈列形式多样化。(1)陈列场景复原化。宣扬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建立革命纪念馆,而且可以通过在充分尊重原物原貌的基础上恢复历史场景使得纪念馆展览形式更加生动化。口述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印证文字史料与实物资料,通过采访老一辈的革命者,他们通过陈述历史经历,回忆革命旧地,纪念杰出英烈。例如新疆的军垦博物馆,作为解放后的新一代革命性纪念馆,其基本陈列结合多媒体、油画、微缩场景等再现了兵团发展的全过程,在筹建过程中,馆内工作人员走访了大量当时扎根边疆的老兵,根据他们口述的历史,具体到一张地图、一张旧照片的摆放位置,都力求按照本来的面貌给予复原,使得当时兵团军垦历史真实地展现在馆中,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2)多媒体展览生动化。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革命纪念馆开始采用多媒体展览形式进行直观教育。例如利用录音、录像的大屏幕滚动播放,屏幕中历史亲历者在生动地描述,画面重归当年的历史场景。还有许多革命纪念场馆专设多媒体展览室,利用投影仪展示三维动画或采访录像、视频、图片、录音,数字化技术结合图、文、声、像以活态的形式进行导览,参观者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展品,加之这些口述史料视频大都来源于民众,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内容鲜活有趣,这不仅使得纪念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而且拉近了观众与纪念馆之间的距离。
3.提高宣传教育工作。革命纪念馆作为承载历史积淀,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课堂其主要的职能莫属于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服务广大社会群体。传统的教育宣传途径大致通过两种途径:(1)馆内讲解员依照场馆陈列内容进行整体讲解;(2) 游客依照文物说明牌自行浏览。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建筑设施老化,讲解人员的服务水平低下,展览形式过于陈旧呆板,恰恰影响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就目前来看,纪念馆多展示的是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许多亲历者还幸存于世。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革命纪念馆可以邀请这些亲历者到馆讲解,口述他们历史记忆,向观众讲述馆内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畅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对特殊的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亲历者的讲述,馆藏文物就不再是静态的展示,每个故事都会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口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自然会进一步拉近,这些都能更好地达到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口述历史纪念馆化的前景与意义
1.开发和利用纪念馆口述史料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纪念馆常常扮演着“文物仓库”的角色,许多文史资料被束之高阁,研究者和场馆建设者往往重视展品的保管、保护,却常常忽视纪念馆潜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科研功能,严重影响了纪念馆文化教育职能的发挥,所以口述史料立体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纪念馆的各种历史人物相关口述史料,包括访谈的录音、视频以及文字记录整理的材料,均应备份储存于口述史料库中。这些口述史料利于信息资源发布、纪念馆展览、口述历史书籍、广播或专题纪录片的制作及公开展示。(1)信息资源发布。资料编辑整理后的口述史材料,定期专业策划、设计分类,根据纪念馆相应活动和节日,上网发布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服务公共群体。(2)纪念馆展览。口述史料库中各种图片、影像、实物等原件资料可在纪念馆相关展厅中保存并展出,对较为经典的口述事件记录补充到展览说明牌中。(3)编纂口述历史书籍。可以将经历相同历史时期的群体的口述资料文字附之照片编纂成书存于口述史料库中供参观者浏览。这类历史书籍突破历史书模式化的局限,还原真实历史场景,突出特殊人物背后的故事,可读性较强。(4)专题纪录片的制作并展示。专题纪录片可呈现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许多口述者年事已高,无法动笔记录历史事件,只能进行口头表达,专题录像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加工制作并在纪念馆中展示,这样可以吸引观众前来参观,拓宽纪念馆宣传渠道,扩大纪念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纪念馆口述史料的数字化建设。与传统纪念馆所陈列文物展出形式不同,纪念馆数字化建设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纪念馆参观时间的限制,甚至解除地点空间的束缚,从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馆藏信息。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网络结构、平台搭建、资源建设等,也是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及纪念馆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集体表现,它将承担信息资源的收集、保护、管理与利用功能,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种全新理念和方法[4]110。这种方法使文物标本形象与藏品说明结合为一体,利用网络云端共享存储资源,这要求纪念馆将口述史料的图像、文字、录音等统一保管、存储管理,以供参阅者随时调阅。虽然数字化的陈列展览在展品的形态方面稍有欠缺,但是仍旧可以满足观众直观阅览需要,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纪念馆能在藏品文字方面提供丰富的说明和分析。这种集宝贵的文物标本形象与其说明为一体而又突破了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仅为观众浏览提供方便,同时也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3.加强口述历史工作者的专业修养。较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口述历史就是简单地历史还原,口述历史整理者仅仅是根据录音对话,整理成文字然后呈现出来。其实,对于口述史学工作者来说,受访者所口述的“历史内容”需要后期仔细地甄别,要坚持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去刻意曲解口述资料。对于较为敏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不能因一家之言去下定论而是应采访多位历史相关人物做进一步调查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在这一目标基础上,口述采访过后的材料分析加工过程还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建立一批专业的口述史学专业队伍至关重要。革命纪念馆应定期为业务人员开展口述历史培训,例如学习如何设计访谈大纲,怎样运用访谈技巧,访谈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访谈后的录音或视频材料如何记录并转化成有深度见解的文字资料等。再者,由于口述历史具有源于采访者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等特点,故不断受到人们的怀疑和误解[5]155。所以,加强口述史专业队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也很重要,口述工作者可以学习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通过对不同口述文本的解析,追溯历史真实渊源、政治信仰、民族特性等,从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推进口述史工作的发展。
口述历史是一门实用性历史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指以录音、录像或笔录方式,收集整理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对话,所得的口述史料经挖掘分析后运用于纪念馆的文献补充、文物征集鉴定、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然而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独特学科体系,今后如何将口述历史与革命纪念馆很好地有机结合,如何利用规范的口述历史研究促进纪念馆各项业务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传媒技术和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发展,以传统陈列文物为己任的革命纪念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口述历史作为活态的传播媒介,有机的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不仅愉悦观众的感官与认知,而且益于场馆建设和红色教育工作。本文在分析现今纪念馆建设现状及问题基础上,突出了口述历史对革命纪念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辛亥革命纪念演讲稿】推荐阅读: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PPT演讲活动策划05-26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作文10-10
辛亥革命纪念日主题活动简报11-21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团日活动策划书11-20
辛亥革命感想10-06
辛亥革命经典教案09-12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10-01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11-08
《辛亥革命》 心得体会06-19